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各地的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冬至习俗与传统习惯

冬至习俗与传统习惯

冬至冬至习俗与传统习惯冬至是农历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冬至意味着冬天的正式开始,天空渐渐阴暗,气温骤降,人们的生活也会因此发生一些变化。

在中国的各个地区,冬至都有独特的习俗和传统,这些习俗与传统不仅反映了地域特色,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一、饮食习俗冬至是中国人重视饮食的节日之一。

在北方的许多地方,人们会吃饺子来庆祝冬至。

饺子的形状像一个纽扣,代表着团圆和吉祥。

此外,饺子也有保暖的功效,可以帮助人们御寒。

在南方的一些地区,人们则喜欢吃汤圆。

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做成的食物,形状圆润,寓意团圆和和睦。

无论是饺子还是汤圆,它们都成为了冬至的代表食物,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

二、太阳活动冬至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时间点,也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短的一天,夜晚时间最长。

在冬至这一天,太阳的活动会吸引人们的特别关注。

中国古代就有观测太阳的传统习俗,如测准离子的角度、观看日出日落等。

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举行冬至祭祀仪式,向太阳神祈求温暖和光明。

三、民俗游戏在一些地方,冬至还伴随着各种有趣的民俗游戏。

比如,在江苏南通地区,人们会组织一场传统的“东渡节”活动。

参与者要模拟趟过东渡河的情景,穿过河流,冒着寒冷的天气完成这一挑战。

在陕西榆林地区,人们则会举行射阳节,通过射箭来展示技艺和力量。

这些民俗游戏不仅娱乐了人们,也传承了地方文化和民族传统。

四、祭祀仪式冬至也是一些重要的祭祀仪式的时间点。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人们会祭拜祖先和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丰收祈福。

在一些地区,还会举行舞龙舞狮的表演,以庆祝这个节日。

祭祀仪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仪式,人们向前人致敬,感恩神灵的恩赐,同时也凝聚了人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总之,冬至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承载了人们对冬天和新年的期待与祈愿。

饮食习俗、太阳活动、民俗游戏和祭祀仪式都是人们在冬至这一天所做的特殊举动,既展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

冬至的饮食文化

冬至的饮食文化

冬至的饮食文化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尤其注重饮食,吃一些特定的食物,以庆祝冬至的到来。

冬至的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一、米饭团圆冬至一直被视为团圆的象征,所以在这一天,家人会亲自下厨,准备一顿丰盛的团圆饭。

其中最重要的食物是米饭团圆,这是一种象征团圆和美好的食物。

人们将煮熟的米饭做成小球状,并且一起分享,象征着全家人的团聚和美好生活。

二、饺子在冬至这一天,吃饺子也是一项重要的传统。

饺子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制作饺子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和团聚的氛围。

家人们一起包饺子,然后煮熟后一起享用。

饺子的形状寓意着财富和好运,因此吃饺子也象征着来年的好运和富裕。

三、汤圆汤圆是冬至期间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

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外形圆润,口感软糯。

人们通常将汤圆煮在甜汤中,吃起来温暖而美味。

与米饭团圆不同,汤圆的形状是圆的,寓意着圆满和团圆。

在冬至这一天,家人们一起享用汤圆,共同庆祝节日的到来。

四、鲜鱼在冬至这一天,吃鲜鱼也是中国传统的习俗之一。

鲜鱼寓意着年年有余,因为在中文中,“鱼”和“余”谐音。

人们相信吃鲜鱼可以带来好运和富裕。

因此,家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准备一道鲜美的鱼菜,庆祝节日并祈求来年的幸运和繁荣。

五、红枣对于中国人来说,冬至也是吃红枣的好时机。

红枣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的食物,富含维生素C和矿物质。

人们相信吃红枣可以增加身体的能量,提高免疫力。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用红枣煮粥或制作其他甜点,与家人一起分享,庆祝冬至并祈求健康和长寿。

总结:冬至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气之一,在这一天,人们通过特定的饮食来庆祝和迎接冬至的到来。

其中包括米饭团圆、饺子、汤圆、鲜鱼和红枣等。

这些食物不仅具有美味和营养,还寓意着团圆、好运和繁荣。

通过享用这些传统食物,人们感受着冬至带来的温暖和幸福,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

冬至的饮食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至的传统习俗与文化

冬至的传统习俗与文化

冬至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冬至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通常落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

