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峰蜇人防治技术方案

合集下载

胡峰蜇人防治技术方案

胡峰蜇人防治技术方案

胡蜂蜇人预防与控制技术方案为科学控制胡蜂危害,有效预防胡蜂蜇人事件发生,确保广大群众生命安全,根据胡蜂生物特性,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了解胡蜂生物学习性胡蜂,又称为马蜂、黄蜂,以胡蜂总科的黑盾胡蜂、黑基胡蜂及黑绒虎头蜂、黑腹虎头蜂、黑虎头蜂等为主,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

(一)形态特征该蜂体大而凶猛,体长约19-27mm,棕黑色,腹部2-6节黑色,头胸部具密集的棕色毛,中胸背板中隆线明显。

胸腹节黑色,有中纵沟。

腹部被棕色毛。

翅为棕色。

各足基节、转节、腿节、跗节黑色,足其余部分为棕色。

(二)生物习性1、胡蜂1年常可发生3代(每代指从卵、到幼虫、蛹最后到成虫的过程),有的品种发生1-2代,以受精雌蜂过冬。

到深秋季节,气温降低至15-17℃时开始离巢,至10月下旬气温低于11℃左右、全部离巢,迁居至石洞、草堆等比较温暖处避寒过冬,常数十、数百只聚成一团,抵御寒冷。

第2年春季气温转暖,达到14-15℃时,即开始散团,重新活跃起来,选择适合生活的地方筑巢入居,继续交配、产卵、孵化、变蛹和羽化。

2、胡蜂巢的构筑材料多为木质,如草根、树皮、锯木屑等。

建造的体积一般较宽大,蜂巢先呈圆球体,约12-14cm,后增大呈长梨形,蜂群增加后,蜂巢直径会增加到20cm以上,高达40-90cm,常称为“葫芦包”,每群蜂数目可达1-2万只。

蜂巢常筑在林内树叉上或土穴、树洞中,有时在村镇居民窗前檐下筑巢,处所多为比较避风向阳的环境。

胡蜂的巢每年只住半年,秋季离巢后就废弃不用,来年春天重筑新巢。

3、胡蜂是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尖利的大牙。

胡蜂食性复杂,除了吸食花蜜外,成虫还具捕食性,树上的毛毛虫、小青虫,都是它的捕食目标。

由于胡蜂捕食的对象都是害虫,这一点上,它与蜜蜂一样都是益虫。

胡蜂分有毒和无毒两种,有毒的是雌蜂。

4、胡蜂和蜜蜂都有群居的生活习惯,但其排外,护幼、护巢习性很强。

它们的脾气比蜜蜂更暴躁,更“好战”,对于误闯进来的成员,会群起而攻之,将其杀死。

胡蜂应急预案

胡蜂应急预案

胡蜂应急预案
胡蜂是一种具有攻击性的昆虫,当遭遇胡蜂袭击时,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有效应对胡蜂袭击事件,制定胡蜂应急预案是非常必要的。

一、胡蜂袭击的预防措施。

1. 在户外活动时,尽量避免穿着鲜艳的衣物,因为鲜艳的颜色会引起胡蜂的攻击性。

2. 不要靠近胡蜂的巢穴,一旦发现胡蜂巢穴,应立即离开该区域。

3. 在野外活动时,携带防蜂喷雾剂,并且了解如何正确使用。

二、胡蜂袭击的应急处理。

1. 一旦发现胡蜂袭击,立即迅速逃离现场,尽量避免挥舞手臂或大声喊叫,以免激怒更多的胡蜂。

2. 尽快寻找遮蔽物,如建筑物、树木等,避免直接暴露在胡蜂的攻击下。

3. 如果被胡蜂蜇伤,应立即就医,同时尽量避免搔抓被蜇伤的部位,以免加重症状。

三、胡蜂应急预案的组织与指挥。

1. 一旦发生胡蜂袭击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疏散和救援。

2. 指定专人负责通知应急救援机构,同时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理。

3. 对于胡蜂巢穴的清除工作,应当由专业人员进行,确保清除过程安全有效。

以上就是胡蜂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希望能够帮助人们有效预防和应对胡蜂袭击事件,保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金牛小学预防胡蜂蜇人应急预案

