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合集下载

施肥基本原理

施肥基本原理

最小养 分律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 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养 分。
报酬递 减律
在灌溉、品种、耕作等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作 物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超过一定限 度后,增加施肥量,反而还会造成作物减产。
生长
缺乏
适宜
中毒
养分供应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因子综 合作用

作物产量是诸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 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 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该因子的制约。
合理施肥技术
—— 施肥基本知识
春风化雨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促进和改善土壤-植物-动物系统 中营养元素的平衡、交换与循环
促进作物生长, 保证农业增产增 收,提高农户收 益
改善农副产品品
施肥的重要作用 质,保护人体健

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能够永续使 用,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目前 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所必需的
营养元素有 16 种。它们是碳、氢、氧、
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 锌、B Fe
Cu
Zn
Ni
H
Mg
Ca
K
P
O
二、施肥的主要基本原理
养分归 还学说
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带走养分,使土壤中的 养分越来越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 须向土壤施加养分。
※ 合理施肥的指标和要诀
高产指标
优质指标
5项指标
高效指标
环保指标
培肥指标

第六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第六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养 元 素
二 、 植 物
对 养 分 的
吸 收



影 响 植 物
、 施 肥






分 的 条
原 理

五 、 如 何 合 理 施 肥
第一节 植物体内的营养元素
一、植物体的元素组成及含量
烘干 新鲜植株
75~95%水分 煅烧 5~25%干物质
95%以上以气体挥发 5%以下为灰分元素
灰分元素:Ca、Mg 、K 、Si 、P 、 S 、 Fe 、 Mn 、 Zn 、 Cu 、 Mo 、 B 、 Cl 、 Na 、 Al 、 Co 、 Ni 、 V 、 Se等70多种元素。
习惯上可分为水分自由空间和杜南自由空间
水分自由空间——是指被水分占据并能和外部介质溶液达 到物理化学平衡的那部分质外体区域
杜南自由空间——是指质外体中因受电荷影响,养分离子 不能自由移 动和的那部分区域
根系对养分的被动吸收
被动吸收(非代谢吸收):溶质分子或离子无选择性 地顺着浓度差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进入细胞的过程。
影响因素:土壤水分含量 养分离子的扩散系数
土壤质地
土壤温度
迁移的离子:磷、钾、氮
扩散速率主要取决于扩散系数。
不同迁移方式对小麦根系养分的相对贡献*
耕层有效养 养分 分含量
(kg/ha)

4000

800

300

100

500
植物吸收 总量
(kg/ha) 45 35 110 30 190
养分供应量(kg/ha) 截获 质流 扩散
共质体途径: (1)运输部位:根毛区 (2)运输方式:扩散、原生质流动 (3)运输的养分种类:NO3- 、H2PO4- 、

合理施肥原理

合理施肥原理

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适合当地的施肥措施。 简化施肥技术 广应用。 推广、示范与试验相结合 加强技术培训 为使农民实施方便,最好把配方施肥技术要点制成“配方施肥建议卡”,便于推
土壤肥料
单元小结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种类 植物必需营养 元素 标准 功能
C、H、O、N、P、S、K、Ca、Mg、Fe、Mn、Zn、Cu 、Mo、B、Cl
土壤温度、光照、土壤通气性、土壤酸碱性、养分浓度、植物吸收离
土壤肥料
5.1 植物营养特性
2.植物的根外营养 根外营养的特点: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①直接供给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 ②吸收速率快,能及时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 ③直接促进植物体内的代谢作用; ④节省肥料,经济效益高。 提高根外营养施用效果: ①溶液的组成; ②溶液的浓度及反应; ③溶液湿润叶片的时间; ④植物叶片的类型; ⑤养分在叶内的移动性。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根毛区
根系是植物
吸收养分和水分的重要器官。一般说来, 根毛区是根尖吸收养分最活跃的区域。 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形态 植物根系
可吸收离子态和分子态的养分,一般以 离子态养分为主,其次为分子态养分。 养分向根系迁移的途径 即截获、扩散和质流。 其方式有三种,
土壤 扩散 质流

