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解除肢体痉挛的几种方法

合集下载

高世毅主任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经验介绍

高世毅主任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经验介绍

高世毅主任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经验介绍【关键词】中风痉挛性偏瘫;老中医;经验目前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出现明显地阻碍了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是偏瘫康复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能否有效地抑制痉挛,进而诱发部分分离活动是提高康复治疗效果的关键。

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高世毅业医二十余载,学验俱丰,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肩匠心独运,善于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就老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治疗方法1.1熏蒸基础方透骨草15g,海桐皮15g,艾叶15g,三棱15g,苏木15g,红花5g,莪术15g,威灵仙15g,伸筋草15g,刘寄奴15g,川牛膝15g,木瓜15g。

1.2肝阳上亢加天麻、钩藤、白芍、滁菊、葛根、夏枯草等;痰湿阻络加半夏、陈皮、茯苓、苍术、香附、胆南星等;阴虚风动加白芍、玄参、麦冬、茵陈、麦芽、龙骨、牡蛎、龟板等;脾胃虚弱加黄芪、党参、白术、甘草、陈皮、当归,山药等。

1.3治疗仪器为合肥力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熏蒸治疗仪,设定舱内温度在32℃。

每日1次,每次25-30min。

2治疗宜滋阴养血柔筋、祛风活血通络为主高主任提出阴亏血少,虚风内动,气血瘀滞,筋肉失荣为中风痉挛性偏瘫的基本病机;祛风通络、养血柔筋是治疗该病的大法。

中风痉挛性偏瘫属中医“中风后遗症”、“痉病”范畴,是中风后阴亏血少、虚风内动气血瘀滞、筋肉失荣致肢体强痉屈伸不利。

《景岳全书·非风·论治血气》谓:“偏枯拘急痿弱之类,本由阴虚,言之详矣。

然血气本不相离,故阴中有气,阴中亦有血。

何以辨之?夫血非气不行,气非血不化。

凡血中无气,则病为纵缓废弛;气中无血,则病为抽掣拘挛。

”《医方考·脑卒中方论》指出:“脑卒中之久,语言謇涩,半身不遂,手足拘挛……所以养血,亦可以润燥。

养血则手得血而能摄,足得血而能步,润燥则筋得血而能舒矣。

中医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
1 病 ・ 十 九难 》 : 阴跷 为 . 难 二 日 “ 病, 阳缓 而 阴急 ; 阳跷 为病 , 阴缓 而 阳急 。” 灵枢 ・ 《 刺 节 真邪 》 :虚邪偏 客 于身 半 , 日 “ 其入 深 。 内居 营卫 , 营 卫 稍衰 。 则真 气去 , 气独 留 , 为偏 枯 。” 邪 发 本病 属本 虚 标 实之 证 , 因禀 赋 不 足 , 因 年老 体 衰 , 因劳 或 或 或 倦 内伤 , 为 脑卒 中后 痉 挛状 阴 阳失 调 而所 致伤 , 认 或 因久病 体虚 , 以致 肝 肾不 足 、 气血 衰 少 。《 金方 ・ 千 论 杂 风 状》 : 风 邪入 深 , 热 相 搏 则 肉枯 ; 客半 身 云 “ 寒 邪 人 深 , 气去 则偏 枯 ; 客关 机 中 即挛 , 中亦然 。” 真 邪 筋 《 寒 六 书 ・ 急 》 : 拘 急 者 , 足不 能 自如 , 伸 伤 拘 云 “ 手 屈 不便 , 如蜷 卧 恶风 之状 , 四肢诸 阳之 本 , 因发 汗亡 阳 , 阳虚 而为 此证 。” 医 案 ・ 《 中风要 旨》 载 :其 手 足牵 记 “ 掣, 口眼歪 斜 , 乃水 不 荣筋 , 急 而疚 也 。” 筋 张介宾 则 认 为其 症 状 为 “ 倦 怠拘 挛 ” 认 为 本病 病 机 : 人 生 身 . “ 于 阳而根 于 阴 ,根 本 衰则 人必 病 ,根 本败 则 人必 危 矣 , 谓根 本 者 , 所 即真 阴也 。 《 ” 景岳 全书 》 调 :偏 枯 强 “ 拘 急痿 弱 之类 , 由阴虚 ” “ 本 , 然气 血 本 不 相 离 , 阴 故 中有 气 , 中亦有 血” “ 阴 ,血非 气不 行 , 非 血不化 。 气 凡 血 中无 气 ,则 病 为缓 纵废 弛 ;气 中无 血则 病 抽挚 拘 挛 ”“ ,故筋 缓 者 , 当责 其无 气 ; 急者 , 筋 当责其无 血 ” 。 强 调 阴虚精 血 亏损 致痉 。 医林改 错 》 出 了“ 《 提 气虚 血 瘀 ” 以致 痉 。 由此 可 见 , 中后 痉挛 性瘫 痪 属 于祖 可 卒 国医学 的 “ 筋病 ” “ 证” 、痉 的范畴 。古 人认 为痉挛性瘫 痪 与 筋脉 、 、 血 密切 相 关 , 由于气 血 阴 阳不 调 肝 气 多 或 肝 肾阴虚 或 津液不 足 所导致 的筋脉 失养 所致 。 1 . 现 代 医家 认 识 现 代 医 家 在 汲 取 继 承 前 人 经 2 验 的基 础上 . 肢体 痉 挛 做 了进 一 步 的研 究 、 纳 、 对 归 总 结 ,使我 们对 肢体 痉 挛有 了更 明确 、更 完善 的认

