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务员之死》教案
七年级语文《小公务员之死》长春版知识精讲

初一语文《小公务员之死》长春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小公务员之死》二、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和解析矛盾冲突,把握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解读小说主题。
2、学习分析小说人物、把握主题的方法:不仅要从情节入手,更要综合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原因。
3、感受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悲哀。
把握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和对猥琐的小人物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希望同学们对“小人物如何活得有价值”这一人生问题进行思考探讨,形成积极向上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把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正确理解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人物的社会意义。
四、课文知识分析作者介绍:契诃夫,(l860~1904年)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契诃夫对中国人民怀有美好的感情,曾约高尔基一同访问中国,但因久病不治而心愿未遂。
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恶化而辞世。
小说背景19世纪末,俄国处于沙皇统治下的农奴制封建社会,沙皇政府对广大人民实行专制统治,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人民,社会黑暗、腐败,劳动人民饱受苦难,命运悲惨。
《小公务员之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
小公务员之死教案

一、导入设计:
请根据描述猜测人物。
二、形象、性格分析:
1、故事情节:
小公务员打个喷嚏――反复道歉――惶恐而死
2、“文似看山不喜平”,而本文故事情节却波澜不惊,但就在这波澜不惊之中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
这得益于什么?
3、通过前面阅读,看看作者对人物做了哪些描写?
4、通过描写,你能看看小公务员每次道歉后的心理变化吗?
5、小公务员在整个故事中的表现可以怎样形容?
三、主题挖掘:
1、“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人死了,谁是凶手?
2、契诃夫认为:人应该活得像个人。
结合本文谈谈:我们怎样活才能像个人?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淡定处事,从容做人。
淡泊而不消极,进取而不贪求。
走出奴性,回归自我。
一个文官的死

《一个文官的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一个文官的死》,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这是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第三单元欧美短篇小说中的第一篇课文。
《一个文官的死》(又名《小公务员之死》)契科夫于1883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家,契科夫在这篇小说里面不仅刻画切尔维亚科夫唯唯诺诺、胆小卑微的性格和奴性心理,还揭露和批判造成这种心理的沙皇专制统治。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有以下作用:(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俄国文学,让他们不至于在今后学习或者做题方面感到特别陌生(2)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通过文本去解读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再进一步探讨个人和社会原因(3)加强学生“圈点勾画”的动笔能力,做到边动笔边思考(4)进一步了解造成“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和加强对“小人物”复杂的性格和心理的了解,并引申到社会生活中,并以此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二)教学设想为此,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
本文学习为2个课时。
1.知识目标:(1)能找出主人公打了喷嚏后的心理历程,并由此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2)找出切尔维亚科夫之死背后的原因。
(3)了解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特点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用个性化语言概括人物性格和表现人物精神实质的能力(2)进一步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提高自主阅读能力(3)引导学生走进小说,走出小说,联想社会,培养其思维发散能力。
3.情感目标:正确认识社会,和谐处理人际关系,培养良好个性4.重点难点重点:找出切尔维亚科夫的心理变化和探讨其死亡的原因。
突破途径:以快速阅读,对话演示、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拨的方法找出主人公和将军的心理变化。
从而探讨两人的性格特征。
难点:理解“小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在当今时代的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
突破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已经学过的或者在社会上出现的同质化事例,通过自主探讨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小公务员之死》优质课课件

《小公务员之死》优质课课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契诃夫及其作品的特点。
2、分析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的人物形象。
3、探讨小说的主题和社会意义。
4、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切尔维亚科夫的死因,剖析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2)掌握小说通过细节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技巧。
2、难点(1)对小说主题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感到不安和焦虑。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小公务员的世界,看看他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最终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
(二)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 1904),19 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他的作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取材,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揭示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弱点。
代表作有《变色龙》《套中人》《第六病室》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学生阅读后回答)小说讲述了一个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在剧院看戏时,不小心打了一个喷嚏,溅到了一位将军的身上。
他为此感到惶恐不安,多次向将军道歉,最终在精神重压下死去的故事。
2、这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初步印象?(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找出相关描写,进行分析。
(1)“他凝神瞧着,觉得幸福极了。
可是忽然间……在他的喉头底下,呃,在锁骨旁边,起了一个小肿块。
这个小肿块,他感觉得到,一分钟比一分钟大。
”这里的心理描写表现出切尔维亚科夫的敏感和神经质。
(2)“‘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大人……请您原谅……我本来……出于无意……’”切尔维亚科夫的道歉语言谦卑、惶恐,反映出他地位的卑微和内心的恐惧。
小公务员 之死

