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下册32_2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教案新版[浙教版]1
九年级科学下册3.2来自微生物的威胁(1)教案(新版)浙教版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炭疽杆菌引起的炭疽病。
2.了解由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
3.知道抗生素的作用。
教学重点细菌引起的疾病(炭疽病),抗生素的作用教学难点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和炭疽杆菌引起的炭疽病的特征。
教学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在20世纪前,手术是一项十分危险的事。
许多病人往往因为伤口感染而死亡,但没有人知道引起感染的原因。
直到在研究葡萄酒变酸和蚕病取得巨大成功之后,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提出,微生物是引起某种疾病的根源,杀死这些微生物能避免疾病的传染。
二、新授课:(一)来自细菌的威胁1.什么是细菌:①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②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的细胞核。
④种类:杆菌、球菌、螺旋菌细菌菌落螺旋球杆螺旋菌球菌杆菌2.你知道细菌危害人体将抗的途径吗?细菌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a.有些细菌能侵入并破坏人体细胞。
b.有些细菌不侵入细胞内,但能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
(二)由炭疽杆菌引起的炭疽病资料美国”9.11事件”阴云未散,生化武器炭疽热病菌事件又接连不断在美国发生。
当年有40余人因直接或间接接触夹带有炭疽热病菌的邮件而受感染,其中5人死亡。
而之后法国首都巴黎和其他一些城市也相继发生有关炭疽热的报警。
炭疽(ant hr ax)是由炭疽杆菌所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通常发生在草食动物身上。
人类感染炭疽病的3种途径:1.因食用被炭疽杆菌污染的食物,引起人的肠炭疽--饮食传播2.因擦伤或割伤人的皮肤,感染了炭疽杆菌,引起皮肤炭疽--接触伤口传播3.因吸入漂浮在空气中的炭疽杆菌孢子而感染,引起肺炭疽--空气和飞沫传播炭疽病症状:发高烧、萎靡不振、容易疲劳,并伴有不时的干咳。
病情会突然恶化,感觉呼吸困难、出汗、皮肤上浮现青色的斑点,严重者会休克,最终丧命。
死亡率很高。
思考:你能举例说明细菌危害人体健康吗?(三)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见P67表格1.细菌性痢疾①性质:急性消化道传染病②典型症状:早期:腹痛,发热,然后腹泻;严重:大便出现粘液,血和脓,高热,昏厥,神智不清,四肢抽搐等③致病的病因: 痢疾杆菌④传播途径: 饮食传播⑤预防的方法: 饮食卫生2.肺结核①肺痨的性质:慢性呼吸道传染病②典型症状:全身疲软,食欲不振,身体逐渐消瘦。
《第三章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下册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了解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其可能带来的威胁。
3.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防范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微生物的认知和防范展开,具体包括:1. 阅读材料:学生需认真阅读《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相关教材内容,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视频学习:观看关于微生物的科普视频,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特别关注微生物如何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3. 实验准备:在教师指导下,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为下一课时的实验操作做好准备。
4. 家庭调查:在家中寻找并记录家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及其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如浴室霉菌、厨房细菌等。
5. 防护措施制定:针对家庭调查中发现的微生物威胁,制定简单的防护措施或卫生习惯建议。
三、作业要求1. 阅读材料和视频学习要求细致入微,确保学生全面理解微生物的基本知识。
2. 实验准备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确保实验器材和试剂的准确无误。
3. 家庭调查要求客观真实,记录详实,能够反映出家中的实际情况。
4. 防护措施制定要求具体、可行,针对不同的微生物威胁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5. 作业需按时提交,字迹工整,答案准确。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视频学习效果和实验准备情况进行评价。
2. 家庭调查部分将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防护措施制定部分将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其提出的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 整体作业的评价将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评阅,针对问题及时给出指导和建议。
2. 对于优秀的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3. 对于存在的问题,将通过课堂讲解、个别辅导等方式进行纠正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
4. 作业反馈将作为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依据,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3.2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练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① 病原微生物: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② 传播途径:指微生物在人群中传播的方式。
③ 防控措施:指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方法。
④ 危害:指微生物感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艺术性与趣味性设计
① 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展示微生物的形态和传播途径,增加视觉效果。
② 利用色彩和字体变化突出重点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评价体系,我打算引入更多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如课堂小测验、小组互评等,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微生物知识。同时,我也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 基础知识巩固: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等知识点,形成一份知识总结。
6.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 微生物与人体免疫:学习微生物如何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如益生菌、有害菌等。
- 微生物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了解微生物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7. 案例分析
- 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分析不同微生物感染的传播途径、危害及防控策略。
- 结合实际生活,讨论微生物感染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③ 设计有趣的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参与绘制微生物示意图,增加课堂互动性。
十.课后作业
1. 微生物基本概念
- 作业题目:请简述微生物的定义及其主要类型。
- 参考答案: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到的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2. 微生物传播途径
-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 参考答案: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和生物媒介传播等。
3.2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2.作业评价
(1)作业批改: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2)作业点评: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表扬优秀作业,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对作业质量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其提高。
(2)微生物感染主题讲座:邀请微生物领域的专家或医生进行讲座,分享微生物感染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增加学生的专业素养。
(3)微生物感染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医院、实验室等场所,了解微生物感染的实际应用和防控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开展微生物感染科普宣传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微生物感染科普宣传活动,如制作科普海报、编写科普文章等,提升学生的科学传播能力。
3.确定教学媒体使用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微生物感染的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
(2)运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微生物研究的新进展和实际案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利用虚拟实验室软件,让学生在线进行微生物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微生物感染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3.2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3.2来自微生物的威胁”,出自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本节内容将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对人类生活、健康及环境的潜在威胁,并探讨一些微生物为何能造成威胁的原因。内容将涉及微生物感染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以及人类如何通过科学方法应对微生物带来的挑战。
新浙教版九年科学下册第3章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第2课时(教案)_1

浙教科学九年级下册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教学设计
不与传染源接触等。
你能说出图中做法分别属于哪项预防措施吗?
