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镇乡简介

合集下载

庐江县概况

庐江县概况

庐江县地处皖中,北濒巢湖,南近长江,西依大别山脉,紧邻省会合肥,辖17个镇,面积2348平方公里,人口117.94万,庐城城区人口23万。

2011年,财政收入顺利实现“十一五”末“保九争十”目标,由3.2亿元增长到15亿元,翻了2.2番,年均增长36.5%;固定资产投资由23.6亿元增长到90亿元,翻了1.9番,年均增长3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1.2亿元增长到49亿元,翻了1.2番,年均增长18.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1.34万元增长到3.15万元,年均增长18.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939元增长到6900元,年均增长18.6%。

2008年荣获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2010年荣获原巢湖市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第一名,2011年荣获皖江示范区建设先进县。

庐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建县以来,2100多年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庐江六张“名片”:两汉文明之地。

庐江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

西汉文翁以教育闻名,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是治理都江堰的第一人,政绩卓著;东汉黄禳高举义旗,为后人称道;三国王蕃通晓天文、数学,贡献突出;三国名将周瑜火烧赤壁,千古留名。

爱国将领故里。

涌现了抗法名将刘秉璋、清朝海军提督丁汝昌、援朝统帅吴长庆、抗日名将孙立人等诸多将领。

勤耕好学之乡。

庐江自古有“鱼米之乡”美誉,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粮油生产百强县,全省茶叶生产、家禽生猪饲养、水产养殖重点县。

庐江人历来注重耕读,勤奋好学,历史上以科甲起家和以著书立说名垂于世者络绎不绝,经史子集多达138部。

现在每年向高等院校输送生源5000人以上。

矿产资源大县。

庐江素有“地下聚宝盆”之称,已探明矿藏33种,铁矿、硫铁矿储量分别占全省的1/3和1/2以上,铅、锌矿储量居全省首位,明矾石储量位于全国第二,尤其是最近发现的泥河铁矿,矿层和品位属全国罕见。

