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十四章
道德经-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载营魄①抱一②,能毋离③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④?涤除⑤玄鉴⑥,能毋有疵⑦乎?爱民治国,能无为⑧乎?天门开阖,能如渊乎?明白四达⑩,能无知⑪乎?生之畜⑫之,生而不有,为⑬而不恃⑭,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载着形体和精神抱道守法,能否不脱离违背?固守精气深根固氐皈依大道,能否如慈母怀抱里的婴儿?清除杂念妄想而澄清心境,能否没有瑕疵?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否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为政处事?心理思维活动,能否如渊守道?明白四达通晓事理,能否守道依法遵循规律掌握本质?生养体恤容养万物,生养万物而不妄自占有,卫护帮助万物而不恃功岸忽,统领万物而守道依法统治,这就是玄德。
注释①营魄:体魄,形体和精神,肉体和灵魂。
在《老子》中,“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中的“所”指形体,死而不亡指肉体虽死,但精神长存。
“道者,万物之奥。
善者之褓,不善者之所褓”中,善者指营魄抱一者,形体和精神都奉事大道;不善者指没有做到营魄抱一的,精神脱离违背了大道。
营:指魄依附的形体、身体、肉体,精神的居所。
魄:基本字义(1) 指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魂~。
丢魂落~。
魂飞~散。
(2). 精神,精力:~力。
气~。
体~。
详细字义〈名〉(1) (形声。
从鬼,白声。
从鬼的字,常与灵魂、鬼怪有关。
本义:阴神,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2) 同本义,有别于可游离于人体之外的魂。
魄,阴神也。
——《说文》人生始化曰魄。
——《左传·昭公七年》。
注:“形也,既生魄,阳曰魂。
疏:附形之灵为魄。
”其魄兆于民矣。
魄意之精也。
——《国语·晋语》魄也者,鬼之盛也。
——《礼记·祭义》。
注:“耳目之聪明为魄。
”(3) 又如:魂魄(迷信者指附在人体内可以游离出去的精神);心魄(心灵);丧魂落魄;魄荡魂飞(魄散魂消、魄散魂飞等都形容惊恐万状);魄心(灵魂)中医定义属精神活动中有关本能的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为五脏精气所化生,为肺所藏。
道德经十四章的真实感悟

道德经十四章的真实感悟【原创版】目录一、道德经十四章的概述二、视听触的启示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理解四、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实践意义五、道德经十四章的感悟总结正文一、道德经十四章的概述《道德经》是古代中国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的主要著作,它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古籍。
道德经十四章是其中的一篇,这一章节以视听触为主题,阐述了道的无形无相和难以捉摸的特点。
通过对视听触的描述,老子向我们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二、视听触的启示在道德经十四章中,老子提到了“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这句话意味着,在我们所处的世界中,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感知的。
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启示:要认识世界的本质,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感官,而需要通过智慧和悟性去洞察。
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理解道德经十四章中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揭示了道的无形无相和难以捉摸的特点。
这里的“无状之状”和“无物之象”是指道的存在状态,它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具体的形象。
这种状态被称为“惚恍”,意味着道是恍惚不定、难以捉摸的。
然而,正是这种无形无相的道,才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根基。
四、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实践意义道德经十四章中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告诉我们,要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本质,我们需要借鉴古代的智慧,用古代的道来引导我们应对当今的现实问题。
这句话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要忽视古代的智慧和经验,要善于从中汲取营养,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现实环境。
