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说课稿新人教版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说课稿新人教版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渔家傲·秋思》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渔家傲·秋思》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答案:作者通过描写秋天的萧瑟景象和渔家的孤独生活,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情感。
例题八:《渔家傲·秋思》中,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念情感的?
答案:作者通过描写渔家生活的艰辛和秋天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自己的思念情感。
例题九:《渔家傲·秋思》中,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情感的?
答案:作者通过描写渔家生活的艰辛和秋天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心。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说课稿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之《渔家傲·秋思》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4年春季学期第三周星期三下午第一节课
4.教学时数: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渔家傲·秋思》,提升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古文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了解《渔家傲·秋思》的历史背景。
-《秋天的散文诗选》:收录了一些关于秋天的散文诗,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展示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精华,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新人教版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新人教版
2. 拓展建议: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中与《渔家傲·秋思》同期的诗词作品,了解古代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文学家传记》中有关古代词人的传记,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思想。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了解词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如何鉴赏古代诗词。
课堂上,教师可结合《渔家傲·秋思》的教学,引入其他同期的诗词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艺术特色。
2. 拓展要求:
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两首古代诗词进行深入阅读,尝试分析其意境、情感和创作背景。
鼓励学生尝试写一首以“秋”为主题的诗词,运用所学的词牌知识和创作技巧。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国文学家传记》了解至少两位古代词人的生平,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与《渔家傲·秋思》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并在课堂上进行简要介绍。
- 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词牌特点等基础知识点。
-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诗词中的意境、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案例研究法:分析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词人的生活状态。
- 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篇关于《渔家傲·秋思》的赏析文章。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2. 诗词的情感抒发: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解决办法:
1. 对于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秋天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2. 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同时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词情感。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拓展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能反映出古代社会的风貌和词人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四首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古代文化,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古词,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掌握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词的背景,学生能够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四首词,学生能够感受词人的情感,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难点: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把握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背景和词人的创作风格。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词中的难点问题。

3.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四首词的全文、词人的简介、词的注释和译文等。

2.教师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例如:“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词四首》。

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受人们喜爱。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四首词,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四首词的全文,并引导学生关注词的标题、作者、注释等信息。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诗词四首》同步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诗词四首》同步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2 《词四首》【教学目标】1.联系学过的作品,在与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每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主要结合本课作品,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词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一、新课导入宋代,是词发展的全盛时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宋词,感受词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X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

有《X文正公集》传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某某眉山)人。

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其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方面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的成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绘画方面的成就则是开创了某某画派。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传世。

2.背景资料《渔家傲·秋思》:宋仁宗某某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X仲淹被任命为某某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某某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知识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因是和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九下12 词四首 教案

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九下12  词四首 教案

12 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四首词。

2、了解引用典故在诗中的作用,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的中国文化就是一部诗歌史,词是诗的姐妹艺术,是中国诗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学过的词中,你能诵出几个名句吗但愿人长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的《相见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今)。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也称为长短句,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如李煜的《相见欢》。

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他把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诗的风格豪迈开阔,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二、学习《渔家傲》1、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的景色?它是紧扣住哪个字来写?具体如何表现?2、词的下片重在抒情,主要又是围绕哪个字来写?你为什么这样认为?3、能比较一下这两首词的词风有何时不同吗?主题:<<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和对朝廷的不满。

二、学习《江城子》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2、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是怎样具体表现这种心情的?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显得英姿威武,精神抖擞)狂:(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场面壮观,“卷”字说明行走极快,可见猎者情绪高昂)(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表明自己虽已年暮却依然有勇气有能力去抵御外侵)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教案第12课词四首【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4.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渔家傲·秋思》【情境导入】同学们,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

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全词内容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塞所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2.教师提问: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明确: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下阕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二、深入探究——写景抒情1.在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以“我看到了一幅图”的形式回答。

明确:落日归雁长烟落日孤城落日归雁孤城将士戍边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凉寂寞孤独思乡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5.教师小结:三、拓展延伸——边塞诗句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写出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明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1、2课时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1、2课时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1、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选入了九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这一单元的词分别是《浪淘沙·北戴河》、《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乌衣巷》和《江南逢李龟年》。

这些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单元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词,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可能对学生来说还有些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词的特点,帮助他们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适当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词的基本特点,能够阅读和理解词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词四首》,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词四首》,让学生感受古代词人的情感世界,理解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的独特感悟,从而丰富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 教学重难点1.词的特点和分类;2.词的语言表达和意境创造;3.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

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词的内容;通过分析具体的词例,使学生掌握词的特点;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补充;2.准备词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听到标准的朗读;3.准备与词相关的美景图片,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词中所描绘的美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如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美。

然后,简要介绍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词四首》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初步阅读,了解每首词的作者、创作背景等信息。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2课词四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2课词四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2词四首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轻松背诵这五首词。

2.品读鉴赏,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3.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1.准确背诵,理解词的情感。