2011-2012年初一语文导学案教师评价:班级: 姓名: 组别:组长评价:《小公务员之死》导学案主备人:课型:自学验收课审阅:【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情节和刻画人物的主要描写手法。
2、、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及其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用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揭示人物的性格。
【学习难点】对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的理解。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初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的内容,自主处理生字词。
2、反复诵读,在书本上批注自己的理解,。
3、在朗读过程中,把握这篇小说所表达的感情。
4、在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并写在我的疑问处。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契诃夫: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笔调有幽默,寓意深刻。
小说主要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戏剧有《伊凡诺夫》《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2、关于作品《小公务员之死》写了一个小公务员因看戏时不慎把喷嚏喷到了将军的光头上而向将军道歉,又发展到为打扰了建军的“听戏”、休息和应酬事务而道歉,直至在过分恐惧中死去。
小说的讽刺锋芒主要是冲着官府里的小官小吏,对这些人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卑微怯懦的奴才性格,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嘲讽。
3、写作背景19世纪后期,俄国处在沙皇专制统治之下,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政府暴戾无道,扼杀自由;百姓饱受压制,怨声载道;整个社会被恐怖笼罩,人心惶惶。
上尊下卑的封建烙印死死地将人缚住,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官场中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
各种各样的恐惧感、焦虑感压抑着人们,重逾千斤。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喷嚏.()搅.扰()窘.()撇.()磨磨蹭蹭(...)契诃..夫()()枢.密()庶.务官()2、词语解释庶务官:窘:惶惶不安:【自主学习】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口答)2、本课是怎样安排情节的?【我的疑问】【合作探究】3、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举例说明。
《小公务员之死》

2、“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打喷嚏总归是 不犯禁的。乡下人固然打喷嚏,警官也一样打喷嚏,就 连枢密顾问官有时候也要打喷嚏。”作者在叙述中插入 这段议论,用意是什么? 强调了打喷嚏时生活中极微小、极平常的小事,但因 这件小事却断送了切尔维亚科夫的性命,更能突出等 级制度的危害,突出文章主题。
3、主人公遇到的本来是一件极小的事情,但他却为这件小 事担忧致死。他为什么不安罪了将军,害怕报复。 实际上他恐惧的是当时的高压政策和黑暗 的社会。
拓展延伸
相对于将军,切尔维亚科夫不过是个 小人物,他荒诞可笑的行为演绎着自己悲 剧的人生。我们以各自的标准或带着人性 的温情,同情他怜悯他;或觉不可思议而 质疑他;或追本溯源批判扼杀人灵魂的制 度。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过之 后,我们思索的是,作者描绘的是俄国人, 又何尝不是我们中国人,何尝不是我们自 己。跳出文本,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呢?
1、了解有关契诃夫的文学常识。 2、学习本文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塑造 人物性格的写法。 3、认识封建等级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虐杀,从而 热爱我们的和谐社会。
作者档案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具有 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 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1879 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 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他的早期创作 讽刺和揭露了俄国社会官场人物媚上 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引 人深思。19世纪80年代,他创作了既 幽默又富于悲剧性的短篇小说,反应 了社会底层人民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 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其代表 作有《变色龙》 《苦恼》《第六病室》 《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写作背景
契诃夫生活的时代是俄罗斯近代史上最为动荡、 精神与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年代,是一个没有英雄 的年代。俄罗斯的农奴制度虽然在契诃夫出生的第 二年就废除了,但数百年的农奴制度却在俄罗斯人 民的民族特征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绝不是一 朝一夕就可以根除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 后一位古典大师,契诃夫与他的前辈们面临的是一 些不同的人物,生活的场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 更加关注的是当时历史舞台上的普通人以及普通人 身上的弱点。他把这种种的弱点甚至丑陋之处展示 给读者,是为了让读者警醒:你自己身上是否有这 些弱点呢?你离美好的理想有多远?
第十二课 小公务员之死

