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原则
消化内科部分教案

第一讲:消化系统疾病总论消化器官概要: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即由食管、胃、肠、肝、胆囊和胰腺等器官组成。
消化器官的活动受植物神经系统的支配。
精神与消化系统的关系密切。
第一节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和分类:常见的病因有:感染、物理化学因素、营养缺乏、代谢紊乱、吸收障碍、肿瘤、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自身免疫障碍、变态反应、外伤、先天性畸形、遗传因素等。
按病变器官分类有:1 、食管疾病2 、胃、十二指肠疾病3 、小肠疾病4 、大肠疾病5 、肝胆疾病6 、胰腺疾病7 、腹膜、肠系膜疾病第二节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1 、症状:(1 )吞咽困难(2 )烧心(3 )食欲不振或厌食(4 )恶心呕吐(5 )嗳气与反酸(6 )腹痛(7 )腹胀(8 )呕血、黑便和便血(9 )腹泻与里急后重(10 )便秘(11 )黄疸(12 )其他2 、体征:主要体征表现在腹部。
体检要全面系统,包括发育营养、皮肤粘膜、淋巴结等。
腹部望诊主要注意腹部外形、胃肠型和蠕动波及腹壁静脉;触诊是腹部检查的主要方法,注意检查腹壁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触诊肝脏时要注意肝脏大小、质地、表面状态和边缘、有无压痛、搏动及震颤等;触到腹部肿块时要注意其位置、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搏动及移动度;还要注意检查有无振水音和液波震颤等;腹部扣诊可以发现肝上下径、胃泡鼓音区、脾浊音区和移动性浊音等;听诊时注意肠鸣音有无亢进或减弱。
对于有便秘、慢性腹泻、便血、下腹痛的病例直肠指检应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第三节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1 、详细讯问病史及体格检查:病史是诊断疾病的最基本资料,其完整性和准确性对疾病诊治有很大影响;我们应该掌握正确的采集病史方法和技巧,通过问诊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诊治经过和既往健康情况;腹部检查,尤其是触诊检查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十分重要,但也忽视全面的系统体格检查。
2 、辅助检查:(1 )实验室化验检查a. 血常规:缺乏特异性,但有时可估计某些疾病的活动度和严重性,如通过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血细胞比容,可估计失血程度;b. 粪便检查:包括常规、隐血试验及粪便培养c. 肝功能检查:对肝病的诊断和预后有重要价值,包括:i )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碱性磷酸酶(ALP )、g- 谷氨酰转移酶(GGT );ii )测定肝脏转移有机离子的功能,如胆红素定量试验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iii )反映肝细胞合成功能的指标,如血清清蛋白(酶原A )、凝血时间(PT )和血清凝血因子;iv )反映肝脏摄取、排泄功能的试验,如靛氰绿清除试验和利多卡因试验;d. 腹水常规:根据腹水一般性状、生化检查、显微镜检查和细菌学检查判断属于渗出液或者漏出液,对鉴别肝硬化、腹腔内肿瘤和腹腔结核等有重要价值;e. 淀粉酶检查:血、尿、腹水或胸水的淀粉酶检查可用于胰腺炎和胰腺癌的诊断;f. 胃液检查:对为良、恶心溃疡的鉴别及胃泌素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五肽胃泌素胃酸分泌试验已作为诊断胃泌素瘤的常规检查;g.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对病毒性肝炎诊断、分型、预后和有无传染性均有一定价值;h. 肿瘤标志物检测:包括甲胎蛋白(AFP )和癌胚抗原(CEA )等的肿瘤标记物测定对肝癌、结肠癌和胰腺癌等的诊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都有意义;i. 免疫学检查:检查免疫球蛋白、细胞免疫和自身抗体等,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有价值;j. 活组织和脱落细胞检查:肝穿刺活检是确诊慢性肝病最有价值的方法之一;内镜下取食管、胃、小肠、结肠和直肠粘膜病变组织活腹腔镜下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因;经内镜刷取消化道粘膜脱落细胞做病理检查,有助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2 )内镜检查:分为食管镜、胃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结肠镜、腹腔镜、胆道镜和胰管镜;内镜可直接观察消化道内腔病变,也可取活检、摄片及进行治疗;急诊胃镜可明确上消化道出血部位和病因,十二指肠镜下可行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胶囊内镜可检查小肠疾病,腹腔镜检查对确定腹腔肿块大小、性质、腹水原因,特别对肝病、结核性腹膜炎和腹膜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超声内镜是经内镜导入超声探头,可检测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浸润深度;(3 )X 线检查a. 