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历史发展
吉林的几所大学

吉林几所大学的历史沿革吉林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2004年8月29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
合并前的六所学校,都有着光荣的历史。
原吉林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46 年的东北行政学院,1950年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1952年经院系调整成为我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58年更名为吉林大学。
1960年,吉林大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
学校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原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1958年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汽车和农机为优势和特色,工、管、理、文相结合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39年的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第十八集团军卫生学校。
1948年与北方大学医学院合编为华北医科大学,1951年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1959年更名为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更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
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医学专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原长春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长春地质专科学校,1952年院系调整时成立东北地质学院,1958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1997年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
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矿产资源普查、勘探、开采、保护和综合利用方面的人才,并丰富了我国地球科学的理论研究。
原长春邮电学院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信息通信类工科高等学校。
学院于1947 年创建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955 年更名为长春电信学校,1960年更名为长春邮电学院,是一所办学条件较为完善、学科新、发展势头较好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信息通信类人才。
东北大学南湖校区校园规划及历史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东北大学南湖校区进行调研和分析,提出了校园规划与历史建筑设计的意义与作用,并探讨了如何保护和发展该校区的历史建筑文化。
文章基于对校园规划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了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强化校园景观及校园功能性规划三个关键点,以期为东北大学南湖校区一项持续性的文化发展提供指导与建议。
关键词:东北大学南湖校区、校园规划、历史建筑设计、文化发展引言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日益成为各地政府和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大学是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南湖校区是其重要校园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因此,如何保护和发展南湖校区的历史建筑文化,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校园规划,已成为该校未来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校园规划和历史建筑设计两方面出发,对东北大学南湖校区的发展作出研究和探讨。
首先,我们将对东北大学南湖校区的历史和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学校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将研究未来校园规划的发展趋势及校园规划的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措施,以促进地区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历史建筑设计1.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东北大学南湖校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校园。
作为该校进修部创校地之一,南湖校区于1949 年开始筹建,约占地400 亩。
该校区曾是1949 年至1955 年东北大学建设的主要部分,也是东北大学校区的一个代表性场所。
南湖校区是一座典型的西式城市建筑群,有着较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中不少建筑物具有代表性,在校内的建筑产品和学生们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今,东北大学南湖校区已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成为各方人士争相保护的焦点。
因此,保护和利用校园内的历史建筑,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
2.历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为保护和利用南湖校区的历史建筑,必须对历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历史建筑设计面临着一个基本挑战:如何保护遗产,使其不仅保存下来,而且还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东北大学校史

东北大学校史我们东北大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
我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我们东北大学的校史吧!我记得在2001年时,我爸爸妈妈曾带我去过这里。
那时的它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学校,可现在已经变成了让全世界瞩目的学校,因为它已经培养出了很多著名的科学家、教授等。
这所学校培育出来的人才真的数不胜数,就像钱学森、周光召、李永乐……他们在各自领域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正因为如此,东北大学还被列入了中国“ 211”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
我们东北大学原名东北工学院,是一所由沈阳机电学院和沈阳黄金学院组合而成的。
在1960年更名为东北大学,并迁到沈阳。
2000年,在辽宁省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学校进入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2006年,教育部和辽宁省共建东北大学,使学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我上初二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应该努力学习,以后要考上好的大学,比如清华、北大,最好是去国外留学。
因为只有好的大学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栋梁之材。
你们说,我说的对吗?”他问的这个问题让我心潮澎湃,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好的大学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栋梁之材。
当然也要从好的中学出发,没有一个好的中学怎么能培养出好的人才呢?我还记得我上小学时,每次上课前都要排队进班级。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进班级都不用排队了,因为我们有先进的通讯技术了。
而且每个人的手腕上都有一个计算器,只要你拿起它,摁一下“开始”键,所有的门窗都会打开。
想什么时候进班就什么时候进班,非常方便。
不但如此,现在每一节课结束,学生都可以去按自己的座位。
这样一来,教室里不会留下一片纸屑,更不会有地方让你擦嘴了。
看,我们的学校环境多么优美,比以前进步多了。
同学们,请你们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学习,好的中学、好的大学会接纳你们的。
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再向我提问题,因为你们应该知道,你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现在就让我们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学习吧!我相信,你们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
《东北大学宣传》课件

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举措介绍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高素质人才
课程设置改革:增加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模式改革: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 机会和就业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
06
开展公益活动:学校积极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如支教、扶贫、环保等, 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提高学校的公益形象。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 意赅的阐述观点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
07
未来发展
学校的未来发展规划和目标设定
未来发展规划: 明确学校的发展 方向和目标,制 定科学合理的规 划,推动学校的 可持续发展。
产学研合作和校企合作的意义:产 学研合作和校企合作对于推动学校 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 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的社会服务品牌和影响力提升举措
01
开展社会服务项目:学校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服务项目,如科技研发、 文化传承、教育普及等,以满足社会需求。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 意赅的阐述观点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
科研实力:东北大学在科研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实力,承担了多项国家级、 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教学质量:东北大学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了学生实践能 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实力
学科建设: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一流学科 科研实力: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科研平台:拥有多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 师资力量:拥有一批优秀的教授和学者,为学科建设和科研提供有力支持
东北大学电气工程学科

