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连词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汉语“连”字句研究综述

汉语“连”字句研究综述
联 系 和推进作 用 。
性研究那么深入 , 概括起来大致有 “ 强调” 说 、“ 隐含 比较 ’ 说、 ‘ 标举极端事钟 ’ 说、 ‘ 标 示对 比焦点” 说、 ‘ 馐 倪宝元、 林 士明从 “ 连” 字 的具体使用环境人手 进 / 递降” 说、 “ 多重语言信息” 说和 “ 连接” 说。 对“ 连”
王 卉
1 1 0 0 3 4 )
( 沈 阳师范 大学 文学 院 , 辽宁 沈阳

要: 从2 0世 纪 8 0年代 初 开始 , 语 言学 家越 来越 关 注对 “ 连” 字 句的研 究 。随 着时 间 的推移 , 对“ 连”
字 句的研 究逐 步深入 , 研 究 范 围 日趋 广泛 , 研 究成果 也 不断 丰 富。 以前人研 究 成果 为基础 , 以“ 连 ”字词性 、 功 能 ,‘ 也/ 都” 的性 质和作 用 以及 “ 连” 字 句的分 类为切 入 点 , 对 现 阶段 已有研 究成 果进行 归纳整理 。 关 键词 :“ 连 ”字 句 ;“ 连 ” ;“ 也/ 都”; 分类; 研 究综述 中图分 类号 :H1 4 6 4 . 5 1 4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8 . 9 6 4 0( 2 0 1 5)0 6 — 0 0 2 8 — 0 2
( 二) “ 连词 ” 说
字句中的 “ 连” 是一 个 由具 有 实 际意义 的动词 通过 虚
廖斯吉在其两篇论文 中都对 “ 连” 字的词性进行 化而成 , 用以标记某集合中极端成员的语义标记 。 对“ 连” 字句中 “ 连” 字功能 的研究并不像对其词 了阐述 , 即认为 “ 连” 是连词 , 用来连接其他成分 , 起


“ 连”字句 中 “ 连” 字 的研 究 ຫໍສະໝຸດ ( 五) “ 准量词 ” 说

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述要

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述要

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述要
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文学文化的演变,以及汉语的语言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汉语传统文献的浩繁,至今仍处于被发掘、研究之中,所以,对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也一直处在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中。

在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方面,中国学者近几十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在中古时期,汉语的发展有着相当显著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的基础结构。

学者们重点关注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内部结构、外部关系、发展趋势等诸多方面,深入探讨了汉语史上语法系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首先,从汉语史上发展特点看,中古近代汉语发展出了若干新型语法结构,例如句法化、积极完成和原由型等,这使汉语表达更加灵活多样。

其次,在句子结构方面,汉语的发展表现为具有递进功能的定语句增多、独立主格结构使用变得更加普遍等。

还有一些非汉语语法结构,如表示谦辞的格式句和虚拟句式,以及更丰富的句子合成等,也大大丰富了汉语句子结构。

此外,在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形成中,变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形态结构的演变中,语言的变化可以通过不同的时态、语态和格式进行表达;同时,汉语语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复杂的词语中的同义、反义和表达的分级等;此外,汉语中也出现了新的语用习惯,如思想表达、情感表达等。

总之,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了解汉语的历史发展,以及汉语语言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希望未来学者们能够进一步探索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层次问题,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更实用、更深入的研究资料。

汉语“连”字句的语用研究综述

汉语“连”字句的语用研究综述

汉语“连”字句的语用研究综述作者:张静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1期[摘要] 本文拟对研究“连”字句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语用的角度对“连”字句的研究作以下综述,主要包括:“连...都/也...”结构的语用含义研究和“连...都/也...”结构的话题与焦点研究。

希望能对学者们的更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 语用含义;焦点;话题一、引言汉语“连”字句指包含“连...都/也...”结构的句子。

如:“出了西直门,连一辆车也没遇上,祥子低下头去,不敢再看马路的左右。

”作为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句式,很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理论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如Paris,M-C(1979),Shyu,S-I(1995),Tsao,Feng-Fu(1989),蔡维天(2004)等他们的研究主要包括:“连”字的词性;“都、也”的功能;“连”字句的结构;“连”字句的语义分析。

八九十年代以来探讨“连”字句语用功能的文章也很多,研究较为深入,本文将对“连”字句的语用进行综述。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探讨“连”字句语用功能的文章越来越多,学者们运用语用学原理从不同角度对“连...都/也...”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

1、“连...都/也...”结构的语用含义研究语用含义即话语含义,它不是通过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

