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形件拉深模具设计说明
拉深件模具设计说明

筒形工具盒学 校: 机电学院 专 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 班 级: 10大模一班 姓 名: 林佳佳学 号: 2号指导老师:徐秋如老师 完成时间:2012年7月6日>\\\\\\\\\\\\".、-• -•、••X X X X、-•-•-•-•-•--•-•-•--•-•-•--•-•-•--•-•-•--•-•/ // // // // // //// /目录第一章工件的工艺性分析 (1)1. 1工艺性分析 01・2拉深时的工艺性 (1)1・3材料的工艺性 (2)第二章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 (1)第三章拉深工序尺寸的确定 (3)第四章必要的工艺计算 (5)4.1排样方案的确定及计算 (5)4・2冲压力的计算 (6)4.3压力中心的计算 (8)4・4工作尺寸的计算 (8)第五章模具的总体设计 (8)5.1模具类型的选择 (9)5・2定位方式的选择 (9)5.3料方式的控制 (10)5.4卸料零件的确定 (9)5.5顶件装置的确定 (9)5.6导向方式的选择 (10)第六章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 (10)6.1凸凹模 (10)6.2拉深凸模 (11)6.3落料凹模 (11)第七章辅助装置的设计 (12)7.1固定卸料装置 (12)7.2刚性推件装置 (12)7.3螺钉与销钉的选择 (12)7. 4弹性压边装置 (12)第八章模架的选用 (12)心得小结.................................................................... ・・14参考文献..................................................................... ・14\\\\\,‘,‘,‘',‘///',‘///',‘///',‘///',‘///',‘///',‘/零件图拉深件的工艺性是指拉深件对拉深工艺的适应性。
带凸缘拉深件模具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宽凸缘圆筒形件拉深模具设计。
设计与计算步骤:1. 拉深工艺计算(1)修边余量的确定查表4-2(来自《冲压模具课程设计指导与范例》——化学工业出版社,以下所查各表均出自此)得修边余量∆R=4.3(2)毛坯尺寸的计算查表4-4,知222212124342()4d d h r d d r d d ππ+++++-其中1d =72,2d =78,3d =84,4d =109.6,r=3,h=32 计算出D=152mm 。
(3)确定拉深次数和拉深系数查表4-9得工件第一次拉深的最大相对高度11/0.6h d = 查表4-10得第一次拉深时的拉深系数10.51m =/0.487h d =<11/0.6h d =,所以工件可一次拉出。
2. 拉深力的计算查表4-19. 13 3.14722410 1.1203.9l b F d t k KN πσ==⨯⨯⨯⨯=3. 压边力和压边装置的设计查表4-11,确定此拉深工艺需要采用压边圈,采用弹性压边装置td11-推杆; 12-推板;13-紧固螺钉; 14-紧固螺栓; 15-空心垫板; 16-压边圈; 17-螺母; 18-下模座压边力的计算: 221[(2)]4Y A F D d r P π=-+查表4-27、4-28。
计算得:22[152(7229.6)]334.8,49.6Y A F KN π=-+⨯⨯===其中r 4.压力机吨位的选择203.934.8238.7KN F F F >+=+=压拉压力机行程应满足:S>2.5h 100mm =工件 根据表9-9,选择压力机型号J23-80。
其主要技术规格如下。
KN mm mm mm mm⨯公称压力:1000最大装模高度:480工作台尺寸:7101080连杆调节量:100滑块行程:1305.拉深模结构设计(1)拉深凸、凹模圆角半径a.凹模圆角半径r 9.6A === b.凸模圆角半径(0.6~1)0.89.67.68T A r r ==⨯= (2)拉深凸、凹模间隙查表4-32,取单边间隙Z/2=2.2mm(3)凸、凹模工作零件尺寸计算A0.12A max00000T max T0.080.08D(0.75)80d0.75Z75.6DDδδ++---=-∆==-∆-==凹模尺寸凸模尺寸()(80-0-4.4)其中A Tδδ、由表4-34查取。
