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痉挛性偏瘫的针灸治疗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病患者逐年增长,常见的有脑梗塞、脑血栓,年龄大都在中老人群中且越来越年轻化。

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涡斜,是造成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严重者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偏瘫是心脑血管病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脑部功能,使患者出现身体一侧偏瘫,发病机制是脑部血管由于受到压力高或血脂稠等因素影响,血液流动限制,脑部缺血时间长导致脑组织受伤害,结果患者留下严重后遗症,肢体活动受限,影响生活质量,自理能力差,患者经西医治疗后,肢体活动自主能力较差,所以临床中常用中医针灸治疗,帮助患者恢复部分能力,。

一、针灸选穴原则选穴原则分为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及经验选穴原则,近部选穴是在偏瘫肢体周围进行选穴,例如面部偏瘫选择迎香、人中、地仓等,体现了“经络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远部选穴是在经络循行路线上选择可以治疗本病的腧穴,例如足阳明经循行路线上的梁丘、足三里等,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辩证选穴是根据患者病因病机的特点进行选穴,根据患者病程进行选穴治疗。

偏瘫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在八纲辩证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分为中经络、中脏腑及恢复期,中经络没有神志上的改变,只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涡斜为主,中脏腑主要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中风多因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导致的脏腑功能失司,风痰夹瘀上扰头脑;病位在脑,与心肝肾有关,病机为风火痰气血。

二、针灸治疗头部穴位选择百会、四神聪、前顶、后顶、风池,运用醒脑开窍针法可以帮助患者开窍醒神;面部穴位:太阳、迎香、颧髎、地仓、颊车、人中,主要治疗患者口眼涡斜、流涎、面瘫等症状,通过刺激患者面部穴位,使面部经络疏通;上肢穴位:八风、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肩井、臂臑,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患者肢体活动,缓解患者活动受限的症状;腹部穴位:天枢、上脘、气海、关元,大部分为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中医治疗痿证独取阳明经,患者卧床时间久,腹部穴位可以缓解便秘情况,气海和关元治疗患者尿失禁或癃闭等病症;下肢穴位: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昆仑、申脉、太溪、照海、三阴交、阳陵泉;其中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有助于下肢能力恢复。

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研究近况

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研究近况
其 疗 效 明显 优 于 药 物 及 针 刺 治 疗 的对 照 组 。 2 6 头针 . 王 国 书 等 l] 取 病 灶 侧 颞 缝 、 状 缝 、 字 缝 、 2选 矢 人 冠
程度 较传统取穴方法治疗 更显著 。
【 图 分 类 号 】 R4 ; 7 3 3 R 4 . 中 9 R 4 . ; 2 53 [ l 1 . 8 0 z k . 0 1 0 . 3 DO l 0 3 7 / g f2 1 . 4 0 1
临床 上 在 针 灸 治 疗 痉 挛 性 瘫 痪 有 很 多 探 索 , 取 得 一 定 的 并 研 究 进 展 。现 将 近 年 针 灸 治 疗 中 风 痉 挛 性 瘫 痪 状 态 的 文 献 综
述如 下。
2 针 刺 方 法
2 1 透 刺 法 李 佩 芳 l 采 用 芒 针 透 刺 拮 抗 肌 , 果 显 示 在 降 . l 3 结
1 针 刺 部位
1 1 经 络 取 穴 米 建 平 等 采 9例 , 效 显 著 , 于 常 规 针 刺 的 对 照 组 ; 疗 优 卢
茅 敏等 [ 1 针刺 后 溪 穴 治 疗 脑卒 中偏 瘫 后 手 指 痉 挛 4 例 , 有 效 O 总
率 9 , 明后 溪 穴 对 治疗 中风 后 手 指 痉挛 , 效 确 切 。 5 表 疗
对 改 善 脑 卒 中肌 张 力 及 神 经 功 能 缺 损 程 度 疗 效 显 著 , 为 针 刺 认 夹 脊 穴 在 缓 解 患 者 肢 体 痉 挛 方 面 优 于 常 规 针 刺 ; 美 荣 等 采 刘
动 或 主 动 伸 展 患 肢 肘 关 节 , 效 率 9 . ; 秀 梅 l 运 用 缪 刺 有 06 于 1
佩 斯 等 _ 认 为 在 脑 卒 中偏 瘫 痉 挛 期 , 注 重 肢 体 内 侧 肌 群 即 阴 2 ] 应 经 穴 位 的 运 用 , 合 肢 体 外 侧 阳经 穴 位 , 衡 肌 张 力 , 整 痉 挛 配 平 调 状 态 , 瘀 通 络 , 阴 阳互 济 , 血 调 和 。 祛 使 气 1 2 痉 挛优 劣 势 侧 取 穴 . 李 佩 芳 [ 针 刺 拮 抗 肌 群 治 疗 脑 卒 中 3