《小公务员之死》选自长春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教案小公务员之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能力目标: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试着分析“小公务员”的形象,学习语言、心理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认识“小公务员”性格形成的原因,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用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主题教学方法:讲解法,点拨法、组际交流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研读《小公务员之死》。
二..熟悉课文: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讲述了一个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因为打喷嚏将唾沫喷到将军的头上而内心不安,反复找将军道歉,最终抑郁惊吓而死的故事。
2.道了几次歉?标出来五次2段、8段、15段、19段、24段3.故事的主要人物有谁?切尔维亚科夫卜里兹查洛夫将军三.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四.深入理解,思考讨论:1.结合人物的描写,分析切尔维亚科夫和卜里兹查洛夫将军是怎样性格的人?切尔维亚科夫:胆小怕事,谨小慎微,懦弱卑微,敏感多疑,畏首畏尾,奴性十足卜里兹查洛夫将军:傲慢暴躁、专横粗暴、以权谋私2.切尔维亚科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简介背景,帮助理解:19世纪后期,俄国处在沙皇专制统治之下,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政府暴戾无道,扼杀自由;百姓饱受压制,怨声载道;整个社会被恐怖笼罩,人心惶惶。
上尊下卑的封建烙印死死的将人束缚住,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官场中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
各种各样的恐惧感、焦虑感压抑着人们。
契诃夫生活的时代是俄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精神与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时代,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
俄国的农女制度虽然在契诃夫出生的第二年就废除了,但数百年的农奴制度却在俄国人民的民族特性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废除的。
社会原因: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俄国森严的等级制度对普通人民精神上的摧残与压迫。
【初中语文】小公务员之死教学设计 其他版

《小公务员之死》教学设计(校评估课)一、教材分析今天讲的课文是《小公务员之死》,是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代表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的名篇。
本节课是第三课时,前两课时我们在赏析文章描写的过程中分析了人物特征,对作品有了充分的认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究主题。
我觉得对名著的阅读不应只局限在对课文的解读上,如果有适当拓展,使学生稍微有些系统的认识,对于学生的名著积累和学习兴趣的提高很有好处,而且能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所以本节课我选择了契诃夫的另两篇代表作《变色龙》和《套中人》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旨在使学生在比较中全面认识契诃夫的作品,之后再探究主题,理解将更深入。
基于以上构想,本课的教育目标是这样制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19世纪俄国在沙皇专制下的社会,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知识与能力:与《变色龙》《套中人》进行比较阅读,从情节、人物、写作手法等几方面学习作者精彩的构思与描写,发掘小说的主题,理解造成小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并与鲁迅作品相联系,充实学生的积累,提高阅读名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课前发放另两篇小说打印稿,在学生充分阅读基础上,本节课讨论、赏析、归纳。
教学重点:比较阅读,发掘主题教学难点:课前充分阅读,找到比较点二、设计理念: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教学结构清晰,优化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而且所选课外篇目很有难度,所以教学设计侧重以点带面,从学生自身的阅读感悟出发,循序渐进教学。
四、教法选择1、比较法:三篇小说进行较,求同中探知主题。
2、想象法,进行情节联想与假设,这是学生求知的有效手段。
3、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多媒体:要点归纳。
五、教学流程第一板块:读书交流1、漫谈感受: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篇小说或哪一段情节或哪一个人物?为什么?(从学生的整体阅读入手,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由浅入深,为后文的赏析作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公务员之死》教案2
作者: 加入日期:12-02-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中字词;了解有关契诃夫的文学常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试着分析“小公务员”的心理变化历程学
习心理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认识“小公务员”性格形成的主观和客观原因,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用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掘主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解法,点拨法
媒体运用:ppt课件
教学过程:
侯课:(轻音乐背景播放)
一、导语:故事引入.
导入新课《小公务员之死》(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2、正音正字.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思考:文章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三、仔细研读:
1、小说三要素
A、典型的环境
B、完整的故事情节
C、丰满的人物形象
2、二读文章,围绕主人公给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列个提纲:
小公务员看戏——小公务员打了一个喷嚏——小公务员反复道歉——小公务员死去
3、文中切尔维亚科夫前后共道歉了几次,分别是哪几次?
(找出具体道歉的段落,并用“★”标记、朗读感悟并体会小公务员的心情)
明确:分别是第3节、第8节、第15节、第19节、第24节。
4、文章在塑造小公务员形象时都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请找出相关语段,并进行简要分析)
5、为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要道歉那么多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胆小怕事,谨小慎微,懦弱卑微,敏感多疑,畏首畏尾,奴性形象
6、写作背景链接.
7、小说结尾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讽刺手法,深化了文章主题,进一步印证了俄国封建森严的等级制度对小人物精神的压迫与残害。
四、拓展与延伸
1、造成切尔维亚科夫这种变态心理的原因是什么?他的死仅仅是他个人性格悲剧吗?
2、读过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和体验?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小公务员之死
契诃夫
小说三要素:典型的环境
完整的故事情节
丰满的人物形象性格悲剧~~小公务员~~社会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