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词四首 省优获奖教案
第12课词四首之《江城子-密州出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2课词四首之《江城子-密州出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设计,初步了解苏轼词风,理解诗词大意。
2.抓住文眼“狂"字,品析词句,理解少年“狂”的丰富内涵。
3.知人论世,探究“狂"蕴含的情感,学习苏轼旷达胸襟。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设计,初步了解苏轼词风,理解诗词大意。
2.抓住文眼“狂”字,品析词句,理解少年“狂"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探究“狂”蕴含的情感,学习苏轼旷达胸襟。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讲述法;演读法;合作讨论法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布置任务一年一度的电影艺术节即将来临,某剧组打算将《江城子·密州出猎》翻拍成微电影,特邀我们班协助微电影的创作。
经过研讨,确定以下创作任务:任务一:指导电影朗读配音任务二:确定电影中心元素任务三:明确电影主题思想请各位同学为微电影剧本的创作出谋划策吧!任务一:指导电影朗读配音一部好的电影,应该有好的配音。
《江城子·密州出猎》微电影拟配乐朗诵诗歌,本环节的任务需要同学们为配音演员设计诗歌朗诵脚本。
朗诵脚本设计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懂词意;③读出节奏、语调、重音、情感等。
读准字音聊发( fā) 擎( qínɡ)苍貂裘( diāo qiú) 千骑( qí)平冈( ɡānɡ) 酒酣( hān ) 鬓( bìn ) 遣( qiǎn )2.读懂词意①解题“江城子”,词牌名;“密州”,地名;“出猎”,外出打猎。
题目点明了本词的主要内容:记一次在密州时的外出打猎。
②根据文下注释,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大意。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
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渔家傲·秋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词意,掌握词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
2. 学会有感情地吟诵并默写词作。
3. 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赏析,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描述,深入理解词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和作者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词意理解与感情吟诵。
2. 词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难解字词的掌握与运用。
2.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唤起记忆,激发兴趣通过提问和讨论,回顾学生已学过的边塞诗词,如王之涣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唤起他们对边塞诗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塞的辽阔与壮美,激发他们对新课文的兴趣。
2. 作者介绍,背景铺垫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强调其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特别是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学生理解词中情感打下基础。
讲述《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即宋仁宗时期国家面临的边疆危机,以及范仲淹在这一时期的所作所为,帮助学生理解词作背后的历史情境。
3.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教师首先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注意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投入。
接着,学生跟读,尝试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同时注意词句的停顿和情感的表达。
4. 问题引导,激活思维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们认为‘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其思考的角度和深度,同时引入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从《渔家傲•秋思》中一探诗词鉴赏思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作者,背诵,默写;②熟练掌握“知人论世一一想象入境一一共鸣入情”这一鉴赏诗词的思路;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读、听读、齐读以及创设情境导入、比较阅读的方法探究词人范仲淹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鉴赏古诗词感受古人生活,提升审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奋发进取,不负青春的健康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掌握诗词鉴赏的思路,领悟《渔家傲秋思》一词中的情感【难点】比较阅读《苏幕遮怀旧》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配乐图片导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笔下的秋,温柔绚丽,“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将秋描绘成画,空灵唯美,而马致远吟诵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仿佛秋天藏着心事,凄美伤感。
还有一人,心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伫立在西北边塞的漫漫戈壁中,望着北雁南飞,内心又生发出怎样的感叹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范仲淹的西北世界。
板书词牌名及题目:渔家傲秋思二、知人论世,了解词人师:有了解过范仲淹吗?(让学生回答还记得哪些相关知识)补充相关知识,播放小视频三、读赏词,教师引导1、【一读正字音】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写作背景。
(出示整首词)师:请大家花2分钟自由朗读,稍后随机邀请一位学生读给大家听听。
燕(yαn)人不寐(m6i)【资料】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他在任4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师:各位读得挺投入,随机邀请同学来读。
对该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送掌声。
(尽量考虑到后进生的接受能力)师:听完他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次Q2、【二读会意境】上阕: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第12课 词四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2课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及写作背景,把握词作大意。
2.体会词人所写军营生活和战斗场面,感受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他的词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意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
在语言方面,辛词善用典故,托古喻今,冲破音律限制,大量吸收口语、古语入词,多用比兴手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力,使宋词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
著有《稼轩长短句》,代表作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写作背景】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当时辛弃疾因积极主张抗金北伐,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诬陷,被免官,闲居在江西上饶。
陈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两人私交很好,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辛弃疾送给陈同甫的。
【文学常识】豪放派豪放派为宋词一大流派,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而达到高峰。
内容上多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
【朗读指导】播放音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诵读指导】朗读时,上片描写军旅生活、阅兵场面的内容,朗读节奏要稍快,声音要洪亮;下片读抒发豪情的内容时,语调要高昂,气势要豪迈,最后一句气势陡转而下,语调应低沉悲愤,要读出无奈、失落之感。
【小贴士】破格突破“过片"这种程式,下片的词意紧承上片而来,看不出“转”的意味。
第12课 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目标】反复吟诵,体会音韵之美、豪放之风细细涵咏,把握诗文意蕴悟读感受,品析词人跌宕起伏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体会音韵之美、豪放之风细细涵咏,把握诗文意蕴【教学难点】悟读感受,品析词人跌宕起伏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经典咏流传》中歌曲《少年狂》请学生寻找里面出现的诗词名篇及作者。
