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灸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针刺配合温灸督脉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针刺配合温灸督脉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黄清霞;钟应虎【摘要】目的探讨针刺配合温灸督脉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11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5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针刺治疗,观察组实施针刺配合温灸督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痉挛指数、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SI、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I、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针刺配合温灸督脉治疗方式用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可对其痉挛指数、肌张力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有效提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确切.【期刊名称】《心电图杂志(电子版)》【年(卷),期】2018(007)003【总页数】2页(P65-66)【关键词】痉挛性偏瘫;中风;针刺;温灸督脉【作者】黄清霞;钟应虎【作者单位】广东省高州市中医院,广东高州 525200;广东省高州市中医院,广东高州 52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风为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现已成为危害老年人群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1]。
患者多以半身不遂、猝然昏倒、言语不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痉挛性偏瘫为主要后遗症,可对其肢体运动及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2]。
为此,本研究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针刺配合温灸督脉治疗,且已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11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55例。
观察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35岁-71岁,平均(52.48±4.01)岁;病程4个月-11个月,平均(7.92±1.05)个月。
对照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34岁-72岁,平均(52.50±3.98)岁;病程3个月-11个月,平均(7.88±1.03)个月。
温针灸联 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效果观察

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效果。
方法:于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选择62例不典型脑中风后肢体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患者案例。
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的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
常规组患者采用温针灸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取中药湿热敷进行治疗。
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借助不同的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32%)明显超过了常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4.19%),差异明显,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
结论: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效果突出,疗效显著,属于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值得普及推广。
关键词:温针灸;中药湿热敷;脑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效果脑中风之后患者有较高可能性发生肢体痉挛,肢体痉挛会导致患者发生运动模式异常、关节畸形、关节僵硬,从而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肢体痉挛发生后患者会逐渐失去独立生活能力,所以如何有效的缓解肢体痉挛是提高临床中脑中风后的主要治疗任务。
对此,为了更好的强化临床干预水平,本文以我院部分患者为例探讨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选择62例不典型脑中风后肢体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患者案例。
将62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的原则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常规组),每组31例。
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3例,平均年龄(65.2±3.4)岁;常规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年龄(64.8±1.0)岁。
两组患者的数据资料差异未达到统计学软件中的差异标准,对比对比研究的价值。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通过CT、MRI等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并符合全国脑血病学术会议相关内容;病程1年以内且年龄未超过75岁;肢体痉挛属于脑中风所导致。
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30例疗效观察

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30例疗效观察目的评价温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
方法符合标准的6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取温针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传统针刺法治疗。
结果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 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
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温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确切优于传统针刺法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温针;中风;痉挛性偏瘫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指以大脑皮层为主的高级中枢丧失了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调控作用从而产生由低级中枢控制下的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这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自然恢复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现象是中枢性瘫痪的特征之一[1]。
因此,如何尽早解决痉挛问题,打破异常运动模式,已成为现代康复医学的一个热点问题。