五、道德经十四章的感悟总结道德经十四章通过对视听触的描述,揭示了道的无形无相和难以捉摸的特点。
这一章节告诉我们,要认识世界的本质,我们需要借助智慧和悟性,通过借鉴古代的智慧来引导我们应对现实问题。
从《道德经》学习修身齐家:第十四、十五、十六章

从《道德经》学习修身齐家:第十四、十五、十六章✨爱智悦的共鸣腔为生命擦亮一道光✨-经典原文(王弼版):【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hùn)而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
绳绳(mǐn mǐn )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qiǎng)为之容。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wàng),王(wàng)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mò)身不殆。
【全浩译】:用眼睛看不见,叫做“夷”;用耳朵听不到,叫做“希”;用手摸不到,叫做“微”。
这三种状况是无法彻底推究清楚、区分开来的,所以它们原本就混同而为元始的一。
它的上端不显得光亮,它的下端也不显得暗昧。
无头无终、连接不断,不可用哪个名相的概念来定义,最终归还于空无物体的状态。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没有物象的象,所以叫它“惚恍”。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
遵循早已存在于远古的“道”,来驾驭当今的现实事物,能认知太古的初始,叫做认识“道”的纲纪。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具有微妙、幽深并且通达权变的素质,思想深邃而不被一般人知晓。
正因为他们深不可测,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慎重啊,就像冬天蹚水过河;他警戒啊,就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端庄啊,就像要去赴宴做客;他松脱啊,就像冰块缓缓地融化开;他敦厚啊,就像未加工的原料;他旷达包容啊,就像山谷;他在人群中看起来不起眼啊,就像浊水。
道德经 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载营魄①抱一②,能毋离③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④?涤除⑤玄鉴⑥,能毋有疵⑦乎?爱民治国,能无为⑧乎?天门开阖,能如渊乎?明白四达⑩,能无知⑪乎?生之畜⑫之,生而不有,为⑬而不恃⑭,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载着形体和精神抱道守法,能否不脱离违背?固守精气深根固氐皈依大道,能否如同得道保护的婴儿?澄清心镜,能否澄明的没有瑕疵?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否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为政处事?心理思维活动,能否如渊守道?明白四达通晓事理,能否守道依法遵循规律掌握本质?生育之培养之,生养万物而不妄自占有,佑助万物而不恃功岸忽,统率万物而守道依法统治,这是玄德。
注释①营魄:体魄,形体和精神,肉体和灵魂。
在《老子》中,“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中的“所”指形体,死而不亡指肉体虽死,但精神长存。
“道者,万物之奥。
善者之褓,不善者之所褓”中,善者指营魄抱一者,形体和精神都奉事大道;不善者指没有做到营魄抱一的,精神脱离违背了大道。
营:指魄依附的形体、身体、肉体,精神的居所。
魄:基本字义(1) 指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魂~。
丢魂落~。
魂飞~散。
(2). 精神,精力:~力。
气~。
体~。
详细字义〈名〉(1) (形声。
从鬼,白声。
从鬼的字,常与灵魂、鬼怪有关。
本义:阴神,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2) 同本义,有别于可游离于人体之外的魂。
魄,阴神也。
——《说文》人生始化曰魄。
——《左传·昭公七年》。
注:“形也,既生魄,阳曰魂。
疏:附形之灵为魄。
”其魄兆于民矣。
魄意之精也。
——《国语·晋语》魄也者,鬼之盛也。
——《礼记·祭义》。
注:“耳目之聪明为魄。
”(3) 又如:魂魄(迷信者指附在人体内可以游离出去的精神);心魄(心灵);丧魂落魄;魄荡魂飞(魄散魂消、魄散魂飞等都形容惊恐万状);魄心(灵魂)中医定义属精神活动中有关本能的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为五脏精气所化生,为肺所藏。
《素问》: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道德经第十四章的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十四章的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十四章是一篇关于治国与领导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这一章谈到了领导者的职责和方式,并强调了谦逊和无为的重要性。
首先,道德经告诉我领导者应该以谦逊的态度执政。
这是因为谦逊可以帮助领导者保持与人民的联系,不自私地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努力。
