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实验
实验七-干燥实验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12.6 12.7 12.9 13 13 13.1 13.1 13.1 13.1
图 7-2 干燥失水曲线
计算说明: 以时间为横坐标,失水量为纵坐标,做干燥失水曲线,如图 7-2 所示。 干基含水: X
G1 Gc W总 - W1 13.1 0.1 4.81kg水 / kg绝干物料 Gc Gc 2 .7
5
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原理实验报告
的分别对应的 H1 和 H2,两者取平均即为干燥器内的平均湿度 H。
6
1
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原理实验报告
干燥速率是指单位时间、 单位干燥表面积上汽化的水分质量, 计算公式如下:
u Gc dX dW Ad Ad
(3-1)
由式(3-1)可知,只要知道绝干物料质量 Gc (kg)。干燥面积 A( m 2 )、单位干燥时 间 d (s)内的湿物料的干基水含量的变化量 dX(kg 水/kg 干料)或湿物料汽化的 水分 dW(kg), 就可算出干燥速率 u。在实验处理实验数据时,一般将式(3-1)中 的微分(dW/ d )形式改为差分的形式( W / )更方便。
2
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原理实验报告
和湿球温度。 ⑧ 待毛毡恒重时,即为实验终了时,关闭加热。 ⑨ 十分小地取下毛毡,放入烘箱,105℃烘 10~20min 钟,称重毛毡得绝干 重量,量干燥面积。 ⑩ 关闭风机,切断总电源,清扫实验现场。 2、注意事项 ① 必须先开风机,后开加热器,否则,加热管可能会被烧坏。 ② 传感器的负荷量仅为 400g,放取毛毡时必须十分小心以免损坏称重传感 器。
五、 实验数据及数据处理
湿毛毡(干燥面积 13.3cm*8.5cm*2,绝干物料量 18.5g,加水 25g)。实验数据记录见表 7-1。
干燥实验报告

引言概述:本文将对干燥实验进行详细的阐述与分析。
干燥是很多工业和实验室中常用的技术,它可将材料中的水分以各种方式去除,从而提高其质量和稳定性。
本次实验将采用特定的干燥方法,对不同材料的干燥效果进行评估和比较。
通过本篇报告,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干燥实验的原理、设计和结果。
正文内容:一、干燥方法选择1.理论背景和方法原理2.不同干燥方法的优缺点比较3.选择适合实验的干燥方法二、实验设计1.实验目的和过程2.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3.实验条件和操作步骤4.实验组和对照组设计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干燥实验结果数据统计a.实验组材料干燥后的质量变化b.实验组材料干燥后的水分含量分析c.对照组材料的质量变化和水分含量分析2.实验结果对比与评估a.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质量变化对比b.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水分含量对比c.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评估四、干燥机理探究1.干燥机理的理论解释2.实验结果与干燥机理的关联分析3.干燥机理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展望五、实验应用与改进1.干燥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案例介绍2.干燥实验方法的改进和优化探讨3.干燥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总结:通过本次干燥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不同干燥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设计了合适的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通过对照组的结果对比,我们得出了实验组的干燥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结论。
同时,我们还进一步探究了干燥机理,并介绍了干燥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案例。
