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互动效应
美术国培心得体会8篇

美术国培心得体会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experience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美术国培心得体会8篇经常写写心得体会,相信大家都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就像是与优秀的人共同成长,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4美术国培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音乐与色彩的联想关系——音与色的通感效应及实施方法中

4 音乐与色彩在心理上的内在联系色彩学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视觉使人在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理学研究表明,有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进入大脑的。
而听觉则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它在人的生活中同样起着重大的作用。
两者之间虽从属于不同的感觉器官与传达方式,但它们的感觉通道与信息传递模式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4.1 音乐中的色彩意象音乐是靠声音在时间中的延续和变化来表现的,是以节奏塑造形象,以旋律表达情感方式的艺术。
它通过充满情感的音调旋律来打动听众并引起听众愉悦、忧伤、悲壮、哀痛等心理共鸣。
它不像绘画那样借助色彩、线条、光影把现实的景象清晰地再现出来,它只能通过感觉器官的联觉作用使某种音响很快过渡到某种模糊的视觉意象,在听音乐的同时,头脑中时常会浮现出各种画面。
如欣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结尾部分时,脑际中似乎掠过残酷的战斗场景和欢呼胜利的场面,眼前幻映出战火、硝烟、鲜血等色彩的影象,心中激起悲壮、惨烈、崇敬和欢乐的情绪一样。
这种特殊的意象是靠声音的动力模式与某种景物所固有式样之间的同构实现的。
因此声音和色彩是可以互通的,听觉与视觉也是可以互通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互通是意象上的互通,而由互通造成的形象(意象)是模糊而不明晰的。
4.2 色彩中的音效作用色彩在感情的表达上与音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色彩以其明晰的色相和丰富的色调传达情感。
法国设计美学家德卢西奥·迈耶曾指出:“色彩的情感特性堪与音乐相比”[2]。
色调如音调,是由主导色与它周围的色形成对比统一的和谐结构关系。
色调的冷暖明暗变化和音调的强弱起伏,对于丰富形象、传达情感、提炼意境均有着重要作用。
色调也如音乐节奏与和声形成的旋律,同样富有情感表达特性。
鲜明的色调响亮如赞歌,欢快而热烈;阴暗的色调低沉如哀曲,悲伤而沉痛;柔和的色调委婉如情诗,甜蜜而温馨……千百年来,人们通过长期生活积累和艺术创作实践,逐渐摸索了色彩与音乐相关联的普遍规律。
艺术概论艺术接受论

《艺术概论》艺术接受论艺术接受论第一节、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一、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名词解释艺术接受:指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艺术接受时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艺术在接受方式上要求有特定的审美接受方式——审美态度与它相适应,从而使艺术作品在其现实性上成为艺术中的含义和价值并不只是感性的形式,而是一个包括知识、理想、人生态度、政治倾向和宇宙观的整体结构。
艺术接受时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隐含的读者:伊瑟尔〃隐含的读者〃是文学文本中预先设定的一种理想读者形态,这种读者形态能充分地理解本文的可能性。
文学接受的发生意味着隐含的读者向现实的读者转化。
从艺术接受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方面看,〃隐含的观众〃既是隐含的,又具有现实性。
其包括两类:(1)社会学意义上的〃隐含的观众〃。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都得考虑自己的艺术作品将被哪一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所接受。
(2)美学意义上的〃隐含的观众〃。
第一,本文结构的读书角色。
第二,构造活动的读者角色。
