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教案
现代汉语教学参考语法概说 教案

现代汉语教学参考语法概说第一节语法概说1.语法语法有三个含义,但主要是指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规律。
本章所学的内容也是这个含义。
语法规律存在于人们的话语当中。
人们所说的话,每句话里的词语怎样搭配,怎样排列,搭配和排列的结果是什么样子,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语法研究的内容,就是从无数具体的句子中抽象、归纳出句子的结构规律。
如“火车”、“天气”不能说成“车火”“气天”;再如“我们上现代汉语课”这句话中每个词所占据的位置都是一定的。
2.各级语言单位在组成高一级的语言单位时,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1)语素与语素组成词:道路——群众——伟大(并列)(2)词和词组成短语:打扫房间——绘制图片(述宾短语动+名)(3)词和短语组成句子:我把电脑关闭了。
——弟弟把钢笔弄坏了。
(甲把乙怎么样了,其中甲为施事,乙为受事)3.语法的特点语法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概括性。
语法规律不是指个别的、具体的句子结构格式,而是从具体句子中抽象出来的规则。
根据这种规则组词造句,可以造出许许多多合格的句子。
二是稳定性。
语法规律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跟语音和词汇相比,语法的发展变化缓慢得多。
3.语法学语法学是研究语法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
语法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研究目的分类,语法学可以分为历史语法学、比较语法学和描写语法学。
从研究的方法分类,语法学可以分为传统语法学、结构主义语法学和转换生成语法。
4.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汉语是形态变化不丰富的语言,也就是说,形态变化不是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
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
语序在汉语语法中有极大的作用:其一,相同的词,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的句法关系,如“经济繁荣”和“繁荣经济”的句法关系不同。
其二,同样的词,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施受关系,如“人民爱总理”和“总理爱人民”的施受关系不同。
其三,同样的词,排列顺序不同,说话的口气也不同,如“你怎么啦?”和“怎么啦,你?”的口气不同。
现代汉语教案完整版最新版

现代汉语教案完整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主要涉及教材第四章《语法》的第三节《词类》和第四节《句子成分》。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分类及功能,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句子成分的识别与运用,如主语、谓语、宾语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现代汉语词类的基本知识和句子成分的识别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词类活用及句子成分的运用。
重点:词类的分类及特点,句子成分的识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段现代汉语对话,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
2. 讲解:讲解词类的基本知识和句子成分的识别方法。
a. 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
b.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3.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句子,找出词类和句子成分。
六、板书设计1. 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2.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
1)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2)他努力学习,取得了好成绩。
1)这本书很有趣。
2)他们在教室里学习。
2. 答案:a. 1)春天(名词)、来了(动词)、万物(名词)、复苏(动词)。
2)他(代词)、努力(副词)、学习(动词)、取得(动词)、好(形容词)、成绩(名词)。
b. 1)定语(形容词)、主语(名词)、谓语(动词)。
2)主语(代词)、在(介词)、教室(名词)、里(副词)、学习(动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词类和句子成分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提高他们对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
现代汉语语法教案

现代汉语语法教课设计——词性教课目的:掌握在古文中出现屡次的或许活用的词性,帮助古文的理解和学习。
教课时数:两课时一、实词 : 实词是有实在乎义的词,能够独立充任句子成分,一般能够独自回答以下问题,每一个实词都能够详尽讲解其词义,一般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㈠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观点名称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主语或宾语,有时也作定语。
人:鲁迅、小孩、雷锋、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物: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书籍、桌子、车辆、纸张、抽象事物:道德、法律、思想、政治文化时间:春季、明年、清晨、礼拜天、此刻、方才地方: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方向: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以上、以前、以东、上面、上面、㈡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谓语。
表动作行为:劝止、捍卫、学习、研究、打击、夸奖、进行、开始、发展、严禁表存在变化消逝:存在、消逝、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掠过、表心理活动:思念、打算、喜爱、盼望、神往、担忧、憎恶、期望、仇恨表判断:是表可能意向必需(助动词):能、会、能够、能够、愿意、需要、应当、一定表趋势:上、下、进、出、过、起来、上来、下去、出来、回来、伸出、前去表趋势:上、下、进、出、过、起来、上来、下去、出来、回来、伸出、前去【动词的语法特色】一部分动词能够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试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谈谈谈谈看看想一想试一试讲讲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学习——学习学习责备——责备责备议论——议论议论【几个简单判断错误的动词】1.动词“是”“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类“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比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其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还是动词,作谓语。
现代汉语语法教案