我们提出了干燥实验方法的改进和优化探讨,并指出了干燥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本次实验不仅加深了对干燥实验的理论理解,同时也提供了实际操作中的参考价值和应用前景展望。
干燥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干燥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干燥设备的使用技巧。
3. 分析干燥过程中物料的性质变化。
4. 评估干燥效果,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二、实验内容1. 干燥实验的基本原理2. 干燥设备的选用与操作3. 干燥过程中物料性质的变化4. 干燥效果的评价三、思考题1. 请简述干燥实验的基本原理,并说明干燥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2. 在干燥实验中,如何选用合适的干燥设备?请列举几种常见的干燥设备及其适用范围。
3. 在干燥过程中,如何控制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这对干燥效果有何影响?4. 请分析干燥过程中物料性质的变化,如水分、温度、粒度等,并说明这些变化对干燥效果的影响。
5. 在干燥实验中,如何评价干燥效果?请列举几种评价方法。
6. 在干燥过程中,如何防止物料发生结块、焦化等现象?请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7. 请分析干燥过程中能耗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降低能耗的方法。
8. 在干燥实验中,如何提高干燥效率?请从物料、设备、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
9. 请举例说明干燥实验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如化工、食品、医药等行业。
10. 在干燥实验中,如何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请提出相应的措施。
11. 请分析干燥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及解决方法。
12. 在干燥实验中,如何保证实验操作的安全性?请提出相应的措施。
13. 请简述干燥实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14. 在干燥实验中,如何提高干燥设备的利用率?请提出相应的措施。
15. 请分析干燥实验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意义。
16. 在干燥实验中,如何提高干燥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请提出相应的措施。
17. 请探讨干燥实验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的作用。
18. 在干燥实验中,如何根据物料特性选择合适的干燥工艺?19. 请分析干燥实验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作用。
20. 在干燥实验中,如何降低干燥过程中的能耗?四、实验报告撰写要求1.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等部分。
化工原理实验一 干燥实验

实验八 干燥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洞道式循环干燥器的基本流程、工作原理和操作技术。
2.掌握恒定条件下物料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方法。
3.测定湿物料的临界含水量X C ,加深对其概念及影响因素的理解。
4. 熟悉恒速阶段传质系数K H 、物料与空气之间的对流传热系数α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1. 在空气流量、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测定物料的干燥速率曲线和临界含水量,并了解其影响因素。
2. 测定恒速阶段物料与空气之间的对流传热系数α和传质系数K H 。
三、基本原理干燥操作是采用某种方式将热量传给湿物料,使湿物料中水分蒸发分离的操作。
干燥操作同时伴有传热和传质,而且涉及到湿分以气态或液态的形式自物料内部向表面传质的机理。
由于物料含水性质和物料形状上的差异,水分传递速率的大小差别很大。
