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2x3
中风痉挛性偏瘫的针灸治疗ppt课件

• 6个月后有90%回复达到顶点。
• 预后:10%临床治愈
•
40%轻度残废
•
40%重度残废
•
10%植物状态
3
中风的分期
• 急性期:起病二周内。 • 恢复期:起病后二周至半年。 • 后遗症期:起病半年以后。
• 中风后瘫痪分级标准 • 参照Brunnstrom六阶段分期标准。 • ①软瘫期:Brunnstrom I-II期,患者的偏瘫侧肢
• “十一五 ”国家重点专科重点病种内容, 已在深圳市中医院、河北省中医院、 湖北省中医院及本院临床进行验证。
5
靳三针疗法
取穴:头针:颞三针
• 体针:上肢挛三针:极泉、尺泽、内关; • 下肢挛三针:鼠蹊、阴陵泉、三阴交。 • 随症取穴:肩手综合征加肩三针; • 腕关节严重痉挛加腕三针(阳溪、阳池、大陵); • 踝关节内翻加踝三针(太溪、昆仑、解溪); • 上下肢痉挛无法伸展加开三针(人中、涌泉、中
33
31
中药辨证治疗
• 以补气活血通络 柔肝舒筋为原则,适当加 用虫类药以祛痰化瘀。
•
五爪龙30 (北芪15) 鸡血藤30 当归15
川芎15 桃仁15 木瓜15 甘草5 桑椹子15
地龙15 僵蚕15
• 肢体痉挛严重加 葛根30 元胡15
• 指趾肿痛加 防己15 泽泻15
32
谢谢!!
针灸科-国家重点专科
26
27
埋线
• 对于偏瘫病程较长,疗效欠佳,可予以穴位埋线 法。
• 取穴:取肩髃、曲池、手三里、环跳、伏兔、足 三里、解溪。
• 操作:用12号~16号腰穿针将3~5cm长的“0”号 羊肠线埋入皮下,每次取2~4穴,15~30天埋1次, 15次为一疗程。
25 针灸科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恢复期痉挛性瘫痪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为:I63)或脑出血(ICD-10 编码为:I61.9)。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22-2008)。
(2)西医诊断标准:《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320-2010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参考《神经康复学》(朱镛连、张皓、何静杰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第二版,2010年)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选择1~4级的患者,同时进行临床痉挛指数的评定,按照评分标准,选择轻度、中度、重度痉挛的患者。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2017 年版)”。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常见证候:(1)阴虚风动证(2)风痰阻络证(3)气虚血瘀证(4)肝阳上亢证(5)阴阳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2017 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或脑出血)且符合痉挛状态评定标准。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和脑梗死或脑出血,并兼有符合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评级1~4级的患者及经临床痉挛指数评定为轻度、中度、重度痉挛的住院患者。
2.发病6个月以内,患者意识清醒,能够配合治疗。
3.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或脑出血的患者,或脑出血急性期需手术治疗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中风(脑梗塞)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描述:此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梗塞恢复期的住院患者一、中风(脑梗塞)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1),适用对象中医诊断:首诊为中风西医诊断:第一诊断是脑梗塞(2)、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医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XXXX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组制定的XXXX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中风(脑梗塞)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痰瘀阻络证、痰热腑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3),治疗方案选择参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风(脑梗塞)中医治疗方案》(XXXX 版)1,确诊,首诊中风(脑梗塞)2.患者适合接受中医治疗。
(4)、标准住院天数≤28天(5),进入路径标准1,首次诊断必须符合脑卒中患者(脑梗塞)2.疾病期属于恢复期。
3年,脑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塞患者。
,不要进入这条路线 4.患者同时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他们可以在住院期间进入该路径,而无需特殊治疗或影响第一次诊断的临床路径过程的实施。
(6)、中医证候观察1四个诊断参数,收集疾病不同证候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舌脉特征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7)、入院检查项目1、必要检查项目血常规+血型、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凝血功能检查、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试验、电解质、传染病筛查、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心电图、胸部X线、颈动脉及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2,任选检查项目:视疾病需要,如颅脑影像检查(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CTA等。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等。
(8),治疗方法1,辨证选用内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痰瘀阻络证:痰络(2),痰热腑实:痰腑(3),阴虚风动证:养阴息风(4),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2),辨证选用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3),其他中医特色治疗(1),针灸治疗(2)、按摩治疗(3)、熏蒸治疗(4)、诊疗设备(4)、饮食治疗(5)、康复训练(6)、西医治疗(7)、护理调整要点(9)、出院标准1,病情好转,主要症状改善2.并发症,无需进一步住院3,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个性化二级预防方案(10)、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疾病变化,或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2)中经络:以活血通络为主,辨证予以平肝、清热、化痰、通腑、益气、养阴 等法。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尽早应用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 治疗方法。 4.推拿治疗:根据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5.中药熏洗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6.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香疗、蜡疗等。 7.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 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可参照 2010 年中华医 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8.康复训练:病情平稳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9.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病程进入恢复期。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4.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和二级预防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 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标准住院日≤21 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月日 (第 1 天)
年月日 (第 2~3 天)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病重患者继续重症监护
□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危险性评估、实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主 施溶栓应用评估等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要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防治并发症
诊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程记录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本文介绍了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首先,文章列举了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标准,包括主要和次要症状、病期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型诊断等。
其次,文章详细介绍了中风病恢复期的常见证候和对应的症状,包括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和痰热腑实证。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等。
诊断时可以参照XXX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中风病的病期诊断标准包括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在中医证型诊断中,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年龄等因素,将其分为中经络、中腑和中脏三种类型。
针对中风病恢复期的常见证候,中医提出了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和痰热腑实证四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案。
总之,中风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是多方面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病期和身体状况等因素,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病症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流畅或无法说话、身体一侧麻木、腹胀、便秘、头痛、眩晕、咳痰或咳痰较多、舌头呈红色、舌苔黄腻、脉搏弦而滑。
标准住院时间应不超过28天。
进入该路径的患者必须首先被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
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这些疾病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会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那么他们也可以进入该路径。
但是,由脑肿瘤、脑外伤或血液病引起的脑血管病患者不应进入该路径。
入院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血生化、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B超、C反应蛋白、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D-2聚体、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B超等。
治疗方案应参照“XXX‘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后遗症诊疗方案”以及XXX《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塞(ICD-10 编码:I63.9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肝阳暴亢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塞)。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塞(ICD-10编码:I63。
902)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凝血功能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MRA、DSA 或 CTA 等)、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 B 超或TCD)、C 反应蛋白、超声心动图、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D-2 聚体、双下肢血管 B 超等。
2017中风病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2017)疾病名称(ICD 码)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临床可分为中脏腑、中经络,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辨证取穴和循经取穴。
25 针灸科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22-2008)。
临床表现以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320-2010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脑梗死:(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脑出血:(1)多数患者动态下急性起病,少数患者于静态下起病。
(2)患者发病时多表现为突发头痛、恶心、呕吐、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言语含糊或不能说话、大小便失禁、意识不清、颈项强直等症状,多数患者伴有血压升高;部分患者有癫痫发作。
(3)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等。
临床体征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眼球凝视麻痹、构音障碍、失语、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