休闲旅游宝地。

素有“温泉之都、风情小镇”之美誉的汤池镇,其温泉闻名遐迩,堪称“华东第一泉”,4A级金孔雀温泉旅游度假村已逐步成为华东著名的旅游度假疗养胜地。

杂交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如果杂交水稻种子催芽方法不当,很容易烧芽,但掌握 了正确的催芽方法,即可避免烧芽。由于杂交稻种子是由父 本和母本通过一系列制种技术而选育的,有自己的特点,在 催芽时不能和常规稻种一样进行高温大堆催芽。实行高温 35 ~ 38℃ 破胸露白,室温 25 ~ 30℃ 保湿催芽,常温晾芽练芽。 按照晒种—浸种—选种—催芽—练芽的流程。在浸种前将 种子摊晒 1 d,不能在水泥地上或石板上晒,以防晒伤种子, 可以在泥地上或竹匾上晒。初次浸泡后,除去秕谷,分开半 饱谷。再用 25% 咪鲜胺或浸种灵 + 25% 吡虫啉 3 g 对水 10 kg,浸种 5 kg,药液浸泡 2 ~ 3 d,以杀灭种子表皮所带的病菌。 目前不少农民将种子装在编织袋中催芽,甚至因为温度上不 来,将种子放在太阳下曝晒,往往造成烧芽。最好最简易的 方法是用双层、无病、湿润麻袋催芽,在地面垫 1 层无病稻 草,将 1 条麻袋铺好,把种子均匀地铺在上面,再将另一条麻 袋盖在上面,中途只少许注意是否添加水分即可。也可装入 麻袋或箩筐( 盛装的用具要能消水、保湿、透气) 中,四周可用 稻草封好保温。谷种升温后,控制温度在 35 ~ 38℃ ,温度过 高要翻堆,过低则放的温水温度要提高。经 20 h 左右,谷种 即可露白破胸。让种子充分吸足水分。在播种前要把催好 芽的谷种摊开在常温下炼芽 3 ~ 6 h 后播种。使谷种适应空 气温度,提高成苗率。稻芽露出后种子的呼吸作用增强,会
392
农技服务
2012 年
③用塑料包的木板轻拍种入泥。④均匀覆盖过筛的、含有机 质多、无杂草种子、干燥松软的细土 1 cm 左右。⑤忌用草木
农谚有“秧好一半谷”之说。试验表明,相同组合的杂交 水稻种子,由于秧苗素质的不同,产量差异会达到极显著水 平。培育健壮秧苗,是夺取水稻高产的主要措施之一。舒城 县多采取旱育秧技术。 4. 1 培育壮秧 这是水稻旱育稀植增产的基础。旱秧与常 规水秧的壮秧标准差别较大。旱育壮秧的标准: 秧苗矮壮墩 实,叶片挺直不披,叶色绿中透黄,无病斑; 茎粗,秧茎扁平, 富有弹性,生长整齐,根系发达; 秧龄 25 ~ 30 d,3 叶 1 心至 4 叶 1 心,有 1 ~ 2 个分蘖。秧苗高度不超过 13 cm,第 1 叶鞘 长度 2. 4 ~ 2. 6 cm,最长不超过 3 cm。 4. 2 秧床选择 选择靠近水源、排灌方便、地下水位低、杂 草少、背风向阳、土壤有机质多、疏松、团粒结构好、偏酸性的 旱地做秧床。切忌在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板结、碱性 的土壤,或未经改良的老水秧田做秧床。在多雨地区和多雨 季节,晚稻育秧要选择高燥、砂性、透水性强的田块做秧床。 每栽 1 hm2 大田需秧田 225 ~ 360 m2 ,开沟、理埂后净秧床面 积为 150 ~ 225 m2 。 4. 3 理墒施肥 顺风向理墒,墒宽 1. 2 ~ 1. 5 m,墒与墒间距 离 0. 5 m,长度不超过 15 m。春季干旱,宜采用高埂低墒,埂 高 7 ~ 10 cm,埂与墒间留有排水沟。多雨季节、多雨地区及 地下水位偏高的地区,采用高墒低沟,墒面高于沟 7 ~ 10 cm, 并保持沟道排水通畅。施腐熟、细碎的农家肥 7 ~ 10 kg / m2 , 氮、磷、钾各为 10% ~ 15% 的复合肥 1. 5 ~ 2. 25 kg / hm2 、加硫 酸锌 105 ~ 150 g / hm2 ,与 10 cm 厚的床土充实搅拌均匀,也可 以直接按大田用旱秧苗床肥 75 ~ 90 kg / hm2 。禁用尿素、碳 铵、草木灰等碱性肥料。 4. 4 播种盖土 ①浇透底水,一定要全耕层饱和,当日播 种、当日浇水,趟平秧床。②分种到墒,人工手播,力求均匀。

静宁县各乡镇名称来由及历史沿革

静宁县各乡镇名称来由及历史沿革

静宁县各乡镇名称来由及历史沿革城关镇:因其地为县人民政府驻地,故得名。

民国24年(1935)置城关镇。

民国37年(1948)改为陇干镇,1949年改属一区,1955年复名城关镇,1958年9月并入民和公社,1959年改民和公社为城关公社,1964年11月恢复城关镇至今。

城川乡:因地处城郊川区而得名。

解放前分属殷平乡、城关镇管辖,解放初期隶属第一区(城关),1958年并入民和公社,1959年改为城关公社,1964年易名城川公社,1983年11月正式改称城川乡至今。

八里镇:以驻地距县城四公里的八里铺而得名。

解放前大部分属单碨乡所辖,解放后,隶属第一区民城乡,1958年并入民和公社,1961年建立八里公社,1964年并入城关公社,1979年10月恢复八里公社,1983年11月改称八里乡,现为八里镇。