2.学会品读鉴赏的方法。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和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古诗词学习的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语言品味等,这就使“通过深研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以体会其创作风格和人格魅力”可以成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学生学习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为学生高中乃至高校的语文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一、新课导入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渔家傲·秋思》。

二、读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三、品1.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雁去长烟落日边声千嶂城闭请用:我看见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句式说话。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明确:荒凉萧瑟肃杀4.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寂寞孤独思乡5.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浊酒一杯思乡思亲)(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6.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四首》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本篇课文由四首词组成,分别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秋瑾的《满江红》。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在范仲淹仅存的五首词中,乃至在当时的词坛上,都属于另类。

境界阔大,气魄宏伟,气概豪迈,对偶工整而又自然天成,精致醇美而又不失古朴浑厚,刚健峭拔,苍凉悲壮,是这首词的主要风格。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的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自己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于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是与朋友陈亮的唱和之作。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下片描写战斗场面。

上下两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

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

《满江红》是秋瑾1903年中秋时节寓居北京时所作。

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

但美好的节日,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词的下片转为抒情,格调高昂激越。

词的结尾,发出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到九年级下半学期的学习,已经有了不少古典诗词积累。

这种积累,不仅体现在古诗词记忆容量上,更体现在对诗词内容、情感、思想、内涵的感受、认识、理解上。

但总体来说,这种理解感受是相对感性的。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分类、作家风格、作品中的意象、典故等古典诗歌的专门特色还并不能很好掌握。

尤其是在初中语文这一学习阶段中,学生对“词”这一文体的接触较少。

古典诗歌学习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诵读赏析上,而不能一味地进行知识性灌输。

在授课时,应注意以读入情,以讲吸引,带领学生走进诗歌意境,教会学生欣赏诗歌、解读诗歌的方法。

并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兴趣。

教学目标:1.联系学过的作品,在与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每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主要结合本课作品,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创意: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内探文本,整合意象;外联积累,整合意境。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教师: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爱国将士戍守边疆的动人事迹,每一个时代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报国救民的理想抱负,每一个时代都回荡着英烈们抒发的豪情壮志。

请同学们试着回忆一下,我们曾经所学过的古代诗歌中,有哪些是关于将士戍守边疆、抒发爱国情怀的呢?(两三个同学分享自己能够背诵的相关主题的诗歌)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的四首词,便处处洋溢着古人的豪情壮志。

接下来,我们便开始走进古人在词中所描绘的世界,一起去探索古人豪放壮丽的内心世界吧。

请同学们翻开书,我们先一起齐读一下这四首词。

(二)朗读诗词,熟悉诗词1.初读诗词,纠正字音。

(1)请学生相互听读,标出自己读音和他人不一样的地方。

(2)教师纠正读音,通过板书对重点字音做着重说明。

学生纠正读音错误。

2.二读诗词,找准节奏。

教师:我们之前学习的古诗,通常是四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

每首诗中,每句的字数通常是固定的。

词有被称为“长短句”,板书:相比于诗,词的句式更加丰富。

同学们已经纠正了读音,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诗词,试着找一找这几首词中出现了几个字的句子?教师着重关注学生朗读诗句时的停顿、节奏是否准确。

同学们可以发现,这四首词中出现了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几种句式,并且相互交叉。

请几位同学选取几句字数不同、交叉排布的句子,和同学们分享分享。

(可让学生对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句式分别朗读,找准节奏,以学习体味“词”这一文体独特的诗歌形式。

)板书:相比于诗,词的节奏更多样。

(三)细读感悟说起宋代最有名的词人,非苏轼莫属了。

我们先来看《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一首词,从题目“密州出猎”中,你能猜到这首诗大致的内容吗?教师引出苏轼生平。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他在熙宁四年(1071)年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意见,自己申请调离京城。

于是苏轼被派任密州太守。

《江城子·密州出猎》便是苏轼在熙宁七年(1074)任密州太守时,冬天和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诗词,我们一起看看这次打猎的经历是怎么样的。

1.齐读诗歌,整体把握。

教师提问:词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是哪一个字?“狂”。

教师追问:狂在字典中有几种解释:一是狂妄傲慢;二是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三是发疯;四是失去常态,狂乱。

你认为哪个符合词人的心境?2.细读上阕。

(1)行为之狂。

狂体现在行为:“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黄:猎狗;苍:苍鹰。

都是凶猛的动物。

苏轼把如此凶猛的动物带在身边打猎,很有气势,也体现了自己的勇猛。

“牵”和“擎”也体现了凶猛的猎狗和苍鹰很受苏轼的控制。

锦帽貂裘:穿着华美艳丽,很抢眼,很张扬。

千骑:场面盛大,招摇。

卷平岗:体现了队伍充满气势。

(2)语气之狂。

典故:“亲射虎,看孙郎。

”孙权曾“亲骑马射虎”,作者将自己出门打猎与孙权射虎相比,可见其语气之狂。

“为报倾城随太守”:让手下告知全城百姓来观看自己打猎,充满气势与自信。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苏轼打猎的情景。

