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英文)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电影《推手》是一部由章子怡、梁朝伟和甄子丹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涉及中国工程师在美国生活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许多不同文化之间产生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这些冲突不仅给电影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更反映了真实生活中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电影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并深入探讨这些冲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电影中最显著的跨文化交际冲突之一是语言和沟通问题。
在电影中,章子怡饰演的角色在美国生活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导致她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麻烦。
在美国,她不懂英语,所以她很难与美国人交流。
在工作中,她经常遇到无法理解的指示和命令,这使得她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而在日常生活中,她也难以适应美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经常因为无法和周围人沟通而感到孤独和无助。
这些语言和沟通问题直接影响了她在美国的生活和工作,也给她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电影中还呈现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之间的冲突。
在电影中,章子怡的角色在中国受到了很强的父权文化的影响,所以她在处理问题和与人交往时更加注重尊重和顺从。
而在美国,她发现美国人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平等,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这些文化差异导致了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冲突。
在工作中,章子怡的角色因为她的父权文化思维被认为不够独立,不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而在日常生活中,她也因为中国式的尊重和顺从而被美国人觉得过于保守和传统。
这些文化差异导致了她在美国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困难,也让她感到更加无助和迷茫。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是非常真实和深刻的。
这些冲突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更提醒了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更加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文化和价值观。
虽然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存在很多困难和冲突,但只有通过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和价值观,才能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顺利和和谐。
希望电影《推手》能够提醒更多人关注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并让人们更加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促进全球文化交流的发展。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推手》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经典电影,该片以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描述主人公在跨文化环境中所经历的各种冲突,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本文将针对电影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进行深入分析。
电影中最突出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就是语言障碍。
主人公常常因为英语不流利而遭到歧视或误解,而且在处理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
对于中国移民而言,虽然他们可以通过学习英语来适应美国的社会环境,但通常情况下他们的普通话发音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在与美国人交流时往往会产生沟通不畅的情况。
这种语言障碍造成的交际问题不仅会影响工作和生活,还会对中国移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文化差异也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冲突的重要原因。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国移民与美国人之间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美国人看来,中国移民常常显得过于保守和传统,而中国移民则认为美国人过于开放和自由。
这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和认知方式给双方的交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阻碍,因此需要双方进行不断的调适和理解才能够达到顺利的沟通。
价值观念的冲突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难以忽视的问题。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父亲一直在努力维持自己的尊严和尊重,而在美国,人们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
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了主人公与他的家人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和冲突。
在他们看来,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美国独立自由的观念完全不同,因此他们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沟通和理解,才能够和谐相处。
电影中也展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会身份认同问题。
中国移民在美国往往会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他们既需要尽快融入美国社会,又要保持自己的中国传统和文化。
这种身份认同的矛盾使得他们在交际中往往会表现出犹豫和不安,导致了更多的沟通问题和障碍。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是一种复杂而多样化的现象,不仅表现在语言、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身份认同等方面,而且还包括了很多微妙的心理和情感层面。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导言:电影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形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传递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的媒介。
通过观看电影,我们可以对不同文化的特点、价值观和观念进行了解和分析,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本文将以中国电影《推手》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分析其中所呈现的文化冲突。
通过对电影中的人物关系、语言交流和行为方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以及其中所引发的冲突和问题。
一、电影《推手》的背景介绍《推手》是张艺谋执导的一部电影,于1992年上映。
该片通过讲述普通人物之间的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现代性与传统习俗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二、文化冲突的定义和特点文化冲突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于价值观、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产生误解、矛盾甚至冲突的现象。
文化冲突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语言表达等方面。
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是文化冲突产生的根源。
2. 媒介和交流:文化冲突通常通过媒介(如电影、音乐等)进行传播和交流,也可以通过人际交往的方式表现出来。
3. 冲突和问题:文化冲突不仅仅是一种差异的存在,更是因为差异所引发的问题和冲突。
这种冲突和问题可以是语言沟通上的障碍、误解、歧视等。
三、人物关系中的文化冲突在《推手》中,人物关系是文化冲突的主要表现之一。
影片主要围绕着一个普通的夫妻关系展开,通过男主角宋思明和女主角陶红的故事,从而深入探讨了现代家庭中的文化冲突。
1. 性别角色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人被期望承担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而女人则被期望承担照顾家庭和子女的重任。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推手》中,宋思明是一个事业成功的男人,但他不懂得如何和妻子共同分担家庭的责任,导致夫妻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推手》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三位男主角不同的生活和爱情经历。