召唤结构:美术作品的〃召唤结构〃分为四层:物质材料层,形式结构层,客体所指含义层,意义集合层。
第一,物质材料层。
召唤性特征表现在它必须向接受者的视触等知觉转换。
比如颜料必须向色彩转换,雕塑的材料必须向体量感等知觉转换。
第二,形式结构层,不管是抽象作品还是具象作品,都存在着抽象的形式结构层。
第三,客体所指含义层。
第一个方面,召唤性结构首先体现在时间与运动方面。
第二个方面,召唤性结构表现在人物的表情所具有的含义上。
第三个方面,表现在接受者对作品形象本身的补偿和完成上,在写实作品中,不管它是多么的接近对象,它总会在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偏离对象,这对于中国绘画艺术来说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
第四个方面,典型形象的召唤性特征。
接受者通过对典型形象,以及这一典型形象所包含的情感、思想、意义、环境氛围的欣赏,联想到许多与其相同的形象。
艺术学名词解释

一、意境:1.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情与景高度融合后体现出的艺术境界,多指艺术形象或情境所呈现出的境界和情调。
2.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并诱发和开拓人类的审美想象空间。
3.是主体情感和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
二、艺术典型:1.是指艺术作品中,那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体系,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
2.典型人物是艺术典型的主体,典型性格是典型人物的核心。
3.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要求在个性中体现共性,特殊性中体现普遍性,偶然中体现必然,在现象中体现本质。
三、形象性:1.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2.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3.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间接感受到。
4.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四、主体性:1.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2.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会具有主体性特征。
3.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生活,但是这种形象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感情,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作型和创新性。
4.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五、审美性:1.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2.从生产角度来说,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是人类生产劳动的产品。
二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属性。
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3.艺术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文学教学美的艺术魅力构成

效应 即艺 术魅 力的分 析 。文学教 学的艺 术魅 力 , 是一种 教学美 感 乃
的综 合效 应。文 学作 品是优 美的 , 即使 是 同一部作 品 由不 同 的教 但
师来讲 授 , 者给 不 同的对 象讲 授 , 或 其感 受 艺术 魅力 的效 果 是有 差 异 的 。这是 因 为在文 学教 学 中 , 学作 品通 过教 师 的审 美综 合 , 文 被 赋 予一 种 新的 审美欲 求 , 成 并传达 出一种 大体 与 作 品试 图接近 , 合
却与原 著 中艺 术美 不 同的美感 综合效 应 。原 著 中的情节 、 人物 与思
就是说, 教学 美 感 的传递 可 以通 过 “ 听觉 ” “ 觉 ” 和 视 的结 合 进而
产生 文学作 品想 象。 在这个 过程 中 , 师经过 对文学 作 品美感的 教
再创造 之后 传递给 学 生 。又 经过 学生 共 同参与 并认 同后而 产生
师传 递给 学生 的美有 可能 比作品 中的 美更强 烈 、 更容 易感 染人 。 关键词 : 学 ; 学关 ; 文 教 艺术 ; 力 ; 魅 构成 在 大 中专 学校 文学课 教 学的特殊 审 美机 制 中 ,美感 效应 的综 合是 辩证 统一