教师追问:请同学们试着概括一下这首词上阕的内容。

3.细读下阕。

这次打猎,苏轼的行为和排场足够“狂”了,那么他的内心又是何种心境呢?苏轼为什么要这么狂呢?请同学们细读下阕,探求作者的心境。

“酒酣胸胆尚开张”:微微喝醉的太守依然胸襟开阔、胆气豪壮,借酒助兴。

“鬓微霜,又何妨”:虽然鬓角已微微泛白,却毫不在乎,不服老。

典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郡太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但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

冯唐替魏尚向汉文帝辩解,表明魏尚功大于过。

汉文帝于是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

表明作者虽然政见受到打压,但仍旧渴望皇帝的理解与认可,仍旧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理想抱负,渴求认可。

4.总结。

(1)虽然年纪已经开始衰老,但心态始终未老,仍有少年抱负。

(老夫聊发少年狂)(2)苏轼虽然被排挤,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仍然还有满腔热血以及报国之志。

(3)“狂”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是失意文人理想的一种积极表达。

是一种精神的进取。

(四)补充小结1.知识补充。

词分上、下两阙(也叫两片),可以表现不同方面的内容。

通常上阕写景、叙事,下阕抒情。

引导学生了解词的上、下阕的概念。

板书:相比于诗,词的层次更分明。

2.材料补充。

(1)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令东坡壮士扺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2)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如柳七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则故事,是在表明宋代婉约和豪放两种不同词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苏轼这首词的风格特征。

结合感悟,你觉得这首词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语气朗读?试着读一读。

第二课时(一)课堂引入通过《天净沙·秋思》,引出《渔家傲·秋思》。

同学们之前学过一首《秋思》,试着背一背。

教师提问:从题目来看,两首词都是秋思,为什么看起来结构形式大不相同。

引出“词牌名”和“曲牌名”的概念。

词和曲都是用来唱的,《天净沙》和《渔家傲》对应着不同的音乐形式。

《秋思》是题目,对应着内容情感。

板书:词牌名:音乐曲调题目:情感内容(二)介绍作家作品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作于公元1046年,作者虽被贬谪,但仍旧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和胸襟。

而就在四年前,范仲淹还在塞外征战。

范仲淹与1040至1043年间,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负责镇守西北边疆。

这首《渔家傲·秋思》就是这一时期所作。

接下来,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首词,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边塞风景与战场风情。

(三)细读感悟1. 学生朗读《渔家傲·秋思》。

(1)教师提问:词中描绘出的是什么地点、什么时节的景象?用词中的一句原文回答。

学生快速回顾诗歌,回答:“塞下秋来风景异”。

(2)教师追问:用自己的话概括上阕的内容。

“塞下秋景”。

(3)教师追问:整首词描写的是塞下秋景。

请用一个字概括塞下秋景的特点。

“异”2.细读上阕。

(1)聚焦上半阕,请试着找一找“异”在哪儿?从诗词中搜寻相关字、词、句,进行分享。

地点异:塞下、千嶂、孤城。

塞外边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一座孤城,紧闭着城门。

长烟落日。

与内地城市繁华的夜晚景象迥然不同。

戒备森严。

景物异:衡阳雁去(典故)。

秋季北雁南飞,塞外的大雁因为寒冷毫无留恋,径直飞向湖南衡阳回雁峰。

表明边塞寒冷至极。

气候寒冷。

声音异:四面边声连角起。

教师提问:边声包括哪些声音?荒凉紧张。

(2)请同学们结合上面的信息,把想象中诗词所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教师追问:塞下的风景和哪里的风景相比“异”?有哪些特征?学生思考,回答,和中原的风景不同。

板书:战事紧张、荒僻辽阔、萧瑟苍凉。

2.细读下阕。

(1)教师提问词中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生活的主题是什么?学生把目光聚焦下半阕,回答、思考。

“浊酒一杯家万里”:借酒浇愁,排解对故乡的思念。

“燕然未勒”典故:东汉窦宪率兵攻打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返。

这里说明国家的安全仍然受到侵犯,战士必须担负保卫边境的责任。

“羌管悠悠”:吹奏羌管悠悠的乐声,烘托了一种悲伤凄凉的氛围。

(2)边疆战士以及词人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家万里”“归无计”:思念家乡,却又要担负保卫国家的责任。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难以入睡。

一方面战事紧张,另一方面思念家乡。

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有家难回。

3.总结概括。

教师通过填空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概括:这首词通过对塞下战场秋景的描写,烘托出了萧瑟荒凉的环境气氛,表现出了边疆战士孤单艰苦的生活,抒发出了思乡报国的情感。

4.再读诗词,尝试背诵。

(四)课内对比1.破阵子细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