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诊疗方案
中风中医优化专项方案

1.脑梗死中医诊疗规范定义: 脑梗死又缺血性脑血管病, 是因为脑血管内发生血栓、栓塞或其它原因造成脑部血液供给障碍, 缺血、缺氧引发不足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而出现对应神经系统症状一个疾病。
包含脑血栓和脑栓塞等。
中风病是中医学一个病名, 是因为气血逆乱, 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 造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以忽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 或没有昏倒而忽然出现半身不遂为关键症状一类疾病, 是对急性脑血管病统称。
一、诊疗脑梗死诊疗标准参考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订《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疗。
中风病诊疗标准参考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中风病诊疗和疗效评定标准》诊疗。
二、中医诊疗(一)中医辨证施治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1)肝阳暴亢症状: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 舌强语蹇或不语, 偏身麻木, 眩晕头痛, 面红目赤, 口苦咽干心烦易怒, 尿赤便干, 舌质红或红绛, 舌苔薄黄, 脉弦有力。
治法: 平肝潜阳。
方药: 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 钩藤12g(后下), 石决明15g(先煎), 黄芩9g, 栀子9g, 川牛膝12g, 杜仲9g, 桑寄生9g, 夜交藤9g, 茯神9g。
头痛显著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 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也可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如伴烦躁失眠, 手足心热, 舌质红绛或暗红, 少苔或无苔, 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 麦冬12g, 五味子12g, 生龙骨20g, 减栀子、黄芩。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 地龙12g, 鸡血藤12g, 桑枝12g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芩、栀子加丹参12g, 桃仁9g, 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 郁金9g, 远志9g开音利窍。
中成药:①养血清脑颗粒, 每次1包, 每日三次。
②选择一个含有活血化瘀功效中药注射剂:血栓通或血塞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每日一次。
中医治疗脑中风医案

中医治疗脑中风医案
病案:王某,男,70岁,因突发脑中风入院,左侧肢体无力,语言不清,左侧面部肌肉抽搐,病情较重。
辨证:王某属于中风偏瘫病人,证属于中风证的中病,气血不足,经络阻塞,痰浊内蕴。
治疗:采用针刺加药物辅助治疗。
选用独活寄生汤为主方,辅以针刺治疗。
独活寄生汤是中风证的常用方剂,具有祛风活络、温通经络、化痰散结的作用。
针刺选用足三里、合谷等穴位,注重针刺深浅适宜,方向准确。
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病人左侧肢体的运动功能有所恢复,语言能力也有所改善。
继续治疗数个疗程后,病人的症状明显减轻,病情得以控制。
总结:中药治疗中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针刺加药物联合治疗是中风病人的常用方法。
在治疗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1 -。
中风病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诊疗方案定义: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一、诊断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参照2005 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施治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1)肝阳上亢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钩藤12g (后下),石决明15g (先煎),黄芩9g,梔子9g,川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9g,茯神9g。
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20g,减梔子、黄芩。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 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芩、梔子加丹参12g,桃仁9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中成药:①镇脑平肝丸(本院制剂,药物组成:天麻、钩藤、僵蚕、半夏、全蝎、红花、白附子等),每次6g,每日三次(2)风痰阻络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中风诊疗方案(3种)

