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食品检验中乳酸菌的鉴定方法
食品中乳酸菌的检测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含乳酸菌食品中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的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含活性乳酸菌的食品中乳酸菌的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中引用的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3 术语和定义3.1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一类可发酵糖主要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通称。
本标准中乳酸菌主要为乳杆菌属(Lacto 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4 设备和材料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4.1 恒温培养箱:36℃±1℃。
4.2 冰箱:2℃~5℃。
4.3 均质器及无菌均质袋、均质杯或灭菌乳钵。
4.4 天平:感量0.1 g。
4.5无菌试管:18 mm×180 mm、15 mm×100 mm。
4.6 无菌吸管:1 mL(具0.01 mL刻度)、10 mL(具0.1 mL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4.7无菌锥形瓶:500 mL、250 mL。
5 培养基和试剂5.1MRS(Man Rogosa Sharpe)培养基及莫匹罗星锂盐(Li-Mupirocin)改良MRS培养基:见附录A中A.1。
5.2 MC培养基(Modified Chalmers培养基):见附录A中A.2。
5.3 0.5%蔗糖发酵管:见附录A中A.3。
5.4 0.5%纤维二糖发酵管:见附录A中A.3。
5.50.5%麦芽糖发酵管:见附录A中A.3。
5.6 0.5%甘露醇发酵管:见附录A中A.3。
5.7 0.5%水杨苷发酵管:见附录A中A.3。
5.8 0.5%山梨醇发酵管:见附录A中A.3。
5.9 0.5%乳糖发酵管:见附录A中A.3。
5.10七叶苷发酵管:见附录A中A.45.11革兰氏染色液:见附录A中A.5。
食品中乳酸菌数的检验技术

三、注意事项
双歧杆菌在改良MRS琼脂平板上的 菌落特征为:平皿底为黄色,菌落 中等大小,瓷白色,边缘整齐光滑, 菌落呈圆形,直径为2.0 mm±1 mm。
嗜热链球菌在MC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 征为:菌落中等偏小,边缘整齐光滑的 红色菌落,直径2mm±1mm,菌落背 面为粉红色
二g
101
样品
225ml生理盐水
102 移1ml 103
··· ···
各9ml
各1ml
各1ml
各1ml
改良MRS MC
····· ·
······
MRS
····· ·
选择适宜 稀释液, 接种1mL 平板,倒 培养基
厌氧 36±1℃ 72h±2h
需氧 36±1℃ 72h±2h
者结果之和即为乳酸菌总数
同时包括乳杆菌属和嗜热链球菌
按照乳杆菌计数和嗜热链球菌计数操作。两者
结果之和即为乳酸菌总数
同时包括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和 按照乳杆菌计数和嗜热链球菌计数操作。两者
嗜热链球菌
结果之和即为乳酸菌总数
样品中所包括乳酸菌菌属
培养条件的选择及结果说明
仅包括双歧杆菌属
按GB 4789.34的规定执行
仅包括乳杆菌属
按照乳杆菌计数操作
仅包括嗜热链球菌
按照嗜热链球菌计数操作
同时包括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
按照乳杆菌计数操作,结果即为乳酸菌总数
同时包括双歧杆菌属和嗜热链球菌 按照双歧杆菌计数和嗜热链球菌计数操作。两
根据菌落计数结果出具检测报告。最终确定的乳酸菌菌落在30~300之间的平
板计数,再乘以相应的稀释倍数,修约保留两位有效数字之后的数字,采用
食品检验中乳酸菌鉴定方法的探讨-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通讯作者: 杨美成, 博士, 主任药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室质量管理、药物分析与微生物学检验。E-mail: yangmeiche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in GB 4789 Food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Methods Ten strains including 5 strains of Bifidobacterium spp., 4 strains of Lactobacillus spp. and 1 strain of Streptococcus spp. were identified by conventional biochemical tests of the 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 API biochemical system, 16S rRNA sequence analysis