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的含义

教育技术的含义

教育技术是运用各种理论技术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对教育技术的定义理解要注意三点:

第一,教育技术的应用提倡以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和理论为指导;第二,教育技术是以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为研究对象(一般强调的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第三,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环节面(研究范畴)。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

教育技术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却不等同于信息技术。

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

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官能的技术,主要指与信息的产生、获取、表征、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有关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通常有视听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等。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首先在所属学科、研究对象、研究范畴是不同的。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而教育技术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由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所谓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目前多指信息技术,但不能仅理解为信息技术。

其次是目标不同。信息技术培训是要是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既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

第三是内容体系不同。(书20)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意义与作用

1.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

2.教育技术有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

3.教育技术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和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可以从: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来回答,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系统设计、内容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学习者特征分析等;

教育技术的开发主要包括:文印技术、音像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综合技术等;利用主要包括:媒体的利用、革新技术的推广、实施并制度化、政策与法规等;

教育技术的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信息管理等;

教育技术的评价主要包括:问题分析、参照标准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

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和应用领域

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主要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等。可以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的研究内容来看其对教学的影响有: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着重说明学习是怎样产生的,关注观察个体行为永久性的变化,研究什么是学习的基本条件,并研究学习系统所含因素存在的理由 (如动机、练习、反应等);

教学理论侧重于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它更加关注如何用特殊的方法控制个体行为的改变,研究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研究教学系统所含因素的功能(如目标、学生、教材、评价等)。

教育传播理论主要是研究教育信息传递活动的规律,关注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等方面。

(三个理论不是书上的,书上还有一个系统科学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基本内容

从学习的含义(即什么是学习)和学习的方法(即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关于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其他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一种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教学设计的特点

首先,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形成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和方案为目的。其次,教学设计是一个综合运用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教学媒体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三,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有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第四,教学设计的具体产物是一种为了达到某个目标,由多个元素组成,能实现一定功能的教学系统元素,它可能是一门课、一个教学方案、一个教学软件或一组教学资源等。第五,教学设计形成的教学方案或产物,必须在实践中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检验和评价,并通过检验和评价得到的反馈信息进行修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设计切实有效。

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学习需要与教学环境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媒体选择与设计,教学评价。

也有的书将其概括为:

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地学)过程一般包括:1.情境创设——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意义的情景;2.信息资源提供——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构建;3.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内在因素,其作用是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自主构建的目标;4.组织协作学习——通过协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长补短,深化学生的意义建构;

5.组织与指导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在建构知识以一定基础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发现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8)

整合的概念

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定义: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整合的目标

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整合的理论

1.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要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念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4.要重视各学科的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八个基本过程:1.建设数字化硬件环境,为整合提供物质条件。2.搭建各种教学应用软件平台。3.建设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4.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

5.加强管理与激励机制。

6.建立示范学科。

7.全面推进整合。

8.参与课题研究,开展校内、校际交流。

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的探索教育过程、发现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

包括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验研究、行动研究等。

行动研究的概念

行动研究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和实践。即教师和研究人员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在自然、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行动研究的一般步骤

1.计划环节

2.行动环节

3.观察环节

4.反思环节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学习者来讲,也可以称为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展开。

分析和表述教学目标要抓住四个方面:1.应阐明学习行为的主体;2.要用行为动词和动宾短语表述教学目标;3.要说明达到该目标的条件;4.对于和目标相关的行为状况要有一定的判别标准。在阐述和编写教学目标时要注意:1.正确定位目标对象;2.学习目标的编写应尽可能明确、具体;3.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

教学目标分析的作用与意义

1.有利于课程的规范化;

2.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4.有利于交流和沟通。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布卢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识记,只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

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化,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述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形势。

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不同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综合: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

评价:指对材料(如论文、观点、研究报告等)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

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BCD法描写教学目标

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r)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变化)。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运用ABCD编写教学目标时要注意:

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须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

2.教学目标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描述。

3.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是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前期阶段,对学习者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等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使教学设计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从而保证教学设计的成功。

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作用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具有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等特征都将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是决定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学习者主要特征的分析

1.起点水平

2.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3.学习态度(即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认知水平和态度。)

4.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5.学习风格(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心理特征