金牛小学预防胡蜂蜇人应急预案

西乡县金牛小学预防胡蜂蜇人应急预案胡蜂蜇人事件在我县频频发生,为了确保学校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师生伤害和财产损失,稳定社会秩序和校园秩序,根据县教体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安全领导小组组长:唐世新副组长:周治忠陈小华成员:杨妮侯小静石金章杨秀根各班班主任(一)、领导小组职责:1、加强学生对胡蜂蜇人的预防与救治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

2、利用校(班)会、黑板报、校园广播站、等对学生进行防胡蜂蜇人安全的教育。

3、当发生学生胡蜂蜇人时,领导小组要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抢救并报告上级,请求区胡蜂防控办、镇卫生院救助。

4、协助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和事故善后处理工作。

全面负责指挥协调应急演练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发布命令,启动预案。

二、学校防胡蜂蜇人的具体措施1、利用校会、班会、黑板报、宣传单等进行安全教育,重点是防胡蜂蜇人安全教育。

2、各班要开展一次防胡蜂蜇人主题教育班会活动。

利用校园广播向学生进行防胡蜂蜇人知识宣传。

向学生及家长发放防胡蜂蜇人的预防与救治宣传单,加强与家长联系,增强家长安全意识,知晓并遵守学校作息时间,杜绝管理盲点。

3、开展一次排查和调查活动,排查学校周围是否有胡蜂窝,在学生中调查路途是否有胡蜂窝。

若存在胡蜂窝请求上级立即清除。

三、胡蜂蜇人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措施1、如果学生因不慎而发生胡蜂蜇人事故,受伤者应当用所掌握的基本常识和技能进行自救,同时要报告家长和学校。

2、学校接到学生胡蜂蜇人的报告后,应立即赶往事故现场,组织救援,并立即向上级有关报告。

3、动用一切器材对被蜇者进行营救,尽快将被蛰者转移到附近的医院去治疗。

4、如果发现重度伤害,必须马上如实地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事故后的处理工作。

西乡县金牛小学2013年10月12日。

胡蜂应急预案

胡蜂应急预案

胡蜂应急预案
一、胡蜂的危害。

胡蜂是一种具有攻击性的昆虫,当人类接近它们的巢穴或者打
扰它们时,很容易引发胡蜂的攻击。

胡蜂的蛰刺毒液含有多种有害
物质,被蛰后会引起疼痛、肿胀、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二、胡蜂应急预案。

1. 预防措施。

在户外活动时,尽量避免接近草丛、灌木丛和树木下的洞穴或
巢穴,以免惹怒胡蜂。

2. 应急装备。

在户外活动时,随身携带防蜂喷雾剂或者其他驱赶胡蜂的工具,以备不时之需。

3. 遇袭处理。

如果不慎被胡蜂蛰伤,应立即远离蜂巢,避免更多的胡蜂袭击。

用冰袋或冰块敷在被蛰处,减轻疼痛和肿胀。

如出现过敏反应,应
立即就医。

4. 救援措施。

如果发现有人被胡蜂袭击并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5. 清除巢穴。

如果发现胡蜂巢穴,应及时通知专业的灭蜂公司进行清除,切
勿私自进行操作。

以上就是胡蜂应急预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在户外活动时能
够做好防范措施,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胡蜂应急预案

胡蜂应急预案

胡蜂应急预案
标题:胡蜂应急预案
引言概述:胡蜂是一种常见的昆虫,但其蜇伤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因此需要制定一套胡蜂应急预案来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

