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的两种不同方面相对比,以突出它们的差异或联系。
借代是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
反语是用语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常用于讽刺嘲弄。
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或强调某种感情,有意让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段落一再出现。
对比是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相对比,以突出它们的差异或联系。
比喻是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词来形容事物,使读者更易理解。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的修辞方法。
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状态等的修辞方法。
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以加强语势和表达效果。
设问是采取自问自答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是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以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通感修辞格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以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比较两个不同方面,可以产生幽默和讽刺的效果,同时增强战斗性。
此外,也可以突出思想,加强气氛,渲染情感。
文章中的间隔重复可以起到前后呼应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通过对照比较,可以突出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表达作者鲜明的态度和情感。
这种修辞方法可以使语言更加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
另外,借代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它不直接使用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其本身的某种属性来代替。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出人或货物的特征,并引发读者联想。
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并举例

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并举例修辞手法是修辞学中常用的一种修辞艺术手段,能够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增强言语的艺术效果。
下面是十大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并举例说明。
一、比喻比喻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来进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形象化。
比喻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例子:他的眼睛如同一池清泉。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类的行为、感觉和特征,使其具有人的形象和特点。
拟人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并打动读者的情感。
例子:秋天的落叶轻轻飘落,宛如一位优雅的舞蹈者。
三、排比排比是通过重复使用句式结构或词语来强调并列的事物,加强语气表达力,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直接、有力。
排比能够使文章的修辞效果更加突出。
例子:求其友,如求其水;求其爱,如求其光;求其心,如求其真。
四、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人物或情感的描述进行夸大处理,烘托出一种戏剧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引人入胜。
夸张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例子:他的声音大得可以震碎玻璃。
五、借代借代是通过用一个相关的词语或事物来代替自己讲述的词语或事物,起到替代和提醒的作用。
借代能够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避免重复。
例子:我闻到了梨花的香气,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
六、反问反问是通过陈述时向对方提问并以此提醒或强调自己的观点。
反问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表达力,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子:难道生活中只有胜利和失败吗?七、比较比较是通过对两个事物或概念进行对照,从而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比较能够使文章的描述更具有说服力,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例子:她像一只雀儿般灵动的跳舞,飞舞在舞台上。
八、倒装倒装是将句子中的主谓语调换位置,使语序上与正常的语序相反。
倒装能够突出句子中的一些成分,使语气更加强烈,语言更富有节奏感。
例子:Into the room walked a man,his tall figure casting a shadow on the floor.九、设问设问是在文章中故意设置一个或多个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和回答,从而达到引发共鸣和提醒的作用。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作用: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2、拟人作用: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
3、夸张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答题方法: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对偶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
5、排比作用:增加语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6、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方法:强调了….问题,引起读者注意,发人深思7、反问:只问不答。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使印象更深刻。
答题方法: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8、反复作用:(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2).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3)加强节奏感答题方法:增强了语势,强调了作者……感情,加强了节奏感9、对比作用:强调,突出,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答题方法:强调了……突出了……特征10、引用作用:可以起到增强文章说服力,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文采等作用。
10种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10种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修辞手法是指在语言运用中,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技巧来增强语言表达的艺术感和说服力。
下面是十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将两个本质上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或描述其中一个。
比喻使得语言更具有形象感,可以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2.拟人:赋予无生命的物体、抽象概念或动物人类的特征和行为。
通过拟人,可以使一个概念或对象更加容易被读者理解和共情。
3.排比:使用连续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并列,以增强语境中表达的力度和重要性。
排比可以使得文字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易于被读者记忆和体会。
4.对比: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其中的差异或相似之处,达到强调的效果。
对比有助于清晰地传达信息和观点,使文章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5.夸张:对其中一事物或情况进行夸大和放大,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夸张可以使语言更具有戏剧效果,强调叙述中的特定部分。
6.反问:以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说话者的观点或意义。
反问用于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参与,使读者更加关注和思考问题的核心。
7.修辞问答:使用问答的形式进行表达,以达到更加生动的效果。
修辞问答使得信息传递更加有条理和易于理解,加强表达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8.倒装: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以突出句子主语或表达情感的目的。
倒装引起读者的注意,使文章更具有节奏感和煽动力。
9.比较: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其中的差异或相似之处,达到强调的效果。
比较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论证力,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观点。
10.反转:改变原有思维方式或观点的转变,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反转在文章中尤其是辩论类文体中常用,可以打破读者的固有思维定式,使得读者对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以上是十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每种修辞手法都有特定的目的和效果,可以使得文章表达更加生动、有力和有说服力。
在文学创作、演讲和辩论中,修辞手法是增加表达艺术性和引起读者共鸣的重要工具。
八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效果

八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效果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可以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以下是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效果。
1. 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对比,用一个事物来描绘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比喻常用于诗歌、小说和散文中,能够给读者带来鲜明的感知体验。
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对比,用一个事物来描绘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比喻常用于诗歌、小说和散文中,能够给读者带来鲜明的感知体验。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思维、行为和感知能力,使其更具有情感和表达的力量。
拟人常被运用于叙事文学和描写文学,能够让读者更为亲近、理解和共鸣。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思维、行为和感知能力,使其更具有情感和表达的力量。
拟人常被运用于叙事文学和描写文学,能够让读者更为亲近、理解和共鸣。
3.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类似结构和语法的句子、短语或词语,达到强调、对比以及增加节奏感的效果。
排比常用于演讲和文学作品中,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情绪的共鸣。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类似结构和语法的句子、短语或词语,达到强调、对比以及增加节奏感的效果。
排比常用于演讲和文学作品中,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情绪的共鸣。
4. 夸张:通过夸大手法来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表现,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夸张常用于幽默、讽刺和夸张的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戏剧性的视觉和情感效果。
夸张:通过夸大手法来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表现,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夸张常用于幽默、讽刺和夸张的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戏剧性的视觉和情感效果。
5. 对偶:通过对两个相对或对立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并列排列,以表达对比、平衡和矛盾的效果。
对偶常见于修辞和修辞韵文中,能够增强句子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量。
对偶:通过对两个相对或对立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并列排列,以表达对比、平衡和矛盾的效果。
