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假设和条件连词研究综述
浅析汉英兼表可能性假设连词

二 、 表可 能性 假 设 连 词 表 示 比照 性假 设 兼
l_。_J_ 。 _ _ ・_。i___ _ _ _-‘-_____ ___’_____ _ __-’ _。。_ _ ・ ・ _ ・_ _ _ _ '。 ・ -__ _ _ _。__ _ _ _ ・ _ _。 __ - _ _ _ 。 _ __ _ _ _ -_ _ ___ _ _ ・ - 。___ _ _ _ _。 ___ _ _ - _ 。 __ _ _ _ __。 _ _ _ _ _ 。 ・ _ _ _ _ _ _ 。 __・' _・ ___- 。 _ ____。 _・ ____
o e 其 此 复句可分为可能性假设复句和反事实假设复句两类。Itews”等连 词 , 中 尤 以 “ 最 常 见 , 外 还 有 用 h ri 介词"i w t 短语 的情况 。如 : h 依据假设连词引导这两类假设复句的能力, 又可将假 l
设连词分为专表可能性假设连词 、 兼表 可能性假设连
汉语句法结构中的连词研究

汉语句法结构中的连词研究汉语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其句法结构中的连词在语言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连词,下面从语言的角度出发,简单地介绍一下汉语句法结构中的连词研究。
一、什么是连词?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短语或单词的一类词汇。
根据其功能可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选择连词、条件连词、指示连词、对比连词等多种类型。
在汉语中,主要有“和、与、而、则、然而、但是、因此、如果、既然、不但……而且”等。
二、连词的作用那么连词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呢?首先,连词可以起到连接两个句子或短语的作用,使得句子更加连贯,这是其最基本的作用。
其次,连词还可以表示上下文的关系,如转折、递进、条件等。
此外,连词还可以表达情感色彩,例如指示连词“这”“那”。
三、连词的研究方法那么,在研究连词时,有哪些研究方法呢?首先,词汇辨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比不同的连词的用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其次,语料库研究法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
通过搜集和分析大量的句子语料库,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研究结果。
最后,语义网络法是一种较新的研究方法。
通过将连词与其他相关的词汇进行联系,可以更完整地呈现出连词的语义特征。
四、连词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连词的使用也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首先,需要注意语境。
不同的上下文需要使用不同的连词。
其次,需要注意连词的语法功能。
在不同的语法结构中,连词的使用也会有所不同。
此外,需要注意连词的适宜性与得当性。
在不同的语境中,连词的使用需要考虑到它们的语义特征和语用效果。
总之,在研究和使用汉语句法结构中的连词时,我们需要认真理解其语义特征、语法功能和语用效果,同时也需要注意语境和适宜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运用连词,使得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自然、流畅、准确、优美。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

•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 是第一 部有影响的系统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著 作 , 该书把现代汉语词类系统分为 5 个大 类9个基本类:实体词(名词、代名词 ),述 说词 ( 动词 ), 区别词 ( 形容词、副词 ), 关系 词(介词、连词),情态词(助词、叹词).
