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李白唐诗鉴赏
李白诗词《早发白帝城》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早发白帝城》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
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
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早发白帝城》【年代】:唐【作者】:李白【内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赏析】: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
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
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
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
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
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
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
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
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
李白《早发白帝城》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李白《早发白帝城》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早发白帝城》是由李白所创作的,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早发白帝城》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早发白帝城》唐朝: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古诗简介《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
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早发白帝城》翻译/译文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早发白帝城》注释发:启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朝:早晨。
辞:告别。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还:归;返回。
猿:猿猴。
啼:鸣、叫。
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早发白帝城》赏析/鉴赏《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
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诗是写景的。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
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
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早发白帝城》文学鉴赏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早发白帝城简析

早发白帝城简析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快诗,描述了他离开白帝城,乘船东行的欢快心情和轻快流畅的动态。
首先,诗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一句,通过“彩云间”三字,描绘出了白帝城地势之高,同时暗示了诗人回望白帝城的景象。
这一句的“间”字,意为隔断,凸显了白帝城与长江上下游之间的落差之大。
诗人把白帝城之高和落差之大通过“彩云间”和“还”字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通过“千里”和“一日”的对比,诗人巧妙地传达了他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
其中,“还”字透露出诗人遇赦的喜悦,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轻舟快行,与前文的“彩云间”和“猿声啼不住”等描写形成了呼应。
再次,“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的描写生动形象,既表达了诗人对白帝城和长江两岸美景的留恋,也表现出他愉快的心情。
猿声不断,暗示着诗人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而这个环境也给诗人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总的来说,《早发白帝城》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活力的诗,诗人李白运用夸张和奇想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离开白帝城,乘船东行的欢快心情和轻快流畅的动态。
整首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早发白帝城》解析及释义

早发白帝城》解析及释义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及释义:
朝辞白帝彩云间:早晨我告别了高耸在彩云之中的白帝城。
“白帝”即白帝城,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镇白帝村,在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
“彩云间”形容白帝城地势高峻,耸入云霄。
千里江陵一日还:江陵虽然远在千里,但船行只需要一天的时间。
“江陵”指湖北江陵,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还”在这里是返回的意思。
两岸猿声啼不住:两岸猿猴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猿声”即猿猴的啼叫声,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表达悲伤或凄凉的氛围。
轻舟已过万重山:轻快的小船已驶过万重青山。
“轻舟”指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形容山峦重叠,路途艰险。
这首诗的意思是:早晨我告别了高耸在彩云之中的白帝城,江陵虽然远在千里,但船行只需要一天的时间。
两岸猿猴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快的小船已驶过万重青山。
此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的欢快之情。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洋溢着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
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
幼儿唐诗《早发白帝城》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早发白帝城》原文|译文|鉴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
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
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早发白帝城》。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幼儿唐诗《早发白帝城》原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及注释译文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
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
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译文二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注释⑴发:启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
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
”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
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⑵朝:早晨。
辞:告别。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⑶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还:归;返回。
⑷猿:猿猴。
啼:鸣、叫。
住:停息。
⑸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鉴赏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早发白帝城》诗词鉴赏

《早发白帝城》诗词鉴赏唐朝: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古诗简介《早发白帝城》是唐代宏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诗人是把遇赦后开心的心情和江山的壮美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
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早发白帝城》翻译/译文早晨我告辞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早发白帝城》解释发:启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朝:早晨。
辞:告辞。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视,仿佛耸入云间。
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还:归;返回。
猿:猿猴。
啼:鸣、叫。
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很多。
《早发白帝城》赏析/鉴赏《早发白帝城》是唐代宏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诗人是把遇赦后开心的心情和江山的壮美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
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诗是写景的。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
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状况。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快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立,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
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早发白帝城》文学鉴赏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
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
早发白帝城古诗解释解析