对偶常见于修辞和修辞韵文中,能够增强句子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量。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8种经常应用修辞手段及其感化(1)比方的感化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活泼.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入光鲜的形象,使说理更透辟.(2)拟人的感化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说话活泼.形象,亲热可感(3)夸大的其感化是揭示事物的本质,衬托氛围,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凸起.更光鲜.(4)排比的感化是:加强气概,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沾染力.(5)对偶的重要感化是简练整洁均匀,节拍感强,有音乐美.(6)比较的感化是能使说话颜色光鲜,事物的性质.特点等加倍光鲜凸起.(7)借代的感化是可惹人联想,形象凸起.活泼.具体.使特色更光鲜.(8)设问的感化是:提示留意.引起思虑,引出要表达的内容.(9)反问的感化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情感,使读者留下深入的印象.(10)重复的感化是凸起思惟,强调情感,有时可以或许加强节拍感.一.比方(1)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易.熟习的事物或情境来解释另一种抽象的.深邃.陌生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办法.(2)比方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情势.(3)明喻的情势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似乎.仿佛)乙(喻体).暗喻的情势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情势上是类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消失喻体,本体与比方词都不消失.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二.比较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办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成翘尾巴,也不成夹着尾巴.(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三.夸大对事物的形象.特点.感化.程度等作扩展或缩小描写的一种修辞办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展夸大)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大)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大到几乎是同时消失,有人称此种夸大方法为超前夸大)四.排比把内容相干.构造雷同或类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办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不测.一是当局者竟会如许地凶残,一是谣言家竟至如斯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五.比较是把两种事物或统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办法.如: ①先世界之忧而忧,后世界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逝世骨.六.对偶用构造雷同或邻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分列起来表达相对或邻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表里,惟余莽莽,大河高低,顿掉滚滚.(扇面临)七.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亲密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部;器具体代抽象;用特点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宝)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斑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斑白胡子是以特点代本体) ④万万个雷锋活泼在故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惟) 八.重复依据表达须要,使统一个词语或句子几回再三消失的办法.重复可所以持续的,也可距离消失.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进步!进步!进步!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消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消亡.九.反语即平日所说的"说反话"--现实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盟国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愕莫名",只请宁神来瓜分就是了.十.反问是用疑问的情势来表达肯定的意思,是以,不须要答复.如:岂非中学先生和蜜斯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十一.设问为了凸起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情势暗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他人,本来恰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十二.引用使论据确实充分,加强说服力,富启示性.十三.双关可使说话表达得含蓄.滑稽,并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入印象.十四.联想与想象(常于夸大连用)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似乎着了火.十五.互文(照顾)十六.通感:所谓通感,是应用诸种感到互相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到来描写表示另一种感到的修辞方法.感化:通感的应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限的后果,其表达感化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懂得;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硕的联想;它能形形色色,行文活泼;它能精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组成特别的艺术美.最典范的例子:“轻风过处,送来缕缕幽喷鼻,仿佛远处高楼上迷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幽喷鼻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到互通,即为通感.十七.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感化:丰硕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惟. 答题办法:言简意丰,以简练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惟情感.十八.呼告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召唤,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润饰手段.感化:能增长抒情后果,加强沾染力.。
9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9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1、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方法。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二、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
以部分代全体;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用具体代抽象; 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用特征代本体; 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
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用创作者代本体,如: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用材料代本体、用工具代本体、用所在代本体。
如:丝竹、算盘、黄泉(今天为词语借代义)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 ① ②③④★借代和借喻区别: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三、比拟拟物: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只恐双溪舴艋(zé 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拟人:山在欢呼,溪在歌唱。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四、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2 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3 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超前夸张)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及其作用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及其作用语文中的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等。
其含义及作用列举如下:(1)夸张。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作用: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2)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3)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4)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强烈情感。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5)反问。
又称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1、比喻作用:(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2、夸张作用: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3、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教学目标
1、能辨析、认识常用的修辞手法。
2、能够熟练地运用修辞手法和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辨析和运用修辞手。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和分析修辞作用。
一、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小组讨论回答)
二、修辞的一般表达效果:
(1)?比喻
含义: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 ??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
(2)拟人
含义: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
(3)?夸张
含义: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答题方法:?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对偶
含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表现力.
(5)?排比
含义: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6)?引用
含义: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等等。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7)?反语
含义: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句子表达本意。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答题方法: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8)反问
含义:问句包含着答案,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
答题方法: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三、检测达标
分析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
2、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4、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5、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6、(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7、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8、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
9、这能全怪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