一、现代汉语语法之句子结构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掌握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内容:(1)句子结构的基本成分(2)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的定义及用法(3)句子结构的分类: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3. 教学方法:讲解法、举例法、练习法4. 教学步骤:(1)引入话题:通过一个句子引出句子结构的概念(2)讲解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3)讲解句子分类: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4)举例说明:用典型例句展示各种成分的用法(5)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点评5. 作业布置:结合所学内容,编写一个句子,运用所学的句子结构知识二、现代汉语语法之词类1. 教学目标:掌握现代汉语主要词类的特点及用法,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
2. 教学内容:(1)词类的定义及特点(2)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的用法(3)词类的分类及相互关系3. 教学方法:讲解法、举例法、练习法4. 教学步骤:(1)引入话题:通过一个词语引出词类的概念(2)讲解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3)讲解词类关系:词类的分类及相互转化(4)举例说明:用典型例句展示各种词类的用法(5)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点评5. 作业布置:结合所学内容,自选一个词类,进行造句练习三、现代汉语语法之词组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汉语词组的概念,掌握词组的类型及用法。
2. 教学内容:(1)词组的定义及类型(2)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的用法(3)词组的结构特点及分类3. 教学方法:讲解法、举例法、练习法4. 教学步骤:(1)引入话题:通过一个词组引出词组的概念(2)讲解词组类型: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等(3)讲解词组的结构特点:偏正词组、动宾词组、动补词组等(4)举例说明:用典型例句展示各种词组的用法(5)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点评5. 作业布置:结合所学内容,自选一个词组类型,进行造句练习四、现代汉语语法之句子成分分析1. 教学目标:掌握句子成分分析的方法,能够准确判断句子成分。
现代汉语语法教案

现代汉语语法教案现代汉语语法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2. 掌握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和常见的语法用法;3. 提高学生的语法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现代汉语主谓宾结构的基本规则;2. 现代汉语的状语和补语的用法;3. 其他常见的语法现象,如被动语态、倒装句等。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源;2. 学生准备教材和相关学习资料。
教学步骤与方法:1. 导入:用一段对话或文章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汉语语法的重要性和用途,激发学习语法的兴趣;2. 讲解主谓宾结构的基本规则和常见的语法用法,如主谓宾补结构、主谓宾状结构等;3. 练习: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句子进行主谓宾结构的分析,并加以运用;4. 讲解现代汉语的状语和补语的用法,如方位状语、时间状语、目的状语等;5. 练习: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句子进行状语和补语的分析,并加以运用;6. 讲解其他常见的语法现象,如被动语态、倒装句等,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与练习;7. 总结:复习所学的语法知识,让学生进行回顾和总结,巩固所学内容;8. 练习演练:给学生提供一些语法题目,让他们进行归纳、分析和解答;9. 小结与布置作业: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应的作业。
教学资源:1. 教材:现代汉语语法教材;2. 辅助教学资源:PPT、教学视频等。
教学评价与反思:1.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对汉语语法的掌握程度;2. 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语法学习中的问题;3.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和常见的语法用法,提高他们的语法分析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使用汉语打下基础。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教学案:句子成分(学生版)

现代汉语语法教学案——句子成分★1、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排列为:(定语)主语[状语] 谓语<补语>(定语)宾语2、句子成分符号: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 补语< >3、重要绕口令: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还有助词来区分,的定地状得字补。
句子的主干——主、谓、宾一、主语:谓语陈述的对象,一般由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充当,表示“什么人”、“什么事物”或“哪里”。
1.名词作主语:(1)天空很蓝。
(2)部队参加演习。
2.代词作主语:(1)他曾经是我们的班长。
(2)这里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
二、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
谓语说明主语“做什么”“是什么”的时候,一般由动词充当;说明怎么样的时候,一般由形容词充当,有时候是一个短语来充当。
1.动词充当谓语,例如:(1)刘翔赢得了冠军。
(2)春天来了。
(3)我们都有一个美丽的梦。
(4)我们都是好孩子。
(5)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6)我们要保护环境。
2.形容词充当谓语,例如。
(1)天空很晴朗。
(2)西瓜很甜。
(3)教室里很热闹。
3.短语充当谓语,例如:(1)田野里的庄稼一望无际。
(2)沙漠地区阳光充足。
(3)张明个头很高。
(4)我们学校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5)我肚子疼。
(6)这本书我没看过。
(7)我坚决反对他不公平地对待我。
(8)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其中(2)(3)(4)(5)(6)是主谓短语充当谓语,叫“主谓谓语句”。
(2)(3)(4)(5)中如果“沙漠地区”“张明”“我们学校”“我”后面加了结构助词“的”,那么“的”前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就变成了定语,后面的“阳光”“个头”“课外活动”“肚子”就变成了主语,“充足”“高”“丰富多彩”“疼”就变成了句子的谓语。
比如:(1)我的额头很热。
(主干是“额头热”。
(完整)现代汉语教案-语法部分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概说教学内容】1、语法的定义2、语法的性质:抽象性、层次性、递归性、系统性、稳固性、民族性3、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4、语法学及其分类5、语法体系: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6、结构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7、功能单位:主语、谓语、述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中心语【知识点及考核】1、基本概念:语法、语法学、语法体系、语素、词、短语、句子、主语、谓语、述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中心语2、领会掌握语法的性质、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语法体系及其类型【教学建议】1、重点: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结构单位与功能单位2、难点:语法的性质(层次性、递归性、系统性);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一、语法(一)语法的定义语法是语言中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包括词的构造、变化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