•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 分出 语气词,王力《现代汉语语法》(1943,1944) 分出数词、语气词. •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讲话》(1952,1953) 分出量词、象声词(包括叹词),并指出 名词中的特殊类 — 时间词、处所词、方位 词。 •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1956)把汉 语词类分为11类:名词、量词、代词、形容 词、数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 叹词,该系统修订为《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 ( 1984 ),增加拟声词一类,这个 12 类的词 类体系产生较大影响,目前出版的标注词类的 词典大多沿用这个体系。 •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 1968 )有区别词 一类。 陈望道《文法简论》( 1978 )分出断词(判 断词)、衡词(系词)、指词(指示词)。 • 朱德熙《语法讲义》( 1982 )从形容词中独 立出区别词,从名词中独立出处所词、方位词 和时间词,从助词中独立 出语气词,共计
• 表述功能的关系可以图示如下: • 指称——陈述 (基本对立) ︳ ︳ 体饰 谓饰 (二级对立)
各表述功能在独立性重要性上有大小之 分,可以用下面的不等式表示: 陈述>指称>修饰>辅助
3.表述功能的层面
• a. 小王黄头发 b 小王也黄头发 c.小王一头黄头发 d小王也一头黄头发 e*小王一头也黄头发 • 表述功能在组合层次上பைடு நூலகம்为两层:内层 和外层. • 用“怎么样”和“什么”提问方式作出 的区分是外在层次上的区分。所以, “黄头发”的内层表述功能是指称,外 层是陈述。
现代汉语连词解释

现代汉语连词解释1. 连词的定义连词是一类用于连接句子、短语或词语的词类,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和衔接作用。
它们能够起到承接、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关系等多种连接作用。
2. 常见的连词分类(1) 并列连词并列连词用于连接同等地位的句子、短语或词语,表达并列的关系。
常见的并列连词有:"和"、"与"、"或"、"还有"等。
(2) 递进连词递进连词用于表示顺承或递进的关系,连接前后句子或短语的递进内容。
常见的递进连词有:"而且"、"并且"、"不仅...而且"等。
(3) 转折连词转折连词用于表示相对、对立或转折的关系,连接前后句子或短语的对比内容。
常见的转折连词有:"但是"、"然而"、"而"、"却"、"不过"等。
(4) 结果连词结果连词用于表示因果关系或结果的关系,连接前后句子或短语的因果或结果内容。
常见的结果连词有:"所以"、"因此"、"于是"、"以致"等。
(5) 条件连词条件连词用于表示条件的关系,连接前后句子或短语的条件内容。
常见的条件连词有:"如果"、"要是"、"只要"等。
(6) 强调连词强调连词用于表示强调的关系,连接前后句子或短语的强调内容。
常见的强调连词有:"正是"、"恰恰"、"特别是"等。
(7) 让步连词让步连词用于表示让步的关系,连接前后句子或短语的让步内容。
常见的让步连词有:"虽然"、"尽管"、"即使"等。
近代汉语有标假设复句

近代汉语有标假设复句汇报人:2024-01-09•假设复句的定义与特点•假设复句的类型•假设复句的语义关系目录•假设复句的语气表达•假设复句的语境运用01假设复句的定义与特点假设复句表示假设条件与结果的复句,通常以“若”、“如”、“苟”等词语作为标志。
条件与结果假设复句由假设条件和结果两部分组成,条件部分提出一种假设的情况,结果部分则说明在该假设下会产生的结果。
逻辑关系假设复句的逻辑关系通常为充分条件关系,即只要条件成立,结果就会发生。
表达功能假设复句的表达功能是表达一种假设的情况和该情况下可能产生的结果,常用于推理、论证、解释等语境中。
标志词语假设复句通常使用特定的词语作为标志,如“若”、“如”、“苟”等,这些词语通常位于条件部分的前面。
结构形式假设复句的结构形式通常为“若P,则Q”,其中P是假设条件,Q是结果。
语义关系假设复句的语义关系通常为让步关系或转折关系,即先提出一种假设,然后通过结果部分说明在该假设下会产生的让步或转折。
02假设复句的类型总结词表示某一条件成立时,另一件事情就会发生。
详细描述条件假设句通常以“若”、“才”、“若果”、“才果”等词语作为标记,表示某一条件成立时,另一件事情就会发生。
例如,“若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去公园了”。
总结词表示在某一不利条件下,另一件事情仍然会发生的可能性。
详细描述让步假设句通常以“虽”、“才虽”、“虽是”、“才虽是”等词语作为标记,表示在某一不利条件下,另一件事情仍然会发生的可能性。
例如,“他虽病了,但仍然坚持工作”。
总结词表示两件事情之间的转折关系,即第一件事情发生后,第二件事情并没有按照预期发生。
详细描述转折假设句通常以“却”、“才却”、“却才”、“才却才”等词语作为标记,表示两件事情之间的转折关系。
例如,“他本来想去看电影,却发现电影院已经关门了”。
03假设复句的语义关系总结词表示因果关系的假设复句,前句是原因,后句是结果。
详细描述因果关系假设复句中,前句通常包含一个表示原因的动词或短语,后句则表示该原因所导致的结果。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现代汉语词类研究是对现代汉语中各种词汇进行分类、归纳和分析的过程。
常见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代词等等。
