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古文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古文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古文孟母三迁阅读答案篇一:文言文阅读孟母三迁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参考答案(二)(1)A.嬉:游戏,玩耍B.贾:商人(2)孟母三迁篇二:孟母三迁等课外文言文翻译1.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

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

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而下情得以上达)。

”上曰:“善!”译文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是明君,怎样是昏君?”魏征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

帝舜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驩兜不能蒙蔽他。

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被软禁饿死;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贵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达。

”唐太宗说:“好啊!”这是兼听则明的由来2.原文: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新序》) 译文:宋昭公国亡后出逃,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

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阅读
在《孟子》中回答以下问题。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②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九)
[注]① 或者:和“困惑”一样,奇怪。

② 王: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是齐宣王。

③ 数字:技能。

(1)对文段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虽然国王的资格不够聪明,但这并不奇怪。

b.文段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诲棋”两个比喻来论证问题。

c、由于国王挥霍无度,忽视国家事务,必须建议他闭门思考。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棋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棋艺远不如前一个。

(2)“做了一件事的人可以挖一口井。

挖一口井是九难,但不如一口泉强。

它仍在弃井”(孟子全心)(孟子上图)与孟子上图是一样的道理。

请结合以上孟子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
(2)孟子强调学习不仅要持之以恒,还要专心。

他更加关注“保持头脑”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专注和毅力是修行者达到修行目的的关键。

(右)。

【初中文言文阅读】阅读《孟子》选段“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附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阅读《孟子》选段“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附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阅读《孟子》选段“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附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 6 分)洪培欣语文网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路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洪培欣语文网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路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尽心上》)16、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地一项是()A.孟子认为如果一味逐利,采取一切手段,不惜铤而走险,那就是“跖之徒”了。

B.“孳孳”同孜孜,是勤勉不懈的意思。

“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意思是孜孜不倦行善的人,是舜的徒弟。

C.本章生动地描绘了为善者和为利者这两类人的形象。

D.在孟子看来,舜和跖之所以相距甚远,究其根源,就在善与利的一念之差。

17、孟子认为舜和盗跖的区别是什么,本段体现了他怎样的观点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16. B,不是徒弟,应是“舜这一类人”。

17.舜追求义,盗跖追求利。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都是善的,善恶不同是因为后天的修为不同的缘故。

如果每天起来都努力行善,久而久之,就跟舜是同类的人。

相反的,每天起来想的都是牟利,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就会迷失本性,就跟盗跖没有什么分别了。

译文:孟子说:“鸡叫就起身,孜孜不倦地行善,是舜一类的人;鸡叫就起身,一刻不停地求利,是跖一类的人。

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在行善和求利的不同罢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十篇

《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十篇

《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十篇篇1:《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第9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洿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第三章)18.对下列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D、孟子明确提出了他的施政思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19.上面两则选段反映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8.C(2分)19.(4分)先富后教,以德治国篇2:《孟子·梁惠王上》阅读及答案文化经典阅读: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子路》第9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洿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文言文《孟子曰:“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孟子曰:“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孟子)曰:“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②王(齐宣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③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④王笑而不言。

⑤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⑥曰:“否,吾不为是也。

”⑦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⑧王曰:“若是其甚与?”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⑩曰:“可得闻与?”⑪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⑫曰:“楚人胜。

”⑬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⑭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23.下列对描写齐宣王相关言行的语句分析相对恰当的一项是()A.“王笑而不言”句传神写出齐宣王被孟子戳中其野心后的尴尬之态。

B.“若是其甚与”句表明齐宣王意识到行霸道的错误并开始反思自己。

C.“可得闻与”句表明齐宣王已经开始接受孟子行仁政的主张和建议。

D.“吾惛”句可以看出齐宣王善于自我批评并完全具备了仁君的品质。

24.赏析第⑬段划线句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

25.选文两次用到“缘木求鱼”的比喻,试分析其作用。

23.A24.①句式结构相同,整齐匀称美。

②排比句势,语势连贯,观点鲜明。

③运用反复,使其节奏鲜明,音律和谐。

25.①“缘木”是方法,“求鱼”是目的,生动形象地挑明了齐宣王靠武力称霸中原,使各诸侯国俯首称臣,这样的方法是不切实际的。

②以“缘木求鱼”比喻,达到一种耸人听闻的效果,进而引起好奇心,并以此忠告齐宣王此野心难以得逞,而且后果更甚。

【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B.“意识到行霸道的错误并开始反思自己”错误,依“若是其甚与?”有你说的那么严重吗?是持有怀疑,甚至是不相信,不承认的态度。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人恒过(____________)(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____)(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委而去之____________ 委:放弃B.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 池:水池C.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 得道: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中有足乐者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____________ 或异二者之为C.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不知而不愠D.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经典著作。

