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学学科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合集下载

微观粒子物理学的新发现与展望

微观粒子物理学的新发现与展望

微观粒子物理学的新发现与展望微观粒子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即微观粒子的学科。

微观粒子包括了银子、夸克、电子等等。

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又是构成宏观实体物体、人类甚至整个宇宙的基础。

因此,微观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将直接关系到人类对于自然界本质的认识和技术的发展水平。

接下来,本文将围绕着微观粒子物理学的研究现状,新发现和展望进行探讨。

微观粒子物理学的研究现状人类对微观粒子的探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但真正的微观粒子物理学的发端,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的原子物理学。

经过几个世纪的探索,我们现在已经能够通过研究微观粒子的系统性质,来较为准确地描述物质世界了。

而近年来,随着各种新科技的出现,微观粒子物理学研究空前的活跃。

物理学家们不仅仅可以通过X射线、中子、子弹和其他粒子的实验来了解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还可以通过各种相对论、电磁场和量子力学等最基本的物理规律来解释微观粒子的现象。

微观粒子物理学的新发现最近的一个重大发现是引力波的存在。

以太尔·卢曼计划和发现引力波的实验宣布了这个新领域的开头。

引力波从宇宙空间中传播,可能源自于大型的天文事件,例如黑洞碰撞。

通过测量引力波轻微的变形,可以推断出引力波的产生和传播。

另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关于夸克的发现。

夸克是最基本的组成有普通物质。

尽管人们已经知道夸克存在已有数十年之久,但是在最近,物理学家发现存在一种奇异的夸克偶素,这是由两个夸克组成的稳定粒子,而这是通常认为不可能的。

微观粒子物理学的展望微观粒子物理学的未来发展充满着挑战和机遇。

作为一个领域,物理学家必须寻找新方法来探索微观粒子物理学的世界。

最新的X射线和中子无痛成像方法的出现已经启示了我们的欣慰,使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度观察材料结构。

与此同时,使用高能粒子实验来解开物理规律的谜团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方式和相互作用。

巨大的粒子加速器如LHC,为物理学家寻找新现象提供了基础。

颗粒、颗粒学及其在一些工程领域的应用

颗粒、颗粒学及其在一些工程领域的应用

颗粒、颗粒学及其在一些工程领域的应用颗粒是物质经破碎或分裂加工过程(自然的或人工的)所得到的一组或一批在形状、体积线度等物化特性方面具某种共同特征的粒状物群体。

它可以以单体存在,但却以其群体特性为科学与应用技术所关注。

颗粒形状可以是球状的,也可以是非球状的;颗粒的体积线度可以为纳米级、微米级、毫米级,也可以更大或更小;颗粒可以是有机的(如生物菌等)或无机的。

颗粒学是一门跨学科、跨技术、跨行业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它研究的内容包括颗粒的形成、颗粒的行为与性质和颗粒应用测试技术。

由于其横跨范围的广泛性和基础理论的多科性,所以颗粒学可被看为是一门复杂于一般工程技术的工程科学。

它既与若干基础科学相毗邻,又与工艺、工程应用技术密切相关。

应该指出,随着光电技术、激光技术的发展,近三十年来,颗粒参数计量测试技术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半导体激光器取代了传统的白炽灯光源,不仅大大提高了测试灵敏度、稳定性,而且也大大地扩展了可测的粒径范围;也正是因为激光器的出现,才使得颗粒速度与粒径的同时测量成为可能。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大多是固体颗粒:土壤、砂石、大气与水中的有机与无机颗粒尘埃等等。

它们有的造福于人类,有的则为害于人类,威胁着健康和各种机械的安全运转,被视为“污染颗粒”。

广义地说,颗粒也可以由气体或液体组成,称液体颗粒或气体颗粒。

如燃烧室中喷嘴喷出的雾滴,是气体中的液体颗粒,液压油、燃油中的水滴是液体中的液体颗粒;滑油、液压油、推进剂中的微小气泡和战斗机翻转时油箱中的气泡,是液体中的气体颗粒;在自然界则更是如此,人类环境、宇宙空间,从星际尘埃到足下土地,从天空、山川,到田地、河流,到处皆有颗粒。