对于小学生而言,认知水平还处在发展的初期,思维发展水平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注意受兴趣的影响很大,不善于调控自己的注意;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感情逐渐丰富,但坚持性较差;对教师信任和依赖;个性方面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

对于中学生而言,随着生理的急剧变化,也给其心理带来了较大的变化。在中学初期,他们还会表现出幼稚与不懂事,依赖性与独立性,自觉性与不自觉性相互

交织的复杂现象;他们的认知水平、能力还不高。中学后期,则是一个逐步稳定成熟的时期,自制力有所提高,自觉性、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要求进步,这一时期是独立地走向社会的准备阶段;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快速发展,不盲从他人意见,自我批评日趋成熟,自尊心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有所提高。

学习者在信息化环境下出现的新特征(也可说网络环境下)

1.网络环境中学习者更容易张扬个性

2.学习者在网络中更容易结成团体,但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理却在削弱

3.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扮演意识强烈

4.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

5.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网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完善

6.学习目标多样化

7.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

教学策略的概念和分类

在教学上,一般认为教学策略是对完整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教学策略的分类:

依据教学形式分为集体、个人和小组协作三种形式,可以把教学策略分为以下三种:教学主导策略、自组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

教学主导策略多种多样如九段教学策略、情景陶冶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等。

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其着眼是帮助学生的“学”。这种策略虽然很多,但始终保持一条主线——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51页)

协作学习策略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构建。

美国学者瑞格鲁斯认为教学策略包括三类:组织策略、授递策略、管理策略。

组织策略考虑的是如何将所选的教学内容加以合理地编排,通常分为微策略和宏策略。

授递策略考虑在教学过程如何开展有效的交互活动。基本授递策略部件包括提问策略、反馈策略、学生控制策略和助学策略

管理策略考虑在教学过程如何运用组织策略和授递策略部件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即教学决策功能。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典型教学策略

1.支架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抛锚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的“随机进入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给定教学情境下的教学策略应用有效性的因素

1.教学目标因素

2.教学内容因素

3.学习者因素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教学目标为向导。

2.灵活调整教学环节。

3.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深入探究。

4.关注不同学生群体的发展。

5.造性的设置任务。

常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有多媒体教室(投影教室)、网络教室及语音教室等。

多媒体教室的功能:1.可用于实物投影及投影各类幻灯片、投影片、照片及其他图片;2.可以用来播放幻灯投影教材;3.教师可以用有线或无线话筒进行讲课;

4.可以记录讲课内容,播放光盘教材;

5.可以作为学术报告的演讲平台等。

网络教室的功能主要包括下列几项:

1.屏幕广播

2.学生示范

3.屏幕监视

4.遥控辅导

5.电子举手

6.分组讨论

7.电子交流

8.消息发送

9.进行教学测试和信息反馈分析

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化学习

教学评价

以基准为依据: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

以内容为依据:过程评价、

成果评价

以功能为依据: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以方法为依据: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

教育技术的含义

教育技术的含义 教育技术是运用各种理论技术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对教育技术的定义理解要注意三点: 第一,教育技术的应用提倡以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和理论为指导;第二,教育技术是以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为研究对象(一般强调的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第三,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环节面(研究范畴)。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 教育技术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却不等同于信息技术。 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 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官能的技术,主要指与信息的产生、获取、表征、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有关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通常有视听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等。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首先在所属学科、研究对象、研究范畴是不同的。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而教育技术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由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所谓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目前多指信息技术,但不能仅理解为信息技术。 其次是目标不同。信息技术培训是要是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既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 第三是内容体系不同。(书20)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意义与作用 1.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 2.教育技术有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 3.教育技术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和培养创新型人才。

