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灸推拿及康复治疗现状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中风偏瘫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患者身体受损及生活质量下降。
传统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但是往往效果有限。
近年来,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逐渐成为了临床上治疗中风偏瘫的一种新方式,因其创伤性小、疗效高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医务人员的关注。
本文将针对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一、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基本原理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针刺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调节人体气血,恢复身体机能。
针刺穴位可以刺激人体经络,增加氧气供应,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缓解肌肉痉挛和纤维化,恢复肌肉和神经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严重程度,选取适当的治疗方式和穴位,减少针刺疼痛,并适当调整针刺的强度和深度。
此外,辅以康复训练,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在很多医院都有应用。
以下是一些临床案例:1.王女士,60岁,双下肢瘫痪,行动不便。
经过连续半年的康复训练、针灸以及适当的中药治疗,逐渐恢复了部分下肢功能,能够翻身、转身,且无明显疼痛。
2.张先生,55岁,瘫痪面部。
治疗前无法张嘴、睁眼、收缩面部肌肉,影响日常生活。
经过针灸、按摩和局部中药治疗,张先生的面部肌肉活动度得到恢复,嘴巴可以张开闭合,眼睛可以睁开合上,面部肌肉也得到改善。
3.李先生,70岁,双肢瘫痪,行动不便。
治疗前无法独自行动、起床、下床等。
经过针灸、康复训练和中药治疗后,李先生的部分肌肉恢复了功能,能够独自行动、上下床等。
上述案例表明,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因此,在临床上推广该疗法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适用于各种程度的中风偏瘫患者。
因为中风偏瘫对患者的伤害程度和康复时间不确定,因此,具体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选择。
针灸推拿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分析赵国栋

针灸推拿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分析赵国栋发布时间:2023-06-19T00:52:43.642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6期作者:赵国栋[导读] 目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针灸推拿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选择在2021年1月到2022年7月前收治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共计有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推拿治疗,联合组予以针灸推拿治疗,对照治疗结果。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肢体肌张力改善状况比对照组优(P<0.05)。
结论:针灸推拿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效果好,可促进患者的肢体肌张力的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吉林 132012摘要:目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针灸推拿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选择在2021年1月到2022年7月前收治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共计有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推拿治疗,联合组予以针灸推拿治疗,对照治疗结果。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肢体肌张力改善状况比对照组优(P<0.05)。
结论:针灸推拿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效果好,可促进患者的肢体肌张力的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推拿;中风;痉挛性偏瘫;康复治疗;效果痉挛性偏瘫是中风后常见的后遗症,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行走时会出现痉挛性偏瘫步态,因为患者要抵抗重力,偏瘫侧力量不足,需抬髋、抬膝然后脚部画圈,是很特征的动作称为痉挛性偏瘫步态。
很多患者发病初期无法运动,因其肌力较低,开始肌力下降无法动躺,但是后期随肌力恢复,患者可以站立,经过训练后可行走。
对于该类患者应该进行康复治疗,避免严重影响生活,经过进一步康复治疗,可以更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
此次就针灸推拿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进行探析,具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21年1月到2022年7月前收治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共计有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0人,男性23人,女性17人,46岁至79岁为该组的年龄区间,平均(57.05±5.56)岁;联合组患者40人,男性24人,女性16人,47岁至80岁为该组的年龄区间,平均(57.72±5.44)岁。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一直是临床非常关注的问题,这是一项有利于解决中风偏瘫病情的有益研究。
本文综述了使用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研究。
一般来说,使用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研究多集中在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和运动功能改善等方面。
