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诸葛亮的人生悲剧
历史名人诸葛亮一生中十大遗憾的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历史名人诸葛亮一生中十大遗憾的故事其一,早孤。
诸葛亮从小就死了父母,依靠自己叔父生活。
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妈的孩子像根草,诸葛亮小时候没能得到父母的关爱,这可能是早年诸葛亮最大的遗憾。
其二,别人不理解。
诸葛亮是个志向高远的人,淡泊明志,不过在当时好多人不理解,因为诸葛亮常常以管仲乐毅相比,这两个人都是春秋战国时有名的将相,一个协助齐桓公争霸天下,一个辅佐燕昭王。
诸葛亮以二人相比,意在表明自己有出将入相的本事,可惜当时人都说他吹大牛,不太看好他。
其三,哥哥的外出谋生。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过早出外谋生,当然是到东吴孙策那里去打工。
孙策很重用有本领的人,诸葛瑾是个贤能的人,不过从此兄弟俩却离多聚少,天各一方,很难再相见。
诸葛亮本身就没有亲人,如此更有寂寞之感。
其四,妻丑。
诸葛亮的妻子丑陋,或许有人说从这里更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
不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诸葛亮不是想着今后能有所发展,能进一步伸开手脚,不会不找一个漂亮媳妇,毕竟秀色可餐才是人生一大美事。
其五,与刘表的关系。
与刘表的关系成为诸葛亮人生中的困惑。
按理说刘表是诸葛亮妻子的姨父,是黄承彦的两连襟,这二人应该多亲多近,而且刘表早年又有知人之明,可诸葛亮娶了妻子才知道,刘表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货,因此对刘表的关系有说不出的痛。
其六,错识刘备。
诸葛亮早年,对刘备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这是个让曹操很头疼的人物,当初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就对刘备一个劲的点赞,可惜交往后才发现刘备其实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有很多缺点,可是上贼船容易,下来却难。
只有死心塌地的跟着刘备。
毕竟自己三顾茅庐让刘备成为重用人才的典范。
其七,隔不开的桃园情。
刘备和关羽张飞历史上没有结拜,但誓同生死是有的,诸葛亮要想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就磨不开关羽张飞,可惜二人多有掣肘。
虽然诸葛亮是着名的泥瓦匠,善于和稀泥,但也往往于事无补,后来还是关羽失了荆州,破坏了诸葛亮的制定的千秋大业。
其八,与刘备的关系书上都说诸葛亮和刘备是君臣关系的典范。
诸葛亮的悲剧结尾是否早已注定?

诸葛亮的悲剧结尾是否早已注定,这是一个涉及历史解读和个人观点的问题。
从历史角度看,诸葛亮的一生确实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他作为蜀汉的丞相,承担了辅佐刘备和刘禅的重任,多次北伐,希望实现统一中原的理想。
然而,他也面临着蜀汉国力不足、人才匮乏、内部矛盾等种种问题。
这些因素无疑加大了他实现理想的难度。
此外,诸葛亮的个人性格和决策也可能对他的结局产生了影响。
他一生忠诚于蜀汉,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着深厚的忧虑和责任感。
然而,他的谨慎和过于追求完美的性格,也可能使他在某些关键时刻做出了并非最优的决策。
然而,要说诸葛亮的悲剧结尾早已注定,可能过于绝对。
历史的发展充满了偶然性和变数,即使是再有智慧和才能的人,也无法完全预测和控制历史的走向。
诸葛亮的结局,既有他个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历史大势的推动。
因此,是否认为诸葛亮的悲剧结尾早已注定,可能取决于每个人对历史的理解和个人观点。
无论如何,诸葛亮的一生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他的智慧和忠诚也为后人所敬仰。
总评诸葛亮的一生

总评诸葛亮的一生上一讲我们只讲到诸葛亮的死去,由于篇幅的关系,还没有对诸葛亮的一生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价,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我的三国英雄传的最后一个系列了,为何把他们放在最后来写,是因为自己很仰慕他们,又顾忌自己驾驭不了他们,所以总要思虑了再三,考察了再三,才能去下笔。
这是对那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