and RiboPrinter automatic microbiological gene fingerprint system, respectively. Results Conventional biochemical tests of the standard identified strains with good results of Bifidobacterium and Streptococcus rather than Lactobacillus. API identified strains to the genus level. Both 16S rRNA and RiboPrinter identified strains to the species level and classified Bifidobacterium infantis as 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 infantis. Conclusion Molecular method is proposed as a complementary method for identification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in GB 4789. Meanwhile, name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strains in GB 4789 should be updated timely and accurately. KEY WORDS: food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lactic acid bacteria; identification method
乳酸菌之检验

食品微生物之檢驗方法-乳酸菌之檢驗101年6月7日署授食字第1011902050號公告1. 適用範圍:本方法適用於食品中乳酸菌之檢驗。
2. 檢驗方法:檢體經系列稀釋後,以選擇性培養基培養及計數之方法。
2.1. 工作環境:工作平台須寬敞、潔淨、光線良好,操作平台光度為100呎燭光以上,密閉室內換氣良好,儘可能沒有灰塵及流動空氣。
每15分鐘落菌數不得超過15 C FU/培養皿。
2.2. 器具及材料2.2.1. 乾熱滅菌器。
2.2.2. 高壓滅菌釜。
2.2.3. 冰箱:能維持5 ± 3℃者。
2.2.4. 培養箱:能維持內部溫度溫差± 1.0℃以內者。
2.2.5. 水浴:能維持水溫溫差± 1.0℃以內者。
2.2.6. 攪拌均質器(Blender)或鐵胃(Stomacher):能適用於無菌操作者。
2.2.7. 天平:可稱量到2000 g ,靈敏度為0.1 g ;可稱量到120 g ,靈敏度為5 mg。
2.2.8. 旋渦混合器(Vortex mixer)。
2.2.9. 酸鹼度測定儀(pH meter)。
2.2.10. 菌落計數器:適用於菌落之計算者。
2.2.11. 厭氧缸(Anaerobic jar)或厭氧培養箱:適用於厭氧培養者。
2.2.12. 吸管輔助器(Pipette aid)。
2.2.13. 吸管(Pipette):已滅菌。
1 m L吸管應有0.01 m L之刻度; 5 m L及10 m L吸管應有0.1 m L刻度。
2.2.14. 培養皿:已滅菌,內徑約90 mm ,深度約15 mm ,底皿之內外面應平坦,無氣泡、刮痕或其他缺點。
2.2.15. 稀釋用容器:無菌袋或有1000 mL、500 mL、99 m L及90 m L標記附蓋(栓)之可滅菌廣口瓶。
2.2.16. 藥勺、剪刀、小刀、壓舌板及鑷子:可滅菌或可拋棄式者。
2.2.17. pH試紙:範圍6-8。
2.2.18. 無菌濾膜:孔徑0.2 μm或以下之親水性醋酸纖維濾膜。
乳酸菌鉴定方法

乳酸菌鉴定方法嘿,你问乳酸菌的鉴定方法哈。
那我们得先从形态学方面入手。
把含有乳酸菌的样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乳酸菌的形状有点特别,大多数是杆状或者球状的。
就像一个个小卫士,在微观世界里排着队。
你可以看看它们的大小,一般都比较小,得仔细观察才能看清它们的模样。
有的乳酸菌还会连在一起,像一串串小珠子似的。
再说说菌落特征。
把乳酸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让它们生长繁殖。
过一段时间后,你会看到培养基上长出了一个个小菌落。
乳酸菌的菌落通常比较小,而且表面光滑、湿润。
有点像小小的露珠落在培养基上。
颜色一般是白色或者乳白色的,看起来很干净。
接着讲讲生化反应鉴定。
乳酸菌能发酵一些糖类,比如葡萄糖、乳糖等。
我们可以通过检测它们发酵糖类产生的产物来鉴定。
比如检测有没有产生乳酸,因为乳酸菌的名字可不是白叫的,它们可是产乳酸的能手。
可以用一些化学试剂来检测,要是试剂变色了,那就说明产生了乳酸。
还有一个方法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来鉴定。
这就有点像用高科技手段来识别乳酸菌。
提取乳酸菌的DNA,然后用特定的引物进行PCR 扩增。
就像给乳酸菌的DNA 做个标记,这样就能准确地知道是不是乳酸菌了。
我给你讲个事儿哈。
在一家做酸奶的工厂里,他们很关心酸奶里的乳酸菌。
有一次,他们怀疑酸奶里的乳酸菌有点问题,就开始进行鉴定。
先把酸奶样品放在显微镜下看,发现有很多球状的小东西,看着像是乳酸菌。
然后把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上,长出了好多小菌落,菌落的特征和乳酸菌的很像。
接着他们又做了生化反应测试,发现这些菌确实能发酵乳糖产生乳酸。