中风诊疗方案(3种)中风诊疗方案(3种)口僻(特发性面神经炎)特色病症管理方案一、定义口僻是以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症的病症,与西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相近。
二、诊断依据1、具有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特定的临床表现,可伴在面肌不仁,额纹消失,耳后疼痛等兼症。
2、多急性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及 20~50 岁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3、发病前可有受凉感冒病史。
三、症候分类1、风寒阻络证:证候: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肌肉酸痛,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阻络证:证候: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伴口苦咽干、肌肉酸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证候: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眼睑闭合不全,伴脘闷恶心,苔白腻,脉浮滑。
4、瘀血阻络证:证候:口眼歪斜,面肌不仁,日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
四、入院指征突然出现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等症者五、治疗常规1、精神调养和饮食宜忌(1)保持心情舒畅(2)起居有常,配合适当功能锻炼(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之品。
(4)戒烟、酒。
2、辨证论治1、风寒阻络证:治法:祛风散寒,解表通络。
方药:小续命汤加减。
炙麻黄6,杏仁9,白芍9,防风9,川芎10,白附子6,全蝎6,僵蚕9,甘草6。
2、风热阻络证:治法:祛风清热,解表通络。
方药:大秦九汤加减:秦艽 12,川芎 9,白芷 9,黄芩 9,桑枝15,蝉蜕 5,忍冬藤15,羌活6,全蝎6,僵蚕9,甘草6.3、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牵正散加减。
白附子6,全蝎6 僵蚕9,胆南星6 石菖蒲9,羌活6,防风9 川芎9,甘草6.4、瘀血阻络证:治法:活血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麝香(冲服)0.1,红花9,赤芍9,川芎12,全蝎6,僵蚕9,丝瓜络6,忍冬藤15.、3.其他疗法针刺: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刺络拔罐:用三棱针点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拔罐,每周2 次,适用于恢复期。
治疗中风后遗症验方

治疗中风后遗症验⽅妙治⾯瘫治脑梗塞后遗症⽅⾯瘫也称⾯神经⿇痹,主要表现为⼀侧⾯部表情肌瘫痪,出现⼝眼歪斜,严重影响⾯容。
除了进⾏针灸和功能锻炼以外,也可选⽤⼀些具有疏风散邪、通经活络功效的中药外洗⽅进⾏治疗,往往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处⽅:羌活、荆芥、威灵仙各30克。
制法:将上述药物⼀起放⼊药罐中,加适量的清⽔浸泡5~10分钟,再⽤⼩⽕煎煮15~20分钟,去渣取汁,将药汁倒⼈玻璃瓶中;⽤⽑⼱遮盖住头⾯部,将患侧头⾯部对准瓶⼝,⽤热⽓熏蒸20分钟左右;待药液稍凉后,可⽤⽑⼱蘸取药液擦洗患侧头⾯部5—10分钟。
建议在每晚睡前⽤药1次,连续⽤药7~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此⽅具有祛风除湿、通络⽌痛、豁痰开窍的功效,适⽤于⾯肌⿇⽊、额纹变浅或消失、泪液外流、头⾝冷痛、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苔⽩腻、脉滑等表现的患者使⽤。
以上⽅剂建议在医⽣的指导下进⾏⽤药,中医治疗,辩证施治很重要!治脑梗塞后遗症⽅处⽅:丹参15克,川芎、地龙各 10克,桃仁、红花、⾚芍各8克,⾹附6克,⼟鳖⾍5克,全蝎4克,⽔蛭 (研粉分冲)2克,蜈蚣1条。
⽤法:每⽇1剂,⽔煎分3次服。
功效:活⾎化瘀,祛瘀通络。
主治:脑梗塞后遗症,中医辨证为瘀⾎阻滞型,症见半⾝不遂,⼝眼歪斜,⾔语不利,⾯⾊黧⿊,⾆质紫暗,苔薄⽩,脉细涩。
患了⾯瘫,可以进⾏⾃我按摩治疗。
中医⾃我按摩治⾯瘫主要有以下⼏个步骤:1.双⼿拂⾯:四指并拢,两⼿掌⾃下颏沿⿐两侧向上推⾄额部,再从额分推⾄太阳⽳,沿⾯颊推⾄下颏。
⽤⼒要轻柔,共推8次。
2.捏患侧额部:⽤⼿的拇指、⾷指捏患侧的额部,从眉头⾄眉梢捏8次。
3.推擦太阳⽳:太阳⽳位于眉梢与外眼⾓联线中点向后⼀横指处。
⽤⼿掌的掌根,⾃患侧太阳⽳向⽿尖上⽅推擦,共推擦32次。
4.揉按四⽩⽳:位于瞳孔直下⼀横指半处。
⽤⾷指顺时针与逆时针揉按四⽩⽳,各揉按16次。
5.推擦地仓⽳:地仓⽳位于嘴⾓旁⼀横指处。
⽤⼿掌的掌根⾃患侧的地仓⽳,向⽿根部推擦32次。
董氏奇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64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年第42卷第3期董氏奇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基金项目:茂名市科技计划项目(2020035)第一作者简介:唐明(1985 -),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