通过对词类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语法的规律以及词汇的特点,有助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名词是指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等具体或抽象概念的词语,是汉语中最常用的词类之一。
名词可以进一步分为“实物名词”和“虚词名词”两类。
实物名词指的是可以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事物,比如“桌子”、“书籍”等;而虚词名词指的是不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的概念,比如“爱情”、“幸福”等。
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行为、存在等的词语。
动词是汉语中最重要的词类之一,可以帮助我们描述事物的动态变化。
在汉语中,动词有进行时、完成时、未来时等不同的时态形式,能够用来表达过去、现在、未来的行为。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属性特征的词语,通常是用来描述名词的性质、特征、状态等。
形容词在句子中通常用来作定语或表语,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描述的事物。
副词是表示动作方式、时间、地点、程度等的词语,常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
副词可以进一步分为时间副词、地点副词、程度副词等不同类型,帮助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时间、地点、程度的差异。
介词是用来表示时间、地点关系、方位、手段等的词语。
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连用,构成介词短语,形容事物之间的关系。
连词是用来连接句子或语句成分的词语,有并列连词、对比连词、顺接连词、逆接连词等不同类型。
连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语义功能和重要的表达作用,能够帮助语言表述更加连贯、到位。
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的词语,常常在句子中起到代替主语、宾语等作用,以减少重复使用。
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
总之,现代汉语词类研究是对汉语语言中丰富多样的词汇进行分类、分析和研究的过程,深化了我们对汉语语言基本结构、词汇特点以及语义表达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水平和表达能力。
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连词研究述评

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连词研究述评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连词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为学术界带来了很多在领域和理论上的突破。
现代汉语连词的研究主要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着眼于语音上的研究,二是着眼于语义上的研究。
从语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连词的发音形式,二是连词的语音注释,三是连词的语音语义;从语义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连词的固定短语,二是连词的结构性表示,三是连词的语义。
从语音上的研究,首先,现代汉语连词的发音形式研究了大量文献,分析了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发音形式,认为连词一般分为“完全发音”、“省略发音”和“形态变化发音”等三种,并发现不同语境中连词的发音方式有所不同。
其次,对于连词的语音注释也有深入的探讨,揭示了连词的音变特征,如连词声母的变化,韵母的变化,再加上声调的多样变化,使语音的整体形态趋于完整性。
再次,关于连词的语音语义也有较深入的讨论,其中主要概念包括“语音层次”、“语音等级”和“语音形态”,对连词的语音语义有了一定的描述,为现代汉语连词语音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从语义上的研究,首先,有关连词及其固定短语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通过大量的统计、实验和翻译等方式,对连词及其固定短语的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形成了具体的语言结构,如回调、反调、联合等。
其次,关于连词的结构性表达也有相当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准确表达连词结构;二是准确表达文法功能;三是把语法和语义完整结合起来。
最后,关于语义级别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多关注,即不同连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级别,如主观、客观、只主观、复合语义、相互联系等,这些不同的语义级别主要是基于连词的组成及其表示的功能约束。