圆筒形件的拉深

1.1 拉深系数
1) 材料的力学性能
3) 材料的表面质量
5) 润滑条件
圆筒形件的拉深
2) 材料的相对厚度 t/D
及压边圈的使用 4)
拉深次数
6) 拉深速度
1.2 拉深次数的确定
圆筒形件的拉深
拉深件一般经过几次拉深才能达到最终 尺寸形状。如果拉深件总的拉深系数 m总 大 于第一次允许的极限拉深系数 m1,即: m总> m1。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1.1 拉深系数
圆筒形件的拉深
拉深系数表示拉深后圆筒形件的直 径 d 与拉深前毛坯(或半成品)的直径 D 之比。拉深系数表示拉深时板料的变 形程度,用符号 m 表示。M 是小于1的 系数,m 值越小,说明拉深时变形程度
越大。
1.1 拉深系数
圆筒形件的拉深工件总的Fra bibliotek形系数:圆 筒 形 件 的 多 次 拉 深
说明拉深该工件的实际变形程度比第一
次容许的极限变形程度要小,工件可以一次
拉成。否则需要多次拉深才能成形。
圆筒形件的拉深
1.3 各次拉深工序尺寸的确定
圆筒形件的拉深
1.3 各次拉深工序尺寸的确定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圆筒件首次拉深模设计说明书

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说明书圆筒件首次拉深模设计学院(系):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 冲压工艺与模具的发展方向 (1)1.2 我国模具技术的发展趋势 (1)第2章分析零件的工艺性 (4)2.1 工艺分析 (4)2.2 材料分析 (5)2.3 毛坯计算 (5)第3章确定工艺方案和模具总体设计 (7)3.1 确定工艺方案 (7)3.2 模具类型的选择 (7)3.3 送料方式的选择 (7)3.4 定位方式的选择 (7)3.5 卸料、出件方式的选择 (7)3.6 导向方式的选择 (8)第4章拉深模主要工艺参数的计算 (9)4.1 拉深工艺 (9)4.2 初选压力机 (9)4.3计算凸、凹模刃口尺寸及公差 (9)第5章模具主要零件的设计 (11)5.1主要工作零件的设计 (11)5.1.1 凸模的结构设计 (11)5.1.2 凹模的结构设计 (11)5.1.3 定位机构的设计 (12)5.2 模柄及固定零件 (12)5.3 压力机技术参数的校核 (14)参考文献 (16)第一章绪论1.1 冲压工艺与模具的发展方向成形工艺与理论的研究近年来,冲压成形工艺有很多新的进展,特别是精密冲裁、精密成形、精密剪切、复合材料成形、超塑性成形、软模成形以及电磁成形等新工艺日新月异,冲压件的精度日趋精确,生产率也有极大提高,正在把冲压加工提高到高品质的、新的发展水平。
前几年的精密冲压主要市是指对平板零件进行精密冲裁,而现在,除了精密冲裁外还可兼有精密弯曲、拉深、压印等,可以进行复杂零件的立体精密成形。
过去的精密冲裁只能对厚度为5~8mm以下的中板或薄板进行加工,而现在可以对厚度达25mm 的厚板实现精密冲裁,并可对σb >900MPa的高强度合金材料进行精冲。
由于引入了CAE,冲压成形已从原来的对应力应变进行有限元等分析而逐步发展到采用计算机进行工艺过程的模拟与分析,以实现冲压过程的优化设计。
[机械电子]圆筒形件拉深模设计
![[机械电子]圆筒形件拉深模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afb6e40856a561253d36f83.png)
按功能分类
(1)经济型数控车床 采用步进电动机和单片机对普通车床 的进给 系统进 行改造 后形成 的简易 型数控 车床, 成本较 低,但 自动化 程度和 功能都 比较差 ,车削 加工精 度也不 高,适 用于要 求不高 的回转 类零件 的车削 加工。
(2)普通数控车床 根据车削加工要求在结构上进行专门 设计并 配备通 用数控 系统而 形成的 数控车 床,数 控系统 功能强 ,自动 化程度 和加工 精度也 比较高 ,适用 于一般 回转类 零件的 车削加 工。这 种数控 车床可 同时控 制两个 坐标轴 ,即X轴 和Z轴 。
