植物生理学第11章
第11章 土壤湿度测量

第11章 土壤湿度测量11.1概述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农作物收成与水保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湿度对于制定灌溉进程表、水与溶质流的评价、净太阳辐射潜热与显热的划分等方面都是很重要的。
作为预测水源耗竭模式中的重要参量,土壤湿度在水文学中是很重要的。
在大气数值模式中陆气相互作用的模拟及水气循环的其它参量要求测量土壤湿度,卫星遥感评价的验证也需要直接测量地表土壤水分。
土壤湿度的测量可用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湿度位势的测定来表示。
土壤含水量反映了土壤中水的质量与体积,而土壤湿度位势则反映土壤水分能量状态。
农业学科非常关注土壤水分的测定。
为满足土壤水分状态测量的广泛需求,许多仪器已发展到商业化的程度,使用最普遍的将在下面予以讨论,包括其优点与缺点。
此外,对在将来不久可能被广泛使用的新式仪器也予以简要讨论。
11.1.1定义土壤含水量称重技术是测量土壤含水量最为简单且被广泛运用的方法。
因为此方法简单易行而且是直接测量,所以被用作其它方法参照的标准。
定义在干质基础上的称重土壤湿度g θ可表达为:100⋅=soilwater g M M θ (11.1) 此处water M 为土样中水质量,soil M 为土样中烤干(100-110℃)后的土质量。
对于风干(25℃)的矿物土壤,称重土壤湿度通常少于2%,但随着土壤水分达到饱和,其水含量会增到25%至60%。
但是称重取样法具有破坏性,使得土壤接近饱和时,取得准确的土壤含水量测量结果变得极为困难。
通常,土壤湿度用体积表达。
由于降水、蒸散量和溶质变化参量通常用容量表示,用体积表示的水含量更为有用。
体积水含量v θ可表达为:100⋅soilwater v V V θ (11.2) 此处,water V 为水体积,soil V 为土壤(土+气+水)总体积。
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变化可从风干土壤的少于10%到临近饱和的矿物土壤的40-50%间变化。
由于水与土壤体积的准确测定存在困难,体积水含量通常间接测定。
植物生理学 11逆境生理

图1 硫氢基假说
未结冰
SH SH
SH
SH
解冻
结冰
S S S S
S S
S S
(3)硫氢基假说 Levitt(1962)提出:原生质在冰冻脱水时,随着原生质收缩,蛋白质分 子逐渐相互接近;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硫氢基( -SH) 氧化形成二硫键(-S-S) 。解冻时蛋白质再度吸水膨胀,肽链松散,氢键断 裂,二硫键(-S-S)还保存,使肽链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和蛋白质的天然结 构破坏,导致细胞伤害和死亡。
• 3、渗透调节与抗逆性 • 多种逆境都会对植物产生水分胁迫。水分胁迫时植物体内积累各种有机和 无机物质,提高细胞液浓度,降低其渗透势,保持一定的压力势,这样植物 就可保持其体内水分,适应水分胁迫环境,这种现象称为渗透调节 (osmotic adjustment)。 • 渗透调节物质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外界进入细胞 的无机离子,一类是在细胞内合成的有机物质, 有如下共同特点:分子量小、 容易溶解;有机调节物在生理pH范围内不带静电荷;能被细胞膜保持住; 引起酶结构变化的作用极小;在酶结构稍有变化时,能使酶构象稳定,而不 至溶解;生成迅速,并能累积到足以引起调节渗透势的量。 (1)无机离子。 (2)脯氨酸。脯氨酸(proline)是最重要和有效的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 在抗逆中的作用有两点:一是作为渗透调节物质,保持原生质与环境的渗透 平衡;二是保持膜结构的完整性。脯氨酸与蛋白质相互作用能增加蛋白质的 可溶性和减少可溶性蛋白的沉淀,增强蛋白质的水合作用。 (3)甜菜碱。多种植物在逆境下都有甜菜碱(betaines)的积累。在水分亏 缺时,甜菜碱积累比脯氨酸慢,解除水分胁迫时,甜菜碱的降解也比脯氨酸 慢。甜菜碱也是细胞质渗透物质, • (4)可溶性糖。可溶性糖是另一类渗透调节物质,包括蔗糖、葡萄糖、果糖、 半乳糖等。可溶性糖的积累主要是由于淀粉等大分子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本科课件 第十一章 植物生长物质(第一、二节)

