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词四首 教案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新人教版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中与《渔家傲·秋思》同期的诗词作品,了解古代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文学家传记》中有关古代词人的传记,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思想。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了解词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如何鉴赏古代诗词。
课堂上,教师可结合《渔家傲·秋思》的教学,引入其他同期的诗词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艺术特色。
2. 拓展要求:
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两首古代诗词进行深入阅读,尝试分析其意境、情感和创作背景。
鼓励学生尝试写一首以“秋”为主题的诗词,运用所学的词牌知识和创作技巧。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国文学家传记》了解至少两位古代词人的生平,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与《渔家傲·秋思》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并在课堂上进行简要介绍。
- 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词牌特点等基础知识点。
-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诗词中的意境、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案例研究法:分析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词人的生活状态。
- 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篇关于《渔家傲·秋思》的赏析文章。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2. 诗词的情感抒发: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解决办法:
1. 对于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秋天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2. 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同时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词情感。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拓展
12 词四首 渔家傲 秋思(人教语文九下优秀创新教案)

渔家傲秋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讨论,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交流学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诗歌写作背景导入。
北宋仁宗继位之后,国家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国立日渐薄弱。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屡次侵犯北宋边境,宋廷调兵遣将,但事出仓促,准备不足,屡战屡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山西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抗击西夏。
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挽狂澜的重任。
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一心,逐收失地,连挫西夏军队,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渔家傲秋思》就作于此时。
今天,我们便一起来赏析这首词。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
庆历三年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
卒谥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2.读准字音燕然未勒羌管悠悠人不寐三、课堂研习(一)初读诗词,把握准读音、节奏1.读准节奏。
2.听示范朗读,注意体会朗读的语速、停顿。
3.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试着读一读( 4分钟)。
然后派小组代表朗读。
(二)再读诗词,疏通大意小组合作学习(5分钟):小组内互动合作,理解词句,讲解诗歌大意;如有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结束后,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三)合作交流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致?从哪句词体现出来的?(2分钟)描写的是边塞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交代了写作的地点,“秋来”写了时间。
第12课《词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2课《词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课《词四首》一、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1)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字希文,谥号文正。
祖籍郑州(今陕西彬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曾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人准则。
词作仅存五首,描写边塞秋思,羁旅情怀,突破了宋初词专写儿女柔情的界限,风格明健豪放。
有《范文正公集》。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谥号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有《稼轩词》等传世。
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统治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此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4)秋瑾(1875—1907),原名闺瑾,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她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先后加入光复会和中国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准备浙皖两省起义,起义失败后被捕,坚贞不屈,1907年7月15日凌晨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12《词四首》教学设计(第1课时)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2课词四首(第1课时)教学目标1.诵读《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结合作品,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3.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教学重点1.诵读时把握好语气语调,体会词在韵律、节奏上的美感,熟读成诵。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教学难点《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同为豪放词,一首苍凉悲壮,一首豪迈激昂,风格不同,试着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唐诗宋词,国之瑰宝;自古及今,人才辈出。
人们赞美“诗仙”的浪漫情怀,讴歌“诗圣”的宽广胸襟,欣赏苏东坡的满腹豪情,称颂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的四首词,感受词的魅力。
新知探究《渔家傲·秋思》一、知识链接【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有关词的文学知识,重点了解词的发展、分类等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有关范仲淹的信息。
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并简单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并补充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诵读诗歌【活动内容】1.听《渔家傲·秋思》的范读音频,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词的音韵美。
2.反复诵读,读出词调在句式、押韵上的特点,读出音韵之美。
(1)学生听范读音频的时候,留意词调在句式、押韵上的特点,比如,仄声韵的低沉,平声韵的悠扬,短句的明快,长句的婉转。
根据范读在课本上做标记。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词中的意象,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词四首》【教案】【随堂练习】

12《词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把握词中蕴含的情感。
3.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背诵这四首词。
2.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一、新课导入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作者)二、明确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词的内容。
2.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把握词中蕴含的情感。
3.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思乡和爱国的矛盾情感,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三、自主学习,互动交流1.作者介绍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苏州吴县人。
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
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
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2.链接写作背景北宋仁宗即位后,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了重内轻外的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松戒备,武备松弛。
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但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将。
以致每战辄败。
在这种情况下,范仲淹移知延州,可以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渔家傲·秋思》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渔家傲·秋思》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词的基本概念。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它以抒发情感为主,形式上比诗更加自由灵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渔家傲·秋思》这首词。这首词描绘了秋天的边塞风光,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的意境美和词牌的特点。对于词牌的韵律、结构等特点,我会通过示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12词四首 渔家傲 秋思教案 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词四首》之《渔家傲·秋思》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4年春季学期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默写能力。通过反复朗读和默写,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渔家傲·秋思》的词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
(1)分析《渔家傲·秋思》的意境美。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中的意象,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案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学设计(3课时)课文内容分析:本篇课文由四首词组成,分别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秋瑾的《满江红》。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在范仲淹仅存的五首词中,乃至在当时的词坛上,都属于另类。