最后还不放心,又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了一下,确定就是乳酸菌。
这样他们就放心了,知道自己的酸奶里有足够的、正宗的乳酸菌。
在鉴定乳酸菌的时候,每一个方法都很重要。
就像我们认识一个人,要从不同的方面去了解。
不能只看外表,还得看看他的行为、习惯等。
鉴定乳酸菌也是一样,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准确地鉴定出乳酸菌。
而且操作过程要仔细,不能马虎,不然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食品中乳酸菌数的检验技术

样品中所包括乳酸菌菌属
培养条件的选择及结果说明
仅包括双歧杆菌属
按GB 4789.34的规定执行
仅包括乳杆菌属
按照乳杆菌计数操作
仅包括嗜热链球菌
按照嗜热链球菌计数操作
同时包括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
按照乳杆菌计数操作,结果即为乳酸菌总数
同时包括双歧杆菌属和嗜热链球菌 按照双歧杆菌计数和嗜热链球菌计数操作。两
5~10%CO2时,可增加其表面生长物。 发酵代谢,专性分解糖。产生大量乳酸和乳酸盐。生长
温度2~53℃,最适生长温度30~40 ℃。
双歧杆菌属的特征
一、乳酸菌概述
细胞呈多形态,单个或链状、V形、栅栏状排列。 革兰染色阳性(24h培养),无芽胞、不抗酸、不运动。
厌氧,但不同的种对氧的敏感性不同。
厌氧 36±1℃ 72h±2h
三、注意事项
双歧杆菌在改良MRS琼脂平板上的 菌落特征为:平皿底为黄色,菌落 中等大小,瓷白色,边缘整齐光滑, 菌落呈圆形,直径为2.0 mm±1 mm。
嗜热链球菌在MC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 征为:菌落中等偏小,边缘整齐光滑的 红色菌落,直径2mm±1mm,菌落背 面为粉红色
菌落一般光滑、凸圆,边缘完整、乳脂至白色。
生长温度25~45 ℃,最适温度37~41 ℃。 初始最适生长pH为6.5~7.0,pH4.0~5.0或
pH8.0~8.5不生长。
分解糖。对葡萄糖的代谢为异型发酵。触酶阴性。
链球菌属的特征
一、乳酸菌概述
成链状排列、革兰染色阳性兼性厌氧的球菌。 发酵葡萄糖的主要产物是乳酸,但不产气。 触酶阴性。通常溶血。 生长温度为25~45 ℃,最适温度为37 ℃。
二、乳酸菌检测流程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乳酸菌检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 B4789.35 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乳酸菌检验2016-12-23发布2017-06-23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前言本标准代替G B4789.35 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乳酸菌检验“㊁S N/T1941.1 2007‘进出口食品中乳酸菌检验方法第1部分:分离与计数方法“㊂本标准与G B4789.35 201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乳酸菌总数计数培养条件的选择及结果说明;修改了改良M R S培养基成分;修改了平板计数的接种方法和接种量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乳酸菌检验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含乳酸菌食品中乳酸菌(l a c t i c a c i db a c t e r i a)的检验方法㊂本标准适用于含活性乳酸菌的食品中乳酸菌的检验㊂2术语和定义2.1乳酸菌l a c t i c a c i db a c t e r i a一类可发酵糖主要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通称㊂本标准中乳酸菌主要为乳杆菌属(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㊁双歧杆菌属(B i f i d o b a c t e r i u m)和嗜热链球菌属(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㊂3设备和材料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3.1恒温培养箱:36ħʃ1ħ㊂3.2冰箱:2ħ~5ħ㊂3.3均质器及无菌均质袋㊁均质杯或灭菌乳钵㊂3.4天平:感量0.01g㊂3.5无菌试管:18mmˑ180mm㊁15mmˑ100mm㊂3.6无菌吸管:1m L(具0.01m L刻度)㊁10m L(具0.1m L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㊂3.7无菌锥形瓶:500m L㊁250m L㊂4培养基和试剂4.1生理盐水:见A.1㊂4.2 M R S(M a nR o g o s aS h a r p e)培养基及莫匹罗星锂盐(L i-M u p i r o c i n)和半胱氨酸盐酸盐(C y s t e i n eH y d r o c h l o r i d e)改良M R S培养基:见A.2和A.3㊂4.3 M C培养基(M o d i f i e dC h a l m e r