它标志着阳光达到一年中最低点,也是阳光开始逐渐增长的时刻。

在中国,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借此机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丰富多样的冬至习俗与文化。

一、民俗习俗1. 冬至祭祀:在冬至这一天,许多地方的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以感谢上天给予的冬季丰收和保佑。

2. 吃冬至饺子:吃饺子是中国冬至节的传统,饺子的寓意是包裹着冬季的温暖。

人们通常会将家人团聚,一起包饺子,增进家庭的团结和幸福。

3. 吃汤圆:汤圆,也被称为元宵,是冬至的另一个传统食物。

它们通常是圆形的,象征着家人团圆和完整。

人们相信吃汤圆有福报和团聚的寓意。

4. 贴红色对联:在冬至之际,人们还会在家门口贴上一副红色的对联,寓意着祝福和好运。

对联的内容通常是关于幸福、吉祥和繁荣的祝愿。

二、传统文化1. 儒家思想:冬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家族价值观,因此冬至被看作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家人们聚在一起庆祝团结和和谐。

2. 阴阳平衡观念:冬至是冬季的开始,阳光逐渐增多,人们相信相关的天文现象会对自然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冬至也被视为阴阳平衡的转折点,人们会借此机会祈求未来的安康与繁荣。

3. 文化交流:冬至习俗不仅仅存在于中国,许多东亚国家也过冬至,虽然习俗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

冬至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机会。

总结:冬至作为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现象,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这里所提到的冬至习俗和文化只是冰山的一角,随着时间的变迁和地区的不同,还有许多有趣的冬至传统存在。

通过庆祝冬至,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特有的传统价值观和家庭团结的重要性,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如此,冬至的传统习俗与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传统和美好祝愿。

冬至节气习俗与传统文化

冬至节气习俗与传统文化

冬至节气习俗与传统文化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农历的一个重要节日。

冬至节气习俗丰富多样,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下面将为你介绍冬至节气习俗与传统文化,并探索其深层含义。

一、冬至节气习俗1. 冬至饺子:在北方地区,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包饺子。

饺子是一种传统的家庭美食,寓意着团圆和祈福。

家人团聚在一起,包饺子品尝,象征着家庭的和睦和温暖。

2. 吃冬瓜汤:在广东和福建地区,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烹饪冬瓜汤。

冬瓜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人们相信喝冬瓜汤可以驱去身体的寒气,保持健康。

3. 冬至祭祀:在一些地方,人们会举行冬至祭祀仪式。

他们会在户外或室内设置祭台,摆放供品,烧香献祭,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

4. 冬至擂茶:擂茶是一种传统的特色食品。

在冬至这天,人们会准备各种坚果、果干等材料,将其擂碎后加入茶汤中,搅拌均匀。

擂茶的制作过程寓意着将困难和不顺利打碎,迎接新年的到来。

二、传统文化的影响1. 阴阳平衡理念:冬至是一年中阴气最重的时候,人们要通过饮食和祭祀等活动来调节身体,保持阴阳平衡。

这种理念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2. 节气的重要性: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注重节气的变化,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

冬至标志着冬天的正式开始,人们要做好迎接严寒的准备,同时也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已经倒计时。

3. 团圆文化:冬至是一个重要的团圆节日,让人们有机会回到家中与亲人共度时光。

这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和睦、亲情重于一切的价值观。

4. 尊老敬祖:冬至是中国传统尊老敬祖的重要时刻。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特别感恩并向长辈敬献祭品,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感谢。

总结:冬至节气习俗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体现着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变化的敏感性及其对家庭、亲情、尊老敬祖的传统价值观的坚持。

冬至不仅是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也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的表现。

在今天,我们应当保留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让它们成为我们生活中美好的一部分。

2024冬至节气的风俗及养生知识

2024冬至节气的风俗及养生知识

2024冬至节气的风俗及养生知识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标志着寒冷季节的正式开始。

在我国,各地有着丰富多样的冬至风俗,同时,冬至也是养生的重要时节。

一、冬至的风俗1、吃饺子在北方,饺子是冬至不可或缺的美食。

民间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时节看到百姓耳朵被冻烂,便用面皮包裹羊肉、胡椒等驱寒食材做成耳朵形状的食物,用来为百姓治冻耳。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便在冬至这天吃饺子。