中风痉挛性偏瘫的针灸治疗ppt课件

中风痉挛性偏瘫的针灸治疗ppt课件
• 3个月后回复减慢(平台期)。
• 6个月后有90%回复达到顶点。
• 预后:10%临床治愈

40%轻度残废

40%重度残废

10%植物状态
3
中风的分期
• 急性期:起病二周内。 • 恢复期:起病后二周至半年。 • 后遗症期:起病半年以后。
• 中风后瘫痪分级标准 • 参照Brunnstrom六阶段分期标准。 • ①软瘫期:Brunnstrom I-II期,患者的偏瘫侧肢
• “十一五 ”国家重点专科重点病种内容, 已在深圳市中医院、河北省中医院、 湖北省中医院及本院临床进行验证。
5
靳三针疗法
取穴:头针:颞三针
• 体针:上肢挛三针:极泉、尺泽、内关; • 下肢挛三针:鼠蹊、阴陵泉、三阴交。 • 随症取穴:肩手综合征加肩三针; • 腕关节严重痉挛加腕三针(阳溪、阳池、大陵); • 踝关节内翻加踝三针(太溪、昆仑、解溪); • 上下肢痉挛无法伸展加开三针(人中、涌泉、中
33
31
中药辨证治疗
• 以补气活血通络 柔肝舒筋为原则,适当加 用虫类药以祛痰化瘀。

五爪龙30 (北芪15) 鸡血藤30 当归15
川芎15 桃仁15 木瓜15 甘草5 桑椹子15
地龙15 僵蚕15
• 肢体痉挛严重加 葛根30 元胡15
• 指趾肿痛加 防己15 泽泻15
32
谢谢!!
针灸科-国家重点专科
26
27
埋线
• 对于偏瘫病程较长,疗效欠佳,可予以穴位埋线 法。
• 取穴:取肩髃、曲池、手三里、环跳、伏兔、足 三里、解溪。
• 操作:用12号~16号腰穿针将3~5cm长的“0”号 羊肠线埋入皮下,每次取2~4穴,15~30天埋1次, 15次为一疗程。

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针 选患 侧 缺 盆 、 髑 、 肩 天井 、 三 里 、 间 、 海 、 三 里 及 太 冲 手 三 血 足
时阴精亏虚 、 阳亢盛 , 虚 治疗 时通 调督脉 经气既 可潜 阳息风 ,
又可调节 肾之精气 、 填髓健脑 , 脑髓 充 则元神 复 , 气通则 使 脑
阴阳 和 。
气虚 。金远林等 认 为气虚血瘀 , 脑络瘀 阻为基本病机。
治 宜 益气 养 血 , 血 通 络 。 活
阴阳失衡。赵晓峰等 根据 本病 的临 床症状 , 急收缩 拘
属阴 、 缓伸张属阳 , 舒 认为脑卒 中性肌痉挛 的病 机为阴有余而
阳不足。治疗应 补缓泻急 , 通经导气 , 以达阴平 阳秘。
2 临床 治 疗 2 1 毫针 治 疗 . 体针 。金泽 等 采 用 针 刺 颈 、 部 夹 脊 穴 治 疗 中 风 痉 挛 腰 状态 。取 偏 瘫痉 挛 侧 的 C T 5一 1棘 突 下 旁 开 0 5寸 及 L . 2一S 1
穴 , 脑卒 中后瘫痪痉挛状态 3 , 治疗 s例 总有效率 9 .3 。 14 %
腹针 。祝晓忠 采用 薄氏腹针治疗 中风后肌张力增 高。 治疗组取) 外 陵 ( 、 滑 双 、 双) 上
风 湿点 ( 侧 ) 下 风 湿 点 ( 侧 ) 刺 , 阙 加 艾 灸 。 留 针 患 、 患 针 神 3 m n 每 5 i 运 针 1次 。 对 照组 传统 取 穴 针 刺 。治 疗 3 0 i, m n O天 , 比较 两 组 治 疗前 后 A hw  ̄ so o h张 力评 分 及 Fg — yr 动 功 uI Mee 运
谓 “ 气 者 , 天与 日, 阳 若 失其 所 则 折 寿 而 不 彰 ” 。俞 国桥 认 为 中风 痉挛 性 瘫 痪 由气 血 瘀 阻 、 气 被 遏 , 阳 气 虚 损 、 寒 内 阳 或 阴 盛 致 肢体 筋 脉 失 其温 养 而 致 。 阴虚 。唐 友斌 等 认 为 中风 病 机 以 阴 虚 为 根 本 。脑 卒 中