总的来说,本文分析了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连词研究的台秤情况,包括从语音角度的发音形式、语音注释和语音语义;从语义角度的固定短语、结构性表达和语义表达等概况,可以看出,现代汉语连词研究在近三十年来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为现代汉语连词学和语言学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成果,并且取得了许多理论性重要的进展,但也受制于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和语言环境而不可避免地有所缺失和局限性,所以今后现代汉语连词的研究在理论上仍需有更多的探索和完善,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加入研究,继续促进这方面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
现代汉语转折连词综述

现代汉语转折连词综述一、引言现代汉语虚词历来是汉语学习中的难点,而其中表转折的连词又是难点中的一个难点。
本人自知才疏学浅,无法也无力对转折连词的研究做出多少开荒式或创新的贡献,也无意对前贤的文章或研究成果吹毛求疵,只能尽自己所能拾遗补缺,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综而述之,试图做一个梳理性的工作,以便以后做此方面的研究时,有一个导向性或条理性的东西可供参考查阅。
二、正文1、概说现代汉语中表转折的连词有的能单独出现或使用,有的成对或成组出现。
根据我们在查阅的各家虚词词典基础上进行的统计分析,确定现代汉语中表转折的连词的具体数量为8个或8组,它们分别为:不过、(虽然┅┅)但是、(虽然┅┅)但、而、然而、可是、可、只是等。
下面就从释义、分类、同义辨析三个方面对它们进行详细介绍。
此外,有的象“但却”这样的语言符号到底算不算一个连词甚或一个词,各家学者对此争论不一,众说纷纭,至今还无定论,本文姑且不把它包含其中,待时机成熟后再另行讨论。
而“却”这个词语虽然属于表转折的副词,但由于在同义辨析时,更能凸现“但是”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用法,因此在介绍有关“但是”的部分中会有所涉及。
还有,有的词语有多种意义和用法,这里只讨论其作为表示转折的连词时的用法,余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各种特殊情况先在此交代清楚,免得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2、词典释义下面我们就以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和北京大学1955和1957级语言班编著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以下简称《例释》)为基本,结合其他各家的词典或教材,对各个词的语法意义略作解释:⑴、“不过”:表示转折,补充修正上文的意思,或补出同上文对立的意思。
例如:质量和样式都好,不过颜色多少查一点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假设和条件连词研究综述真正的现代汉语连词研究是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开始的。
在这本著作中,黎锦熙把连词分成了十类。
其中,他把表示假设和条件的连词分别叫做“假设连词”和“范围连词”。
自此以后,汉语语法学界对现代汉语连词的研究就从未中断过。
一、假设和条件连词的分类研究假设和条件连词,首先要涉及的问题是连词的分类。
综合多年来汉语语法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三种情况:1.按照形式标准分类。
按照形式标准划分连词,采用这种标准的有:吕叔湘(1980)、朱德熙(1982)等。
这样划分连词的好处是,一般不会出现分类不明的现象。
2.按照意义标准分类。
按照意义进行分类一般是把连词先分为联合关系的连词和偏正关系的连词。
采取这种划分标准的有:黎锦熙(1924)、“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1956)、张谊生(2000)等。
3.按照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标准分类。
按照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标准对连词加以分类,是上述两种标准的交叉综合使用。
采用此标准对连词进行分类的学者很多。
如,郭翼舟(1983)、陆俭明(1983)、胡裕树(1995)、胡明扬(1996)、周刚(2002)等。
陆俭明(1983)根据意义把连词分为表联合关系和表主从关系的两大类,又把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分为让步转折关系、假设让步转折关系、假设和条件结果关系、条件结果关系、推论结果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等七个小类。
根据连词所处的位置,他把连词分为前置连词和后置连词两类。
综合以上观点,大多数学者都是按照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标准对连词进行分类的。
对于假设和条件连词,从意义出发,我们可以把假设和条件连词划归为偏正关系连词。
从形式出发,可以把这些连词分成前置连词和后置连词。
而学者们对假设和条件连词进行研究时,也多是以形式和意义相结合为分类标准进行的。
二、结合单句研究假设和条件连词结合单句研究假设和条件连词,一般是从假设和条件连词使用的条件、功能和成因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的。
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刘俐李的《论关联词语连接单句成分》(1986)、宋玉柱的《谈关联连词在单句中的作用》与《再谈关联词语在单句中的功能及成因》(1986、1990)、谷孝龙的《关联词语在单句中的功能及成因》(1999)、张斌、张谊生的《关联连词在单句的限制和成因》和《关联连词在单句中的功能和作用》(2000)、周刚的《论关联词在单句中的功能》(2002)等。