智能形态和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定义

智能形态和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定义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教育技术可以划分为: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和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通常又叫做软技术,是指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它包括系统方法、群体学习模式、决策论、线性规划、等理论阶段的技术。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是指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技术。它包括从黑板、粉笔、课桌椅、教室等传统的教学用具到现今的电子计算机、卫星通信系统、光缆通讯网络等一系列可用于教育的器件、设施和设备等。 为什么说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分支学科? 首先,教育技术学从其发展历史上来看,它是在视听教育及程序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引进,使教学手段不断得到更新和充实,促使教学方法不断的变化和丰富,从而形成媒体技术这一领域。因而可以这样认为,教育技术学是媒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从教学方法中独立出来的学科。 其次,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内容及相关知识结构(“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内容及相关知识结构”)来看,也属于教育学科的内容。 再次,在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也是将教育技术学列入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 因此,可以得出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教育技术94定义: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而对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一)AECT94定义的四个组成部分 1、理论和实践 一个专业或学科必须有支持实践的基础理论。理论部分包括对知识体系有关的概念、理论架构和原理等。实践部分是指这些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应用。 2、关于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这些术语涵盖了这个领域的知识基础和专业人员的职能。这几个范畴的研究基本上是各自独立的。其中,设计范畴集中地表达了教学技术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开发范畴亦较为成熟,其他几个范畴的理论仍引用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 3、关于过程和资源 这个组成部分包括定义中的两个基本问题:过程和资源。过程就是用于“产出”和指导

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

AECT成立后,致力于教育技术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分别于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提出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其中以1994年提出的定义,即“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最为简洁、明确,最具有代表性。 AECT94定义的引进,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技术学科的确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对定义理解的不同,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第一,在美国,教育技术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而存在的。因此,他们认为只要是和教育相关的问题,就应该去研究,而往往不在意教育技术“是什么”。 正如《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的书名所示,94定义是属于“领域”的定义,而不是学科定义。 第二,尽管从历史上看,美国一直在交替使用“教育技术”和“教学技术”,认为两者是同义语。但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看,这两个名词显然不属于同一层面。教学技术相对于教育技术来讲是微观层面的,它理所当然地关注“学习”:而教育技术则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绩效的提高。 第三,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是两个相关的不同概念,如果把它们混为一谈,则会引起理论和实践的混乱。而在我国,恰恰把94定义既当作教育技术的定义,又作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因而引起了很多困惑。 鉴于上述原因,为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和正确运用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有必要对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作深入研究。 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应该由不同层面的定义分别来表述,然后由它们共同组成定义体系,对教育技术学科作出完整的阐释。 一、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 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是解决“教育技术是什么”问题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我们首先需要对教育和技术的概念分别进行讨论。 1.关于“什么是教育”的讨论 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以往,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大多定位在学校教育的层面上,认为人受教育的时间是从幼儿园开始,到高等学校(包括成人院校)毕业为止,实际上这是一种狭义的教育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更新

现代教育技术

1.教育技术定义: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技术内涵: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研究内容是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 3.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包括四个方面:①教育信息化处理数字化②教育信息载体多媒体化③信息传输网络化④教学过程智能化 4.现代教技主要学习内容: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媒体使用技术,教学软件的开发制作技术 5.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一切行为都有反射构成,学习在于形成条件反射。他把学习分成两类,即反射学习与操作学习,反射学习是应答行为,它是有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操作学习是自发行为,它是由有机体发出的自发的反应。(操作条件说)斯金纳箱 ②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布鲁纳·杰罗姆,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结构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戴维·奥苏贝尔,美国教育家,意义学习论的创始人,一位与布鲁纳同时代的美国心理学家。) 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 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第二,学习是一种活动的过程。第三,学习必须处于真实的情境中。 6.现代教育理论主要代表 ①程序教学理论②发现教学法③掌握学习模式④讲解式教学⑤范例教学模式 7.传播的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who,say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with what effect 8.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①整体性原理②反馈原理③有序原理 9.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指蕴含了大量的教育信息,能创造出一定的教育价值、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的信息资源。 10.教学资源的分类:素材类教学资源、集成性教学资源、网络课程 11.素材类教学资源包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文本 12.网络课程定义: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13.选择多媒体素材的原则:①目的性原则②主体性原则③科学性原则④恰当性原则 14.图像的种类:矢量图和位图 矢量图:矢量图是用一个系列计算指令来表示一幅图,如画点、画线、画曲线、画圆、画矩形等。矢量图的优点在于可以任意放大或缩小而不会出现图像失真现象。缺点是不易制作色彩丰富的图像。 位图:位图是指由一系列小点(像素)构成的图像,每个像素都需要用亮度、色度等参数数据来描述。表现力强、细腻、层次多、真实。放大后会失真。 15.图像的主要参数:图像分辨率、亮度、色度、色调、饱和度、对比度 图像分辨率是指组成一副图像的像素密度的度量方法。单位是ppi(display pixels/inch)即每英寸显示的像点数。ppi的数据越大,像点密度越高,对图像的表现力越强,图像越清晰。 16.图像文件的格式:BMP格式、JPEG格式、GIF格式、PNG格式、WMF格式、PSD 格式、DIF格式等。 BMP:是Windows操作系统下标准的图形和图像基本的位图格式,支持黑白图像、16色、256色的伪彩图像及RGB真彩图像。用BMP格式保存的图像质量不变,文件也比较大。