因此,从宏观上看,可以说物质的世界是颗粒的世界。

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颗粒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颗粒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已深入到兵器、航空、航天、航海、化工、冶金、石油、煤炭、电力、轻工、环保、地质、水利、医药、食品、气象、材料以及交通运输等许多领域中。

中药配方颗粒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药配方颗粒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药配方颗粒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药配方颗粒技术是近年来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发展方向,其发展现状与趋势如下:
1. 发展现状:
(1)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逐渐加深,中药配方颗粒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生产企业也在不断增加。

目前,国内已有数百家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年产值达到数十亿元。

(2)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需要采用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等技术,这些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同时,新型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也在不断涌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为了保障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安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包括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贮存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提高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和安全性。

2. 发展趋势:
(1)个性化定制将成为主流: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中药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

未来,中药配方颗粒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定制,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智能化生产将成为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
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也将越来越智能化。

通过智能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3)国际合作将加强:中药配方颗粒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未来,中药配方颗粒将加强与国际上的合作交流,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纳米颗粒的现状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前景

纳米颗粒的现状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前景

纳米颗粒的现状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前景引言:纳米技术是21世纪最具前景的科学领域之一,纳米颗粒作为纳米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纳米颗粒的现状进行概述,并展望未来五至十年纳米颗粒的发展前景。

一、纳米颗粒的定义和特点纳米颗粒是指在三个维度上尺寸小于100纳米的颗粒,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相对于传统颗粒,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较高的比表面积,使其具有独特的性能,能够广泛应用于材料、生物医学、能源和环境等领域。

二、纳米颗粒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现状1.材料领域:纳米颗粒可以用于制备高性能陶瓷、复合材料、光电材料等,在电子、光电子、材料加工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2.生物医学领域:纳米颗粒可用于药物传递、肿瘤治疗、生物成像等,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3.能源领域:纳米颗粒可用于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储能材料等,在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和减少能源消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4.环境领域:纳米颗粒可以应用于水处理、大气净化、土壤修复等,能够高效去除有害物质,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三、纳米颗粒发展的挑战纳米颗粒的应用虽然非常广泛,但其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纳米颗粒的合成和表征技术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颗粒的制备精度和一致性。

其次,纳米颗粒的生物安全性需要深入研究,以确保其在生物医学和环境领域的应用能够经受住长期考验。

此外,纳米颗粒的大规模制备和商业化应用也是一个挑战,需要解决成本和产能的问题。

四、未来五至十年纳米颗粒的发展前景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纳米颗粒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在材料领域,纳米颗粒有望实现高性能材料的定制化设计和制备,为材料科学带来新的突破。

在生物医学领域,纳米颗粒将更多地应用于基因治疗、细胞修复等领域,为疾病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在能源领域,纳米颗粒有望应用于高效储能材料、光催化材料等,推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领域,纳米颗粒将成为新一代的环境治理工具,解决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

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和研究进展

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和研究进展

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和研究进展粒子物理学是物理学中最热门的领域之一,它致力于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最基础的构成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而且具有曲折。

我们在这里总结了粒子物理学发展的历程以及最近的研究进展。

第一阶段:粒子的发现粒子物理学起源于20世纪初。

当时,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概念: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

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了原子不是不可分割的。

在1920年代,发现了一种新的粒子——质子和中子。

这两种粒子是原子核中的基本成分并且命名为核子。

然而,科学家们很快就发现了更多的粒子,如π介子,光子,μ子、K介子等等。

第二阶段:整合和气象学在20世纪4、50年代,粒子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随着物理学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开始整合起不同的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为粒子物理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气象学是粒子物理学的一个分支,涉及一系列用于研究物质和射线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仪器工具。

这项技术使得研究者能够深入研究粒子相互作用,精细测量粒子的性质等等。

第三阶段:强相互作用1954年,钱伯斯和史瓦西在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具有里奇纳规范不变性的量子色动力学(QCD)观点,从而标志着强作用的现代理论的起始。