终 由讲 授 者 、 学生 两者 共同 完成 的一种 美感综 合。如果 教 师缺 乏对
识研 究不 足所造 成 的 , 而教 师这 方面 的不足 又影 响和 制约 了其课 堂
学生 自己的审美体 验 。作家 在作 品 中是否 对外 在世 界进行 充分
想 ,通过 教 师 的富于 教 师 自我 的审 美理 解 而使 得原 著 中的 某些 因 素 被强 化或 削弱 , 至可 能被 完全忽 视。 甚
内容、思维、破圈: 新媒体语境下电影音乐的传播逻辑

内容、思维、破圈:新媒体语境下电影音乐的传播逻辑作者:张璐田晔来源:《电影评介》2021年第16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电影的放映手段和观赏方式不断发生着改变,电影音乐形式也随之变化。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首次以公开售票的方式在巴黎放映了一批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但是,这批电影短片只是视觉的活动影像,即默片。
在默片时代,由于缺少声音技术,电影在播放期间出现了现场演奏和唱片伴奏,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弱化了放映机的粗糙声音。
但是,现场的音乐演奏始终存在着音画不同步的问题。
直到声音技术融入电影中,电影从视觉艺术向视听综合艺术转变,随之,音乐成为电影的重要元素,影响着电影的叙事与审美。
随着数字音乐发展迅猛,音乐传播不再局限于线下的实体唱片,而是更换了储存介质,采用流媒体音乐技术,提升了音乐的传播速度,扩展了音乐的传播渠道。
在新媒体语境下,电影音乐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音乐和电影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电影音乐的传播逻辑已然发生了变化。
一、音乐内容增强传播的驱动力音乐在电影中以主题曲、场景音乐、背景音乐以及插曲等多种形式出现,曲目类型也包含了流行音乐、古典音乐以及民族音乐等多种样式,不仅有电影主题创作的原创音乐,也有已发行过的音乐。
历经百余年,电影音乐不断完善创作体系、形式风格和审美特点,在传播过程中显示出强劲的内在驱动力。
(一)以情感为中心,提升审美趣味音乐需要放置在电影中才能显示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特点。
首先,音乐能够拓展时空,在电影《桃李劫》中,陶建平在监狱中回忆毕业场景时,响起了《毕业歌》,画面转移到过去的时空,在毕业典礼上出现了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其次,音乐具有刻画人物情感的叙事功能,电影《渔光曲》中的《渔光曲》表达了小猴、小猫的心境,暗示了悲惨的命运。
最后,音乐能够深化主题,电影《桃李劫》的《毕业歌》伴随着人物命运和情节发展而出现,展现出深层次的含义,在结尾处,当年优秀的学生被押赴刑场之时,《毕业歌》再次响起,观众不禁思考为何充满理想的正直青年成为囚犯,陶建平的处境令人悲愤和震撼。
“视听”的解构与重组——白南准行为音乐的视觉化表达

三、视听心理:听觉美感与视觉感知 的心理平衡
从感官角度而言,《口听音乐》《随机 进入》与《头之禅》由听觉介入到视觉领域 的作品,打通了欣赏主体的听觉美感与视 觉感知,由此形成的艺术心理达到平衡状 态。听觉活动可以加强观者对于视觉活动 的感受力,听觉美感的心理情绪会引导个 体行为的节奏变化,视觉观感传导到大脑 形成与听觉美感匹配的形象思维。
结语 通过解构白南准早期的行为音乐作 品《头之禅》《随机进入》与《口听音乐》中 的语言文本,发现白南准在音乐的视觉时 空场域中形成听觉平面空间与视听一体 的多重立体空间的变换,并且激浪派与偶 发性特征在记忆的空间性与叙事性中得 到了绵延和隽永。由音频声波转化的可视 音乐符号形象呈现出音乐律动和力效影 响下白南准的艺术行为形式多变,"能指” 形式的感官变化导致了“所指”的不同指 向,引发了白南准早期行为音乐视觉心理 感知的抽象幻觉活动,心理情绪达到了听 觉美感与视觉感知的和谐。
―、视听要素:音乐文本与视觉时空的交错重构 "时空”作为"外形式”包容规整物象的各式形态,而白南准则将''音乐文本”作为''内 形式"的媒介将外物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交错重组,从听觉生理认知延伸至时空领域中 视觉图式与想象的感性认知。
1. 平面空间与立体空间的变换 时空维度是音乐听觉文本转化为视觉形式的前提,由此形成的视觉化表达具有多
注释: ① 王帅红:《梅里亚姆音乐行为理论的困
浅析艺术创作中的色彩感知——视错觉

MING RI FENG SHANG37艺 术 设 计文|宁若茜浅析艺术创作中的色彩感知——视错觉在艺术创作中,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色彩所表现的艺术意境,以及色彩所传达出的艺术情绪和感受,正是因为在艺术作品与观者之间相连接的桥梁色彩感知,其主要的一种表达方式即是——视错觉。