现在我们社会对历史所做的伤害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我本着还原历史的职责去写历史,这才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
我闲话少说。
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诸葛亮的一生进行评价,先接着上一讲来说说诸葛亮死后的一些事以及一些历史人物对诸葛亮的评价,再谈谈诸葛亮的一些性格,最后再谈谈他所为之努力的那个北伐的梦想的利弊。
诸葛亮临死时,他从诸葛瑾那里接过来的养子诸葛乔已在第二次北伐时光荣牺牲,而他真正的儿子诸葛瞻才仅仅八岁而已。
诸葛亮的一生太钟情于事业,对男女的情情爱爱似乎不太感兴趣。
他穷尽了大半生的努力都是在为刘备去打造一个美好的江山事业,但却忽略了自己的家庭。
很多人说诸葛亮娶了丑妻黄月华,是因为诸葛亮不看中长相,而看中其的家庭势力以及其的才能的缘故,与其这么说,倒不如这么说,是因为诸葛亮对男欢女爱这事不太感兴趣,所以对配偶的相貌要求不高,只要她有利于他的事业就行。
这就是政治婚姻的意义之所在。
从这一点也可以说明,为何诸葛亮娶了黄月英之后,就一直没有怀过孕的原因,更多的原因在于诸葛亮是个工作狂,而他对于他的家庭所顾忌的方面实在太少了,更不用说能有多少的机会和黄月英在谈情说爱了。
从这也可以看出,黄月英还真是好妻子,老公娶了你,把你撂在家里,但你却不在乎,默默在背后支持着你的老公,履行着自己应有的职责。
所以从这也可以解释为何黄月英为何一直没有怀孕,原因就在于他们所做的房事有可能实在太少了。
以古代观念来说诸葛亮是晚年得子可谓是喜出望外,另外对这孩子也是特别的爱护。
也难怪他会在临死前特地召来自己这位八岁的儿子,好好地嘱咐一番:“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智慧与忠义之间——论诸葛亮的“人谋”悲剧

[ 摘
要] 《 三国演义》 中的诸葛亮形 象凝 聚 了我 国古代历 史上各种 智慧和斗 争经验 , 因而具有惊人 的谋 略
和 绝世 的才能, 几乎成为智谋的化 身和代名词。诸葛 亮形 象最本质 最 突出的特征 是“ 智谋 ” 其 悲剧 在本质 上也应 ,
该是谋略 的悲剧 , 它主要 源于三个层次的矛盾 : 外层是 出处选择 时人谋和“ 最 天时” 的矛盾; 中间一层是进入 刘备集 团后人谋与 刘关张“ 义气” 的矛盾 ; 而最 内层也 最具 决定意义的是其 自身性格 中智谋和忠 义的矛盾 。
A g 20 u. 06
Vo _ No. l7 4
智 慧 与 忠义 之 间
一
论 诸 葛亮的 “ 谋 ” 人 悲剧
谢 遂联
( . 州大学文学院 , 1扬 江苏 扬 州 2 50 ) 2 00 (. 2 嘉兴 学院文学院 , 浙江 嘉兴 3 40 ) 100
[ 关键词 ] 诸 葛亮; 悲剧 ; 智慧 ; 天时; 气; 贞 义 忠
XI u .inI E S i1a 1
(. oeefC i s L n ug n irtr, aghuU i rt,Ynzo 20 0 1 C lg hn e aga ea dLt aue ei C ia 2 C lg Lbrl r n w, xn nvrt, 似 g34 0 ,C i ) hn ; . ol e ie ta dL e o f aA s a  ̄aigU i sy ei 凡 10 0 hn a
命 的自足 自在的系统 , 因此本文所论《 三国演义》 中
的人物 形象 一般 不涉 及历 史事 实层 面的人 物原 型 。
诸葛亮无疑是《 国演义》 三 中最重要的人物 , 以 致郑振铎先生认为《 国志通俗演义》 三 虽叙述三 国 故事 , 其实只是一部 “ 诸葛孔 明传记” ¨ 诸葛亮集 。 杰 出智慧和传统美德于一身 , 最终却落得 “ 出师未 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 ( 蜀相》 ) 诗 的悲 剧结局 , 实在令人痛惜。可以说 , 诸葛亮是《 国演 三 义》 满历 史感 的悲怆 陈说 中最 具 悲剧性 的人 物 。 充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悲剧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悲剧形象摘要:《三国演义》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匠心独运的合理虚构,大胆改造历史人物,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位被传统文化所操纵,在道德与智慧的激烈交锋中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英雄。
诸葛亮的悲剧是他自身的悲剧,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悲剧。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悲剧;形象。
《三国演义》所塑造的诸葛亮是一个极有才能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个近乎于神的人。
但正是这位近乎于神的人,作者却让他以一个悲剧的形象贯穿于小说之中。