例如一项有关以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老年患者改变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的临床试验认为,在治疗组中治疗前后病人神经功能得分有明显改善,运动力也有所加强,相比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达到100%和73.33%。
此外,针灸还可以影响植物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有效改善植物神经的运动功能,这是因为针灸可以影响人体抗体的分泌,强化神经纤维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活性,从而使神经功能恢复更快。
可以从中医针灸综合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实际研究中看出,中医针灸与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恢复,可以缓解肌肉活动痉挛,改善肢体麻木,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和不良反应,明显改善患者体质、情绪和生活质量。
临床上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是对中风偏瘫患者的一个累积治疗,而不是单一治疗。
康复治疗包括随访管理,推荐必要的药物治疗,有效实施运动训练等等。
另外,在中医针灸综合治疗中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表现和临床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穴位,使用恰当的针法,避免病情的恶化,以及对患者造成过多的痛苦,确保在治疗过程中临床效果达到最大程度。
总之,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和运动功能改善,临床效果明显,受到了患者的普遍认可和肯定。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康复护理进展

创 造 一 个安 静 、 舒适 、 安 全 的环 境 。必 要 时 可 以 对病 人进 行 森 林
疗法 、 日光 疗 法 、 岩 洞 疗 法 。环 境 中有 利 于健 康 的微 量 元 素 可 以
促进健康 , 良好 的 空 气 环 境 可 以 陶 冶 情 操 , 利 于疾 病 的恢 复 。
品, 戒 烟酒 。。 中 医 素 来 有 “ 食 治胜 于药治 , 药 补 不如 食补 ” 之 说, 中 风 病 人 大 多 是 中老 年 人 , 他们 往往脏腑 功能衰退 , 气 血 亏 虚, 加之风 、 火、 痰 等 诸 多 致 病 因素 的影 响 , 致使 身体 各 器 官 功 能 更 加 衰 退 。 因此 , 饮 食护 理尤 为重 要 . 应 根 据 病 人 病 情 辨 证 用 餐 。气 血 亏 虚 者 应 多吃 益 气 补血 之 品 , 如红枣 、 赤小豆、 t l j 药、 木 耳等 ; 痰多者应忌食肥甘 厚腻之 品 , 如羊 肉、 肥猪 肉 、 鸡 肉等 , 应 多 吃 萝 卜、 绿豆 、 丝瓜 、 冬瓜 ; 肝 阳上亢 、 肝 火 旺 者 忌 辛 辣 刺 激 之 品, 多 吃蔬 菜 、 水果及 豆类 , 少吃动 物脂肪 , 荤 素食 物 搭 配 ; 血 糖 高者应控制甜食 , 饮食宜清淡 , 以粗 纤 维食 物 为 主 , 应 少 食 多餐 , 提倡微饱 , 过饱饮食会造成食滞 , 影 响 脾 胃的 消 化 功 能 。便 秘 病 人应多饮水 , 多食蔬菜 、 水果 、 矿物质 、 无机盐 , 如钙 、 复合 维 生 素 B、 维 生 素 E等 , 使其大便保持 通畅 , 腑气通畅 , 促 进 康 复 。 。对 吞 咽 困难 的病 人 , 可 以采 用 鼻 饲 法 给予 流食 , 如米汤 、 豆浆 、 果 汁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中风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肌肉无力、运动障碍和痉挛。
传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对这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总结。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经络学和腧穴学。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和疏通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作用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瘫痪肢体的功能。
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针灸师首先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针灸师会选择合适的经络和腧穴进行治疗。
通常情况下,治疗时会采用一般针灸和电针疗法相结合,以增强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患者通常需要多次接受针灸治疗,治疗时间可根据病情的进展进行调整。
首先是肌肉力量的恢复。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瘫痪肢体的肌肉收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肌肉力量通常会有所恢复,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
其次是运动功能的改善。
针灸治疗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改善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通常可以进行一些正常的活动,如走路、握物等。
最后是生活质量的提高。
针灸治疗可以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日常活动。
通过针灸治疗,患者不仅可以恢复一定的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还可以减轻痉挛症状,提高生活的舒适度和便利度。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由于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各不相同,治疗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针灸师需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可以恢复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缓解痉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治疗效果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治疗之前需要进行综合评估。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现状_吉学群

于学平等 [18] 采用电针夹脊穴法观察中风偏瘫 痉挛状态的治疗效果。具体方法 :设立电针夹脊穴 组 30 例,另设针刺手阳明经穴组 30 例作为对照,采 用 Ashworth 痉挛量表和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对 受试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 :电针夹脊穴 能降低中风病人的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有利于肢 体功能的恢复。