圆筒形件拉深模设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拉深变形规律及拉深件质量影响因素; 2.掌握拉深工艺计算方法。 3.掌握拉深工艺性分析与工艺设计方法; 4.认识拉深模典型结构及特点,掌握拉深模工作零件设计方 法; 5.掌握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圆筒形件拉深模设计
本学习情境重点:
1.拉深变形规律及拉深件质量影响因素; 2.拉深工艺计算方法; 3.拉深工艺性分析与工艺方案制定; 4.拉深模典型结构与结构设计; 5.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热处理的高速钢,又叫作白钢。
硬质合金 硬质合金由难熔材料的碳化钨、碳 化钛和 钴的粉 末,在 高压下 成形, 经1350-1560摄氏度 高温烧
结而成的。具有极高的硬度,常温下 可达HR A92, 仅次于 金刚石 ;红硬 性很好 ,在1000摄氏 度左右 仍能保 持良好 的切削 机能; 具有较 高使用 强度, 抗弯
圆筒形件拉深模设计
第一节 拉深基本原理
(2)网格变化
① 筒底 无变化
② 筒壁 无变化
③ 凸缘区 径向伸长,切向压缩。
(2)拉深变形特点
第一节 圆筒形零件拉深讲解

筒壁传力区拉裂: 由于拉应力超过抗拉强度引起板料断裂。
一、无凸缘圆筒形零件拉深 4、圆筒形零件拉深成形的缺陷及防止措施
1)凸缘变形区的起皱 主要决定于:
切向压应力σ3的大小,越大越容易失稳起皱; 凸缘区板料本身的抵抗失稳的能力。
凸缘宽度越大,厚度越薄,材料弹性模量和硬化模量越小, 抵抗失稳能力越差。
第n次拉深系数: mn=dn/dn-1
6、拉深系数的确定 1)拉深系数的概念
拉深系数m 表示拉深前后坯料(工序件)直径的变化率.
m 愈小,说明拉深变形程度愈大,相反变形程度愈小. 拉深件的总拉深系数等于各次拉深系数的乘积,即
若m 取得过小,会使拉深件起皱、断裂或严重变薄超差。 极限拉深系数: 工件在危险断面不至拉破时,所能达到的最小拉深系数mmin。
压料装置产生的压料力Fy大小应适当;
在保证变形区不起皱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小的压料力。 理想的压料力是随起皱可能性变化而变。
9、圆筒形零件拉深的压料力和拉深力
2)拉深力与压力机的公称压力 ①拉深力F
按经验公式可计算出圆筒形件带压料装置和不带压料装置的 首次拉深和以后各次拉深的拉深力。 ②压力机的公称压力
②金属的流动过程 工艺网格实验 材料转移:高度、厚度发生变化。
③拉深变形过程
外力
凸缘产生内应力: 径向拉应力σ1;切向压应力σ3
凸缘塑性变形: 径向伸长,切向压缩,形成筒壁
直径为d高度为H的圆筒形件(H>(D-d)/2)
拉深单元变形动画
一、无凸缘圆筒形零件拉深
2、圆筒形零件拉深过程中坯料内的应力与应变状态 拉深过程中某一瞬间坯料所处的状态
当筒壁拉应力超过筒壁材料的抗拉强度时,拉深件就会在 底部圆角与筒壁相切处——“危险断面”产生破裂。
桶盖拉伸模设计说明书

桶盖拉伸模设计说明书零件名称:桶盖生产批量:中批量材料:08F厚度:1mm一、拉伸件工艺制件为无凸缘圆筒形零件,要求外形尺寸,对厚度变化没有要求。
制件的形状满足拉伸工艺要求。
底部圆角半径r=4mm,大于拉伸凸模圆角半径rt[rt=(2~3)t=(2~3)x1=2~3](t为板料厚度),满足首次拉伸对圆角的半径的要求。
二、拉伸件方案的确定一般来说,有这一些拉深方案:首次拉伸膜(包括:无压边圈的简单拉深模,有压边圈的简单拉深模,双动压力机使用的首次拉深模)和后续工序拉深模。
由于本次课设题目中有压边圈参与工件成型,同时经过对拉深系数的计算可知不需要后续工序拉深,而且经过对制件工艺性分析,工件适合拉伸成形,故采用单工序拉伸模在单动压力机上拉伸。
三、拉伸模结构形式的确定(1)、采用的结构形式拉伸模结构采用带压边圈的倒装式结构,采用这种装置的优势是可以采用通用的弹顶装置。
(2)、模具结构特点及工作过程这种拉伸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造容易。
工作时将毛胚放入压边圈上的定位销或定位板内,上模下降,弹性压边圈先将毛胚压住,然后凸模对毛胚进行拉深。
当拉深结束上模回升时,包在凸模上的工件被压边圈顶出,并由推件板把工件从凹模内推下。
这里弹性压力圈不仅起压边作用,而且还起定位和卸件作用。
凸模上须开设配气孔,以防拉伸紧吸凸模上而造成卸件困难。