所有的物体都是客观的,但是物体的颜色在人类眼中的视觉现象确并非完全客观的存在,它拥有很大的主观意识作用。
人的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进行分析、归纳发生困难的时候就会造成视觉的错觉。
尤其是当前的知觉与过去的经历经验产生矛盾时,就会引起幻觉的出现。
色彩的错觉与幻觉就是那么难以想象的奇妙变化。
视错觉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一、视觉后像视觉后像是指,当视觉停止后,感觉不会立即消失。
它分为两种现象。
其中包括正后像和负后像。
1、正后象当你在黑暗的环境中,先看见一盏明亮的灯,然后闭上双眼,那么在黑暗的视觉中将会出现刚刚那盏灯的影像。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正后像。
因为日光灯的灯光闪动频率在大约100次/秒,我们的视觉神经尚未完成工作,所以眼睛的正后像作用我们有察觉出来。
电影的播放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我们看到的是荧幕上物体连贯的运动。
2、负后像负后像与正后像相反,它是由于神经疲劳过度而引起的。
当我们盯着一块红色看许久时,在看向白色背景,我们的眼中就会看到红色的补色绿色,这个绿色会以同样的强度填补充溢出刚刚红色的区域图案。
这个现象的生理解释是,当人们持久的看红光时,红色视觉锥细胞产生疲劳,大量的红光刺激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的感红蛋白,确保继续维持红色印象。
当人们将视线移到白色背景区域时,白纸上反映到原先区域的那些红光数量不够激起那区域红色视锥细胞产生红信息。
这时原先区域一直处于抑制状态的绿色视锥细胞格外活跃,所以这个区域给人的印象就是绿色,这种印象也不会太长久,只能维持一小段时间。
这种负后像的色彩错觉基本都是补色关系,在黑白之间也会产生,原理相同。
在斑马奔跑时,斑马身体的亲一个视觉印象还没有消失,身体却已经飞奔出去,导致追捕它的狮子在视觉上产生错觉,无法正确的判断它的位置这种现象在自然界正是动物们自己保护色,就如条纹斑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互动效应摘要无论是在影视剧作中,还是在舞台演出中,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的结合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分别论述了视觉艺术的视觉冲击力和听觉艺术的听觉享受,分析了两者如何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得出如下结论: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在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中互为艺术转换,产生的艺术效果远远大于各自单纯的视觉或听觉上的单一呈现而产生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视觉艺术听觉艺术互动效应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从诞生到发展至今已经趋近完善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的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可以互为艺术转换。
以视觉画面促成听觉乐感的物质化,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整体的把握,以音乐、音效赋予画面流畅真挚的意识形态和感染力,使人们能够更易于理解艺术创造者赋予的情感、理想、价值观等产生共鸣。
可以说从两者的诞生至今,他们在艺术表现上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
吉乐(2009)认为:“视觉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一个词汇,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为人观看的直观的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和物质艺术。
包括传统美术、传播和设计艺术、工业产品设计、民间艺术以及其他手工艺艺术形式等物质形态的艺术表现形式。
视觉艺术造型手法多种多样,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既包括二维的平面绘画作品和三维的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包括动态的影视视觉艺术等视觉艺术形式,主要依靠视觉结构、色彩、光影的巧妙搭配给人们创造美的意境。
