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十篇
《孟子》阅读强化训练(题目及答案)(一)-屠龙客-搜狐空间

《孟子》阅读强化训练(题目及答案)(一)-屠龙客-搜狐空间《孟子》阅读强化训练(题目及答案)1一、13.9孟子谓宋勾践曰①:“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 ①宋勾践:人名,身世不详。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因此,士人不得志时不丢失义,显达时不偏离自己所遵循的道。
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不得志时独自修养好自身,得志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孟子主张道德人格至上。
不得志时一身正气,显达了利泽于民。
【参考译文】孟子对宋句践(姓宋,名句践。
)说:“你喜欢游说吗?我给你谈谈游说。
人家了解我,我自得其乐;人家不了解我,我也自得其乐。
”宋句践说:“怎样才能做到自得其乐呢?”孟子说:“尊崇道德,乐行仁义,就可以自得其乐了。
因此,士人不得志时不丢失义,显达时不偏离自己所遵循的道。
不得志时不丢失义,所以士人可保持住自我;显达时不偏离自己所遵循的道,所以百姓不会失望。
古代的人,得志时愿泽加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出现在世人面前。
不得志时独自修养好自身,得志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
”二、14.15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①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注释] ①顽:贪婪。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所以,听到伯夷高风亮节的人,贪婪的人会变得清廉,懦弱的人能立有志向②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圣人在百代之前(发奋进取),百代之后,听到的人,没有不奋发振作的。
《庖丁解牛》《孟子 梁惠王上》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庖丁解牛》《孟子·梁惠王上》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养生主》(二)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自《孟子·梁惠王上》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道也,进乎技矣进:进入B.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族:一般的地方C.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侈:奢侈D.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制:规定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然后从而刑之B.视为止,行为迟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C.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仰不足以事父母1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一)庖丁虽然达到了道境,但是每次解牛他仍没有把握,所以,“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生怕损坏了刀刃。
文言文《孟子梁惠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孟子见粱惠王①。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
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注】①梁惠王:魏惠王。
因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
②梃(tǐng):木棒。
③耨(nòu):锄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B.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C.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D.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人”也叫“庶民”。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周·孟子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文言百练:孟子8题

文言百练:孟子8题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
”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1】,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
孔子之去齐,接淅【2】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3】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
犹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取材于《孟子·万章下》)注释:【1】污君:无道之君。
【2】接淅:形容米淘好了,还没来得及煮,就捧着湿米匆忙离去。
【3】金声而玉振:古代奏乐,开头以金钟起音,末尾以玉磬收韵。
(二)孟子论伯夷、伊尹、柳下惠,皆曰“圣人也”,而又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
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圣人之名,岂隘与不恭者所得僭哉!盖闻圣人之言行不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
昔者,伊尹制其行于天下,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
”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伊尹之心者,由是多进而寡退,苟得而害义,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
圣人患其弊,于是伯夷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曰:“治则进,乱则退。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伯夷之心者,由是多退而寡进,过廉而复刻,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
圣人又患其弊,于是柳下惠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曰:“不羞污君,不辞小官。
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柳下惠之心者,由是多污而寡洁,恶异而尚同,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
《孟子》十篇

文言文翻译:
孟子说:“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 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 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拥有,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正 义。生命是我想拥有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使我想拥有的,所 以我不愿意苟且偷生;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使 我厌恶的,所以我不愿意因为厌恶死亡而逃避某些祸患。如果 让人想拥有的没 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只要是可以活命,什么 事情于不出来呢?如 果让人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只 要是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但也有些人, 照此做就可以拥有生命, 时照此做;照此做就可以逃避死亡的 祸患,却不照此做。由此 可知,的确有比生命更使人想拥有的 东西,也的确有比死亡更使 人厌恶的东西。这种心原本不只是 贤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它罢了。
2. 2.梁惠王句下
第四节(节选)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 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 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 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 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 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宣王问道: “贤人也有这种快乐吗?”孟子答道:“有。人 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要抱怨他们的君主了。得 不到就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好的;作为百姓的 君主却不与百姓同乐,也是不好的。君主把百姓 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 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 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 患。乐,同天下人一起乐,忧,同天下人一起忧,这 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梁惠王阅读答案