早发白帝城古诗解释解析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本诗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
当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正逆流而往。
当他行至白帝城时,忽然收到被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顺流返回江陵而作。
简译文:在彩霞满天的晴朗早晨,(我)告辞白帝城乘船顺江而下。
当天就回到了江陵城(虽说白帝城与江陵有千里之隔)。
舟行的(长江三峡)两岸峰峦崔嵬,连绵不断,山上的猿猴更是欢啸不停,就这样飞般的百转千回,悄然已是过了千万座山。
赏析:从诗文看,作者是从白帝城回到江陵后依行状兴感而作。
可以想象:在一个满是彩霞的早晨,作者乘坐一叶扁舟在湍急回转、礁石密布的长江上顺流而下,两边全是云遮雾绕、峭崖峭壁、崔嵬瑰丽的重重峰峦,可谓凌丽奇幻,变化多端。
然而,舟小而流急,即便御舟高超,也必是惊险万状,跌宕起伏。
李白却因得以赦免,归心似箭,也就无所畏惧,只在乎兴致之上了。
(再李白自幼习武,胆色自然不是一般文弱书生可比,也就剩下豪情畅快了。
)没有一丝的刻意,只剩下超然脱俗;不见长篇累牍只有删繁就简,没有长吁短叹只有精准取舍,顷刻间成就一首传颂千古的诗篇。
这首诗言语极为简练、自然和畅快,但诗中的人和景,却表现出色彩鲜明、层次丰富、生动流转。
整首诗宛如一幅充满色彩、层次分明、动感十足、意境悠远的艺术画作。
第一句中地名(白帝)中的白和(天空的)彩云构成文字进而变成景象的生动比对,也奠定了整首诗的色彩基调。
第一句加上第二句一共才14个字却已然把事情叙述得清清楚楚。
第三和第四句采用倒叙的方式描绘了行程中的景和情。
如果说第一句让我们有了丰富的视觉效果果,是静态的,那么第三句中“猿声”瞬间让诗文有了听觉效果,是动态的,从而实现了无声到有声的立体效果;如果说第二句让人感觉有些孤单寂寥的话,那么第三句就有了欢呼和伴随了。
这就是为何许多名家点评中所说的神在第三句的原因了。
早发白帝城李白唐诗原文及鉴赏

早发白帝城李白唐诗原文及鉴赏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诗鉴赏《早发白帝城》,又作《白帝下江陵》“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年李白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政治热情,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希望能够挥戈“扫胡尘”,一清中原,以功报国。
然而,不久,永王兵败,李白也因此被定了“附逆”罪名,开始关押于浔阳狱,后又被判流放夜郎。
乾元二年(759)三月,李白行至巫山附近白帝城,恰逢唐王朝颁布“天下现禁囚徒,死罪从流,流罪以下一切放免”的赦令,遇赦。
一生渴望自由、追求解放的诗人,突然间恢复了人身自由,感到狂喜无比,当即从白帝城乘船东下,急返江陵。
这首诗就是诗人在东下江陵途中所作,表现了诗人重获自由时欢畅轻快的心情。
白帝城遗址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汉末年公孙述占据此地,称看见殿前井内有白龙跃出,就自封为白帝,称山为白帝山。
城为白帝城。
白帝城居高凭险,高耸入云,云窜缭绕,而城下临长江,跟三峡入口处甚近,形势蔚为壮观。
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是写诗人离开白帝城。
《水经注·江水》篇曾写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诗人在此改“发”为“辞”,显得感情充盈,神采飞扬,亲切轻快。
“彩云间”三字,既说明白帝城地势的高峻,又表现出了其间景色的绚丽多彩,同时,也显出诗人“辞”别的不是荆棘坎途,而是旷逸仙境,更增添了诗歌情调的欢悦感。
次句“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写诗人东归江陵的情况。
“千里”二字,写出了行程路途之遥;“江陵”与白帝城相距约一千二百里;“一日还”三字,说明了还归的时间之短暂。
这里,“千里”与“一日”的鲜明时空对照,形象地表现了飞舟疾下的迅速,显得凝炼干净,简捷有力,大有“归心似箭”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发白帝城》李白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
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
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原文】
早发白帝城⑴
朝辞白帝彩云间⑵,千里江陵一日还⑶。
两岸猿声啼不住⑷,轻舟已过万重山⑸。
【注释】
⑴发:启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杨齐贤
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
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
”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
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
⑵朝:早晨。
辞:告别。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白帝: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位于长江上游。
⑶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还:归;返回。
⑷猿:猿猴。
啼:鸣、叫。
住:停息。
⑸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白话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
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
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李白青年出蜀时所作。
然而根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因此,这首诗应当是他返还时所作。
【赏析】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
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
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
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
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
“还”,归来的意思。
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
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
一
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
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
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
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
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
”(《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
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
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
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
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
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
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
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
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
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
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