腹部平片:对胃肠穿孔、胃肠梗阻、腹腔内钙化和不透X 线的胆石的诊断有帮助;b. 钡餐造影和钡剂灌肠检查:对怀疑病变在食管至回肠或胰腺癌的病人应作钡餐造影,结肠器质性病变应作钡剂灌肠;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粘膜细小结构;对胃肠穿孔、肠梗阻或2 周内有大出血者不宜作X 线钡剂检查;钡剂可降低CT 清晰度,影响内镜下观察粘膜,造成B 超伪影等,应放在其它检查之后;c.X 线胆囊和胆道造影:d. 选择性腹腔血管造影e.CT(4 )超声检查(5 )放射性核素检查(6 )磁共振显象第四节防治原则1 、一般治疗:(1 )饮食与营养(2 )心理治疗2 、药物治疗(1 )针对病因或发病环节的治疗(2 )对症治疗3 、手术或其他治疗第二讲: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概念•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以及咽喉、气管等食管外组织损害。
消化系统疾病教案

消化系统疾病理论教学部分第一章消化系统疾病总论[教学内容及掌握程度]了解:1.消化系统解剖及生理功能特点;2.消化系统病因、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掌握:1.分类(按病变器官不同分类):食管疾病、胃与十二指肠疾病、小肠疾病、大肠疾病、肝脏疾病、胆道疾病、胰腺疾病、腹膜与肠系膜疾病等;2.诊断方法: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腔镜检查与功能检查等;3.消化系统疾病的的诊断程序和防治原则。
[学习难点]消化系统疾病结构功能与疾病关系。
[教学时数与教学形式] 1学时(讲课)[实施方法与学习建议] 介绍疾病分类,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在介绍疾病诊断方法(特别是当今先进的检查手段)时,可配合使用PowerPoint、辅助动画与录像,使讲解更为生动。
学员课前应复习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分类与诊断方法,结合查阅有关文献,开阔视野。
第二章腹部超声检查[教学内容及掌握程度]了解:1.超声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2.超声图像特点;3.超声检查技术;4.超声图像的解读。
掌握:腹部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
[学习难点]肝硬化、肝癌、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等超声检查影像在临床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与教学形式] 2学时(讲课)[实施方法与学习建议] 配以临床实例、动态幻灯、板书、文献引用,详细讲述正常器官及典型疾病在超声下的典型表现。
课前学员预习本章节以及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
第三章内镜诊治第一节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教学内容及掌握程度]了解:1.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方法;2.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诊断。
掌握:1.掌握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适应证;2.掌握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禁忌证。
[学习难点]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诊断。
[教学时数与教学形式] 0.5学时(讲课)第二节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教学内容]了解:1.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方法;2.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并发症。
掌握:1.掌握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适应证;2.掌握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禁忌证;3.掌握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临床应用。
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