偏瘫的针灸治疗

偏瘫的针灸治疗
偏瘫的针灸治疗
医学资源 1
一、偏瘫概述
1.定义
偏瘫是指因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 瘤等原因所导致的以半侧 肢体运动功能 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疾病,同 时可伴 有失语、失认、情绪低落和视物 不全等症状。
医学资源
2
2.分类
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 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 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
医学资源 10
3.毫针刺法
进针
医学资源
11
行针
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 行补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的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法和捻转法) 法等)
辅助手法(循法、刮柄法、弹柄法、摇柄法、飞法、震颤
行针的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为了促使针后得气和加强 针刺感应的操作手法。
医学资源
12
基本手法:
医学资源
13
辅助手法:
循法
医学资源
14
针刺补泻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针刺补泻的手法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和复式手法
医学资源
15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全瘫:肌力0-1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医学资源
3
3. 病因 偏瘫病因多样复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 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燔针劫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思路探讨

燔针劫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思路探讨
针灸临床杂志 21 年第 2 卷第 l 期 00 6 l

6l ・
针 苑 百 花
燔 针 劫 刺 治 疗 中风 后 痉 挛 性 瘫 痪 的 思 路 探 讨 术
马睿杰 , 梁 宜 , 剑 乔 方
( 浙江 中医药大 学附 属第 三 医院 , 浙江 杭州 300 ) 109
摘 要: 中风 痉 挛性瘫 痪一 直是 困扰 广大 医疗 工作 者 的难题 , 笔者 通过 以往 临床 经验 和 大量 文献 查 阅,
中医对 中风后痉 挛性 瘫痪 病机 的分 析 主要 为阴 阳 失衡 、 经筋 失养 、 阳气 被损 和本 虚标 实 4个 方 面 ] 。与
之相 对应 的针 刺取穴 原则 有平 衡 阴 阳、 经筋 刺法 、 温补
代 医家 都有论 述 , 五 十 二 病 方 》 : 痉 , 伸 而不 能 《 云 “ 身
之筋 ……其病 当所 过 者 支 转 筋 , 痛 ” “ 心 主 之筋 筋 、手
… …
其 是针 对 中风 后 痉挛性 瘫痪 患者 的康 复治疗 。
1 中医对痉 挛的 认识
其病 当所 过者 支转筋 ” 证 。 之
偏 瘫 的痉 挛状 态属 中医“ 病” “ 证 ” 畴。历 筋 、痉 范
Ab t a t S at aay i atrs o e i o e o iiutpo lmsw ih p zl n o tr.We s r c : p s cp rlss f t k s n fdf c l rbe hc u zema yd cos i e r
MA R i j , I N iF N i —qa u — i LA G Y , A G J n i e a o
( h h dAfi e o i lfZ ea gC i s Mei lU i rt; h i gH n zo 10 , hn ) T eT i i a dH s t h i hn e d a n 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i Z ea aghu3 0 5 C ia r flt pao jn e c v sy j n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例分析专题报告靳**,男,28岁,住院号:455811,初诊日期:202* 年1月3日。

主诉:左侧肢体不遂伴肌肉痉挛半年余。

病史:患者于202*年6月14日晚上7时许,因车祸出现持续左侧肢体不遂,伴昏迷、二便失禁,就诊于武清人民医院,收入IeU,查颅脑CT示脑挫裂伤、脑出血,查胸CT 示:肋骨骨折,考虑脑挫裂伤、脑出血、肋骨骨折,行肋骨骨折修复术,具体用药不详,经治病情未见减轻,6月16日转入武警医院ICU,症见:昏迷,持续左侧肢体不遂,吞咽困难、饮水咳呛、二便失禁,当日行气管切开、7月27日行脑室引流术,予脱水、降颅压、改善脑代谢、抗炎治疗,具体用药药物不详,经治病情平稳,40余天后转入脑系科普通病房康复治疗,症见:神清,精神弱,语言不利,持续左侧肢体不遂,肌肉痉挛,语言不清、饮水咳呛、吞咽困难,二便失禁,无胸闷憋气,治以改善脑代谢、改善脑循环、抗癫痫,予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左乙拉西坦片、灯银脑通胶囊、奥拉西坦胶囊,经治疗5个月病情平稳为求进一步康复治疗收入我病区。

