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这一中医技术很有效!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这一中医技术很有效!导读:自有文字记载至今,火针疗法已发展应用两千多年,经历了简陋的工具、原始的操作方法等历程,通过历代医家的改进、发展和完善,火针针具及其操作方法逐步规范,其临床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拓宽,已成为针灸疗法中独特的治疗体系。
火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确实。
李岩博士主任医师天津公安医院针灸理疗科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首届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学术继承人中国针灸学会会员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学会常务理事天津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天津市健康教育专家天津市科学技术奖评审、科技成果评价专家天津市药监局医疗器械评审专家请输入标题 bcdef贺林国医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继承人贺普仁教授之长子中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推火针疗法推广授课专家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会长火针国家标准的主要制定人贺氏火针研发者贺氏针灸铜人经络设计者请输入标题 abcdefg概述1疾病概述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患者中后期常见的并发症。
大部分患者多在发病2 周左右进入瘫痪的痉挛期,多数表现为患者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动作僵硬,协调功能障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能力。
在Brunnstrom 分期中痉挛开始于痉挛阶段(Ⅱ期),如不加以治疗可出现肌肉萎缩倾向。
2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上肢屈肌(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内收)和下肢伸肌(髋、膝关节伸直和踝关节跖屈)的肌张力增高,并经常伴有腱反射亢进、阵挛、协同肌-拮抗肌共同收缩、病理征、乏力和疲劳等。
治疗【处方】手、足阳明经【刺法】患者仰卧位,暴露皮肤后,局部常规消毒。
施术者持细火针将针烧至通红并迅速准确刺入穴位并快速出针。
每次上下肢各选取 6~9 个针刺部位,每次针孔不重叠。
一般先针刺痉挛严重的肢体,再针刺其他部位。
中医护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

中医护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赵鹏丽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摘要】目的:观察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应用中医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脑瘫患者108例作为研究样本,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个组别,每组的病例为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对两组护理效果、生存质量显示出的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开展总有效率的比较,其中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两组开展生活能力、社会能力、运动能力、心理能力等生存质量评分的比较,实验组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护理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中的应用可取得显著性成效,提高生存质量,具有全面推广应用于临床的价值。
【关键词】痉挛性瘫痪;中风;中医护理[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3-0038-02中风属于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病,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痉挛性瘫痪是中风患者十分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以偏瘫侧下肢肌张力或上肢曲张力增高为主要表现。
痉挛性瘫痪在临床中又名中枢性瘫痪、运动神经元瘫等,主要是由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的,临床症状则主要为姿势异常、肌肉缩短、关节痉挛等,其会严重限制患者的关节活动,引起疼痛,不利于病情康复[1]。
现阶段临床主要以康复治疗、中药治疗、针刺治疗等方法为主。
中医护理涉及到针灸、按摩等特殊干预手段,目前已在各种疾病的临床护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收集我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脑瘫患者108例作为研究样本,现整理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脑瘫患者108例作为研究样本,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个组别,每组的病例为54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范围41~83岁,平均年龄(58.5±4.6)岁;病程范围24~76d,平均病程(43.8±7.5)岁。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康复护理进展

创 造 一 个安 静 、 舒适 、 安 全 的环 境 。必 要 时 可 以 对病 人进 行 森 林
疗法 、 日光 疗 法 、 岩 洞 疗 法 。环 境 中有 利 于健 康 的微 量 元 素 可 以
促进健康 , 良好 的 空 气 环 境 可 以 陶 冶 情 操 , 利 于疾 病 的恢 复 。
品, 戒 烟酒 。。 中 医 素 来 有 “ 食 治胜 于药治 , 药 补 不如 食补 ” 之 说, 中 风 病 人 大 多 是 中老 年 人 , 他们 往往脏腑 功能衰退 , 气 血 亏 虚, 加之风 、 火、 痰 等 诸 多 致 病 因素 的影 响 , 致使 身体 各 器 官 功 能 更 加 衰 退 。 因此 , 饮 食护 理尤 为重 要 . 应 根 据 病 人 病 情 辨 证 用 餐 。气 血 亏 虚 者 应 多吃 益 气 补血 之 品 , 如红枣 、 赤小豆、 t l j 药、 木 耳等 ; 痰多者应忌食肥甘 厚腻之 品 , 如羊 肉、 肥猪 肉 、 鸡 肉等 , 应 多 吃 萝 卜、 绿豆 、 丝瓜 、 冬瓜 ; 肝 阳上亢 、 肝 火 旺 者 忌 辛 辣 刺 激 之 品, 多 吃蔬 菜 、 水果及 豆类 , 少吃动 物脂肪 , 荤 素食 物 搭 配 ; 血 糖 高者应控制甜食 , 饮食宜清淡 , 以粗 纤 维食 物 为 主 , 应 少 食 多餐 , 提倡微饱 , 过饱饮食会造成食滞 , 影 响 脾 胃的 消 化 功 能 。便 秘 病 人应多饮水 , 多食蔬菜 、 水果 、 矿物质 、 无机盐 , 如钙 、 复合 维 生 素 B、 维 生 素 E等 , 使其大便保持 通畅 , 腑气通畅 , 促 进 康 复 。 。对 吞 咽 困难 的病 人 , 可 以采 用 鼻 饲 法 给予 流食 , 如米汤 、 豆浆 、 果 汁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又称中风后肌痉挛,属于中医学筋病、痉证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气虚则痿,血虚则痉,机体阴阳失衡,肝血不足,肝肾阴虚,致筋脉失养,久则肢体出现弛缓或痉挛。