△通信作者:曾科学,E -mail :zengkexue@ 163. com唐 明1,卢江华2,曾科学",刘 建打苏美意I(1.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广州510095; 2.茂名市职业病防治院,广东茂名525000)摘要:目的探究董氏奇穴与康复训练方法联合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 80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均采取同样的基础治疗手段,其中观察组40例患者采取董氏奇穴联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式,对照组40例患者则采取单一的康复训练方法,持续治疗 4周后,对患者的运动能力(FMA)、活动能力(BI)、痉挛程度(MAS)指标进行分别对比。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的量表评分无较大差异(P >0. 05)。
治疗后,观察组的BI 评分(67. 54 ±21.49)分,对照组的评分为(53.48 ± 20. 15)分;观察组的FMA 评分(24. 23 ±7. 95)分,对照组的评分为(1& 19 ±7. 16)分,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 结论董氏奇穴与康复训练方法的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痉挛现象,同时可显著提升其运动能力和活动能力。
关键词:董氏奇穴;康复训练;中风;下肢痉挛;偏瘫中图分类号:R743.9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 - 2349(2021)03 - 0064 - 03中风也称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 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是一种大脑细胞和组织 坏死的疾病。
中风偏瘫的康复计划和方案

中风偏瘫的康复计划和方案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偏瘫。
中风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康复治疗成为他们重返正常生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中风偏瘫的康复计划和方案,为患者提供一个全面有效的康复方案。
1. 评估与目标制定1.1 评估患者情况在开始康复计划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其具体情况、病史、康复前后的变化等。
评估主要包括感知、运动、日常生活技能和心理等方面。
1.2 制定康复目标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目标。
康复目标应该是明确、可量化的,既要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又要具有挑战性,以促进患者康复能力的提高。
2. 康复方法与技术2.1 运动康复运动康复是中风偏瘫康复的核心。
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力量和灵活性,提高运动协调性。
常用的康复方法包括:- 牵引法:通过适当牵引患肢,促进其活动能力的恢复;- 主动被动训练:通过帮助患者进行主动与被动的运动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功能电刺激训练:通过电刺激患体表肌肉,促进运动协调性的恢复;- 包括物理疗法,如理疗、热敷等。
2.2 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中风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技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康复计划中应包括相应的训练。
常见的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包括:- 自我照顾训练:如洗脸、刷牙、开关衣服等;- 握力训练:通过握力球、捏东西等练习来提高手部功能;- 平衡与行走训练:通过进行平衡练习和步态训练来提高患者的行走能力。
2.3 心理康复中风偏瘫患者常常有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康复对于他们的康复过程非常重要。
心理康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心理咨询:让专业人士对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排解消极情绪;- 互助小组:搭建一个互助小组,让患者可以互相交流,分享康复经验;- 鼓励和支持:对患者进行鼓励和支持,增强他们的康复信心。
3. 康复评估与调整为了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情况,需要定期进行康复评估。
专治半身不遂人偏瘫秘方

专治半身不遂人偏瘫秘方
大凡人患上中风,形成偏瘫半身不遂,多是由高低血压引起脑血管出血阻塞病变所致。
治疗方法;以祛风,消栓,和中,升阳为主,我数十年来治愈百余例,无不奏效。
【配方】:荆芥12克、防风12克。
【加减】:
解表:大枣3枚;
和中:猪蹄夹壳10个;
祛风消栓:大葱根须3--7棵;
发汗:韭菜根3--7棵。
【用法】:左不遂者用葱韭根各3个,右不遂者用葱韭根各4个,全身不遂者用葱韭根各7个。
【服法】:水煎服,每天一剂。
服药后盖被子发汗,避风。
【按语】:忌食高脂肪餐和含胆固醇食物,如服此药第一剂,仍发凉无汗,说明此药对该患者无效,就要停用此药,不必勉强使用,以免耽误病情。
尽快更换别方治疗。
服第一剂后打通脑血栓,偏瘫时一侧无汗,服药后患处发汗,说明此时血栓已经打通,连续服药不可间断,此药无任何毒副作用。
半身不遂人偏瘫,行动不便好艰难,奉上验方有一个,与众不同要发汗。