一、胡蜂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1.1 胡蜂的蜇伤对人体的危害
1.2 胡蜂蜇伤后的症状及处理方法
1.3 如何预防胡蜂蜇伤
二、胡蜂的生活习性及栖息地
2.1 胡蜂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
2.2 胡蜂常见的栖息地和活动场所
2.3 如何避免与胡蜂接触
三、胡蜂应急预案的制定
3.1 制定胡蜂应急预案的重要性
3.2 胡蜂应急预案的内容和流程
3.3 培训员工和团队成员的应急知识和技能
四、胡蜂应急预案的执行
4.1 发现胡蜂群时的应急处理措施
4.2 胡蜂蜇伤事故的应急处理步骤
4.3 胡蜂应急预案的评估和改进
五、胡蜂应急预案的宣传和推广
5.1 宣传胡蜂应急预案的重要性
5.2 常规演练和模拟胡蜂应急情况
5.3 持续改进和更新胡蜂应急预案
结论:制定胡蜂应急预案是保障员工和公众安全的重要举措,只有充分了解胡蜂的生活习性和危害,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和评估,才能有效地应对胡蜂相关的紧急情况。

预防被胡蜂蜇伤及紧急处理办法

预防被胡蜂蜇伤及紧急处理办法

预防被胡蜂蜇伤及紧急处理办法(第三周国旗下讲话)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要讲一个重要的安全问题——关于预防胡蜂蛰伤及紧急处理。

胡蜂又称为“马蜂”,是一种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飞翔迅速的昆虫。

雌蜂身上有一根有力的长螫针,在遇到攻击或不友善干扰时,会群起攻击,可以致人出现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最近在安康、汉中地区频繁发生胡蜂蛰伤人的事件,目前已累计蛰伤1600余人,40多人不治死亡,就在9月9日,我县发生两起胡蜂伤人事件,导致两人死亡,因此我们全体师生务必引起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当前胡蜂防范救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怎么预防被胡蜂蛰伤呢?1、不在树木茂密的地方玩耍,不私自或结伴在野外活动,如去野外需带帽子,注意观察周边环境,避免惊扰蜂巢。

2、不应在空旷地方摆放没有掩盖的糖类食物及饮品,以免胡蜂集结。

(平时同学们吃的小面包、喝的饮料及其它的食品一定要清理干净,不能放在桌肚里。

)3、化妆品内的气味往往模仿天然花香,容易招蜂,出行前不要饮酒、使用化妆品。

4、胡蜂是色盲,零星几只蜂在身边飞舞骚扰时不必理会;蜂停落在头上、肩上时,轻轻抖落即可,不要拍打。

5、如被蜂群攻击,应尽快用衣物包裹暴露部位,可蹲伏不动,不要迅速奔跑,更不要反复扑打。

6、在野外如遇见单飞的胡蜂在周围盘旋,表示你已接近它的警戒范围,绝不要挥赶或骚扰它,也不要距离很近观察胡蜂,要尽快离开,以免它发出讯息招来群蜂攻击。

7、在活动区附近发现胡蜂巢穴,没有完善的防护装备切勿自行摘巢,报告消防部门处理。

野外作业人员应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蛇药、息斯敏等)。

如不幸被胡蜂蛰伤后怎么办呢?1、如被少数胡蜂轻度蛰伤,可用酸性水冲洗(如食醋或柠檬),也可用肥皂水洗。

2、中度蛰伤:立即用手挤压被蜇伤部位,挤出毒液,立即用食醋等弱酸性液体洗敷被蜇处伤口,近心端结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结扎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必须记录结扎的具体时间及标记)。

胡蜂蜇伤患者医疗救治工作方案

胡蜂蜇伤患者医疗救治工作方案

胡蜂蜇伤患者医疗救治工作方案胡蜂蜇伤是指人体被胡蜂蜇刺后产生的疼痛、红肿、灼热感等症状。

对于胡蜂蜇伤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需要高度重视,及时有效的救治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将就针对胡蜂蜇伤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提出一份详细的方案。

一、预防工作1. 宣传教育:加强对胡蜂蜇伤的相关知识的宣传,包括蜂类的生活习性、蜇伤的处理方法、急救措施等内容,并提倡采取预防措施,如穿长袖衣服、避免穿浅色衣物、避免破坏蜂巢等。