s培养基):见A.4㊂4.40.5%蔗糖发酵管:见A.5㊂4.40.5%纤维二糖发酵管:见A.5㊂4.60.5%麦芽糖发酵管:见A.5㊂4.70.5%甘露醇发酵管:见A.5㊂4.80.5%水杨苷发酵管:见A.5㊂4.90.5%山梨醇发酵管:见A.5㊂4.100.5%乳糖发酵管:见A.5㊂4.11七叶苷发酵管:见A.6㊂4.12革兰氏染色液:见A.7㊂4.13莫匹罗星锂盐(L i-M u p i r o c i n):化学纯㊂4.14半胱氨酸盐酸盐(C y s t e i n eH y d r o c h l o r i d e):纯度>99%㊂5检验程序乳酸菌检验程序见图1㊂图1乳酸菌检验程序图6操作步骤6.1样品制备6.1.1样品的全部制备过程均应遵循无菌操作程序㊂6.1.2冷冻样品可先使其在2ħ~5ħ条件下解冻,时间不超过18h,也可在温度不超过45ħ的条件解冻,时间不超过15m i n㊂6.1.3固体和半固体食品:以无菌操作称取25g样品,置于装有225m L生理盐水的无菌均质杯内,于8000r/m i n~10000r/m i n均质1m i n~2m i n,制成1ʒ10样品匀液;或置于225m L生理盐水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m i n~2m i n制成1ʒ10的样品匀液㊂6.1.4液体样品:液体样品应先将其充分摇匀后以无菌吸管吸取样品25m L放入装有225m L生理盐水的无菌锥形瓶(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中,充分振摇,制成1ʒ10的样品匀液㊂6.2 步骤6.2.1 用1m L 无菌吸管或微量移液器吸取1ʒ10样品匀液1m L ,沿管壁缓慢注于装有9m L 生理盐水的无菌试管中(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稀释液),振摇试管或换用1支无菌吸管反复吹打使其混合均匀,制成1ʒ100的样品匀液㊂6.2.2 另取1m L 无菌吸管或微量移液器吸头,按上述操作顺序,做10倍递增样品匀液,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1次1m L 灭菌吸管或吸头㊂6.2.3 乳酸菌计数6.2.3.1 乳酸菌总数乳酸菌总数计数培养条件的选择及结果说明见表1㊂表1 乳酸菌总数计数培养条件的选择及结果说明样品中所包括乳酸菌菌属培养条件的选择及结果说明仅包括双歧杆菌属按G B4789.34的规定执行仅包括乳杆菌属按照6.2.3.4操作㊂结果即为乳杆菌属总数仅包括嗜热链球菌按照6.2.3.3操作㊂结果即为嗜热链球菌总数同时包括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1) 按照6.2.3.4操作㊂结果即为乳酸菌总数;2) 如需单独计数双歧杆菌属数目,按照6.2.3.2操作同时包括双歧杆菌属和嗜热链球菌1) 按照6.2.3.2和6.2.3.3操作,二者结果之和即为乳酸菌总数;2) 如需单独计数双歧杆菌属数目,按照6.2.3.2操作同时包括乳杆菌属和嗜热链球菌1) 按照6.2.3.3和6.2.3.4操作,二者结果之和即为乳酸菌总数;2) 6.2.3.3结果为嗜热链球菌总数;3) 6.2.3.4结果为乳杆菌属总数同时包括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和嗜热链球菌1) 按照6.2.3.3和6.2.3.4操作,二者结果之和即为乳酸菌总数;2) 如需单独计数双歧杆菌属数目,按照6.2.3.2操作6.2.3.2 双歧杆菌计数根据对待检样品双歧杆菌含量的估计,选择2个~3个连续的适宜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吸取1m L 样品匀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㊂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将冷却至48ħ的莫匹罗星锂盐和半胱氨酸盐酸盐改良的M R S 培养基倾注入平皿约15m L ,转动平皿使混合均匀㊂36ħʃ1ħ厌氧培养72h ʃ2h ,培养后计数平板上的所有菌落数㊂从样品稀释到平板倾注要求在15m i n 内完成㊂6.2.3.3 嗜热链球菌计数根据待检样品嗜热链球菌活菌数的估计,选择2个~3个连续的适宜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吸取1m L 样品匀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㊂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将冷却至48ħ的M C 培养基倾注入平皿约15m L ,转动平皿使混合均匀㊂36ħʃ1ħ需氧培养72h ʃ2h ,培养后计数㊂嗜热链球菌在M C 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征为:菌落中等偏小,边缘整齐光滑的红色菌落,直径2m mʃ1m m ,菌落背面为粉红色㊂从样品稀释到平板倾注要求在15m i n 内完成㊂6.2.3.4 乳杆菌计数根据待检样品活菌总数的估计,选择2个~3个连续的适宜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吸取1m L 样品匀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㊂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将冷却至48ħ的M R S 琼脂培养基倾注入平皿约15m L ,转动平皿使混合均匀㊂36ħʃ1ħ厌氧培养72h