设计意图:从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上课兴趣。
二、初识东坡请同学说一说自己了解的苏东坡及学过的诗词,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呈现。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回忆,发挥学生主动性,调动课堂积极性。
教师总结帮助学生整体把握。
三、初读,入境(一)诗词是流淌的音乐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2.同桌讨论,寻找《江城子·密州出猎》朗朗上口的原因。
明确:押韵。
韵脚:狂、黄、苍、冈、郎、张、霜、妨、唐、望、狼。
感受豪放派的词风,说一说应该怎样读《江城子·密州出猎》。
明确:抓住意象,如:黄、苍、平冈、虎、雕弓、天狼。
读出激昂铿锵之感。
(二)诗词是有声的画面请同学们结合呈现的图片,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诗词画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反复吟诵,体会其音韵之美、豪放之风;细细涵咏,把握诗文意蕴。
四、品读,入味诗词是翻腾的内心叹息1.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最能表现苏轼心情一词。
明确:狂小组讨论,上阙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狂”态?明确:装备齐全,何其威武!随从众多,何其雄壮!倾城观猎,何其感人!自比孙郎,何其豪气!词的下阕进一步抒发“老夫”的“狂”情。
出示【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
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
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
第12课 词四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及写作背景,把握词作大意。
2.品读词句,感受词人的豁达胸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他在诗、文、词、书、画等领域,均取得了极大成就。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突破了词传统的抒情模式和创作心态,把词的题材拓展到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的方方面面,扩大了词的境界,或怀古,或讽今,多抒发文人士大夫的襟怀,后人称之为“东坡体"。
他与同为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
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写作背景】1.自请外调的悲凉二十岁考中进士,名动天下;在新旧党争中受到排挤,自请外调;一直期望得到朝廷重用,但在杭州三年任满之后,仍启用无望;后被调任密州,此时已四十岁,多次感慨“早生华发"“鬓如霜”。
2.治理政事的勤勉密州上任第二年,积极治理蝗旱,赢得百姓爱戴;曾去常山祈雨,返回途中与同僚一起打猎。
3.外族侵扰的担忧北宋军事力量孱弱,辽国和西夏长期与北宋对峙;辽国要求重新划定边界,胁迫北宋朝廷割让部分土地。
【文学常识】豪放派豪放派为宋词一大流派,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而达到高峰。
内容上多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
【朗读指导】播放音频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第12课 词四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2课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满江红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及写作背景,把握词作大意。
2.仔细品读词句,感受词人寻求救国良方、匡国济世的凌云壮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作者介绍】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因策划起义,被清政府逮捕杀害,她的诗词具有丰富的时代性。
今有《秋瑾集》《秋女士遗稿》等存世。
【写作背景】本词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当时词人与丈夫寓居北京。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词人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
1903年中秋节,词人与丈夫发生矛盾,看到民不聊生、破碎不堪的国土,又想到八年来表面光鲜、实则饱受折磨的婚姻生活,便下定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
【朗读指导】播放音频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shì)。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nónɡ)/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mǎnɡ)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诵读指导】朗读时,上片语速放慢,读出词人的失落、幽怨之情;下片语速较快,语调高昂。
“青衫湿!"一句,语速缓慢沉重,读出悲伤叹惋之感。
【诗文翻译】译文:我暂时居住在京城,转眼间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黄色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结婚八年来一人徒劳地思念浙江故乡。
(老天)苦苦地让我做一个女子,我很不甘心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却比男子的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一颗真诚的心,常为别人激动。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有谁能懂我呢?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找到知音呢?(想到这些)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课文精讲】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在词中有什么作用?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秋景图。
第12课《词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2课《词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课《词四首》一、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1)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字希文,谥号文正。
祖籍郑州(今陕西彬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曾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人准则。
词作仅存五首,描写边塞秋思,羁旅情怀,突破了宋初词专写儿女柔情的界限,风格明健豪放。
有《范文正公集》。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谥号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有《稼轩词》等传世。
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统治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此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4)秋瑾(1875—1907),原名闺瑾,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她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先后加入光复会和中国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准备浙皖两省起义,起义失败后被捕,坚贞不屈,1907年7月15日凌晨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词四首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典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
这两句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明确:这句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示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
体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情怀。
3.把握主旨,品味情感。
结合全词内容,简要说说这首词的主旨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主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表现了戍守边疆的艰辛和将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抒发了词人的报国之情。
目标导学二:《江城子·密州出猎》1.品词入味,理解内容。
(1)在上阕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狂”的?明确:①“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②“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千骑卷平冈。
③“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为报倾城随太守。
④“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亲射虎,看孙郎。
(2)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