其病位在脑,反映在筋脉,与肝、肾相关。
现代医学认为,痉挛是一种因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性肌肉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且伴随有键反射的亢进。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其特征是肌肉僵硬、痉挛和运动功能障碍。
针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其有助于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疼痛、改善肌力,能有效缓解中风后偏瘫痉挛的症状。
本篇科普文将介绍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及自我护理。
一、针灸治疗作用:针灸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疏通经络: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相关穴位,调理经气、使瘀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促进肌肉的松弛和血液循环的改善,增加患肢的运动灵活性,减轻偏瘫痉挛的程度。
②调整神经功能:针灸可以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神经传导,增强神经肌肉的协调性,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③改善心理状态:中风后偏瘫痉挛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舒缓神经系统,促进内源性荷尔蒙的释放,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④促进康复训练效果:针灸治疗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调整神经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
它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物理治疗、运动训练和功能锻炼,加快康复进程。
⑤促进脑功能重建:中风后偏瘫痉挛往往伴随着脑功能障碍。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节脑功能连接和神经传导,促进脑功能重建和神经再生,提高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恢复。
二、针灸治疗方法: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对于不同患者及不同的病情,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常见的针灸治疗方法有:①毫针深刺解痉法:上肢针刺大陵、内关、尺泽、天泉,下肢针刺伏兔、风市、阳陵泉、绝骨,待得气后,反复快速提插捻转使深部组织均有较强针感,保持针感直至痉挛状态得到缓解。
中风后肢体痉挛中医护理策略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19卷第97期 333 中风后肢体痉挛中医护理策略孙舒1,郑鹏1*,张为民1,闫雪1,张静术1,武沁枫2(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2.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中医护理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改善效果,总结中风后肢体痉挛中医护理方案。
方法采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对患者进行形神兼顾的康复护理指导,并观察中风肢体痉挛住院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运用中医综合方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在痉挛、疼痛、关节活动度等方面有明显改善。
结论中医护理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改善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中风;肢体痉挛;中医护理中图分类号:R248.9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97.213本文引用格式:孙舒,郑鹏,张为民,等.中风后肢体痉挛中医护理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7):333-334.0 引言中医认为,中风后肢体痉挛属于“痉证”“筋病”范畴。
中风后痉挛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肌张力增高且筋肉拘挛难以屈伸,甚至会伴有疼痛。
本方案适用于中风病后血液动力学稳定、病情不再进展的患者的康复护理中。
1 常见证候要点1.1 邪壅经络症状: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肢体酸重,苔白腻,脉浮紧。
1.2 热甚发痉症状:发热胸闷,口噤齿,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手足挛急,腹胀便秘,咽干口渴,心烦急躁,甚则神昏谵语,苔黄腻,脉弦数。
1.3 阴虚血亏症状:素体阴亏血虚,或在失血、汗、下太过之后,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头晕目眩,自汗,神疲,气短,舌淡红,脉弦细。
2 护理2.1 避免加重痉挛的诱因(1)心理疏导:巧妙运用心理知识来疏导及缓解患者的不安、焦虑、精神过度紧张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2)防止压疮发生:更换体位时,要根据良肢位摆放的原则,并加以保持。
(3)防止关节挛缩:肢体的主被动活动要在无痛原则下进行、同时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关节挛缩的发生。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例分析专题报告靳**,男,28岁,住院号:455811,初诊日期:202* 年1月3日。
主诉:左侧肢体不遂伴肌肉痉挛半年余。
病史:患者于202*年6月14日晚上7时许,因车祸出现持续左侧肢体不遂,伴昏迷、二便失禁,就诊于武清人民医院,收入IeU,查颅脑CT示脑挫裂伤、脑出血,查胸CT 示:肋骨骨折,考虑脑挫裂伤、脑出血、肋骨骨折,行肋骨骨折修复术,具体用药不详,经治病情未见减轻,6月16日转入武警医院ICU,症见:昏迷,持续左侧肢体不遂,吞咽困难、饮水咳呛、二便失禁,当日行气管切开、7月27日行脑室引流术,予脱水、降颅压、改善脑代谢、抗炎治疗,具体用药药物不详,经治病情平稳,40余天后转入脑系科普通病房康复治疗,症见:神清,精神弱,语言不利,持续左侧肢体不遂,肌肉痉挛,语言不清、饮水咳呛、吞咽困难,二便失禁,无胸闷憋气,治以改善脑代谢、改善脑循环、抗癫痫,予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左乙拉西坦片、灯银脑通胶囊、奥拉西坦胶囊,经治疗5个月病情平稳为求进一步康复治疗收入我病区。