在电影中,存在着跨文化交际的场景和冲突。
本文将就电影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冲突进行分析。
首先,电影中出现了西方礼仪和中国礼仪的区别。
在电影中,英语翻译对于周九良非常重要。
周九良是一位武术教练,但却不懂英语。
在他与美国女友同居时,他的女友带着一位朋友来拜访,这位朋友在见到周九良时,直接伸手握手。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见到长辈或不熟悉的人时,一般要先行鞠躬,才能进行握手等动作。
这种行为未能得到周九良的认可,导致他的女友感到尴尬。
这个场景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礼仪上的差异,在实际交往中,不同文化经常会出现这类问题。
当我们面对跨文化交际时,应主动了解对方的文化,尊重对方的习惯和规矩。
其次,电影中还出现了英语造成的交流障碍。
在电影中,刘波是一名从事翻译工作的年轻人。
当他和美国人沟通时,出现了英语造成的交流障碍。
在一次商务谈判中,由于他的英语水平不够高,导致对方误解了他的意图,他最终在谈判中失利。
这一场景反映了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对于跨文化交际,语言的表达习惯、用词习惯、语速等都可能导致误解。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时,我们应该注意语言交流方式的不同,并尽力避免语言造成的误解。
最后,电影中还反映了不同文化间价值观的冲突。
在电影中,大林是一位拥有自己事业的成功人士,但却深陷于感情的痛苦之中。
在追求桂芳时,他虽然得到了桂芳的父母的认可,但是却与桂芳的婚姻观存在巨大的分歧。
在大林的眼中,婚姻只是一个形式,而对桂芳来说,婚姻意味着责任和承诺。
这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人们所重视的事情可能截然不同,在日常的交往中,我们应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难以避免的冲突。
在实际生活中,跨文化交际是必然存在的,了解对方的文化、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和习惯,注重语言表达方式,是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要点。
中美家庭文化对比--以电影《推手》为例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名称的研究2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3 NICE V.S. P&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Segmentation45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6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7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8 论东西方死亡观之差异9 托尼•莫里森《秀拉》中的女性主义10 网络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1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12 合作原则视角下《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13 “冰山理论”在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运用研究14 A Tragedy of Ambition on Macbeth15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6 浅析英语动物类习语的翻译17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18 英汉新词对比研究19 (英语系经贸英语)国外对华“双反”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20 英汉语言与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21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22 浅谈《基督山伯爵》的主要宗教思想23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24 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25 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26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27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28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29 浅论现代汉语新增词语的英译方法30 中英寒暄语的对比与研究31 男权制度下的悲剧——论《德伯家的苔丝》32 从弗洛伊德解读《好人难寻》33 中西方常用标语分析34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35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36 从《热爱生命》和《马丁•伊登》中透视杰克•伦敦心中对生命的执爱37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语言的差异38 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3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 Wordsworth’s Nature Poem and One by Tao Yuanming40 论商务名片英译——以功能对等为指导41 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紫色》汉译本对比研究42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43 英语中的汉语词汇44 英语新闻的互文性研究45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46 城市公示语的翻译研究47 《野性的呼唤》的社会达尔文主义48 《白噪音》的后现代特色49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50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51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52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53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54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55 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研究56 边缘人的挣扎——浅析《断背山》之恩尼斯57 奥巴马胜利演讲的语篇分析58 从《红色英勇勋章》看社会突变对人的成长的影响59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60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研究61 关于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影响的研究62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63 论美国精神在《阿甘正传》中的反映64 中西幽默异同探析65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课堂焦虑的影响及解决策略66 从《蝴蝶梦》看女性社会身份67 词汇衔接手段在新闻英语中的应用68 商标名的英译汉目的论研究——以洗护用品为例69 On Moral Characters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70 英汉广告语篇中语法衔接手段对比研究71 中美商务谈判差异研究及建议72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Wives and Daughters and North and South by Elizabeth Gaskell73 从跨文化视角看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以《》和《叶问》为例74 中英禁忌语比较分析75 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76 从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77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文新闻标题翻译的策略78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79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80 情景教学法在大学新生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中的实施81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82 从文化差异透视女性的不同命运—薛宝钗与韩美兰对比研究83 简析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84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人的意象85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美动画片对比86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性主义87 A Research on Frances Burnett’s “Fauntleroy” Writing Style88 奥斯卡.