教育技术

1.理解教育技术,广义、狭义,有形技术、无形技术。P3 教育技术(广义:包括有形,无形技术狭义:仅指有形技术) 从广义上说,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总和,它分为有形技术(物化技术)和无形技术(智能形态)两类。有形技术是指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既包括传统教具,也包括各种现代教育教学媒体。无形技术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起作用的技巧、方法和理论。 从狭义上说,教育技术指的是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所运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实际上是有形技术。 2.教育技术的四个发展阶段 1.视觉教育发展阶段 2.视听教育发展阶段 3.视听传播发展阶段 4.教育技术发展阶段 3、AECT74的含义:国内一般翻译为:“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 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该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表述为“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4、AECT72004定义:国内一般翻译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作、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 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5.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AECT74的内容) 1.设计1)教学系统设计2)教学信息设计3)教学策略4)学生特征 2.开发1)印刷技术2)视听技术3)计算机辅助技术4)整合技术 3.利用1)媒体利用2)革新推广3)实施和制度化4)政策和法规 4.管理1)项目管理2)资源管理3)传送系统管理4)信息管理 5.评价1)问题分析2)标准参照测量3)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 6、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三个主要的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 1、课堂教学 2、远程教学 3、企业培训 7、教育技术的应用模式 1、以视听技术为基础的集体教学模式 2、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个别化教学模式 3、以过程技术为基础的小组学习模式 4、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点总结

模块一:认识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定义和内涵: 定义:1994年AECT概念: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内涵:1、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2、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3、研究内容是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国内: 国外: 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特征:第一,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第二,教育信息载体多媒体化。第三,信息传输网络化。第四,教学过程智能化。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学习内容: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媒体使用技术、教学软件的开发制作技术 要求: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名称: 三种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接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 现代教育理论主要代表:1.程序教学理论、2.发现教学法、3.掌握学习模式、4.讲解式教学、5.范例教学模式 传播的模式:1.香农—韦弗模式、2.拉斯韦尔的”5W”模式、3.贝罗模式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1.整体性原理、2.反馈原理、3.有序原理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资源_和_学习过程__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___理论__和__实践__。 【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首要作用体现在,它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教育技术是一个涉及到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以【系统方法】为核心的、以改进和优化学习为最终目的的综合性学科。 “教育技术”中“技术”一词的含义主要是指:物化技术与应用方法 一般来说,现代教育技术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的、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以及学习心理成果的指导下展开的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活动。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历程的第一阶段名称是:电化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主要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师范生应该学习教育技术的哪些基本内容: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

现代教育技术名词介绍

名词解释 1、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 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广义上 包括一切可为教学和学习服务的人、财、物、信息等。 3、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播(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包括现代 化教学手段、传统教学工具、教学资料和传播媒体等。 4、流媒体:“流媒体”是指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Internet/Intranet播放的媒体 格式,如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 5、E-Learning:E-Learning是指由电子技术负责传递或支撑的教学内容或学习 体验。 6、显现知识:是指那些外显的,并能够以某种形式(如文字、数字、图片、声 音、动画等)被固化于书本、光盘、磁带等介质上的知识。 7、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个人或者组织机构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一种内化 的、隐含的知识。 8、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当个体人面临一个具体问题时,能够确定解决这个 问题需要什么信息,在何处获取它,准确地查找到相关信息,选择、评价、保存信息,利用和传播信息,最后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9、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在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支持的多媒体教 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播信息化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的教育形式。 10、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当分离,学生自学为主,教 师助学为辅,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学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院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 11、教学设计:教学系统设计师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 并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实施解决方案,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并对以上步骤进行修订的过程。 12、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 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 复习重点 1、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区别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过程中不考虑人们的意识问题,只是强调行为。把人的所有思维都看作是由刺激——反应——强化形成的。这种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由于这种学习理论强调认识来源于外部刺激,并可通过行为目标检查、控制学习效果,在许多机能性训练、作业操练、行为矫正中确实有明显的作用。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对当前学习者的外界刺激做出主动的、有选择性的信息加工。

