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教案

合集下载

法律为我们护航教案

法律为我们护航教案

法律为我们护航教案法律为我们护航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认识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2.认识法治社会的原则和特点,理解法治与人民利益的关系;3.了解常见的法律知识,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法律2.法律的作用和意义3.法治社会的原则和特点4.常见的法律知识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什么是法律?法律对我们有什么作用?2.知识讲解(15分钟)A.什么是法律教师简要介绍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用于调整公民之间的行为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和制度。

B.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教师讲解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如保护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平和正义等。

C.法治社会的原则和特点教师介绍法治社会的原则和特点,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法律的公正适用等。

3.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的合法与否,并讨论案例中涉及的法律原则和规定。

4.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法律问题,如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要求学生就该问题归纳总结相关的法律知识和规定。

5.展示发言(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发表意见。

6.讲解总结(10分钟)教师对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7.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法律问题,并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相关的法律知识。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发言质量等。

2.收集学生完成的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其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3.听取学生对法律问题的分析和看法,评价其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法律的概念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教学设计2: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

教学设计2: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

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教学设计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保护的意识,体会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给予的深深的情.浓浓的爱能力目标:提高全面看问题的能力,能够认识和判断哪些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现象和行为知识目标:(1)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保护未成年人中的特殊作用. (2) 知道我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两部专门法律的名称.(3) 知道未成年人受法律保护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在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方面,家庭、学校、国家和社会、司法部门分别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

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四个保护,与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害末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教学方法:典型案例分析法、创设情景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自学指导:阅读教材,填空1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2.国家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原因是什么?3.国家制定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两部法律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家庭保护要求父母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的_________权利;5.学校保护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_____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________和________实施的保护。

6 社会保护要求________创造一种有力于未成年人_________的社会环境。

7司法保护要求以及__________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________措施。

合作探究导入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声中,老师引出今天我们每一个同学都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但是在我们身边也存在对我们未成年人的侵害行为,因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国家给予特殊的关注需要法律特殊保护。

法律,生命的保护伞 教案

法律,生命的保护伞  教案

法律,生命的保护伞教案目的要求:1、通过学习,知道保护未成年人的根本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知道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六周岁的公民。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能就法律条款中的有关规定对身边的现象发表评论。

3、在成长过程中,知道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身边的事情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就法律条款中的有关规定对身边的现象发表评论,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难点: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的地震震级为7.8级。

!她们为什么能够生存下来呢?学生分小组讨论说说“有的人知道怎么样躲避”“有的人知道怎么样保护自己”教师总结:是的,有的人懂得保护自己,怎么在地震中逃生由此我们知道: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十分重要自我保护意识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的重要能力引入课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侵犯了隐私权)二、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一:生活中我们还会受到哪些伤害?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总结归纳:自然界: 疾病车祸火灾水害 -----人为: 校园暴力事件非法网吧不良书籍侵害肖像权隐私权------那同学们知道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积极发言,并且归纳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根据受侵害的性质和程度确定采取相应的方法和途径如果侵害的程度较轻:1、宣传法律知识、协商和调解等;2、申明自己的某一或某些权利是合法的,是不允许非法侵犯的探究活动二:幻灯片出示4张图片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是怎么侵犯我们的权利的实例:家长偷看学生日记学生发言,侵犯我们的隐私教师归纳:是的同学们,法律是保护个人隐私权的。

我们有保护自己的法律武器:《中国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其中规定:第三十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未成年的个人隐私。

第三十一条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

八年级政治下册 14.3 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政治教

八年级政治下册 14.3 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政治教

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权利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做一名有法律意识的现代公民。

【知识与能力】1、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安全、打击某某犯罪中的作用和意义。

2、知道某某犯罪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

教学重点:某某犯罪承担的法律责任,受到什么样的制裁。

教学难点:法律怎维护社会秩序、公共安全和经济秩序。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设境设置】展示情境:在第十七届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十强赛A组最后一轮比赛之前,伊朗队积15分,沙特队积14分。