笔者采用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本院脑病科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住院患者,共6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45岁,平均(6200±763)岁,病程(423±280)月,其中缺血性中风21例,出血性中风9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50岁,平均(6557士856)岁,病程(540±323)月,其中缺血性中风22例,出血性中风8例。
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中风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
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痉挛性瘫痪,张力性牵张反射增高,腱反射亢进,无肢体肌肉软弱,引出或引不出病理反射。
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30例疗效观察

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30例疗效观察引言脑卒中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
从发病情况来看,脑卒中的患病率在老年人中最高,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更容易患上脑卒中。
脑卒中在一定的情况下可导致痉挛性偏瘫,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目前,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安全有效、治疗难度小、便于推广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脑卒中患者的疼痛和痉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本次研究旨在探讨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疗效,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更适合的治疗方式和随访方案。
方法实验对象30例患有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患者,均为当地某医院的门诊患者。
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
年龄在45岁到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5岁。
治疗方法本次实验采用的治疗方式为温针灸,基本原理是在穴位上运用温热刺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治疗过程中,采用单纯的针灸刺激方式,即先用泡棉将穴位清理干净,然后在针口上点燃艾叶,让炙热的温度通过针头传送到穴位中,加强穴位刺激和调节身体的机能。
每次治疗的时间为25分钟,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12周。
治疗效果的评估在治疗开始前、第4周、第8周和第12周分别进行了治疗效果的评估。
评估方法采用了定量分析和含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包括了FITBIR评估量表和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评估量表, 并进行配对测量。
在所选的穴位上进行温针灸有效路线的刺激,根据时间、灸量、针刺、针叶以及其他细节记录,以及针刺的刺痛程度等方面进行了记录。
同时,还利用超声显像技术确定温针灸有效路线并对其进行记录。
结果治疗效果及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结果,在12周的治疗过程中,通过FITBIR评估量表和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评估量表的测量,显示了治疗前后及过程中针刺疼痛程度、痉挛强度、肢体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
经过统计分析,本组患者中18例出现部分痊愈,11例出现显著缓解,1例出现略有改善。
温针关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对照观察

用温针关刺法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肌痉挛状态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从 佗牌 号 , 寸不 锈钢 毫针 刺入 , 得 气后 留针 3 0 m i n 。每 天 1 次, 连针 5 d 后 而 探讨 温针 关刺 法与普 通针 刺疗 法治 疗 中风 后 肌 痉挛 状 态疗 效 的对 休息 5 d , 3 0 d为 1 g e 疗程 , 治疗 2 个 疗程 后进行 疗效 评价 。
痉 挛量表 。疗效 评价标 准 : 所 有 患者治疗 前后 均采 用 目前临 床常 用 的 改 良痉挛 量表进 行评 定 , 上肢 以肘 关 节 , 下 肢 以 膝关 节 为 观测 对 象 。 治愈 : 与治疗 前相 比肌 张力恢 复 正 常 ; 显效 : 与 治疗 前 相 比肌 张力 < 2 级; 有效: 与治疗前 相 比肌 张力 <1 级; 无效 : 肌张力无变化或增加。 总有 效率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总 例数 × 1 0 0 %。
序 号规定分 为温针关 ̄ R ( 4 3 例) 和普通 针刺 ̄ R ( 4 5 例) 。通过对 A s h w o  ̄ h 痉 挛量表 分级差值 来判定效 果。结果 : 与 普通针 灸组比较 , 温针 关刺组 能有 效降低痉 挛量表分级 ( P< 0 . 0 5 ) , 能有效减 轻患者痉 挛症状( p< 0 . 0 5 ) 。结论 : 温针关刺 法对 减轻 中风 后痉挛性偏 瘫程度 有确切 的疗效。 关键 词 :中风 ; 痉挛性 偏瘫 ; 温针 ; 关刺 法 ; 对照观 察 中图分 类号 : R 2 4 5 . 3 1 文献 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6 ) 1 3 — 0 1 2 5— 0 2
X 2 检验。P< 0 . 0 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温针灸阴经穴为主治疗中风后关节痉挛的临床研究

温针灸阴经穴为主治疗中风后关节痉挛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温针灸阴经穴为主治疗中风后关节痉挛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86例中风后关节痉挛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温针灸阴经穴为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关节痉挛程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积分、Fugl-Meyer积分、CSI指数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温针灸阴经穴为主治疗中风后关节痉挛效果显著,可舒经柔筋,活血通络,减轻患者关节痉挛,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warming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acupoints of Yin Meridian in the treatment of joint spasm after apoplexy.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May 2016~2017 year in May in our hospital 86 cases of post-stroke spastic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acupuncture treatment,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Yin meridian treatment,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improvement of joint spasticit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observation group Barthel index score,Fugl-Meyer score,CSI index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Warming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yin meridian poi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joint spasm after apoplexy has remarkable effect.It can relieve the joint spasm 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joint function.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in clinic.Key words:Warm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Apoplexy;Joint spasm关节痉挛是中风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各关节痉挛,严重影响患者肢体活动功能,影响患者的健康和日常生活[1]。