采用倒装式结构,方便在空间位置较大的下模部分安装和调节压边装置。
四、拉伸毛胚尺寸的计算H=h+h1 (H为拉伸件高度 h为原位拉深件高度 h1为修边余量)(1)确定修边余量h1该件h=25,d=80所以h1=h/d=25/80=0.3125因为h1<料厚(1mm)故该件在拉深时不需要修边余量(2)计算毛胚直径因为板料厚为1mm,故用中线尺寸计算。
D=(d2+4Hd-1.72dr-0.57r2)1/2= ( 802+4x79x25-1.72x79x4-0.57x42)1/2=116.5691211式中 D为拉伸件毛胚尺寸,mmr为拉伸件底部圆角半径,mm毛胚圆孔直径:d2=23-2x(7-0.43x4-0.72x1)=13.88(3)拉伸系数与拉伸次数的确定1)拉伸系数的确定工件总的拉伸系数为m总=d/D=79/116.5691211=0.677712) 拉伸次数的确定毛胚相对厚度为t/D=1/116.5691211x100%=0.85786%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首次拉伸的极限拉伸系数m=0.54因为 m总=0.67771所以 m>m总所以工件可一次拉伸成形(4)拉伸力的计算拉伸所需要的压力:P总=P拉+P压P拉=3.14x432dtK=3.14x432x79x1x0.6=38.578P 压=Ap=3.14(116.56912112-802)x3/4=17.303 P总=39+17=56式中 P拉为拉深力,NP压为压深力,NK为修正系数一般为0.5~0.8432为拉深件材料的抗拉强度,MPaA为有效边面积,mm2P为单位压边力,MPa,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取p=3MPa五、拉伸模零件的设计(1)凹、凸模间隙的计算Z=1.05t=1.05x1=1.05(2)凹、凸模的圆角半径的计算1)凹模的圆角半径r a,一般来说,大的r a可以降低拉伸系数,还可以提高拉伸件的质量,所以r a迎尽可能取大些。
有凸缘筒形件拉深设计说明书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本科毕业论文有凸缘筒形件成型工艺与工装设计The process planning of the drawing of the tube-shaped flangepart.学院名称:材料学院专业班级:材料成型052学生姓名:秦亚飞指导教师姓名:刘忠德指导教师职称:教授2009年 5 月目录摘要 (1)引言 (1)第一章有凸缘筒形件拉深工艺分析 (1)§1.1 零件冲压工艺分析 (1)§1.2 拟定工艺方案 (1)1.2.1 冲压工序分析 (1)1.2.2判断拉深次数 (2)1.2.3判断是否需要压边力 (2)1.2.4确定各次拉深系数 (2)1.2.5确定各次拉深圆角半径 (3)1.2.6计算拉深高度 (3)1.2.7拟定工序图 (3)1.2.8拟定工艺方案 (3)§1.3 毛坯尺寸及排样设计 (4)1.3.1毛坯尺寸设计 (4)1.3.2排样设计 (4)第二章通过压力计算初选压力机 (5)§2.1 落料力的计算 (5)§2.2 正拉深相关力的计算 (5)2.2.1拉深力的计算 (5)§2.3 反拉深相关力的计算 (6)2.3.1 拉深力的计算 (6)2.3.2压边力的计算 (6)§2.4 压力机的选择 (6)2.4.1公称压力的计算 (6)2.4.2选择压力机 (6)第三章模具工作部分尺寸计算 (7)§3.1正拉深部分 (7)§3.2反拉深部分 (8)第四章模具结构设计 (9)§4.1复合模 (9)4.1.1 复合模的特点 (9)4.1.2 最小壁厚 (9)§4.2复合模正装与倒装的比较 (10)§4.3模具结构选择 (13)第五章模具主要零部件设计 (15)§5.1 正拉深凸、凹模的设计 (15)5.1.1模壁厚的计算 (15)5.1.2高度的确定 (15)5.1.3强度的校核 (15)5.1.4最大长度校核 (15)5.1.5结构形式 (15)§5.2 凸模的设计 (16)5.2.1长度的计算 (16)5.2.2强度的校核 (16)5.2.3最大长度校核 (16)5.2.4固定形式 (16)5.2.5结构形式 (16)§5.3落料凹模的设计 (17)5.3.1模壁厚的计算 (17)5.3.2刃壁高度 (17)5.3.3模具高度计 (17)5.3.4固定形式 (17)5.3.5结构形式 (17)§5.4落料凸模的设计 (18)5.4.1壁厚的计算 (18)5.4.2高度的计算 (18)5.4.3外缘直径D的计算 (18)5.4.4结构形式 (18)§5.5卸料板的设计 (19)5.5.1直径的计算 (19)5.5.2厚度的计算 (19)§5.6导料板的设计 (19)5.6.1直径的计算 (19)5.6.2厚度的计算 (19)§5.7压料装置的设计 (19)5.7.1结构形式 (19)5.7.2橡胶的设计 (20)§5.8顶料装置的设计 (20)第六章压力机校核及模具安装 (21)§6.1压力机的的选用 (21)§6.2 模具安装 (21)设计小结 (22)致谢 (23)参考文献 (24)有凸缘筒形件拉深工艺分析及工装设计专业班级:材料成型052 学生姓名:秦亚飞指导教师:刘忠德职称:教授摘要:有凸缘筒形件被广泛用在很多领域和场合,例如发动机端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文如下图1所示拉深件,材料为08钢,厚度0.8mm,制件高度70mm,制件精度IT14级。
该制件形状简单,尺寸小,属普通冲压件。
试制定该工件的冲压工艺规程、设计其模具、编制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
图1一、冲压件工艺分析1、材料:该冲裁件的材料08钢是碳素工具钢,具有较好的可拉深性能。
2、零件结构:该制件为圆桶形拉深件,故对毛坯的计算要。
3、单边间隙、拉深凸凹模及拉深高度的确定应符合制件要求。
4、 凹凸模的设计应保证各工序间动作稳定。
5、 尺寸精度:零件图上所有未注公差的尺寸,属于自由尺寸,可按IT14级确定工件尺寸的公差。
查公差表可得工件基本尺寸公差为:74.0050+φ 74.0070+ 3.005+R 25.008.0+二、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类型1、工艺方案分析该工件包括落料、拉深两个基本工序,可有以下三种工艺方案:方案一:先落料,首次拉深一,再次拉深。
采用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落料+拉深复合,后拉深二。
采用复合模+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三:先落料,后二次复合拉深。
采用单工序模+复合模生产。
方案四:落料+拉深+再次拉深。
采用复合模生产。
方案一模具结构简单,但需三道工序三副模具,成本高而生产效率低,难以满足大批量生产要求。
方案二只需二副模具,工件的精度及生产效率都较高,工件精度也能满足要求,操作方便,成本较低。
方案三也只需要二副模具,制造难度大,成本也大。
方案四只需一副模具,生产效率高,操作方便,工件精度也能满足要求,但模具成本造价高。
通过对上述四种方案的分析比较,该件的冲压生产采用方案二为佳。
2、主要工艺参数的计算(1)确定修边余量该件h=70mm,h/d=70/50=1.4,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表4-10可得mmh8.3∆=则可得拉深高度HH=h+h∆=70+3.8=73.8mm(2)计算毛坯直径D由于板厚小于1mm,故可直接用工件图所示尺寸计算,不必用中线尺寸计算。
D=2257dHd-+-dR.072.14R=225⨯-⨯50⨯⨯+4⨯-7350.057505728..1≈mm130(3)确定拉深次数按毛坯相对厚度t/D=0.8/1300062.0≈和工件相对高度H/d=73.8/50=1.36 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表4-15可得n=2,初步确定需要两次拉成,同时需增加一次整形工序。
(4)计算各次拉深直径由于该工件需要两次拉深,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表4-11可得,首次拉深系数m 1和二次拉深系数m 2:m 1=0.53 m 2=0.76 初步计算各次拉深直径为: d 1= m 1D=0.53⨯130≈69mm d 2=m 2D=0.76⨯130≈50mm (5)选取凸凹模的圆角半径考虑到实际采用的拉深系数均接近其极限值,故首次拉深凹模圆角半径r 1d 应取大些,根据《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表4-7知:r 1d =10t=10⨯0.8=8 