教育技术概念

教育技术概念 1、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 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教育技术的内涵: 1.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2.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3.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领域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4.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优化教学,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3、现代教育技术的三要素:现代教育媒体、媒体教学法、教学设计 4、电化教育是我国特有的名词。 5、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理论研究的深入 化、应用模式的多样化。 6、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要求: 1、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2、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3、教师需要掌握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技能 7、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 8、教育技术的运用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1、它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 2、改变了某些教学原则 3、改变了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 4、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 9、学习的含义: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 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构建主义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 10、系统科学概述: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是 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信息时代高科技发展下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和学科。 11、系统科学理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意义 1、反馈原理 2、有序原理 3、整体原理 1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作、会话、 意义构建 13、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教学设计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意义构建的重要作用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构建的关键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构建 8、“经验之塔”概述 (1)经验分为: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 9、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

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

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 1994年国际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对教育技术做如下定义: 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这一定义通常简称为AECT'94定义,其概念框架可以用图2-1来说明。 此定义刻意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聚焦于教学技术,并在其附加说明中指出使用这一名称是为了突破其应用范围的限制,教学技术既适合于教育领域,又可用于企业训练领域。 实际上,教育技术这一概念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观念的拓新而逐渐形成的。20世纪初以来,视听教育、视听传播等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美国教育界,此后又相继出现了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学习技术(Learning Technology)等不同的名称,在我国,也曾经出现过电影教育、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等不同的名称。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国内教育界已经开始使用电影、幻灯等来支持教学的尝试,并在30年代确立了“电化教育”名称。电化教育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家在政策和经费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各级各类学校配置了大量视听教学设备,一批高等院校开设了电化教育专业,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电化教育实验研究。

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学科的发展与国际沟通的需要,“教育技术”的概念开始取代“电化教育”而在我国普遍使用,其概念的界定大多吸纳了AECT ’94定义的内涵。 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有关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标准。该标准对教育技术作了以下定义: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始在教育中广泛应用,我国政府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方针,并实施了一系列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重大项目,如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校校通”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技术的变化必然引起概念的变化,如文献中频繁出现并逐渐为人们所认同的“信息化教育”这一概念,是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方式或形态。还有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名词“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将促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也就是说,可以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 2004年6月,南国农先生主编的《信息化教育概论》中提出,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三者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相同,它们名称虽然不同,但基本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而可以互相换用。 但名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概念和理念的变化,“信息化教育”名称的流行表明教育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从学科角度而言,信息化教育属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我国目前将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科学之下的二级学科。

教育技术学名词解释

《教育技术学》[名词解释] 1、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 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 2、A ECT 94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 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3、教育技术学: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指导下,开发利用各种学习 资源,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系统考虑以取得最优化教育效果的一门学科。 4、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继承了认知主义的认知结构论,认为学 习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5、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共识:①以学习者为中心②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 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的学习者的主动性③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建构:既包括对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也包括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④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化行为,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⑤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境的创设⑥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 6、电化教育: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并与传统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 以实现教育最优化。 7、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 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 AECT 05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的实践。 9、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 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和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 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11、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物质载体进行传递或交流信息的行为和过 程,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12、教育传播过程:是一个由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 育信息的过程。 13、教育传播媒体:是传递教育教学信息的物体,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双 方的中介物,是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 14、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指用计算机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或全部教 学任务,传递教学信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直接为学生服务 15、多媒体技术:指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信息通 过计算机进行交互式综合处理的技术。