如今,饺子馅的种类繁多,有韭菜鸡蛋馅、猪肉大葱馅、虾仁馅等等,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口味需求。

2、吃汤圆在南方,汤圆则是冬至的主角。

汤圆象征着团圆、圆满,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汤圆,寓意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汤圆的馅料也丰富多样,有芝麻馅、花生馅、豆沙馅等,甜糯可口。

3、祭祀祖先冬至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

许多家族会在这一天齐聚祠堂,摆上丰盛的祭品,缅怀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

这一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族传承和孝道的重视。

4、九九消寒从冬至开始,人们会进行“九九消寒”的活动。

有一种方式是画“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梅花图,每朵梅花有九个花瓣,每天染一瓣,等到八十一瓣都染完,春天就来了。

还有一种是写“九九消寒句”,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个字都是九画,每天写一笔,写完就出九了。

二、冬至的养生知识1、饮食养生冬至时节,饮食宜温热、滋补。

可以多吃一些羊肉、牛肉、鸡肉等温热性的肉类,能够补充人体的阳气,抵御寒冷。

同时,也要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如萝卜、白菜、菠菜等,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此外,还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坚果,如核桃、杏仁、腰果等,有助于补肾健脑。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对于容易上火的人来说,要少吃辛辣的食物,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雪梨等。

2、起居养生冬至后,昼短夜长,作息时间也应相应调整。

冬至节气的风俗活动及气候特点

冬至节气的风俗活动及气候特点

冬至节气的风俗活动及气候特点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均最早制订出制订的一个。

特点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冬至节气的风俗活动及气候下面,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各地冬至的风俗活动1、北方吃饺子饺子,又名“交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面食,北方人年三十都要吃饺子。

而“冬至大如年”,当然这天也是要吃饺子,民间有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冬至吃水饺分子生物学家相传还与我国医学家张仲景有关,饺子就是他发明人的,原名“娇耳”,他曾用“驱寒娇耳汤”救治拇指了当时很多被饥寒冻坏了耳朵的贫苦百姓,人们在过年和冬至吃饺子也是为了纪念他。

现在仍然有“中秋节吃了饺子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2、宁夏人吃“头脑”宁夏银川地区冬至这天要吃一种叫“头脑”的美食。

“头脑”实际上就是羊肉粉汤饺子,用羊肉加蘑菇佐以葱、姜、蒜、辣椒、食盐和酱油等再说汤,煮沸后加入木桶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放切好的蒜苗、香菜和韭黄,一锅羊肉粉汤就做好了,它也是银川的银川一道特色菜。

3、上海吃汤圆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在江南一带尤为盛行,据史料记载这一习俗在明、清就有了。

旧时南京人最讲究吃汤圆,“圆”寓意“圆满”、“团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冬至团还可以用来祭祖和赠送亲友。

4、苏州人冬至吃到馄饨忆西施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一千七百吴国的都城,而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后裔,曾中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嘉兴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

在冬至,苏州人还有吃馄饨的习俗。

相传,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小菜一种点心献给吴王。

吴王一口气吃到了一大碗,连声问:“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虚度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

”后来,为了记念西施创造的西施这种美食,苏州人便把馄饨定为冬至节的食物。

5、潮汕地区冬至祭祖就行了、吃甜丸在潮汕地区,冬至又称“小过年”,是民间一个大庆典。

冬至的民俗文化

冬至的民俗文化

冬至的民俗文化冬至,即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标志着冬季的正式来临。

在中国,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有着丰富民俗文化的日子。

下面,本文将从饮食、习俗、传统活动等方面介绍冬至的民俗文化。

一、饮食习俗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与保暖和滋养身体息息相关。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人们有着吃饺子的习俗。

饺子的形状酷似冬至之日的阳光,象征着更长的白天。

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品尝这道美味佳肴,寓意团圆和美好的祝愿。

此外,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之一。

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糕点,象征团圆和美满。

吃汤圆的习俗在南方尤为盛行,人们相信吃了汤圆就能消去一年中的晦气,迎来新一年的好运。

二、习俗传承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有着许多与习俗相关的传统活动。

比如,有些地方会举办冬至祭祀活动,人们会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在一些地区,冬至当日有煮酒的传统。