还应满足:
1、该物质在植物中广泛分布,而不仅仅为 特定植物所具备
2、该物质为植物完成基本的生长发育及生 理功能调控所必需,并且不能被其他物 质所替代
3、必须和相应的受体蛋白结合才能发挥作 用
Starling认为激素还应该满足以 下三个条件: 1、应该在特定的器官或组织内合成;
2,4-D 2,4-二氯苯氧乙酸
※
2,4,5-tr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2,4,5-T 2,4,5-三氯苯氧乙酸
三、生长素的生物合成、代谢和运输
(一)IAA的生物合成
合成部位 快速分裂的组织,例如茎尖分生组 织,幼嫩叶片,发育中的果实
合成前体 色氨酸或者吲哚
合成途径 色氨酸依赖途径、非色氨酸依赖途径
植物根中的生长素表现为由根基部向根尖 方向的运输(向顶性运输,acropetally transport)
2、通过运输系统运输到特定的靶组织; 3、诱导产生的生理调节作用的强度与其
浓度相关。
不完全适用于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的特点:内源;微量;可 移动;多种生理效应,促进或抑制 双重效应。
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和 油菜素内酯六大类。
植物生长调节剂 Plant Growth Regulator
第一节 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
一、植物生长物质
小分子化合物,在极低的浓度下便可以 显著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 包括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包括 那些虽然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调节作 用,但尚未被认定是激素的内源物质。
植物激素 plant hormones:
是植物内源产生的有机化合物, 在极低浓度的条件下,对植物的生 理过程发生显著的影响。
考研农学门类联考《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的休眠、成熟和衰老生理【圣才出品】

第 11 章 植物的休眠、成熟和衰老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淀粉种子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 )。 A.逐渐降低 B.逐渐增高 C.变化不大 D.不确定 【答案】B 【解析】考查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淀粉种子以贮藏淀粉为主,在发育过程中, 由淀粉转变为可溶性糖。因此答案选 B。
2.叶片衰老时,植物体内的 RNA 含量( )。 A.显著下降 B.显著上升 C.变化不大 D.不确定 【答案】A 【解析】衰老促进编码核酸酶基因的表达,从而引起核酸的降解,RNA 总量迅速下降。 因此答案选 A。
15.参与阻止种子发生胎萌现象的主要物质是( )。 A.IAA B.GA C.ABA D.乙烯 【答案】C 【解析】ABA 是诱导种子休眠和抑制萌发的重要物质,GA 对打破芽休眠最有效, ABA/GA 比值高,诱导休眠。因此答案选 C。
7 / 47
16.人工用湿润沙土将种子分层堆埋在室外,经低温预冷处理,其作用是使植物种子 ( )。
5.直接诱导芽休眠的环境因子为( )。 A.光周期 B.养分
2 / 47
C.光强 D.水分 【答案】A 【解析】诱导芽休眠的环境因子有光周期、低温等。因此答案选 A。
6.油料种子发育过程中,最先积累的贮藏物质是( )。 A.淀粉 B.脂类 C.蛋白质 D.甘油 【答案】A 【解析】种子的发育包括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胚乳的主要功能是积累贮藏物质,为 胚的发育提供营养。不论是淀粉类种子还是油料种子,首先累积的是碳水化合物,然后再转 为脂肪或蛋白质。因此答案选 A。
11 第11章 植物的成熟与衰老--复习材料+自测题