现症:神清,精神可,语言不利,持续左侧肢体不遂,肌肉痉挛,被动运动困难,感觉敏感,语言不清、饮水偶呛,纳可,寐欠安,二便自控差。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左侧上肢肌力1级,下肢肌力1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西医诊断:脑出血后遗症中医诊断: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证候诊断:肝阳暴亢证治疗原则:疏通经络,平肝潜阳针灸取穴:人中、双内关、颈椎腰椎夹脊穴治疗过程:先针刺人中,施以强刺激捻转泻法,以眼球湿润为度,不留针。
取双侧内关穴直刺0.51寸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然后嘱患者取俯卧位采用颈椎、腰椎夹脊刺,针刺向脊椎方向45。
角斜刺,深度1~1.5寸, 提插捻转泻法,以向脊柱两侧放射或出现相应部位有紧束感为度;同时,然后在第1、7颈椎,第1、5腰椎加电针,频率IOOHz,调整电流强度,从零逐渐增大至患者能耐受及局部肌肉细微颤动为度,治疗30分钟。
《手少阳经穴合谷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的临床研究》

《手少阳经穴合谷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的临床研究》一、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上肢痉挛性瘫痪等后遗症。
上肢痉挛性瘫痪是一种常见的中风后遗症,表现为肌肉紧张、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疗效参差不齐。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手少阳经穴合谷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XX名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患者,年龄在XX 岁至XX岁之间,均经过诊断确诊为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
2. 治疗方法采用手少阳经穴合谷刺法进行治疗。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消毒处理,采用合适的针具进行刺激,刺激时间和强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每周治疗XX次,共治疗XX周。
3. 评价指标采用肌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等指标进行评价。
三、研究结果1. 治疗效果经过治疗,患者的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显著改善。
具体表现为:肌力有所增强,关节活动度增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
2. 治疗效果与穴位选择的关系本研究发现,不同穴位的选择对治疗效果有影响。
其中,手少阳经穴的刺激对上肢痉挛性瘫的治疗效果较好。
同时,合谷刺法在改善肌肉紧张和关节僵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3. 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手少阳经穴合谷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具有显著的疗效。
这可能与手少阳经穴的刺激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松解肌肉紧张、改善关节僵硬有关。
同时,合谷刺法能够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手少阳经穴合谷刺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无副作用等优点。
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等。
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一、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1. 中医理论支持中医认为,中风偏瘫病人是因为脑血管阻塞或出血导致脑细胞缺氧而引起的疾病,因此需要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来帮助病人康复。
中医护理重视整体观念,注重调节患者的体内阴阳平衡以及脏腑功能的协调,通过针灸、推拿、中药温补等方式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2. 中医护理的方法中医护理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方式。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患者的气血,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推拿则可以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使受损的神经得到营养和修复。
而中药熏蒸则可以通过药物的挥发来温补患者的脏腑,有助于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
1. 针灸疗法在康复中的应用针灸疗法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患者的气血,帮助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
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可以促进患者的肌肉活动功能恢复,改善肢体活动受限的情况,同时还可以缓解病人的疼痛感。
在中风偏瘫病人的康复中,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药熏蒸疗法是中医护理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手段,通过药物的挥发来温补患者的脏腑,有助于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
研究表明,中药熏蒸疗法可以通过蒸腾的药物分子进入患者的体内,促进气血的循环,改善受损的神经功能。
中药熏蒸还可以缓解患者的疲劳感,提高免疫力,对于中风偏瘫病人的康复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病人康复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手段,患者的肌肉活动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肢体活动能力得到了恢复。