概括起来说,影响传递速率的因素主要有:固体物料的种类、含水量、含水性质;固体物料层的厚度或颗粒的大小;热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流速;热空气与固体物料间的相对运动方式。
目前尚无法利用理论方法来计算干燥速率(除了绝对不吸水物质外),因此研究干燥速率大多采用实验的方法。
干燥实验的目的是用来测定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
为简化实验的影响因素,干燥实验是在恒定的干燥条件下进行的,即实验为间歇操作,采用大量空气干燥少量的物料,且空气进出干燥器时的状态如温度、湿度、气速以及空气与物料之间的流动方式均恒定不变。
本实验以热空气为加热介质,甘蔗渣滤饼为被干燥物。
测定单位时间内湿物料的质量变化,实验进行到物料质量基本恒定为止。
物料的含水量常用相对与物料总量的水分含量,即以湿物料为基准的水分含量,用ω来表示。
但因干燥时物料总量在变化,所以采用以干基料为基准的含水量X 表示更为方便。
ω与X 的关系为:X =-ωω1 (8—1) 式中: X —干基含水量 kg 水/kg 绝干料;ω—湿基含水量 kg 水/kg 湿物料。
物料的绝干质量G C 是指在指定温度下物料放在恒温干燥箱中干燥到恒重时的质量。
干燥实验

(1).干燥速率( ) (1).干燥速率(U) 干燥速率
即水分汽化速率, 即水分汽化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从被干燥物 料的单位面积上汽化的水分质量表示( 料的单位面积上汽化的水分质量表示 ( kg/m2·s) , ) 在较小范围内,可按下式计算: 在较小范围内,可按下式计算:
∆W GC × ∆X U= = S∆τ S × ∆τ
H、t ——空气的湿度(kg水/kg绝干料)和温度(K); 、 空气的湿度( 水 绝干料 和温度( ) 绝干料) 空气的湿度 HW、tw ——湿球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湿度(kg水/kg绝干料)和湿物料表 湿球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湿度( 水 绝干料 绝干料) 湿球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湿度 面温度(即空气的湿球温度) 面温度(即空气的湿球温度)(K); ) kH——以湿度基 为推动力的传质系数(kg/m2·s·∆H)。 以湿度基∆H为推动力的传质系数( ) 以湿度基 为推动力的传质系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验原始记录与数据处理结果
试样物料: 试样物料: ; 干燥面积S= 干燥面积S= m2; 试样绝干质量: 试样绝干质量:Gc= 试样尺寸: mm); 试样尺寸:长 宽 厚 (mm); 天平平衡砝码质量= g; 天平平衡砝码质量 湿试样质量= g;湿试样质量= g
干燥实验原始数据记录
序 号 湿样品 质量 G/g / 干燥时间 间隔 Δτ/min 流量计示 值R/mm /mm 风机出口 温度T/℃ 温度T/℃ 干燥室 前温度 t2/℃ 湿球 干燥室 温度t 温度 w 后温度 t2′/℃ ℃ /℃
(4).恒速阶段 (4).恒速阶段 对流传热系数 α 与传质系数 K H
在恒速干燥阶段,物料在恒定干燥条件下进行干燥时, 在恒速干燥阶段,物料在恒定干燥条件下进行干燥时,物 料表面与空气间的传热、传质过程分别用下式表示, 料表面与空气间的传热、传质过程分别用下式表示, dQ = α (t − tw ) 传热过程: 传热过程: Sdτ 传质过程: dW 传质过程: = kH ( H w − H ) Sdτ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干燥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干燥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干燥概述:干燥是化工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操作,用于除去物料中的水分或其他溶剂,以提高产品质量或满足后续工艺的需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干燥的原理及其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
一、干燥的原理干燥是通过将物料暴露在适当的条件下,使水分或其他溶剂从物料中蒸发出来,达到去除水分的目的。
常见的干燥方法包括自然干燥、加热干燥、真空干燥等。
1. 自然干燥自然干燥是将物料暴露在自然环境下,利用自然界的温度、湿度和风力等因素,使水分逐渐蒸发。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速度较慢,且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2. 加热干燥加热干燥是通过加热物料,提高其表面温度,使水分蒸发。