第 11 章 植物的成熟与衰老一、教学大纲基本要求了解花粉的构造、主要成分、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掌握被子植物中存在的两种自交不亲和性及其特点, 了解克服不亲和的方法;了解胚和胚乳的发育,以及种子中贮藏物质的积累过程;熟悉果实的生长模式、单性结实 现象和果实成熟时的变化;掌握种子和芽的休眠并了解其调控方法; 熟悉植物衰老时的生理生化变化和引起衰老的 原因、影响衰老的因素;掌握器官脱落的细胞学及生物化学过程,并了解影响脱落的内外因素及调控方法。
二、本章知识要点果实的生长模式主要有单“ S ”形生长曲线和双“ S ”形生长曲线两类。
果实的细胞数目和细胞大小是决 定果实大小的主要因子,尤其是后者。
许多果实在成熟过程中发生以下变化:呼吸跃变、淀粉水解成蔗糖、葡萄糖、 果糖等可溶性糖;有机酸含量减少,糖酸比上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PG) 等胞壁水解酶活性上升,果实软化;形 成微量挥发性物质,散发出特有的香味;单宁等物质转化,涩味下降;叶绿素含量下降,花色苷和类胡萝卜素等增 加。
使果实表现出特有的色、香、味。
休眠是生理或环境因素引起植物生长暂时停止的现象,种子休眠主要是由于胚未成熟、种 ( 果 ) 皮的限制以 及萌发抑制物的存在引起的。
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有:机械破损、浸泡冲洗、层积、药剂、激素、光照和 X 射线 等处理。
种子活力是指种子萌发速度、生长能力和对逆境的适应性;种子老化是指种子活力的自然衰退;种子劣变则是 指种子生理机能的恶化。
正常性种子通常在干燥低温下可以长期贮藏,而顽拗性种子在贮藏中忌干燥和低温。
存在 这种区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前者含有较多的 LEA 蛋白,而后者较少。
许多植物或其器官以芽休眠的形式渡过不良条件。
短日照、 ABA 等对芽休眠有促进作用。
GA 能有效地解 除芽休眠,而青鲜素等能防止芽萌发。
衰老是植物发育的组成部分,是植物在自然死亡之前的一系列恶化过程。
它可以在细胞、组织、器官以及整体 水平上发生。
植物生理学课件第十一章 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

(四)抑制物质的存在
有些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存在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香豆素、 ABA等),以防止种子的萌发。
生长抑制剂抑制种子萌发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避开恶劣环 境、防止早萌等。)
充足水量冲洗掉生长抑制剂才能发芽。(沙漠里的滨藜属植 物和番茄)
GA处理番茄导致早萌,ABA可 以抑制该现象发生
沙漠里的滨藜属植物
“沙藏”/层积处理: 有些种子必须用湿沙 将种子分层堆积在低 温(5℃)的地方1-3 个月,经过后熟才能 萌发。
后熟期间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
种子内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的合成作用加强,呼吸 减弱,酸度降低
经过后熟作用后,种皮透性增加,呼吸增强,有机物开始水解。
(三)胚未完全发育
新采收珙桐种子层积1-2年才发芽。
外施乙烯利使棉铃打霜以前开花,以降低霜降带来的损失
三、肉质果实成熟色香味变化
柠檬酸
苹果酸
酒石酸
异柠檬酸
柠檬醛
乙酸戊酯
四、果实成熟时植物激素的变化
果实成熟过程中,五大类植物激素有规律地参与反应。
第三节 植物休眠的生理
种子休眠:成熟种子或器官在合适的萌发条件下仍不萌发的现象。
一、种子休眠的原因和破除 (一)种皮限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蛋白质的合成:
I. 总氮变化不大,非蛋白质态氮不断下降,蛋白质氮的含量不 断增加。
II.蛋白质由非蛋白氮化物转变而来,因此成熟种子的RNA含量 增加,以合成丰富的蛋白质。
3.脂肪的形成:
油料种子在成熟过程中,脂肪增加而糖类减少。脂肪 是由糖类转化而来的。
油脂形成有两个特点:
总之,在种子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糖类转化为不溶性糖类, 非蛋白质氮转变为蛋白质,而脂肪则是由糖类转化而来的。
生理学第8-11章

第八章植物的生长生理一、名词解释1、种子活力2、组织培养3、分化4、脱分化5. 顶端优势6. 生长大周期 7.细胞的全能性二、是非题1、营养器官长得越旺盛,生殖器官就发育得越好。