ʃ2h ㊂从样品稀释到平板倾注要求在15m i n 内完成㊂6.3菌落计数注:可用肉眼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或菌落计数器,记录稀释倍数和相应的菌落数量㊂菌落计数以菌落形成单位(c o l o n y-f o r m i n g u n i t s,C F U)表示㊂6.3.1选取菌落数在30C F U~300C F U之间㊁无蔓延菌落生长的平板计数菌落总数㊂低于30C F U 的平板记录具体菌落数,大于300C F U的可记录为多不可计㊂每个稀释度的菌落数应采用两个平板的平均数㊂6.3.2其中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菌落数;若片状菌落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余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匀,即可计算半个平板后乘以2,代表一个平板菌落数㊂6.3.3当平板上出现菌落间无明显界线的链状生长时,则将每条单链作为一个菌落计数㊂6.4结果的表述6.4.1若只有一个稀释度平板上的菌落数在适宜计数范围内,计算两个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再将平均值乘以相应稀释倍数,作为每克或每毫升中菌落总数结果㊂6.4.2若有两个连续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在适宜计数范围内时,按式(1)计算:N=ðC(n1+0.1n2)d (1)式中:N 样品中菌落数;ðC 平板(含适宜范围菌落数的平板)菌落数之和;n1 第一稀释度(低稀释倍数)平板个数;n2 第二稀释度(高稀释倍数)平板个数;d 稀释因子(第一稀释度)㊂6.4.3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上菌落数均大于300C F U,则对稀释度最高的平板进行计数,其他平板可记录为多不可计,结果按平均菌落数乘以最高稀释倍数计算㊂6.4.4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均小于30C F U,则应按稀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㊂6.4.5若所有稀释度(包括液体样品原液)平板均无菌落生长,则以小于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计算㊂6.4.6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均不在30C F U~300C F U之间,其中一部分小于30C F U或大于300C F U时,则以最接近30C F U或300C F U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㊂6.5菌落数的报告6.5.1菌落数小于100C F U时,按 四舍五入 原则修约,以整数报告㊂6.5.2菌落数大于或等于100C F U时,第3位数字采用 四舍五入 原则修约后,取前2位数字,后面用0代替位数;也可用10的指数形式来表示,按 四舍五入 原则修约后,采用两位有效数字㊂6.5.3称重取样以C F U/g为单位报告,体积取样以C F U/m L为单位报告㊂7结果与报告根据菌落计数结果出具报告,报告单位以C F U/g(m L)表示㊂8乳酸菌的鉴定(可选做)8.1纯培养挑取3个或以上单个菌落,嗜热链球菌接种于M C琼脂平板,乳杆菌属接种于M R S琼脂平板,置36ħʃ1ħ厌氧培养48h㊂8.2鉴定8.2.1双歧杆菌的鉴定按G B4789.34的规定操作㊂8.2.2涂片镜检:乳杆菌属菌体形态多样,呈长杆状㊁弯曲杆状或短杆状㊂无芽胞,革兰氏染色阳性㊂嗜热链球菌菌体呈球形或球杆状,直径为0.5μm~2.0μm,成对或成链排列,无芽胞,革兰氏染色阳性㊂8.2.3乳酸菌菌种主要生化反应见表2和表3㊂表2常见乳杆菌属内种的碳水化合物反应菌种七叶苷纤维二糖麦芽糖甘露醇水杨苷山梨醇蔗糖棉子糖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L.c a s e i s u b s p.c a s e i)+++++++-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种(L.de l b r u e c k i is u b s p.b u l g a r i c u s)--------嗜酸乳杆菌(L.a c i d o p h i l u s)+++-+-+d 罗伊氏乳杆菌(L.r e u t e r i)N D-+---++鼠李糖乳杆菌(L.r h a m n o s u s)+++++++-植物乳杆菌(L.p l a n t a r u m)++++++++注:+表示90%以上菌株阳性;-表示90%以上菌株阴性;d表示11%~89%菌株阳性;N D表示未测定㊂表3嗜热链球菌的主要生化反应菌种菊糖乳糖甘露醇水杨苷山梨醇马尿酸七叶苷嗜热链球菌(S.t h e r m o p h i l u s)-+-----注:+表示90%以上菌株阳性;-表示90%以上菌株阴性㊂附录A培养基及试剂A.1生理盐水A.1.1成分N a C l8.5gA.1.2制法将上述成分加入到1000m L蒸馏水中,加热溶解,分装后121ħ高压灭菌15m i n~20m i n㊂A.2M R S培养基A.2.1成分蛋白胨10.0g牛肉粉5.0g酵母粉4.0g葡萄糖20.0g吐温801.0m LK2H P O4㊃7H2O2.0g醋酸钠㊃3H2O5.0g柠檬酸三铵2.0gM g