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医院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规范医院抗生素的使用,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防止抗生素滥用和细菌耐药性产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体医务人员、药剂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及部门。

三、管理原则1. 合理使用:严格按照临床诊疗规范和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南,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生素。

2. 分级管理:根据抗生素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临床使用特点,将抗生素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个级别。

3. 监督检查: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合理、规范、安全地使用。

4. 教育培训: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抗生素合理应用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

四、具体措施1. 抗生素分级管理(1)非限制使用级: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以使用。

(2)限制使用级: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使用。

(3)特殊使用级: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医师使用,并填写《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审批表》。

2. 处方管理(1)医师开具抗生素处方,需符合患者病情需要,并遵循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南。

(2)医师开具抗生素处方,需注明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疗程等。

(3)医师开具抗生素处方,需经药剂科审核签字后方可生效。

3. 监督检查(1)药剂科负责对医师开具的抗生素处方进行审核,确保合理用药。

(2)医技部门领导、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每天对医师开具的抗生素处方进行抽查。

(3)医院领导定期组织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 教育培训(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抗生素合理应用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

(2)鼓励医务人员参加抗生素合理应用相关学术活动,了解最新研究进展。

五、责任追究1.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滥用抗生素的医务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处分。

2. 对因滥用抗生素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加重病情或产生细菌耐药性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范本(2篇)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范本(2篇)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范本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为了确保抗生素能够正确、合理地应用,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并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耐药性发展,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

下面是一个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的范本,旨在帮助医疗机构建立和优化相关的管理制度。

一、目的与适用范围1.1 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提高抗生素的治疗效果,防止和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涉及抗生素应用的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

二、管理要求2.1 抗生素选择与使用2.1.1 抗生素应根据患者病情、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科学依据进行选择。

2.1.2 应优先选择窄谱抗生素,避免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

2.1.3 应选择具备良好安全性和耐受性的抗生素。

2.1.4 对于药敏试验结果,应在选择抗生素时充分考虑。

2.2 用药指征与禁忌2.2.1 使用抗生素的指征应根据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南和相关临床实践指导进行判断。

2.2.2 患者对某些抗生素存在过敏反应或禁忌病史时,应避免使用相关抗生素。

2.3 剂型和给药途径选择2.3.1 抗生素的剂型选择应根据患者特点和相应的给药途径来确定。

2.3.2 给药途径选择应根据抗生素的理化性质、药动学特点以及患者的病情来确定。

2.4 用药时间与疗程2.4.1 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病情、病原学特点、治疗效果和抗生素对患者的耐受性来确定。

2.4.2 应遵循抗生素疗程规定的完整性,不得随意中断或延长疗程。

2.5 抗生素的配伍与监测2.5.1 对于需要配伍使用的抗生素,应根据相关临床指南来确定配伍信息。

2.5.2 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应定期检测患者的相关生化指标和血药浓度。

2.6 药物安全与不良反应处理2.6.1 应提供患者关于抗生素的相关知识,包括用药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等。

2.6.2 发生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处理和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抗生素临床应用与审查管理制度

抗生素临床应用与审查管理制度

抗生素临床应用与审查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与审查管理工作,提高医院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降低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的发生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管理制度,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临床科室的医生、护士和药师等相关人员,包含全部进口和国产的抗生素药物。

第三条定义1.抗生素:具有杀菌或抑制细菌生长作用的药物。

2.合理用药:指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种类、剂量和时间,进行恰当的临床应用。

3.抗生素滥用:指无合理医学依据和必需性的情况下,过度或欠妥地使用抗生素。

4.耐药性:细菌对抗生素的防范本领加强,致使抗生素治疗效果降低或失效的现象。

第二章临床应用管理第四条用药医生责任1.用药医生必需具备相应的临床知识和抗生素知识,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生素。

2.用药医生必需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含其病情、年龄、身体情形、过敏史等,订立个体化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3.用药医生必需及时评估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依据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治疗方案。