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 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包括以下内涵:1.一个目标,为了促进学习。2.两大对象,过程和资源。3.五个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4.两种性质,教育技术既是一个实践领域,又是一个理论领域。 ◆多媒体课件:应用计算机技术,将多媒体素材如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信息, 根据教学或学习需要有机的结合为一体,并借助计算机实现信息传递的软件。 ◆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或远距离教育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时空分离的情况下进行的教育 活动。它是一个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控制媒体教学、学生自学、面授和辅导等环节,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使之发生预期地认知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课程开发:也被称为“课程编制”、“课程研制”、或“课程编订”。课程开发是对新 课程的研究、设计、实施、评价以及再研究、再设计、再实施、再评价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课程开发是以社会对教育的价值以及价值标准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具体体现为核心的,它是社会发展对人提出的具体需要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优化教学过程,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为目的。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 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信息: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从本质上看信息是对社会、自然界的事物特征、现象、 本质及规律的描述,其价值体现在差异之中。 ◆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了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运用系统的方法,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学程序的过程。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 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衡定并给以价值判断。 ◆教学系统:教学系统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由各要素按照一定互动方式组织起来的结构和 功能的集合体。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均为人员要素)、教材(教学信息要素)和教学媒体(物质要素)四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他们是系统运行的前提,并组成了系统的空间结构。 ◆多媒体:是多种媒体形式的组合,及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技术。 它具有多样性、交互性、继承性、可控性和非线性等特点。 ◆信息技术:指对信息的识别、获取、加工、利用、交流、应用、和创新的手段和方法的 组成,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 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信息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以 及能力与情意等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 ◆教育媒体(教学媒体):指在教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承载教育(学)信息和传递教育(学) 信息的所用工具。中介。教学媒体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 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教学资源:是指学习的支持系统、教学材料和教学环境等能够为教和学提供支持和帮助 的所有物质、信息的总称。更多的时候是指课程资源、教学信息资源等。 ◆研究性学习:既指研究性学习课程,又指研究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 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强调以问题为载体,让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现代远程教育:广义上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 应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远距离模式。狭义指依赖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建立的,在具有双向交互功能的电子教学平台进行的,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远程

教育技术学aect2017定义

教育技术学aect2017定义 教育技术学(AECT)是指应用教育科学与设计原理,通过系统设计和开发教育技术,以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果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是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学改进。这个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教育技术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估,以及教师和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技术。 教育技术学(AECT)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它的目标是发展和应用新的教育技术,以支持和改进教育过程。在教育技术学中,教育技术被定义为应用系统和科学原理,设计、开发、评估和管理教育过程中的资源和工具。 教育技术学(AECT)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等。通过这些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可以评估教育技术的有效性,并提供改进教育技术的建议。 教育技术学(AECT)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开发教育技术,以及培训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的设计与开发、教育技术的实施与评估等。通过研究和开发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可以提供更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教育技术学(AECT)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持。随着信息技术

的发展,教育技术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这些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帮助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技术学(AECT)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育技术学也为教育管理和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教育技术学(AECT)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它通过研究和开发教育技术,为教育改革和教学改进提供支持。通过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教育技术学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工具,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 1.教育技术的种类: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有形技术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包括黑板,粉笔,传统教具,幻灯,投影,电影,视听器材,计算机,网络,卫星等各种教育教学媒体表现出来。无形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策略,方法,教学思想,理论等。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 2.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3.教育技术的内涵:①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②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③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4.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是包括一种手段,两种方法和三种技术,①一种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学媒体②两种方法是指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活动的工作方法,即媒传教学法,优化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③三种技术是指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 5.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6.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①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越来越突出②重视教育技术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③对于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更全面的审视和研究④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⑤更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支持⑥进一步的完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7.教育技术的理论分类:教育技术的形成和发展类看,视听教育理论,学与教的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 8.视听教育理论:心理学基础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背景的视感知规律,听感知规律和“经验之塔”理论。 9.人的视觉心理:①心理趋合②画面均衡③视觉重心。 10.人耳的听觉特性:人对声音的感知又响度,音调和音色三个主观听感要素。 11.经验之塔的基本内容:⑴做的经验①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②设计的经验③演戏的经验⑵观察的经验①观摩示范②野外旅行③参观展览④电影,电视⑤静态图像,广播,录音⑶抽象的经验①视觉符号②言语符号。 12.经验之塔的基本观点:①“塔”中最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往上升,则越趋于抽象②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内容③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④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教学工具,可以使教育更为具体,直观,从而去获得更好的抽象⑤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比用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1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获得就是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连接和联想,而强化则是促进这种连接的重要手段。 1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1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②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和对已有的知识的重组③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教育与技术的含义整理框架

