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题(二)(全国通用)-答题卡
2021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二)(浙江版)-解析版

2021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二)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yí)必定产生在朔.(shuò)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
其他那些著名的友谊佳话,外部雕饰太多了。
B.有专家提出,带有新型冠.(guān)状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失去水分,形成微小的携带病毒的飞沫核。
这些微小的飞沫核分散.(sàn)在空气中,有可能形成气溶胶,飘浮在远处,造成远距离传播。
C.《论语》多次用到“殆”字,都是作“危险”讲。
孔子主张“放郑声,远佞.(nìng)人,郑声淫,佞人殆”。
为什么要禁绝郑声?因为郑国的音乐淫糜。
为什么要远离“佞人”?因为这类人善于阿谀谄.(chǎn)媚,如果国君周围都是这些人的话就很危险。
D.推杯换盏.(zhǎn)、筷来箸.(zhú)往是中国社会普遍认同的代客习俗,推行公筷公勺不能急于求成,要先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逐渐形成新的文明习惯。
【答案】B【详解】A.“谊”读“yì”。
C.“淫糜”应写作“淫靡”。
D.“箸”应读“zhù”;“代客”应为“待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有人说,短视频是互联网行业的又一个风口。
不少短视频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地为用户推送符合其兴趣爱好的内容。
[甲]正因这种极致的“沉浸式体验”,有人感叹,“短视频就像毒药一样让人欲罢不能”。
[乙]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无感”,由此对短视频产生兴趣,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短视频作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就可能....,如果不加甄别在一次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让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受到无形冲击,甚至在跟风模仿中迷失方向。
[丙]青年风华正茂,理应让青春闪耀“奋斗”“奉献”“担当”的明媚亮色,理应培养“健康的心”,塑造“大写的人”,在人生紧要处“跑”起来。
2021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 含答案

2021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含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述题)两部分。
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历史经过几番曲折,我们开始懂得:对于伟大的文化传统,不能掉以轻心,要尊重,甚至敬畏。
古人讲汉字创始,出现“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的神秘、壮丽景象,饱含着敬畏。
近代改革方块字的构想,出于可贵的勇气,但逐渐被时代否定。
今后随着国力增长,汉字的优越性以及在世界上被普遍认同的可能性,将与时俱增。
说到书法,追究书法的根源,又出于对汉字的尊崇,至少让我们取得一种共识,便是书法创造必以汉字为基础。
字体是书体的根基,但把二者等同起来,以字体当书体,便无所谓书法;若把二者割裂开来,书法不复存在。
汉字最基本的功用是表意,不能想象三千多年的文明史可以离开文字传承。
文字传承文化,文字本身是工具又不仅止于工具。
文字自身构成庞大的文化体系,与全部中华文明融为一体。
鲁迅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着重从美学意义上谈中国汉文字。
中国文字的“意美”,经长期历史积淀变得丰富深厚,汉字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蕴涵着本民族的美感。
新高考语文2021年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二)(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1年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二)(全国通用)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能力的不断增强,环境伦理不断扩展着道德关怀对象,从生命体到地球生态圈,再到暂无生命迹象的外太空,这本身便使环境伦理研究视城得到延伸。
在荒野语境下,将地球荒野地所定义的荒野概念,扩展至距离地球居住区更遥远的外太空,从而构建起“太空荒野”的概念。
这种将“地球荒野观”投射至“太空荒野观”的建构,或许是处理太空开发伦理问题值得借鉴的路径探究方式。
1755年,塞缪尔·约翰逊在《英语辞典》中将“荒野”定义为“一片荒漠,一块孤立和未开化之地”,这一定义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英美视作标准。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的《荒野法案》将“荒野”定义为“荒野与那些人类影响处支配地位的地区相比,被认为是一个地球和它的生命群落不受人类约束的地区,在这里人类自身是一个不再停留的访客”。
如今,词典中将“荒野”定性为未耕作的或者未开发的空间,并从地球上的土地、海洋延伸到太空。
在人类对太空探索和开发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太空开发的伦理问题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公地悲剧”可能在太空开发过程中重演。
太空中的很多资源与地球上的“公地”资源一样,同时被多方持有对其的使用权,而对于每一个使用权利持有者而言,却没有阻止他人使用的权利。
这可能会导致即使人们知道公共资源过度使用必将造成资源的枯竭,但仍会抱着私心进行竞争性过度开发,从而导致资源枯竭。
其二,当前,太空不仅是科学探索的领域,还是一个关于资源掌控及利益争夺的战场。
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甚至垄断了先进的空间科学技术,在开发太空的进程中具有优先性和主导权。
但是,对于太空技术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关于“先到先得”的太空开发分配方式是否应该受制于国际太空正义规范的探讨存在必要性。
此外,先期太空开发者遗留下的“太空垃圾”有撞击其他航天器的风险,增大了后期其他国家太空探索的难度。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卷(二)附带答案及详细解析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卷(二)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6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撰、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卷一之《差》的注文中。
当然,《太玄经》注文中所谓“春节”还不是我们今天作为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个节气。
由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古人对其特别重视,而后逐渐延展开来,形成了系统的历法礼仪。
关于春节的礼俗,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地方志书,都有大量记载。
如《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称:“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亲载耒耜措之,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
”《吕氏春秋》上述记载的是先秦以前的情况,反映了上古社会对农耕的高度重视。
秦汉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淡化,而“岁旦”之日的礼仪则不断増加新内容。
尤其是从汉代开始,岁旦节庆逐渐体现出道教的文化色彩。
南北朝时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提到了正月一日,要有“爆竹”“桃符”“门神”等。
其中所谓“爆竹”,首见于《神异经》,该书旧题西汉东方朔撰,此人被道教列入仙谱,故其书所言“爆竹”当出自道教。
道教的桃符也逐渐演变为书写祝语的楹联,成为先民们过年时避凶迎祥的象征。
在桃符、爆竹流行的过程中,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体现“天地水”崇拜的“三官信仰”也在民间社会扎根。
如何看待春节礼俗?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的认知。
但我们回溯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古老的春节礼俗不仅经过了漫长历程,而且蕴含着深邃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人格完善、国家治理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感恩。
上古时代,天子为什么要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因为天地生养万物,万物就是衣食父母,人通过汲取万物滋养而生存,这是根本所在。
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文字版)高三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般情况下,数字人文都被理解为以数字技术为方法,研究人文领域的相关问题。
“数字”是方法,“人文”是对象。
这种理解固然没错,但并不全面,原因在于,它只是将“人文”作为研究的对象来看待,忽略了研究的主体性问题,而主体性是人文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更强调人文研究中的“个性”“特色”以及研究者“情感”“悟性”等因素在研究活动中的介入。
数字人文研究作为人文研究与数字技术的跨学科结合,同时包含了两个维度的趋向:其一是“人文研究数字化”,即用数字技术解决人文问题;其二是“数字技术人文化”,即以人文方式发展数字技术,让数字更人文。
作为研究方法的数字人文,其模式是将文化经典视为可编码的信息,将日常生活转换为可追溯的数据,将价值体系打。
上可识别的标签,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文本数据挖掘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文本形态。
数字人文研究者就是基于这一可视化的文本展开意义阐释。
如果说那些作为“事实本身”的经典文献和行为活动相当于人文研究的“原初文本”的话,那么,经过数字人文方式处理过而形成的新的文本形态则是“次生文本”。
相对于“原初文本”来说,“次生文本”毕竟与研究者之间“隔了一层”,需要充分调用研究者对“原初文本”的认知、对相关理论观念的理解以及对个人感性经验的体悟等。
“次生文本”是寄生于“原初文本”的,但又对“原初文本”进行了数据化处理。
(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二)学生版 3