伊朗队最后一个对手是巴林队,只要赢下巴林队,伊朗队就将以A组第一的身份直接出线,进军韩日世界杯。

伊朗队作为亚洲强队,被数万伊朗球迷寄予厚望。

但是,比赛中巴林队大爆冷门,以3:1击败伊朗队,伊朗球迷的心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撕得粉碎。

当天晚上,成千上万的伊朗球迷走上街头发泄不满,部分球迷丧失理智,打砸汽车、商店,还和维持治安的警察发生冲突,结果一些警察受了伤,一些球迷被逮捕。

设疑导思:如果一个人随心所欲地扰乱公共场所的秩序,就会给社会、他人和自己造成一定的危害。

请你对上述情境中的行为作一评说。

二、展示目标能过适当的方式展示教学目标,如多媒体、学生朗读等。

三、正文部分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1、法律维护公共秩序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公共秩序,试举例说明。

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由什么法律来进行处罚。

可让学生说说一般有哪些处罚种类,如:200元以下的罚款,15日以下的拘留或警告等。

2、法律维护公共安全学生看书后讨论,什么是公共安全?有哪些类型?由什么法律来处罚?并分组讨论: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有什么区别?学生看书P48然后再回答问题。

3、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什么是经济秩序?违反经济秩序有什么危害?与经济秩序有关的法律有哪些?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是什么?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法律有:《民法通则》《合同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经济活动中的基本规则是:平等、公平、诚实信用4、某某犯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什么是某某行为?可让学生看书后举例回答某某行为的分类有什么?什么是犯罪行为?犯罪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刑罚的分类有哪些?某某行为的定义:某某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某某行为的分类如下:违宪行为、刑事某某行为、民事某某行为、行政某某行为。

公开课14.3_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共18页

公开课14.3_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共18页

关于犯罪行为
什么是犯罪
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 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法——由国家制定、颁布的,规定什么是犯 罪,以及对犯罪应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刑罚——人民法院对犯罪行为实行惩罚的一种
强制方法。
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危害性 触犯法律
处罚程度
一般 违法
犯罪
违法情节轻微, 对社会危害也 不大
110
自主学习
• 法律的作用 • 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含义 • 违法行为的分类 •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的各自
职能与关系
法律维护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
1、社会秩序(机关、团体、企业、 事业单位的秩序)
2、公共场所秩序
3、交通工具上的秩序
谁扰乱了公共秩序,危害了社会、危害了他人,最终 都会自食其果,受到法律的制裁。
周强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曹建明
一、法律的作用:
1、法律维护公共秩序--------什么是公共秩序 2、法律维护公共安全--------什么是公共安全 3、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4、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制裁
违法行为的含义? 违法行为的分类 刑法与刑罚的区别
二、公检法的职能与联系
END
法律维护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共 财产的安全。
法律严禁违反枪支、弹药、刀具、危险物品等 管理规定的行为; 法律严禁违反特种行业、公共娱乐场所管理规 定的行为; 法律严禁违反民用设施、施工设施安全规定的行为;
法律严禁违反水陆运输安全规定的行为;
刑法——刑罚处罚
治安管理处 罚条例
违法情节严 重,对社会 危害很大
刑法以外 的法律
刑法刑法

《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教案

《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教案

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与创新第一章:前言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与创新是如今建筑行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可持续性设计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还能够提高建筑的使用价值和能源效率。

同时,创新的设计思想也能够提高建筑的视觉吸引力和独特性。

本文将就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与创新进行深入探讨。

第二章: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2.1 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可持续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

建筑物的能耗是全球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的消耗也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因此,减少建筑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就成为了建筑可持续性设计的重点。

其中,应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和地源热泵技术是目前应用更为广泛的两种能源解决方案。

2.2 环保材料环保材料的使用也是可持续的建筑中的重要因素。

目前,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和安装都会释放大量的有害物质和有机物质。

当然,使用环保材料能够减少有害物质的释放,降低室内污染的程度,从而保障居住者的健康。

2.3 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的提出是建筑可持续性设计的重要进展。

智能建筑采用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对建筑的监测、控制、自我优化和自我适应等功能。