司桥乡:以其境内重要自然村司家桥而得名。

解放前由单碨、殷平两乡分治,解放初期分属第一区和第九区管辖,1958年划归民和公社,1961年8月由城关公社分出设立贾河公社,1962年1月迁社址于席家湾村并改名司桥公社,1983年定名为司桥乡至今。

曹务乡:以当地流传甚广的关于“曹婺姑”的传说得名。

解放前称人和乡,解放初期为第六区(人和),1955年并入威戎区,1958年属古城公社,1961年成立曹务公社,1983年11月改称曹务乡至今。

古城乡:以境内有宋代章川堡古城而得名。

解放前属人和乡管辖。

解放初期改为第六区(人和)古城乡,1955年并入威戎区,1958年设立古城公社,1964年并入曹务公社,1973年1 月恢复古城公社,1983年11月改称古城乡,2003年,撤销的原石咀乡并入。

威戎镇:相传此地古代常遭西戎侵扰,取“威慑西戎”之意,遂名威戎。

北宋置威戎堡,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8月筑成威戎城,金置威戎县,元初废。

解放前其地为威戎乡,解放后,1949年建第二区(威戎),1958年并入民和公社,1961年设立威戎公社,1983年又改称威戎乡,现为威戎镇。

政区大典芦洪市篇-供参考

政区大典芦洪市篇-供参考

政区大典芦洪市篇-供参考芦洪市镇(Luhongshi Zhen)芦洪市镇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省级文明镇”、“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工业园区”“永州市城镇建设重点镇”。

政区概况名称来历明万历年,江西商人李陆洪在水埠头﹝今芦洪市商场桥东头﹞收购桐油,设“陆洪油市”,当时广西、江西、贵州及本省宝庆﹝邵阳﹞、衡州﹝衡阳﹞、永州等地的油商都到此来进行桐油交易,其油市店铺达几十家,名声大振,四周乡人皆呼此地为“陆洪市”,后因设司改称“芦洪司”。

解放前夕﹝1949年8月﹞,安徽人谢海清以中共地下党镇委员会名义发布文告落款为“芦洪市镇镇长谢海清”,这是“芦洪市”一名的正式使用,以后都称“芦洪市”,而乡民仍称“芦洪司”。

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0°26′3″,北纬26°15′9″。

地处东安县中北部,东与冷水滩区普利桥镇接壤,南与端桥铺镇为邻,西靠鹿马桥镇,北界新圩江镇。

人民政府驻芦洪村,电话区号0746,邮政编码425911,南距东安县城44公里。

政区沿革春秋属楚地。

西晋惠帝永熙元年属应阳县。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设芦洪戊防瑶民起义,戊址在今芦洪市镇,时称芦洪戊。

清.康熙三十五年﹝1655﹞属东安县清中乡。

民国属东安县南应乡。

1949年月11月属东安县第四区。

1958年10月设立芦洪市人民公社。

1961年2月改为芦洪市区。

1995年9月撤区设镇。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芦洪、白沙、小正、芦江、九山铺、石坝、社塘、唐家桥、赵家井、长冲、永丰、九龙岩、天子岭、黄塘冲、留驾岌、绿化、脉源、枫塘、槐花、鸟栖、旋帽、柘刺坪、施江、新田、东中、杨柳、罗群、雄心、塘尾、灌坝、纪家、蔡家洞、王家亭、福星、溪洲、善阁寺、新民、西江桥、坝凼口、大和坪、大竹、对江、小福、伍江、慈巴铺、石板凼、竹源、犁头嘴、溪源、大枧塘、山塘、白木、南江、腰塘、圩镇55个行政村和大街、九连桥、祖师殿3个居委会12个居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 5.8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1.5万人,城镇化率25.4%。

关于《巢湖市居巢区黄麓镇总体规划》局部调整的说明

关于《巢湖市居巢区黄麓镇总体规划》局部调整的说明

关于《巢湖市居巢区黄麓镇总体规划(2010-2020)》局部调整的说明一、现状背景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