张仲景治中风的方法

张仲景治中风的方法

张仲景治中风的方法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创立了中医学经典《伤寒杂病论》,其中包含了治疗中风的方法。

以下是张仲景治中风的方法:
1. 草果藤汤:将草果、藤黄、防风、芍药、川芎、枳壳、桂枝等药材煎煮成汤,可用于治疗中风引起的肢体不遂、舌强不语等症状。

2. 玉屏风散:将玄参、黄芩、黄连、生地黄、白芍、丹参等药材研成细末,每次服用3-6克,可用于治疗中风引起的头痛、眩晕、口干舌燥等症状。

3. 真武汤:将当归、白术、甘草、人参、桂枝、半夏、生姜等药材煎煮成汤,可用于治疗中风引起的肢体麻木、口眼歪斜等症状。

4. 归脾汤:将白术、茯苓、桂枝、甘草、当归、川芎、生姜等药材煎煮成汤,可用于治疗中风引起的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5. 双花汤:将羌活、防风、独活、川芎、芍药、白芷、白术、茯苓等药材煎煮成汤,可用于治疗中风引起的肌肉痉挛、疼痛等症状。

以上是张仲景治中风的方法,但需要提醒的是,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

- 1 -。

中医推拿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痉挛状态的现状

中医推拿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痉挛状态的现状
中医认为,推拿以不同的手法作用于特定的穴位或经络, 通过经络的传导可改变人体内部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从而 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疏通凝滞、滑利关节、缓 解痉 挛 和 增 强 人 体 抗 病 能 力 的 目 的[3,4]。 而 现 代 医 学 认 为[5],推拿对皮肤和肌肉的直接刺激通过神经的传导可达到 调节作用部位肌肉和周围血管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异常运动 模式向正常运动模式的转变。同时,推拿将机械能转化为热 能,能使局部组织的温度提高,组织灌流量增加,有利于损伤 组织的修复[6]。 2 推拿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痉挛状态的介入时间
·118·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年第 9 卷第 22 期( 下半月版)
中医推拿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痉挛状态的研究现状
杜 鑫 王维宁
doi: 10. 3969 / j. issn. 1672 - 9676. 2012. 22. 063
中风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 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以突然昏迷、半身不遂、口舌歪 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其后遗症之一是中风 后肢体痉挛,这不仅严重影响疾病的康复进程和患者的生活 质量,而且还会对社会及家庭都造成沉重的负担。据国内研 究报道,约 80% 的中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痉挛[1],国外 报道的比例为 65%[2]。推拿作为一种中医护理手段,在长期 的医疗实践中,对治疗肢体痉挛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以 其治疗的舒适性和疗效的确切性得到了公认,越来越受到人 们的重视。 1 推拿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痉挛状态的作用机制
中风后中枢神经在结构上和功能上具有重建或可塑性, 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故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 者的康复应尽早开始[7],从中风发病 2 周开始是比较合适的 时间[8]。但也有学者认为,病后初期病人常表现为神志不清 或昏迷、眩晕、呕 吐 等 危 症,此 时 进 行 推 拿 按 摩,易 使 病 情 加 重,发生危险[9]。 3 推拿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痉挛状态的方法研究 3. 1 单纯体部推拿法 汤俊玲[10]研究显示,对照组给予抗 痉挛康复运动训练; 治疗组给予循经推拿,先采用泻法推拿手 三阴经,然后采用补法推拿与之表里的手三阳经。3 周后治 疗组总有效率为 96. 4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8. 18% 。梅荣 军等[5]研究显示,对病人各关节经筋结点的推拿可有效改善