常见的加热干燥方法包括烘箱干燥、喷雾干燥等。
烘箱干燥是将物料放入烘箱中,利用热空气对物料进行加热,使水分蒸发。
喷雾干燥是将物料以液滴形式喷入热空气中,通过瞬间蒸发的方式进行干燥。
3. 真空干燥真空干燥是在低压条件下进行干燥,通过降低环境压力,使水分在较低温度下蒸发。
真空干燥适用于对热敏性物料的干燥,能够避免物料的热分解或变质。
二、干燥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干燥在化工工艺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例子:1. 化工产品的干燥在化工生产中,很多产品需要经过干燥操作,以去除其中的水分或其他溶剂。
例如,某些化工产品在含水状态下容易发生反应或降解,因此需要进行干燥以提高稳定性和保存性。
2. 溶剂的回收在溶剂回收过程中,通常需要对溶剂进行干燥,以去除其中的水分或其他杂质。
通过干燥,可以提高溶剂的纯度和再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3. 催化剂的干燥在催化反应中,催化剂的活性往往与其表面的水分有关。
因此,在使用催化剂之前,通常需要对其进行干燥,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4. 原料的干燥在某些化工工艺中,原料的水分含量会影响反应的速率和产物的质量。
因此,在反应之前,需要对原料进行干燥,以确保反应的顺利进行和产物的质量。
结论:干燥是化工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操作,通过去除物料中的水分或其他溶剂,提高产品质量或满足后续工艺的需要。
干燥仿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干燥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2. 掌握干燥仿真实验的操作方法。
3. 通过仿真实验,分析干燥过程中物料水分的变化规律,优化干燥工艺。
二、实验原理干燥过程是指将物料中的水分蒸发,使物料达到所需干燥程度的过程。
干燥过程中,物料水分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干燥介质、干燥温度、干燥时间等。
本实验采用干燥仿真软件,模拟干燥过程,分析物料水分的变化规律。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电脑一台;2. 干燥仿真软件一套;3. 物料样品;4. 温度计;5. 时间记录器。
四、实验步骤1. 打开干燥仿真软件,选择合适的干燥介质、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2. 将物料样品放入干燥器,设定干燥器的初始状态;3. 启动仿真实验,观察物料水分的变化过程;4.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干燥时间、物料水分、干燥温度等;5. 分析实验数据,优化干燥工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干燥过程中,物料水分随干燥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符合干燥过程的基本规律;2. 在相同干燥条件下,物料水分的降低速度与干燥温度、干燥介质等因素有关;3. 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干燥温度和增加干燥介质流量,可以加快物料水分的降低速度;4. 通过优化干燥工艺,可以实现物料水分的快速降低,提高干燥效率。
六、实验结论1. 干燥过程中,物料水分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干燥介质、干燥温度、干燥时间等;2. 通过干燥仿真实验,可以分析物料水分的变化规律,优化干燥工艺;3. 提高干燥温度和增加干燥介质流量,可以加快物料水分的降低速度,提高干燥效率。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干燥仿真实验时,应选择合适的干燥介质、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物料水分的变化,及时调整干燥参数;3. 实验数据应准确记录,为优化干燥工艺提供依据。
八、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干燥仿真软件,模拟干燥过程,分析了物料水分的变化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干燥过程中,物料水分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优化干燥工艺,可以实现物料水分的快速降低,提高干燥效率。
