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加强采点得分意识,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考试说明】:1、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

持语意通畅。3、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三、知识链接

1、标准: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字字落实。“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换――替换。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4)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

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例2战于长久,公将鼓之。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补――补充。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6)调――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忌不自信。

四、巩固练习

1、划线句翻译 (共8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①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②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①曾子衣敝衣以耕。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③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五、高考冲刺

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4年福建高考试题)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③纺:系

①范氏富,盍已乎?

②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③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加强采点得分意识,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考试说明】:1、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3、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三、知识链接

1、标准: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换――替换。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3)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4)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

[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例2]战于长久,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5)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②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6)调――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①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四、高考题回顾

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4年福建高考试题)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③纺:系

参考答案

①范氏富,盍已乎:范家富贵,何不(为什么不)取消(停止)这门婚事(亲事)呢?(2分。“盍”1分,何不,为什么不;“已”1分,停止)

②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范献子把董叔抓来(捉来、逮住)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3分。“执”1分,捉住;省略句“执之”1分;“纺”1分,绑)

③欲而得之,又何请焉:想要的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3分。“欲”1分,想要;宾语前置“何请”1分,请求什么;句意1分)

评分细则的拟订会体现在句子的几个关键得分点处。

①句中的关键词语(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

②特殊句式的翻译(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包括固定句式)

五、巩固练习

1、划线句翻译(共8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①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译: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这样的。

(3分。译出大意1分;“旬”1分;“举”1分)

②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译: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2分。译出大意1分;“是”1分)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译: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

(3分。译出大意1分;“箪”1分;“师”1分。)

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参考答案:

①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

②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③接受的别人的东西,就会害怕得罪他,给予了别人东西就会盛气凌人。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

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掌握几种实用的技巧——留、删、换、调、补、贯 2、运用方法翻译课外文言文语段 3、让学生逐步体验竞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教学难点:学生体验竞争,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更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为中考做准备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 二、热身运动 1、朗读《东施效颦》原文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庄子·天运》 2、四人小组讨论《东施效颦》的大意我们这节课打算用男女生竞赛的形式,看看谁表现最好,最后夺魁。 3、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译文,请大家指出其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译文:西施得了心病总在家里皱眉头,家里的丑女看见西施皱眉觉得很美,回家也捂着心皱眉,有个富人想见见她,但西施坚持不出门贫穷的人见到了她,却带着妻子离开她她知道皱眉头的美丽,却不懂皱眉头为什么美丽。 4、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 1)关键词不落实 2)省略成分补充错误 3)代词指代不准确

4)望文生义太死板 这些都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想当然,甚至靠想象;译出之后,句子却是不通的,那么,文言文的翻译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呢?下面让我们来小试牛刀,一起去寻找答案。 三、小试牛刀(明确标准、方法指导): “二标准”: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那么,我们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到底怎样达到“二标准”呢?我们可以用“六方法”,“六方法”听起来好像复杂,其实就是六个字,一个标准三个字,两个标准六个字,简言之,就是“留删换”、“调补贯”。 字字落实留、删、换 文从句顺调、补、贯 四、典型例题解析 (一)字字落实留、删、换 A、翻译下列的句子(女士优先,女生必答) 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方法:留——表示时间、地点、人名、官职等专用名称可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B、翻译下列的句子)(男生必答) 1、夫战,勇气也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方法:删——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C、改错题(抢答题)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错误译文:率领妻子来到这走投无路的地方 2、属予作文以记之 错误译文:用属于我的作文记这件事 3、将军身被坚执锐 错误译文:将军身穿铁甲,手拿武器 方法:换——将文言词语替换成与它意义相同或相当的现代汉语

2020高考语文高考专题之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专题之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三年级于术杰 【教学目的】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原则,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 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掌握解题步骤、翻译方法,学以致用。 3、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曲靖一中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五 原题目:使史更敝衣,草履,背筐,手长鑱,为除不洁者。 翻译:(看守)让史可法穿上破旧的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筐,手里拿着长锹,装作打扫卫生的人。 评分标准:“草履”“手”“为”各1分;全句大意2分 得出翻译重点:重要实词、常见虚词、通假字、双音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及固定句式 二:刷考点-----胸有成竹 考纲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意义; 翻译——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 三、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1.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愿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四、刷技巧-----仙人指路 1、留——保留原词 文言文中凡人名、地名、物名、帝号、国号、封号、朝代、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及数量词等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都要保留不翻译。 【例题】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译: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凭借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 2、删——删去无意或不译的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加强采点得分意识,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考试说明】:1、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 持语意通畅。3、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三、知识链接 1、标准: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字字落实。“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换――替换。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4)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 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例2战于长久,公将鼓之。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补――补充。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6)调――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忌不自信。 四、巩固练习 1、划线句翻译 (共8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①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②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①曾子衣敝衣以耕。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③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五、高考冲刺 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4年福建高考试题)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③纺:系 ①范氏富,盍已乎? ②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③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全国通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翻译教案