而听觉艺术相应地就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为人收听的间接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包括广播、音乐、歌曲等。
听觉艺术则是通过韵律、停顿来“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在人们的艺术审美中,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常常相携展现产生互动效应,赋予艺术视觉与听觉双重盛宴、双重审美。
无论是舞台上洋溢的音乐演绎与舞台服饰、化妆、led灯光设计的匹配,还是影视剧中配乐与场景的巧妙融合,亦或是漓江大瀑布饭店的人工瀑布形态变化与音乐旋律起伏的二重奏,都给人一种美妙的感动。
而这些,都使得视觉与听觉艺术互动作为当代艺术审美在相关延伸领域的互动效应逐渐凸显。
作为音乐剧中极为重要的代表性巨作《猫》,投入巨资,以极具震撼的场景、服装设计和感人至深的音乐,运用声、光、电等各种现代技术手段,给观众强烈的视听冲击,更体现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互动的效应和特点,为两者的结合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音乐剧《猫》是由知名作曲家韦伯与导演酝酿了十年之后,于1981年5月11日在新伦敦剧院首演。
《猫》主要采用舞蹈和音乐的元素,讲述了杰里科猫族一年一次的盛大聚会。
形形色色的猫儿们以自己独有的歌舞形式和肢体语言登场展现了自己对升天获得重生的渴望。
之后,一只外表落魄丑陋而声音沧桑动人的猫族回归者——“魅力猫”借一曲婉转深邃的《回忆》打动了猫儿们柔软的心灵,获得重生的机会。
《猫》剧单一的情节丝毫没有减弱该剧带给人们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其精湛绝伦的演出、舞蹈元素的选取与融合、演员精美服饰的设计、绝妙的场景搭配以及深邃如心的音乐都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听觉享受。
《猫》在百老汇冬季花园剧院演出的时候,剧场在演出开始时则通过月色下一双双包裹着舞台及其背景的猫眼的点亮营造出整体的背景氛围,幽蓝色背景光中闪烁的黄绿色的猫眼,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已然进入了午夜杰里科猫族的世界。
降低的舞台、伸向观众席的坡道、垂吊的植物、各种材质的管道、架子、砖块、破碎的玻璃窗、废弃的啤酒瓶装饰的舞台以及色彩斑斓的地面,恰到好处地营造出猫族避开人类活动的领地——一个废弃垃圾场,并且充分利用灯光和阴影相互交错的效果,给观众呈现出知觉的弱感,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猫族神秘、冷淡、多情等特征的冲击力,制造出舞台上“第四面墙”的幻觉,为后面《猫》剧的后续发展做铺垫,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猫》剧的灯光设计看似随意,大部分的时候,背景都选取青蓝色的灯光,但随着出场人物的变化,光源的不同运用,灯光或明或暗,利用颜色的对比与灯光的错落感,摆脱了写实的意象,强调剧中情感气氛的营造,有极大的收缩性,扩大了音乐剧的表现力。
随着开幕曲《jellicle songs for jellicle cats》音乐的响起,舞台的灯光也随之起伏。
猫儿们第一次唱完杰里科猫族之歌聚集在一起亮相时,打在猫儿们身上的亮黄色面灯和青蓝色背景灯光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深夜中猫族夜宴的狂欢和喜悦之情。
当猫儿们为了争夺获得重生的机会进行个人展示时,舞台灯光的选取和服饰的设计也随猫儿及其个性的不同而变化。
比如“保姆猫”詹尼安点点出场时灯光选取的是红色的前景灯,服饰以特显臃肿的大篷为主,诠释出“保姆猫”作为杰里科猫族保姆所带来的温馨而轻松的家的氛围。
“好奇猫”兰·堂·塔格的出场是在一阵缓和的音乐之后,橙色的灯光映出他狂野的个性和任性而挑剔的性格,塔格撕开纸张,跃到猫群中,带着颈上柔软而有光泽的鬓毛,一袭黑色的紧身衣,双臂和颈部饰以黄底黑点的虎斑,腰上配以宽而亮的腰带,一切都彰显出“好奇猫”的张扬和抢眼,并且在他出场时,灯光不断随着音乐闪烁追逐着“好奇猫”,这也从另一方面展示了“好奇猫”在猫族中备受瞩目的人物特点。
而当“魅力猫”格里泽贝拉入场时,整个舞台突然暗下来,是为了解释她渴望被接受但又担忧无法获得原谅的心理状态以及展现猫族欢乐歌舞在“背叛者”入侵时短暂的深冷。
“魅力猫”鲜红的长指甲与灰黑相间的皮毛及所穿的晚礼服形成鲜明的对比,很好的诠释了“魅力猫”这一个人物年轻时风光无限到老时的沦落这一巨大反差。
以“迷人猫”为首的舞蹈跳起时,舞台上充满着娇媚的亮红色灯光,特别打在她所特有的红色皮毛上,浪漫且充满情趣,使得她在橘红色的灯光中显得玲珑娇媚,并且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魅力猫”年轻时的风采。
“富贵猫”的片段结束的时候,舞台灯突然暗下来,伴随着闪电打雷以及警车轰鸣的音效杂乱的闪烁着,用红色和暗蓝色的碎块光影营造出诡异的氛围,揭示着猫群中另一群人物——“小偷猫”蒙哥杰利和蓝蓓蒂泽即将登场。