它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什么,而是说话人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

也就是说,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指说话人说出单词和句子所表达的字面意义,另一种指的是说话人通过说话所含蓄地表示的意义。

当然,学者们也意识到“连...都/也”的会话含义,并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

崔永华(1984)分析的“连...都/也...”句的语用意义是:一是说明某种性质的程度很深;二是证明另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他引用了两个例子来说明:1.这个歌儿太流行了,连七、八岁的孩子都会唱。

现代汉语假设和条件连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假设和条件连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假设和条件连词研究综述真正的现代汉语连词研究是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开始的。

在这本著作中,黎锦熙把连词分成了十类。

其中,他把表示假设和条件的连词分别叫做“假设连词”和“范围连词”。

自此以后,汉语语法学界对现代汉语连词的研究就从未中断过。

一、假设和条件连词的分类研究假设和条件连词,首先要涉及的问题是连词的分类。

综合多年来汉语语法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三种情况:1.按照形式标准分类。

按照形式标准划分连词,采用这种标准的有:吕叔湘(1980)、朱德熙(1982)等。

这样划分连词的好处是,一般不会出现分类不明的现象。

2.按照意义标准分类。

按照意义进行分类一般是把连词先分为联合关系的连词和偏正关系的连词。

采取这种划分标准的有:黎锦熙(1924)、“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1956)、张谊生(2000)等。

3.按照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标准分类。

按照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标准对连词加以分类,是上述两种标准的交叉综合使用。

采用此标准对连词进行分类的学者很多。

如,郭翼舟(1983)、陆俭明(1983)、胡裕树(1995)、胡明扬(1996)、周刚(2002)等。

陆俭明(1983)根据意义把连词分为表联合关系和表主从关系的两大类,又把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分为让步转折关系、假设让步转折关系、假设和条件结果关系、条件结果关系、推论结果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等七个小类。

根据连词所处的位置,他把连词分为前置连词和后置连词两类。

综合以上观点,大多数学者都是按照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标准对连词进行分类的。

对于假设和条件连词,从意义出发,我们可以把假设和条件连词划归为偏正关系连词。

从形式出发,可以把这些连词分成前置连词和后置连词。

而学者们对假设和条件连词进行研究时,也多是以形式和意义相结合为分类标准进行的。

二、结合单句研究假设和条件连词结合单句研究假设和条件连词,一般是从假设和条件连词使用的条件、功能和成因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的。

近代汉语助词研究综述

近代汉语助词研究综述

文 通 》里 ,助词 第 一次 作 为 词 类 的一 种 正 式 被 提 出来 。马 建忠发 现汉 语所 见 “ 焉、 哉 、乎 、也”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 同近代汉语是从 晚唐 五代 到 清前后 的观点 。近代汉语 的助词研究属 于近代 汉语语法研究 的重要 内容 ,它是最能体 现近代 汉 语语 法 发展 变化 的一 个方 面 。

《 汉语史稿 》 ( 1 9 5 8 ) 是我国第一部语法史专著 , 书 中论 及 了近 代 汉 语 中形 尾 ( 助词 ) “ 得 ”、 “ 了” 、 “ 着”、 “ 过 ” 的 发 展 演 变 ,使 人 们 对近 代汉语 助 词有 了进 一步地 了解 。 口 向熹的《 简
明汉语史 》 ( 1 9 9 8 )主要 探 讨 了近 代 汉语 中 结 构助词 “ 的”、 “ 价 ” 的发 展 ,并 认 为 结 构 助 词 “ 的 ”兼 有 中古汉语 “ 底”、 “ 地”、 “ 的”
2 0 1 3年第 2 期 ( 总第 5 7期 )
广州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
V 0 1 . 1 3 N O . 2
( 2 0 0 0)讨 论 了 近 代 汉 语 助 词 “ 底”、 “ 地” 的来 源 及 其结 构 的兴 起 及 发 展演 变 ,同 时探 讨
尊宿语要 》的代词和助词 ,较好地描写了 《 古 尊宿语要 》的代词系统和助词系统 ,同时又联
2 0 1 3 年 4 月
广 州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G U A N G Z H O U O P E N U N I V E R S I T Y
V0 l _ 1 3 N0. 2 Ap r . 2 0 1 3
近代汉语助词研 究综述