领导者应该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是为了众人的幸福,而不是个人的权力和私利。
谦逊也可以帮助领导者与人民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关系,通过真正倾听和尊重人民的意见,更好地治理国家。
其次,道德经提醒我领导者应该无为而治。
这并不是说领导者应该不做任何事情,而是指领导者应该通过不争夺权力和不强迫人民去达到自己的目标。
无为而治意味着领导者应该放下个人的欲望和私心,而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先。
通过放下个人的欲望,领导者能够聚焦于事情本身,避免无谓的争斗和纷争。
最后,道德经还告诉我领导者应该学会尊重自然规律。
领导者不能过于干预和控制事物的发展,而是应该尊重事物的自然演化和发展。
领导者可以借助自然的力量,而不是与之对抗。
通过尊重自然规律,领导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采取合适的行动。
在我个人的理解中,道德经第十四章告诉我领导者应该以谦逊和无为的态度来治理国家,并尊重自然规律。
这种领导方式能够帮助领导者与人民建立信任、实现良好的治理,并达到持久
的和谐与繁荣。
对我而言,这是一种深思熟虑的领导方式,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借鉴和应用。
细读《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细读《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的真实含义是什么?【细读《道德经》系列之第十四章】本章老子重点说的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无物”。
但是,人们可以根据“道”所体现的规律性了解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
而我的重点是放在关于“夷、希、微”的注释上。
这是《道德经》入门级的问题。
我查了一下,很多人给出的注释分别是:无色、无声、无形。
这是错误的!【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曒,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意译】(有一种东西,)看它却看不见,可以称之为“夷”;听它却听不到,可以称之为“希”;击它却击不到,可以称之为“微”。
但是,各自从这三个方面无法去追问深究它,因而我把这三种感知混合在一起,(称这种东西为“道”。
)(看起来,)它的上面并不明亮,下面也不暗昧,而且是接连不断不可名状,只能说它回归于“无物”的状态了。
这种状态,可以说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我称之为“惚恍”。
(它真的令人感觉混沌不清,)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部。
(尽管“道”的本身给我们“惚恍”的感觉,)我们仍然可以根据自古以来,“道”(体现出来的规律性,)来驾驭当今的事物,(解决现实问题)。
“道”(所体现的规律性,)能让我们据以回溯探知事物自久远开始以来的情况,我因此把它叫做“道纪”,(即“道”的纪录。
)【视之不见,名曰夷;】这句话翻译起来很简单,就是“看一个东西却看不到它,可以称之为'夷’。
”我们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老子的意思是,明明知道有一个东西,想通过“看”这个感知途径去了解它,结果却看不到它,因此把这个东西叫做“夷”。
第二,老子为什么要说“名曰夷”呢?要知道,老子是把抽象的“道”比拟为有形的道路的。
这是理解“夷”字的关键。
道德经第十四章的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十四章的感悟分享摘要:I.引言- 介绍道德经第十四章- 分享作者对这一章的感悟II.道德经第十四章的内容概述- 解释“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解释“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解释“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解释“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III.作者的感悟分享- 作者对“道”的理解- 作者如何将这一章应用到生活中- 作者从这一章中学到的道理和启示IV.结论- 总结作者的感悟- 强调道德经第十四章对人们的重要性正文:I.引言道德经是古代中国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道家哲学和人生智慧的思想。
在第十四章中,老子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隐喻,向我们揭示了“道”的神秘和深远。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这一章的感悟和理解。
II.道德经第十四章的内容概述在这一章中,老子用“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来形容“道”的本质。
这三个比喻告诉我们,“道”是无法通过感官来感知和理解的,它超越了我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接下来,老子说“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三个比喻虽然无法解释“道”,但它们都反映了“道”的某种特性,因此它们可以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道”。