通过智能建筑的应用,可以更加有效地降低能耗,提高建筑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效率。

第三章:建筑设计的创新3.1 新材料的应用在建筑设计中,选择合适的材料是至关重要的,不仅需要注重材料的实用性,还需要关注其创新性和美学价值。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得到应用,例如高技术纤维材料、弹性材料、3D打印材料等。

新材料的应用不仅能够让建筑更为轻盈、更具活力,还能够赋予建筑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

3.2 艺术的应用艺术和建筑是相互融合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够丰富建筑的空间感和视觉效果,还能够提高建筑的设计品质和文化内涵。

例如,在公共建筑的设计中,通过艺术作品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展现建筑的功能和特色,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3.3 空间设计的创新空间设计的创新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种创新的设计思路是将建筑的不同功能空间进行合并,创造出更加开放和通透的视觉感受。

“宪法法律我们的守护者”法治教育专题单元整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宪法法律我们的守护者”法治教育专题单元整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宪法法律——我们的守护者》法治教育专题单元整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概念,认识到宪法和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利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热爱宪法和法律,尊重法律,自觉遵守法律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宪法和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内容:1. 宪法和法律的基本概念2. 宪法和法律在我国法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 宪法和法律在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社会秩序中的具体体现4. 学生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宪法和法律,提高法治意识三、教学重点:1. 宪法和法律的基本概念及在我国法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学生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宪法和法律,提高法治意识。

四、教学难点:1. 宪法和法律的具体内容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学生如何理解和把握宪法和法律的精神,提高法治意识。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概念、地位和作用,以及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具体体现。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宪法和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宪法和法律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加法治教育活动,如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法治意识。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宪法和法律的基本概念、地位和作用,以及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具体体现的课件。

2.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宪法和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 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活动。

4. 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相关部门或组织,安排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宪法和法律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对宪法和法律的兴趣和关注。

2. 讲解:讲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概念、地位和作用,以及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具体体现。

14.3 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

14.3 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

) 为了保护生产者、销售者、 ②为了保护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的
③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待遇 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④为了保障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的顺利进行 建设的顺利进行 A、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 依法规范经济行为,是现代社会经济经济生活的客观要求。 5、依法规范经济行为,是现代社会经济经济生活的客观要求。下面哪部 法律不是用来维护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 法律不是用来维护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 ( )
反不正当竞争法 A、 B、 民法通则 C、 行政法 D、 合同法 拓展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它们的性质分别是 ( )请你说说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什么? 什么?
(2)在我国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三机关的关系是什么? )在我国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三机关的关系是什么?
检查预习
合作探究
2006 年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于 3 月 11 日揭幕。在重庆力帆队与辽宁 队的比赛中,连续两年在联赛积分榜垫底的力帆队以 2:1 击败对手,久 违的胜利让球队和球迷狂喜不已。重庆知名球迷陈文武比赛刚结束就冲 进球场,想与球队共同庆祝,但随后被迅速赶来的球场保安人员带离现 场。陈文武在以前的比赛中曾有冲进赛场推搡裁判的“前科“。重庆市 公安部门对陈文武开出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颁布施行后的第一张“球 迷罚单” ,依法对陈文武处以拘留 10 天、罚款 500 元的处罚,同时禁止 他在一年内进入体育场观看同类比赛。 师:结合上述案例,请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 (1) 公共秩序是指哪些地方、哪些场所的秩序?(可例举说明) (2) 如果不对陈文武的行为给予强行制止会产生什么后果? (3) 对陈文武作出处罚的依据是什么?维护社会秩序的还有哪部法 律?它们在维护公共秩序中发挥什么作用? 《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节 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和处罚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 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 款: (一)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 全标志的; (二)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的; (三)在铁路线路、桥梁、涵洞处挖掘坑穴、采石取沙的; (四)在铁路线路上私设道口或者平交过道的。 《刑法》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一十四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 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 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 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 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 师: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公共安 全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关系到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国 家的形象和声誉。维护公共安全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保障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请同学们看视频,为了维护 公共安全, 《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都作了哪些详细的规定。 、 视频:工商局打假 师:看完了报道,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
教学目标
1.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安全、打击违法犯罪中的作用和意义。