看罢《三国演义》,掩卷细思,我却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不停地说:诸葛亮的悲剧是命中注定的。
在我看来,孔明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其忠的体现,也是其道德思想的悲剧;为报刘备三顾之恩,而与天命抗衡,是其“不得其主,亦不得其时”的人生悲剧;一生追求淡泊、宁静,却事必躬亲,是其命运的悲剧;身为一国之相,却“孤行其志”,是导致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政治悲剧。
在“君尊臣卑”的历史环境下,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显现出的是一种“儒者之统,孤行而无所待”的悲剧文化意蕴。
(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恩弃隐入仕,从此便开始了他神奇而又饱受沧桑的一生。
从智夺荆洲到刘备入川,接着是平定南蛮,然后六出祁山,最后死在五丈原。
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不已。
他一生都在为刘氏尽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儒家思想、传统伦理观是诸葛亮的主要灵魂。
这种伦理观简而言这就是“忠”。
无论中国古代的儒家,法家,墨家都强调“忠君”。
《论语•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种君臣伦理观变成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正统名教,当然,罗贯中所塑造的“忠“的诸葛亮也不例外。
但任何伦理道德不可能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
它必然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悲剧命运的根源

赵晓忱
( 鲁迅美术学 院
辽宁 沈阳
10 1 ) 86 1
【 摘要】 《 国演义》是我 国长篇历 史小说 的开 山之作 。 罗贯 中以深情 的笔调 ,赞 美和 鞭挞 了他 所 三 爱憎 的人物 。在整个 小说 中 ,作 为核 心 角 色出现 的诸 葛亮 ,他 的悲剧命 运表现得 最 为突 出,具有 巨大 的 艺术感 染 力。他 的悲剧有 天命 的一 面,他 的性格特质 对其 悲剧命 运产 生 了深 刻影响 ,同时微 妙 的君
命。
一
孤之重 ,为 了 “ 忠义 ”价值观 的完全 实现,诸葛亮竭 力忍受 身 体 上 的 疲 顿 ,克 服 精 神 上 的 劳 乏 , 为 了一 个 明知 不 可 能 完
成 的理 想 而 殚 精 竭 力 , 死 而 后 已。
( ) “ 小慎微 ”和 “ 二 谨 事必躬 亲”
“ 小 慎 微 ” 和 “ 必 躬 亲 ” 构 成 了 诸 葛 亮 个 人 悲 剧 谨 事 的两 大 难 以超 越 的事 业 人 生 障 碍 。这 也 是 由个 人 悲剧 走 向 社 会 、时代 悲剧 的津梁 。 由于诸葛亮谨 小慎微 、事必躬 亲,大 权独揽 ,忽视人才 的培养 ,造成蜀汉 人才的过度 匮乏 ,专权 而 不 放 权 ,集 权 而 不 分 权 。
・
、
诸葛亮的悲剧有天命观 的一面
在 《 国演义》 中的诸葛 亮,就是在与 宿命的不断抗 争 三 中 , 最 终 走 向毁 灭 的 。他 的悲 剧 精 神 主 要 表 现 在 三 个 方 面 : 是 知 不 能 兴 汉 而 出 山 ; 二 是 知 不 能灭 魏 而 北 伐 ;三 是 知 不 能 保 蜀 而 尽 保 蜀 之 心 。 《 国 演 义 》所 展 现 的 三 国历 史 三 进 程 带 有 浓 厚 的 宿 命 色 彩 ,这 与 作 者 罗 贯 中 的 天 命 观 思 想 密 不可分 ,罗贯中赋予 了诸葛亮 亦人亦神亦妖 的灵魂 ,他 能够 清醒地意识 到命运安排与个人 抗争 的对立 。诸葛亮虽然在 智 慧上是神或是 妖,但他在 肉体上毕竟还 是凡 人 ,他苦苦 为之 奋斗 的理想和 事业恰恰都 是违 背天命 的。诸 葛亮最后 的 日子 十分痛苦 ,在 五丈原夜观天象 ,已知 自己命 在旦夕 ,此 时的 苍凉和 内心 的孤独来 自他深 重的危机感和 强烈的使命感 ,他 清 醒 地 意 识 到 在 他 有 生 之 年 已无 力 完 成 伐 魏 兴 汉 之 大 业 。 中 国 的历 史 是 一 部 分 久 必 合 、 合 久 必 分 的 历 史 。因 此 三 国 “ 分 久 必 合 ” , 一 统 于 晋 ,是 历 史 发 展 的必 然 趋 势 ,也 符 合 当 时 社会经济 发展和生产力水平 北方高于南 方的现实 。诸 葛亮 一 人的抗争改变不 了蜀汉灭亡 的命运 。
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3)

