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合集下载

东北师范大学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该校坐落于“北国春城”长春市,本部校区地处人民大街中断,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净月校区设立在净月潭旅游开发区,占地94万平方米。

东北师范大学原名东北大学,1946年2月始建于辽宁本溪,而后在战火中辗转于丹东、通化、梅河口、吉林、长春、哈尔滨,1946年6月定址于佳木斯。

1948年7月,南迁吉林与吉林大学合并,定名东北大学,走向正规化办学道路。

1948年至1949年间,原长白师范学院、沈阳东北大学等校陆续并入东北大学,使东北大学成为当时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

1949年7月,校址迁至长春。

1950年4月,根据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东北大学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隶属教育部,成为一所高等师范院校。

1958年4月,东北师范大学隶属于吉林省,同年10月校名变更为“吉林师范大学”。

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重归教育部领导。

1980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名。

自此东北师范大学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原有学科,增设新学科,同时成立了研究生院。

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大学。

2009年,承担国家“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

近年来,在“211工程”、“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以及教育部、吉林省共建协议的支持下,东北师范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社会服务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有特色、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学校首任校长为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良将军的胞弟张学思,著名教育家成仿吾、丁浩川、张如心等也先后承担学校主要领导职位。

学校现任党委书记为杨晓慧教授、校长为刘益春教授。

2004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后,学科综合实力有了卓越提升。

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宣传

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宣传
网络工程
培养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 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网络规划、设计、实施、 维护等方面的能力。
软件工程
培养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 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软件开发、测试、维护等 方面的能力。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培养掌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方面的能力。
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
校企合作
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 实验室、实践基地和工程中心,为学 生提供实践和实习机会,促进产学研 一体化发展。
产学研一体化
学院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推动产学研一体 化进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 能力。
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国际交流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 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学习和交流机 会。
实践项目
校企合作项目
实践内容
软件学院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解决方 案,提升实践能力。
学生就业与深造
就业情况
软件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 在95%以上,多数毕业生就职于 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
深造情况
学院毕业生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的比例逐年上升,他们选择在国 内顶尖高校或国外知名学府继续 深造。
竞赛名称
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竞赛名称
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荣誉
软件学院学生在该竞赛中多次获得金奖、 银奖和铜奖,展示了学院在算法设计和编 程能力培养方面的实力。
荣誉
软件学院学生代表队在全球总决赛中获得 优异成绩,为学校争光。

东北大学校史

东北大学校史

东北大学校史我们东北大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

我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我们东北大学的校史吧!我记得在2001年时,我爸爸妈妈曾带我去过这里。

那时的它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学校,可现在已经变成了让全世界瞩目的学校,因为它已经培养出了很多著名的科学家、教授等。

这所学校培育出来的人才真的数不胜数,就像钱学森、周光召、李永乐……他们在各自领域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正因为如此,东北大学还被列入了中国“ 211”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

我们东北大学原名东北工学院,是一所由沈阳机电学院和沈阳黄金学院组合而成的。

在1960年更名为东北大学,并迁到沈阳。

2000年,在辽宁省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学校进入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2006年,教育部和辽宁省共建东北大学,使学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我上初二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应该努力学习,以后要考上好的大学,比如清华、北大,最好是去国外留学。

因为只有好的大学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栋梁之材。

你们说,我说的对吗?”他问的这个问题让我心潮澎湃,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好的大学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栋梁之材。

当然也要从好的中学出发,没有一个好的中学怎么能培养出好的人才呢?我还记得我上小学时,每次上课前都要排队进班级。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进班级都不用排队了,因为我们有先进的通讯技术了。

而且每个人的手腕上都有一个计算器,只要你拿起它,摁一下“开始”键,所有的门窗都会打开。

想什么时候进班就什么时候进班,非常方便。

不但如此,现在每一节课结束,学生都可以去按自己的座位。

这样一来,教室里不会留下一片纸屑,更不会有地方让你擦嘴了。

看,我们的学校环境多么优美,比以前进步多了。

同学们,请你们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学习,好的中学、好的大学会接纳你们的。

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再向我提问题,因为你们应该知道,你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现在就让我们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学习吧!我相信,你们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

