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产业发展状况

深圳产业发展状况
深圳产业发展状况

产业发展状况一、目录

A产业发展状况

(一)、经济总体状况

(二)、主要产业发展状况

(三)、的产业结构

B支柱产业的分析(高新技术产业)(一)、高科技产业界定与围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三)、高科技产业发展沿革

(四)、高科技产业良好的经营环境与发展条件(五)、高科技企业基本情况

(六)高科技企业具体案例(华为技术)

C结语(产业未来发展之路)

D资料来源

二、产业发展状况

(一)、经济总体状况:

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人均GDP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经济总量相当于国的一个中等省份,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1979年人均GDP仅为606元人民币,2008年达到13153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全市国生产总值达7806.54亿元,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1.82亿元,增长17.6%;进出口总额2999.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二)、主要产业发展状况:

(1)、支柱工业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重点发展计算机软件产业、通信产业、微电子及基础元器件产业、视听产业、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轻工产业和能源产业等七大主导行业。制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新兴行业发展迅猛。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第一大工业行业。出口产品产值2177.9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61.0%,提高3.1个百分点。以机械设备行业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工业成为市第二大行业。

(2)、物流

2004年以海港和空港为龙头的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全年港货物吞吐量13537.14万吨,增长20.7%。集装箱吞吐量达1365.90万标箱,增长28.2%。

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加值218.88亿元,占GDP的7.65%。形成了以EDI信息网络中心为基础的物流信息平台,以港口运输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成为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

货运量达6478.58万吨,比上年增长14.0%。货物周转量完成243.78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5.51%。港口货物吞吐量11219.54万吨,同比增长27.98%。机场货邮行吞吐量达到40.66万吨,增长21.7%。邮政业务量达到9.83亿元,增长26.03%。港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全球第四。逐步成为全球化、多功能、高效率的现代物流枢纽城市,物流业初步形成以“国际物流为重点、区域物流为基础”的产业特点。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和以邮电通讯及网络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共同构成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运行平台。以高速公路为骨干,以海港、空港、铁路、公路场站及陆路口岸为接点,将珠江三角洲、东西部港区、机场及市交通连为一体,探索海铁联运,为扩展物流产业服务腹地开辟了新的途径和空间。

(3)、进出口贸易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保持良好势头。2004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金额14.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4.4%。

外贸进出口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2004年是出口增幅最大的年份之一,出口总额达778.5亿美元,增长23.6%,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8强,占省出口总额2/5。

进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472.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出口总额778.46亿美元,增长23.6%,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3.1%;进口总额694.37亿美元,增长27.6%。外贸出口总额连续十二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

出口市场多元化,对主要地区和贸易伙伴的出口大幅上升。全年产品对的出口比上年增长29.5%(占出口总额的43.9%);对美国出口增长23.0%(占出

口总额的22.1%);对欧盟15国出口增长12.4%(占出口总额的11.1%)。此外,增幅较大的有对巴西出口增长55.6%;对俄罗斯出口增长56.1%;对印度出口增长78.5%。全年远洋贸易出口额达236.69亿美元,增长23.9%。出口产品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猛增长。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50.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4%,占全市出口总额45.0%,比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全年机电产品出口590.47亿美元,增长28.0%,占出口总额的75.9%,提高2.6个百分点。

一般贸易和外商投资、民营企业出口所占比重提高。在各种出口贸易方式中,一般贸易出口105.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2%,占出口总额比重13.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三来一补贸易出口137.31亿美元,增长9.7%,占比重17.6%,下降2.3个百分点;进料加工贸易出口460.50亿美元,增长23.5%,占比重59.2%,与上年持平;其他贸易出口额75.00亿美元,增长45.3%,占比重9.6%。在各种经济类型出口中,国有企业出口197.35亿美元,增长8.7%,占出口总额比重25.4%,比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民营、集体企业出口71.32亿美元,增长60.6%,占比重9.2%,提高2.1个百分点;“三资”企业出口509.79亿美元,增长26.3%,占比重65.5%,提高1.4个百分点。26家企业入选2004年中国出口200强。

(4)、外商投资行业

在,外商投资涉及的主要行业包括:电子通信、电气机械、纺织服装、食品、医药、金属制品、房地产、交通运输及商业饮食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备受外资青睐。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是引进汽车、石化等带动性强的实业、产业项目。

