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部编九下《词四首》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精品教案

12词四首【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能力目标】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德育目标】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词四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词四首》教案

12.词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以及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第12课 《词四首》之《渔家傲 秋思》(教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  《词四首》之《渔家傲 秋思》(教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渔家傲•秋思》【教材解读】《渔家傲•秋思》描写了奇异的塞下秋景,抒发了将士们身处边塞的忧国思乡之情。

本课这首诗,简短而精美,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欣赏词的方法,理解本课中的作品。

可结合作者的际遇及写作背景查找一些资料,掌握这首词的精髓。

【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和主旨。

2.反复阅读,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背诵词作,培养对词作的热爱之情,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阅读作品,理解词的内容;反复阅读,把握作者的感情,品味语音,熟读成诵,揣摩词人融入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追求。

难点:理解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高远的人生目标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法与学法】教法:1.朗读指导法。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在读中体会词的内涵和词人的情感。

2.多媒体辅助法。

运用多媒体呈现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相关画面,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

学法:1.批注法。

在阅读中圈点勾画,简要批注自己探究的成果,对语言、人物、情感、思想和主旨进行分析与探究,加深理解。

2.合作法。

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赏析语言,把握情感,理解主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图片资料、问题资料、CAI课件等。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积累词作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知词作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一、导入新课两大流派1、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

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柳永、李煜。

2、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

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二、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12《词四首》教学设计(第1课时)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12《词四首》教学设计(第1课时)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2课词四首(第1课时)教学目标1.诵读《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结合作品,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3.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教学重点1.诵读时把握好语气语调,体会词在韵律、节奏上的美感,熟读成诵。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教学难点《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同为豪放词,一首苍凉悲壮,一首豪迈激昂,风格不同,试着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唐诗宋词,国之瑰宝;自古及今,人才辈出。

人们赞美“诗仙”的浪漫情怀,讴歌“诗圣”的宽广胸襟,欣赏苏东坡的满腹豪情,称颂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的四首词,感受词的魅力。

新知探究《渔家傲·秋思》一、知识链接【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有关词的文学知识,重点了解词的发展、分类等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有关范仲淹的信息。

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并简单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并补充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诵读诗歌【活动内容】1.听《渔家傲·秋思》的范读音频,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词的音韵美。

2.反复诵读,读出词调在句式、押韵上的特点,读出音韵之美。

(1)学生听范读音频的时候,留意词调在句式、押韵上的特点,比如,仄声韵的低沉,平声韵的悠扬,短句的明快,长句的婉转。

根据范读在课本上做标记。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词中的意象,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精品教案

12词四首上课素材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扬交替)、铺陈描写、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诗词诵读技巧并背诵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名句,培养一定的想象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指导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宛如一座瑰丽的花园。

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

这节课我们来领略四首词的韵味。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2.生难字词(1)字音酒酣.(hān)遣.(qiǎn)浊.酒(zhuó)羌.管(qiāng) 麾.下(huī) 炙.(zhì)(2)词义【八百里】指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的读音、书写,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2)诵读四首不同词牌名的词,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理解四首词的内容。

2.教学难点:结合词人的生平和词的创作背景,理解四首词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四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大意,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请同学们朗诵下面的诗句。

(出示课件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教师:(出示课件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继续领略一下边塞风光和仁人志士的志向。

教师板书课题:12 词四首(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文本知识预设:词(出示课件5)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歌词。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

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词四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词四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古典诗词”。

《词四首》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分别是晏殊的《浣溪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些词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情感,通过学习这些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同时也能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典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然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并通过适当的例子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作品。

2.能够理解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

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的词知识,创作自己的词作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赏析。

2.难点:对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词作品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3.实践法:通过创作自己的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准备好《词四首》的课文,包括原文和注释。

2.多媒体: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材料,用于辅助教学。

3.作业: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然后导入本课的主题《词四首》。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四首词作品,让学生初步感知和朗读,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案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学设计(3课时)课文内容分析:本篇课文由四首词组成,分别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秋瑾的《满江红》。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在范仲淹仅存的五首词中,乃至在当时的词坛上,都属于另类。

境界阔大,气魄宏伟,气概豪迈,对偶工整而又自然天成,精致醇美而又不失古朴浑厚,刚健峭拔,苍凉悲壮,是这首词的主要风格。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的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自己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于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是与朋友陈亮的唱和之作。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下片描写战斗场面。

上下两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

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

《满江红》是秋瑾1903年中秋时节寓居北京时所作。

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

但美好的节日,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词的下片转为抒情,格调高昂激越。

词的结尾,发出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到九年级下半学期的学习,已经有了不少古典诗词积累。

这种积累,不仅体现在古诗词记忆容量上,更体现在对诗词内容、情感、思想、内涵的感受、认识、理解上。

但总体来说,这种理解感受是相对感性的。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分类、作家风格、作品中的意象、典故等古典诗歌的专门特色还并不能很好掌握。