现症:神清,精神可,语言不利,持续左侧肢体不遂,肌肉痉挛,被动运动困难,感觉敏感,语言不清、饮水偶呛,纳可,寐欠安,二便自控差。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左侧上肢肌力1级,下肢肌力1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西医诊断:脑出血后遗症中医诊断: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证候诊断:肝阳暴亢证治疗原则:疏通经络,平肝潜阳针灸取穴:人中、双内关、颈椎腰椎夹脊穴治疗过程:先针刺人中,施以强刺激捻转泻法,以眼球湿润为度,不留针。

取双侧内关穴直刺0.51寸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然后嘱患者取俯卧位采用颈椎、腰椎夹脊刺,针刺向脊椎方向45。

角斜刺,深度1~1.5寸, 提插捻转泻法,以向脊柱两侧放射或出现相应部位有紧束感为度;同时,然后在第1、7颈椎,第1、5腰椎加电针,频率IOOHz,调整电流强度,从零逐渐增大至患者能耐受及局部肌肉细微颤动为度,治疗30分钟。

董氏奇穴针治中风后偏瘫医案

董氏奇穴针治中风后偏瘫医案

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4大学,2020.[9]谢琪瑶.头穴丛刺电针治疗失眠患者情绪改变的临床观察[D ].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10]李莉,丁丽玲,王祖红,等.管遵惠益脑十六穴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临床经验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65-168.(收稿日期:2022-02-12):崔建美,E -m a i l :956163041@q q.c o m 第一作者:赫佳,E -m a i l :1737815646@q q .c o m 董氏奇穴针治中风后偏瘫医案赫 佳张贵琴,范素锦,刘梦伟,张梓行,崔建美(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3210)ʌ摘要ɔ 中风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多会存在后遗症,其中又以肢体偏瘫较为多见㊂该文介绍应用董氏奇穴为主增强中风后偏瘫的典型案例,为董氏奇穴在中风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㊂ʌ关键词ɔ 中风;偏瘫;下肢肌力;董氏奇穴;针刺中图分类号:R 246.6 文献标识码:BD O I :10.19621/j .c n k i .11-3555/r .2023.1430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严重损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1]㊂脑卒中对于患者运动功能特别是下肢运动会造成很大的功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且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不利影响[2]㊂脑卒中属于中医 中风 范畴㊂‘金匮要略㊃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㊂ [3]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显著,尤其对于下肢肌力的改善较为明显,为更多饱受中风后遗症痛苦的患者增加了康复治疗的信心㊂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家传并经过临床不断总结所创的一种诊治体系,因其疗效快㊁效果明显㊁针刺手法独特,很快为大众所接受并得到迅速推广[4]㊂据统计,董氏奇穴共有740个穴位,临床常用穴位约有200个,这些穴位在人体中大致划分为12组,在手指部对应 一一部位 ,手掌部对应 二二部位 ,前臂部和后臂部分别对应 三三部位 和 四四部位 ,足底部和足背部分别称 五五部位 和 六六部位 ,小腿部和大腿部分别称 七七部位 和 八八部位 ,耳朵部对应 九九部位 ,将头面部称为 十十部位 ,再加上 后背部位 和前胸部位 [5]㊂在针法上,董氏针法又和传统针灸有所区别,可概括为倒马针法㊁动气针法㊁牵引针法和不定穴针法[6]㊂左常波先生论述了运用董氏奇穴有两个境界:一是要掌握特效且非常丰富的治疗经验;二是参悟针道原理,掌握阴阳规律,在临床上从容不迫,达到最佳治疗效果[7]㊂董氏奇穴在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疗效明显,现介绍验案3则,以飨同道㊂1 病案资料(1)患者,女,71岁㊂主诉:左侧肢体活动不能18d㊂患者自诉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遂即摔倒,当时嘴角 斜,口角流涎,意识清晰,立即送往当地脑科医院治疗,考虑为脑梗死,给予溶栓治疗,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又行介入手术(具体术式不详)治疗,术后患者意识转清,左侧肢体活动不能㊂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以 