理解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
2.知道违法犯罪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

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

3.不断增强权利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难点:
重点:法律的作用(“保护伞”和“守护人”)
难点:违法犯罪要法律的制裁,代替法律行使惩罚权力的机构
教学过程
一、提前候课,了解学情
二、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播放“昆明3.01暴力砍杀事件”,暴力分子将受到法律怎样的惩罚?法律又将怎样充当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

三、预习检测
1.为什么说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法律的作用)
2.人们同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作斗争的专门法律有哪些?
3.违法行为和犯罪有什么区别?
4.在我国,公安机关、人民检查院和人民法院分别承担怎样的职责?
四、新课探讨
探究一:法律维护公共秩序
“H7N9禽流感来袭威海,注意防范,害怕的赶紧逃命...........”2013年4月初,王某通过腾讯微博转发了这样的一条帖子,消息迅速扩散,引起了许多网名的恐慌。

4月13日,山东威海公安局西苑派出所民警也关注了王某发布的这一消息,通过侦查,当天下午,民警找到王某并把他带到了派出所,王某因涉嫌扰乱公共秩序而被行政拘留5天。

思考1:王某为什么会被拘留?散布“禽流感”谣言是种什么性质的行为?
思考2:公安机关是依据哪部法律规范对王某做出处罚的?
探究二:法律维护公共安全
事件:3.01昆明砍杀事件
思考:昆明警方对暴力分子进行抓捕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什么作用?做出此处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探究三: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播放视频《3.15打假》
通过曝光,相关部门予以打击处罚并责令整改。

思考: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法律怎样的作用?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探究四: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
思考1:什么叫一般违法?什么叫犯罪?
思考2:一般违法和犯罪分别适用于什么法律?
五、课堂检测
1.5名无业人员在广场散发传单,散步世界末日来临的谣言,制造了社会恐慌。

2012年12月14日,武汉市东西湖区公安局依法对他们做出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

5名无业人员的行为()A.属于扰乱公共秩序行为 B.应受到刑罚处罚
C.属于严重违法行为
D.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2.根据最高人们法院院长签署的执行死刑令,云南神昆明市中级人们法院2013年3月1日依法对糯康等4名湄公河案罪犯执行死刑。

这说明法律()①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②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③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④具有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功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下列行为属于破坏公共安全的有()
①张某非法携带、贩卖管制刀具②赵某不满意意大利足球的表现,向运动员投掷矿泉水瓶
③李某携带易燃物登上公交车④刘某等三人在电影院看电影时大声喧哗,并前来制止的工作人员无理取闹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4.某名人的儿子方某19岁,为了寻求刺激,给警方拨打了“报警”电话,谎报有炸弹。

警方调动大量警力搜查,结果发现是方某谎报。

目前,方某已经被抓获。

()
①公民要学法、懂法、守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②扰乱社会治安的严重违法行为,应依法受到制裁
③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开个玩笑没有什么
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违法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六、课堂小结
七、课堂作业
1.2012年5月18日,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走私犯罪集团首要犯罪分子赖昌星做出一审判决,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这说明()
①法律是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②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③凡是违法行为必受刑罚处罚④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2.近年来,我国对涉嫌生产与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违反犯罪行为进行了严厉查处。

这说明()
①法律维护公共秩序②法律维护公共安全
③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④违法行为要受到刑法处罚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3.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和犯罪行为,二者()
①都具有社会危害性②都触犯了刑法
③都应受到法律惩罚④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材料见伴你学P33“行为启示”
1.赵刚和乘客乙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同说明了什么?
2.乘客乙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
3.这两则材料给你什么启示?
八、布置预习下一节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