“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言中客观存在的结构规律.二是指语法研究者对语法结构规律的理性认识与抽象概括,即语法学。
(二)语法的内容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1、词法词法主要是指词的结构方式、词形变化和功能分类的规律。
2、句法句法主要指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句法主要包括:短语结构规则句法结构规则句类、句型复句、句群等内容。
(三)语法的分类从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角度出发,可以将语法分为“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两类:1、普通语法普通语法是人类语言所共有的语法结构规律.例如,各种语言的语法结构都具有抽象性、稳固性、民族性等特点。
2、个别语法个别语法是指某种特定语言的语法.汉语语法、英语语法、俄语语法、日语语法等。
个别语法出了具有普遍语法的“共性”特点之外,还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例如:汉语语法依靠虚词和语序实现各种语法功能;印欧语法具有丰富的形态等等。
二、语法的性质语法同语音、词汇、修辞、语用等相比,具有(一)抽象性抽象性是语法最基本的特征。
语法就是对一个语言中各种语法单位的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功能类型等等的抽象概括。
新课教授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现代汉语语法》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包括词法、句法和修辞。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汉语进行准确、流畅表达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汉语语法的兴趣,提高语言运用意识。
教学重点:1. 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
2. 语法在实际语言表达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语法规则的灵活运用。
2. 语法错误的分析与纠正。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现代汉语语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新课教授1. 词法:a. 介绍词的分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b. 讲解词的构成,如合成词、派生词等。
c. 分析词的语法功能,如主语、谓语、宾语等。
d. 通过实例讲解词的用法,让学生学会运用。
2. 句法:a. 介绍句子的基本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
b. 讲解句子的结构,如简单句、复合句等。
c. 分析句子的语法规则,如主谓一致、时态、语态等。
d. 通过实例讲解句子的用法,让学生学会运用。
3. 修辞:a. 介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b. 讲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增强语言表现力、美化语言等。
c. 通过实例讲解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学会运用。
三、课堂练习1. 学生进行词法、句法和修辞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有关现代汉语语法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语法运用能力: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评估其语法运用能力。
备注: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语法教案——词性教学目标:掌握在古文中出现频繁的或者活用的词性,帮助古文的理解和学习。
教学时数:两课时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一般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㈠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主语或宾语,有时也作定语。
人:鲁迅、儿童、雷锋、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物: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书本、桌子、车辆、纸张、抽象事物:道德、法律、思维、政治文化时间: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处所: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方位: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㈡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谓语。
表动作行为:劝阻、保卫、学习、研究、打击、表扬、进行、开始、发展、禁止表存在变化消失:存在、消失、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掠过、表心理活动:想念、打算、喜欢、渴望、向往、担心、厌恶、期待、憎恨表判断:是表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会、能够、可以、愿意、需要、应该、必须表趋向:上、下、进、出、过、起来、上来、下去、出来、回来、伸出、前往表趋向:上、下、进、出、过、起来、上来、下去、出来、回来、伸出、前往【动词的语法特点】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说说谈谈看看想想试试讲讲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讨论——讨论讨论【几个容易判断错误的动词】1.动词“是”“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
有语病的句子正确的句子老师有布置作业吗?老师布置作业了吗?你有去超市吗?你去过超市吗?昨天有下雨吗?昨天下雨了没有?3.助动词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不可以”、“完全可以”。
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
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
4.趋向动词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
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
作趋向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㈢形容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可以修饰名词(红花),也可以修饰动词(勇敢前进)。
表性质的: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软、硬、苦、冷、热、坚固、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飞快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形容词的语法特点】1.大多能与程度副词组合:“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
2.有些常重叠使用:单音节: AA式长——长长(的)绿——绿绿(的)红——红红(的)慢——慢慢(地)双音节:AABB式老实——老老实实神秘——神神秘秘清白——清清白白大方——大大方方或A里AB式:胡涂——胡里胡涂慌张——慌里慌张小气——小里小气ABB式:兴冲冲气呼呼喘吁吁绿油油凶巴巴重叠后一般表示程度加深。
常带有喜爱或贬低的感情色彩。
如“高高的个子”、“红红的脸”“瘦巴巴的身体”“干巴巴的皮肤”。