电气工程学科专业介绍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二O一一年五月本专业历史与发展历程1875年法国巴黎火车站建成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火力发电厂,1882年爱迪生建立商业化电厂和直流电力网能发660kw电力,1876-1878年俄国人亚布洛切科夫成功试验了单相交流输电技术。
1880年前后英国费朗蒂改进了改进了交流发电机,并力主采用交流输电。
1882年法国人高兰德和英国人约翰。
吉布斯成功研制了第一台实用变压器,使得交流输电,变压变得得心应手,1885年英国工程师菲尔安基设计的第一座交流单相发电站建成发电发电功率1000kw,电压2500v升压后10kv传输,最后用户供电电压为100v,交流和直流输电在历史上有过很大的争议,但是最终交流输电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
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电力网理论和控制理论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则为其主要技术手段,同时也包含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以及系统管理与决策等研究领域。
该专业还有一些特点,就是强弱电结合、电工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多学科综合,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宽口径”专业。
我国许多大学设立了本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电气工艺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并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的这方面人才。
他们已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学者,分布在我国许多省、市,成为骨干力量。
“文革”期间,由于受政治的影响,全国的高等院校相继停止招生,本专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先是老师被批斗,后来学校根本办不下去了,只能停止招生。
但是,即便如此,许多老师并没有停止研究。
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 1.云涛日破
(1923-1931) • 2:风雨载途 (1931-1949) • 3. 力耕躬学 (1949-1993) • 4. 知馨行远 (1993-2003)
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和奉天省教育厅厅长谢荫昌向时任东 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的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 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
1922年春,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次年4月19日,奉天省公 署颁发“东北大学之印”,4月26日正式启用,东北大学宣告成 立王永江为928年8月16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 件刚刚过去两个多月,身负国仇家 恨的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长张学良 继任东北大学校长。一直以教育为 立国之本的少帅对东大的发展倾注 了大量心血,明确提出以“研究高 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 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为办学宗 旨,在学校建设和管理方面采取了 一系列新举措,东北大学从此进入 了发展的新时期。
“九 一 八” 的 炮 火 炸 碎 了 东 北 大 学 的 强 校 之 梦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城陷 未几,日本南满公学学堂堂长 来校,伪致慰问,劝照常上课, 称经费由日本供给。全校师生 悲愤已极,严词拒绝,被迫走 上流亡之路,成为第一所流亡 大学,东大师生先到北平、后 迁开封、西安,南下三台,一 路求学,一路斗争。
1993年,原国家教委正式批复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 学。 4月22日复名仪式隆重举行。在东北大学的发展史上,这是 值得铭记的一天。
复名以后的东北大学抓住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
1996年成为全国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
1999年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
校史研究视野下大学的国际化——以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大学为例

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其高等教育历史同样源远流长。
但严格意义上讲,我们今天所谓的大学是近代中国在外国列强入侵、国家民族面临严重生存危机的社会背景下,本着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技术的宗旨从西方“移植”过来的一种教育组织,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舶来品”,在其出生之时就自带着“国际化”的基因。
从学校创立、发展的角度,以微观的视角来考察学校的国际化,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大学国际化的细节,为我们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提供资鉴作用。
一、大学国际化的内涵与要求“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理念,有的学者认为,从内涵上说,“大学教育国际化是指把大学的讲授、学习、研究、服务和管理置于世界教育文化中进行建设和管理的这样的一种理念、政策和各项措施”。
笔者认为,大学国际化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政策和各项措施,国际化更重要的是过程的体现,是指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大学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诸功能中的过程。
大学的国际化涉及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包含着极为广泛的内容。
大学国际化作为一个过程,必须通过各方面的国际化活动最终实现大学整体的国际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认为“大学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
该定义注意到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国际化是一个过程,大学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注重知识和文化的交流,强调文化的多元共存,总结出了现代大学国际化的基本内涵。
大学国际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体现:1.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大学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方面是在观念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国校史研究视野下大学的国际化——以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大学为例◎王天琪陈均〔内容提要〕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各国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都在就其国际化的目标、途径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索。
东师红色记忆(三)迁徙赞歌

东师红色记忆(三):迁徙赞歌*口述整理田丽君曾鹿平编者按: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为东北大学,1946年2月始建于辽宁本溪,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在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学校于白山松水间辗转办学,不断壮大。
1949年7月定址于长春,1950年4月易名东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东师),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
建校75年来,东师始终秉持“国家需要就是东师选择”使命意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走出了一条求实创造、强师报国的红色之路和特色之路,为东北人民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了东师智慧与力量。
东师的创建发展史,就是一部红色学府的奋斗史、奉献史和光荣史,既是中共现代高等教育史的重要内容,也是“四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些承载了我党红色基因的历史记忆,是进行“四史”教育,读懂中国精神,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鲜活教材。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继承百年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本刊推出“东师红色记忆———东师口述史系列”。
每期口述通过一件档案、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追溯革命前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再现东师儿女前赴后继传承红色基因,与党同行、与国共进的永恒不变的追求与担当。
战火中诞生的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为追求自由、民主、进步和人民解放,毅然担负起育才兴邦之重任,在烽烟四起的白山松水间辗转办学,汇源聚流,发展壮大。
学校声名大振,教育和引领了整整一代东北青年积极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为东北解放,进而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一曲教育报国的英雄赞歌。
1.三千里大迁校创校之初,在中共东北局正确领导下,本溪市委的大力支持下,舒群、张松如、张东川、黄耘和全体教职员工同甘共苦,艰苦创业。
他们一边整修校舍,筹集教学设备,一边分别奔赴各地招生。
经考试,预科和研究室录取学生70余名,行政训练班录取学生200余名。
普通班学制为一年,预科半年,研究室学员学制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