【案例】:退休干部老王66岁,患偏瘫失音二年,经服上药15剂后,言语清楚,续服45剂后,去掉拐杖行走自如,至今痊愈未复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诊疗方案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诊疗方案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ZY/T001.9-94)”。(1)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
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320-2010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进行诊断。脑梗死:(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脑出血:(1)多数患者动态下急性起病;少数患者于静态下起病。
(2)患者发病时多表现为突发头痛、恶心、呕吐、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言语含糊或不能说话、大小便失禁、意识不清、颈项强直等症状,多数患者伴有血压升高;部分患者有癫痫发作。
(3)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等。临床
体征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眼球凝视麻痹、构音障碍、失语、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病情危重者可表现为中度或重度昏迷,双瞳孔不等大或针尖样,生命体征不稳定,并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少数病人可无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4)颅脑CT可见出血灶。
(二)痉挛状态分级标准参照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选择1-4级的患者,同时进行临床痉挛指数的评定,按照评分标准,选择轻度、中度、重度痉挛的患者。(三)证侯诊断
1.肝阳上亢:半身不遂,手足拘急,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手足拘急,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头晕
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3.气虚血瘀:半身不遂,手足挛急,偏身麻木,舌强语蹇,手足肿胀,面色
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4.阴虚风动
:半身不遂,手足拘挛或蠕动,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5.阴阳两虚:半身不遂,手足挛急或蠕动,肢体麻木,舌强语蹇,足冷面赤,眩晕耳鸣。舌红或暗淡,苔薄白或苔少,脉沉细弱或数。二、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醒脑开窍针刺法(1)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柔筋缓急(2)处方主穴:内关(双)、针刺人中3天后改为印堂、三阴交(患侧);辅穴:极泉(患侧)、尺泽(患侧)、委中(患侧)、风池(双)、完骨(双)、天柱(双);上肢痉挛状态:肩髃、合谷、上八邪,痉挛阿是穴,均为患侧;下肢痉挛状态:阳陵泉、足三里、丘墟透照海,均为患侧。
(3)针刺手法量学标准
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l分钟;印堂向上平刺0.3~0.5寸,提插泻法,以局部酸胀为度。水沟:在鼻中隔下,向上斜刺0.3寸,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印堂:向鼻根斜刺,进针0.3~0.5寸,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三次为度。极泉:原穴沿经下移l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三次为度。尺泽:屈肘成l20度,直刺l寸,用提插泻法,以患者手指抽动三次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三次为度。风池、完骨、天柱针向结喉,针1~1.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施手法1分钟。痉挛阿是穴:选择痉挛肌群最紧张处作为阿是穴,直刺1~1.5寸,以提插方法,平补平泻,以痉挛肌群放松、上肢自然伸展为度。肩髃:向下斜刺1.5~2寸,提插补法,使针感缓慢下传到合谷穴处,同时缓
慢外展上肢,使痉挛的上肢变软,施手法1分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5寸,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上八邪:八邪穴上1寸为上八邪穴,向手指方向斜刺0.5~1寸,提插泻法,使针感传导到各手指末端,手指自然伸展为度。阳陵泉:沿皮肤呈45度角向下斜刺2~2.5寸,使针感缓慢传导到足小趾处。足三里:沿皮肤呈45度角向下斜刺2~2.5寸,使针感缓慢传导到足三趾处。丘墟透照海:自丘墟穴进针向照海部位透刺,缓慢前进,从踝关节的诸骨缝
隙间逐渐透过,进针为2~2.5寸,以照海穴部位见针尖蠕动即可,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
,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30秒钟,手法结束后,将针体提出1~1.5寸。