文言文翻译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2017年新课标Ⅲ卷高考试题) 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 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 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 ..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 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 ..,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 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答案】D 【解析】原句的大意“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察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礼阻止,故意刁难”“初”表示时间,单独断开,“选者”作后句的主语,在前面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答案】C 【解析】C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他们职位一般,故选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 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答案】A 【解析】A项“是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应该是“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许将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答案】 (1)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2)章惇做了宰相,与蔡卞一起大肆搜罗编造罪名,来贬谪元祐诸臣,上奏皇帝要开掘了司马光的坟墓。 【解析】注意重点词语“申饬”“岂”“对”“为”“同肆”“罗织”“发”和句式“何以……为”的翻译。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理

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技巧。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典题回顾 将2012年江苏卷《伯父墓表》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3分) ⑵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3分) ⑶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4分) (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3)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二、重点讲析 要想较好地掌握着一个知识点,那么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翻译题有什么要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借用清代著名翻译家严复的话来说那就是三个字:信、达、雅。 信:真实,准确。实词虚词做到字字落实。 达:通顺,流畅。合乎现代语法规范及语言习惯。 雅:语言优美。对一些句子要译出原文的风格。 三、设疑讨论,归纳翻译方法 1、讨论:下面句中的黑体字如何翻译,用了什么方法?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③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④对曰:“将以衅钟。”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师生归纳方法:留 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2、讨论:下面句中的黑体字如何翻译,用了什么方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师生归纳方法:删 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情况: 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3、讨论: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指出翻译用了什么方法?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之)而师之。(《师说》) ③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④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鸿门宴》)

高考语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翻译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翻译教案 【复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方法并在练习中不断加以巩固 【教学课时】一课时 【知识链接】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1、基本原则: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语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意译:指的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文言文中使用了比喻、借代、引用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应该使用意译才能使意思明确。 2、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标准是“信”、“达”、“雅”。 “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 “达”,就是要求译文要通顺流畅; “雅”,则要求译文尽量形象、生动些,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部分共19分,其中“翻译题”就占10分。江苏《高考说明》对文言翻译作出的特殊说明是:文言句子翻译是最难的,要注意把握整句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做到句不离篇,还要注意实词、虚词的翻译,语气的表达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二、议一议说一说(方法总结) 根据学案上所给的句子,请同学们归纳出翻译的几种技巧方法。 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 译文: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 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译文: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总结:对于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可以保留,不用翻译。——“留” 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译文: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外面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导学案+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通关宝典(新高考版)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导学案 班级:姓名: 【真题演练】 (2023新高考卷Ⅰ)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 (2022新高考卷Ⅰ)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 【方法指导】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一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信、雅、达;二是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 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补、删、换、调、贯 一、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书名、器物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例:⒈赵惠文王十六年 ⒉庐陵文天祥 ⒊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对点小练: 1、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4、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高三文言文复习专题之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中文言文句子翻译教案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文言文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2.能准确翻译句子中的重要的实词,保持句意完整。 教学方法:讲解法、提问法和当堂练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与原则 1、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标准(多媒体展示)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高考不作要求)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文从字顺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步骤(多媒体展示) 1、读:通读原文,明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文的联系,初步了解大意。 2、审:审清采分点即两类考点。(关键词语、语法现象) 3、切:以词为单位切分句子。 4、连: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5、验:检验句子是否连贯通顺,并且代入原文判断意思是否成立 6、誊: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迹清晰地誊写到答案卷上。 温故知新,探究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 探究总结1、对(对译法)(师黑板书写,以下同) 就是要求逐字逐句落实,以原来的单音节词为一个语素,另外再加一个语素,组成一个双音节词来解释。 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多媒体展示)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例2:君安与项伯有故。(多媒体展示) 译文:您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探究总结2、留(保留法) 凡国名、朝代、年号、人名(字、号等)、官职名、地名、器物名、数量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或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皆保留不译。(多媒体展示例句) 例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高中语文课教案:文言文翻译训练