【略】
思考与讨论
近10 多年来,我国性传播疾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性自由和性解放带来的不安全必行为,婚外恋带来的婚外性行为、不使用避孕工具、对性知识的无知和对性健康的忽视等都是导致病例增多的原因。
预防性传播疾病的关键是遵守性道德,坚持一夫一妻制。
】
视频: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染
措施
了
疾病的防治。
《第三章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下册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知识与理解:加深学生对微生物的种类、特性及其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知识理解。
2. 技能: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应对微生物威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作业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以及预防微生物威胁的必要性。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来自微生物的威胁》课程内容,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的关系。
2. 实践调查:分组进行家庭环境中的微生物调查,如厨房、卫生间等地方,观察并记录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存在情况。
3. 制作观察日记:将观察到的微生物情况详细记录在观察日记中,包括观察时间、地点、环境条件、微生物形态及数量等。
4. 课堂准备:学生需准备一份关于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微生物传播的方案或建议,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三、作业要求1. 实践调查要求: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实地调查,确保安全,并使用适当的工具和设备进行观察记录。
2. 观察日记要求:日记内容需真实、详细,用科学术语描述所观察到的微生物特性,并附上相关图片或手绘插图。
3. 预防方案要求:预防方案需具有实用性,简单易懂,并能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给出具体措施。
4. 提交形式:所有作业以电子版形式提交至教师指定的平台或邮箱。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实践调查的认真程度、观察日记的详细性和科学性以及预防方案的实用性进行综合评价。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增强课堂互动性。
3. 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课程的学习。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及时批改作业,对每位学生的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
2. 对于观察日记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在反馈中指出并引导学生进行改正。
3. 对于预防方案的不足之处,教师可提供改进意见,帮助学生完善方案。
4.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深化学生对微生物威胁的认知,增强学生对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污染的意识。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教案 3-2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1课时)

课题 3.2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1课时)教材解读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病毒的结构。
2.了解流行性感冒的流行及预防。
3.了解常见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二)过程与方法分析图片,形成微生物的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微生物。
重点病毒的结构,流行性感冒的流行和预防,常见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难点流行性感冒的流行和预防,常见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教学准备投影仪、PPT环节师生活动占用时间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来自细菌及病毒的威胁一、引入:1、视频引入:传染病的介绍2、思考:流感等传染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提出,微生物是引起传染病的水是地球上各种生命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水。
二、讲述:来自细菌的威胁1、细菌的形态:1.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个体很小。
细菌一般要用高倍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
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细菌的结构无成形细胞核的生物叫原核生物3、细菌的危害①有些细菌能侵入人体细胞。
②有些细菌能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
4、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思考:你知道还有哪些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5、细菌引起疾病的治疗细菌引起的疾病通常可用抗生素治疗。
大多数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产生的,能抑制并最终消灭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科学家已发现了5000多种抗生素。
目前,生产和临床使用的抗生素只有300多种,如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都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
科学家已发现了5000多种抗生素。
目前,生产和临床使用的抗生素只有300多种,如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都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
视频观看:青霉素的发现活动:1. 把几滴土壤细菌培养液加在培养皿中含营养物质的琼脂上,涂抹均匀,把一些小圆纸片浸在不同浓度的青霉素中,另外2片浸在蒸馏水中作为对照,然后放在琼脂表面,如图所示。
把培养皿放在30℃~32℃的恒温箱内24小时。
《第三章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下册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来自微生物的威胁》这一课程,使学生能够:1.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
2. 掌握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其可能带来的威胁。
3. 学会预防和控制微生物传播的基本方法。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阅读教材中关于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并完成预习导读中的问题。
2.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在家中寻找并观察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并记录其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
3. 实验操作:学生需在实验室里完成一次简单的微生物培养实验,观察其生长过程并记录。
4. 小组合作: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如何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的传播,并形成小组报告。
5. 撰写报告:学生需根据课堂学习和实验结果,撰写一篇关于“微生物的威胁与防控”的报告。
三、作业要求针对以上作业内容,学生应按照以下要求完成:3. 作业要求a. 观察与记录:学生在家中观察微生物时,应确保实验环境的卫生与安全,详细记录微生物的形态、大小、生长环境及生长过程。
b. 实验操作:在实验室进行微生物培养实验时,应遵循实验室规则,正确操作实验器材,认真观察并记录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c. 小组合作:小组讨论时,学生应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意见,形成的小组报告应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d. 撰写报告:报告应包括微生物的基本知识、观察记录、实验过程、防控措施及个人见解等方面,语言应简洁明了,逻辑清晰。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小组讨论及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反馈与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来自微生物的威胁》这一课程的知识与技能。
以上是《初中科学课程<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的详细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二、来自病毒的威胁
思考:1、你得过流感吗?2你能说说感冒的症状吗?