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3)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四、悲剧的英雄形象诸葛亮的一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这成就的背后,是英雄的孤寂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的一生就是在演绎一个三国时代的悲剧:他在错误的时间里遇到了错误的人物,确立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并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努力地犯一个巨大的错误。
他一直致力于统一天下,然而自己却先倒在了五丈原。
诸葛亮身上也有着这样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从“人谋可胜天时”,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早已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悲剧性,然而却无一刻屈服于既定的命运、无一刻忘记最初的信念,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而功败垂成的时刻,也正是他最具悲剧色彩的时刻。
1、才智上的悲剧诸葛亮虽有旷世奇才,也知人善用,但他却不能有效的使用那些人。
五虎上将中的关羽和张飞,自恃是刘备的兄弟,有点心高气傲,在处理某些事时不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诸葛亮没有驾驭好这两个人,导致了关羽大意失荆州,导致了张飞和刘备为关羽报仇,打乱了一统天下的战略部署。
后来蜀汉被东吴打败,诸葛亮被-迫休养生息,然而却出现了朝中无大将的局面,自己也不信任将领,尤其是对魏延的使用,甚至是马谡的悲剧。
蜀汉没有“人和”是造成失败的一个原因,这也更加反射出诸葛亮的悲剧色彩才智上的悲剧。
他事必躬亲,势必打乱朝中大小官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格局,最终造成大家都负责,又都不负责,一人死而废天下事的混乱局面,不仅给他自己,也给他一生为之奋斗的蜀汉事业带来了消极影响,埋下了隐患。
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诸葛亮的悲剧是历史与个人共同造就的。
2、历史的悲剧顺天者逸,逆天者劳。
无论徐庶有始无终,不如不出;即如孔甲尽瘁而无,毕竟魏未灭、是未吞、济得甚事!天下之事,分久必合,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不会太长久,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但统一的重任并不适合有一个弱小的国家来完成,诸葛亮空有一腔热血,但毕竟实力悬殊,他发动的战争适得其反,非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反给蜀汉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悲剧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悲剧形象
摘要:《三国演义》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匠心独运的合理虚构,大胆改造
历史人物,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位被传统文化所操纵,在道德与智慧的激烈交锋中逐渐走
向毁灭的悲剧英雄。
诸葛亮的悲剧是他自身的悲剧,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悲剧。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悲剧;形象。
《三国演义》所塑造的诸葛亮是一个极有才能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个近乎于神的人。
但正是这位近乎于神的人,作者却让他以一个悲剧的形象贯穿于小说之中。
看罢《三国演义》,掩卷细思,我却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不停地说:诸葛亮的悲剧是命中注定的。
在我看来,孔明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其忠的体现,也是其道德思想的悲剧;为报刘备三
顾之恩,而与天命抗衡,是其“不得其主,亦不得其时”的人生悲剧;一生追求淡泊、宁静,却事必躬亲,是其命运的悲剧;身为一国之相,却“孤行其志”,是导致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政治悲剧。
在“君尊臣卑”的历史环境下,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显现出的是一种“儒