(5)、金融业

20多年来,金融业为特区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市基本建设投资的1/3以上由金融业提供;企业80%以上的流动资金是金融业供给;目前71家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就筹集资金近400亿元。

在的经济总量中,金融业占12%。100个人中,就有1位金融从业人员。

自1994年以来,通过邮政向全国汇款累计1600多亿元,对地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成为全国重要的资金枢纽。

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开放的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无论金融机构数量、银行存贷量,还是融资能力,都是我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银行、证券、保险业机构密度、外资金融机构数量以及从业人员比例均居全国前列。与180多个国家地区300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了业务代理关系,金融从业人员4万余人。现有国金融机构100余家。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30多家,外资银行数量、资产和外币存贷款规模仅次于。

2004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256.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年末全市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100.75亿元,比年初增长16.8%;全市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242.77亿元,按可比口径(以下分类贷款亦同)计算,比年初增长17.8%。

(6)、证券业

是全国证券资本市场中心之一。全国两家证券交易所之一的深交所进入规模

化、市场化发展新阶段。深交所会员为189家,席位3425个;在注册的证券公司19家,各证券机构在的证券营业部205个,全国在深交所开户投资者达3467万多户。

证券市场继续调整。2004年末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536家,上市股票578只,比上年增加30只。总发行股本2004.47亿股,增长9.7%;总流通股本822.81亿股,增长11.2%。上市公司市价总值11041.23亿元,下降12.7%。上市公司流通市值4337.76亿元,下降12.9%。全年股票、基金总成交金额16094.77亿元,增长38.61%。其中A股总成交金额15346.89亿元,增长43.04%,B股总成交金额516.46亿元,下降8.17%。

(7)、外资金融机构

1982年1月,南洋商业银行分行开业,是建国以后中国引进的第一家外资银行。

2004年再次迎来外资银行入深潮。先后有永隆、大新、商业三家港资银行开设分行。嘉华银行、工银亚洲在深开业。东亚银行、恒生银行开设了支行网点。目前拥有外资金融机构38家,其中,营业性机构31家,代表处7家。

(三)、的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总体状况

基本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适应现代化中心城市功能”的新型产业体系。

在区域结构上,业已形成的“南软北硬”、“南高北重”、“东西两翼

旅游港口”的产业分工布局和特色。南面特区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四区集中发展金融、物流、高新技术研发、软件、商贸等“软产业”,规划建设新型的都市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体现出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三高”特点。北面宝安、龙岗两区以“硬产业”为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引进关乎全市经济发展前途的大项目、基础工业项目。东西两翼利用山海等资源优势集中发展港口经济和旅游经济。

(2)、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第一阶段,1979-1990年,也就是特区成立的前10年,此一阶段的产业结构的特点是:大量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加工业是当时的主导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以旅店、服务业等行业为主,增长速度快,但容相对单一。

第二阶段,1990-1995年,在这个时期,“三来一补”的加工业增长势头回落,工业向深加工发展,同时新的经济亮点产生,如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另外,高新科技产业起步于这个阶段,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和旅游业也开始发展。

第三阶段,1995年以后,的产业结构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实现了传统加工业的引退,以计算机通信、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产业增长迅猛,旅游业空前蓬勃发展,与金融业、物流业等新兴产业一起成为了支柱产业,经济素质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3)、工业产业结构演变:

第一次是“六五”时期。工业以“三来一补”为主要方式,以电子、服装、纺织、皮革等轻纺工业为重点,形成了劳动密集型工业结构。

第二次是“七五”时期。工业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并重,初步形成了“产业

以电子为主,资金以外资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的外向型格局,并从劳动密集型为主逐步向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的“双密型”结构发展。

第三次是“八五”时期。工业进料加工比重开始超过来料加工,轻重工业比重基本持平,高新技术产业崭露头角,支柱产业逐步形成。

第四次是“九五”时期。产业定位趋于明确,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增长点,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和产品比重逐步提高。

三、支柱产业的分析(高新技术产业):

(一)、高科技产业界定与围

(1)、高科技产业界定:

高新技术产业通常是指那些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高新技术产业围的界定,是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各种问题包括政策问题的基础。然而,由于高新技术产业依托于高新技术,而人们对高新技术的认识往往还不能达成一致,这使得目前业界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中国目前还没有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明确定义和界定标准,通常是按照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和复杂程度来作为衡量标准的。根据2002年7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围包括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