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儒治疗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上田疗法在痉挛型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

上田疗法在痉挛型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
汤健;张跃;傅大林
【期刊名称】《江苏医药》
【年(卷),期】2008(34)2
【摘要】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儿童因脑损伤导致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致残性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能力。
其中痉挛型脑瘫患儿所占比例超过半数以上。
此类患儿由于牵张反射亢进,很难保持姿势进行灵活的动作,还容易发生关节挛缩变形,从而终身难以行走。
尽早缓解痉挛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中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在Bobath疗法的基础上引入上田疗法,在痉挛型脑瘫的康复中取得较好效果。
【总页数】1页(P212)
【作者】汤健;张跃;傅大林
【作者单位】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康复科;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康复科;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康复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上田正疗法结合肌内效贴布在痉挛型脑瘫康复中的临床疗效 [J], 牛青松
2.上田疗法在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应用价值 [J], 张传东;徐冬梅;王福民
3.上田疗法在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应用价值 [J], 张传东; 徐冬梅; 王福民
4.上田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 [J], 刘潇潇;于佳
5.上田法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 [J], 黄华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针灸临床研究-佟泰鹏,傅立新

222第16卷 第10期 2014 年 10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6 No. 10 Oct .,2014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临床常见疾病,而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后最严重的病发症之一,一般从脑卒中发病约3周后出现,是由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肢体瘫痪,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共同运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存在严重妨碍了肢体功能活动的完成,多数患者痉挛状态持续时间较长,不易恢复,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近年来,针灸治疗在缓解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查阅《中国知网》(CNKI)近五年相关文献报道,现综述如下。
1 针灸疗法1.1 阴阳平衡针刺法 陈勤等[1]采用调和阴阳针法取患侧上肢极泉、尺泽、大陵、内关等手三阴经结合手阳明、太阳经之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下肢取患侧足阳明、太阳经之伏兔、阳陵泉、解溪、申脉结合足太阴、厥阴经之殷门、委中、承山、血海、三阴交、照海,上下肢各取阴经2~3个穴位,阳经2~3个穴位结合头部双侧运动区头针治疗,手厥阴经结合足阳明经的穴位给予强刺激,针刺泻法或接100 Hz 电针仪(密波)进行电针治疗,手阳明经跟足太阴、厥阴经的穴位给予弱刺激,针刺补法或不接电针,经治疗后调和阴阳针法和康复疗法均可明显改善中风患者的肢体痉挛情况,但调和阴阳针灸疗法,较康复治疗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远期效果更优。
薛翠丽等[2]采用阴阳经穴并取,泻阴经(拘急侧穴位)、补阳经(弛缓侧)的阴阳经平衡针刺法治疗痉挛性瘫痪45例,治疗后在缓解脑卒中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FMA 评分)、步行能力(FAC 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 指数评分)方面与传统针刺对照组比较,取得了满意疗效。
沈维娜[3]上肢取极泉、尺泽、内关和大陵,下肢加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和照海针刺泻法并在上穴应用电针治疗,以增加阴经刺激量,余阳经穴用平补平泻手法,上肢有效率90%,下肢有效率达96.7%。