来自病毒的威胁――病毒:个体微小,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没有细胞结构。
SARS 冠状病毒
什么时候流感(或当地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发病率最高?
1、明确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
3、编制调查表
4、实施调查
5、统计原数据进行分析
阅读见P71调查数据分析:
结论:去年春华中学流感患病率为30%,其中男性患病比率略高于女性;在患病的时间上,春季和冬季较高。
不同季节患流感的人数
流感是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引起的。
目前发现的流感病毒大约有一万种,禽类是常见的病毒携带者,某些禽流感能传播给人。
备注 去年患流感时间 去年是性别 学号 班级 病
毒的大小
思考:你知道禽流感吗?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
是由A型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
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现为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死亡率较低;或表现为较严重的全身性、出血性、败血性症状,死亡率较高。
这种症状上的不同,主要是由禽流感的毒型决定的。
读图:流感病毒的传播过程 P72
思考:1、什么叫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流感的流行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流感的流行的三环节: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1.空气传播:(流感等)
2.水传播:(甲肝等)
3.土壤传播:(蛔虫病等)
4.饮食传播:(肠道传染病等)
5.虫媒传播:(乙型脑炎等)
6.接触传播:(狂犬病等)
易感人群:传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人群。
练习:流感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流感患者是传染源,传播途径空气和飞沫,健康人是易感人群。
从1580年至今,全球范围内的流感流行、大流行已超过30次。
流感是2世纪暴发的最严重的疫情。
1918~1920年发生的“西班牙流感”使全球1/5以上的人得病,至少有2000万人丧生。
1957年,流感从亚洲开始,接着又在澳洲、美洲和欧洲登陆,在全世界肆虐,全球共有15亿人患病,数以万计的老人和儿童死于这场灾难。
1968年,流感从香港开始,再次席卷全世界。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世界有6亿人患流感。
但我国死于流感的人却很少。
思考:如果你得了流行性感冒,你会采取哪些措施避免传染给别人?
流行性感冒:①流感的性质:呼吸道传染病②典型症状:急性头痛,咽喉充血,鼻塞流涕,咳嗽气急,发高热,全身肌肉酸痛等…③致病的病因:流感病毒
④传播途径:通过飞沫传播⑤预防的方法:①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②流感流行期间,尽量少到公共场所。
③进行流感病毒疫苗接种
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但它们都可能致病,这样它们都称为病原体。
2.传染病流行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3.下列生物属于传染源的是 ( D )
A、蛔虫B.血吸虫 C.甲肝病毒 D、患狂犬病的狗
4.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B )
A、粪-口传播 B.飞沫传播 C.性接触传播 D.母婴传播
5.下列传染病不是由飞沫传播的是 ( D
A、流行性感冒 B.非典型肺炎 C.肺结核 D.甲型肝炎
6.世界卫生组织于2003年4月16日宣布,经过全球相关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终于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异体是非典型肺炎的 ( B )
A、传染病
B、病原体 C.传播途径 D.易感者
7.炭疽热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1)炭疽热的病原体属干生态系统的 ( C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不是
(2)炭疽热的传染途径可能有①②③。
①通过食物传播;②通过空气传播;
②③通过接触传播;④通过血液传播。
(3)在佛罗里达州被发现的第1例炭疽热患者,他属于 ( B ) A.病原体 B、传染源 C、传播途径 D.易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