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全诗翻译赏析李白的诗-子夜吴歌·秋歌翻译及原文赏析子夜吴歌李白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
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罢:结束。
【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平定,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全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
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
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李白《子夜吴歌》(《子夜四时歌》)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子夜四时歌》)赏析《子夜吴歌》李白《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诗名《子夜吴歌》,亦作《子夜四时歌》,属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
因属吴声曲,所以称作《子夜吴歌》;一般分四季来写,因而又称《子夜四时歌》。
关于“子夜”:【《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这样的传说,似乎过于蹊跷。
其实“子夜”就是“子时的夜晚”,深夜时分,恰是女子表述心声的时候。
我们先来读几首南北朝的《子夜四时歌》,感受一下:《春歌》(萧衍)“阶上香入怀,庭中花照眼。
春心一如此,情来不可限。
”;《夏歌》(民歌)“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当暑理絺chi1服,持寄与行人。
”;《秋歌》(无名氏)“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冬歌》(民歌)“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确实,这些诗大都以女子的口吻来写的,不过我们发现这南北朝的《子夜四时歌》都是四句,怎么李白的却是六句?也许是李白在作一些创新的尝试吧。
好,我们先从李白的《子夜吴歌》之《春歌》感受起:“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字词典故“罗敷fu1女”:【典出汉乐府诗《陌上桑》,说的是一位名叫“秦罗敷”的美丽女子在“邯郸城”南隅采桑,人们见了她都爱慕不已,正逢一个“使君”经过,问“罗敷”愿否跟他同去,罗敷断然拒绝,并将自己的丈夫夸耀了一番。
】赏析李白说,秦氏田地里的“罗敷女”,正在绿水边采摘着桑叶。
“罗敷女”典出《陌上桑》,《陌上桑》是这样开篇的:“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这里有个词需要特别关注:“秦氏楼”。
百度百科把李白的“秦地”解释成陕西关中一带,而《陌上桑》中的秦氏女据说是“邯郸人”,这就有出入了。
事实上,《陌上桑》一开篇就提到“秦氏楼”了,可见这位罗敷女并非普通人家的女子,她是住在秦氏楼里的富家女,采桑纯属兴趣爱好。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下面一起来看下!子夜吴歌四首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
《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春歌:同以下的“夏歌”等,有些诗集无这些标题,原诗亦无;有些诗集的小标题为“春”······而无“歌”字。
“秦地”句: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
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白色。
“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蚕饥”句: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
”此用其句意。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
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
”故称五马。
这里指达官贵人。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菡萏: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越王:指越王勾践。
李白诗词《子夜吴歌》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子夜吴歌》的诗意赏析《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第一首写春景,是说汉乐府中的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是说春秋越国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是说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是说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
作品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体严谨。
《子夜吴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系六朝乐府中的吴声歌曲。
相传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创制,多写哀怨眷恋之情,分春、夏、秋、冬四季。
李白依格了四首,此首属秋歌。
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
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玉关:即玉门关。
虏:对敌方的蔑称。
良人:丈夫。
赏析: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

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下面一起来看下!子夜吴歌四首春歌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
《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春歌:同以下的“夏歌”等,有些诗集无这些标题,原诗亦无;有些诗集的小标题为“春”······而无“歌”字。
“地”句:地,指今省关中地区。
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氏楼。
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白色。
“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蚕饥”句: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
”此用其句意。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
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
”故称五马。
这里指达官贵人。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县东南。
菡萏: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境。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越王:指越王勾践。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李白《子夜吴歌》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李白《子夜吴歌》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李白(701—762,或谓699生,或谓763、764卒),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故世称“李青莲”。
排行十二。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他的出生地,众说纷纭,当以大致划定在西域为近是。
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少年即博览群书,喜纵横术,击剑任侠,求仙学道。
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安陆(今属湖北)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
后移居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天宝元年(742),因玉真公主荐,玄宗诏入长安,供奉翰林,故世称“李供奉”、“李翰林”。
往见贺知章,贺奇其文才风骨,呼为“谪仙人”,故世称“李谪仙”。
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称为“饮中八仙”。
后遭谗谤,不被重用。
天宝三载赐金还山,在洛阳与杜甫相识,同游梁宋、齐鲁等地。
关于李白入长安的次数,学术界有一入、二入、三入三说,迄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安史之乱爆发,参加永王李璘幕府。
后李璘兵败,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以东归。
后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家。
代宗时,诏授左拾遗,时李白已卒,故世又称“李拾遗”。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杜甫并称为“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韩愈写诗赞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调张籍》)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
他的诗现存约千首。
有《李太白集》传世。
【原文】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 [1] ,万户捣衣声 [2] 。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3] 。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4] ?【注释】[1]一片月:犹一轮月、一弯月。