中风的康复训练方法

中风的康复训练方法

中风的康复训练方法一早期康复: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早期康复方法:0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0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0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0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0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0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0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08、排痰0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冰冻棉(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瘵,侧瘵,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

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张伯儒治疗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张伯儒治疗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张伯儒治疗痉挛性瘫痪的经验作者简介:常晓娟,(1978-)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穴位特异性,南京市大厂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医生。

张伯儒,(1951-)副主任医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18诊室)主要从事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及软组织疼痛性疾病。

【摘要】痉挛性瘫是脑卒中后遗证的一个主要的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张伯儒老师根据经筋的理论,治疗卒中后的痉挛及痉挛后遗症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张伯儒;痉挛性瘫痪;经验【中图分类号】r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186-02张伯儒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中医院副主任医师,从事针工作近40年的。

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治疗痉挛性瘫有着良好的效果。

脑卒中后患者的功能障碍,常与肢体的偏瘫有很大的关系。

经治疗稳定后,患者瘫痪肢体的肌力和肌张力都提高,一定的肌张力有助于患者的站立和转移,可使患者的静脉回流增加,从而减轻了水肿,但痉挛妨碍大多数患者的功能恢复,严重是上肢的屈曲挛缩,手内旋内勾内翻,手指挛缩,下肢不能屈曲,偏瘫步态,足下垂,足内翻,引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困难,甚至导致痛疼、费用萎缩等。

脑卒中尤其是内囊(即基底节)出血、梗塞或栓塞的患者3-4者周内几乎90%的患者会将会发生痉挛,所以临床上治挛与治瘫同样重要,后者更应该引起重视。

在天津进行期间目睹了张伯儒老师的治疗痉挛性瘫痪的病人取的较好的疗效。

恰当的早期治疗及正确的预防锻炼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上肢痉挛:主要选穴扶突、极泉、尺泽、小海、肩内陵、肩鱼、肩贞、臂臑、手五里、手三里、外关。

手:阳谷、阳池、阳溪、上八邪,对于手指屈伸不力可加用指关节的针刺。

注:1.扶突:穴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为手阳明大肠经,阳明经为多气多血的,选用扶突穴是从阳引阴,调动及疏通阳经的气血,使阳经的迟缓变的充盛,达到疏骨利关节的作用,从而提高上肢外侧的肌力,及对抗内侧的痉挛。