者之统,孤行而无所待”的悲剧文化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诸葛亮的人生悲剧作者:李伟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06期【摘要】在中国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诸葛亮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这种独特的心理特征让他青史留名——成了智慧的化身与忠贞的典范,然而这也造就了诸葛亮一生的悲剧:将他推向了人性毁灭的深渊!【关键词】诸葛亮;人格;人性;悲剧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忠贞的典范与智慧的化身,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膜拜。
然而,他却不能按照“人”的方式和要求去做人、待物、行事,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自主、自尊、自由永远是彼岸……这种悲剧的产生,究竟是一种必然,还是一种偶然,抑或其他? 本文试就此进行探讨。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 [1] (《诸葛亮传》),出身于一个宦官之家,“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1] (《诸葛亮传》),深受儒家教化,儒家的那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思想在他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未出隆中的诸葛亮在汉室倾颓,天下分裂之时,虽“躬耕陇亩”[1] (《诸葛亮传》),却“自比于管仲、乐毅”[1](《诸葛亮传》),“待时风翔” [1] (《杜袭传》):一旦出现“明君”,当“竭股肱之力”[1] (《诸葛亮传》),“恢宇宙而终不北向”[1] (《诸葛亮传》)!刘备的三顾茅庐为其“入世”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缘。
刘备“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1] (《诸葛亮传》),这在诸葛亮看来的确是一个可以中兴汉室的“明君”。
于是,他向刘备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使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能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1] (《诸葛亮传》)。
而刘备也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1] (《诸葛亮传》)。
至此,诸葛亮完成了他的“入世”过程。
至此,诸葛亮也不得不带上一副重重的枷锁:作为人臣的他不得不行人臣之礼,尽人臣之责,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从此,他的命运就不再属于他个人,而是与刘备,与蜀汉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他也丧失了其作为独立的个体、自由的人格这个人性中最为重要的一面,“在儒家那里,个体的特殊性不在于他是一个特殊的感性存在,因而有自己特殊的性格、兴趣、爱好、欲求和才干,而在于他处于特定的伦理关系中,因而具有特殊的身份,拥有特定的权利和负有特定的义务”[2]。
他所能做的只是尽人臣之责,“竭股肱之力”,报效汉室!出隆中的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东连孙吴,北拒曹魏,西占益州之地,最后凭蜀之险与吴、魏抗衡,成三足之势。
诸葛亮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可以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蜀汉的存在!然而,蜀汉刚刚建立,诸葛亮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他的第二步方针——出秦川,伐曹魏,刘备却为了他的结义兄弟关羽报仇,倾全蜀之力与东吴决战!对此,蜀国所有的人,甚至连东吴的诸葛谨,都劝刘备不要轻率行事:“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1] (《赵云传》)“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
试为陛下论其轻重”[1] (《诸葛瑾传》)……唯独诸葛亮没有劝。
诸葛亮何尝不知刘备的这一举动给蜀汉带来的后果,“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
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
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