这些“狂”态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①因老当益壮而“狂”——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②因雄心壮志而“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下阕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明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词人运用典故,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何日”表达了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
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希望得到重用的报国之志。
(4)再读全词,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阕主要描写出猎的盛况,下阕主要抒发自己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2.赏析本词的艺术手法。
苏轼的这首豪放词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①衬托,“鬓微霜,又何妨!”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②用典,“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少年孙权自比,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明苏轼渴望像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出他要为国立功的壮志。
③隐喻,词中以“天狼”隐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④寓情于景,借出猎表达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词人希望为朝廷效命,抗击强敌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三、板书设计渔家傲·秋思写景:荒凉、萧瑟抒情:思乡、报国借景抒情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阕装备齐全随从众多倾城观猎下阕益壮而狂雄心壮志气势磅礴报效朝廷第2课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一、导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副对联: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纪念祠(济南大明湖公园内)题写的对联。
上联写出辛弃疾的艺术造诣,下联写出他的政治抱负。
辛弃疾为什么会得到郭沫若如此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来寻找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辛弃疾年轻时参加抗金起义,失败后南归,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陈同甫(1143—1194),名亮,与辛弃疾都力主抗金,志同道合,结为挚友。
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2.研读细品,理解本词的情感与主旨。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作者为什么要“醉”?词人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体现了什么?明确: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以借酒浇愁。
体现出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又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营造了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气氛。
“秋”字,即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任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明确:①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对偶、用典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将士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②情感:抒发了作者爱国卫国之情。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事?这几句中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是哪个词?这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天下事”是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可怜”;“可怜”一词使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抱负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5)再次朗读这首词,试归纳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表现了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所引发的关于战斗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3.探究诗词的写作特点。
(1)朗读这首词,找出这首词的“词眼”。
明确:“壮”。
这个字是本词的“词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2)这首词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壮”的特点?明确:①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非常勇猛、雄健;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词人有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却又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③从语言风格上看,本词壮丽豪放。
所以叫作“赋壮词”。
目标导学二:《满江红》1.认识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璇卿,自号鉴湖女侠,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她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1904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起义,被捕牺牲。
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欲展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这句包含了哪些信息?明确:这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中秋节,北京城。
(2)请分别归纳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阕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3.品析词句,理解情感与主旨。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这句化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化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2)怎样理解“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的内涵?明确:这句进一步说明了自己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了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3)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明确:①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作者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②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词人的抱负和思想感情的转变,表达了她虽然身为女儿身,但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决心绝不会比男子差,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现状。
(4)再次朗读本词,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写出秋瑾对身为女子、受礼教束缚、被人轻视、不得施展抱负的愤愤不平,表现了她侠义满胸怀、肝胆过男子的气概,表现其不满封建婚姻,反对封建压迫,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
目标导学三:对比阅读,分析词的异同对比阅读这四首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相同点:①感情上都与爱国紧密联系;②风格上都具有豪放、开阔、雄壮的特点。
不同点: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渔家傲·秋思》是与思乡紧紧联系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满江红》则是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三、板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阕:描述军旅生活挑灯看剑沙场点兵下阕:描写战斗场面马作的卢弓如霹雳可怜白发生满江红上阕:回顾过往生活——苦闷、不屑下阕:展望未来前途——忧虑、期待《梅岭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