近代汉语词汇发展及研究概说

近代汉语词汇发展及研究概说
许少峰编《近代汉语词典》(团结出版社, 1997)。 江蓝生、白维国等编撰了《近代汉语词典》。
五)论文集:
江蓝生著《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 2000):语法、词语考释、语言资料的鉴别
胡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杨耐思、蒋绍愚编《近代汉语研究》 (商务印书馆,1993)
蒋绍愚、江蓝生编《近代汉语研究》(二)(商 务印书馆,1999)
方龄贵《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汉语大词典 出版社,1991)
二)一些旧词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秀才、举人、才人、郎中、丈夫、头脑
三)许多旧概念改用了新词语来表达 白身人
1、兄长不过是个白身人,便弄上一个显官, 又无四壁倚仗。(《初刻拍案惊奇》卷22)
2、只把宋江封为先锋使,又不曾实授官职, 其余都是白身人。(《水浒传》第84回)
2、方言词专书
明代李实《蜀语》、清张慎仪《蜀方言》、 胡文英《吴下方言考》、毛奇龄《越语肯 綮录》、杭世骏《续方言》、程际盛《续 方言补正》
3、字书、韵书、音义书
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慧林《一切经 音义》、宋丁度《集韵》、辽释行均《龙 龛手镜》、明方以智《通雅》等。
4、笔记、杂记
唐代颜之推《颜氏家训》、颜师古《匡谬 正俗》、李匡乂《资暇集》,宋代陆游的 《老学庵笔记》,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 录》,明代琅英《七修类稿》,清代顾炎 武的《日知录》、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等
4、 反映新的风俗习惯方面的词语 草刷儿、草帘儿、随身灯
5、方言俗语进入共同语中 宋·黄彻《䂬溪诗话》说杜甫诗“数物以‘个’,谓食为 ‘喫’,甚近鄙俗。”
6、大批外来词语进入汉语中 1)佛教词语:因果报应、七情六欲、清规戒律、天花乱 坠、世界、平等、实际、现行、刹那、相对、绝对、方 便、根本、欢喜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本文旨在介绍《近代汉语研究概要》的背景和目的,并概括性说明本文将讨论的内容。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本文旨在介绍《近代汉语研究概要》的背景和目的,并概括性说明本文将讨论的内容。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近代汉语的演变近代汉语的演变描述:在近代时期,汉语经历了许多发展和变化,特别是在语法、词汇和语音方面。

本文将探讨这些变动,以便更好地理解近代汉语的特征和演变过程。

描述:在近代时期,汉语经历了许多发展和变化,特别是在语法、词汇和语音方面。

本文将探讨这些变动,以便更好地理解近代汉语的特征和演变过程。

内容:内容:语法的演变近代汉语的语法在词序、句法结构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些古代的语法规则逐渐淡化,而一些新的语法现象逐渐出现。

例子:动词位置的变动、语态和时态的变化等。

词汇的变动近代汉语的词汇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和丰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新的词汇被引入到汉语中。

同时,一些古代词汇的用法也发生了改变。

例子:外来词的引入、旧词新义的出现等。

语音的变化近代汉语的语音系统也有所变化。

一些音节的发音发生了调整,声调的变化也有所影响。

例子:儿化音的普及、轻声的变化等。

以上是《近代汉语研究概要》的概述部分,将为读者提供近代汉语演变的基本了解。

详细的研究将探讨各个方面的变动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近代汉语。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以上是《近代汉语研究概要》的概述部分,将为读者提供近代汉语演变的基本了解。

详细的研究将探讨各个方面的变动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近代汉语。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本文主要分析导致近代汉语变化的各种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等内部因素,以及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

内部因素近代汉语的演变受到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内部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社会发展的变革导致了语言使用环境和需求的改变。