”[1] (《刘晔传》)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还是不谏劝刘备?对此,胡三省认为: “观孔明此言,不以汉主伐吴为可,然而不谏者,以汉主盛怒而不可阻,且得上流,可以胜也。
”[3]也许,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绑缚在诸葛亮身上的那一套儒家的伦理道德!儒家过分强调个体在伦理关系中的“份”,以致个体完全成为一种被各种伦理关系死死限定的存在,他的任何超出这种伦理限定的思想言行,都会被认为是不能允许的“过份”、“非份”。
有着深深儒家文化烙印的诸葛亮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任何时候,诸葛亮都会牢牢记住自己的“份”,作为一个臣子的“份”:他是臣子,刘备对他再好,他也只是一个臣子,臣子是不可能与结义兄弟相提并论的。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东不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也。
”[1] (《法正传》)对此,有人言:“刘备之于诸葛亮则远不能比之于法正,他虽有‘孤之有孔明,有鱼之有水也’之言,然而,‘(亮)初说其(刘备)攻琮荆州可有而不听。
继孙权进妹固好,谓其不可入吴而不从,及狼狈逃遁而获全乃不知自省,而栩栩然,以为得计’。
及刘备临终托孤,有言‘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与诸葛亮这种微妙的关系,决定了诸葛亮在刘备伐吴事件上不可能有回天之力,因而,他只能托辞孝直。
”[4]其实,法正在又能如何?刘备的大举伐吴,并不是一怒之下的孤注一掷,而是堂皇正大的捍卫神圣的信与义。
吕蒙袭杀关羽之后,曹丕曾下令群臣讨论刘备会不会替关羽报仇,群臣都说蜀汉小国,刘备没有力量东出,刘晔独曰:“蜀虽狭弱……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仇,于始终之分不足。
”[1] (《刘晔传》)刘关张三人,情同兄弟,休戚与共,关张之死不能不使刘备痛断肝肠。
《三国演义》写刘备的复仇情绪时说:“二弟俱亡,朕安忍独生!”这是很符合情理的。
对此,他法正又焉有回天之力?在信与义面前,所有的一切均是渺之又渺,轻之有轻!遗憾的是,刘备在与东吴的决战中大败而归,“舟船机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1] (《陆逊传》)。
不得已刘备白帝托孤,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1] (《诸葛亮传》)这是怎样的一种托孤?刘备明知后主刘禅无能,诸葛亮也决不会“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却还要对诸葛亮说这番话?很显然,刘备还是信不过诸葛亮,“备之命亮,乱孰胜焉!世或有谓备欲以固委付之诚,且以一蜀人之志。
君子曰,不然;苟或所寄忠贤,则不须若斯之悔,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涂。
是以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
幸刘婵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自由起耳。
不然,殆生疑隙之衅。
谓之为权,不亦祸哉!”[1] (《刘先主传》)其实,刘备又怎么会“乱孰胜焉”?其真正的原因在于:因为诸葛亮太有才华了,太聪明了;而他的儿子刘禅又是那么的无能。
作为一世枭雄的刘备又怎么能够放心得下——他死后诸葛亮不会反叛?虽然,刘备与诸葛亮是那么的亲密,然而那也只是君臣之交,只是出于一种需要而已!凭此,又怎么能让刘备安心地睡去?而聪明的诸葛亮又怎么会看不出这一点?但是,他又能说什么?“臣敢竭股肱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1] (《诸葛亮传》),他也只能如此了,“人对宿命是无能为力的,主体不过是知趣一点,能预知天命,逢天行命而已”[2]!从此,这个枷锁在诸葛亮的脖子上是越套越紧了!白帝托孤,使诸葛亮完全与刘禅,与蜀汉绑在一起了——他生为刘氏,死为蜀汉了!实在地说,儒家的伦理道德最为明显的后果之一就是将人作为工具!而把人变成道德工具的基本办法则是强调和倡导自我净化,时时处处把自我当做斗争的对象,当客观与主观发生矛盾时,当社会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当人与己发生不睦时,首先反思自己是不是符合社会道德。
礼仪被视为超越一切的绝对,个人主体在“礼”面前只有相对的意义,个人的一切言行都要以“礼”为标准。
在这样的境况下,作为身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的诸葛亮,不可能背离这个标准,他当然要沿着儒家所规定的“礼”这个轨道走下去。