国医大师的醒脑开窍针法:半身不遂施治次日即持棍步行

国医⼤师的醒脑开窍针法:半⾝不遂施治次⽇即持棍步⾏天医堂2022-01-22 18:00导读:历代治疗中风,多宗散风活络之法,常循阳明多⽓多⾎之经取⽳。
⽽⽯教授独辟蹊径,根据中风“窍闭神匿”的总病机,结合前⼈肝肾阴亏的⽴论,确定以醒脑开窍为主,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原则,临床疗效极佳。
选⽳及刺法1.处⽅主⽳:内关(⼿厥阴⼼包经)、⼈中(督脉)、三阴交(⾜太阴脾经)。
辅⽳:极泉(⼿少阴⼼经)、尺泽(⼿太阴肺经)、委中(⾜太阳膀胱经)。
配⽳:⼿指握固加合⾕透⼆间;吞咽障碍加风池、完⾻、翳风;语⾔不利加上廉泉,⾦津、⽟液放⾎;⾜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2.部分⽳位理论基础内关:内关为⼿厥阴络⽳,⼼包者,⼼之外围,代君⾏令,代君受邪,⼼者五脏六腑之⼤主,主神、明理思维,针刺内观可以醒神开窍,调理⽓机。
⼈中:督脉通于脑,督⼀⾝之阳⽓。
内经云:阳⽓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刺⼈中可醒脑调神。
三阴交:⾜之肝脾肾三阴之交,肝藏⾎,脾统⾎,为⽓⾎⽣化之源,肾藏精,五脏六腑之精皆藏于肾,中风患者多为肝肾阴虚之体,刺之可补益肝肾治疗根本。
委中:膀胱经合⽳。
膀胱经主筋之发病,针刺委中,激发经⽓,促进经筋恢复功能。
3.操作⽅法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采⽤捻转提插泻法,双⼿同时操作效果佳,施⼿法1分钟。
继刺⼈中,向⿐中隔⽅向斜刺0.3~0.5⼨,⽤重雀啄法,⾄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内侧缘与⽪肤呈45°⾓斜刺,进针1~1.5⼨,⽤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改变了传统针刺三阴交的⽅法。
刺极泉,原⽳沿经下移1~1.5⼨,避开腑⽑,腋窝下汗腺丰富,为防⽌感染,本着宁失其⽳,勿失其经的原则,直刺1~1.5⼨,提插泻法,以上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屈肘呈120°,直刺1⼨,⽤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指抽动3次为度,屈肘是关键,这样易得到强烈针感;委中,仰卧直腿抬⾼取⽳,直刺0.5~1⼨,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1个 疗程 , 均 治疗 1个 疗程 。比较 患者 治疗 前后 修 订 的 A s h w o r t h量表 及 修 订 的 A D L—B a r t h e l 指 数 评 分
差异, 评 价其 l l 盏 床 疗 效 。结果 : 根 据修 订 的 A s h w o r t h量表 评 级 法评 定 痉 挛程 度 , 显效 3 3例 , 有效 6 7例 ,
摘 要 : 目的 : 探 讨“ 醒脑 开 窍” 针 刺 法 治疗 中风后 痉挛性 瘫 痪 的 临床 疗效 , 为 中风后 痉 挛性 瘫 痪 的 治疗 提供 参 考 。方法 : 采 用“ 醒 脑开 窍” 针 刺 法对 1 2 0例 中风后 痉 挛瘫 患者进 行 治疗 , 每 日治疗 1次 , 2 8天 为
e v a l u a t e d b y u s i n g Mo d i i f e d As h w o r t h S c a l e a n d Me d i i f e d ADL — B a r t h e l i n d e x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t r e a t me n t .Re -
Tr e a t e d wi t h Xi n g na o Ka i qi a o Ne e d l i ng Th e r a p y
DU Ro n g . Z HANG Ch u n—h o n g , Z HANG Xi n—y a
( 1 . T i a n j i n U n i v e n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e ,T n i a n i f n 3 0 0 1 9 3 , C h i n a ; 2 . F i r s t T e a c h i n g H o s p i t a l fT o i a n j i n U n i v e  ̄ i t y fT o C M, T i a n j i n 3 0 0 1 9 3 , C h i n a )
张伯儒针灸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经验

张伯儒针灸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经验
李晶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8(34)6
【摘要】痉挛性肌张力增高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后遗症,是指肌肉紧张度在牵张反射中随速度增加而加强并伴有亢进的腿反射,系牵张反射被释放而增强所致。
上肢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呈"折刀状",是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损害的典型表现。
痉挛性肌张力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脑卒中后可能会出现大部分肌群肌张力增高伴腱反射亢进,运动时阻力增加,肢体常被拉向肌群痉挛的一方.