第五条护士责任1.护士必需定期参加抗生素治疗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对抗生素应用的了解和认得。

2.护士必需做好抗生素的临床监测和记录,包含患者的用药情况、疗效评估、不良反应等。

3.护士必需乐观与用药医生和药师进行沟通和协作,及时报告患者的抗生素治疗情况和问题。

第六条药师责任1.药师必需具备抗生素知识和药学专业知识,对抗生素的审核和监测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2.药师必需参加抗生素的选择和审核工作,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合理配药。

3.药师必需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抗生素的用药监测和评估,为用药医生供应合理的建议和看法。

第三章审查管理第七条抗生素应用审查工作1.医院设立抗生素应用审查组,由药师、临床医生等相关人员构成,负责对抗生素应用进行审查和监督。

2.抗生素应用审查需要依据国家相关抗生素应用指南、临床实践指南和相关研究成绩进行。

抗生素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抗生素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抗生素合理应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和加强医院内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提高抗生素治疗效果,订立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法》《抗生素使用与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引导看法为依据。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科室和临床医生,包含住院部、门诊部等全部涉及抗生素应用的部门和医务人员。

第二章抗生素合理应用原则第三条定期评估和更新医院应定期进行抗生素使用情况的评估和更新,依据临床实践和研究结果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原则进行调整和优化。

第四条指南和协议的引用临床医生在抗生素应用时,应参考相关国家、地区或医学学会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协议,并在治疗方案上注明引用来源。

第五条抗生素使用的必需性和可行性评估临床医生在应用抗生素时,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推断治疗的必需性和可行性,确保抗生素的应用是符合医疗指征和科学依据的。

第六条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药物临床医生应依据患者的病情、病原学检测结果以及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

并依据病情发展及时调整抗生素的种类、剂量和疗程。

第七条细菌耐药监测和报告医院应建立细菌耐药监测系统,定期对抗生素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对于显现多重耐药和危害性耐药菌株的情况,应按规定上报相关部门并及时采取措施掌控传播。

第八条抗生素的防备性使用医院应合理掌控抗生素的防备性使用,除非有充分的临床证据支持,否则不得滥用抗生素进行防备性治疗。

第三章抗生素应用管理措施第九条抗生素使用审批制度医院应建立抗生素使用审批制度,严格依照科室和职责分工,由专业的药师或临床药学专家参加抗生素的使用审批,并留下相关记录。

第十条抗生素限制使用和监控医院应对特定的抗生素进行限制使用,并建立抗生素使用的监控系统。

医院药学部门应每月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形成报表向医疗质控委员会汇报,及时矫正可能存在的问题。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五篇)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五篇)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1.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机构负责人、医疗机构负责人与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院长、科室主任综合目标考核以及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2.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____%,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3.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____分钟至____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____方可在本机构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但不得为自己开具该类药品处方。

5.导原则,开具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

6.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____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____日常用量。

哌醋甲酯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时,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第二类精神药品一般每张处方不得超过对于慢性病或某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处方用量可以适当延长,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二),是指医疗机构为保障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其目的是提高抗生素的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 抗生素使用指南:制定具体的抗生素使用指南,包括适应症、用药剂量、使用时机和疗程等。

指导医生合理、准确地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2. 抗生素使用审核制度:建立抗生素使用审核制度,对医生开具抗生素处方进行审核和监督。

只有经过审核的处方才能发放抗生素药物。

3. 抗生素使用培训:对医务人员开展抗生素使用培训,提高其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4. 抗生素消耗管理:对医疗机构的抗生素消耗进行监测和管理,包括抗生素的采购、库存管理和药品消耗情况的统计分析。

5. 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管理:对于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制定严格的适应症和用药时间限制,避免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合理使用制度和管理制度