()2、生物钟是植物(生物)内源节律调控的近似24h的周期性反应。
()3、生长的最适温度是指生长最快的温度,对健壮生长来说,也是最适宜的。
()4、光对植物茎的伸长有促进作用。
()5、当土壤水分含量降低时,植物的根/冠比会降低。
()6、向光性的光受体是存在于质膜上的花色素。
()7、许多学者提出,向光性的产生是由于抑制物质分布不均匀的缘故。
()8、在植物生长的昼夜周期中,一般由于白天光照充足,同化产物多,所以生长速度最快。
9、在细胞分裂时,当细胞核体积增到最大体积时,DNA含量才急剧增加。
()三、选择题1、由外部环境中有一定方向的刺激所引起的运动叫()运动。
A、向性B、感性C、趋性D、生物钟2、花生、大豆等植物的小叶片夜间闭合、白天张开,含羞草叶片受到机械刺激时成对合拢。
外部的无定向刺激引起植物的运动称为()运动。
A、向性B、感性C、趋性D、生物钟3、根和茎的生长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关,所以这类生长被称为()生长。
A、向光性B、向化性C、向重力性D、向地性4、向日葵的向性运动属于()。
A、趋光性B、感光性 C 、向光性D、向日性5、曼陀罗的花夜开昼闭,南瓜的花昼开夜闭,这种现象属于()。
A、光周期现象 B、感性运动 C、睡眠运动 D、向性运动6、某些侧根、侧枝或地下茎生长时,其生长方向的纵轴与地心引力的方向成直角。
这种现象称为()A、横向重力性B、偏上生长C、向化性 D、极性7、愈伤组织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形成根、芽、胚状或完整植株的过程称为()。
A、分化 B、脱分化 C、再分化D、再生8、()是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得到证实的。
A、植物能吸收和运输环境中的营养物质 B、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植物细胞能够进行有丝分裂 D、植物激素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9、风干种子的萌发吸水主要靠:()。
11-第十一章-植物的抗逆生理-植物生理学

脯氨酸在抗逆中有两个作用:
一是作为渗透调节物质,用来保持原生质与环 境的渗透平衡。它可与胞内一些化合物形成聚 合物,类似亲水胶体,以防止水分散失; 二是保持膜结构的完整性。脯氨酸与蛋白质相 互作用能增加蛋白质的可溶性和减少可溶性蛋 白的沉淀,增强蛋白质的水合作用。
3.甜菜碱
甜菜碱(betaines) 是细胞质渗透物质,也是一类季铵化 合物,化学名称为N-甲基代氨基酸,通式为R4·N·X。 植 物 中 的 甜 菜 碱 主 要 有 12 种 , 其 中 甘 氨 酸 甜 菜 碱 (glycinebetaine)是最简单也是最早发现、研究最多的 一种,丙氨酸甜菜碱(alaninebetaine)、脯氨酸甜菜碱 (prolinebetaine)也都是比较重要的甜菜碱。 植物在干旱、盐渍条件下会发生甜菜碱的累积,主要分 布于细胞质中。
热胁迫诱导热击蛋白mRNAs的合成
2. 低 温 诱 导 蛋 白 (low-temperature-induced protein)
不但高温处理可诱导新的蛋白成,低温下也会形成新的 蛋白,称冷响应蛋白(cold responsive protein)或冷 击蛋白(cold shock protein)。 约翰逊弗拉根等用低温锻炼方法使油菜细胞产生20 000 多肽。 科戈(Koga)等用5℃冷胁迫诱导稻叶离体翻译产生新的 14 000多肽。用低温处理水稻幼苗,也发现其可溶性蛋 白的凝胶图谱与常温下有别,其中有新的蛋白出现。 低温诱导蛋白的出现还与温度的高低及植物种类有关。 水稻用5℃,冬油菜用0℃处理均能形成新的蛋白。 一种茄科植物Solanum commerssonii的茎愈伤组织在 5℃下第一天就诱导三种蛋白合成,但若回到20℃,则 一天后便停止合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1:将广州的一个大豆品种引到保定种植,其生长 期会发生什么变化?应选择什么品种? ⑴大豆是短日植物。 ⑵广州(原产地)的日照较保定(引种地)短。 ⑶大豆主要是收获种子。 将短日植物从南方引种到北方,会延迟开花,又 因为此时温度已低,不利于作物的生长而造成减产, 所以应选择早熟品种。 例2:将北方的小麦引种到南方,会发生什么变化? 例3:南麻北引,会发生什么变化? 例4:将黑龙江的大豆品种引到保定种植,会出现什 么现象?为什么?