巢湖市作为示范区规划的核心城市之一,是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西部经济交融的重要接续地,在承接长三角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叠加和政策组合优势。

由于镇区经济发展迅速,先后有长江学院、警察学校、滨湖岛度假区、万基商贸城等一批大项目进驻,原总体规划的土地功能布局等不符合现实使用要求。

二、调整依据《巢湖市居巢区黄麓镇总体规划(2007-2020)》三、黄麓镇中心镇区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及评价(一)黄麓镇概况1、地理位置黄麓镇位于巢湖北岸,巢湖市居巢区中西部;东南滨浩渺巢湖,北靠西黄山自然风景区与巢湖市烔炀镇接壤,西与居巢区中庙镇和肥东县六家畈镇相邻。

中心镇区到省会合肥55公里、巢湖市35公里、烔炀镇12公里、中庙镇13公- 1 -里。

建成区达3.5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45%。

2、人口与行政区划2009年底全镇总户数为12600多户,总人口为4.3万人,其中非农人口3279人,镇区实际居住人口1.4万人。

镇域总面积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6714亩,可利用水面11000亩,沿巢湖岸线长20公里。

全镇辖芦溪村、桐荫村、花塘村、跃进村、建中村、合群村、张疃村、建麓村、临湖村共9个行政村居。

自然村共100个。

3、自然条件本镇地貌形态为侵蚀剥蚀地形和侵蚀堆积地形,镇内北侧为丘陵、南侧是圩区,地貌为岗、冲、洼地相间,地势走向北高南低,起伏较大。

本镇地层区划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滁县地层小区,地质构造上位于郯庐断裂带的东界。

长丰县各乡镇概况e

长丰县各乡镇概况e

长丰,位于安徽省中部,属合肥市管辖,南与合肥市紧接,北与淮南市相依,东与蚌埠市照应。

全县总面积1938 平方公里,人口78.27 万人。

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籽、棉花,兼产大麦、豆类、山芋、玉米、花生、芝麻、西瓜、甜桃、蔬菜、蔺草、浅水藕等。

岗集蔺草颀长而柔软,其制成品畅销日本。

瓦埠湖银鱼、长丰草莓、吴山白鹅、朱巷仔猪名扬省内外。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石灰石、大理石、瓷土、紫砂页岩、石英石、高岭土、矿泉水等。

舜耕山紫砂页岩露天储量1400 多万吨,可开发生产轻型墙体材料。

岗集、吴山地区蕴藏大量优质矿泉水,各项指标均到达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国家标准。

现已拥有机电、轻纺、化工、食品、建材、印刷等20 多个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双墩牌系列面条等20 多种产品获省优、部优。

全县辖20个乡镇〔8镇12乡〕、2个工业区:水湖镇、下塘镇、吴山镇、双墩镇、岗集镇、杨庙镇、庄墓镇、朱巷镇、三十头、夏店乡、土山乡、义井乡、陶湖乡、陶楼乡、罗集乡、埠里乡、造甲乡、杜集乡、沛河乡、左店乡、罗塘乡、徐庙乡、张祠乡、孙庙乡和双凤工业区、金岭工业区。

双墩镇地处皖中,依邻省会合肥北郊,合肥现代化大城市“141〞组团开展之一,合肥北部生态新城区中心。

1996年被国家体改委列为首批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1999年被建设部列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5年被安徽省列为省级开展改革试点镇。

先后经过三次大的区划调整,全镇辖19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区域面积23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已建成5.8平方公里〕,人口8.78万人,驻镇人口2.8万人。

休闲旅游、新型建材、精细化工、食品加工、机电工业五大重点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工业正在向园区集中,产业正在向集群化开展。

岗集,面积167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6个社居委,人口5.9万。

启动了江淮汽车配件工业园、老集镇改造及合淮路“四化〞〔绿化、亮化、美化、硬化〕等根底建设,为招商引资和经济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章 芦泾乡