在心理护理方面,中医护理也可以缓解病人的精神压力,改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病人康复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针灸疗法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穴位的选择和刺激方式,推拿疗法需要更加科学的按摩手法和揉捏方式,中药熏蒸疗法则需要更加精准的药物配比和使用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6-03-29T15:43:43.3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2期供稿作者:余凌飞
[导读] 开封市中医院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会导致牵张反射亢进,进而出现痉挛状况。
余凌飞
(开封市中医院河南省 475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
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9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方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观察组4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经护理后,瘫痪状态、肢体痉挛状态、生活能力都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瘫痪状态、肢
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关键词】:中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临床效果
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会导致牵张反射亢进,进而出现痉挛状况。
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肌肉短缩、关节挛缩、姿势异常、关节疼痛等[1]。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做为探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的92例都是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50例、42例,患者年龄为38-69岁,平均年龄为(53.1±8.03)岁,其中有45例患者是左侧偏瘫,47例患者是右侧偏瘫。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观察组: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施饮食干涉。
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搭配饮食,若患者肝阳上亢最好食用甘凉食物,若患者风瘫阻络最好食用清热化痰的食物,若患者气虚血瘀最好食用健脾益气的食物,若患者阴虚风动最好食用养阴清热的食物,若患者阴阳两虚最好食用滋养肝肾的食物[2]。
第二,调理患者的情志。
患者由于长期受病痛的折磨,会产生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可以用言语进行开导,或者应用音乐疗法来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
若患者入睡存在障碍,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休息之前,按摩患者的泉涌穴,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
第三,对患者用药进行护理。
注射用药时,护理人员需要重点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出现不良症状,要立刻上报给医生。
口服用药时,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介绍用药方法,同时也要观察患者服药后的效果及症状[3]。
1.3 效果评定标准
患者经护理后,其瘫痪状态用Brunnstrom来进行评定,用Ashworth来评定患者的痉挛状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来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的方法
汇总处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后,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其进行处理,其中用x2来检验组间率对比,用率(%)来表示计数资料;若P>0.05,那么差异就没有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瘫痪情况
由表1可以知道,对照组在护理前后,差异不明显,不具有可比性(P>0.05);观察组在护理前后的瘫痪情况变化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具有较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中医学中,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一种临床“筋病”。
相关中医专家认为,造成患者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主要有两个原因:一种是阴阳失衡,另一种是经筋失养。
阴阳脉气失调会使患者肢体两侧出现迟缓或者拘急等不平衡状况,其中最常见的是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
筋脉得不到阳气濡养,就很有可能会造成中风后肢体痉挛。
在西医学中,专家认为患者中风之后,削弱了大脑皮层对脊髓节段发射机构的抑制作用,导致脊髓牵张反射亢进。
本院采用了全面的中医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严格遵循“辩证施护”的原则,对患者展开中医护理。
由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知道,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在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后,瘫痪状况和肢体痉挛状况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生活能力评分上升到(64.24±8.73),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提示,应用中医护理方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能够提升患者各方面的能力,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余艳兰,廖若夷.12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20):117-119.
[2]刘梨,张月娟.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9):97-101.
[3]皮桂芳.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脑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麻木的临床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