强作用是宇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这种力量比电磁力量和弱力更强。

强作用关注的是与粒子相互作用的质子和中子等粒子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四阶段:发现粒子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新的粒子被不断发现。

其中最著名的是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它使得人们完整地理解了物质与宇宙的基本结构。

科学家们相信,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对于理解物质本质以及宇宙运作规律非常重要。

未来的发展前景随着当今世界各科技领域迅猛发展,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也愈来愈重要。

粒子物理学目前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理解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研究者不断尝试寻找更小、更基本的粒子和反物质,并且预计将有新的领域被发现并应用于其他领域。

未来,随着技术的提高,粒子物理学将更加深入研究物质和射线之间的相互作用,加速物质的研究,拓宽人类对宇宙的理解,为人们创造出更多有益的研究合作的可能性。

中国颗粒学会XXXX度工作总结

中国颗粒学会XXXX度工作总结

中国颗粒学会XXXX度工作总结XXXX年,中国颗粒学会在中国科协和挂靠单位的领导和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衫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学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紧密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在组织科技工作者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出版学术期刊和加强自身建设等多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XXXX年工作总结1.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推动学科进步开展学术交流是学会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学会的立会之本、活力之源,学会及所属各专委会均非常重视学术交流活动。

依照学会工作惯例,学会与各专委会的学术年会隔年举办,今年为专委会学术年会年:➢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由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吉林省气象局、吉林省气象学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于7月26-8月1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

本次会议收到论文和摘要数量上为历年最多,内容涉及气溶胶物理化学特性及源解析、气溶胶测量与仪器分析、气溶胶污染及监测技术、气溶胶的气候、环境与健康效应、气溶胶与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等五个方面,基本涵盖了气溶胶领域的大部分研究内容。

参会人数约200人,包括台湾香港学者30余名,以及若干名来自美国、德国、印度的国际知名气溶胶专家,也有数家优秀的仪器厂商参与,会议口头报告达到了80个。

会议评选颁发了第二届中国气溶胶研究青年科学家奖。

会议中气溶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得到了充分的总结与交流,为气溶胶研究学者提供了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个平台,也是广大青年科技人员学习提高难得的课堂,更是一个增加海峡两岸的科学家感情、增进了解、促进两岸科技合作的很好的机会。

两岸与会者纷纷表示此次会议收获良多,希望这样学术交流会议能够继续举办下去!➢第六届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术研讨会由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主办,内蒙古科技大学承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术研讨会”于8月15~18日在内蒙古包头成功举办。

粒子物理学的研究进展

粒子物理学的研究进展

粒子物理学的研究进展粒子物理学是关于物质组成以及相互作用的研究领域,它深入探索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最基本结构和基本力量。

自20世纪初以来,粒子物理学一直是科学界的重要领域,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我们对物质的组成和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粒子物理学的一些重要研究进展。

一、标准模型的建立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随着科学家们对基本粒子的实验研究逐渐取得突破,标准模型逐渐建立起来。

标准模型将基本粒子分为两类:费米子和玻色子。

费米子包括了夸克和轻子,而玻色子则包括了光子、胶子和弱介子等。

这一体系结构的建立使得粒子物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强相互作用的描述强相互作用是标准模型的核心之一,描述了夸克和胶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20世纪70年代初,格拉希科夫等科学家提出了量子色动力学(QCD)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强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这一理论认为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胶子介导,形成了稳定的质子和中子等核子。

三、电弱统一理论电弱统一理论是标准模型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描述了电磁力和弱力的统一。

20世纪70年代,萨拉姆等科学家提出了电弱统一理论,将电磁力和弱力描述为同一种力,并预言了电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粒子——W玻色子和Z玻色子。

这一理论的验证成为后来的实验任务之一。

四、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希格斯玻色子是标准模型中的最后一块拼图。

在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ATLAS和CMS实验团队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成功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并证实了标准模型的一部分。

这一发现对于揭示粒子物理学的更深层次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五、中微子实验的突破中微子是标准模型中的基本粒子之一,它具有极低的质量和几乎没有相互作用的特点。