【文言文阅读答案】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①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

【文言文阅读答案】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①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

【文言文阅读答案】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①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颜渊叹了口气说:“你抬头看,你就坚定;你向前看,你就缺席了。

大师善良迷人。

他善于阅读我,要求我有礼貌。

你不能停下来。

如果你耗尽我的才能,如果你有什么可以支持的,②. 虽然你想跟着它走,但你不能停下来!(《论语·子汉》)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③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④,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笔记:① 米:越来越多;② 卓尔:身材高大,外表出众;③ 积累④ 与“来源”相同小题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它使人欲罢不能。

b.在老师的诱导下,我努力地学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c.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深造,经过自己的探求获得知识。

d.牢固掌握知识,有了深厚的积蓄,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小题2:请简要分析这两段选文中,孔孟所谈论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他们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

(3分)参考答案:小题1:b话题2:常见的话题是谈论教与学的方法。

(1)孔子注重教师的视角,提出用“启发式”来指导教师;(1)孟子注重学生的视角,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寻求进一步的学习。

(1分)(意思是正确的)小题1:试题分析:虽然我想跟进,但没有前进的道路。

解决此类问题时,最好的方法是比较原文中的每个选项。

在比较中很容易发现问题。

小题2:试题分析:这个问题的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回答,与学习有关。

根据颜渊的感叹:“师傅好而有魅力,博得我的文学,请我有礼貌,停不下来”,孔子很重视老师的指导。

根据《孟子说:君子进修以道为本,欲自足》及以下论述,孟子重视自足。

参考译文:颜渊叹了口气:“为了教师的知识和道德。

”,我抬起头,感觉越来越高;我学习很努力,我学习得越多,我就越觉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看着它,它似乎在前面,突然它似乎在后面。

【初中文言文阅读】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阅读答案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阅读答案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阅读答案及翻译)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 6 分)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③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①有:同“又”。

②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

③与人为善:与:偕同。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从子路说起,因为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过则喜,听到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

B.除了子路而外,禹也是这方面的模范,他只要一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要就地下拜,行上一个大礼。

C.比起子路和禹来,大舜的“与人为善”就更高一筹了,不仅高兴,不仅下拜,而且还要放弃自己,听从别人,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

D.从闻过则善、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2)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作一大幸事。

结合上面的选段,请说明你对“与人为善”的理解。

(3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9.(1)C(“放弃自己,听从别人”不妥,应为“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2)孟子所说的与人为善是指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切实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

孔子则认为,要有宽广的胸襟,闻过则喜,才能取长补短,与人为善。

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问题上是一脉相承的。

(3分,大意对即可)【参考译文】孟子说:“子路,别人把(他存在的)过错告诉他,他就很高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及答案
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7——11题。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3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5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6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行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7.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贼其君者也贼:偷窃
B.反身而诚反:反过来
C.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方:违背
D.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暴:突然出现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功成名就
②金就砺则利
B.①天下恶乎定
②非恶其声而然也
C.①仁之端也
②仁,人之安宅也
D.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②强恕而行
9.下列对原文比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泉之始达”比喻仁义礼智的扩大充实。

B.“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的可贵。

C.“人之有是四端也”比喻人有四肢。

D.“非由外铄我也”的“铄”是用金属自外至内而熔化比喻从外部给予。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虽然很少,但也有几点,除去一般人,只有君子有。

B.把仁、义、礼、智四端发扬光大一点都不难。

C.仁义是君子努力推行的结果。

D.“强恕而行”中“恕”的意思是宽恕,而非推己及人。

11.根据原文内容,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5分)。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5分)。

参考答案:
7.贼:残害。

反:反省。

暴:残害。

8.就:成就/靠近。

恶:疑问代词/讨厌。

之:的。

而:转折连词/修饰连词。

9. A.“泉之始达”比喻仁义礼智的的发端。

B.“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它,也没有太大价值。

C. 用“其有四体也”比喻“人之有是四端也”。

D.正确。

10. A:“但也有几点”改为“只有一点点”,“除去一般人”改为“一般人丢弃了它”。

B:与“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一致,正确。

C:与“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矛盾。

D:“恕”的意思是推己及人,解说在67页相关链接。

11. 根据原文内容,翻译下列句子。

(10分,每小题5分)①(如果)现在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那么)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

②不是为了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了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