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古文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古文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古文孟母三迁阅读答案篇一:文言文阅读孟母三迁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参考答案(二)(1)A.嬉:游戏,玩耍B.贾:商人(2)孟母三迁篇二:孟母三迁等课外文言文翻译1.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

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

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而下情得以上达)。

”上曰:“善!”译文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是明君,怎样是昏君?”魏征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

帝舜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驩兜不能蒙蔽他。

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被软禁饿死;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贵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达。

”唐太宗说:“好啊!”这是兼听则明的由来2.原文: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新序》) 译文:宋昭公国亡后出逃,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

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阅读
在《孟子》中回答以下问题。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②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九)
[注]① 或者:和“困惑”一样,奇怪。

② 王: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是齐宣王。

③ 数字:技能。

(1)对文段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虽然国王的资格不够聪明,但这并不奇怪。

b.文段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诲棋”两个比喻来论证问题。

c、由于国王挥霍无度,忽视国家事务,必须建议他闭门思考。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棋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棋艺远不如前一个。

(2)“做了一件事的人可以挖一口井。

挖一口井是九难,但不如一口泉强。

它仍在弃井”(孟子全心)(孟子上图)与孟子上图是一样的道理。

请结合以上孟子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
(2)孟子强调学习不仅要持之以恒,还要专心。

他更加关注“保持头脑”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专注和毅力是修行者达到修行目的的关键。

(右)。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B.必敬必戒.戒:谨慎C.妾妇之道.也道:道理D.与民由.之由:遵从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无陇断焉.B.一怒而.诸侯惧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C.不得志,独行其.道其.如土石何D.行天下之.大道介胄之.士不拜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景春提出观点时,运用反问句,流露出他对张仪、公孙衍的钦羡甚至崇拜之意。

B.孟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这是文章的“立论”部分。

C.孟子运用反问对景春的观点给予否定,也利用反问引出“礼”,从礼的角度进行阐述。

D.“居天下之广居……”三句采用排比,气势磅礴、义正言辞地指出大丈夫的精神实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孙叔敖举.于海举:选拔、任用,文中是被选拔的意思B.劳.其筋骨劳:劳动C.人恒.过恒:常常D.而后喻.喻:了解,明白5.对“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这些)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 题。

文本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文本二: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

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

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

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

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

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

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

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

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

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

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

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9.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 分)有本 A 而能图 B 末 C 修事 D 而能建 E 业 F 久居而不滞 G 情 H 近而畅乎远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等几个有名的帝王。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人恒过(____________)(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____)(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委而去之____________ 委:放弃B.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 池:水池C.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 得道: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中有足乐者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____________ 或异二者之为C.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不知而不愠D.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文言文孟子二章阅读答案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文言文孟子二章阅读答案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_文言文孟子二章阅读答案文言文《孟子二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孟子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邹孟轲之母也。

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精心整理徙舍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精心整理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精心整理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

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精心整理与焉。

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

妇人之义,盖不客宿。

请归父母。

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

君子谓孟母知礼,精心整理而明于姑母之道。

(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5.下面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乃去舍市傍离开 B.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教化C. 既学而归,孟母方绩纺织 D. 宁能衣精心整理其夫子衣服6.下面每组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一致的一组是A.①孟母以刀断其织②彼姝者子,何以告之B.①是不免于厮役②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C.①何以异于织绩而食②明于姑母之道D.①既学而归,孟母方绩精心整理②孟子惧而问其故7.下面事件能够体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①徙舍学宫之傍②孟母以刀断其织③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④妇辞孟母而求去⑤孟子谢,遂留其妇⑥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A. ①②④B.②⑤⑥精心整理C. ②③⑤D. ①④⑥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孟母两次迁徙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河东凶亦然凶:荒年,收成不好B. 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C.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列:职务D. 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细密的渔网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填然鼓之王道之始也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弃甲曳兵而走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虎兕出于柙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3. 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 《季氏将伐颛臾》中,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难以费力接近,更不要说攻取它。

D. 古人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孟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技巧和兴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孟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欢迎阅读!
下面的短文选自《孟子》,请你阅读后思考并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②非不深也,兵革③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④,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⑦。

注释:①郭:外城。

②池:护城河。

③[兵革]指武器装备。

④[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放弃。

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域,界限,这里名作动,指限制。

⑥[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⑦[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1.文中的“畔”是一个通假字,根据上下文,你能推断出它的意思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参考注释中给出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解释,说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________(两个字概括),《曹刿论战》中的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课文中语句回答)。

4.(选作)选文条分缕析,论证非常严密,请你说一说上面选文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畔”同叛,背叛。

2.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

3.人和 忠之属也
4.选文一开头就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接着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作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意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