mm由《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式(4-49)和式(4-50)即:r dn =(0.7—0.8) r 1-dn 和r pn =(0.7—0.8)r dn计算各次拉深凹模与凸模的圆角半径,分别为: r 1d =8 mm r 1p =6 mm r 2d =6 mm r 2p =5 mm (6)计算各次工序件的高度根据《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式(4-39)计算各次拉深高度如下: H 1=1/4(D 11112/57.072.1d r r d ++)=1/4(69/657.0672.16969/13022⨯+⨯+-)=49mmH2=1/4=(D22222/57.072.1/drrd++)=1/4=(50/557.0572.15050/13022⨯+⨯+-) 74≈mm(7)画出工序件简图工序简图如下图2所示:图2三、确定排样图和裁板方案1、制件的毛坯为简单的圆形件,而且尺寸比较小,考虑到操作方便,宜采用单排。
于t=0.8mm,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附表7轧制薄钢板拟选用规格为:0.8⨯500⨯1000 的板料。
2、 排样设计图3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表2-10,确定搭边值两工件间的横搭边a 1=1.2mm ;两工件间的纵搭边a=1.0mm ;步距S=d+a=50+1=51mm ; 条料宽度B=(D+2a 1+∆)0∆-=52.804.0-故一个步距内的材料利用率1η为: 1η=A/BS ⨯10000 =π2)2/(d /BS ⨯10000=72.900由于直板材料选取0.8⨯500⨯1000 故每块板料可裁剪9⨯19=171个工件 故每块板料(0.8⨯500⨯1000)的利用率为: η=nA/LB ⨯10000 =171π(d/2)2⨯10000 =6700四、计算工序冲压力、压力中心以及初选压力机1、落料力的计算F 落料=1.3Lt b σ式中L —冲裁轮廓的总长度;t —板料厚度;b σ--板料的抗拉强度 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附表1可知:b σ=400MPa 。
故:F 落料=1.3⨯2⨯π⨯25⨯25⨯0.8⨯400=65.31KN2、 卸料力1Q F 和顶件力3Q F 的计算 1Q F =K 1F 落料 3Q F =K 3 F 落料式中K 1为卸料力系数,K 3为顶件力系数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表1-7知:K 1=0.050;K 3 =0.08 故: 1Q F =K 1F 落料 =0.05⨯65.31 =3.27KN 3Q F =K 3 F 落料 =0.08⨯65.31 =5.22KN 3、压边力的计算采用压边的目的是为力防止变形区板料在拉深过程中的起皱,拉深时压扁力必须适当,压边力过大会引起拉伸力的增加,甚至造成制件拉裂,压边力过小则会造成制件直壁或凸缘部分起皱,所以是否采用压边装置主要取决于毛坯或拉深系数m 和相对厚度t/D ⨯10000由于t/D ⨯10000=0.8/130⨯10000 =0.6200 首次拉深系数1m =0.53故: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表4-3知,两次拉深均需要采用压边装置。
压边力:Q F =q AF式中A 为初始有效面积;q F 为单位压边力(MPa ) 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表4-4可知:q F =2MPa1Q F =q AF=()[]qF R d D •+-211224凹π=()[]28269130422⨯⨯+-π=15.2 KN 2Q F =q F A 2=()[]qF R d d •+-2222124凹π=()[]2625069422⨯⨯+-π=1.44 KN4、拉深力的计算首次拉深时拉深力1F =11K t d b σπ 二次拉深时拉深力2F =22K t d b σπ式中:21,d d 为首次拉深与二次拉深时工件的直径; b σ为材料抗拉强度(MPa ); 21,K K 为修正系数。