例如,近代中国面临着革命、战争、现代化进程等社会转型,这些变革引起了人们对新概念、新词汇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汉语的变化与发展。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内容和方法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内容和方法
平广记》卷三百九十五引《北梦琐言》 《集韵》皆韵“搓,初皆切,推击也。”“搋
( chuāi), 忡 切 , 以 拳 加 物 ” , 又 佳 韵 “扠,初佳切,打也。”则“搓、搋、扠”其 实是记录的同一个词,而“差”是同音假借。
所谓因声求义,就是通过考察字的读音来
研究字义。清代学者因为有了先秦古音 的知识,把汉字的音、形、义统一起来, 以古音求古义,破除通假,从语言学的 角度说明音义相通与声音相转的关系。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内容
1、 词义考释
2 、常用词演变研究 汪维辉《魏晋南北朝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 大学出版社,2000) 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汉语大词典出 版社,1999) 王云路《中古汉语常用词研究漫谈》( 载《中 古近代汉语研究》第一辑)
丁喜霞《中古汉语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 和演变研究》(语文出版社,2006)
3、 我欲观于女色及以五欲,未见不净。 (萧齐 《百喻 经·治鞭疮喻》)
4、 随执草木及以瓦石,皆成最极锐利刀剑。 (唐沙门道世《法苑珠林》卷三)
排比归纳与“因声求义”相结合
1、蜡事:奇事,怪事
1、 张千户大惊,说道:“我一生再也不信鬼神, 谁知道今日碰着这等一桩蜡事。”罗懋登《三 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第三十八回
2、不齐:不祗,不只,不仅(《佛经续释
词》p.1)
古代“齐”与“祗”同部(田按:上古同脂 部),音相近,故而可借为“祗”。(同书p.2)
“差”通“搓”“搋”“扠”,拳击
1、 不问好恶,拔拳即差。《敦煌变文·燕子赋》 2、 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 《王梵志诗》 3、 或画壮夫,以拳扠地为井,号拳扠井。《太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p.41)解释这个词的语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汉语连词研究综述
连词研究一直是近代汉语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总结,笔者认为近代汉语连词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近代汉语连词的数量不确定;二、近代汉语连词的界定不明确;三、近代汉语各个时期的常用连词亟待总结;四、近代汉语连词的语法化研究不够深入。

标签:近代汉语连词综述
在汉语语法学始创时期,就有“连字”一说。

但从最初到现在,汉语连词研究一直是重两头,对上古汉语连词和现代汉语的连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而对近代汉语连词则很少涉及,研究成果不多。

一、近代汉语连词研究现状
(一)专著中的近代汉语连词研究
20世纪40年代,近代汉语研究刚刚起步,吕叔湘先生虽然在《中国文法要略》(1944)中没有提到“连词”这一专门的词类,但已经提到有的句子要通过关系词来表达一定的关系,并举了一些例子,有的关系词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连词。

吕叔湘先生虽然没有对连词进行专门分析,但他对词类关系的解析,对以后的连词研究很有帮助。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1958)第一次对近代汉语连词进行了粗略概述。

他先将连词分为用于等立句的连词和用于主从句的连词两大类。

用于等立句的连词又分为并列、累加、选择、承接、转折。

用于主从句的连词又分为两类:时间、比较;因果、让步、推论、假定、纵予、限定、不限定。

然后分别对各个小类下连词的用法进行介绍并举例。

太田辰夫对近代汉语连词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概述,语料从西汉的《史记》到清代的《儿女英雄传》,让人们对近代汉语连词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不过他并没有总结这一时期的连词有什么特点,他提到的连词有些也并不是真正的连词。

20世纪80年代之后,近代汉语连词研究有所发展,注重从更广泛的语料中搜集例证,进行比较,对连词特点的描写也更加明确,还在语法化研究方面进行了探索,但研究深度和广度仍然不够。

香坂顺一《白话语汇研究》(1983)中对近代汉语中一些在使用方面比较有特点的连词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它们的来源,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

书中提到的连词都是比较有特点的,对其特别之处描写得很到位,不过数量不多,有些结论也只是猜测性的,不能从整体上增进我们对连词的了解。

刘坚、江蓝生等的《近代汉语虚词研究》(1992)中的介词、连词部分主要论述了“和”字由动词发展成连词和介词的过程,为“实词虚化”提供了一个例证,也是连词语法化研究的一种尝试。

向熹《简明汉语史》(1993)“中古汉语连词的发展”“近代汉语连词的发展”等章节介绍了从魏晋至明清新产生的连词。

主要是简单介绍其用法,然后举例证明。

书中提到的中古、近代新产生的连词,分为并列连词、承接连词、选择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词、让步连词,共一百六十多个。

俞光中、植田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1999)着眼于近代汉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方面,将近代汉语连词分为条件关系连词、因果关系连词、转折关系连词、让步关系连词、联合关系连词。

袁宾《近代汉语概论》(1992)和祝敏彻的《近代汉语句法史稿》(1996)两部书都没有专门列出连词,而是把连词和复句研究结合到一块,让它们以关联词语的身份出现。

这样把连词放到复句研究中,可以对有关连词的作用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不过这种研究还是偏向于句法方面,对连词研究不会太深入,而且和其他词类混在一起,不容易看清连词自身的作用。

总的来看,从《中国文法要略》一直到俞光中、植田均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这些语法专著或是对近代汉语连词做一总括性的介绍,简单溯其源流,或是通过某些语料中的例句来说明其用法。