三、花器官形成所需的条件 1、光 — 时间长,强度大,有利花的形成。 花开始分化后,照光时间越长,强 度越大,形成的有机物越多,对花形成
愈有利。雄蕊发育对光强较敏感。
2、温度 — 高温,有利于花器官的形成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受低温危 害较严重。
3、水分—缺水,颖花退化。 4、有机和无机营养—体内营养不足或缺肥, 花发育不良,数目少。 5、植物激素—GA可代替SD促进花器生长, IAA促进柑橘、抑制菊花花器发育。 6、适宜的栽培密度—密度越大,花退化越多。
4、植物激素:IAA、CTK、乙烯 ; GA IAA、ETH、ABA、CCC、CO等 促进雌花分化。 GA、TIBA、MH等促进雄花形成。
第四节 受精生理
一、花粉的附着和识别 1、花粉附着 2、花粉识别 识别蛋白(Recognitional protein)
克服不亲和性的可能途径:
1、花粉蒙导法
第二节 光照对成花的影响
光周期(Photoperiod) 在一天之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 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 植物对日照长短发生反应的现象。
一、光周期反应类型
1、长日植物(Long-day plant; LDP) 日照长度长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小麦、黑麦、胡萝卜、甘蓝、天仙子、 洋葱、燕麦、甜菜、油菜等。 随日照长度的延长而加速开花。 天仙子的临界日长是11小时。
在授不亲和花粉的同时,混入一些 杀死的亲和花粉,蒙骗柱头,从而达到 授粉的目的。
2、蕾期授粉法
雌蕊组织尚未成熟、不亲和因子尚 未定型的情况下授粉,以克服不亲和性。
3、物理化学处理法 采用变温、辐射、激素或抑制剂 处理雌蕊组织,以打破不亲和性。 4、组织培养 利用胚珠、子房培养,试管受精。
5、细胞杂交
4、维持营养生长、提高产量
以收获营养体为主的作物,如麻类、 烟草等(短日植物),可南种北引,提前播 种,促进营养生长,提高产量。
下一步
返回
第三节 花芽分化和性别表现
一、营养生长锥转化为生殖生长锥 二、生长锥的分化机制
1、同源异形现象(Hoemosis) 2、ABC模型 3、双子叶植物花的四轮结构 花萼 —花瓣—雄蕊—雌蕊 基因 A AB BC C
第 十 章 植 物 的 成 花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温度对成花的影响 光照对成花的影响 花芽分化和性别表现
第四节
受精生理
花熟状态(Ripeness to flower)
植物能响应环境条件的诱导而成花所 必需达到的生理状态叫花熟状态。
成花决定态(Flower determinated state)
长日植物 开花 开花 不开花 开花 光 暗 短日植物 不开花 不开花 开花 不开花
② 人工光周期实验
9 15 9 15
苍耳开花(临界日长15.5h, SDP)
3、光敏素及其作用
红光 [X] 生理反应
需光种子萌发
光周期诱导
Pr
远红光
Pfr
[Pfr X]
黄化苗转绿
高Pfr/Pr比值诱导LDP成花
3、脱春化(De-vernalization)
在完成春化作用之前,将植物放到较高温下, 春化作用的效果会被减弱或消除,这种现象叫~.
4、再春化(Revernalization)
大多数去春化的植物返回到低温下,又可 重新进行春化,而且低温的效应是可以累加的, 这种解除春化后再进行春化的现象叫再春化作 用.
2、控制花期
花卉栽培种,光周期的人工控制可以促 进或延迟开花。如菊花,经短日处理可以提 前开花;暗期中断可以延迟开花。
3、加速世代繁殖
短日植物水稻和玉米可在海南岛加快 繁育种子,长日植物小麦夏季在黑龙江、冬 季在云南种植,可以满足作物发育对光照和 温度的要求,1年内可繁殖2~3代,从而加速 育种进程。
下一步
类型 冬性 半冬性
温度范围(0C) 春化天数(天) 0—3 3—6 40—50 10—15
春性
8—15
5—8
返回
二、春化作用的条件 1、水分(water) 2、氧气(Oxyzen) 3、呼吸底物 春化作用可以传递:组培、嫁接 三、春化作用的特点 1、感受低温部位:茎尖顶端分生组织 芹菜试验
四、春化作用的生理基础
低温 持续低温 适宜光照
A
高 温
B
C
春化素
F
成花素
花芽分化
D 植物春化后,体内赤霉素含量增加. GA可以某种方式代替低温进行春化作用. 某些植物在完成春化后,花芽仍未分化,只有 在较高的温度和特定的光周期处理后,花芽才 能分化.
五、春化理论在冬季高温储存 引种
2、温度和时间
低温对花的诱导,一般可在种子萌发或在 植株生长的任何时期中进行(如冬小麦) 。少数 种子只能在绿色幼苗长到一定大小才能通过春 化(如甘蓝,胡萝卜)。 各种植物春化所要求的温度不同,一般 0~10℃之间,最适温度是1~7 ℃. 冬性越强,要求春化的温度越低,春化的天 数越长. 春化作用一旦完成,就非常稳定,高温处理 不起作用.