境界阔大,气魄宏伟,气概豪迈,对偶工整而又自然天成,精致醇美而又不失古朴浑厚,刚健峭拔,苍凉悲壮,是这首词的主要风格。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的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自己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于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是与朋友陈亮的唱和之作。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下片描写战斗场面。
上下两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
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
《满江红》是秋瑾1903年中秋时节寓居北京时所作。
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
但美好的节日,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词的下片转为抒情,格调高昂激越。
词的结尾,发出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到九年级下半学期的学习,已经有了不少古典诗词积累。
这种积累,不仅体现在古诗词记忆容量上,更体现在对诗词内容、情感、思想、内涵的感受、认识、理解上。
但总体来说,这种理解感受是相对感性的。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分类、作家风格、作品中的意象、典故等古典诗歌的专门特色还并不能很好掌握。
尤其是在初中语文这一学习阶段中,学生对“词”这一文体的接触较少。
12《词四首》-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2《词四首》-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课程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教学内容是《词四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同时,本课程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本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学生能够对诗歌韵律和格律进行分析。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和叙述。
•学生能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随机教师会挑选一位学生作为主持人,让他找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朗读,其他学生评分,得分最高的同学可以获得小奖励。
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韵律和格律。
2. 文本导读教师在此环节主要是通过逐行分析,分析出诗歌的情感和意义,并且帮助学生理清诗歌的结构和意义,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小组讨论随机选出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这首诗歌。
每一个小组应该有一个组长,其他组员可以畅所欲言,从不同方面来讨论这首诗歌,如情感,意义,结构,词汇的巧妙运用等。
4. 格律分析让学生根据学过的格律,对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进行分析,并让一些学生上台表现。
5. 个人表达针对这首诗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它们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两百字的随笔,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谈一谈自己对诗歌的感受或对诗人的评价。
四、教学评估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评价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于诗歌的了解和理解。
同时,课后用课堂讨论和写随笔的方式来评估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该灵活掌握教学方法,并且因材施教。
•在自由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的方向,避免跑题。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诗歌的分析,在教材上获得更多的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词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4.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渔家傲·秋思》【情境导入】同学们,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
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全词内容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塞所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2.教师提问: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明确: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下阕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二、深入探究——写景抒情1.在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以“我看到了一幅图”的形式回答。
明确:落日归雁长烟落日孤城落日归雁孤城将士戍边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凉寂寞孤独思乡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5.教师小结:三、拓展延伸——边塞诗句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写出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明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四、本词小结同学们,这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附板书设计:《江城子·密州出猎》【情境导入】同学们,杜甫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
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内容情感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老夫我暂且发一发少年的狂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
酒酣之后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
两鬓稍白,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我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2.教师提问:《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了词人关心国家命运、渴望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感。
二、深入探究——形象分析1.教师提问: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希望自己能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2.教师提问:简述词中引用“孙权射虎”“冯唐持节”“射天狼”等典故分别表达的意思。
明确:引“孙权射虎”典故,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乘马射虎,突出表现了他虽年纪已经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的狂气。
引“冯唐持节”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引“射天狼”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三、拓展延伸——爱国名句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代还有很多人抒写了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句爱国诗词。
明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四、本词小结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附板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情境导入】同学们,他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他的词风格多样,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他也是我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爱国英雄,21岁投笔从戎,从军杀敌,23岁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智勇双全,气吞山河。
他,就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走进他的报国梦,解读他的爱国情!【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内容情感1.学生朗读,借助注释了解全词大意。
明确:夜里酒醉后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连营。
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
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响霹雳作响的雕弓。
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
可惜现在满头白发已经丛生!2.这首词上阕写了什么景或事?下阕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这首词上阕写了军旅生活。
下阕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二、深入探究——词意词情1.词的上阕所写内容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还是对理想境界的展望?明确:词中的境界是以梦的形式展现的一种理想境界,这里有作者的生活体验,但更是一种美好愿望的表现,刻画一个立功沙场的将军形象,正是现实中被迫闲置、报国无门的曲折反映。
2.在这首词中,哪几句集中吐露了作者的心声?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词中集中吐露了作者心声的词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前两句抒写作者一生中的事业和抱负,后一句抒发无尽的感叹。
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3.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小组探究,展示交流,明确:“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作“赋壮词”。
三、本词小结同学们,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
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
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附板书设计:《满江红》【情境导入】同学们,1903年中秋节,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鉴湖女侠秋瑾目睹了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她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
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内容情感1.朗读全词,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明确: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二、深入探究——词意语言1.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明确: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2.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3.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
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三、本词小结同学们,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