干燥实验步骤

一、带式与隧道式两种干燥效能对比
带式:用称重机测量涂胶完等待干燥的一车竹板的重量,从每剁竹板中放入干燥机的第一块板开始记录电能和蒸汽消耗读数,等到最后一块板从干燥机中送出来,立马再一次记录电能和蒸汽消耗读数,并且用称重机测量一车竹板重量,计算出含水率的变化。
一天测量十车左右。
排除明显测量出现问题的组,把其他组数据收集整理并制成表格。
隧道时式干燥同带式。
通过对比两种干燥效能的消耗选出最优化的干燥方法并应用
二、新旧干燥窑的效能利用对比。
各取一大捆竹条的几小把(3-4把,每把4-5片,每片长度取40cm左右即可)为样品并做好标记,以免与其他竹条弄混。
在放入干燥窑正式干燥前用称重机测其重量并记录此时电表和蒸汽消耗读数,等干燥窑干燥结束时立即记录此刻电表与蒸汽消耗读数并用称重机称重记录。
再将标记样品取出置于实验室烘干箱中干燥至绝干,并记录此时样品质量。
计算每组含水率的变化。
通过对比两种干燥效能的消耗来证明新干燥窑比旧干燥窑的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课程名称:化工原理
二、实验项目名称:干燥特性曲线测定实验 三、实验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洞道式干燥装置的基本结构、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
2. 学习测定物料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干燥特性的实验方法。
3. 掌握根据实验干燥曲线求取干燥速率曲线以及恒速阶段干燥速率、临界含水量、平衡含水量的实验分析方法。
4. 实验研究干燥条件对于干燥过程特性的影响。
四、实验内容和原理
实验内容:测定时间与物料质量的变化关系,计算含水量、干燥速度,绘制干燥曲线与干燥速率曲线。
实验原理:在设计干燥器的尺寸或确定干燥器的生产能力时,被干燥物料在给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临界湿含量和平衡湿含量等干燥特性数据是最基本的技术依据参数。
由于实际生产中的被干燥物料的性质千变万化,因此对于大多数具体的被干燥物料而言,其干燥特性数据常常需要通过实验测定。
按干燥过程中空气状态参数是否变化,可将干燥过程分为恒定干燥条件操作和非恒定干燥条件操作两大类。
若用大量空气干燥少量物料,则可以认为湿空气在干燥过程中温度、湿度均不变,再加上气流速度、与物料的接触方式不变,则称这种操作为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操作。
1. 干燥速率的定义
干燥速率的定义为单位干燥面积(提供湿分汽化的面积)、单位时间内所除去的湿分质量。
即
C G dX dW U A d A d τ
τ
=
=-
(10-1)
式中,U -干燥速率,又称干燥通量,kg/(m 2
s );A -干燥表面积,m 2;
W -汽化的湿分量,kg ; τ -干燥时间,s ;
G c -绝干物料的质量,kg ;
X -物料湿含量,kg 湿分/kg 干物料,负号表示X 随干燥时间的增加而减少。
2. 干燥速率的测定方法
将湿物料试样置于恒定空气流中进行干燥实验,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水分不断汽化,湿物料质量减少。
若记录物料不同时间下质量G ,直到物料质量不变为止,也就是物料在该条件下达到干燥极限为止,此时留在物料中的水分就是平衡水分X *。
再将物料烘干后称重得到绝干物料重G c ,则物料中瞬间含水率X 为
G G c
X G c
-=
(10-2)
计算出每一时刻的瞬间含水率X ,然后将X 对干燥时间τ作图,如图10-1,即为干燥曲线。
图10-1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曲线
上述干燥曲线还可以变换得到干燥速率曲线。
由已测得的干燥曲线求出不同X下的斜率d X
d
,再
由式(10-1)计算得到干燥速率U,将U对X作图,就是干燥速率曲线,如图10-2所示。
图10-2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曲线
五、主要仪器设备
1.装置流程
本装置流程如图10-3所示。
空气由鼓风机送入电加热器,经加热后流入干燥室,加热干燥室料盘中的湿物料后,经排出管道通入大气中。
随着干燥过程的进行,物料失去的水分量由称重传感器转化为电信号,并由智能数显仪表记录下来(或通过固定间隔时间,读取该时刻的湿物料重量)。
图10-3干燥装置流程图
1-风机;2-管道;3-进风口;4-加热器;5-厢式干燥器;6-气流均布器;
7-称重传感器;8-湿毛毡;9-玻璃视镜门;10,11,12-蝶阀