近年来,中微子实验取得了重要突破,科学家们发现中微子可以发生物种转换,即从一种类型的中微子转变成另一种类型。

这一发现引发了对中微子物理学的新一轮研究和探索。

总结:粒子物理学的研究进展为我们揭示了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和相互作用规律。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中药颗粒剂是将中药颗粒经过提取、浓缩、干燥等工艺制成的成品,具有易于携带、使用方便、药效稳定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也日益迅速,本文将就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中药颗粒剂的研究现状1.中药颗粒剂的成分分析近年来,随着化学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对中药颗粒剂的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分析中药颗粒剂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结构,进而揭示其药效物质的变化规律。

这为中药颗粒剂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2.中药颗粒剂的制备工艺研究制备工艺是影响中药颗粒剂质量的重要因素,针对中药原料的不同特点和药效成分的稳定性,研究人员通过不断改进工艺参数和生产设备,提高了中药颗粒剂的生产效率和品质稳定性。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适用于中药颗粒剂生产的成熟工艺,并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中药颗粒剂的药效评价研究为了验证中药颗粒剂的药效和安全性,研究人员针对不同的中药颗粒剂进行了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并开展了药效评价研究。

通过系统监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及对动物进行药效学、毒性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得出了中药颗粒剂的药效评价结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中药颗粒剂的研究重点1.提高中药颗粒剂的稳定性中药颗粒剂在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光、热、湿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导致药效成分的降解和变化。

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有效的方法,提高中药颗粒剂的稳定性,延长其保质期,保证其药效不受损失。

采用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等新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中药颗粒剂在生产过程中的热敏性,提高其稳定性。

2.提高中药颗粒剂的药效中药颗粒剂的药效直接关系到其临床疗效,因此提高中药颗粒剂的药效是研究人员的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药物配伍原理和优化提取工艺,可以提高中药颗粒剂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和含量,从而增强其药效。

通过药效物质的相互作用研究,可以提高中药颗粒剂的整体疗效,促进其临床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万吨/年矿渣工业化装置投入试生产 –失败
颗粒的应用研究
compressive strength /MPa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30 60
P0
P1
P2
P3
P4
P5
P6
(0,3) m、(3,16) m和
(16,32) m的熟料强度发
目录
1 颗粒学概述
2 颗粒学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3 颗粒学现状与展望
颗粒测试学 纳米颗粒研究 气溶胶科学技术
4 结语
颗粒制备与处理 颗粒多相流(流态化)工程学

1、颗粒学概述

❖颗粒学

Particuology


拉丁前缀
希腊后缀

particula
logia
(颗粒)
(学问)
图片,

❖颗粒学
流 颗
8 6 4 2 0 0.01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0.1
1
10
Particle Size( m)
100
1000
❖ (a) 研磨前 (b)研磨后
2008年与南京铅锌银锰矿集团合作项目
973项目资助高效节能工业应用粉磨装置
973项目资助模高型效装节置能图工业应用粉磨装置
应用广,快,但分散困难 气溶胶分析 气溶胶分析,有标准 动态快速,应用广,有标准,但分散困难 可测较高浓度 可测较高浓度 有ISO标准,但分散困难 分散困难 有标准 需另外检测方法配套 需另外检测方法配套 测铁磁性颗粒 分明、暗场,有标准
3.2、 颗粒制备与处理的研究进展
内容
颗粒制备、表面处理、应用、制备工艺与设备、辅助过程 与设备(包括造粒、浓缩、过滤、提纯、干燥、包装、输运、 收集、除尘、计量与控制等)
粒度范围/μm
0.001~10
0.003~30 0.005~1 0.005~0.2 0.05~8000 0.01~100 0.001~1200 0.02~30 0.003~30 0.003~0.5 0.02~50 0.001~500 <0.01 0.001~200
特点
应用广,可测分子量,有标准,但分散困难
3.1、 颗粒测试学研究进展
我国的激光粒度仪 时期:自80年代开始
原理:基于静态光散射原理的仪器
主要研制单位:包括天津大学,济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丹东仪 表所等。
丹东百特 的两种微纳 结构
样品池
近十年的突破
华南师大 折射率测量
珠海欧美克 全自动系统
不同形状、 大颗粒的散 射光分布的 计算
-2.36+2.00mm
0.1
-3.35+2.36mm
-4.00+3.35mm
-4.75+4.00mm
0.01
i
W (t)/W (0)
i
1E-3
φ20×20mm 钢 锻 粉
磨 -2.00+1.70mm 粒 级
熟料粉碎速率最高。
1E-4
0
1
2
3
4
5
Grinding time, minutes
粉磨动力学动力学研究
颗粒的可控生长是化学法合成颗粒的关键 。
3.2、 颗粒制备与处理的研究进展
(一)颗粒的物理制备
(3)颗粒形状控制技术
(4)助磨技术
(5)数字化制造与模拟技术
3.2、 颗粒制备与处理的研究进展
研究颗粒形成、形 态(貌)、性能、运