[2]捣衣:朱金城云:“古时裁衣必先捣帛,裁衣多于秋风起时,为寄远人御寒之用,故六朝以来诗赋中,多假此以写闺思。
”(《李白集校注)卷六)[3]玉关:即玉门关。
[4]良人:丈夫。
《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李白《子夜吴歌·冬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冬歌》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子夜吴歌冬歌李白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驿使:古时官府传送书信和物件的使者。
驿:驿馆。
絮:在衣服里铺棉花。
征袍:战士的衣裳。
“素手”二句:指冬夜寒冷,将征夫妻子的手都冻僵了,连针剪都拿不住。
素手,白净的手,形容女子的皮肤白皙。
裁缝:指裁缝好的征衣。
临洮:在今甘肃省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参考译文: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简析:全诗从一个侧面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因为驿使明早就出发,她只得连夜赶做冬衣,手冻僵了,一夜没睡。
时间为什么这么紧呢?然而等棉衣做好了,她又焦急的计算哪一天才能送达,时间又太慢了!诗人的处理不得不令人佩服。
赏析:《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第四首写冬景,是说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
作品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体严谨。
第四首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
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
“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下面一起来看下!子夜吴歌四首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
《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春歌:同以下的“夏歌”等,有些诗集无这些标题,原诗亦无;有些诗集的小标题为“春”······而无“歌”字。
“秦地”句: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
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白色。
“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蚕饥”句: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
”此用其句意。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
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
”故称五马。
这里指达官贵人。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菡萏: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越王:指越王勾践。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下面一起来看下!子夜吴歌四首春歌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
《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春歌:同以下的“夏歌”等,有些诗集无这些标题,原诗亦无;有些诗集的小标题为“春”······而无“歌”字。
“地”句:地,指今省关中地区。
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氏楼。
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白色。
“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蚕饥”句: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
”此用其句意。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
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
”故称五马。
这里指达官贵人。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县东南。
菡萏: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境。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越王:指越王勾践。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罢:结束。
驿使:古时官府传送书信和物件的使者。
驿:驿馆。
絮:在衣服里铺棉花。
征袍:战士的衣裳。
“素手”二句:指冬夜寒冷,将征夫妻子的手都冻僵了,连针剪都拿不住。
素手,白净的手,形容女子的皮肤白皙。
裁缝:指裁缝好的征衣。
临洮:在今省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白话译文】春歌地有位罗敷女,曾在绿水边采桑。
素手在青条上采来采去,在下其红妆显得特别鲜艳。
她宛转地拒绝了太守的纠缠,说:蚕儿已饥,我该赶快回去了,太守大人,且莫在此耽搁您宝斑的时间了。
夏歌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
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秋歌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
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
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冬歌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赏析】白的《子夜吴歌》共四首,分咏春、夏、秋、冬四季。
六朝乐府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此体向作四句,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尤具新意。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第一首写春景,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
而连起来就是一组彩绘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图。
第一首诗吟咏了罗敷的故事,不仅有美貌,更有美丽的心灵,赞扬她不为富贵动心,拒绝达官贵人挑逗引诱的高尚品质,而且她的勤劳的品质在“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一句中得到了很好的阐述。
这是“春歌”,所以用采桑起兴。
第二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着一“隘”字而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西施咏》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
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
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
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第三首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
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
而从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
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
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第四首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
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
“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
因此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
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
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
“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然而随即又情急起来,她想: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包含极度的深情与牵挂。
这组诗第三首是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这一首诗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
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势突兀,结句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第三首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第四首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一类人——思妇形象。
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编》卷二)的佳作。
感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