抗生素合理使用制度和管理制度

抗生素合理使用制度和管理制度1. 前言抗生素是现代医疗中不行或缺的药物,对于治疗细菌感染起到了紧要的作用。

然而,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会导致多种问题,包含抗生素耐药性的加添、不必需的药物费用支出以及不良药物反应的发生等。

因此,为了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医院的治疗效果和经济效益,特订立本《抗生素合理使用制度和管理制度》。

2.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医院内抗生素的使用,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减少抗生素滥用导致的问题。

3.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部门、医务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

4. 抗生素使用原则4.1 医生应遵从抗生素使用的以下原则:—合理确诊:首先,要准确诊断患者是否为细菌感染,避开使用抗生素处理病毒感染等非细菌感染情况。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如严重程度、感染部位、耐药情况等),选择对病原菌敏感、安全有效的抗生素。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感染症状细小的患者,尽量避开使用抗生素,可以通过察看和其他对症治疗方式进行处理。

—掌控使用时间:严格掌控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和疗程,避开过长应用导致药物耐药性加添。

4.2 护士应遵从以下原则:—按医生医嘱执行:不得擅自更改、停用或加大抗生素的用量,必需时应与医生沟通和确认。

—察看药效和不良反应:对患者使用抗生素后的反应进行察看,及时向医生报告不良反应,确保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5. 抗生素管理制度为了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管理,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5.1 抗生素使用统一管理:—全部抗生素均由医院药房统一采购,依照需要进行分类存放,并建立完整的药品管理台账。

—药品存放区域应符合相关要求,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5.2 审核和监督机制:—设立药事委员会,负责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定期召开会议评估使用情况,并向各科室提出看法和建议。

—医务人员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将纳入个人绩效考核范围,对于滥用抗生素的行为将进行追责和处理。

5.3 建立抗生素使用相关的信息系统:—医院将建立抗生素使用管理系统,包含患者信息、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药物耐药性监测等相关信息,以便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和改进管理。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模版(二篇)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模版(二篇)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模版一、目的和范围本制度旨在加强对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的管理,提高临床抗生素应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促进抗生素的有效使用。

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涉及抗生素使用的科室和医务人员。

二、术语定义1. 抗生素:指具有抑制或杀灭细菌生长的药物。

2. 合理用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细菌感染的特征,合理选择药物种类、剂量和疗程。

3. 细菌耐药:指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使得抗生素失去对其的抑制作用。

4. 抗生素耐药性监测:指对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监测和评估,以指导临床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

三、管理责任1. 医院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和完善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指导和监督各科室的抗生素使用。

2. 科室主任负责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科室内抗生素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

3. 医师负责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抗生素的合理开具和使用。

4. 药剂科负责抗生素的采购、储存和配送工作,并监督药物的合理使用。

5. 护理人员负责抗生素的正确给药和监测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耐药情况。

四、抗生素使用原则1.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合理选择药物剂型、剂量和疗程,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和药理学原理。

3. 避免滥用和不适当使用抗生素,如预防性使用、自行停药等。

4. 合理进行抗生素联合治疗,避免不必要的多药联用。

5. 定期评估抗生素疗效和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或疗效不佳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进行抗生素耐药性监测和细菌感染控制工作,及时更新药物敏感性信息。

五、抗生素管理流程1. 抗生素开具: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细菌感染的特征,合理选择抗生素种类、剂量和疗程,并在病历中详细记录药物名称、剂量、途径和使用时长。

2. 药品配送:药剂科应按照医嘱配送合格的抗生素药品,并记录药物的入库和出库情况。

3. 药物储存:药剂科应按照要求对抗生素进行储存,包括避光、通风、温度控制等措施。

4. 药物给药:护理人员应根据医嘱和药品说明书的要求,正确给患者服用抗生素,并记录用药时间和剂量。

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对于治疗感染病、预防手术感染和保护免疫系统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过度使用、滥用、抗药性增加等。