2. 环境整治:加强对公共场所和居民区域的环境整治,减少蜂类活动的滋生条件,如清理废弃物、破旧建筑等。

二、急救措施1. 蜂刺取出:如果被蜇伤者有蜂刺残留在伤口中,应及时用胶带或拔罐器等工具将蜂刺取出,避免挤压导致毒液进一步扩散。

2. 冷敷止痛:在蜇伤部位施行冷敷,可缓解疼痛和肿胀,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3. 移动患者:如果患者有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晕厥等,应立即将其移动到安全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

三、医疗救治1. 剧痛处理:对于严重疼痛的患者,可以给予止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以缓解患者疼痛。

2. 抗过敏治疗:对于存在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或抗组胺药物,以防止过敏反应加重。

3. 炎症控制:如出现局部明显红肿、灼热感,可使用抗生素或局部炎症药物,以减轻炎症症状。

4. 密切观察:对于年龄较小或年龄较老的患者,应该更加密切地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出现并发症。

四、复查与随访1. 复查:对于较为严重的蜂蜇伤患者,应定期进行病情复查,观察蜇伤处的炎症情况和患者的不适感。

2. 随访: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追踪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提供必要的康复指导和建议。

在实践中,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的急救网络,提供给药、急救器材等必备条件。

也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于胡蜂蜇伤患者的救治能力。

公众也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蜂蜇事故的发生。

通过以上工作方案的执行,可有效提高对胡蜂蜇伤患者的医疗救治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6.预防胡蜂蜇人

6.预防胡蜂蜇人

6.预防胡蜂蜇伤
1.胡蜂蜇人原因是什么?被胡蜂蜇伤应该怎样处理?
答:马蜂蜇人主要有以下原因:1、人为伤亡人中绝大多数是主动攻击蜂巢时遭到报复,因此不捅蜂窝。

2、使用的化妆品中有与胡蜂信息素近似的成分,进入有胡蜂的区域不可涂抹含有蜜味及近似胡蜂信息素的化妆品。

3、饮酒的人易受到胡蜂的攻击,进入林区不饮酒。

马蜂蜇后伤口会立刻红肿,且感到火辣辣的痛。

此时,应马上涂抹一些食醋,使酸碱中和,减弱毒性,亦可起到止痛的作用。

(马蜂毒液是弱碱性)如果当时有洋葱,洗净后切片在伤口上涂抹,此外还可用母乳、风油精、清凉油等去除蜂毒,但切记不可用红药水或碘酒搽抹,那样不但不能治疗,反而会加重肿胀!
胡蜂的毒素分溶血毒和神经毒2类,可引起人肝、肾等脏器的功能衰竭,特别是蜇到人血管上有生命之忧,过敏体质的人十分危险。

胡蜂毒刺上无毒腺盖,可对人发动多次袭击或蜇人。

因此被蜇伤一定要及时就医,不可大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蜂蜇人预防与控制技术方案
为科学控制胡蜂危害,有效预防胡蜂蜇人事件发生,确保广大群众生命安全,根据胡蜂生物特性,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了解胡蜂生物学习性
胡蜂,又称为马蜂、黄蜂,以胡蜂总科的黑盾胡蜂、黑基胡蜂及黑绒虎头蜂、黑腹虎头蜂、黑虎头蜂等为主,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