煮酒活动中,人们会在大锅中煮酒,然后大家一起分享,象征着团结和热情。

此外,冬至也是约会的好时机。

有些地方的年轻人会选择在这一天相约去公园散步或者参加社交活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三、节气养生冬至是寒冷的季节,人们也会根据民间的养生理论进行一些特定的活动。

比如,冬至那天,人们会加大衣物的保暖程度,以抵御严寒的天气。

同时,人们也会注重饮食上的调养,多食用一些温热的食物,如姜汤、炖鸡汤等,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此外,冬至也是一年中阳气最强的时刻,人们会进行一些养生活动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比如,早晨可以在露天的地方多晒太阳,晒太阳可以帮助身体吸收更多的阳光和维生素D。

总结: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在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无论是饮食习俗、习俗传承还是节气养生,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团圆、热情和健康的追求。

冬至的民俗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让世代相传的传统得以延续和弘扬。

冬至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期待。

在这个寒冷的季节,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来庆祝冬至,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冬至传统饮食与节日习俗

冬至传统饮食与节日习俗

冬至传统饮食与节日习俗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气。

在这一天,人们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和庆祝习俗,以纪念这个寒冷季节的到来。

本文将介绍冬至传统饮食和与之相关的节日习俗。

一、冬至传统饮食1. 冬至饺子: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围坐在一起包饺子。

饺子象征着团圆,传统的饺子形状是半月形,寓意着合家团圆之意。

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人们也会传承家庭的美德和祝福。

2. 冬至汤圆:汤圆是冬至时节不可或缺的传统食品。

汤圆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做成圆球状,象征着团圆和融洽。

人们会在汤圆中加入花生、黑芝麻等馅料,增加口感和营养价值。

3. 冬瓜粥:冬瓜粥是冬至时节的传统饮品。

冬瓜清热解暑、利尿消肿的功效被广泛认可,在寒冷的冬天里饮用冬瓜粥可以暖胃养身。

4. 雪花酥:冬至时节,雪花酥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传统糕点。

雪花酥的制作非常精细,形状如雪花般美丽,口感酥脆可口。

人们在吃雪花酥的同时也祈求着来年生活如雪花般纯洁美好。

二、冬至节日习俗1. 慰问长辈:冬至这一天,一些地区有慰问长辈的习俗。

子女们会提前准备好礼物,前往爷爷奶奶家或者长辈们的住处,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关怀之情。

2. 吃胡桃:一些地方有吃胡桃的习俗。

人们相信吃胡桃可以保佑健康和长寿,也寓意着家庭幸福安康。

3. 冬至祭祀:冬至时节,一些地方会举行庆祝活动。

人们会设立祭坛,祭拜祖先和神灵,祈求来年的丰收、平安和幸福。

4. 独乐会:一些地方还有独乐会的习俗。

独乐会是由老年人组织的活动,他们会聚在一起唱戏、跳舞、交流彼此的感受和经验。

这一习俗旨在让老年人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总结:冬至是一个具有丰富习俗和传统饮食的节日。

通过这些习俗和饮食,人们祈愿团圆、幸福和健康,同时也将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无论是包饺子、吃汤圆还是参与节日庆祝活动,冬至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家庭温暖和节日气氛。

让我们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家人朋友一起欢庆冬至的到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至各地的饮食文化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

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吃馄饨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

据《燕京岁时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

冬至这天,京师人家多食馄饨。

南宋时,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

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

只是到了南宋,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吃捏冻耳朵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吃赤豆糯米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吃荞麦面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赶回婆家。

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

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吃菜包菜包则是用糯米磨成粉和熟烂的鼠曲蓬篙等物,揉合做成栖,做成半月形,里面包笋丝、豆干、菜脯等,是自古以来祭冬的祭物,古人叫做环饼(晋代时叫做寒具)。

冬至的清早,家庭主妇必须早起浮圆仔(用糖水煮汤圆)、炊菜包(蒸菜包)并准备祭拜神明、祖先,并且享用冬至圆,吃了冬至圆,带有象征团圆及添岁之意;在从前,祭拜之后还以冬至圆粘在门户、器具上,称为饷耗。

冬至贵州等地区有吃狗肉的习俗
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民间也有冬至吃狗肉,明春打老虎之说。

现在贵州等地区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好兆头。

吃年糕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

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

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
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