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2 . 51
有了更完善 的认识 , 认为 中风偏 瘫痉挛其 症虽在 肢节 , 但与脏腑功能失调 , 、 、 瘀、 气 血 痰、 寒邪郁阻 有 密切 关 系 。4 中药 治疗 上 多 采 用 平 肝潜 阳 、 l在 熄
风止痉 为 大法 , 取镇 肝 熄 风 汤 或 天 麻 钩藤 饮 、 方 大 定 风珠 加 减 ; 以芍 药 甘草 汤 为 基 础 加 用 木 瓜 , _或 5 以滋养 肝 肾及柔 筋 活络 。 本I 临床观察 治 疗 组 采用 的加 味芍 药 甘 草 汤 就 是 以芍 药 甘草 汤为 基 础 方 , 用 了通 阳活 血 , 筋 加 舒 通 络 中药 拟定 而成 , 照组 则 采 用 了平 肝潜 阳 , 对 熄 风 止痉 挛方 药 。芍 药 甘 草 汤为 张仲 景 所 创 缓 急 止 痛 以疗 伤 寒 误 汗 伤 阴致 脚 挛 急 之 名 方 , 代 药 理 现 和临床 研究 表 明具 有 明显 的解 痉 、 痛 、 静 等 作 镇 镇 用 , 中枢 性 、 梢 横 纹 肌 痉 挛 有 显 著 的 镇 静 作 对 末 用 ; 实验 研 究 发 现 芍 药 甘 草 汤 能 明 显 升 高 偏 有 瘫 痉 挛 大 鼠模 型脑 内 Gy G B 5一H l、 A A、 T含 量 , 明 显 增加 上肢 伸直 幅 度 , 降低 肌 张 力 , 明芍 药 甘 草 表 汤 对痉 挛大 鼠脑 内与 痉挛 相 关 的抑 制 性 和 调节 性 神 经递 质有 一定 的影 响 J 。本 方 中另 加 少 量 使用 桂 枝 以温 经 通 络 , 枝 与 芍 药 相 配 , 和 阴 阳 , 桂 调 同 时加用 当归 、 丹参 、 芎 以活 血 , 龙 以通 络 , 瓜 川 地 木
较 , 采用 完全 随机设 计 的行乘 列表 的卡 方检验 。 均 3 4 治疗结 果 .

浅议动静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

浅议动静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
1 对 中风 病 机 的 再 认 识
相关 。同时 , 正如 《 灵枢 ・ 邪气脏 腑病 形》 所 指出 : “ 十二 经脉 , 三百六十五络 , 其血 气皆上 于面而走 空窍 。 ” 脑也 通 过十二经脉 、 络脉等 与脏腑器 官相 连 , 气血相通 , 并借 以调
节全 身的生理病 理功 能。 因此 , 中风 的病变 部位 “ 脑 ”自
阿北 中医 2 0 1 4年 2月第 3 6卷第 2期
H e b e i J T C M, F e b r u a r y 2 0 1 4 , V o l 3 6 , N o . 2
2 5 7
浅 议 动 静 针 刺 治疗 中风 后 上 肢 痉 挛 性 瘫 痪
欧 阳颀 魏智 钧
及经脉 、 经 筋及心 、 肾、 肝、 脾、 脑等诸 多 脏腑 。同时 , 中风
在其病理 的各 个 阶段 , 也 有着 各不 相 同 的病 机和 病 理表
现, 使得 中风的病机显得纷繁复杂 , 没有主线 。然而 , 中风
作者简介 : 欧阳颀( 1 9 6 8 一) , 男, 副主任 医师 , 副教授 , 硕 士。研究 方向 : 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
( 三阴经所过之处 ) 的相 对拘 急 J , 呈挛 缩屈 曲状 , 属“ 经 筋病 ” 范畴 , 为阳虚阴盛之证。此时 , 治疗重点在 于泻有余
补不 足 , 调整 阴阳, 恢复伸屈肌群之间肌张力 的相对平衡 。
● *◆ _. _ ◆ ◆ 0◆
芒硝味咸 , 苦, 大寒 , 外 敷能 清热解 毒 , 降低 肌肤 的温
身的生理 和病 理特点将最终决定疾病的发生 、 发展 以及转 归。无论 中风病因如何有异 , 但其关键病机是脏腑 阴 阳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后解除肢体痉挛的几种方法
脑卒中后病人常常会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表现为痉挛、肌力减退以及各种主动运动控制和协调能力的受损等。

脑卒中后,大约65%的病人出现痉挛,适度的痉挛是有益的,但过度的痉挛是有害的,痉挛可妨碍对病人的护理,使病人出现疼痛,影响运动功能的恢复及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阻碍病人康复进程,导致病人康复时间延长。

因此,偏瘫肢体痉挛的治疗十分重要。

目前,痉挛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痉挛的处理多采用跨学科、多专业的治疗方法联合应用。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矫形器治疗、神经阻滞等。

本文就常用的治疗痉挛的方法叙述如下。

1 物理治疗
1.1 运动疗法
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脑卒中后肌痉挛首先应选择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物理治疗。