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引言痉挛性瘫痪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肉痉挛、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
这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如何有效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成为了临床治疗的重要问题。
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100名诊断明确的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
年龄范围为20-70岁,平均年龄为45岁。
所有患者均经过详细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痉挛性瘫痪。
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肢体艾灸治疗,治疗频次为每周3次,持续治疗8周。
具体治疗方法为在患者的患部肌肉经络区域进行艾灸刺激,每次艾灸时间为20分钟。
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肌张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治疗有效性评价。
肌张力评分采用修订的Ashworth评分标准,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瘫痪生活质量量表,治疗有效性评价采用患者和家属的主观评价以及临床观察数据。
4.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t检验和χ2检验对治疗前后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经过8周肢体艾灸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肌张力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明显改善者占60%,显著改善者占30%,轻微改善者占10%。
生活质量评分也有明显改善,瘫痪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由治疗前的(65.2±7.3)分提高至治疗后的(75.6±6.8)分。
治疗有效性评价显示,80%患者和家属对治疗效果满意,认为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具有良好疗效。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肢体艾灸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讨论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增高是其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降低肌张力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肢体艾灸通过刺激患部肌肉经络区域,调理气血,舒经活络,改善局部微循环,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肌张力。
《恢刺联合温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观察》

《恢刺联合温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恢刺联合温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
通过分析病例数据和康复效果,对恢复过程、功能改善等方面进行详细记录与比较,以期为中风康复提供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一、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导致的上肢痉挛性瘫痪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
目前,针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方法众多,但疗效各异。
近年来,中医的针灸疗法在康复医学中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重点探讨恢刺联合温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XX名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XX例,女性XX例,年龄在XX岁至XX岁之间。
2.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恢刺联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则进行常规康复治疗。
其中,恢刺指的是一种针对特定穴位刺激的针刺手法,而温针灸则是在针刺后,通过艾灸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
3. 评估指标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力、关节活动度、肢体功能评分等指标,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
三、治疗过程及效果1. 恢刺治疗恢刺治疗时,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针刺过程中,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针刺的深度和角度,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温针灸治疗在恢刺治疗后,医生对患者进行温针灸治疗。
温针灸利用艾灸的温热作用,进一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
3. 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肌力、关节活动度、肢体功能评分等指标的评估。
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各项指标上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
四、讨论1. 恢复过程分析恢刺联合温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过程中,恢复期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法明显缩短。
通过适时的恢刺刺激和艾灸的温热作用,可以有效促进肌肉的松弛和气血的流通,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紧张感。
2. 功能改善分析从功能改善的角度来看,治疗组在关节活动度、肢体功能评分等方面的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灸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
察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观察温灸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48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分别采用温灸疗法和传统针法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侧的痉挛程度,痉挛指数及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温灸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