为了合理应用抗生素,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抗生素的种类和应用情况、抗生素应用管理的目标、原则与方法、抗生素联合应用、不同科室的抗生素应用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抗生素的种类和应用情况抗生素是一类药物,分为青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利奈唑胺类等多种类型。

根据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特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抗生素应用情况普遍不理想。

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使用的抗生素超过630亿剂次,而其中超过50%是不必要的或不适宜的应用。

这种滥用和过度使用导致了抗生素抗药性的快速增加,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卫生和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抗生素应用管理的目标1. 合理应用:根据不同感染病原体及其敏感性,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合理用药。

2. 减少滥用:不应用于病毒性感染,减少不必要的消费。

3. 遏制抗药性扩散:减少抗生素使用量,减缓抗药性的发展。

4. 提高抗生素疗效和安全性: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增加治疗有效性并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三、抗生素应用管理的原则和方法1. 应用准则:根据抗生素的药理特点和临床指南,制定抗生素应用的准则,明确适应症和禁忌症。

2. 指导医生:提供抗生素应用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使医生能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使用。

3. 严格审查:设立抗生素应用审核机制,由专业人士对医生开立的抗生素进行审核,确保用药合理。

4. 监测与反馈:建立抗生素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及时监测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并通过反馈机制对医生的用药习惯进行纠正与改进。

四、抗生素联合应用抗生素联合应用是指在治疗感染病时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各科室:为规范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河北省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及分线目录。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

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

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三、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

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3)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4)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五、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六、疗程:一般感染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2~3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七、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皮肤和粘膜局部用药,以防耐药产生。

若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应用。

一般不用抗菌药物雾化吸入作为气道预防给药。

八、对病情复杂的难治性感染,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会诊,制定给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九、加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认真执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妥善处理。

十、遵循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与联合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一、抗菌药物分线原则:一线药物(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线药物(限制性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控制使用。

三线药物(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1)一般感染患者应首选一线抗菌药物治疗。

对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已明确病原菌只对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患者,可使用二线或二线以上药物治疗。

(2)根据病情需用二线药物治疗时,应有药敏结果作依据。

若无药敏依据,应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在相关医疗文书记录中签名,无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签名,或有感染等相关专业科室医师、临床药师的会诊记录。

(3)根据病情需用三线药物治疗时,应有致病菌只对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药敏报告,若无药敏报告,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或科室主任在相关医疗文书记录中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师、临床药师会诊记录,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

(4)根据致病菌种类及细菌耐药情况,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药物轮换使用。

(5)感染科或检验科、药剂科须分别履行定期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结果和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信息的职责。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门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原则一、门诊患者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原则上只能选择一线药。

如因病情需要使用二线药物的,应经具有中级医师及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加签。

原则上禁止在门诊治疗中使用三线抗菌药物,如需使用应经具有高级职称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加签。

二、门诊原则上应使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尽可能避免联合用药。

需要联合应用的,只能选择两种一线抗菌药物。

严禁三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抗结核、抗麻风等治疗除外)。

三、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天(肺结核、慢阻肺等慢性感染性疾病除外)。

使用时间在3天以上,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治疗,并应进行病原学监测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四、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口服或肌肉注射为主,严格控制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的形式使用抗菌药物。

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进行治疗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使用。

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要求一、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原则:(1)预防用药指征:患者具有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如果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一旦发生感染将引起严重后果。

(2)应在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等基础上规范用药品种和给药方案。

(3)不能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新品种、价格昂贵品种或多种抗菌药物联用作为预防用药。

(4)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综合考虑本院或本病区可能流行的致病菌、手术范围、手术部位与污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病人机体状况等因素,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其原则是:A、广谱、有效(杀菌剂而非抑菌剂)、能覆盖手术部位大多数病原菌。