以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等易化技术为主的运动疗法一直是康复医学治疗偏瘫痉挛的
主要方法,也是最基础、使用最广泛的方法。

其内容包括:①抗痉挛体位的摆放(功能位):包括病人在床上、轮椅、椅子上都要保持正确的体位;②被动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患侧肢体全范围的被动关节活动,每天2次。

上述2种方法是处理痉挛的基本方法,可有效地防止由于肌张力升高和肌肉活动不平衡而发生的肌肉短缩和关节囊挛缩。

③被动牵张训练:被动的、缓慢的长时间
牵拉痉挛的肌群,可激化出对痉挛的抑制作用。

④手法按摩及空气压力治疗机治疗:手法由远端向近端按摩瘫痪肢体或用空气压力机治疗,可以促进静脉回流,降低肌张力,消除运动后的疲劳。

⑤站立训练:可在电动起立床、站立架或平衡杠内进行站立训练,站立时患侧下肢可踩斜板,牵拉小腿三头肌群。

每日训练2次,每次30~60 min。

1.2 其他物理治疗方法
①冷疗法:包括冷水浴、冰袋、冰块等。

作用机制是抑制肌梭的活动,降低神经传导及传导速度,增加软组织及关节的黏弹性。

开始肢体运动前,可以先进行冷疗,让病人痉挛肌肉放松和缓解肌肉疼痛。

②其他疗法:支具、夹板治疗,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技术、针灸等。

2 药物疗法
多数学者认为口服抗痉挛药物适用于全身多部位的肌肉痉挛,如果受累肌群较多,局部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应用抗痉挛药物。

以往治疗脑损伤后痉挛的最常用药物为地西泮、丹曲林和巴氯酚(力奥来素)。

最近,替扎尼定、盐酸乙哌立松(妙纳)也被用于脑卒中后痉挛的治疗。

3 A型肉毒毒素注射
肉毒毒素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细胞外毒素,是一种嗜神经毒素。

根据毒性和抗原性的不同,分为A~G共7型,其中A型因毒力强,稳定,易于生产、提纯和精制,而被最早应用于实验研
究和临床。

肉毒毒素选择性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末梢,减低肌张力,缓解痉挛。

1989年被首次证实了其在脑损伤后肢体痉挛的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证明肉毒毒素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既可以降低痉挛又可以同时减少残疾。

4 神经阻滞
1993年有学者第一次应用体积分数0.60的乙醇阻滞外周神经,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病人痉挛肢体。

近10年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用体积分数0.5~1.0乙醇阻滞外周神经治疗脑损伤后偏瘫肢体肌痉挛,证实其为治疗痉挛性瘫痪肢体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同时他们也认为局部注射治疗不能单独使用,需要配合康复训练等多方面的治疗。

乙醇溶解术的机制是乙醇使外周神经鞘蛋白凝固坏死,降低外周神经传导神经冲动的速度和强度,从而抑制了痉挛。

在电诊断仪的引导下,应先标记好体表定位,然后穿刺进针,用针电极找到用最小的脉冲电流刺激能引起靶肌肉最大收缩的点后,回抽无血,即缓慢推注乙醇,每点注入1~2 mL乙醇。

注射的过程应轻微不断调整针头,保持最大的靶肌肉收缩,直至靶肌肉不再有明显收缩,即可停止注射。

多数学者认为疗效持续6个月。

神经阻滞术常用于胫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等。

5 手术治疗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神经显微外科技术,该手术多用于脑瘫痉挛的治疗,经过十余年各国学者的尝试,已逐渐公认为解除脑瘫痉挛和改善肢体功能的有效的手段,是脑瘫外科治疗方面的一项令人嘱目的重要进展。

SPR手术可有效地解除肢体痉挛,为肢体矫形术及功能康复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当脑卒中后痉挛影响病人肢体功能,导致疼痛或不适,甚至可能导致并发症(如骨折、皮肤破溃)时,应积极处理痉挛。

处理之前应先消除或治疗刺激因素,处理的顺序应首先采用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其次口服药物、注射肉毒毒素、乙醇阻滞等,最后可选择外科手术等方法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