对这方面的研究,学者们的观点比较接近。
一般认为表假设和条件关系的连词可以连接单句中两个相关成分。
但是它们所连接的成分有一定的限制。
在单句内,这类关联词语出现的频率最高,有的甚至超过在复句里的出现频率。
三、结合复句以及句群、篇章研究假设和条件连词研究连词很多时候是结合复句展开的,对于假设和条件连词也不例外。
这方面的论文和著作主要有:林裕文的《偏正复句》(1987)、王维贤的《现代汉语复句新解》与《复句和关联词语》(1994、1997)、张斌、张谊生的《连词在句组中的作用》(2000)、徐阳春的《现代汉语复句句式研究》(2002)、周刚的《连词及相关问题》(2002)等。
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邢福义和王维贤。
1.作为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很多学者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如果……那么……”、“除非……”、“只有……才……”等关联词语的研究成果较多。
如刘晓明的《试论“如果……那么”的确定性和模糊性》(1987)等。
不过,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邢福义。
他的专著《汉语复句研究》(2001)详细考察了假设句式“如果p,就q”和条件句式“只有p,才q”。
也涉及了由一般假设句式衍化出来的“要不是P,就q”句式、“如果说P,那么q”句式和与一般条件句相关的“只要p,就q”句式。
以及“只要p,就q”和“如果p,就q”句式的比较。
他认为:“如果”是表示假设的代表性标志。
“如果”的同义形式是“要是、假使、假如、倘若、倘或、倘、设使、设若、如若、若”等等。
表示假设语气的“的话”,也有显示假设分句的作用。
“如果……就……”可以用于推知、应变、祈使、证实等。
“只有……才……”表示条件与结果的关系,是条件句的代表格式。
它所表示的条件是强制性的。
它把某种条件限定为必不可少的不满足不行的条件,语气坚决,迫使接受,迫使考虑。
2.假设关系连词在复句中的位置张斌(2002)认为:“初学者对连词位置的放置是极为头疼的,对关联连词出现位置的整体研究有助于他们学习掌握。
不过出于现代汉语的灵活和复杂,研究者又尽力做到面面兼顾,因而对连词位置分布规律的总结,笔者认为过于精细,在实际操作时有些困难。
”所以说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一般的研究都是专注于个别的关联词语。
如:华灿的《关于复句中关联词语位置的研究》(1985)、李晓琪的《现代汉语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1991)等。
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大多认为,假设复句的连词可以随意变动,而条件复句中的连词是不能随意变动的,如“只有……才”。
3.关于连词在复句中的套用研究比较系统地研究复句的层次和包孕能力的有:陆丙甫、金立鑫的《关于多重复句的层次问题》(1988)、王维贤等的《现代汉语复句新解》(1994)、周刚的《连词与相关问题》(2002)等。
陆丙甫、金立鑫把多重复句的层次关系看作是一种包孕关系,并把偏正复句大致分成三级。
假设和条件连词构成的复句属于第二级或第三级。
如:“如果……就……”属于第二级,“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属于第三级。
王维贤对九种条件复句(相当于一般所说的偏正复句)之间的包孕关系进行了考察,把在条件复句的条件分句(偏句)或结果分句(正句)能包孕的以及在条件分句或结果分句都能包孕的合计为一式,共得69种包孕格式,然后对这些格式加以计分,根据得分,把各种条件复句的包孕能力分为四级。
假设复句在第二级,假设转折复句和充分条件复句在第三级,必要条件复句和无条件复句在第四级。
周刚统计了表示偏正关系连词的套用能力指数,得出表示偏正关系关联连词的套用能力,依次为:说明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推论因果关系>让步关系>充分条件关系>必要条件关系>无条件关系>取舍关系4.结合句群、篇章研究假设和条件连词把连词置于句群、篇章中考察的论文不多。
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假设和条件连词在句群、篇章中的衔接作用。
代表性的论文主要有:崔正基的《浅析现代汉语句群》(1988)、朱楚宏的《句群中合用关联词语的语用意义》(1997)等。
不过,这些论文没有对假设和条件连词进行专门的研究,所以成果并不多。
四、单个假设和条件连词的研究对于个别假设和条件连词的研究较多,但是它们主要体现在单篇论文和词典编纂上。
词典主要有:吕叔湘(1980)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景士俊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1980)、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1982)、王自强的《现代汉语虚词用法小词典》(1984)、张福堳编著的《现代汉语虚词辨析500例》(2002)等。
单篇文章也比较多,个案研究常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连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它们用法上的异同。
比如:郭春贵的《“只要”与“如果”用法的异同》(1989)、江显芸的《“除非”析》(1990)、张谊生的《“除非”及其句式》(1992)、何洪峰的《连词“那么”的口语用法》(1998)等。