王尔德的美学观点及其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体现89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90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91 从女性主义看《呼啸山庄》9293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成长94 对《灿烂千阳》中姐妹情谊的分析95 爱伦坡短篇哥特式小说体与干宝《搜神记》96 从语用学角度看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表达97 美国品牌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98 浅析《墓园挽歌》中意象的变化99 论《呼啸山庄》中的意象100 从语境角度分析英语歧义101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102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初探103 《榆树下的欲望》中艾比•普特曼悲剧的根源104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翻译探讨105 浅议中西方礼物文化的差异106 探析《老人与海》的主题107 中英文旅游广告语言特点对比研究108 Culture-based Strategies in Translating Ancient Chinese Official Titles 109 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110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111 从《紫色》中的意象看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重塑112 苔丝悲剧的原因113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114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115 从毛姆《刀锋》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知识分子形象116 浅析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艺术手法117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主义118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Prospect of Chinglish119 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120 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影响因素分析121 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122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123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24 Paradox in American Culture: Mainstream and the Trend of Multiculturalism125 Analysis of Cross 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Failure126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127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128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129 《飘》两个中译本人名地名翻译对比研究130 Three Discriminations to Little Black American Girls in The Bluest Eye131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132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133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134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135 论《红楼梦》英译本中“红”字的翻译136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137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时间观差异138 英文商务索赔信的人际意义功能分析139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140 《飘》中斯嘉丽的生活态度141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142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143 网络聊天缩略语的起源,特征,发展及其影响研究144 浅议英语情态动词“can”和汉语能愿动词“能”—以类型学为视角145 不可避免的命运—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后现代分析146 从归化策略视角看中医药说明书的翻译147 从句法模式论英语公益广告语气系统的人际意义148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149 商业意识对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150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151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152 英语课堂中的非传统学习策略153154 国际商务谈判中模糊语言应用的语用分析155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156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157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158 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特点及策略研究159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160 从美学角度分析英文电影《阿凡达》的汉语翻译161 浅析《两个新嫁娘》中的不同婚姻观162 中西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因素研究163 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164 合作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165 中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法探讨166 从儿童心理角度看儿童文学中的对话翻译167 分析汉英篇章衔接和意合形合的关系168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69 从对照艺术看《羊脂球》的人物形象塑造170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171 浅谈英语俚语172 从心理语言学谈提高新闻英语听力的新模式173 英国海洋文化对英语习语的影响174 从文化角度简要分析词语的意义175 《远大前程》与《名利场》叙事技巧比较研究176 浅析《红字》中的森林意象177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178 英国喜剧电影和美国喜剧电影的不同特点分析179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Heroin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Injustice to Dou E180 简爱女性意识分析181 协商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182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求索之路183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184 浅谈英语幽默的文化特征185 A Contras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R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186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互译187 An Analysis of Survival of Orphans in Oliver Twist188 中国特色英语词汇翻译及运用189 文化语境对汉译英的影响190 The Greatness of Jay Gatsby—An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of The Great Gatsby191 学生性格与口语能力初探192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193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194 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195 论跨文化因素对广告汉英翻译的影响196 从《看不见的人》中透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197 英语歧义初探及其排除方法198 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口方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199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200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
《推手》电影英文中西文化对比

BRIEF INTRODUCTION
Brief introduction of "Pushing Hands" 推手电影简介
.