第三章 芦泾乡

第二十五篇第三章芦泾乡第一节:区域概况芦泾乡地处南通市西、现天生港镇街道内,西倚百年老镇唐闸,南濒长江,与闸西乡隔港闸河相望。

全乡面积15.6平方公里,耕地1.027万亩,总人口1.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3万人。

芦泾乡水陆交通便捷,境内水系成网,长江、通扬运河、永兴河、港闸河环绕全乡。

上世纪70年代,芦泾乡大兴水利建设,先后开挖了朝阳一河、朝阳二河、东风河、大寨一河(204国道拓宽改为暗河)、大寨二河、芦泾河、九十亩口河等7条河道,建河闸两座,围垦长江岸外第二江堤。

60年代建成的纵贯全乡南北、连接长江的排污明沟,在2000年底,经市政府投资1000万元,改为暗管。

204国道穿境而过,与境内其他道路相织,纵东西,贯南北。

“九五”期间,新造、拓宽道路32条,其中水泥路面27948平方米,更新和新铺自来水管道16230米,新建硬质渠4062平方米,改造和新建农桥28座,完成了江堤达标建设。

第二节:历史沿革芦泾乡因境内芦泾港而得名。

芦泾港原为贯通长江、连接内河的天然老港,位于江家圩旁,距唐闸仅三四公里,是天然形成的长江沙州群的古港湾之一,这里江面宽阔、港口水深,通行条件良好。

早在汉朝至唐代,芦泾港就是运盐为主的通道,正好与天生港、唐家闸形成三足鼎立的“香炉脚”。

宋代成为苏北装运粮食、食盐水陆交通的枢纽。

明末清初,芦泾港口转运货物的品种逐渐增多,除盐、粮以外,更多是棉、纱、布之类。

据《方舆胜览》记载:“通州盐户纳盐、盐运极盛,每年大批粮食运入通州销售,沿海船商驾船来通州。

”光绪二十四年(1898),《长江通商章程》将芦泾港列为轮船上下旅客处,港口设立“洋棚”,并作为管理机构。

当时天生港码头尚未兴建,芦泾港则成为沿江港口重要交通枢纽。

直至1928年(民国17年),国民政府在此停泊海军舰队,强令商船不准入内,芦泾港方逐步退出专营出口、通航的历史舞台。

川商陈翰珍在《二十年来之南通》一书中说:“天生港、芦泾港、小任港俱为沿江三码头,相距各五六里,在马路里内港、岸外外港停靠轮船,直通沪、宁,苏锡常,内港靠内河民船。

安庆滁州市县一览表

安庆滁州市县一览表

安庆市县镇一览表迎江区新河路、华中路、人民路、宜城路、孝肃路、建设路6个街道办事处和龙狮桥乡、长风乡、新洲乡、老峰镇4个乡镇大观区7个街道、1个镇、2个乡:玉琳路街道、德宽路街道、龙山路街道、集贤路街道、菱湖街道、花亭路街道、石化路街道,海口镇,山口乡、十里铺乡。

宜秀区1个街道、3个镇、2个乡:菱北街道,杨桥镇、大龙山镇、罗岭镇,白泽湖乡、五横乡。

桐城市城关镇鲟鱼镇孔城镇范岗镇青草镇陶冲镇卅铺镇金神镇唐湾镇双港镇高桥镇新渡镇大关镇吕亭镇老梅镇罗岭镇新店乡肖店乡香铺乡中义乡龙眠乡黄铺乡挂镇乡大塘乡怀宁县石牌镇月山镇高河镇洪铺镇马庙镇茶岭镇金拱镇三桥镇黄墩镇江镇镇小市镇腊树镇黄龙镇公岭镇海口镇大龙山镇秀山乡枫林乡清河乡皖河乡雷埠乡大洼乡凉亭乡五横乡石镜乡山口乡枞阳县枞阳镇义津镇汤沟镇麒麟镇项铺镇浮山镇横埠镇周潭镇钱桥镇老洲镇石矶镇 ou山镇官桥乡雨坛乡会宫乡金社乡白湖乡钱铺乡后方乡白梅乡仪山乡凤仪乡铁铜乡杨湾乡长沙乡老湾乡县陈瑶湖乡潜山县梅城镇、王河镇、天柱山镇、黄泥镇、黄柏镇、黄铺镇、水吼镇、余井镇、源潭镇、槎水镇、官庄镇、痘姆乡、油坝乡、五庙乡、塔畈乡、龙潭乡。