2、光敏色素假说 光敏色素会活化某些特定基因,促进合成 新的蛋白质或酶。 3、碳氮比理论 C/N 大:开花 小:延迟开花或不开花
四、光周期理论在农业上的应用 1、引种 2、控制花期 3、加速世代繁殖 4、维持营养生长、提高产量
1、引种要考虑的因素:
⑴要了解被引品种的光周期特性,是属于长日植物、 短日植物还是日中性植物,是否对低温有所要求。 ⑵要了解作物原产地与引种地季节的日照条件和温度 的差异。 ⑶要根据被引作物所收获的主要器官(种子、果实或 营养体)的不同来确定所引品种。 在我国,将短日植物从北方引种到南方,会提前 开花,如果所引植物是为了收获果实或种子,则应选 择晚熟品种;而从南方引种到北方,则应选择早熟品 种。如将长日植物从北方引种到南方,会延迟开花, 如果所引植物的种植目的是为了收获种子,宜选择早 熟品种;而从南方引种到北方时,应选择晚熟品种。
原生质体融合或转基因技术
二、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伸长
1、集体效应 2、花粉管的定向生长
群体效应:单位面积内花粉的数量 越多,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越好。
花粉为什么能向着胚囊定向生长? 由花粉管的向化性运动引起的。 雌蕊组织中产生“向化性物质”控制 花粉管的可塑性;同时,雌蕊组织中向化 性物质分布的浓度不同,花粉管尖端朝着 向化性物质浓度递增的方向(柱头→胚囊) 定向延伸。
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一年中光周期的变化:
低纬度地区:短日照 高纬度地区:长日照
我国地处北半球:
日照在夏至(6月22日)最长 ,在冬至(12月22日) 最短,春分(3月21日)和秋分(9月23日)各为12小时。 秋天温度较春季高,适于植物生长发育。
植物的分布:
低纬度地区(南方):没有长日条件,所以只有短日植物。 高纬度地区(东北):短日时气温已低,只能生长一些长 日植物。 中纬度地区(北方):长日、短日植物都有,长日植物在 春末夏初开花,短日植物在秋季开花。
第一节 温度对成花的影响
一、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
1、春化现象:某些植物在发育过程中必须经过一 定的低温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变到生殖生长的现象。 小麦品种的分类: 2、需春化作用的植物 冬小麦等冬性禾谷类作物和某些二年生植物(芹 菜、胡萝卜、萝卜、葱、蒜、白菜、百合、甜菜和天 仙子等)以及一些多年生草本植物。 3、春化作用: 适当的低温促进植物成花的作用。
四、影响性别分化的因素 1、光周期 短日照使SDP多开雌花,LDP多开雄花; 长日照使LDP多开雌花,SDP多开雄花。 2、营养状况:水分、N C/N 比值低,提高雌花分化的百分数。 反之,促进雄花分化。 土壤N肥多、水分充足,促进雌花的分化, 反之,促进雄花分化。
3、CO2浓度
适量增加CO2浓度增加雌花分化。
三、受精过程中雌蕊的生理生化变化
1、呼吸速率增加 — 增加0.5-1倍
2、生长素含量大大增加
(1)花粉的IAA扩散到雌蕊组织
(2)花粉中含有使Trp转变为IAA的E
3、吸水和吸收无机盐的能力增加 4、CH2O和蛋白质代谢加快 5、营养物质向生殖器官输送增强
4、中日性植物
只能在一定的日照长度范围内才能开花。 如甘蔗,只能在日长12.5小时才开花。
临界日长(Critical day length) 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照长度或长日植 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日照长度。 LDP临界日长不一定比SDP的临界日长更长 冬小麦(LDP)12h,苍耳(SDP)15.5h
二、光周期诱导机制 光周期诱导:适宜的光周期引起植 物成花的反应。 光周期效应:植物在适宜的光周期 下产生的效果可以保留下去的现象。
1、光周期的感受部位:叶片 菊花试验:
2、暗期比光期更重要: (1)破坏光期和破坏暗期试验 (2)人工光周期试验 长夜植物、短夜植物 临界夜长(暗期)
① 破坏光期和破坏暗期实验
低Pfr/Pr比值诱导SDP成花
4、开花刺激物的传递:
5、成花抑制物
三、光周期诱导开花的假说
1、成花素假说 成花素=赤霉素+开花素 赤霉素:形成茎所必需 开花素:形成花所必需 长日植物在短日条件下缺乏赤霉素;短日 植物在长日条件下缺乏开花素.所以都不能开花. 冬性长日植物在长日条件下具有开花素,但无低 温条件,即无赤霉素的形成,所以仍不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