内科学的进展--循证医学(evidence--循证医学 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medicine,EBM)
慎重、 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 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 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
内涵
并结合医生本人的临床经验 并结合医生本人的临床经验
同时考虑到患者的愿望 同时考虑到患者的愿望
触到腹块时,应了解其位置、深浅、大小、 形状、表面情况、硬度、活动情况、压痛 和搏动情况等,以判断病变的性质和所累 及的器官,并再了解发现腹块的可能日期、 当时的感觉、以及发展情况、有无伴随症 状等。注意不要与乙状结肠内粪块、充盈 的膀胱、前凸的脊柱、腹主动脉、肾脏、 妊娠子宫,以及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相 混淆。
症状
(1)吞咽困难 (2)烧灼感 (3)嗳气 (4)胸痛 (5)厌食或食欲不振 (6)恶心与呕吐 (7)反酸 (8)黑粪和(或)呕血 (9)腹胀 (10)腹痛 (11)腹泻 (12)里急后重 (13)便秘 (14)黄疸
体检
• 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非常重要。 • 要注意皮肤粘膜色泽、黄疸、有无出血倾向、蜘 蛛痣、肝掌等。 注意腹部的轮廓。 • 腹部触诊要了解压痛点(固定压痛点更有意义)、 反跳痛、腹肌强直情况。要明了有无脏器肿大, 及其质地、活动度,有无腹部包块。 • 要检查有无震水声、移动性浊音等。 • 听诊时应注意肠鸣音,在肝脏、胰腺,甚至胃窦 部肿瘤者的上腹部腹主动脉前可听到血管杂音。 • 要强调肛门直肠指检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的重要 性。
C 循证医学的基石 D
证明某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 全性的最可靠的依据
内科学的进展--循证医学(evidence--循证医学 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medicine,EBM)
奶牛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病因、症状及防治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72 ·2018.160 引言随着牛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养殖规模和数量逐渐增加,很多养殖户盲目追求养殖效益,不注重做好养牛群的科学管理工作,由于饲养不当导致牛疾病的发生。
牛消化系统疾病是各类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发病率占牛疾病发病率的60%~70%,牛群发病后,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将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1 奶牛急性肠胃炎1.1 发病原因奶牛急性肠胃炎属于非传染性疾病,大多数因为饲养管理不当,导致奶牛采食大量发霉变质的饲料,或误食有毒的饲草,进而引起奶牛发病。
日常养殖中,饲料中含有棉酚、植酸等有毒物质,而饲料配方中没有添加脱霉剂,导致有毒有害饲料进入机体后对奶牛胃肠道功能造成损伤,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吸收,最终引起急性肠胃炎的发生。
1.2 临床症状奶牛急性肠胃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腹泻,发病后体温升高到40 ℃以上。
患病牛表现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眼结膜潮红、黄染,舌苔增厚,口臭,饮水量增加。
粪便中常夹杂未消化的饲料、肠粘膜假膜和血块,恶臭难闻。
患病牛腹痛不安,腹部紧缩。
出现腹泻症状后,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治疗,机体会严重脱水,身体衰弱,无力,不能正常站立,卧地不起,呼吸加快,四肢发凉,最终因为机体衰竭而死。
1.3 防治奶牛急性肠胃炎治疗应以减轻肠道内有毒物质、减少炎症刺激、预防继发感染为主要治疗原则。
选择使用磺胺脒30 g ,2次/d ,四环素2 g ,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150 mL ,混合后一次静脉注射,1次/d ,连续使用3 d 为1个疗程,强化补液,预防继发感染。
在选择西药治疗的同时,还可选择使用大黄30 g ,黄芩、黄柏各50 g ,黄连、栀子、白芍、茵陈各12 g ,共研为末,开水冲调,温度适宜后灌服,1次/d ,连续使用5 d 。
日常养殖中,应向牛投喂容易消化吸收的饲奶牛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病因、症状及防治陆燕峰(江苏省太仓市畜牧兽医站,苏州 215400)摘要:奶牛作为一种反刍动物,具有特殊的消化系统,在养殖中极易引发消化系统疾病。