于学平等 [23] 观察了电针夹脊穴对中风偏瘫痉 挛病人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设电针夹脊穴组 30 例,针刺手阳明经穴组 30 例为对照,测定受试者治 疗前后 N20 波幅与潜伏期的变化。结果表明电针夹 脊穴法与传统针刺法在改善中风上肢痉挛状态病人 的体感诱发电位方面作用基本相同,电针夹脊穴法 和传统针刺法均能够改善大脑皮层的功能。
1 病机认识
1.1 病位在脑涉及肝脏和经筋
中医学认为中风病的病位在于脑,偏瘫痉挛是 中风病自然恢复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因此其病位在 脑。《灵枢·本神》曰 :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肝 藏血血舍魂”; “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 血而能摄”。肝在体合筋,筋是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 是连接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筋有赖于肝血的濡养, 筋得其所养,才能运动有力而灵活。 “脑为元神之府, 觉元之根,精神智府”。中风元神受损,元神不能统 摄肝之魂魂主知觉,主升,必然引起肝气、肝血不能 输达于筋脉肌腠,肌肉失养而拘挛、僵硬发为痉挛。 因此痉挛的发生与肝脏、经筋关系密切,肝血不足、 筋脉失养为基本病机 [1]。 1.2 经络辨证 阴阳失衡为根本
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的研究现状

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的研究现状从临床治疗方面对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状态的文献进行综述,归纳针灸治疗取穴规律。
标签:中风;上肢痉挛;针刺;综述中风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疾病。
在患者肢体瘫痪发生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痉挛性瘫痪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
如果肌张力增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但会引起患肢的疼痛,而且可以造成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攣缩及变形,导致关节活动度受限和康复训练困难,最终影响中风病患者活动能力的恢复。
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现将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按针刺部位分11头针头针是一种利用针刺及其他物理方法刺激头部穴点、线、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1]。
常用穴位体系有焦氏头针、汤氏头针、靳氏头针、林氏头针等流派以及根据病灶影像学定位诊断取穴和《中国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等[2]。
中风上肢痉挛头针治疗刺激区的选择主要基于脑功能定位、神经解剖学理论和传统经络理论等方面。
赵建国等[3]采用醒脑开窍法治疗偏瘫痉挛。
结果显示醒脑开窍针法加针刺锥体区治疗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疗效(有效率900%),优于单纯醒脑开窍针法组(有效率667%);针刺锥体组与单纯醒脑开窍针法组在运动功能水平、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患肢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高于单纯醒脑开窍。
王丽平等[4]采用头针体针叠加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痉挛状态。
结果显示头针体针叠加针法对痉挛状态的改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单纯体针对照组(P<001)。
陆彦青等[5]采用“靳三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
结果显示各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联合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P<001),“靳三针”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康复组(P<005)。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中风偏瘫是中风后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患者常因中风造成的脑部缺血或出血导致对身体的部分肌肉功能受损,表现为一侧肢体无法灵活活动或丧失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但近年来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1. 中医对中风偏瘫的认识中医将中风归为“中风病”,认为中风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等有害因素侵袭引起,主要病理变化为气血运行障碍,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脑神经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针灸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理气血,有利于恢复受损的脑神经功能。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主要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激活脑神经功能,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
具体来说,针灸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定位针灸:定位针灸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气血,激活受损神经,有利于恢复肢体功能。
(3)灸法治疗:灸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草,对患者的特定穴位进行热炙,以活血化瘀,温通经络,促进病变部位的恢复。