教育与技术的含义整理框架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还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本文旨在整理教育与技术的含义,并构建一个相应的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引言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教育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和个性化。因此,探讨教育与技术的关系,对于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定义 1、教育 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旨在通过传授知识、技能和经验,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2、技术 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涉及到各种工具、机器、设备、技艺和知识等,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关系 教育与技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教育需要借助技术手段来

实现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技术也需要通过教育来推广和应用。 1、教育借助技术手段实现进步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教育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和个性化。例如,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成为可能;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使得个性化教学和学习分析成为可能。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和质量,还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和个性化。 2、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技术不仅在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技术改变了教育的时空观念,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技术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技术推动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式。 四、应用 教育与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在线教育 在线教育是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等技术手段进行远程教学的教育模式。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在线教育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 2、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个性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

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与术语(全)

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与术语(一) 1、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教育媒体:媒体又叫媒介、介质,泛指各类信息的载体和传递信息的媒介,是一种和信息传播有关的物质和手段。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媒体即教育媒体。常见的教育媒体主要有书本、图片、模型、标本、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 3、常规教学媒体: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被广泛使用的课本、教学板、图表、模型、演示仪等非电子教学媒体。 4、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设计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与教学资源,分析、评价设计结果,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过程。 5、视听教学:视听教学是以各种视听教学媒体以及相应的软件为基础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视听教学包括所有利用视听媒体手段组织教学的各种教学形式,如完全基于视听媒体的教学、以视听媒体为主要教学媒体的教学、以视听媒体为辅助手段的教学等。 6、教育传播: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活动是一种典型的传播活动。从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来说,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因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学信息和教学媒体。这四个因素在教学环境中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 7、系统方法:系统方法是以系统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一系列用以指导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原理、方法、步骤和程序。系统方法主张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分析,从系统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中探讨系统自身的规律并进而指明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8、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对新课程的研究、设计、实施、评价以及再研究、再设计、再实施、再评价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课程开发是以社会对教育的价值以及价值标准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具体体现为核心的,它是社会发展对人提出的具体需要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9、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自动化的教学技术。计算机通过特别编制的程序可以为学习者显示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并通过人机对话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引导和支持。 10、学资源:广义的教学资源泛指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各种软硬件资源和条件。按照

教育技术A

教育技术A 教育技术:指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分为: 有形(物化形态)技术: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者幻灯、投影、电影、视听器材、计算机、网络、卫星等教学媒体。 无形(观念形态)技术:教学过程中的技巧、策略、方法,蕴涵的教学思想、理论等。 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超文本:一种信息的组织方式,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技术,是收集存储和浏览离散信息,以及建立和表示信息之间关系的技术.它以节点为单位,在节点和节点之间通过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链加以连接,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 超媒体:用超文本方式来组织和处理各种文本、图片和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统称。协作学习:通常又称合作学习,它是指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学习者个人和小组通过协同互助的方式,为完成共同任务而开展的学习活动。 概念图: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通常将有关某一主题的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研究性学习:通常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遵循科学研究方法,并依据学科课程或直接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现实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进行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Wiki: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而参与创作的人,也被称为维客。在Wiki页面上,每个人都可浏览、创建、更改文本,系统可以对不同版本内容进行有效控制管理,所有的修改记录都保存下来,不但可事后查验,也能追踪、回复至本来面目。 Blog:是基于网络的按时间顺序组织内容、表达个人思想并即时更新的一种出版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点详细总结

第一章: 教育技术的定义:①1977年A E C T对教育技术的涵义做出了新的阐述,增加了系统方法的内涵,认为教育技术是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手段与技术方法。 ②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③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教育技术的内涵:(一)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二)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第一,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使教育信息处理简单、统一、可靠。 第二,教育信息载体多媒体化,并实现信息载体具有集成性,信息应用具有互动性。 第三,信息传输网络化,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是学习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更便于促进远程异地协商合作。 第四,教学过程智能化,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智能指导、智能代理,更可以使界面智能化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1.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2.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 三种学习理论观点及代表人物:(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以人类的可观察的行为作为主要的观测元素,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学习的获得就是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和联想,而强化则是促进这种联结的重要手段。因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外部环境的作用,强调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强化”的必要性。 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中,对教育技术具有影响的主要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说。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真正形成是以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V.N e i s s e r)1967年发表的《认知心理学》为标志。认知学派认为,学习并非是一连串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人根据自身已有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认知结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