【总页数】2页(P740-741)
【作者】李晶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康复科,吉林长春 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7
【相关文献】
1.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的研究进展
2.A型肉毒素注射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分析
3.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分析
4.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分析
5.“醒脑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58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偏瘫立愈绝技

偏瘫立愈绝技偏瘫立愈绝技偏瘫在人群中是较为常见的疾病,尤其是中老年人,易患此病。
人至中老年,动脉血管逐渐开始退化,慢慢由老化变至硬化。
人体微细循环血管、运动神经等首先开始硬化。
单纯靠1种方法治疗偏瘫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本法采用气功、中医、催眠、点穴、刮痧、丹药等为一体的治疗方法,较为全面,循经推拿,按跷,排病气,拍松粘结的脉道,气功疏导、补气、化血栓、行内气、意识导引、肢体牵引、通经活络、整体调理、重点改善,内服丹药,补髓生血,强肾理肝,要穴刺激一整套方法。
一般偏瘫,皆可在短期内康复,更甚者通过一次性治疗,而达行动自由无碍,气功师给患者治疗时,根据患者情况,灵活运用。
如一身体较强壮的人初患此症,用点压秘穴、按跷,基本上可一次治愈。
对于几年的患者,就要耐心点,全套手法套着用。
对人体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
此处只讲原发性神经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不明,通过活检发现有些三叉神经纤维脱髓鞘或髓鞘增厚,轴索变细或消失,认为有些因素使三叉神经脱髓鞘而产生异位冲动或伪突触传递所致。
面部三叉神经以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内突发的短暂剧痛为特点,疼痛以面颊、上下颌、舌最为常见。
疼痛可引起反射性面肌抽搐,口角牵向患侧,并有面红、流泪和流涎,称为痛性抽搐。
严重者洗脸、刷牙、说话、咀嚼等可诱发,一般每次发作时间仅数秒或数分钟,开始和停止都很突然,间歇期都很正常,多呈周期性发作。
本病程长,很少自愈。
三叉神经痛,治疗的关键在于止痛为目的。
先止痛,继以采用多次催眠诱发自身恢复的潜能,辅以气功、药物、按摩、拍打、静功等手段,共同促进神经恢复正常。
三叉神经痛属“偏头风”或“面瘫”的范畴。
此症痛的部位在头面部,与内脏肝胆胃关系密切,其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同时又与风邪密切相关。
风寒毒邪外袭,导致寒凝血瘀于头面,或平时过食煎炒辛热之物致肝胆郁热或胃火,痰火蕴积,火热上炎,或复因内毒乘虚而入、引动痰火,引起风火痰循经上攻于头面,久病不食,迁延日久,久痛入经入血,往往导致瘀血避阻而成顽痛之症。
管氏舌针为主治疗小儿脑瘫经验

管氏舌针为主治疗小儿脑瘫经验标签:管氏舌针;小儿脑瘫;经验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导致的综合症。
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语言障碍等。
国家级名中医管遵惠主任医师,在继承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发展并完善了舌针理论和舌针疗法。
简介如下。
1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导师强调早期诊断,辨证论治为主。
但也倡导辨证与辨病相互结合。
婴儿期内出现中枢性瘫痪:采用以舌针疗法为主,主穴:心穴、脾穴、肝穴、肾穴、中矩、舌柱、金津、玉液。
配合头针:取穴:益脑十六穴(禁忌:囟门闭合不良)。
病情为非进行性:以舌针疗法为主,配合益脑十六穴①囟门前三针:前发际上一寸,水平旁开1.5寸,计三穴;向前平刺0.5~0.8寸。
②枕骨后三针:后发际两寸,脑户下0.5寸。
水平旁开1.5寸,计三穴,向下平刺0.5~0.8寸。
③头颞左三针:头左侧,角孙穴上2寸,水平放开1.5寸,计三穴;向下平刺0.5~0.8寸。
④头颞右三针:头左侧角孙穴上2寸,水平放开1.5寸,计三穴;向下平刺0.5~0.8寸。
⑤巅顶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5寸,计四穴;向百会平向平刺0.5~0.8寸。
以上十六穴,可根据脑瘫部位选择取穴,亦可全部取穴。
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或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流涎,语言障碍等精神神经障碍。
以舌针疗法为主,辨证配合益脑十六穴及体针治疗,上肢瘫痪:肩、曲池、支沟、合谷、后溪、八邪、少海、支正、劳宫;下肢瘫:伏兔、风市、阴市、阳陵泉、绝骨、太冲、足三里、三阴交、解溪、跟腱;智能低下,语言障碍:哑门、风府、风池,医明、天容、人中、承浆,廉泉。