肉牛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肉牛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作者:王越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9年第12期摘要:肉牛消化系统疾病是养牛过程中一类常见疾病,发病原因复杂,如外界环境刺激、饲养管理不规范、饲料品质恶劣以及传染性疾病等,都能够引起发病。
随着养牛规模和数量的不断扩大,这类疾病越来越常见。
当牛患有消化系统疾病时,会对其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从而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笔者通过结合实际情况,对常见的两种消化系统疾病,即瘤胃臌气、胃肠炎的病因、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介绍,希望给广大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肉牛;消化系统疾病;瘤胃臌气;胃肠炎;病因分析;临床症状;治疗措施;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9)12-0088-021 瘤胃臌气1.1 病因分析主要是由于采食易于发酵的饲料(如苜蓿、豆科类植物),或者采食发生霉变、腐败的饲草,或者食入冰冻的块根饲料(如土豆、萝卜等),导致瘤胃吸收气体的能力减弱,同时嗳气生理反射机能受到抑制,从而发生瘤胃臌气。
另外,肉牛患有食道炎、创伤性网胃炎、产后瘫痪等疾病,可继发引起瘤胃臌气。
1.2 临床症状原发性瘤胃臌气。
病牛通常在采食后很快突然出现发病,典型特征是腹围急剧膨胀,肷部凸出,特别是左侧非常明显。
病牛由于腹痛不安,经常回头望腹,或者用后肢踢腹等。
精神萎靡,食欲废绝,停止反刍。
对瘤胃进行触诊,发现变得紧张,但依旧有弹性,叩诊发出鼓音,听诊发现瘤胃蠕动音变小或者完全消失。
呼吸不畅,为60~80次/min,心悸亢进,脉搏加快,大约为140次/min,结膜发绀,但体温基本正常。
症状严重时,病牛全身大量出汗,眼球突出,张口流涎,伸舌吼叫,无法稳定站立,走动摇晃,最终倒地不起,往往由于心脏麻痹或者窒息致死。
继发性瘤胃臌气。
病牛主要表现出原发症状,通常发展缓慢,采取对症治疗可暂时缓解症状,但由于原发病并未痊愈,很快又会出现复发,因此往往呈间歇性的臌气。
内科复习题

18、造成猫泌尿系统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有营养不均衡、病原感染、尿路疾病、继发因素。
19、引起犬、猫假孕的病因有内分泌紊乱、交配不当、继发因素。
20、引起犬、猫难产的原因有胎儿异常、产道狭窄、产力不足。
21、治疗犬、猫难产的方法包括药物助产和手术助产两类。
A、 液体石蜡 B、0.1%高锰酸钾 C、1%明矾 D、2%硼酸
4、宠物发生扩张-扭转综合征时不可采用( B )治疗
A、 催吐 B、泻剂 C、胃穿刺减压 D、手术疗法
5、宠物发生胃肠炎时常用的哪类不是止泻药( B )
A、 磺胺脒 B、硫酸钠 C、鞣酸蛋白 D、次碳酸铋
6、宠物发生肝炎时,没有下列哪种症状( D )
A、 体温升高 B、瘙痒 C、粪便灰白色 D、食欲亢进
7、下列哪种疾病以听诊胸部啰音和捻发音为特征( D )
A、 气管炎 B、大叶性肺炎 C、胸膜炎 D、小叶性肺炎
8、犬的胸腔穿刺放液时,哪种穿刺部位是正确的( C )
A、 左侧第3肋间 B、左侧第6肋间 C、右侧第7肋间 D、右侧第9肋间
9、下列宠物胃肠溃疡不可用的治疗方案是( C )
7、肾小球、肾小管和肾间质的炎症统称为肾炎。
8、肾小球肾炎临床上以肾区敏感、疼痛、水肿、高血压、血尿和蛋白尿为特征。
9、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原则:加强护理、抗菌消炎、利尿消肿、抑制免疫反应、防止尿毒症发生。
10、间质性肾炎临床上以肾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肾实质萎缩、肾体积缩小、质地坚硬为特征。
11、引起犬、猫膀胱炎的致病因素有细菌性感染、物理性损伤、有害物质刺激、继发因素及其他因素。
5、继发胃扩张见于幽门痉挛、小肠阻塞、胃扭转、胰腺炎、蛔虫阻塞等。
13 重症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第十三章重症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目的要求:1.掌握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及防治原则。
2.掌握重症急性胰腺炎严重度评估及诊治。
3.掌握急性肝功能衰竭常见病因、诊断与治疗原则。
4.熟悉肠功能障碍的概念和临床表现。
5.熟悉腹腔高压和腹腔间室综合症(IAH/ACS)的识别及处理。
6.熟悉急性肝功能衰竭相关技术:肝脏功能监测方法、人工肝支持系统。
第一节重症患者的肠功能障碍近年来重症患者的胃肠功能问题普遍受到关注,而且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重症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很高,另一方面,胃肠功能问题在MOD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胃肠功能障碍往往与病情严重度和预后息息相关,如:腹胀、肠麻痹导致的腹腔高压,肠屏障功能障碍导致的肠源性感染等均能显著加重病情,对预后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肠功能障碍的概念“肠功能衰竭”一词在20世纪50年代即已出现,然而,迄今肠功能衰竭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可以明确监测的参数。