研究范围局限于几个方面,而对近代汉语连词的数量、用法、分类、源流等情况,并不能给出较为确切的答案。

对近代汉语连词研究所做的基础性工作仍然有待加强,这也是近代汉语连词研究没能深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专著中涉及的近代汉语连词部分
香坂顺一的《水浒词汇研究(虚词部分)》(1992)对《水浒》中的连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他将其中的连词分为表示累加的连词、表示假定的连词、表示条件的连词、表示因果的连词等,对各类连词基本都能追溯其源流,比较明确地分析了它们的用法。

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1996)对敦煌变文中的连词作了穷尽性的分析,他将连词分为联合关系连词和主从关系连词,联合关系连词又分为并列、递进、选择三小类,主从关系连词分为假设、纵予、让步、条件、取舍、因果、转折。

(三)近代汉语连词专题研究
专门研究近代汉语连词的论文不多,这也是近代汉语连词研究薄弱的一个重要体现。

这些论文有的针对专著中的某一类连词,概括其特点;有的则研究近代汉语整个时期内某一类连词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这种研究最集中地体现在对近代汉语并列连词的研究上。

胡竹安《敦煌变文中的双音连词》(1961)是一篇比较早的研究近代汉语连词的文章,文章对敦煌变文中的连词进行了分类,并对唐以前常见连词之外的其他连词进行了研究。

李思明《〈水浒全传〉因果句》(1987)对《水浒全传》中的并列连词和因果连词进行了考察,主要在词的使用频率、音节数、连词位置以及连词的单用、互用等方面发现了一些特点。

近代汉语连词中,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是并列连词。

刘坚和贝罗贝合作著文(1994)指出汉语并列连词经过了从动词到介词再到连词这样一种语法化链。

于江《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的历史考察》(1996)考察了虚词“共、连、和、同、跟”的来源及发展,对这几个词的连词用法产生年代进行了论证。

吴福祥《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2003)指出“和”类虚词均经历这么一个语法化链:伴随动词——随介词——并列连词。

曹炜《近代汉语并列连词“并”的产生、发展及其消亡》(2003)则认为:作为“和”类虚词之一的“并”的语法化轨迹并没有经历这么一个语法化链,它是由伴随动词直接语法化为并列连词的,中间并没有经历一个“伴随介词”的阶段。

张亚茹《〈红楼梦〉中并列连词》(2005)通过对《红楼梦》中并列连词使用频率、语法语义等特征的研究,认识到《红楼梦》时期现代汉语连词系统已基本形成。

对近代汉语其他类别连词的研究不多,主要有席嘉《与副词“只”有关的几个连词的历时考察》(2004)和《与“组合同化”相关的几个连词演化的考察》(2006),这两篇论文分别对“只是、只要、只有”和“然、还、
要”的连词化过程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二、近代汉语连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前人研究没有确定近代汉语连词的数量。

近代汉语时期共有多少连词,分为几类,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这无疑不利于对近代汉语连词的系统性研究。

对那些可以明确定为连词的词进行总结、归类,尽量归纳出它们的特点,很有必要。

(二)在近代汉语连词的界定方面还存在问题。

通过回顾,我们发现前人研究成果中提到的连词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有些则根本不是连词。

因此在如何区分介词与连词、副词与连词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强。

(三)近代汉语跨度很大,各个时期使用的连词有何不同还不确定。

近代汉语跨越唐五代、宋、元、明、清,在汉语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借字、借音等现象,这对近代汉语连词的发展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如何确定各个时期比较常用的连词,进而联系其他词类深入研究其用法,也是亟待加强的一个方面。

(四)对一些重要连词语法化的研究还不够。

目前,对近代汉语连词进行的语法化研究只限于几个词,如“和”“并”等,大部分连词在近代汉语时期的发展变化并不明确,这也就不利于认清它们的真正特点。

因此,对一些常用连词的语法化研究也应成为今后连词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1987.
[3]香坂顺一.水浒词汇研究(虚词部分)[M].植田均译.北京:文
津出版社,1992.
[4]向熹.简明汉语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1996.
[6]袁宾.近代汉语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7]祝敏彻.近代汉语句法史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8]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2.
[9]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5.
[10]胡竹安.敦煌变文中的双音连词[J].中国语文,1961,(10).
[11]李思明.《水浒全传》的因果句[J].中国语文,1987,(2).
[12]于江.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的历史考察[J].中国语文,1996,
(6).
[13]吴福祥.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兼论SVO型语言
中伴随介词的两种演化模式[J].中国语文,2003,(1).
[14]张亚茹.《红楼梦》中的并列连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
(3).
[15]席嘉.与“组合同化”相关的几个连词演化的考察[J].语言研
究,2006,(3).
(袁法森浙江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321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