截获
土壤肥料
土壤肥料
5.1 植物营养特性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3.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 构成植物体的结构物质、贮藏物质和生活物质 在植物新陈代谢中起催化作用 对植物具有特殊的功能 4.必需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的关系。 协同关系 拮抗关系
土壤肥料
5.1 植物营养特性
5.1.2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1.植物的根部营养 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部位

平衡施肥技术概述

平衡施肥技术概述

平衡施肥技术概述一、平衡施肥技术的概念平衡施肥,就是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是从技术方法上命名的,这种命名方法通俗易懂、一目了然,而国际上通称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技术,是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依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与肥料效应,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适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施肥方式方法的一项综合性科学施肥技术。

其内容包括〃测土配方〃与〃施肥〃两个程序。

〃测土配方〃是根据植物种类、产量水平、需要吸收各种养分数量、土壤养分供应量和肥料利用率来确定肥料的种类与用量,做到产前定肥定量;〃施肥〃是测土配方的实施、是目标产量实现的保证,施肥要根据〃配方〃确定的肥料品种、数量和土壤、植物的特性,合理地安排基肥和追肥的比例、追肥的次数和每次追肥的用量以及施肥时期、施肥部位、施用方法等。

同时要特别注意平衡施肥必须坚持〃有机肥为基础〃、〃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原则,以增强后劲,保证土壤肥力的不断提高。

二、平衡施肥的基本原理配方施肥科学合理。

就是因为它能够充分发挥其增产、增质、培肥地力的作用。

如果施肥配方不合理,不仅经济效益低下,还会对土壤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配方施肥必须有理论指导,某些学说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实践中客观存在的规律,至今仍然是指导配方施肥的基本原理。

1.养分归还学说养分归还学说也叫养分补偿学说,是19世纪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的。

主要论点是: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带走养分,使土壤中的养分越来越少。

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向土壤施加养分。

2.最小养分律最小养分律是指作物产量的高低受作物最敏感缺乏养分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产量随这种养分的增减而变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最小养分律的涵义,人们常以木制水桶加以图解,贮水桶是由多个木板组成,每一个木板代表着作物生长发育所需一种养分,当一个木板(养分)比较低时,那么其贮水量(产量)也只有贮到最低木板的刻度。

3.报酬递减律报酬递减律最早是作为经济法则提出来的。

苗木施肥的基本原理

苗木施肥的基本原理

苗木施肥的基本原理
苗木施肥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给苗木提供合适的营养物质,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从而促进苗木的健康生长。

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供充足的营养元素:苗木需要吸收的主要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等。

通过施肥可以提供充足的这些营养元素,以满足苗木对其的需求。

2. 平衡不同营养元素的供给:不同的苗木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量有所不同,合理施肥要考虑苗木的具体需求,并保持不同营养元素的供给平衡,防止某种元素的过量或缺乏。

3. 选择适合的施肥方式:苗木施肥的方式有多种,常见的包括根部施肥、叶面施肥和滴灌施肥等。

选择适合的施肥方式有助于提高施肥效果。

4. 控制施肥量和频次:施肥量和施肥频次需要根据苗木的生长状态和所处环境来确定。

施肥量过少可能导致苗木的营养不足,施肥量过多则可能造成盐碱化等问题。

5. 结合合理的管理措施:苗木施肥只是促进苗木生长的一部分,还需要结合合理的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来保证苗木的健康生长。

综上所述,苗木施肥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平衡提供充足的不同营养元素,选择适合的施肥方式和控制施肥量和频次,结合其他管理措施,以促进苗木的健康生长。

作物施肥原理技术复习解析

作物施肥原理技术复习解析

0绪论一、名词解释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环保的一个重要措施.要做到因土施磷、看地定量;根据各类作物需肥要求,合理施用;掌握关键、适期施氮;深施肥料、保肥增效;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2。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营养物质的富集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它是一种自然过程。

二、简答论述题1、论述为什么要提倡合理施肥?合理施肥与不合理施肥分别会产生哪些效应?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①施肥的增产效应;②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③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④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⑤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