S O4㊃7H2O0.2gM n S O4㊃4H2O0.05g琼脂粉15.0gA.2.2制法将上述成分加入到1000m L蒸馏水中,加热溶解,调节p H至6.2ʃ0.2,分装后121ħ高压灭菌15m i n~20m i n㊂A.3莫匹罗星锂盐和半胱氨酸盐酸盐改良M R S培养基A.3.1莫匹罗星锂盐储备液制备:称取50m g莫匹罗星锂盐加入到50m L蒸馏水中,用0.22μm微孔滤膜过滤除菌㊂A.3.2半胱氨酸盐酸盐储备液制备:称取250m g半胱氨酸盐酸盐加入到50m L蒸馏水中,用0.22μm微孔滤膜过滤除菌㊂A.3.3制法将A.2.1成分加入到950m L蒸馏水中,加热溶解,调节p H,分装后121ħ高压灭菌15m i n~20m i n㊂临用时加热熔化琼脂,在水浴中冷至48ħ,用带有0.22μm微孔滤膜的注射器将莫匹罗星锂盐储备液及半胱氨酸盐酸盐储备液制备加入到熔化琼脂中,使培养基中莫匹罗星锂盐的浓度为50μg/m L,半胱氨酸盐酸盐的浓度为500μg/m L㊂A.4M C培养基A.4.1成分大豆蛋白胨5.0g牛肉粉3.0g酵母粉3.0g葡萄糖20.0g乳糖20.0g碳酸钙10.0g琼脂15.0g蒸馏水1000m L1%中性红溶液5.0m LA.4.2制法将前面7种成分加入蒸馏水中,加热溶解,调节p H至6.0ʃ0.2,加入中性红溶液㊂分装后121ħ高压灭菌15m i n~20m i n㊂A.5乳酸杆菌糖发酵管A.5.1基础成分牛肉膏5.0g蛋白胨5.0g酵母浸膏5.0g吐温800.5m L琼脂1.5g1.6%溴甲酚紫酒精溶液1.4m L蒸馏水1000m LA.5.2制法按0.5%加入所需糖类,并分装小试管,121ħ高压灭菌15m i n~20m i n㊂A.6七叶苷培养基A.6.1成分蛋白胨5.0g磷酸氢二钾1.0g七叶苷3.0g枸橼酸铁0.5g1.6%溴甲酚紫酒精溶液1.4m L蒸馏水100m LA.6.2制法将上述成分加入蒸馏水中,加热溶解,121ħ高压灭菌15m i n~20m i n㊂A.7革兰氏染色液A.7.1结晶紫染色液A.7.1.1成分结晶紫1.0g95%乙醇20m L1%草酸铵水溶液80m LA.7.1.2制法将结晶紫完全溶解于乙醇中,然后与草酸铵溶液混合㊂A.7.2革兰氏碘液A.7.2.1成分碘1.0g碘化钾2.0g蒸馏水300m LA.7.2.2制法将碘与碘化钾先进行混合,加入蒸馏水少许充分振摇,待完全溶解后,再加蒸馏水至300m L㊂A.7.3沙黄复染液A.7.3.1成分沙黄0.25g95%乙醇10m L蒸馏水90m LA.7.3.2制法将沙黄溶解于乙醇中,然后用蒸馏水稀释㊂A.7.4染色法A.7.4.1将涂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固定,滴加结晶紫染色液,染1m i n,水洗㊂A.7.4.2滴加革兰氏碘液,作用1m i n,水洗㊂A.7.4.3滴加95%乙醇脱色,约15s~30s,直至染色液被洗掉,不要过分脱色,水洗㊂A.7.4.4滴加复染液,复染1m i n㊂水洗㊁待干㊁镜检㊂。
食品检验中乳酸菌的鉴定方法新思考

食品检验中乳酸菌的鉴定方法新思考摘要:食品是人们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需要对食品进行相应的检验,明确其中的成分和含量,从而保障食品的卫生和安全。
其中对乳酸菌进行检定具有重要意义,关于鉴定方法应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
关键词:食品检验;乳酸菌;鉴定方法一、研究背景乳酸菌具有较多的种类,并且具有较多的用途。
当前阶段主要广泛应用到婴幼儿的食品以及保健食品中,为保障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食品中含有的乳酸菌种类、含量等进行鉴定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通过添加乳酸菌有利于视屏的营养价值提高,并且对食品味道和储藏等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因此其在食品生产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乳酸菌具有调节肠道的功能,并且有利于人体血清胆固醇的降低,因此可以起到较好的预防疾病、保障人体健康的作用。
通过对食品中含有的乳酸菌进行鉴定,可以明确乳酸菌的种类及含量,受乳酸菌自身形态的影响,可通过理化特征、生物特征等均分乳酸菌并进行相应的鉴定,从而使乳酸菌的应用符合相关的规定,应用范围具有合理性进而保障其使用功能的充分发挥。
有利于促进食品检验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切实保障使用者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
二、乳酸菌及鉴定相关概述乳酸菌可通过将碳水化合物发酵形成乳酸,本质上是一种细菌,具有较多的种类,并且分布范围相对广泛。
当前已经有上百种的乳酸菌种类被人们所知,其中大部分的种类对人体的肠道运行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并有利于对人体的机能进行调整。
可将乳酸菌分成以下几个类型,即动物源乳酸菌、植物源乳酸菌。
其中植物源乳酸菌更易被人体认可和接受,植物源乳酸菌具有较高的活性,因此应用到人体中发挥的生物功效更具稳定性。
对乳酸菌进行鉴定,主要是依据不同种类的乳酸菌其形态、生物特征和理化特征等方面也不相同,因此通过现代化的方法对其进行检测,便可明确食品中所含的乳酸菌的类型、含量。