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表4-1可知:1K =1;2K =0.85 首次拉深力:1F =11K t d b σπ=14008.069⨯⨯⨯⨯π =69.33 KN 二次拉深力:2F =22K t d b σπ=85.04008.050⨯⨯⨯⨯π =42.7 KN 故总拉深力:拉深F =1F +2F =33.69+7.42 =112.03KN由于制件属于深拉深,故确定压力机的公称压力应满足: 拉深F F )6.0~5.0(≤∑故: ∑F =67.2KN综上所述:总冲压力F =落料F + 1Q F +3Q F +1Q F +2Q F +1F +2F=202.47KN 5、 压力中心的计算图4由于是圆形工件,如图4所示,所以工件的压力中心应为圆心即o(25,25)6、压力机的选择由于该制件数亿小型制件,且精度要求不高,因此选用开始可倾压力机,它具有工作台面三面敞开,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的有点。
根据总压力选择压力机,前面已经算得压力机的公称压力为202.47 KN,查《冲压工艺与模具模具设计》表7.3提供的压力机公称压力中可选取压力机的型号为:J23-16F五、工件零件刃口尺寸的计算刃口尺寸按凹模实际尺寸配作,用配作法,因此凸模基本尺寸与凹模尺寸相同,保证单边间隙2/Z(mm)min图5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表1-3可知:042.0max =Z 03.0min =Z 拉深模的单边间隙为:Z=2/min Z =0.015 mm4/0max )(∆+∆-=x D D d式中x 为补偿刃口磨损量系数。
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表2-21可知:x=0.5 取落料的尺寸公差IT14,则公差为∆=0.4mm 所以落料凹模的尺寸为:4/0max )(∆+∆-=x D D d=(130-0.5⨯0.4)4/4.00+ =129.81.00+mm六、工件零件结构尺寸和公差的确定1、整体落料凹模板的厚度H 的确定: H=3211.0落料F k k式中1k 为凹模材料的修正系数,碳素工具钢取1k =1.3;2k为凹模厚度按刃口长度修正系数,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表2-18可知:2k=1H=3211.0落料Fkk=1.3⨯1⨯331031.651.0⨯⨯=52.35mm2、凹模板长度L的计算L=D+2C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表2-17可知:C取28—36mm,根据要求C值可取30mm故:L=D+2C=50+2⨯30=110 mm故确定凹模板外形尺寸为:110⨯110⨯52(mm)。
凸模板尺寸按配作法计算。
3、其他零件结构尺寸(1)第一次拉深①拉深凸模第一次拉深模,由于其毛坯尺寸与公差没有必要予以严格的限制,这时凸模和凹模尺寸只要取等于毛坯的过渡尺寸即可,以凸模为基准.取公差等级为IT10=0.12mm.d凸=d-0δ凸=690-0.12mmd凹=( d凸+ 2Z) 0+δ凹=(69+2×0.015)0+0.12=69.03 0+0.12mm拉深凸模采用台阶式,也是采用车床加工,与凸模固定板的配合按H7/m6的配合,拉深凸模结构如下图6所示。
图6②凸凹模结合工件外形并考虑加工,将凸凹模设计成带肩台阶式圆凸凹模,一方面加工简单,另一方面又便于装配与更换,采用车床加工,与凸凹模固定板的配合按H7/m6,凸凹模长度L=99mm,具体结构可如下图7所示。
图7③落料凹模凹模采用整体凹模,各冲裁的凹模孔均采用线切割机床加工,安排凹模在模架上的位置时,要依据计算压力中心的数据,将压力中心与模柄中心重合。
凹模的轮廓尺寸应要保证凹模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凹模板的厚度还应考虑修磨量,根据冲裁件的厚度和冲裁件的最大外形尺寸在标准中选取凹模板的各尺寸为:长230mm,宽200mm,因考虑到整套模具的整体布置要求,选其厚度为52mm,结构如下图8所示。
(2)第二次拉深模①凸模根据工件外形并考虑加工,将凸模设计成带肩台阶式圆凸凹模,一方面加工简单,另一方面又便于装配与修模,采用车床加工,与凸模固定板的配合按H7/m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