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养分巨大挥发损失、流失,有害元素在土壤的积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起大气污染,还可以导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2、施肥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哪些?施肥科学研究内容:①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研究;②施肥效应研究;③施肥技术研究。

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②统计研究;③试验研究;④化学分析研究。

第一章施肥的基本原理一、简答论述题1、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米氏学说和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内涵分别是什么?对指导施肥有何意义?在生产上如何运用?分归还学说:李比希英国【内涵: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中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2、若不及时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产量会越来越低3、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该向土壤施入肥料【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是施肥的基本原理,是保持土壤固有水平的基础,大大提高了肥力【生产上的应用:指导施肥促进化肥工业最小养分律: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产量.【基本内容:1、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提高2、最小养分会随条件改变而变化3、只有布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正确选择肥料种类的基本原理,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生产上的应用:指导施肥种类促进化肥工业【延伸为:限制因子律、最适因子律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报酬递减律: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速度却在逐渐递减【米氏学说:只增加某种养分单位量时,引起产量增加的数量是以该种养分供应充足时达到的最高产量与现在的产量之差成正比dy/dx=c(A-y)即为y=A(1-e^—cx).y:施一定量肥料所得产量A:施足量肥料所获得的最高产量或极限产量x:肥料用量e:自然对数c:常数/效应系数【实质内涵:1、总产量按一定渐减律增加并趋近于某一最高产量极限2、增施单位量养分的增产量随养分用量的增加按一定比例递减3、在一定条件下任何单一因素都有最高产量,在条件改变时该因素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也变化【指导施肥的意义:1、反映了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作为一个经济法则广泛用于农业工业畜牧业等生产领域2、米氏方程首次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表达了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并作为计算施肥量的依据,开创施肥有经验到定量的新纪元3、是有限的肥料发挥了最大的增产效益因子综合作用率:【基本内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再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提高.【综合因子分类:1、对农作物产量产生直接影响的因子2、对农作物产量并非不可缺少但对产量影响很大的因子【内涵:1、作物丰产是诸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2、利用因子间的交互效应提高肥效【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第二章施肥的基本原则一、名词1。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3.土壤养分向根部迁移的方式
截获:指植物根在土壤中伸长并与其紧密接触,使根释放出的H+和 HCO3-与土壤胶体上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直接交换而被根系吸
收的过程。 特点:接触面有限,仅占植物吸收总量的0.2-10%。
扩散:由于根系吸收养分而使得根圈附近和离根较远处的离子浓度 存在浓度梯度而引起土壤中养分的迁移。 特点:因浓度差引起,迁移距离较短,对磷、钾供应重要。
养分归还学说:植物以不同方式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 使土壤养分逐渐减少。为保持土壤肥力,必须把植物带 走的矿质养分和氮素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
Justus van Liebig
(1803-1873,Germany)
最小养分 律
作物产量受土 壤中相对含量最少 的养分所控制,作 物产量的高低则随 最小养分补充量的 多少而变化。
在土壤、作物间的 供求矛盾相对较小
四、必需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
同等重要性: 各种必需元素不论其含量高低,在植物营养中的地
位是同等重要的;且因各自的生理功能不同,相互间不 能替代。
平衡吸收: 同种植物体内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换
言之,植物是按一定比例吸收各种营养元素的。植物按比 例吸收各种营养元素的现象称为平衡吸收。
(2)元素必需性的研究方法 从植物的生长介质中除去某元素以确定其必需性
-A
-B
A元素为非必需元素
B元素为必需元素
二、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
1.按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分组
大量元素
中量元素
微量元素
C、H、O、N、P、K、Ca、Mg、S、Fe、B、Mn、Zn、Cu、Mo、Cl、Ni
在植物体内的含量 一般高于1‰
(2)养分种类

精准施肥的原理与方法

精准施肥的原理与方法

精准施肥的原理与方法1、什么是最小养分?什么是最小养分律?最小养分律在农业生产上的指导意义是什么?最小养分:相对于作物生长的需要量而言,土壤中供应能力最差的那种元素称为最小养分。