当前阶段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对食品中的乳酸菌进行鉴定,其一便是通过生理生化的方法进行鉴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食品检验中乳酸菌的鉴定方法
作者:曹敬慧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9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不断提升。
食品检验与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完善现有的食品检验标准和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就针对食品检验中乳酸菌的鉴定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分析,立足于我国当前的乳酸菌鉴定标准,分析在食品检验过程中实用性较强的乳酸菌鉴定方法,希望可以为保证食品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食品检验;微生物检测技术
一、引言
常见的乳酸菌包括多个种类,且应用较为广泛。
乳酸菌不仅可以改善食物的味道,同时也可以提升食品的营养价值,延长其储存时间。
它们不仅是研究分类、生化、遗传、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理想材料,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在工业、农牧业、食品和医药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应用价值也极高。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食品当中都有乳酸菌的存在。
摄入一定量的乳酸菌,一方面可以改善人体的肠道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人体内的血清胆固醇,从而起到保障人体健康、预防各类疾病的作用。
在对乳酸菌进行鉴定时,应当依据乳酸菌的不同形态以及其生物特性进行具体的划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鉴定方法,从而确保鉴定结果的精准性和可靠性。
二、乳酸菌的鉴定
简单来说,乳酸菌就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可发酵碳水化合物而形成的乳酸细菌,乳酸菌种类多样,且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当前阶段已知的乳酸菌类型已达数百种,大部分乳酸菌都可以起到改善人体机能的作用。
我们可以将乳酸菌细分为动物源乳酸菌以及植物源乳酸菌两大类。
对比两类乳酸菌,人体在摄入乳酸菌时,对于植物源乳酸菌具备更强的吸收能力。
加之,植物乳酸菌的活性明显强于动物乳酸菌,因而在各类食品的生产过程中,往往更加青睐于使用植物乳酸菌。
乳酸菌鉴定,简单来说,就是指通过以不同种类的乳酸菌形态及其他特性为基础,充分利用先进的检验方法,分析乳酸菌的类型以及其中含有的各类元素。
就当前情况来看,人们在食品检验中对于乳酸菌进行鉴定的过程当中,通常会用到以下两类检测方法:其一,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即立足于乳酸菌的形态结构等基本特征,充分结合微生物表面受体的特异性,对于乳酸菌进行具体的鉴定。
其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系通过不同的分子结构以及不同的基因水平来研究乳酸菌的结构。
一般来说,当采取不同的鉴定方法,对于乳酸菌进行鉴定时,不仅可以区分出乳酸菌的种类,还可以形成完备的鉴定体系。
三、食品检验中乳酸菌的鉴定方法分析
(一)国家标准鉴定法
此类鉴定方法是依据我国现有的鉴定标准而制定的,通常情况下会以乳酸菌生化的反应指标为标准,此类方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实现对于乳酸杆菌与链球菌生化反应的鉴定,其缺陷在于对双歧杆菌进行鉴定时,获得的结果精准性较差。
采取国家标准鉴定法对于乳酸菌进行鉴定,不需要准备特殊的鉴定仪器,因而无需花费过多的成本,且鉴定过程的各类操作较为简单。
但值得注意的是,鉴定过程中菌株的培养条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而鉴定结果的精准性很难得到保障。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具体进行乳酸菌的鉴定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各类外界因素的影响,科学合理地利用此类鉴定方法。
(二)传统表型鉴定法
传统表型鉴定法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时间最长,主要是以不同种类的菌种在形态结构等方面体现出的差异性为依据,可以更为精准、数的判定出乳酸菌的类型。
此种鉴定方法的优势在于无需花费过高的鉴定成本,因而在食品检验的过程中始终受到人们的青睐。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鉴定方法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在具体进行乳酸菌的鉴定时,只能够实现乳酸菌所属的鉴定,很难明确乳酸菌所属的具体类别,因而鉴定所得结果的精准性和实用性都较差。