B、杀菌剂剂量要足够。

C、根据药物半衰期决定用药次数。

D、宜静脉给药,一般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

E、清洁手术(分甲、乙两类):甲类:如疝、乳房、甲状腺、精索静脉、大隐静脉曲张等一般中小清洁手术,原则上可不用抗菌药物。

如需使用,可术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使用一个剂量。

介入治疗术可参照处理。

乙类:如心脏、胸部、头颅、骨、关节及有人工植入的大型清洁手术,以第一线抗菌药物为主。

在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下的介入治疗可参照此类用药。

F、清洁但易受污染的手术:如胃、肠、肺、耳鼻咽喉科、妇产科、口腔颌面外科等手术及开放性创伤,原则上手术当日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可延长至术后48小时。

如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可用至术后2~3天。

G、污染的手术:如脓疡切开引流、化脓性胆管炎、骨髓炎、肠穿孔、腹膜炎等术前已明确感染的手术,从围手术期起即按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原则用药。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注意事项:(1)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

(2)预防性应用的抗菌药物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价格便宜。

(3)预防用药应有目的,针对一种或二种可能的感染菌选择药物,不能盲目采用广谱抗菌药或联合用药以预防多种细菌感染。

(4)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不能放松严格的手术操作及无菌技术,并应加强临床观察及消毒隔离措施。

(5)清洁肠道用药:施行结肠、直肠手术,于术前2-3天开始口服肠道制菌药物,以减少术后并发感染的机会。

临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管理原则一、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以期达到抗菌的协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产生。

二、联合用药一般为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特殊情况可联用两种以上,包括抗真菌药。

三、联合用药一般适用于以下情况:(1)病原体不明的严重感染。

(2)单一药物难以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耐药菌感染,特别是院内感染。

(4)为减少各药物单一使用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

(5)需长期用药,有利于防止细菌耐药性产生,如抗结核治疗。

临床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一、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1)选择药物和设计给药方案时,必须考虑:药物的肾毒性、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如正在进行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疗时,应估测对药物清除率的影响。

(2)根据肾功能不全程度应调整药物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

二、肝功能不全应用抗菌药物注意: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药物对肝脏毒性反应及肝功能减退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避免使用肝毒性明显的药物。

三、新生儿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一般应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避免使用或慎用氯霉素、磺胺药等抗菌药物,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

禁止使用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

新生儿不宜肌肉注射。

四、小儿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注意: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8岁以下儿童不用四环素类药物,18岁以下未成年人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五、妊娠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必须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及妊娠期妇女药代动力学的改变,避免不必要的用药。

在必须用药时,应选择风险/效果之比最小的药物,并告知患者药物对继续妊娠可能引起的风险。

六、哺乳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必须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在乳汁中浓度低、安全性高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并按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与哺乳时间,如哺乳结束后立即用药,或在婴儿较长睡眠前用药,使婴儿从乳汁中摄取的药物降至最低。

七、老年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老年人因组织器官生理功能减退,药代动力学过程有明显变化,特别是由于肾功能减退而致药物血浓度增加,不良反应也增加,应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并依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和用药方案,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一、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河北省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遵循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分级管理原则。

使用抗菌药物在病历中有相关性记载,并纳入病历质量考核。

二、检验科加强开展微生物培养、鉴定、药敏试验工作。

协同院感办定期公布致病菌,细菌药物试验及耐药情况,并向全院发布相关信息。

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尽量做到以微生物培养、鉴定、药敏试验为依据。

三、药剂科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深入临床、监督临床用药,提出合理化建议,调配处方时发现抗菌药物滥用应拒绝调配。

协同有关部门收集、整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技术信息,定期向全院发布。

四、实行抗菌药物单品种用药总量监控公示制度,每季度对用量较大、用药总金额畸形和异常增长的品种,组织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进行全面分析,经认定为不合格的品种,医院对其进行调控(限量或淘汰)。

对确定为临床需要的品种,将采取临床科主任负责制,所属科室医师开具该品种,都需科主任签名同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