然后,老子进一步解释说,“道”的本质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这意味着“道”既没有形状,也没有具体的形象,它是一种无形、无名的存在,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和解释。
最后,老子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且永不改变。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过去的“道”,我们就能掌握现在的“道”,从而预测未来。
III.作者的感悟分享对于我来说,道德经第十四章揭示了“道”的深奥和神秘,它告诉我们,“道”是超越我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它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和解释的。
《道德经》第十四章宏观、微观、中观三觉悟

《道德经》第十四章宏观、微观、中观三觉悟第十四章宏观、微观、中观三觉悟视之不见,名曰微①;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②。
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③。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④。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释:①微,通行本为“夷”,帛书本为“微”。
《广雅·释诂二》:“微,小也。
”《小尔雅。
广诂》:“微,无也。
”②搏,帛书本为“捪”(mín),《说文》:“捪,抚也,摸也。
”即抚摸。
景龙本为“抟”(tuán),《庄子。
知北游》写到:“抟之而不得。
”王弼本等为“搏”,《说文》:“搏,索持也。
”夷,通行本为“微”,帛书本为“夷”,《说文》:“夷,平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通行本把“微”与“夷”在文章中,互换了位置。
③皦,《说文》:“皦,玉石之白也。
”古同“皎”,洁白,明亮。
昧,《广雅·释诂四》:“昧,冥也。
”本义为昏暗不明。
帛书本为“其上不攸,其下不忽。
”攸,《说文》:“攸,行水也。
”引申为迅疾的意思。
《孟子·万章上》写到:“攸然而失。
”就是迅疾的意思。
忽,《广雅·释诂三》:“忽,轻也。
”引申为急速的意思。
《楚辞·离骚》写到:“忽反顾以游目兮。
”④通行本为“执古之道”,帛书本为“执今之道”。
道无古今,古今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
《吕氏春秋。
察今》写到:“察已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
”又写到:“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
”品读:老子让人们觉悟万物,先从身边平凡之物开始觉悟。
觉悟车,觉悟器皿,觉悟房屋,觉悟五色,五音,五味,但是,仅仅觉悟身边之物,仍不足够。
还要觉悟难以觉悟之物,那就是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
无论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人们常常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触之不得,但并不是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的事物就不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鑑谓之镜。——《广雅》
借明于鑑以炤之。——《淮南子·主术》
(3)中国古代用青铜制成的镜子。如:龟鉴;鉴台(镜台);鉴明(镜面明净);鉴洼(凹面镜);鉴团(凸面镜);鉴台(镜台,梳妆台)。
《素问》: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四圣心源》: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②抱一:奉道守法。抱:(1) (形声。从手,包声。本义:用手臂围住)。(2 )持守;奉。如:抱真(保持真性);抱节(坚守节操);抱德(持守德性) .一:道。
⑫畜:畜爱,喜欢,喜爱,收容,保存,养育,培养,培植。
⑬为:(1)做,行,做事。(2)帮助,卫护。
⑭不恃:1)大恃,道恃。2)不依赖,不依靠;不恃功矜能,不恃功岸忽。不:(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2)通“丕”。丕:大;尊奉。丕,大也。——《说文》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丕崇(崇奉);丕然(敬奉的样子);丕承(很好的继承);丕应(很好的应和)。
魄:基本字义
(1)指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魂~。丢魂落~。魂飞~散。(2).精神,精力:~力。气~。体~。
详细字义
〈名〉(1) (形声。从鬼,白声。从鬼的字,常与灵魂、鬼怪有关。本义:阴神,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
(2)同本义,有别于可游离于人体之外的魂。
魄,阴神也。——《说文》
人生始化曰魄。——《左传·昭公七年》。注:“形也,既生魄,阳曰魂。疏:附形之灵为魄。”