脑梗死恢复期 收住入院㊂症见:嗜睡,面色少华;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质尚可;左侧半身不遂,无视物模糊及昏暗不明㊂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㊂体格检查:左侧肢体肌力0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肢体肌张力低,右侧肢体肌张力正常㊂H o l d e n 步行功能分类0级:无功能㊂功能独立性评分(F I M )得分:50分,重度依赖㊂改良A s h w o r t h痉挛评定量表(MA S )评分:3分,重度运动障碍㊂西医诊断:脑梗死恢复期,左侧肢体偏瘫㊂中医诊断:中风病(风痰阻络证)㊂选择董氏奇穴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㊂针刺处方:双侧肾关穴,健侧灵骨㊁大白穴,患侧花骨穴㊂选用华佗牌规格为0.30mmˑ40mm 毫针施术,针刺肾关穴时,针尖向肾经和肝经方向刺入;针刺大白穴时,针尖向同侧灵骨方向刺入,均平补平泻;患侧肢体花骨穴给予强烈刺激,留针30m i n ,并配合艾灸和电针治疗㊂患者每日针刺1次,每周6次,4周为1个疗程,并进行观察评估㊂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左侧肌力可达到1~2级,下肢肌力改善明显;患者继续治疗两个疗程后,可恢复到2~3级,下肢可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㊂后患者及家属自觉症状好转,要求出院㊂按语:本案中西医诊断明确,患者为脑梗死恢复99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l.2023,V o l.31N o.14期,针对患者左侧肢体偏瘫的主要症状,选取董氏奇穴加用艾灸和电针进行刺激㊂中风后患者因正气不足,气血失和,邪气阻于人体,筋脉失于濡养,造成偏瘫,病证属于 痿证 范畴㊂‘黄帝内经“有 治痿独取阳明 的治疗原则,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而大肠经和胃经均属阳明经,在治疗中风后偏瘫时,选取的灵骨和大白位于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路线上㊂临床针刺两穴时,要贴骨进针,符合 肾主骨生髓㊁以骨治骨 的原理[8],两穴合用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㊂中风后偏瘫患者皆为本虚之证,肾关穴为董氏奇穴之一,是补肾亏的第一要穴,针刺肾关穴既可起到补肝肾强筋骨之功,还可达到通经活络之效[9]㊂花骨穴包括4个穴位,位于足底第1㊁2跖骨之间,董师取穴的位置是:第1穴距趾间叉口5分,适与行间穴相对应;又5分为第2穴;再5分为第3穴,和太冲穴相对;再8分为第4穴㊂第3穴和太冲穴相对应,第2穴则在两穴之间;第4穴在第3穴后8分处㊂以上穴位对患者肌力的恢复起到强烈的刺激作用㊂(2)患者,女,75岁㊂主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20余日㊂家属诉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㊁恶心伴双下肢无力,就诊于当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考虑为脑梗死,并于当日夜间出现左下肢拖曳㊂患者神态正常,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黄腻,语声无力,脉弦㊂在我院就诊时,患者可短时间独立坐位,左上肢前臂可抬离床面,左下肢在床面上可进行平移,遗留有吞咽功能障碍㊂体格检查: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3-级,左上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2级,左下肢针刺觉较右侧减退㊂西医诊断:脑梗死恢复期,偏瘫㊂中医诊断:中风病(风痰阻络证)㊂选取董氏奇穴的肾关㊁灵骨㊁大白和花骨穴进行针刺治疗,针刺方法同上;吞咽功能障碍加针刺舌下㊁舌系带两侧;患者左上肢活动障碍,选取肩髃㊁手三里和外关穴,分别配合艾灸和电针治疗㊂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左上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可达4级,左下肢肌力2+级㊂继续治疗两个疗程后,左上肢肌力可抵抗轻度阻力,下肢肌力达3级㊂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下肢肌力可抗重力及轻度阻力㊂患者自觉症状好转,要求出院㊂按语:该患者在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基础上伴有吞咽功能障碍,选取董氏奇穴原理同上,针对该患者有吞咽功能障碍,针刺舌下和舌系带两侧㊂中医认为,中风后患者伴有吞咽功能障碍是因为病之邪气阻塞在舌咽,往上则扰乱清明,下之不得,通过刺激舌体,促进患者咽喉通利之效[10]㊂患者除两侧下肢肌力减退外,左上肢活动障碍明显,上肢不遂配以肩髃㊁手三里和外关穴,手三里和肩髃同为手阳明经穴,符合 