《东北大学宣传》课件

《东北大学宣传》课件

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举措介绍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高素质人才
课程设置改革:增加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模式改革: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 机会和就业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
06
开展公益活动:学校积极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如支教、扶贫、环保等, 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提高学校的公益形象。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 意赅的阐述观点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
07
未来发展
学校的未来发展规划和目标设定
未来发展规划: 明确学校的发展 方向和目标,制 定科学合理的规 划,推动学校的 可持续发展。
产学研合作和校企合作的意义:产 学研合作和校企合作对于推动学校 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 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的社会服务品牌和影响力提升举措
01
开展社会服务项目:学校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服务项目,如科技研发、 文化传承、教育普及等,以满足社会需求。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 意赅的阐述观点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
科研实力:东北大学在科研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实力,承担了多项国家级、 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教学质量:东北大学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了学生实践能 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实力
学科建设: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一流学科 科研实力: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科研平台:拥有多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 师资力量:拥有一批优秀的教授和学者,为学科建设和科研提供有力支持

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部分 概要)
• 1.云涛日破
(1923-1931) • 2:风雨载途 (1931-1949) • 3. 力耕躬学 (1949-1993) • 4. 知馨行远 (1993-2003)
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和奉天省教育厅厅长谢荫昌向时任东 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的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 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
1922年春,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次年4月19日,奉天省公 署颁发“东北大学之印”,4月26日正式启用,东北大学宣告成 立王永江为928年8月16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 件刚刚过去两个多月,身负国仇家 恨的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长张学良 继任东北大学校长。一直以教育为 立国之本的少帅对东大的发展倾注 了大量心血,明确提出以“研究高 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 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为办学宗 旨,在学校建设和管理方面采取了 一系列新举措,东北大学从此进入 了发展的新时期。
“九 一 八” 的 炮 火 炸 碎 了 东 北 大 学 的 强 校 之 梦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城陷 未几,日本南满公学学堂堂长 来校,伪致慰问,劝照常上课, 称经费由日本供给。全校师生 悲愤已极,严词拒绝,被迫走 上流亡之路,成为第一所流亡 大学,东大师生先到北平、后 迁开封、西安,南下三台,一 路求学,一路斗争。
1993年,原国家教委正式批复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 学。 4月22日复名仪式隆重举行。在东北大学的发展史上,这是 值得铭记的一天。

复名以后的东北大学抓住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
1996年成为全国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
1999年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

校史研究视野下大学的国际化——以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大学为例

校史研究视野下大学的国际化——以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大学为例

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其高等教育历史同样源远流长。

但严格意义上讲,我们今天所谓的大学是近代中国在外国列强入侵、国家民族面临严重生存危机的社会背景下,本着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技术的宗旨从西方“移植”过来的一种教育组织,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舶来品”,在其出生之时就自带着“国际化”的基因。

从学校创立、发展的角度,以微观的视角来考察学校的国际化,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大学国际化的细节,为我们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提供资鉴作用。

一、大学国际化的内涵与要求“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理念,有的学者认为,从内涵上说,“大学教育国际化是指把大学的讲授、学习、研究、服务和管理置于世界教育文化中进行建设和管理的这样的一种理念、政策和各项措施”。

笔者认为,大学国际化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政策和各项措施,国际化更重要的是过程的体现,是指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大学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诸功能中的过程。

大学的国际化涉及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包含着极为广泛的内容。

大学国际化作为一个过程,必须通过各方面的国际化活动最终实现大学整体的国际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认为“大学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

该定义注意到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国际化是一个过程,大学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注重知识和文化的交流,强调文化的多元共存,总结出了现代大学国际化的基本内涵。