高中语文课教案:文言文翻译训练 一. 课程介绍 高中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其中,文言文 翻译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之一,对学生理解古代文化、提高翻译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教案将针对高中语文课的文言文翻译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准确、地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二. 学习目标 1. 能够准确理解古代文言文原意。 2. 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 3. 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进行实际应用。 三. 教学步骤 1. 导入: 在开始本节语文课之前,向学生介绍本次授课内容:通过学习古代著名文 章及其相关背景知识,进一步锻炼学生对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转换能力,并探寻其中蕴含的思想与观念。 2. 理论讲解: a) 文言文字义理解 - 讲解常见的文言文句子结构和高频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 语法。 - 探讨句子中的关联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其在整个句子结构中所 起的作用。

b) 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 - 分析常见翻译难点,并介绍相应的解决方法。 - 引导学生注意古代表达方式与现代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拟合古代思维模式的能力。 3. 实践演练: a) 给定一段或多段不同难度级别的文言文原文,要求学生用现代汉语进行准确翻译。 b)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检查并修改自己的翻译结果。 c) 展示翻译成果,共同探讨最佳翻译方案。 4. 拓展延伸: a)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进一步把握原著内涵。 b) 提供额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尝试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四. 教学资源及评估 1. 教学资源: a) 教材:携手中华文化,含有丰富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相关翻译练习。 b)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或电子屏幕展示教学内容和翻译范例。 2. 评估: a) 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 b) 翻译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准确性;

高考语文 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文言文句子翻译教案 [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课本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那么、技巧的基础上,加强采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作为综合性考查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要求我们既能从整体上把握句意,又能运用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比较准确地表达。它不仅考查了我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而且考查了我们的表达能力。这一考点在近年来的高考中所占比分逐年增加,由最初的3分到后来的5分,到2006年的9-10分。面对这一考查趋势,我们如何从容应对呢?本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力争能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二、温故知新 1、翻译的原那么与技巧: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那么是什么?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 ____ _____ (信达雅) 第二: 字字落实,以_____为主,以_____为辅 (直译意译) 2、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①对译。即将文言文的词语翻译为相对应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语。对译是文言文翻译中最基本的方法。 ②替换。需要替换的词语通常是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消失了的词〔如“吾〞“余〞“子〞等〕和通假字。 ③保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 ④增删。增,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删,指删去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 ⑤调整。即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三、考题回放 〔一〕出示高考题,学生试翻译,并指出采分点。 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高考全国卷〕 译: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2006高考全国卷II〕 译: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呀。 〔3〕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2006高考某某卷〕 译: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二〕思考:命题者为什么选择这些句子做翻译题?从中你得出了什么样的解题规律? 明确:命题者往往选择含有与现代汉语用法差别较大的词语和句式的句子来作为翻译题。 采分点往往是句中关键词语〔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和特殊句式〔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包括固定句式〕

高中语文_文言文翻译习题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文言文翻译习题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总结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 2、根据总结的技巧,借助旧知,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重点:重点是总结翻译的技巧。学生的翻译常常是随心所欲的,不经过认真的思考就写出答案,往往既不合情也不合理,让人啼笑皆非。所以,重点是总结一些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翻译的准确性。能够运用旧知,举一反三,准确的解决新文段中的难词难句。 教学方法: 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板书:概括归纳法图形示意法 学情分析:高考中翻译的分值是10分,而整个古诗文的阅读赋分是32分。想要得分,必须能够准确理解诗文的意思。我们的学生往往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插手做题,能够得分,但是不能得满分,这里丢一点,那里丢一点,就变成了中下游的水平。古诗文的阅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从高一我们就要下功夫,教给方法,辅以练习,狠抓规范。王安石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幽默小故事活见鬼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以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顾愕然,不觉大笑。 ————《明清小笑话》 2017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翻译的表述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赋分是10分。这个考点出错较多,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严格要求,认真完成。今天这节课我们针对翻译中的一些问题,总结一下规律,增强采分点意识。