太湖县晋熙镇徐桥镇弥陀镇新仓镇小池镇寺前镇黄镇镇牛镇镇北中镇百里镇刘畈乡汤泉乡城西乡江塘乡大石乡宿松县孚玉镇复兴镇许岭镇下仓镇二郎镇凉亭镇破凉镇汇口镇平山镇长铺镇陈汉乡隘口乡佐坝乡千岭乡九姑乡程岭乡洲头乡五里乡北浴乡柳坪乡趾凤乡河塌乡高岭乡望江县雷阳镇华阳镇赛口镇雅滩镇长岭镇太慈镇漳湖镇高土镇杨湾镇泊湖乡沈冲乡雷池乡凉泉乡杨林乡新桥乡古炉乡麦元乡金堤乡毛安乡新坝乡莲州乡岳西县天堂镇店前镇(含前河) 来榜镇菖蒲镇(含岩河) 头陀镇白帽镇温泉镇响肠镇河图镇五河镇(含矛山) 主簿镇莲云乡青天乡包家乡古坊乡冶溪镇(含西坪) 田头乡中关乡石关乡姚河乡黄尾乡和平乡巍岭乡毛尖山乡滁州市县镇一览表六安市县镇一览表黄山市县一览表宣城市县一览表巢湖市县一览表合肥市县镇一览表池州市县一览表铜陵市县一览表淮北市县一览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庐镇乡简介
庐镇乡地处安徽省舒城县西南山区,与桐城市、潜山县接壤,并与本县河棚镇、晓天镇、原城冲乡、原燕春乡相交,重要省道马安路(马河口—安菜),县道庐中路(庐镇—中义)贯穿而过,成为乡内主干道,上游河棚河河源头在境内的姚咀村二姑尖(海拔950米)和安菜村王道人坟上,张冲村花岩山海拔1062米,是全县第二高峰。

庐镇乡前身为庐镇乡、洪庙乡,2004年根据省、市、县区划调整要求,将庐镇乡、洪庙乡合并为庐镇乡,洪庙乡整建制并入,合并后又将杜祠村整建制并入庐镇村,石涧村整建制并入和平村,区划调整后的庐镇乡辖13个行政村,279个村民组,5691户,总人口19419人,总面积131平方公里。

目前庐镇乡已形成油茶、板栗、茶叶、中药材四大基地,松、杉、竹、水力、山野菜、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万佛湖”牌绞股蓝、江山大合柿、“龙舒”牌石材畅销省内外。

2014年全乡农业总产值1.3亿元,工业总产值480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374元,是一个传统的以农业为主产业的乡镇。

全乡劳务输出人数6200人,为全乡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优美的原生态自然景观,有被誉为华东第一瀑的百丈岩瀑布,还有黄石岩瀑布、三龙井、
花岩山、二姑尖、通关桥、棋盘石、仙人洞、黄道人墓、仙字岩、高庙、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等旅游景点。

老关岭界碑传说优美动人,省人防一号工地、省公安厅二号工地防空洞四季如春,更有极具科研价值的大别山地质公园榴辉岩地质保护区……
目前小集镇已初具规模,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观赏别具一格的美丽风景、身处沁人心脾的天然氧吧、品尝原汁原味的农家土菜,庐镇会让您融于自然而留连忘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