大学国际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体现:1.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大学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方面是在观念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国校史研究视野下大学的国际化——以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大学为例◎王天琪陈均〔内容提要〕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各国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都在就其国际化的目标、途径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索。

辽宁最好的十所大学

辽宁最好的十所大学

辽宁最好的十所大学辽宁省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发达省份,在这里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其中有一些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很高的声誉,以下就是辽宁最好的十所大学:1.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于1905年,是一所著名的“211工程”高校,拥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是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基地,它的科学技术、信息化技术、管理学等学科不断壮大,未来将进一步融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发展计划。

2.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成立于1920年,是中国第一所以航海、船舶为主的大学,也是一所“211工程”重点院校。

它获得了国家“双一流”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资质,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以及“211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示范性实验室等,它的建校历史和学科质量均极其突出。

3.沈阳大学:沈阳大学是辽宁省最古老的省属大学之一,成立于1923年,是国家“双一流”重点大学,也是拥有“111计划”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院校,在信息科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4.东北大学:东北大学成立于1923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国家“双一流”学科创新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工程院学部和国家示范性实验室,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成就非凡。

5.辽宁大学:辽宁大学成立于1923年,也是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校,有国家示范性实验室、省科技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在新能源、现代制造、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创新成果,是辽宁省属重点大学之一。

6.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是辽宁省第一所师范类大学,1923年建立,现为辽宁省最大的一所师范类高校,是辽宁省重点教育基地,具有国家示范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特色鲜明的几个学科,如化学、心理学和汉语言文学等,在国内外都受到赞誉。

7.沈阳医学院:沈阳医学院成立于1947年,是辽宁省重点院校,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医学院校之一,也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是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以及国家示范性实验室的院校,在医学和药学等学科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

国立东北大学在抗战大后方创办的两种史学期刊——《志林》与《东北集刊》

国立东北大学在抗战大后方创办的两种史学期刊——《志林》与《东北集刊》

文史杂谈1152018年·第4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立东北大学可谓命运多舛。

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国立东北大学师生随战事辗转迁移,历经艰辛。

国立东北大学前身是1923年4月在沈阳成立的东北大学,首位校长由时任奉天省省长王永江兼任。

学校以“知行合一”为校训,仿德国柏林大学设计建设,一度成为当时国内最大校园。

1927年11月,时奉天省省长刘尚清接任为第二任校长。

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再由东北诸省军政新领导人张学良担任第三任校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沈阳被日军占领,东北大学师生流离失所,开始了“流亡大学”的征途。

其后,逃至关内的东北大学师生在北平勉强复课,并在张学良的周转协调下于1933年成立国立东北大学,渐由国民政府中央财政拨款维持,但仍由张学良任校长。

1935年的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国民党对国立东北大学全面整顿、实施接管,学校实权终于归属国民政府。

在这中间,东北大学的“国立化”转型进程,“实质充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互动及东大内各派系之冲突,并对东大此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1937年,在国民政府委任校长臧启芳的命令下,国立东北大学由北平迁往河南开封,后又迁至陕西西安办学。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立东北大学再度被迫迁移。

1938年5月,国立东北大学迁至抗战大后方的四川省三台县,才最终安顿下来,结束了长达七年的流亡搬迁历程。

在三台县,国立东北大学创办了《志林》和《东北集刊》两种关于史学的学术期刊,在萧一山、金毓黻、姜亮夫、李光忠、赵鸿翥、潘重规、郑资约、蒋天枢、汤晓非、杨曾威、娄学熙、赵曾傅、吴希庸、左仍彦、张亮采、高亨、蒙文通等众多教职员及学生们的勤恳钻研下,在抗战大后方开辟了一片孜孜不倦的学术耕耘园地。

一、《志林》《志林》,也称《国立东北大学志林》,线装石印;“志林”二字集自“颜碑”。

《志林》于1940年1月由国立东北大学创刊于四川省三台县,至1945年6月停刊,共编辑出版9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