治痿独取阳明 的治疗理念;外关穴为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起到通经活络之功[11]㊂(3)患者,男,48岁㊂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3个月余㊂家属诉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能,伴头痛,无恶心㊁呕吐,伴言语不清,当时患者意识清晰,无肢体抽搐,无二便失禁㊂就诊于当地医院,完善头颅C T提示脑出血,并于第2日行开颅血肿清除术㊁去骨瓣减压术,后给予输液治疗,遗留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不能㊂为求进一步治疗,前来我院进行康复诊治㊂刻下患者伴有言语不清,右上肢抬起费力,右手抓握功能差,可在辅助下步行,步态不稳㊂神态正常,面色红润,形体适中,舌质红润,苔润,苔色红润,气息平和,脉弦㊂体格检查: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上肢近端肌力3级,远端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3级㊂西医诊断:脑出血恢复期,右侧肢体偏瘫,言语障碍㊂中医诊断:中风病(肝阳上亢证)㊂依据患者病情选取董氏奇穴的肾关㊁灵骨㊁大白和花骨穴;因患者辨证属肝阳上亢证,言语障碍可归属为肝经的问题,故选取太冲㊁期门㊁三阴交针刺;患者右上肢肌力近端为3级,远端为2级,选取患侧上肢的大陵㊁曲池㊁手三里和外关针刺,加用艾灸和电针㊂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上肢肌力有所恢复;治疗两个疗程后,患者右上肢肌力可达到3+级,右下肢肌力3+级;治疗3个疗程后,医生查体检测患者右侧肢体可抵抗轻度阻力,患者及其家属自觉症状好转,要求出院㊂按语:该患者为脑出血恢复期,辨证为肝阳上亢证㊂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在选取董氏奇穴的肾关㊁灵骨㊁大白和花骨穴的基础上,根据辨证属肝阳上亢证,加之患者言语功能障碍,可选取太冲㊁期门㊁三阴交㊂太冲㊁期门均为足厥阴肝经腧穴,具有平肝潜阳的作用;配以肝之募穴期门穴,起到疏肝平肝之功;三阴交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㊂患者患侧上肢不遂,配以大陵㊁曲池㊁手三里和外关穴㊂手三里和曲池穴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具有濡养筋脉的作用,配大陵㊁外关穴对上肢加以刺激,促进经络通畅,有利于上肢肌力的恢复㊂00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4以上3则医案侧重点不同,第1例患者前来就诊时主要是下肢肌力的问题,笔者选取董氏奇穴中的灵骨㊁大白㊁肾关和花骨穴,并加用电针和艾灸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下肢肌力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显著;第2例患者不仅下肢肌力出现问题,其上肢肌力和吞咽功能均出现障碍,在选取董氏奇穴基础穴位上对症选穴,加用手三里㊁肩髃和外关穴,并针刺舌下和舌系带两侧,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要求出院;第3例患者为脑出血恢复期,辨证属肝阳上亢证,其上下肢肌力均出现问题,并伴有言语功能障碍,在董氏奇穴基础上配以大陵㊁曲池㊁手三里㊁太冲㊁期门等穴,对症选穴治疗㊂3例患者均表现有下肢肌力的问题,基础穴位均选取为董氏奇穴㊂余康潮等[12]采用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㊂2 讨论中风后遗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中风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全身气机紊乱,气血运行失常[13]㊂正气虚则无力推动气血运行,气血失和;肝主藏血,中风后患者气血逆乱,阴阳失衡,继而藏血功能失常,导致肢体筋脉濡养不足,肝风夹痰,风痰瘀阻于经脉,易出现肢体偏瘫;中风日久,肝肾亏耗,肝肾阴虚,阴不制阳,筋脉失养,萎软无力,故而半身不遂,所以中风后处于恢复期的患者应当以补虚为主,重用益气祛风㊁活血养阴之法㊂阳明经为何能被用于治疗痿证呢?