有学者将肠功能衰竭分为两型,一型是以短肠综合征(SBS)为代表的功能性肠道减少;另一型则是各种因素导致的运动功能受损和广泛实质损伤所致的肠衰竭。
黎介寿(2004年)认为胃肠功能障碍的概念比“肠衰竭”的概念更准确,应包括粘膜屏障功能障碍、消化、吸收障碍和动力障碍三个方面。
在当前ICU领域,“肠功能障碍”或“胃肠功能障碍”并没有形成确切的概念和诊断标准,而是泛指重症患者相关的胃肠道问题,包括腹胀、腹泻、应激性溃疡、无结石性胆囊炎、肠粘膜屏障损害,腹腔高压甚至包括肠梗死等一组临床表现。
二、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常见类型包括:消化吸收障碍、肠道动力障碍和肠黏膜屏障受损(一)消化吸收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或对肠内营养不耐受,研究发现,ICU患者腹泻的发生率高达30.7%。
腹泻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包括:肠粘膜结构改变;消化酶活力减弱;肠系膜血流减少等。
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包括:低蛋白血症、肠道水肿、菌群紊乱,以及不适当的肠内营养制剂和输注方式等。
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和治疗原则分析

展望:未来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加强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研究成果,推动消化系统疾病防治事业的发展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加强临床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饮食结构不合理: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导致消化系统功能受损
饮食卫生不达标:食物不新鲜、不卫生,导致消化系统感染疾病
感染因素
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曲霉菌等
寄生虫感染:如蛔虫、蛲虫等
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肠道病毒等
细菌感染:如幽门螺杆菌、大肠杆菌等
药物副作用
药物滥用: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药物,导致身体产生耐药性
提高患者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满足患者的需求;加强医患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06
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
研发方向:针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新药研发
临床试验: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验证
研究方法:采用先进的临床试验设计和方法
05
耐药性问题
抗生素滥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耐药菌株的传播:耐药菌株的传播速度加快
耐药性检测:耐药性检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待提高
耐药性治疗:耐药性治疗的方法和药物有待开发
疾病复发和并发症
复发率高:消化系统疾病容易复发,需要长期治疗和监测
01
02
并发症多:消化系统疾病容易引发其他器官的并发症,如肝硬化、肾衰竭等
定期体检和及时就医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消化系统疾病的筛查,及时发现疾病隐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原则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肝、胆、胰、腹膜等器官组织,不同部位的不同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有很大不同,治疗亦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一般分为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或介入治疗三大方面,下面就一些临床共性的问题作简要的提示。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营养消化系统是食物摄取、转运、消化、吸收及代谢的重要场所,消化系统病变影响上述生理功能,而不当的饮食又会加重疾病过程,因此饮食和营养在治疗中占相当重要地位。
应视疾病部位、性质及严重程度决定限制饮食甚至禁食,有梗阻病变的还要给予胃肠减压。