注释
①营魄:体魄,形体和精神,肉体和灵魂。在《老子》中,“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中的“所”指形体,死而不亡指肉体虽死,但精神长存。“道者,万物之奥。善者之褓,不善者之所褓”中,善者指营魄抱一者,形体和精神都奉事大道;不善者指没有做到营魄抱一的,精神脱离违背了大道。营:指魄依附的形体、身体、肉体,精神的居所。
恃:(1)形声。从心,寺声。本义:依赖,依靠。(2)恃功矜能,居功自傲。(3)恃功岸忽。恃功岸忽:自恃有功,傲慢无理。岸忽:怠慢。
本章结语
若勉强地把整部《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则可把第一章至第十三章视为上篇,本章至第八十一章作为下篇。若勉强地把《道德经》分为《道经》与《德经》,则《道经》为上篇,《德经》为下篇。《道经》是总论,是概括性论述;《德经》是分论,是具体论述。第一章不仅是《道经》的核心,也是整部《道德经》的核心;本章(第十四章)不仅很自然的承接了《道经》、衔接上一章节(第十三章)、呼应了第一章,而且老子在本章使用的连续六个问句内容正是《德经》所要论述的要点,在接下来的章节里老子大体上是按照这六个问题的排列次序依次作出了相对具体的论述,比如在《道德经》的最后几个章节重点论述的是“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如第七十七章:“知不知,尚矣”)。老子在本章以“玄德”作为结束语,在回答本章的六个问题同时,也点明了《德经》也是整部《道德经》的要旨——玄德。关于玄德,《老子》在第一章就已经给出了阐述:冀知其子,附知其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是谓玄德。【希望知物(实物),依附于知道(大、始基、无、夷希微、场);已经知道(大、始基、无、夷希微、场),得以知物(实物);已经知物(实物),返本归真顺道复命,这是玄德(守道依法)。】《道德经》实质上就是《德道经》,德道就是玄德,也就是得道。“塞其兑,闭其户,知常,终身不堇;开其兑,济其事,妄作,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意思是:“杜绝脱离了大道而违背自然法则的行为,结束入主出奴的门户之见而超越感性认识,守法遵循规律,一生不可能迷乱放纵荒淫失道陷于绝境;放纵脱离了大道的违背了自然法则的主观主义为人处事,妄作非为,一辈子得不到救助保护而摆脱不了危险脱离不了险境。见微知著是知常明事理,守柔遵守法则是依附大道的襁褓。用其沾光得益,复归依大道遵纪守法依律,身心健康消灾免祸不招殃咎,这是因袭遵守纲常法则。”如何在具体操作中做到玄德,玄德的如何具体操作上体现,老子连续提出了六个问题:“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如渊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德经》的篇章脉络基本上是通过逐个阐述这六个提问的内容而依次铺陈。”
第十四章
载营魄①抱一②,能毋离③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④?涤除⑤玄鉴⑥,能毋有疵⑦乎?爱民治国,能无为⑧乎?天门开阖,能如渊乎?明白四达⑩,能无知⑪乎?生之畜⑫之,生而不有,为⑬而不恃⑭,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载着形体和精神抱道守法,能否不脱离违背?固守精气深根固氐皈依大道,能否如慈母怀抱里的婴儿?清除杂念妄想而澄清心境,能否没有瑕疵?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否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为政处事?心理思维活动,能否如渊守道?明白四达通晓事理,能否守道依法遵循规律掌握本质?生养体恤容养万物,生养万物而不妄自占有,卫护帮助万物而不恃功岸忽,统领万物而守道依法统治,这是玄德。
(4)借鉴,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槛外诸鉴。——〖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又如:引以为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鉴戒(以过去的经验为教训)。
鉴(鑒):jiàn【动】明察,审查。
⑦疵:瑕疵,小毛病。
⑧无为:道为,守道依法遵循自然规律为人处事。无:道。有的版本为“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否不放任私智枉法徇私?智:从知从〇(零),指不知道,犯法不道违背规律,含有主观、主观主义的意思。
⑤涤除:清洗而清除。
⑥玄鉴:(1)亦作"玄鉴"。(2).犹明镜,喻高明的见解。(3).明察;洞察。
玄:象形。小篆字,下端象单绞的丝,上端是丝绞上的系带,表示作染丝用的丝结。本义:赤黑色,黑中带红)
鉴:(鑒、鑑、鍳)jiàn【名】
(1)(形声。从金,监声。本义: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2)同本义
【大道是万物的母亲,道德涵养深厚的人依附大道,犹如备受慈母呵护的婴儿,毒虫不蛰他,猛兽不伤害他,凶禽不搏击他。他筋骨柔弱,拳头却攥得很紧。他不懂男女交合而生殖器却能勃起,精炁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号哭而声音却不嘶哑,和炁纯厚的缘故。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是法则,守法是明,生存是吉祥,以神御炁是守柔遵守法则保持柔韧的生命力。事物盛极而衰,是因为自满僵化犯法为非作歹。犯法为非作歹就会提前死亡。】