结论温灸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有独特优势。
【关键词】中风痉挛性瘫痪; 针灸疗法; 温灸
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病最主要的功能障碍之一,直接影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生存质量。
偏瘫的恢复过程中,痉挛是关系到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如何有效地抑制痉挛仍是目前康复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难题。
近年来我们采用温灸疗法治疗24例患者,并设传统针法组24例作对照组,以观察温灸疗法的疗效,以期为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提供有效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8例患者均为我科收治住院病人。
按照统计软件包SAS11.5Proc plan编制随机数字程序,生成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化分组,分温灸组24例,传统组24例,分别以温灸疗法和传统疗法进行治疗。
其中缺血性中风36例,出血性12例,均经CT或MRI确诊。
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在35~75岁之间,其中43~62岁31例,43岁以下4例,62岁以上13例;病程2周~5个月,平均43 d。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长短,病变的性质,部位和病情轻重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②年龄在35~75岁之间;神志正常者;③有肌张力升高症状,发病半个月以上者;④痉挛用修改的Ashworth量表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0级;⑤CT或MRI证实脑内有缺血或出血病史者。
1.3 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意外中脑出血和脑梗塞诊断标准,均经CT或MRI扫描确诊。
1.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以接受其他有关治疗或使用过其他抗痉挛治疗可能影响观测结果者;③非脑血管意外引起的肌张力障碍者;④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⑤合并糖尿病足,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甲状腺和肾上腺疾病者;⑥年龄在35岁以下或75岁以上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传统组: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承山,绝骨,丘墟。
温灸组:风府,风池,天柱,大椎,曲池,血海,阳陵泉,足三里,天枢,外陵,中脘,关元。
除风府,大椎,中脘,关元外其余穴位均双侧取穴。
2.2 操作传统组,所选穴位常规消毒,取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0.3 mm×20 mm~60 mm毫针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2次/d,共针刺治疗6周后统计疗效。
温灸组,用安徽天长市寿民灸具厂生产的中秋牌温灸器,将温灸器里的艾绒点燃,将棉布垫在将要灸治的穴位上,然后将热的温灸器放在穴位上,当穴位略感灼热时可继续加放垫布,始终保持被灸的穴位处于有温热感觉而无烧灼感,以皮肤稍有红晕为度,随时注意温度变化防止烫伤。
每穴灸治30 min,每天取4个穴位进行治疗,以上各穴交替使用,施灸时先灸背部,再灸腹部、四肢,14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3 治疗疗效评定
2.3.1 痉挛程度的评定采用肌张力Ashworth量表法评定,其内容为:0级:无肌张力增高;1级:肌张力稍有增高,受累部位在关节活动范围内被动屈曲,或伸展时出现“卡住”和“突然释放”感,或在关节活动范围的最后出现最小的阻力;1+级:肌张力稍有增高,表现为轻微的卡住感;2级:在大部分关节活动范围内肌张力明显增高,但受累部位被动活动容易;3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4级:受累部位僵直与屈曲或伸展位。
2.3.2 肢体运动功能的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定法评定,每项
分(0,1,2)3级,运动总分100分(其中上肢66分,下肢34分);平衡反应14分;感觉24分;关节活动度与疼痛88分,总分226分。
2.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法评定,包括10项指标,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其程度分为0,5,10,15分4个功能等级,总分为100分。
大于60分者为良;41~60分为中,有功能障碍,稍依赖;小于40分者为差,依赖明显或完全依赖。
2.3.4 疗效判定标准使用Ashworth量表法(0-4)为参照评定痉挛程度,上肢以腕关节,肘关节,下肢以膝关节,踝关节为观察对象。
基本痊愈:全部关节Ashworth评分(下同)降低4级肌张力或恢复到正常肌张力。
显效:降低二级肌张力。
有效:降低一级肌张力。
无效:肌张力级别没有改变。
2.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值以±s表示,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显著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Ashworth量表法评定见表1。
3.2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记分比较见表2。
3.3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分级法评定见表3。
3.4 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恢复情况见表4。
4 讨论
中风病是目前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率是非常高的,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我们认为阳气虚衰,湿阻血淤为中风痉挛性
偏瘫的基本病机。
其治疗上应以温阳益气,祛湿化淤为主,通过温阳益气,祛湿化淤以复阳气温煦之职,从而缓解肢体肌张力,总结出中风痉挛性偏瘫采用温灸疗法的治疗规律。
临床上多用督脉,足太阳经穴为主,因督脉总督诸阳之气,以温煦全身,膀胱经为十二经之长,主筋所生,所以取两经穴为主。
笔者采用温灸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结果显示,在Ashworth痉挛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中,温灸组均优于传统组,表明温灸有舒筋缓急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轻痉挛程度,可明显抑制偏瘫患者痉挛状态,促进痉挛肢体肌力的增加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温灸通过温热效应和艾绒的药力等因素作用于患处穴位附近的血管,加强局部组织代谢,调整患处的血浆渗透压,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降低患处周围神经的兴奋性,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造成的痉挛状态有确切的治疗效果,从而有利于患肢的功能恢复。
表1 两组治疗前后Ashoorth量表法评定结果(±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记分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分级法评定结果(±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恢复情况(±s)
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功能障碍之一,直接影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存质量。
偏瘫的恢复过程中,痉挛是关系到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温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已显示出独特优势,疗效肯定,可为患者减轻痛苦,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