针灸结合传统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通过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功能恢复: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肢体的功能恢复。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肌肉力量得到明显增强,肢体的灵活度明显提高,可以完成更多的日常活动。
(2)神经功能改善:针灸治疗可以有效激活受损的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再生,有利于恢复受损脑部功能。
患者的感觉、运动、平衡等神经功能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心理状态改善:中风偏瘫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患者常常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灸推拿及康复治疗现状
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来对应用针灸推拿和康复疗法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由此来判断该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和推广价值。
标签:中风病;痉挛性瘫痪;针灸;推拿;康复
患者出现中风后遗症会使脑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应用有效的方法对中风患者进行早期治疗是保障患者身体健康和良好恢复的关键。
中风患者出现痉挛性瘫痪大都出现在发病后3周时间左右,持续的时间一般会长达3个月之久,这段时间是患者脑中风后恢复的必经时期,并且这一阶段也是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如果在相关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误治的情况便极有可能使患者的患肢难以再恢复到从前的健康状态,这就会直接影响到患者中风偏瘫的治疗进程。
基于这种情况作者对近年来应用的几种典型针灸推拿和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现状加以概述。
1 毫针刺法
1.1 经筋刺法
应用该方法治疗痉挛性偏瘫主要是找到患者发生痉挛的肘膝关节位置附近的肌腱两侧的压痛点来进行施针,应用1.5寸的毫针来进行直刺或者斜刺,使针尖的位置能够直达到骨膜之上,在经过捻转得气之后再将针尖退到皮肤位置,随后再顺着肌腱的走向进行一前一后的透刺,并且在之后进行反复的提插捻转,应用该针灸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针刺、
1.2 阴阳平衡法
结合医学上关于痉挛源于阴阳失衡的学说,在对患者进行偏瘫后肢体恢复阶段要先寻求有效方法是其主动肌优先恢复,而由于人体的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属于主动肌,所以偏瘫患者常常会出现上肢屈曲和下肢伸直的表现。
因此在进行针刺治疗的过程中要采用阴阳经并取的方法,在患者的上肢和下肢位置分别进行补阳泻阴和补阴泻阳,应用这种方法所取得的临床效果也明显优于应用传统针刺法。
1.3 醒脑开脉针法
应用该针法主要是以阴经穴为主,并且辅以阳经穴来对开窍启闭之穴进行选取,取内关穴、印堂穴和水沟穴为主,取极泉穴和尺泽穴以及委中穴等相应的配穴为辅,并且在内关穴、极泉穴和尺泽穴等穴施以行泻之法,在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其痉挛的程度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而且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2 康复疗法
对脑中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辅以相应的康复训练。
在近年来人们关于单纯的康复疗法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是应用一些康复性的训练来对治疗方法进行配合,通过这样使整个治疗能够得到最大的效果。
2.1 Bobath疗法
该方法最先是被应用于对脑瘫患儿的训练过程中,之后又被应用于对偏瘫成人的治疗过程之中,主要通过对一些关键点进行控制和叩击等相关方法,对患者的一些异常姿势进行抑制和运动,在之后再协助患者做一些正常运动的训练,由此来使患者的中枢能够接收到运动感觉的刺激信号,并且通过重复运动和有效的感觉刺激可以使突出链得到一定的加强,帮助患者的部分神经系统进行再生和修复,以此来使患者对正常的姿势进行反复感觉,并且对正常的运动方式進行输出。
2.2 Brunnstrom分期疗法
该疗法主要是将脑损伤的恢复过程分为六个具体的阶段,在对患者进行早期治疗的过程中认为痉挛症状的出现是偏瘫患者恢复的必然过程,在对偏瘫患者进行早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其痉挛现象不进行抑制,而是通过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了解到瘫痪的肢体仍然可以继续运动,由此来激发患者内心深处对于主动参与治疗的医院,之后再对患者进行逐步的诱导,使他们彻底脱离痉挛模式。
2.3 运动再学习方案
该治疗方法主要人为应该在激活患者活动肌群的同时对一些不必要的活动进行限制,通过这样来保持肌群之间张力的平衡。
而医护人员通过协助患者进行一些重复的动作练习也可以使他们对正确的运动模式有所掌握。
另外,辅以一定的导向性练习任务可以使患者的受损系统能够将感觉的输入与运动输出以及自身完好的认识系统、判断系统以及记忆系统进行很好的整合。
由此来使患者的脑功能得以尽快的完成重组。
3 推拿疗法
3.1 推拿选穴规律
在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进行临床推拿的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十五个穴位几乎全部都是阳经腧穴,由此确定推拿选穴的过程主要以阳经为主,而后依次是阳明经、太阳经和少阳经以及督脉等。
选取穴位所处位置以下肢为最高,其次为上肢,再次为头颈位置,最后为躯干部位。
3.2 推拿手法
①在痉挛优势侧肌腹部位置进行推拿,直到患者的深部组织由酸胀感到被即刻缓解为止;②应用快速掌擦法来对痉挛的劣势部分进行推拿,指导该处肌肉张力出现增强为止;③应用三指掐法在患者的合谷穴和天冲穴进行推拿,指导患者出现伸指和产生足背屈伸或者出现屈膝现象为止;四在患者出现缓慢曲髋或者屈膝以及背曲踝关节之后协助患者进行快速伸髋或伸膝以及跖曲踝关节,患者出现缓慢伸肘或伸腕以及伸指关节之后相关医护人员协助患者进行快速屈肘或屈腕以及屈指关节的运动。
4 结论
在对中风后瘫痪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将两种方法进行有效的结合来对中风后瘫痪患者施以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同时提高医护质量,当前医学之中对于这类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针灸推拿与康复治疗结合的方法较多,该治疗方法所起到的临床效果也充分的证明了其所具有的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倩.中风后患者肢体痉挛治疗方式的研究现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09):20-21.
[2] 吴美秋.中风患者偏瘫肢体康复中医护理现状及前景展望[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