最小养分律:即使土壤中其它养分非常充分或施用非最小养分的肥料,作物的产量仍然难以提高,只有补充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这个规律称为最小养分律。

最小养分律在农业生产上的指导意义:最小养分律是关系到正确选择肥料种类和科学施肥的规律,运用它指导施肥,就能不断地培肥地力,保持土壤养分比例的平衡,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肥料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对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作物推荐施肥技术可以分成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作物推荐施肥技术可以分成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法;肥料效应函数方程法;综合施肥模型(精准施肥模型)四种。

(1)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提出的肥料种类及其施用量和措施接近当地群众的经验,群众比较熟悉,容易接受和推广。

缺点:有地区局限性,依赖于经验较多,只适用于生产水平差异小,基础较差的地区。

基本是一种半定量化的方法。

(2)目标产量配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目标产量配方法又包含养分平衡法和地力差减法。

①养分平衡法:优点是概念清楚,容易掌握。

缺点是,由于土壤具有缓冲性能,土壤养分处于动态平衡,因此,测定值是一个相对量,不能直接计算出“土壤供肥量”,通常要通过试验,取得“校正系数”加以调整,面校正系数。

②地力差减法:优点是,不需要进行土壤测试,避免了养分平衡法的缺点。

但空白田产量不能预先获得,给推广带来了困难。

同时,空白田产量是构成产量诸因素的综合反映,无法代表若干营养元素的丰缺情况,只能以作物吸收量来计算需肥量。

当土壤肥力愈高,作物对土壤的依赖率愈大(即作物吸自土壤的养分越多)时,需要由肥料供应的养分就越少,可能出现剥削地力的情况而有能及时察觉,必须引起注意。

(3)肥料效应函数方程法的优点与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一、针对作物种类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肥料
不同的作物需要不同的营养元素,而且对土壤条件也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在施肥前,需要充分了解作物种类和土壤条件,然后选择适合的肥料。

例如,对于需要较多氮素的作物,如水稻、小麦等,可以选择含氮量较高的肥料;对于需要较多磷素的作物,如棉花、油菜等,可以选择含磷量较高的肥料;对于需要较多钾素的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可以选择含钾量较高的肥料。

二、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肥料特性进行合理配比
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有不同的营养需求,而且各种肥料也有不同的特性。

因此,在施肥时,需要了解作物的生长需求和肥料的特性,然后进行合理的配比。

例如,对于需要大量氮素的作物,可以在生长前期施用较多的氮肥,而在生长后期适当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对于需要较多磷素的作物,可以在生长中期适当增加磷肥的施用量;对于需要较多钾素的作物,可以在生长后期适当增加钾肥的施用量。

三、科学掌握施肥时间和方式
施肥时间和方式对肥料的吸收和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施肥时间应该根据作物的生长特性和需肥规律来确定,而且要避免在高温、多雨等不良天气条件下施肥。

此外,施肥方式也有讲究,应该采用均匀施肥、深施覆土等措施,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挥发,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四、注重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配合使用
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各有优缺点,有机肥料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元素,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但肥效较慢;无机肥料则具有肥效快、含量高、使用方便等优点,但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

因此,在施肥时,应该注重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配合使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既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又能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五、提倡使用高效、环保的肥料
高效、环保的肥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能耗低、污染小、利用率高、无公害的肥料。

这类肥料不仅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和改善品质。

因此,在施肥时,应该积极推广使用高效、环保的肥料,如微生物肥料、缓控释肥料等。

六、建立科学的施肥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施肥管理制度是实现合理施肥的重要保障。

这包括制定科学的施肥计划、建立施肥档案、加强施肥技术培训和推广等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更好地规范施肥行为,提高施肥水平和效果。

七、加强施肥技术培训和推广
加强施肥技术培训和推广是实现合理施肥的关键环节。

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推广活动,可以让农民了解更多的施肥知识和技术,提高他们的施肥水平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实现合理施肥的目标。

这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