梁惠王阅读答案梁惠王阅读答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梁惠王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梁惠王阅读答案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何必曰‘利’ 必:必然。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有以:有什么办法。
C.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弑:杀害。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丢弃。
2.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已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梁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3.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A2.A3.(1)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2)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3)如果轻视义重视利益,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满足。
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孟子梁惠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李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史,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②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①比:替②洒:同“洗”,雪耻。
③耨:nòu,除草8.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疾夫金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辞:找借口。
B.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其:代词,这些人。
C.省刑罚,薄税敛薄:减轻。
D.壮者以暇口修其孝悌忠信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9.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兽相食,且人恶之以小易大,彼恶知之B.既来之,则安之欲辟土地,朝秦楚C.夫谁与王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吾见其难为10.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无乃尔是过与?A.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B.百姓之不见保C.王无异于白姓之以王为爱也D.夫晋,何厌之有?11.下列对选文(一)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意思是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替战死的人洗雪前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十篇篇1:《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第9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洿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第三章)18.对下列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D、孟子明确提出了他的施政思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19.上面两则选段反映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8.C(2分)19.(4分)先富后教,以德治国篇2:《孟子·梁惠王上》阅读及答案文化经典阅读: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子路》第9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洿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篇3:《孟子·梁惠王上》阅读及答案18.对下列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D、孟子明确提出了他的施政思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19.上面两则选段反映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8.C(2分) 19.(4分)先富后教,以德治国篇4:《孟子·梁惠王上》节选阅读题答案及翻译《孟子·梁惠王上》节选阅读题答案及翻译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放辟邪侈辟:同“僻”,指行为不正。
B.然后从而刑之刑:刑罚C.罔民而可为也罔:同“网”,张罗网D. 乐岁终身饱乐岁:丰年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不能进于是矣 /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焉有仁人在位 / 焉用亡郑以陪邻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夫晋,何厌之有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分)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3分)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分)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参考答案6.B.(A.放辟邪侈:泛指一切不守封建社会“规矩”的行为。
放,放荡。
辟,同“僻”,指行为不正。
邪,和“辟”同义。
侈,和“放”同义。
B.然后从而刑之:这以后才跟着对他施加刑罚。
刑,施加刑罚,名词作动词。
C.罔民:对人民张罗网,也就是使民自陷于罪的意思。
罔,同“网”,用作动词,张罗网。
D.乐岁:丰年。
凶年:收成不好的年份。
)7.C.(A.于:介词,在;进于是:在这件事上进一步。
/于:介词,对;B.而:连词,表转折/而:连词,表顺承;C.焉:疑问副词,哪里,怎么。
D.之:代词,这样的事/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8.1)这样,(就使百姓)只把自身从死亡中救出来,却恐怕来不及呢。
哪有空闲讲求礼义呢?(惟:只。
赡:足。
奚:何。
暇:空闲。
治:讲求。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
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
9.【答案】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翻译】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翻译】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
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
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
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
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
等到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安下罗网坑害百姓。
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因此贤明的.君主所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能免于饿死。
这样之后督促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
“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还避免不了饿死。
这样,就使(百姓)只把自身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怕来不及呢,哪有空闲讲求礼义呢?“大王想行仁政,那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
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
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
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
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篇5:《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阅读答案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篇6:《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阅读答案注释: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因此,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⑥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
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⑧易耨:及时除草。
易,疾,速,快;耨,除草。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2分)A.出以事其长上/出则无敌国外患者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宋之地方五百里C.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D.愿比死者一洒之/愿借子杀之13.下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寡人耻之A.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C.宋何罪之有D.吾既已言之王矣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如之何则可?(2)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15.本文中孟子用什么方法劝说梁惠王?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政治主张?(4分)16.《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表明环境对人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也表明学习要有 (四个字)的`精神。
孟子是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 ”。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政治主张是“ ” “非攻”。
篇7:《孟子见梁惠王》文言文阅读【原文】孟子见梁襄王①。
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③然问曰:天下恶④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⑤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⑥作云,沛然⑦下雨,则苗浡然⑧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⑨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⑩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⑾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
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2)语(yù预):告诉。
(3)卒:通猝,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