(一)形态特征
该蜂体大而凶猛,体长约19-27mm,棕黑色,腹部2-6节黑色,头胸部具密集的棕色毛,中胸背板中隆线明显。

胸腹节黑色,有中纵沟。

腹部被棕色毛。

翅为棕色。

各足基节、转节、腿节、跗节黑色,足其余部分为棕色。

(二)生物习性
1、胡蜂1年常可发生3代(每代指从卵、到幼虫、蛹最后到成虫的过程),有的品种发生1-2代,以受精雌蜂过冬。

到深秋季节,气温降低至15-17℃时开始离巢,至10月下旬气温低于11℃左右、全部离巢,迁居至石洞、草堆等比较温暖处避寒过冬,常数十、数百只聚成一团,抵御寒冷。

第2年春季气温转暖,达到14-15℃时,即开始散团,重新活跃起来,选择适合生活的地方筑巢入居,继续交配、产卵、孵化、变蛹和羽化。

2、胡蜂巢的构筑材料多为木质,如草根、树皮、锯木屑等。

建造的体积一般较宽大,蜂巢先呈圆球体,约12-14cm,后增大呈长梨形,蜂群增加后,蜂巢直径会增加到20cm以上,高达
40-90cm,常称为“葫芦包”,每群蜂数目可达1-2万只。

蜂巢
常筑在林内树叉上或土穴、树洞中,有时在村镇居民窗前檐下筑巢,处所多为比较避风向阳的环境。

胡蜂的巢每年只住半年,秋季离巢后就废弃不用,来年春天重筑新巢。

3、胡蜂是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尖利的大牙。

胡蜂食性复杂,除了吸食花蜜外,成虫还具捕食性,树上的毛毛虫、小青虫,都是它的捕食目标。

由于胡蜂捕食的对象都是害虫,这一点上,它与蜜蜂一样都是益虫。

胡蜂分有毒和无毒两种,有毒的是雌蜂。

4、胡蜂和蜜蜂都有群居的生活习惯,但其排外,护幼、护巢习性很强。

它们的脾气比蜜蜂更暴躁,更“好战”,对于误闯进来的成员,会群起而攻之,将其杀死。

胡蜂蜇完人还能活着,胡蜂的螫针细长,蜇完人后可以顺利带出。

虽然每次蜇完人后,它们的“战斗力”会减弱,但休息一段时间后就会复原,并且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

而蜜蜂的螫针与内脏相连,蜇完人后内脏也会随螫针一同被拔出,它们一生只能蜇一次人,并且蜇伤人后会很快死去。

二、胡蜂危害人畜原因分析
胡蜂是有益昆虫,它能捕食其他昆虫的幼虫、消灭森林和农田中的害虫。

根据观察,每只胡蜂每年可捕食1000只苍蝇和1000只害虫,一个蜂巢可控制5000亩森林免遭害虫危害,维持森林昆虫生态平衡;胡蜂蜂房有祛风、杀虫、解毒的功效,有很好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胡蜂作为和人一样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有时又会和人类产生矛盾,甚至给人类造成重大伤害。

胡蜂伤人畜原因共6种。

一是气候原因。

胡蜂主要的食物是蠕虫昆虫,气候变暖,蠕虫类昆虫数量增加,为胡蜂提供了丰富食物资源,造成大量繁殖。

二是生态改善,胡蜂的量大增。

以前村子周边的树木少,现在退耕还林,树木多了,胡蜂又回到村子周围,在一些房檐下、大树、电杆、广告牌上安家。

三是人为干扰。

村民劳动活动频繁,无意识间侵犯了胡蜂,胡蜂可能以为要抢夺食物或者要攻击它,就群起而攻之,而且穷追不舍。

四是香味物质招惹。

胡蜂对化妆品、食物调料中的香味剂等化学物质比较敏感,使用化妆品的人容易受到攻击。

五是胡蜂毒性增强。

胡蜂蜇人后、死亡几率较以前大增,与胡蜂适应环境、综合毒素毒性较以前变得更大有关。

三、胡蜂危害的防范与救治
(一)预防方法
1、降低胡蜂筑巢的机会:经常注意观察院落周边树木、田埂小洞、房檐下,如发现胡蜂筑巢,应通过喷洒农药等办法及时趋离,或请专业人员清除,可减少胡蜂在树上、泥土中筑巢机会。