1 电影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
Around an immigrant of American families, "Pushing Hands“ tells a story that reflects the difference about culture and lif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DIFFERENCE IN DIET CULTURE
.
2 餐饮文化差异
DIFFERENCE IN DIET CULTU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we can see a very interesting scene. Grandfather is eating rice hoiding a bowl with chopsticks.There is rice , vegetables and meat in the bowl. Daughter-in-law just eats a plate of vegetable salad and a piece of barbecue. We can find that the difference in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电影讨论一系列的家庭移民美国的故事,展示了中国传统 文化和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
.
2 餐饮文化差异
DIFFERENCE IN DIET CULTU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diet culture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电影《推手》是由张艺谋执导,李连杰、张曼玉主演的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因跨文化冲突带来种种困难与挑战的故事。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该电影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包括语言差异、行为习惯差异和价值观冲突。
语言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在《推手》中,李连杰饰演的男主角陈家拳是一个盲人按摩师,他与张曼玉饰演的女主角叶风生相遇后发展出一段感情。
由于陈家拳无法看见叶风生的表情和身体语言,他只能通过听觉去感知她的情绪和意图。
这就使得两人之间的交流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叶风生是一个外国人,她的中文水平有限,经常需要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就使得两人在表达和理解上产生了很多困难。
行为习惯差异也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原因之一。
在《推手》中,叶风生和陈家拳的行为习惯存在较大差异。
叶风生习惯用刀叉吃饭,而陈家拳习惯用筷子。
叶风生也习惯于吻别和拥抱这样亲密的举动,而陈家拳则并不习惯这个行为。
这些差异使得两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导致他们的感情进一步受到考验。
价值观冲突也是《推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陈家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与叶风生所代表的西方价值观存在明显的差异。
陈家拳坚持家庭至上的观念,认为应该尽孝道,并为此而牺牲自己的事业。
叶风生则认为个人的事业与追求幸福同样重要,她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
这些价值观差异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主要体现在语言差异、行为习惯差异和价值观冲突方面。
这些冲突使得两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存在困难,加剧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紧张程度。
影片通过展示这些跨文化冲突,使观众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难题,呼吁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2024年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范文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篇一一、引言电影《推手》是一部深入探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经典作品。
该片以真实的家庭故事为背景,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在异国他乡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对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进行深入分析。
二、电影背景及角色介绍《推手》以一位中国父亲在美国的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他在异国他乡与子女、邻居之间的互动和冲突。
主要角色包括来自中国家庭的父亲、在美国长大的子女以及当地居民。
电影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这种差异导致了他们之间的交流障碍和文化冲突。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分析1. 语言与沟通障碍语言是导致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
电影中,父亲使用汉语与中国朋友交流,而他的子女和当地邻居则以英语为主。
语言差异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产生误解。
例如,当父亲对孙女表现出疼爱时,当地人却误以为他在“侵犯”孩子,这引发了邻里之间的冲突。
2. 价值观与信仰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
在电影中,中国父亲信奉儒家思想,注重家庭观念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而美国社会则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在处理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方式。
例如,父亲在面对子女离婚时无法理解他们的选择,认为这是对家庭的不忠,这在电影中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3. 习俗与传统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习俗和传统。
在电影中,中国父亲坚持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习俗,如太极拳、烹饪等。
然而,这些习惯在美国社会中并不被广泛接受,甚至可能被视为异类。
这种习俗的差异导致了他在与邻居相处时的困扰和误解。
四、应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策略面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电影中的人物经历了种种挣扎与尝试后逐渐学会了互相理解与包容。
具体策略包括:1. 提高跨文化意识: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信仰和习俗是解决文化冲突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Pushing Hands Pushing Hands is a maiden work of Ang Lee, one of the greatest Chinese directors. It is a film about culture shock and adaption. To some exten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re presented from different angles in the movie. It’s the movie I have watched by chance that impressed me and inspired my interest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o I will show what I gained from my own perspective.The main plot of the film will be introduced as follow: Mr. Zhu, a retired Chinese Taichi professor went to America to live with his son, a computer doctor. Conflicts between the Chinese father and his American daughter-in-law, Marsha, a novelist, appeared and arose in their daily life. Finally, the two sides gradually understood each other’s culture after a painful process.Many comments and opinions about the film focus on culture shock and adaption that brings about the main contradiction in the movie. Nevertheless, I want to show the contrasts in family valu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and a new analogy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f it was a movie that describes a Chinese student studying abroad, the contradiction couldn’t be the same. What matters is just the identity