尤其是在初中语文这一学习阶段中,学生对“词”这一文体的接触较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词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区分词与诗的不同特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感受四首词的音韵美,体会各首词中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四首词的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难点:了解词的不同艺术风格。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目标:课文导入;导读《渔家傲·秋思》一诗。

课文导入和诗一样,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又—颗璀璨的明珠!本单元中的《词四首》里所描述的“长烟落日”的自然景观,那城外狩猎、沙场点兵的壮观情景,“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鉴湖女侠的形象,一定会触动我们的悠悠情思。

预习展示(一)介绍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了解背景。

【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合作探究1.提问:《渔家傲·秋思》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渔家傲》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

“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座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诗人身处边塞异地,时时不忘家乡,表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提问:“异”字有何作用?大雁为何“无留意”?明确: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

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

3.提问:“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暗含对比,即把边塞之地与诗人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作对比,请想像一下,看着边塞之秋,诗人想到了怎样的情景?明确:看着雁去衡阳,就感到天气格外寒冷,诗人想到了家乡吴地此时正是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听着此起彼伏的四面边声,诗人想到了家乡吴地正是人欢马叫,笑语欢歌;看着长烟、落日和孤城紧闭,诗人想到了家乡吴地正是华灯初上,人影幢幢。

诗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4.提问:“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明确:无数直立如屏障的山峰,随风袅袅飘扬的炊烟,隐于红霞之中的落日,早早关闭的孤城,这一切,给人以苍凉、萧索之感,使人陡生思乡之情。

5.布置:说说你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主旨的理解。

明确:本词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和守边将士生活的艰苦,抒发了将士们有家难归、大功未建的凄怆情怀。

6.提问:《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明确:《渔家傲·秋思》一词的突出特色是:质朴而凝练。

本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是词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上片以白描的手法廖廖几笔勾画出一幅雄浑浓郁的“边塞关山图”。

点染的手法使画面从概括到具体,逐层地围绕“异”字展开。

词作抓住塞外风光的典型事物——大雁南飞。

边声四起、长烟落日、层峦迭峰、孤城紧闭——来表达戍边将士思乡忧国,决心守边御敌这一主题。

下片采用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法,行文起伏,跌宕有致,思乡报国之情交织互现,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导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

预习展示(一)介绍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朝眉山(今属四川)人。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后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一再被贬。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二)了解背景。

【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

合作探究1.提问:诗人此时不过40岁,为什么自称“老夫”?“卷平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40岁自称老夫,有自嘲之意。

因正当壮年却不受朝廷重用,便生此说法。

内心里壮志未酬,激情满怀,便调侃地说“聊发少年狂”。

“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2.提问:词中“亲射虎,看孙郎”的用典有何作用?明确:这里用孙权的典故,以射杀猛虎的孙权自比,呼应了首句的“少年狂”之语,表示自己有勇气去抵抗外敌。

3.提问: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化用冯唐的典故有何用意?明确:此处是化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再展宏图。

4.提问:“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几句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明确:表述了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作者想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5.布置:说说你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主旨的理解。

明确:《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抒发了词人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6.提问:《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明确:《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诗在写作上的突出的特色是:活用典故。

本词是一首记射猎的词。

词中活用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例如:用亲射虎的孙郎(三国时的英雄孙权)自喻。

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持节云中,何是遣冯唐”这个典故,委婉地表明了苏轼希望自己能像汉文帝时的魏尚一样,能够得到朝廷的重新信用,被委以重任,去卫国戍边。

“射天狼”,则见出苏轼立志杀敌的决心,传说“天狼”这种星主管“侵扰”,用它象征侵犯我国国土西北敌人,是很贴切的。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导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

预习展示(一)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现在山东省济南市)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

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湖几达20年。

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恨而终。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二)了解背景。

【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破阵子》约作于1188年。

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

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

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合作探究1.提问:词中为何特写“挑灯”“看剑”的镜头?明确:“挑灯”点出时间,“看剑”表示他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事。

2.提问:“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三句每句写一事,写这些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3.提问:下片前四句描述了怎样的战斗场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明确:战斗场面:骑着飞快奔驰的战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

马快弦急暗示了战斗的激烈。

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4.提问: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最后“可怜白发生”五字是不是“壮词”?试结合作品对“赋壮词”加以解释。

明确:“可怜白发生”也是“壮词”,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和愤恨。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5.布置:说说你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主旨的理解。

明确:本词追忆了当年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壮志未酬、报国无路的悲愤。

6.提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色?明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寓情于事。

本词题为“壮词”,实在名副其实。

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壮志豪情。

这种“壮”情是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

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挑灯看剑、军中听号、将士分炙、沙场点兵……一事一景,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

拓展延伸提问:“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

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明确:示例1:王维《渭城曲》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诗句,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示例2: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四句,流露了诗人对人生短暂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的深沉感慨。

示例3:王翰《凉州词》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超越了悲伤,要用"醉卧"来面对残酷的战争,这是多么豪放旷达!示例4:苏轼的“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抒发的是对温馨详和的农村风光的赞美。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的是对即将离别朋友的依恋。

总结:在古代诗词的学习中,要注意“酒”这个特殊的意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