2、减少招惹胡蜂的东西:蜂类嗅觉极为敏锐,特别是对糖类和芳香性物质趋性强烈。

因此,一是不要在空旷的地方摆放没有掩盖的糖类食物及饮品,以免吸引胡蜂结集。

二是由于化妆品内含的化学合成物质和气味往往模仿天然花香,容易招来胡蜂。

胡蜂对气味特别敏感,有的人在出门前习惯喷些香水,有些人喜欢用香味很浓的化妆品,当胡蜂闻到这些香味时,就会受到刺激,
接着攻击的欲望就会被激起,追着香气的发散体,毫不留情地蜇下去。

因此到林区等胡蜂经常活动场所,出行前不要涂抹化妆品。

3、避开胡蜂:若遇胡蜂巢应绕行避开,不要靠近。

在野外扎营或在林间、杂草丛生的农地干活时,应观察周边环境,避免在蜂巢附近宿营和活动。

(二)防护方法
1、不要攻击胡蜂:胡蜂轻易不会攻击人畜,出现胡蜂攻击人畜,多是人畜有意或无意地刺激、伤害了它们。

如果不巧你与胡蜂撞个正着,或者发现有一两只胡蜂在你面前打转,一定要快速躲闪,不要轻易出手。

很多人在与胡蜂相遇后,在慌乱中都会出手将其打死。

当打死一只胡蜂后,它们会在临死前释放一种独有的气味,作为危险信号传递给同伴,在接收到同伴传递过来的信号后,同窝马蜂就会立马飞奔过来,进行支援,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马蜂赶来攻击你,有时也会惹得马蜂倾巢而出过来报复。

零星几只蜂在身边飞舞骚扰时,不必理会。

蜂停在身体上时轻轻抖落即可。

2、科学应对胡蜂群攻击:万一被蜂群攻击,要尽快用衣物包裹暴露部位,不要迅速奔跑,可蹲伏不动,不要反复扑打。

在胡蜂分布密集区作业要穿长衣裤,注意面部、手部的防护。

3、蜇伤情况紧急处理:被胡蜂蜇伤,伤口通常不大,但治疗不及时可能出现过敏现象,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紧急处理方法是:一是检查蜇伤处,若有毒刺遗留即用镊子拔除,用拔火罐法吸出毒液。

二是用食醋等弱酸性液体或3%硼酸溶液洗涂伤口(马蜂毒呈弱碱性,要用食醋涂抹伤口,酸碱中和,使毒性减弱。

)。

此外,还可用风油精、清凉油等消除蜂毒,但千万不可以用红药水或碘酒擦拭,那样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会加重肿胀。

三是遇到蜇伤严重患者,在伤口近心端结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结扎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并尽快到医院就诊。

四、控制技术方法
胡蜂是有益昆虫,是农业害虫的天敌,林区内的胡蜂应加强保护。

但如果胡蜂出现在村镇、道路、学校、医院等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方,并且对人和家禽产生危害和威胁,则应进行控制。

1、适时摘巢。

春季在城镇周围、道路两侧、游憩林区、登山路径等区域,及时进行普查,于胡蜂蜂巢小巢期及时摘除并在空旷处焚烧。

2、焚毁蜂群。

深秋季节,当气温降低至15-17度时胡蜂就开始离巢,迁居至石洞、草堆等比较温暖处去避寒,常数百只聚拢抱成一团,抵御寒冷。

对不在林区发现的蜂群可用火焚烧。

3、药剂灭杀。

发现蜂巢或蜂群,及时采用高压喷雾器喷施菊酯类、有机磷类农药。

也可采用自动敷药法,捕到胡蜂后,放入100~150ml的瓶内,瓶内放置“毁巢灵”粉剂,借胡蜂挣脱振翅的气流,自动将粉药均匀地敷散到蜂体各部分,打开瓶盖放蜂回巢,即可很快污染全巢,达到毁除蜂巢的目的。

胡蜂有造巢吸水的特点,于蜂吸水的地方,可人工挖掘水坑或放置盛水器皿,加入农药,当胡蜂吸水时即会中毒死亡。

在放置农药时,要注意人畜饮水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