3.形容词做谓语不能带宾语。
“端正、纯洁、坚定、健全、壮大、活跃、严格、丰富”等是形容词又是动词,“端正态度”是使态度端正的意思,“丰富文娱生活”是使文娱生活丰富的意思。
这里的“端正、丰富”是动词。
“直着身子”、“红着”、“花了眼”中的“直”、“红”、“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种状态,也是动词。
㈣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第二、第三……此外还有倍数、分数、概数。
【倍数是由数词加量词“倍”构成,如“一倍、五倍、十倍”。
分数常用固定词组表示。
格式是“几分之几”。
概数的表示法有两种;第一,在基数后面分别加上多、把、来、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如“三四(个)”、“十七八(个)”、“五六百(个)”。
此外,“三两(个)”。
“三五(个)”等两个基数连用的习惯用语也表示概数。
】【数词的语法特点】1.数词经常出现在量词前边构成“数量词语”,在句子中一般做定语(一本书),有时也做补语(来了三回、看了五遍))。
2.倍数只能用于数目的增加,不能用于数目的减少。
3.分数既可用于数目的增加,也可用于数目的减少。
【数量增减有一套习惯用语】第一、表示数量增加的:增加(了)、增长(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
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了四倍”,不能说“增加了五倍”。
增加到(为);增长到(为)、上升到(为)——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
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到五倍”,不能说“增加到四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第二、表示数量减少的: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额。
例如从十减少到一,应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不能说“减少了九倍”.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指减少后的余数。
例如从十减到一,以分数计算,应说“减少到十分之一”。
㈤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一般不能单用。
可分两类:1.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①专用的:度量衡等单位:尺、丈、升、斗、两、斤、磅、吨、分、亩、顷、刻、元、角个体单位:个、位、件、本、间、把、条、根、棵、张、匹、块、片、集体单位:双、对、副、堆、批、群、帮,班、套、串、打(dá)、伙不定单位:些、点②借用的:摸(摸一摸,走一走、说一说、看一看)“看一眼”“砍一刀”“玩一天”的“眼。
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复合量词:架次: 飞机架数次数总和。
一架飞机飞行十次叫“十架次”,五架飞机飞行两次叫“十架次”。
人次:人数和次数的总和。
十个人一起行动三次,总计叫“三十人次”。
二、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㈠副词: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表程度的: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表范围的: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表时间频率的: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立刻、顿时、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赶紧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表语气的: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怪、大约、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副词的语法作用】1.副词只有“很”、“极”可以作补语。
①这办法好得< 很> 。
②这办法好< 极> 了。
2.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
(1)单用的:说了又说吃得下就吃说清楚再走下大雨也去(2)前后配合用的:又…又越…越也…也不…不既…又非…不(3)和连词配合用的:不但…还只有……才既然…就虽然…却如果…就不论…都即使……也除非……才3.“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
例如: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
(副)②你没有《诗经》吗?(动)“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
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
”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
”4.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
①雨后青山格外秀丽。
②这件衣服特别好看。
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④大家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
【可以通过词的组合来分辨它们的词性】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
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
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
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
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白、怪、老、净”等,同名词组合时是形容词,同动词、形容词组合时是副词。
比较下边两组词:甲乙白布白跑一趟老朋友老说不完怪事怪好看净水身上净是泥㈡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例如:表时间: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表处所、方向的: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就、凭、用、靠、拿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为了、为着表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管、论、顺、连表比较的:比、和、同、与、跟表排除的:除了、除连词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
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等。
“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
例如:①我和他都去过。
(连词)②我曾经(和他)去过。
(介词)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
(介词)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与”替换。
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
用作连词时,一般用“和”,“与”带有书面语色彩。
连词“和”与介词“和”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两者共作一个成分,可以互相调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的词语不是并列关系,不能互换位置。
第二,介词“和”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不能。
第三,介词“和”有时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号或一个成分的前头,连词“和”不能,如例②。
“和”等用作连词和介词,在有的句子里会有歧义,如“我和地谈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