二、师生共同分析练习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没有紧扣句子,逐字逐句翻译。 2、没有准确翻译固定词组。 3、没有补充出句子成分和关联词。 4、没有删除发语词和语气助词 5、没有调换句式的顺序。 6、没有结合具体语境,不合情理。 三、规律总结——三字真言。 扣字词,直译先。单变双,巧扩展。名和号,各有专。见固定,即替换。 增省略,补关联。删语助,仔细观。调句式,位置换。 学情分析 高一学段普通学生,虽然初中已经学习过简单的文言文,对于文言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高中学段闻言部分的内容。在阶段性考查中也有相应的对答经验。鉴于文言文本本身的难度,学生在解读和鉴赏方面还存在水平不足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将长期存在。好处是现阶段考查的能力要求仅限于高考考纲要求。学生可以针对性地积累和学习。针对学生们存在的问题我们再次落实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 (1) 留。(2) 译。(3) 意。(4) 删。(5) 换。(6) 选。(7) 补。(8) 调。(9) 固。来让学生做习题。 效果分析 本课内容是古诗文阅读的文言文翻译,根据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学生学习浅易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要求,在阅读鉴赏中,分析平时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学习方法,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本节课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效果如下: 首先通过展示课前习题中出现的问题来导出课堂学习目标。所展示问题经过执教老师认真批阅筛选总结,是学生常见的共性问题,揭示的是学生阅读鉴赏古诗文时相关语文素养的欠缺,也是现阶段学生急于提升的能力短板。开门见山地不加掩饰地明确提出,是对学生最

高中语文_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三文言文翻译教案 1.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2. 能结合语境准确判断,能够明确句子中的重点句式词语等文言现象。 【教学重难点】 1. 以关键词句的翻译为突破口,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2. 在已掌握文言文翻译一般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 【学情分析】 前一阶段已进行了课内文言文知识的梳理复习,学生突出的问题仍是文言文翻译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技巧,翻译往往跟着感觉走,缺乏系统理性的方法,结果翻译出的语句错漏较多,甚至与原句本意相距甚远。针对此现象,本着巩固基础、迁移知识、加强能力的原则,补充延伸教材内容,给予系统科学的方法指导,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一)文言文翻译标准:1.信 2. 达 3. 雅 (二)文言文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察看考题,明确考点 2. 小结 文言翻译题的设题思路:命题者一般会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子(关键词句)来让考生翻译。这类语法现象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 二、尝试翻译,归纳方法 翻译方法一:留 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②度量衡单位、数

量词、器物名称。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翻译方法二:删 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语。如: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或语气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翻译方法三:换 ①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②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③通假字换成本字。④将古词换作现代词。 翻译方法四:调 ①调整特殊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②调整某些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语序。 翻译方法五:补 ①补充省略的成分。②补充跳跃的内容,使上下文语意完整通顺。 ①古文中使用借喻、借代、用典、互文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变通地译出。②直译不通时,可根据上下文语境,辅以意译。 【课后拓展】 一、【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翻译题。 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口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駮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人教版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翻译常见误区 2、学习文言文翻译要求和翻译方法。 学习重点:1、2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能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尽管我们平时很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但同学们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与“信、达、雅”的标准相对照尚有很大差距。从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个句子理解错误,或者个别词语认识有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篇文章旨意的准确把握。从翻译方法上看,许多学生不能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致使译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却破坏了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如何实现“信、达、雅”的目标?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④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 ★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优美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三、翻译常见误区 (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 例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 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混淆虚实。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

高中文言文复习教案

一.课堂导入 (以温故提问的方式导入) 1、提问: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是什么?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__、 _____、 _____ 。(信达雅) 第二: 字字落实,以_____为主,以_____为辅 (直译意译) (①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文言文翻译“信、达、雅”三字原则的理解 ②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愿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2、提问: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决”? ①对:一般指把原名中的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或多音词。 ②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 古语为今语。 ③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 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④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 ⑤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⑥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前四种方法是用于解词,后二种方法是用于调整文言文特殊句式造成的语序不合现代规范现象。 二.文言句子翻译题的解题步骤: (一)总体分五步: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二)分步解析:

第一步: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这一步其实是很重要的,告诉学生,翻译的第一步要从整体理解句意入手,不要一拿到题目就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抠,会出现前后不照应、句意不通顺等毛病,而且也这样容易走入死胡同。初次读句,只要理解句子的大意就行,这为下面推断词义打下基础。 第二步: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这一步是关键,因为挑出来让学生翻译的句子,一定有几个得分点,突破这些点是解题成功的关键。另外,每一位学生由于情况不同,在这些句子中总有几个字是他们一时难以断定词义甚至根本不知词义的“生词”。在这一步中,要让学生用笔把这些字圈出来,然后逐个解决。具体解释词语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下面的方法: 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有很多情况下,因为没有看出句子中所隐藏的特殊句式,导致很多学生翻出来的句子很乱,不合现代文的句子规范。所以,翻译句子一定要把语序理顺。告诉学生,要掌握以下几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这一步可以在草稿纸(考试时可以在试卷上)上先大致草拟一下答案,结合上面几步连词成句。 第五步:调整至答卷 这最后一步即把第四步的草稿再作调整,然后誊写到答卷上,这样既可以保证答案的思路清晰,又可以保持卷面清洁。 总结规律:①做翻译题的时候,应该有踩点得分的意识,要洞悉命题者关键想考查你哪些地方。要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②借助字音、字形判断;借助成语(词语)判断;借助课内文言知识积累;借助上下语境推断;借助语法结构推断……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一)“留”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一个句子: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高中语文_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文言文阅读之翻译提升训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积累,梳理出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增强踩点得分意识,灵活、熟练运用文言翻译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我们大家非常熟悉,“学”指的是努力积累,“思”是要思考总结规律,要想学习效率高,二者缺一不可,今天我们就以文言文的翻译为例,引导大家如何在复习中将两者结合起来,更加高效地做题。 (二)探究归纳 课件分别呈现几组例句,每组例句按难易程度作出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理解、翻译,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另外每组句子没有标明出处,可以采用快读快答的方式,准确说出这些经典例句的出处,也借此考查一下学生对课内文言文以及一些经典例句的熟悉和掌握情况,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第一组: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项伯杀人,臣活之。 第一组例句皆出自于课本中的经典文言篇目《渔父》《烛之武退秦师》《论语》《鸿门宴》,学生的熟悉度高,所以留给学生三到五分钟时间,安排学生自读、自译、寻找规律。 总结出规律后,挑选出第二句话考查学生的翻译。 第一组总结:“换” 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的合成词,特别是一些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重要文言虚词。其实“换”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大原则,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根本的区别:古汉语都是单音节词语,要想译成现代汉语,我们必须一一对应,将其替换为双音节词。(当然一些专有名词或无意义的词语除外)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翻译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一一对应,分别组词替换,直译为主。

高中语文_文言文专题复习——翻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文言语句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考点分析】: 考纲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语文考试说明》) 考查题型:主观翻译题,两个小题,分值10分。 预习案 一、读下面的文言句子,找出翻译的错误之处。 (共五小题) 二、翻译的基本原则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_、____、____ 。 第二: 字字落实,以_____为主,以_____为辅。 第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探究案 有课本例子逐渐得出翻译的方法技巧 字字落实留换删 文从句顺调补贯 巩固案 学以致用,进行大量练习 总结翻译题解题步骤 第一步: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第二步:找得分点、找出关键词 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第五步:调整至答卷。 总结高考翻译题命题规律: 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 多义实词、常见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固定句式 应对策略: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要有踩点得分的意识,找出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准确翻译。 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的做题中,此部分的失分往往非常严重。理解力太低,以致不能读懂文章,以致不能做到理解文本百分之九十的文字的意思,是失分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掌握一些相应的方法,是可以多得积分的。之前,他们只知道要采用“直译”的方法,却不明确到底要遵循哪些原则来进行翻译,以及具体如何操作。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以求在往后的做题过程中受益。在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效果分析 徐老师讲课思路清楚而且细致,挑不出什么大的错误;笑容也比较亲切,和学生们进行了比较有效地互动,课堂气氛不错。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效果比较明显。所选例子都是课内的,学生没有陌生感,能引起他们的表现欲。有课内到课外,循序渐进,不知不觉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考纲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语文考试说明》)考查 题型:主观翻译题,两个小题,分值10分。所以应该加以重视。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专题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所以选材从课本内出发,逐步向高考过渡,以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评测练习 一、读短文,找出调留补删换的地方。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 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二、高考链接2015年卷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