2临床分型,区别治疗根据病的症状,体征,病变损害的部位情况分为(1)痉挛型:主要体征: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肢体痉挛、巴彬斯基氏征阳性有踝挛。
肘、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足尖着地,伴内收痉挛,呈剪刀型步态和马蹄内翻足。
针灸治疗帕金森氏病的临证体会

针灸治疗帕金森氏病的临证体会时间:2010-8-8 23:17:07 文章来源:中医人收集整理作者:佚名王玲玲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帕金森氏病是以震颤、僵直、运动减少及姿势异常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
一般认为针灸对本病疗效肯定,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又能控制病情进展,部分病例可实现多巴药物的减量。
我们临床治疗帕金森氏病数十例,积累了一些临证经验,现总结有关病例记录,谈谈针灸治疗本病的体会。
一、整体调整,标本兼顾王肯堂在论及本病时说:“颤,摇也;振,动也。
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一言道明其属“风”的病机性质。
动风之机不离乎肝,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体柔而性刚,主升主动。
肝风之宁谧,"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气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临证指南》)。
肝风之生,起于五脏,而肝风为患,所涉甚广,脏腑筋骨,无所不入,且常挟痰、火、瘀等病理因素伤人,加之本病患者长期服用美多巴等药物,助火生燥,故表现更纷杂。
故临证尤须着眼全身,整体调治,辨证求其本,平肝治其标,标本兼治,方可收功。
(1) 辨证求因,调治其本风动当熄,欲熄其风,必究其因,一拨其本,调其脏腑功能,不熄风而风自止。
本病的动风与热病的急性动风不同,起病缓慢,震颤细小,患者年龄偏大,体质状况较差,属“虚风”的范畴。
其发病与病情进展与脏腑的气血阴阳关系密切,故在治疗上,强调“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肾水不足以涵木,血少不足以濡养,中气虚不足以培木,更兼老年人血瘀,痰盛久羁,痰瘀扰于正虚之体,使肝失其阴柔,刚燥之性易萌,龙雷不潜,相火升腾,肝阳亢盛,走窜于督脉及手足三阳则动风而身颤震。
综之,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者为气血不足,肝肾不足;标实者为阳亢风动、气滞血瘀、痰浊痰火内阻。
临床上针对病机,因证调治,内平五脏,外泄风势,对控制病情进展极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伯儒治疗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作者简介:常晓娟,(1978-)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穴位特异性,南京市大厂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医生。
张伯儒,(1951-)副主任医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18诊室)主要从事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及软组织疼痛性疾病。
【摘要】
痉挛性瘫是脑卒中后遗证的一个主要的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张伯儒老师根据经筋的理论,治疗卒中后的痉挛及痉挛后遗症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张伯儒;痉挛性瘫痪;经验
【中图分类号】r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0-0186-02
张伯儒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中医院副主任医师,从事针工作近40年的。
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治疗痉挛性瘫有着良好的效果。
脑卒中后患者的功能障碍,常与肢体的偏瘫有很大的关系。
经治疗稳定后,患者瘫痪肢体的肌力和肌张力都提高,一定的肌张力有助于患者的站立和转移,可使患者的静脉回流增加,从而减轻了水肿,但痉挛妨碍大多数患者的功能恢复,严重是上肢的屈曲挛缩,
手内旋内勾内翻,手指挛缩,下肢不能屈曲,偏瘫步态,足下垂,足内翻,引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困难,甚至导致痛疼、费用萎缩等。
脑卒中尤其是内囊(即基底节)出血、梗塞或栓塞的患者3-4
者周内几乎90%的患者会将会发生痉挛,所以临床上治挛与治瘫同样重要,后者更应该引起重视。
在天津进行期间目睹了张伯儒老师的治疗痉挛性瘫痪的病人取的较好的疗效。
恰当的早期治疗及正确的预防锻炼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上肢痉挛:主要选穴扶突、极泉、尺泽、小海、肩内陵、肩鱼、肩贞、臂臑、手五里、手三里、外关。
手:阳谷、阳池、阳溪、上八邪,对于手指屈伸不力可加用指关节的针刺。
注:
1.扶突:穴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为手阳明大肠经,阳明经为多气多血的,选用扶突穴是从阳引阴,调动及疏通阳经的气血,使阳经的迟缓变的充盛,达到疏骨利关节的作用,从而提高上肢外侧的肌力,及对抗内侧的痉挛。
针刺要点:成45度向内下方的横突方向进针,提插补法,使针感传导到手。
《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外,上臑结于肩隅,…其直者从肩隅上颈…”,所
以针刺扶突穴可增加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
2.极泉:为手少阴心经的穴,在腋窝的顶点动脉波动处,进针避开腋动脉,提插泻法,使针感传到手,使手张开。
针刺极泉可治疗“四肢不收,四肢不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灵枢.经筋》“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于肘内廉,上入腋…”。
治疗偏瘫后上肢痉挛性及迟缓性瘫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3.尺泽:为手太阴肺经的合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桡侧,成45度下内下斜刺,使针感到手,提插泻法,能够使拇指伸开。
《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这是针刺尺泽能够使挛缩的拇指伸开的理论基础。
4.小海:为手太阳小肠经的合穴,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于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进针时医者抬起患者的胳膊,向下斜刺,提插补法,使针感传到手。
可使小指伸展。
《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所以针刺小海可以使小指伸展。
上四穴对上肢痉挛性瘫起着主要的治疗作用。
张老师认为上肢痉挛是阴急阳缓,治疗根据经筋的理论,首选用近心端的穴,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泄阴补阳,从而达到平衡阴阳,提高肌力,缓解
过高的肌张力,使气血均达到手指,且使手指尽量能够伸展。
对于拇指的伸展为加强疗效,可采用合谷透三间。
下肢痉挛:主要选用环跳、委中、三阴交、阳陵泉透阴陵泉、丰隆、绝骨、足临泣。
对足内翻,选用丘墟透照海、矫正穴。
足下垂选用解溪、条口、中封。
注:
1.环跳:为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治疗“腰胁相阴痛急,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针灸甲乙经)”,张老师用来治疗痉挛性瘫痪,作为一个主要的穴位,提插泄法,使针感传到下肢及足,使下肢抽动,不留针,此穴针刺后即可令不能屈曲的下肢屈曲。
《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于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其外廉。
其支者,…后结于尻….”所以针刺环跳增加下肢外侧肢体的肌力。
2.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提插泻法,使下肢不自主的抽动一次,不留针,委中虽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但在人体的阴面,针此穴达到缓解膝不能屈,泄阴补阳的目的。
《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所以针刺委中可起到使下肢屈曲和下肢力量的作用。
3.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为足三经交会穴,提插补法,补三阴经的经气,且疏通经络,使足背曲,不留针或浅留针。
以上三针针刺后患者可立即屈伸及抬高下肢,感下肢有力。
4.阳陵泉透阴陵泉,目的是从阳引阴,平衡下肢内外侧的肌张力。
5.矫正穴在足背横纹上三寸,胫前肌上。
针刺可使足背曲,起到治疗足下垂的作用。
位于足阳明经筋上。
6.丘墟透照海在治疗痉挛性瘫的主要穴位,针尖可达到照海的皮下。
张老师强调治瘫与治挛的方法是不同的,脑卒中的患者肌张力增高,肌力达三级以上必须改变针刺的方法。
阴经的刺激宜轻,量小。
在治疗的痉挛性瘫痪的病人中,张老师一般不选用阴陵泉,临床上观察应用阴陵泉会加重足内翻,对于babinskin自然阳性征的患者不针太冲。
痉挛性瘫痪在三月到半年内相对容易,超过两年的疗效缓慢,对于梗塞或出血的面积不大的患者,三个月生活基本可自理。
典型病例:患者郑春生,男,57岁,2006年7月因脑梗塞住院治疗,2009年4月经张老师治疗,当时左侧肢体痉挛性瘫,足内翻,难以行走,左上肢屈曲痉挛,手握固,左侧肌力4级,肌张力增高,掌颌反射(+)。
经针刺三月即有明显的疗效,一年半后,患者可以生活自理,手指灵活,可自行行走,略成偏瘫步态。
小结:张伯儒针刺治疗痉挛性偏瘫的患者主要以经筋为依据,选用位于神经干的穴,使针感窜动抽,强调手功能的恢复,注重手
指的灵活性,针刺使针感传到手指,针刺后可见蜷曲五指的伸开,矫正足内翻与足下垂,且注重针刺与病人的主动运动相结合,提高患者的自信心。
临床上注重对病人气血阴阳的调整,辩证取穴。
痉挛性瘫在张老师那儿得到明显的改善,只要病人能够坚持针刺,尽管患病时间久,但仍有明显的疗效,改变患者和医生以往的认识,取穴别具匠心,疗效好,值得推广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