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两条:一是‘素问㊃痿论“提出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足痿不用也 ,中风患者之所以会有偏瘫不用,归其根本原因是 宗筋纵而带脉不引 ,故选取阳明经治疗痿证;二是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大肠经和胃经属阳明经,而胃与大肠有消化和吸收的作用,能促进营养物质被消化吸收,使气血生化充足并运行于全身,起到濡养筋脉的作用,可以此经辨治足痿[14]㊂董氏奇穴有别于传统的针灸经络体系,但其根源来自于‘黄帝内经“[15]㊂本文介绍3例患者皆属于中风后恢复期本虚标实之状,选取董氏奇穴中的灵骨㊁大白㊁肾关和花骨穴作为基础穴位进行针刺,有利于中风后肌力尤其是下肢肌力的恢复,又可以起到补虚活血之功㊂练春玲等[16]采用董氏奇穴治疗中风病半身不遂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㊂董氏奇穴因取穴少㊁见效快㊁治疗范围广而迅速受到推广与应用[6]㊂临床实践表明,与传统经穴比较,在治疗中风病上董氏奇穴针灸见效快,能给予患者康复治疗自信,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负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㊂参考文献[1]王亚楠,吴思缈,刘鸣.中国脑卒中15年变化趋势和特点[J ].华西医学,2021,36(6):803-807.[2]陈培荣,李奎,吴丹丽,等.多通路功能性电刺激四肢联动对于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康复,2017,32(6):476-478.[3]张仲景.金匮要略[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21.[4]黎海军.董氏奇穴应用浅析[J /C D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4):127.[5]邱雅昌,刘燕池,傅延龄.论 董氏奇穴 的特点和理论基础[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6):76-77.[6]左常波.董氏奇穴针灸特色疗法(1)[J ].中国针灸,2003,23(5):283-286.[7]左常波.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C ]//庆祝中国针灸学会与大韩针灸师协会缔结姊妹学会10周年暨全国针灸新疗法新技术现场演示和疑难病证针灸治疗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2002:33-36.[8]刘明阳,罗邵涵,谢丽娜,等.电针配合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7):180-183.[9]王艺静,林海波,钟淑芬,等.董氏奇穴临床应用概况[J ].河南中医,2020,40(6):964-968.[10]李华.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 /C D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4):169.[11]郑婵娟,夏文广,陈燕志,等.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18,37(1):11-15.[12]余康潮,陈俊琦,黄焕琳,等.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2):179-180,187.[13]王林林,陈岚榕,许文威,等.古代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取穴规律探究[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3):98-102.[14]张邵青,邱美榕,吴追乐. 治痿独取阳明 的古今研究及临床应用[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2):9-12.[15]唐明,卢江华,曾科学,等.董氏奇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42(3):64-66.[16]练春玲,黄天析,潘栋,等.董氏奇穴治疗50例中风病急性期半身不遂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1):72-73,75.(收稿日期:2022-03-29)10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复组
靳三针加康 复组
40 33.18±16.23 40.05±17.06
45.05±17.13▲﹟ ﹟
40 33.35±16.30 44.68±15.66﹟﹟ 55.30±15.69﹟﹟
0.030
F
0.845
3.992
0.970
P
0.432
0.02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靳三针加康复组比较, P<0.05。
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或仅出现轻微 的联合反应。 • ②痉挛期:Ⅲ-Ⅳ期,患者可明显的表现出上肢屈 肌和下肢伸肌的痉挛。
痉挛性瘫痪的针灸治疗
靳三针疗法 “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 项目。
将中风偏瘫分成弛缓性瘫 痪和痉挛性 瘫痪采取不同的取穴治疗。 已在全国六 家医院同时开展研究工作。
靳三针疗法
中药辨证治疗
• 以补气活血通络 柔肝舒筋为原则,适当加 用虫类药以祛痰化瘀。