其实,即使刘备不说那些话,诸葛亮也会“臣敢竭股肱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刘备对诸葛亮虽“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然而刘备还是不能真正理解诸葛亮,这不能不说是刘备的遗憾,诸葛亮的悲哀!白帝托孤之后,诸葛亮为报答知遇之恩,可谓全力经营蜀汉:“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1] (《诸葛亮传》)“遗使聘吴,因结和亲”[1] (《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1] (《诸葛亮传》)……而这一切只是缘于刘备的知遇之恩,缘于“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附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 (《诸葛亮传》),更是缘于那儒家传统的义利观!在儒家看来,所谓“义”就是符合道义的行为规范,它既是道德评价的标准,也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所谓“利”就是利益,一般多指物质利益,有时则指个人利益。
儒家倡导重义轻利,即重道义,轻私利。
它要求人们不要因个人私利而损伤统治阶级以至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当这种整体利益与个人私利发生矛盾时,就要求丢掉个人私利——它完全忽视了作为具有独立主体和自由人格的“人”的存在!在一切存在中,“人”是一个很高贵的称呼。
人的高贵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惟有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人,并能自觉的按照人的方式和要求去做人、待物、行事。
在哲学领域中,人不仅是生理的存在、心理的存在、精神的存在,而且更是在前者基础上的社会历史的存在和文化价值的存在。
真正的“人”是体现着人的社会和意义的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着的完整的人。
而作为人的最重要的体现者——人格,则表示:生而为人,并非就是人,只有获得人格,人才成其为人。
一个人具有独立的人格,意味着“人”从权威、等级的服从中解放出来获得“人”的自主、自尊和自由,意味着“人”从“人”的依赖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自我的真实价值,意味着“人”从生命本能的制约中解放出来,追求“人”成为“人”的超生命价值。
而作为忠贞的典范和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不能按照“人”的方式和要求去做人、待物、行事,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自主、自尊、自由只是可望而不可即,他只能沿着儒家规定的“礼”的轨道走下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究竟是他个人的悲哀还是历史的悲剧?也许诸葛亮的这种努力有利于刘氏,有功于蜀汉;然而,对他的身心而言,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摧残?白帝托孤之后的蜀汉不但元气大伤,而且内忧外患,而要恢复这份“元气”,解决内忧外患,又需怎样的智慧与精力?否则“托附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在此,诸葛亮不得不,而且也只有成为刘氏的工具,为蜀汉“鞠躬尽瘁”!即使前面是万丈深渊,是死亡,他也得往前走,因为他没有别的选择,儒家的“义”要求他这么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也只有如此了!人性,人格在这儿毫无存在的价值,这儿只有儒家的“义”,只有诸葛亮的“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1] (《诸葛亮传》)!综上所述,在中国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诸葛亮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这种独特的心理特征让他青史留名——成了智慧的化身与忠贞的典范,然而这也造就了诸葛亮一生的悲剧:将他推向了人性毁灭的深渊!参考文献:[1](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2]余潇枫.哲学人格[M].北京: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4](三国)诸葛亮.诸葛丞相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5.作者简介:李伟,男,山东高密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