2.治疗设备根据临床病情需要,可选用:艾条温灸疗法、电子针疗仪、多功能艾灸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及经络导平治疗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等。
3.疗程
每次留针30分钟,每天1次,每周治疗5次,休息2日,连续治疗4周为1疗程(二)中药治疗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选用养血柔肝、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等药物治疗。1.中药汤剂治疗
(1)肝阳上亢治法:平肝潜阳。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后下、石决明、茺蔚子、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珍珠母、炙龙骨、炙牡蛎等。
(2)风痰阻络
治法:熄风化痰。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白术、天麻、茯苓、橘红、姜竹茹、菖蒲、郁金、生大黄后下、元明粉冲服、厚朴、枳实等。
(3)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当归、桃仁、红花、地龙、炙水蛭、蜈蚣、全蝎等。
(4)阴虚风动
治法:滋阴熄风。推荐方药:大定风珠或三甲复脉汤加减:阿胶、生白芍、石决明、钩藤、干地黄、五味子、牡蛎、络石藤、茯苓、鸡子黄,炙甘草、干地黄、麦冬、麻仁、鳖甲、龟板等;
(5)阴阳两虚
治法:阴阳双补。推荐方药:地黄饮子或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等。
2.中药制剂
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如丹红注射液、灯盏花素粉针剂、川芎嗪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也可口服丹芪偏瘫胶囊、小活络丹、中风回春丸等活血通络类药物。
3.中药熏洗疗法
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予活血通络的中药为主,如川乌、草乌、乳香、没药等加减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次。
(三)推拿治疗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根据肢体活动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推拿治疗,可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是偏瘫按摩中应注意的问题。按摩手法常用揉法、捏法,亦可配合其它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或以手足三阴经推拿法,采用推法,作用于经筋,可有效缓解肌肉紧张。
(四)康复治疗
1.肩手主动向上推举的运动。2.双手抱膝左右轻摇身体以控制上下肢痉挛。3.肩关节前屈,用患者手触摸治
疗者再触摸自己的前额,然后再触摸自己对侧肩,以训练肘关节随意屈∕伸功能。
4.桥式运动训练髋关节伸展控制。
5.膝关节屈曲∕伸展控制训练。6.髋伸展位膝关节的屈曲∕伸展控制训练。
7.患肢悬垂位训练下肢准备负重运动,诱导患者将足从床上移放在床旁的地面或椅凳上以训练患足踩踏地面的感觉和运动。8.俯卧位屈患膝训练,在坐位下可进行。
9.肩关节、肘关节和腕指关节各向自主运动:肩前平举、肩外展、肩外旋,肘伸展、前臂旋后,腕背伸、桡尺侧偏,拇指外展、对指等。10.肢体放置与保持活动
在患手活动期间,指示在任意一个角度停住,并保持在此位置片刻以提高患上肢的空间控制能力。
11.肩胛带的主动辅助运动:向上、向外、向下。
12.抑制上肢的痉挛模式可用轻拍和轻揉痉挛肌的拮抗肌(特别是这些肌群上的相关穴位)的方法放松患肢,并同时用语言诱导患者放松,然后将患上肢稍外展、外旋,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各手指伸直支撑于体侧进行牵伸,并将此体位维持10-15分钟,
要求每日至少2-3次,注意最好同时用楔形板进行踝关节背伸牵伸。13.患侧下肢内收、外展和下降骨盆训练。14.持拐步行训练(三点、两点):健手持拐向前→患下肢向前迈出→健足跟上。(五)基础治疗
参照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及成人自发性脑出血处理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委员会、高血压研究委员会、医疗质量和转归研究跨学科工作组指南)—2007年更新版进行治疗。予以吸氧与呼吸支持、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体温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六)护理
护理的内容包括康复护理、饮食护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症状、证候的变化。2.疾病病情缺损评价:通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通过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使用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及临床痉挛指数评定量表评价痉挛程度。(二)评价方法
选择不同时间点(入院24小时内、入院14天,入院第28天)分别对患者进行评价。采用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症状及体征评分以及目前常用的NIHSS量表、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改良Rankin量表、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