除了灯光和服饰的搭配,舞台上演员们的肢体与神情表现非常的松弛,传神的演出也彰显猫族神秘的魅力,增强了视觉感染力。
整场演出中,演员极力模仿“猫”的动作,匍匐在地,脚步轻且柔,略显夸张的上提动作,使得观众如同看到一只只踩着肉垫行走的猫。
在面部上或装饰上夸张而上扬的眉毛,或突出的斑纹的两腮白色的三瓣嘴,或如狐媚般的眼睛,或下垂的眼袋,在演员们神情的诠释下,烘托出杰里科猫儿们或千娇百媚的慵懒,或英勇高贵,或狡诈又交织着无奈,诡异又渗透着茫然的个性。
《猫》剧的道具设计也是营造整体视觉效果的一个亮点。
不管是道具的体量、还是道具的色彩,都表现出“拟猫”的特征,以猫眼看社会,以猫族的生活和仪式反映社会。
舞蹈中猫儿们出场的管道、带在头上的帽子,穿在脚上的鞋子、做拐杖用的小汤勺、被“保姆猫”詹尼安点点训练的老鼠的尖而长的头套、以及褶皱般的狗的头套,都按照猫的喜好、尺寸放大,逼真的夸张、变形,一切皆以猫眼为衡量标准。
《猫》剧共分两幕,虽然两幕中的布景——废弃垃圾场的设计始终未变,但创作者对于灯光、舞台、舞蹈语言及其他多元素的选取和设计有张有弛、收放自如,给观众带来的视觉意向思维,让其意境的传递和表达推崇到一个相当的境界,则是其独到的审美和思想的体现。
二动人心弦的听觉享受《猫》剧共由21首歌串联而成,其中选取的音乐素材也是多样,韦伯在传统的歌剧上创新的使用了一些现代音乐元素,比如猫族出场时的古典音乐,“好奇猫”兰·堂·塔格的摇滚,“犯罪猫”麦卡维蒂的爵士,“魔术猫”米斯托的芭蕾、“魅力猫”格里泽贝拉的抒情歌曲《回忆》等等,每一次新人物的上场或者情节的变化,原有的音乐要么戛然而止,要么善用过渡,从整体上看,《猫》剧曲式虽然跳跃多元,却并非杂乱无章的拼用,而是跳出传统歌剧敦厚的乐感,融合了各种元素,形成了结构紧凑、和谐统一的风格。
第一只乐曲《jellicle songs for jellicle cats》在全剧总共出现了7次之多,成为了串联《猫》剧最关键的线索之一。
此曲第一次在剧中出现是在《猫》剧开始杰里科猫族亮相的时候,由不同角色的猫儿演唱,以片段组成整体,把猫儿们多样化的性格表现得出神入化,同时通过音乐的渲染把《猫》剧所体现的快乐向上的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
该曲的主题旋律比较单一,由单调的节奏组成整曲,但是通过在对主题旋律的反复使用中加注的诸如调性、节奏、伴奏的扩展和收缩,保持了音乐的紧密和统一,渲染出纯粹的美感,成为古典音乐在剧中的典型代表。
比如从开始主题部分节奏的缓慢到中间主题部分节奏的加速渲染了一个个猫儿们亮相后聚在一起形成的舞会的第一个高潮,从独唱到小合唱最后推展到大合唱,体现了韦伯对乐曲通过交替反复推进到高潮的处理手法,这也体现了韦伯在创作时利用音乐对剧情的推进的目的。
再比如曲子因舞台上部一只大靴子从天而降带来的短暂停顿,引导出的第二个八度的音区,再到后半部管风琴所引导出的与前半部旋律相异的和声所烘托的浓郁的天主教风情,以及最后回归到主题部分的形成新的高潮。
然而剧中知名度最大、传播面最广、最经典的音乐莫过于在第二幕出现的首先由“魅力猫”格里泽贝拉演绎的独唱歌曲《回忆》。
《回忆》总共在剧中出现了4次,旋律优美感人,体现了“魅力猫”回忆曾经的甜蜜所蕴含的伤感的温馨,到历尽沧桑后心态回归追求简单幸福的唏嘘。
剧中每一次《回忆》的出现就代表着“魅力猫”离幸福之门再近一点。
《回忆》是一部三声部合唱曲,细腻的烘托了《猫》剧的主题。
同时,该乐曲声调相对较简单,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以a小调为主要调式,主题一开始是一个的婉约的小调,持续了7个节拍,以“魅力猫”独唱的形式,通过细腻、悲哀及略带不安的声调展现了一个出走者渴求“家”的认同的忐忑心里。
最后在确认“重生猫”人选的时候,《回忆》的再次响起则是由d大调前奏引入,先期转入降b大调,后转入g大调,最后在转到降d大调上,整个声调在众猫的演绎下,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猫儿在“魅力猫”深情演绎下所带来的幸福的思考,以及心灵的震撼,这一点尤其在“魅力猫”含泪的演唱和最年幼的小猫杰米玛满含感动的演唱的对比中体现出来。
因此,最后猫族合唱的《回忆》除了充满对往昔美好的追忆外,还蕴含着整个猫族的祈祷和祝福。
三结论无论是在影视剧作中,还是在舞台演出中,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的结合都是必不可少的。
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互动,两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艺术效果远远大于各自单纯的视觉或听觉上的单一呈现而产生的艺术感染力。
所以说,视听结合所产生的互动效应,使得影视、音乐剧等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得到了相当程度上的放大,其对观众的心理震撼也是空前的,而且这种震撼更是观众与艺术的最高对接:让观众置身于作品所营造的情境中,融入了观众体验的审美,最终完成心灵与艺术精髓的互动,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