of Mr. Zhu. He is an old man rooted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the head of the family. In China, a collective country, the old are a social group respected and protected by the whole society. This practice relies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and moral restraint. The respects we give to the old who are not related with us are cultivated at the basis of the respect and love for our elder. In American culture, they emphasized on individual equality, the symbol of individualism. So people won’t offer extra care and attention to the elder. Relatively, the elder also prefer to choose 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usually live in separate places from their children. So there are some scenes in the film showing the differences.In the movie, Marsha shouted at Mr. Zhu when he put silver paper into microwave oven within an inch of causing fire. At this point, Mr. Zhu is a little scared, for the reason that his authority as the top of the family, is challenged. However, Xiaosheng, his son, still remember his father’s demand even though he is still angry with his father when Marsha is sent to hospital. When Mr. Zhu gets lost because of Marsha’s carelessness, the talk between Xiaosheng and Marsha can explain the difference to some extent.Marsha: I was trying to write. I had a feeling that he was gonna get himself lost, just like a kid trying to get some attention.Xiaosheng: I grew up believing you should care for your parents the way they care for you. My father is a part of me. Why can’t you accept that?In this dialogue, it is obvious that Marsha concentrates on herself and explains this accident from her position. On the contrary, Xiaosheng’s words stand for many Chinese’s perspective. That is, our parents give their love to us, and we repay their love. We behave this way to set an example to our children, and then the relationships will last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However, this practice has changed in China, because more and more old man are sent to nursing homes or forced to live alone, which becomes similar to the situations in America. At the end, Mr. Zhu also compromises American culture and choose to live alone.The main contradiction of the movie i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supporting the old people in each other’s family values. Another part of the family values is the education given to children. The movie also involves the conception and reflects in Jerry’s education. In the movie, when Jerry returns back home, he shows his paintings to Marsha, and Marsha is content with Jerry’s work which tells a story with strong colors of violence. While, Mr. Zhu has the opposite viewpoint, that is, the violence in cartoons does harm to the children.Th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Chinese education and American education are becoming tit-for-tat at modern time. In one hand, some Chinese begin to follow American teaching methods, and in the other hand, the successful examples like the Tiger Mother make more andmore Americans interested in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s. As a student in China, I can clearly know about what the exam-oriented education brings to us. While, it don’t mean that American education is totally correct or appropriate for us. Just like what is displayed in the film, American children have more freedom and right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more likely for them to contact such things like violence and drugs that do harm to them. Faced with different values or opinions, we should view them more rational. Only with reasonable criticizing and absorbing, can we gain the beneficial part.Pushing hands is like Taichi for two persons, which aims at keeping your balance and unbalancing your opponent. The ending of film has strong Chinese narrative style and the whole communication is just like pushing hands and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mmunications in high-context culture. Especially the two same sentences said by Mr. Zhu, ”没事”,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leaving enough space for us to imagine.In some aspec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just like pushing hands. Only when the two persons have the same strength at the same direction, can the whole balance be kept. Once one exerts more strength, or the strength is in the wrong direction, the system can’t keep its balance. That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eeds both the two sides’efforts in the right direction. If one sticks to his own culture and expand his culture in the communication, the communication will leadmisunderstanding and even conflict. In the movie, both Mr. Zhu and Marsha make a concession to each other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e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ir own’s, which forms a happy ending.References:[1]贾勤,张倩倩. 基于跨文化适应理论的电影《推手》赏析.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2] 李东竹. 从语言的角度论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适应过程.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