⑨天门开阖:心理思维活动。天门开阖能如渊就是指能否心善渊。天:头,头脑。门:口眼耳鼻等感觉器官。天门:(1)天机之门。指心。《庄子·天运》:“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成玄英疏:“其心之不能如是者,天机之门拥而弗开。天门,心也。(2)指鼻、口或天庭。(3)思想的门户,脑海的门户,心理活动。渊:似道,类似于海洋,似万物之宗,汇众水,纳群川,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清除杂念妄想而澄清心境,能否没有瑕疵?)”与“天门开阖,能如渊乎?(心理思维活动,能否如渊守道。)”有着密切的联系: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杜绝逆德不法失道的主观主义,结束入主出奴的门户之见超越肤浅片面的感性认识;调和各种事物尖锐的矛盾纷争打击极端主义挫败极端势力,透过杂乱缤纷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事物内在的本质从而排解纠纷解除纷争,掌握其兴衰荣辱的原理,以澄明的心境自觉的统一遵循自然法依照法律参与世间俗事,这就是玄同——统一于道。所以,为人厚道玄同了就不可能因为个人的亲疏、利害、贵贱等私利而逆德不法失道,故而为世人所尊重。】《老子》关于渊的阐述:“道冲(中),而用之或弗盈也。淵兮,似万物之宗;汇众水,纳群川;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处象帝之先。”【大道虚空无形,而动用起来大國不盈满能够弊而新成。渊啊,好似万物的本源、依止的归宿、尊敬的奥主——大道,汇纳群川众水;调和它们尖锐的矛盾纷争打击极端主义挫败极端势力,透过杂乱缤纷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其内在的本质从而排解纠纷解除纷争,掌握其兴衰荣辱的原理,以澄明的心境自觉的统一遵循自然法依照规律参与世间俗事;澄清啊深沉,若有若无。我实在不晓得什么样的实物能够处于奥主之先。】
其魄兆于民矣。魄意之精也。——《国语·晋语》
魄也者,鬼之盛也。——《礼记·祭义》。注:“耳目之聪明为魄。”
(3)又如:魂魄(迷信者指附在人体内可以游离出去的精神);心魄(心灵);丧魂落魄;魄荡魂飞(魄散魂消、魄散魂飞等都形容惊恐万状);魄心(灵魂)
中医定义
属精神活动中有关本能的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为五脏精气所化生,为肺所藏。
⑩达:通晓事理。
⑪无知:知无知的省略语,就是“知道知”,就是守道依法遵循规律掌握本质,也就是客观,杜绝主观妄作。无:道。客观:①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主观意识而存在的(跟‘主观’相对):客观存在;客观事物;客观规律。②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考察,不加个人偏见的(跟‘主观’相对):他看问题比较客观。主观:(1)受个人偏见或局限性所限定的一特定的人所特有的主观印象。(2)指人的认识不从实际情况出发,即主观性。主观主义:一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特点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感情、愿望、意志出发,从狭隘的个人经验或本本出发,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使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狭隘经验主义。有的版本为“明白四达,能毋以智乎?”明白四达通晓事理,能否不靠私智放弃主观主义?智:从知从〇(零),指不知道,犯法不道违背规律,含有主观、主观主义的意思。
③毋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脱离,不违背。毋:否定词,不。离:脱离,背离,违背。
④“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固守精气深根固氐皈依大道,能否如慈母怀抱里的婴儿?老子在第三十八章与第三十九章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第三十八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禺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守母。【唯唯诺诺对于阿谀奉承相距多少?知道守法遵纪对于犯法妄作不知道,相差多少?人民所敬畏的,不可不敬畏。荒茫茫啊,辽远没有尽头啊!众人熙熙攘攘,如同参加祭祀享用太牢,如同春游登高观风赏景。我单单恬静淡泊,深沉没有显出迹象;混混沌沌啊,就像还不会咳咳笑的婴儿;憔悴颓丧啊,好像漂泊的浪子没有归宿。众人全都手舞足蹈兴致有余,而我单单就如灵魂出窍只徒留躯壳。我是廉隅之人品行端正有志节啊!俗人满足于形象思维感性认识,苛察烦细、吹毛求疵。我运用逻辑思维理性认识,透过现象发现本质,遵循法则,笼统抽象而不够具体。故而“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沉静啊,好像深广辽阔的海洋;漂泊啊,好像永没有止境。众人全都有所作为,而我独独以手弄玉且如鄙师祭祀。我独独与众不同而重视守道依法遵循规律。】第三十九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哑,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炁)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