五爪龙30 (北芪15) 鸡血藤30 当
归15 川芎15 桃仁15 木瓜15 甘草
5 桑椹子15
地龙15 僵蚕15
• 肢体痉挛严重加 葛根30 元胡15
靳三针组
40 23.05±16.04 32.20±17.58) ﹟ 42.50±15.30﹟ ﹟
康复组
40 21.35±15.24 30.80±16.37﹟ 38.03±18.27▲

﹟﹟
靳三针加康 40 21.25±15.56 29.68±18.47﹟ 47.58±16.10﹟
复组

0.167 F
中风痉挛性偏瘫的 针灸治疗
庄礼兴 教授
脑卒中的临床治疗
脑卒中() 称中风,也称脑血管意外。是指急性
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 缺失的脑血管临床事件。 特点: 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 脑卒中三周内,几乎90%的患者将发生 肢体瘫痪!
• 康复时间窗:1~3个月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 3个月后回复减慢(平台期)。
(泻);外关、尺泽(补)
• 下肢:“划圈”步态—上下急、缓肌群复杂。 • —阴阳经同取:阴陵泉配阳陵泉;三阴
交配悬钟;太溪配昆仑;申脉配照海。 (或补或泻)
麦粒灸
取患侧的井穴或关节周围的穴位,以隐白、大敦、 商阳、中冲等。
用艾绒做成麦粒大的艾炷,在穴位上涂上万花油 后直接灸,每次取2~3个井穴及l~2个关节,每 次灸5~7壮,每周两次。因艾炷小,瘢痕小,且 涂上了万花油,不必担心会影响关节的活动功能。
埋线
• 对于偏瘫病程较长,疗效欠佳,可予以穴位埋线 法。
• 取穴:取肩髃、曲池、手三里、环跳、伏兔、足 三里、解溪。
• 操作:用12号~16号腰穿针将3~5长的“0”号羊 肠线埋入皮下,每次取2~4穴,15~30天埋1次, 15次为一疗程。
围针法
通过颅脑扫描,确定出血或梗塞的病灶部位, 在其相应体表处周围用1寸毫针4~6支平刺, 针尖向中间。各种头皮针进针后均用快速 捻转或加以脉冲电流,l次/d。
• 6个月后有90%回复达到顶点。
• 预后:10%临床废

10%植物状态
中风的分期
• 急性期:起病二周内。 • 恢复期:起病后二周至半年。 • 后遗症期:起病半年以后。
• 中风后瘫痪分级标准 • 参照六阶段分期标准。 • ①软瘫期: 期,患者的偏瘫侧肢体主要表现为驰
取穴:头针:颞三针 体针:上肢挛三针:极泉、尺泽、
内关; 下肢挛三针:鼠蹊、阴陵泉、三阴
交。 随症取穴:肩手综合征加肩三针; 腕关节严重痉挛加腕三针(阳溪、
阳池、大陵); 踝关节内翻加踝三针(太溪、昆仑、
解溪); 上下肢痉挛无法伸展加开三针(人
颞三针
肩三针
治疗前后上肢简化评分比较
组别
N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14天评分 治疗后28天评分
经筋火针操作
• 针刺部位常规消毒 • 选用细火针或中粗火针烧至通红、发白后快
速刺入上点,深度以刺中经筋为度,八邪、 八风浅点刺,随后快速出针,以消毒干棉球 按压针孔,涂以万花油,每周治疗2次。
阴阳经协调针法
• 《难经·二十九难》云:“阴跷为病,阳缓而 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 上肢:“挎篮”姿势—阴经急,阳经缓。 • —泻阴经,补阳经。内关、曲泽
0.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靳三针加康复组比较, P<0.05。
30
28
26
下肢FM评分
24
22
20
组别
18
靳三针组
16
康复组
14
靳三针加康复组
1
2
3
治疗前后功能综合评定量表()比较
组别 靳三针组
N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14天评分 治疗后28天评分 40 34.05±18.07 43.58±17.12)﹟ 52.25±17.11﹟﹟
40 15.95±7.03 21.58±6.21﹟) ﹟ 25.55±5.76▲﹟

40 16.00±6.56 19.60±6.55﹟
23.53±6.71▲﹟
靳三针加康 复组
40 17.50±6.88
0.665
F
21.40±6.34﹟ 1.180
28.88±4.50﹟ 7.87
0.516
P
0.311
病所在” • 《灵枢·经筋》“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病为腧。”
• 操作:选择紧张的肌腱,上中下各刺一针。 • 也可用火针刺之。
经筋火针刺取穴
• 上肢:肘关节内侧紧张的肌腱,肘横纹上刺 一针,其上下各1寸处刺一针;如腕关节僵硬 可刺阳溪、阳池、大棱;手指浮肿可刺八邪。
• 下肢:膝关节刺阴陵泉、阳陵泉;踝关节刺 太溪或照海、解溪;如足趾浮肿刺八风。
0.209
3.378
0.847 P
0.812
0.027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靳三针加康复组比较, P<0.05。
50
40
上肢FM评分
30
组别
20
靳三针组
康复组
10
靳三针加康复组
1
2
3
治疗前后下肢简化评分比较
组别 靳三针组 康复组
N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14天评分 治疗后28天评分
60
50
FCA评分
40
组别
靳三针组
康复组
30
靳三针加康复组
1
2
3
经筋刺法
• 经筋病的治疗特点:取穴主要以痛为腧 • 《说文解字》:筋解释为“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的 • 肉;“腱”是“筋之本”,是附着骨骼的部分。
• 《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 《素问·调经论》“病在筋,调之筋” • 《灵枢·卫气失常》指出“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