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假设和条件连词研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连词研究成果不是很多,对于假设和条件连词更是如此。
一般的文章多是在分析某一国家或某一阶段的留学生在使用关联词语、复句、篇章的偏误时,涉及一点假设和条件连词。
这方面的论文如:王振来的《关联词语的经络连接功能》、《韩国留学生的篇章偏误分析》(2002、2005)、王瑶的《从认知机制谈高级阶段的快速阅读训练》(2005)等。
李大忠在他的专著《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1996)中考察了留学生在使用“不管”“不论”“无论”时产生的偏误。
并把偏误大致分成了两类:第一类是意义方面的,其表现是对“不管”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理解有偏差,结果用“不管”表示了本该用其他连词表示的语法意义;第二是结构形式方面的,即虽然他们理解并掌握了“不管”的意义,但使用时,在句子的结构形式上出了问题。
六、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总的来讲,前人对现代汉语假设和条件连词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研究主要是结合复句进行考察,对于假设和条件连词在单句及篇章中的作用研究不足。
此外,对于这些词内部各成员的比较还没有进行过很好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对汉语假设和条件连词的习得和偏误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仍比较少见,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假设和条件连词研究散见于对连词或其他相关语法项目的研究中。
参考文献:[1]崔正基.浅析现代汉语句群[J].固原师专学报(社科版),1988,(2).[2]谷孝龙.关联词语在单句中的功用及成因[J].辽宁大学学报,1999,(2).[3]郭春贵.“只要”与“如果”用法的异同[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4).[4]何洪峰.连词“那么”的口语用法[J].语文建设,1998,(1).[5]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6]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7]华灿.关于复句中关联词语位置的研究[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5,(3).[8]江显芸.“除非”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9]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10]李晓琪.现代汉语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11]林裕文.偏正复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12]刘俐李.论关联词语连接单句成分[J].新疆大学学报,1986,(4).[13]刘晓明.试论“如果……那么”的确定性和模糊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7,(5).[14]陆丙甫金立鑫.关于多重复句的层次问题[J].汉语学习,1988,(5).[15]陆俭明.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16]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17]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8]宋玉柱.“无论”偏句中的连词[J].语文建设,1995,(11).[19]宋玉柱.另一组连接单句成分的关联词语[J].中国语文通讯,1980,(4).[20]宋玉柱.谈关联词语在单句中的作用[J].逻辑与语言学习,1986,(2).[21]宋玉柱.再谈关联词语在单句成分间的连接作用[J].汉语学习,1990,(3).[22]王维贤等.现代汉语复句新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3]王瑶.从认知机制谈高级阶段的快速阅读训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4]王振来.关联词语的经络连接功能[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2).[25]王振来.韩国留学生学习关联词语的偏误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26]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7]徐阳春.现代汉语复句句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8]张斌范开泰.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9]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0]张志公王力等.语法和语法教学——介绍“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于娜,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