2.主要设备及仪器
(1)鼓风机:BYF7122,370W;(2)电加热器:额定功率4.5KW;
(3)干燥室:180mm×180mm×1250mm;(4)干燥物料:湿毛毡或湿砂;
(5)称重传感器:CZ500型,0~300g。
六、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实验步骤
(1)放置托盘,开启总电源,开启风机电源。
(2)打开仪表电源开关,加热器通电加热,旋转加热按钮至适当加热电压(根据实验室温和实验讲解时间长短)。
在U型湿漏斗中加入一定水量,并关注干球温度,干燥室温度(干球温度)
要求达到恒定温度(例如70℃)。
(3)将毛毡加入一定量的水并使其润湿均匀,注意水量不能过多或过少。
(4)当干燥室温度恒定在70℃时,将湿毛毡十分小心地放置于称重传感器上。
放置毛毡时应特别注意不能用力下压,因称重传感器的测量上限仅为300克,用力过大容易损坏称重传感器。
(5)记录时间和脱水量,每分钟记录一次重量数据;每两分钟记录一次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
(6)待毛毡恒重时,即为实验终了时,关闭仪表电源,注意保护称重传感器,非常小心地取下毛毡。
(7)关闭风机,切断总电源,清理实验设备。
2. 注意事项
(1)必须先开风机,后开加热器,否则加热管可能会被烧坏。
(2)特别注意传感器的负荷量仅为300克,放取毛毡时必须十分小心,绝对不能下压,以免损坏称重传感器。
(3)实验过程中,不要拍打、碰扣装置面板,以免引起料盘晃动,影响结果。
七、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干燥面积(毛毡面积):0.01256m2 , 铁架的质量:137.4g
毛毡吸水后质量:17.0g ,干燥平衡后的质量:5.7g , 绝干质量:5.6g 。
表一 原始数据表
计算示例(以下计算以第2点为例):
G G c X G c -==(153.9-147.4-5.6)/5.6=1.95( kg 水/kg 干)
C G dX dW U A d A d τ
τ
=
=-
=(154.4-153.9)/(0.01256*66)=0.60(kg
水/(m 2.s))
八、实验结果与分析
1. 绘制干燥曲线(失水量~时间关系曲线);
2. 根据干燥曲线作干燥速率曲线;
3. 读取物料的临界湿含量;
4.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我们组的干燥曲线的预热段不太明显,可能的原因是毛毡放进去的时间太慢了,导致已有一些水分已经蒸发。
从图中可以看出,干燥曲线的恒速阶段可以明显看出我组的恒速阶段比较长,在这个阶段物料水分不断汽化,含水量不断下降。
但由于去除的是物料表面附着的非结合水分,水分去除的机理与纯水的相同,故在恒定干燥条件下,物料表面始终为湿球温度,传质推动力保持不变,因而干燥速率也不变。
不过恒速阶段的实验数据中,有些数据在上下波动,可能是湿球温度在波动。
从图中可以看出,再看降速的阶段,随着干燥过程的进行,物料内部水分移动到表面的速度赶不上表面水分的汽化速率,物料表面出现“干区”,使得干燥速率下降,此时物料的含水量为临界含水量。
C点为临界含水点。
过C点以后,干燥速率逐渐降低至D点,C至D阶段称为降速第一阶段。
过D点时,物料表面都成为干区,汽化面逐渐向物料内部移动,内部迁移需要时间,所以干燥速率逐渐下降。
九、讨论、心得
思考题
1. 什么是恒定干燥条件?本实验装置中采用了哪些措施来保持干燥过程在恒定干燥条件下进行?
答:恒定干燥条件指干燥介质的温度、湿度、流速及与物料的接触方式,都在整个干燥过程中均保持恒定。
本实验中,固定蝶阀使流速固定在120m3/h;密封干燥厢并利用加热保持温度恒定在75℃;湿料铺平湿毛毡后,干燥介质与湿料的接触方式也恒定。
2. 控制恒速干燥阶段速率的因素是什么?控制降速干燥阶段干燥速率的因素又是什么?
答:恒速干燥阶段的干燥速率的大小取决于物料表面水分的汽化速率,亦取决定于物料外部的干燥条件,所以恒定干燥阶段又称为表面汽化控制阶段。
降速阶段的干燥速率取决于物料本身结构、形状和尺寸,而与干燥介质的状态参数关系不大,故降速阶段又称物料内部迁移控制阶段。
3. 为什么要先启动风机,再启动加热器?实验过程中干、湿球温度计是否变化?为什么?如何判断实验已经结束?
答:若加大热空气流量,干燥曲线的起始点将上升,下降幅度变大,并且到达临界点的时间缩短,临界湿含量降低。
这是因为风速增加后,加快啦热空气的排湿能力。
4. 若加大热空气流量,干燥速率曲线有何变化?恒速干燥速率、临界湿含量又如何变化?为什么?答:让加热器通过风冷慢慢加热,避免损坏加热器,反之如果先启动加热器,通过风机的吹风会出现急冷,高温极冷,损坏加热器。
理论上干、湿球温度是不变的,但实验过程中干球温度不变,但湿球温度缓慢上升,估计是因为干燥的速率不断降低,使得气体湿度降低,从而温度变化。
湿毛毡恒重时,即为实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