想要获取更为精准的乳酸菌种类信息,只能通过重复操作、反复鉴定的方式来实现。
(三)SDS-PACE鉴定法
此类鉴定方法可以充分实现对于乳酸菌细胞蛋白质的精准分析,鉴定所得结果的精准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此类方法的缺陷在于鉴定过程中的操作环节较为繁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乳酸菌鉴定过程的效率,可以实现小范围的精准鉴定,但却难以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四)薄层层析法
此类方法的应用范围较为狭窄,具体来说就是立足于有机酸和脂肪酸甲酯等成分的生理化反应来发挥乳酸菌鉴定的目的。
此类方法之所以难以大范围的推广,一方面是由于薄层层析法的成功率较前几类方法来说偏低,另一方面是由于此类方法的应用难度较前几类方法更高。
但该鉴定方法具备着成本低、操作便捷等多重优势,尽管不能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但对于一些精准度要求不高、检验范围较小的鉴定工作来说,仍然是一种可以采取的鉴定方法。
(五)基因鉴定法
基因鉴定法实现带话技术以及设备不断更新完善的必然产物。
基因鉴定法主要就是立足于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技术,不断的提升目标基因的总体数量,从而获得更多的鉴定信息,以便区分乳酸菌的种类。
基因鉴定法一经出现就受到了广泛应用。
此类鉴定方法最为突出的优势就在于鉴定所得的最终结果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变化的影响,更能保障鉴定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除此之外,通过利用多种类的基因鉴定方法可以实现基因鉴定分类标准和水平的完善。
PAPD技术是在PCR技术的基础之上实现的拓展与延伸,在乳酸菌鉴定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此类鉴定方法所体现出来的显著优势主要表现在乳酸菌鉴定的精准性这一方面,可以实现乳酸菌鉴定种类的更为精细的划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类鉴定方法应用到了具有现代化特征的高新技术,因而,采取此类方法进行乳酸菌鉴定需要花费较多的成本。
加之,采取这一方法进行乳酸菌鉴定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想要促进此类方法的广泛应用还需要再检验的成本和效率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完善。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鉴定方法可以充分利用人们已知的和汤体区间序列,实现对于乳酸菌的鉴定。
但是,此种鉴定方法通常难以保障鉴定结果的精准性,因此,不建议推广使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摄入一定量的乳酸菌对于保障人体健康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食品检验过程中的乳酸菌鉴定成为了一项不容忽视的关键工作。
想要更好地发挥乳酸菌鉴定保障食品安全的优势性作用,就必须不断完善现有的鉴定方法。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了几类常见的乳酸菌鉴定方法,每一种方法都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性,但同时不同的鉴定方法也存在着不同的缺陷。
以传统表型鉴定法为例,尽管在鉴定过程中无需耗费过多的成本,且鉴定的效率也较其他几类方法更具优势,但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变化的影响,鉴定结果的精准性也会随之降低。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给予食品检验中乳酸菌的鉴定工作足够的重视,积极主动地发现现有乳酸菌鉴定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寻求与之对应的应对方案,从而不断完善乳酸菌鉴定方法,希望可以为保障食品安全、维护人民健康起到一份积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卫华,食品检验中乳酸菌鉴定方法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06.15.
[2]周雅宁,乳酸菌的鉴定方法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数码世界,2017.12(11):56-56.
[3]张丽,传统发酵牦牛奶中益生乳杆菌筛选及其免疫调节功能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2011.06.01.
[4]邢良英,陈琳,侯保朝,等,内蒙古传统乳制品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耐酸性能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7(8):3126-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