由疾病引起的食欲下降、呕吐、腹泻、消化吸收不良,再加上饮食限制,会导致营养障碍以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因此支持疗法相当重要,注意给予高营养而且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必要时静脉补液及补充营养物质,甚至全胃肠外营养或全胃肠内营养(要素饮食)。
烟、酒、某些刺激性食物、某些引起过敏的食物会诱发或加重病情,在一些疾病中应避免之。
2.生活安排与精神心理治疗一方面因为功能性胃肠病相当常见;另一方面不少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在疾病过程中亦会引起功能性症状,而精神紧张或生活紊乱又会诱发或加重器受性疾病,因此,精神心理治疗相当重要.措施包括向患者耐心解释病情、消除紧张心理,必要时予心理治疗,适当使用镇静药等。
还要教育患者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息生活。
(二)药物治疗
1.针对病因或发病环节的治疗有明确病因的消化系统疾病多为感染性疾病如细菌引起的胃肠道炎症、胆系炎症、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等,这类疾病予以抗菌药物治疗多可被彻底治愈。
大多数消化系统疾病病因未明,治疗上主要针对发病的不同环节,打断病情发展的恶性循环,促进病情缓解、改善症状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如抑酸药物或促胃肠动力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抑酸药或黏膜保护剂治疗消化性溃疡、抑制炎症反应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抗纤维化药物治疗早期肝硬化、血管活性药物治疗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等。
这类治疗有两个要点应予注意,一是由于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涉及多方面,因此强调综合治疗及不同时期治疗措施的合理选择;二是由于病因未被根本去除,因此缓解期往往需要维持治疗以预防复发。
2.对症治疗许多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如腹痛、呕吐、腹泻等不但令患者经受难以忍受的痛苦,而且会导致机体功能及代谢紊乱,从而进一步加剧病情发展,因此在基础治疗未发挥作用时往往要考虑予以对症治疗。
镇痛药、止吐药、止泻药及抗胆碱能药物是常用的对症治疗药物。
但应注意,药物使用应权衡利弊,酌情使用,否则会影响基础治疗,如过强的止泻药用于急性胃肠感染会影响肠道有毒物质的排泄,在治疗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时会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还要注意对症治疗有时因掩盖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而影响临床判断,甚至延误治疗,如急腹症病因诊断未明者用强力镇痛药、结肠癌用止泻药等可能导致漏诊。
(三)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是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对经内科治疗无效、疗效不佳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疾病,手术切除病变部位常常是疾病治疗的根本办法或最终途径,如肿瘤应及早切除,合并穿孔、严重大出血不止、器质性梗阻的消化道疾病常需要手术治疗,各种晚期肝病可考虑肝移植等。
手术指征的掌握,应从病情出发,结合患者手术耐受的能力,考虑手术可能引起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的风险,权衡利弊,综合考虑。
近年在消化内镜下进行的“治疗内镜”技术发展迅速,涉及食管狭窄扩张术及食管支架放置、消化道息肉切除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止血(硬化剂注射及皮圈套扎术)以及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止血治疗(局部药物喷洒、
局部药物注射、微波、激光、热探头止血、血管夹钳夹等)、早期胃癌和早期食管癌黏膜切除术、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道碎石和取石术、胆管内、外引流术、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等。
血管介入技术如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门脉高压及狭窄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肝动脉栓塞化疗(TAE)治疗肝癌等。
B超引导下穿刺进行引流术或注射术治疗囊肿、脓肿及肿瘤亦得到广泛应用。
以往需外科手术的许多消化系统疾病可用创伤较少的介入治疗替代,或与外科手术互相配合,从而大大开拓了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