动(流动)和变化规 律及其工程应用的科

学。


2、颗粒学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颗粒学 跨学科、跨理、工、农、医等领域
交叉性强,技术的实用性强
特点
领域
涉及能源、化工、材料、建材、轻工、冶 金、电子、气象、食品、医药、环境、航空 和 航天等多个领域
颗粒表征(测量)、颗粒制备与处理、 颗粒多相流(如流态化)、超微(纳米)颗 粒、气溶胶 —— 工程应用
测试基础 理论
数据反演算 法的改进
该方法对高达 20%的噪声仍 可获得满意结 果
3.1、 颗粒测试学研究进展
3.1、 颗粒测试学研究进展
纳米粒度及粒度分布测量方法一览表
分析方法
光子相关光谱 或动态光散射 电泳光散射 电迁移 扩散电池 激光衍射 超声谱 电声谱 离心沉降 浊度法 X光小角散射 毛细管流动色谱 场流分级 穆斯堡尔谱 电镜
6万吨/年1250目超细粉体粉碎生产车间(2000年)
超细氧化锌(ZnO)颗粒的粒度分布
Volume (%)
Volume (%)
7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6
5
4
3
2
1
0.01
0.1
1
10
100
1000
Particle Size (m)
20 18 16 14 12 10
3.2、 颗粒制备与处理的研究进展
(二)颗粒的化学制备
原理
通过外部环境的改变或化学反应,使溶质从过饱和
的分散相(气相或液相)中析出,形成固体。
特点
化学反应容易实现对颗粒组分、形貌和粒径分布的 控制,可以得到纳米级的均匀颗粒。
方法
化学沉淀法、溶胶-凝胶法(Sol-Gel)、微乳液法、水 /溶剂热合成法、高温燃烧合成法、热分解法、模板合 成法,以及电解法等。
展最快,28d达到最大;
(32,45) m和(45,64) m
强度持续增长,呈线性;
(64,80) m强度最低;
P0,未分级熟料,强度最
高; 90 120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330 360 390
curing age /d
试验在重复验证中
P0:未分级熟料;P1(0,3) m;P2 (3,16) m ;P3 (16,32) m; P4 (32,45) m; P5(45,64) m;P6(64,80) m
(一)颗粒的物理制备
(1)不同尺度颗粒的物理制备(粉磨)
3.2、 颗粒制备与处理的研究进展
(一)颗粒的物理制备
(2)颗粒粉磨
粉磨
气流磨、分级试验平台
砂磨机、气流磨
3.2、 颗粒制备与处理的研究进展
(一)颗粒的物理制备
(3)颗粒分级(选粉机)
照片,
1
-1.70+1.18mm
-2.00+1.70mm
学科
3、现状与展望
3.1、 颗粒测试学研究进展
激光粒度分析仪 以激光作为探测光源的粒度分析仪器
静态光散射原理
根据不同大小的 颗粒对光的散射有 不同的角分布的原 理
静态光散射 原理
1
动态光 散射原理
2
原理
4
光脉动法 粒度仪
3
光阻法颗 粒计数器
动态光散射(光子 相关光谱)原理
根据微小颗粒(通常 小于1 μm)在液体中 的布朗运动,引起散 射光的频率移动(或 相位变化),散射光 相互干涉,使得某观 察点上散射光强随时 间变化的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