又过了几天,通过电话(之前一个多星期没信号……)得到一个稳妥的消息:有一辆小货车会前往旱情严重的北面牧场送冰,并于当天返回乌河一带。于是父女俩决定赶去那边的亲戚家坐等车来。
事实证明,我们的脸和指纹一样独特。我们的面部特征包括瞳孔之间的距离、鼻子的大小、微笑的样子和下巴的轮廓。计算机可使用照片来绘制这些特征并将它们编织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数学方程,这些数学方程可以通过算法来访问。
人们正在把这项技术应用到世界各地,以便改善人们的生活。在某些情况下,这样做是为了方便消费者。澳大利亚国民银行正在利用微软的人脸识别技术开发一种服务,可以让顾客走到ATM前,无须银行卡即可安全取款。这些ATM可以识别顾客的面孔,然后他们就可以输入取款密码并完成交易。
然后两人出门上马,居麻送她去遥远的路边(所谓“路”,只是荒野中的两道车轮印)等车。传闻中的那辆车大约会在今天中午时分经过附近的荒野。两人的马消失在北沙梁另一面的荒野深处,我站在沙丘上看了许久。
少了两个人,我和嫂子备感寂寞。我去萨依娜家帮着绣花,下午两点才回家。结果回家推门一看,父女俩正围着矮桌吃肉……他们说,在路边等了四个小时,冻得实在受不了,只好回来了。看来车要么远远未到,要9题。
与世隔绝
李娟【注】
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与世隔绝的角落了,连月亮之上都不再神秘。我们沙漠腹心的这个沙窝子与外界也一直保持着适当的联系。这一点从大家的日常交谈中就可看出……总有哪么多话题可聊!早也聊,晚也聊,一聊就没个完。说者声情并茂,闻者惊叹连连。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才能维持这样的谈话嘛。
2021年高考语文期初模拟评估卷(二)(答案解析版)

2021年2月高二(4)部寒假学习模拟评估卷(二)参考答案1.D【解析】 A项,“《周易》认为”错误。
结合“因此,人在与自然相处时,应摈弃那种让人类走了很长弯路,只顾局部、短期利益的鼠目寸光式的行为方式,进而建立起一种从整体出发、顾全大局、高瞻远瞩的现代行为方式”分析,不是《周易》认为,是作者认为,偷换主语。
B项,“……动态开放系统,从而……变化日新”错误。
结合“在太极整体观的基础上,《周易》进一步指出,天地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生生不息、变化日新的”“这告诉我们,由于宇宙是一个富有日新、无限发展的动态开放系统”等分析,选项内容因果倒置。
C项,“统称为天地”错误。
结合“应看作代表宇宙间所有对立统一的两个事物,如天人、男女、上下、泰否、身心、内外等,《易传》以‘阴阳’统称之”分析,《易传》称之为阴阳。
故选D。
2.C 【分析】 C项,“论证了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使阴阳失衡”错误。
结合“是传统发展观以物为中心、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所造成的严重恶果”分析,不是追求经济增长,而是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
故选C。
3.A 【分析】A项,选项没有因果关系。
因为蕴含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在当今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意义并非是其作为轴心期经典著作的原因。
故选A。
4.B【解析】A项,“未能取得明显的效果”说法有误,原文是说“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C项,根据图表信息无法得出“间接说明这3年间的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很大”的结论;D项,原文说“扶贫领域中的形式主义也让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产生心理冲突”,但这并不等同于“贫困户与扶贫工作干部之间产生了矛盾”,而且文章也没有说“该地区扶贫工作没有取得实质成效”,且“主要原因”也于文无据。
故选B。
5.A 【解析】A项,“如果一个地区有能力进行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说明该地已经摘除了贫困的帽子……”说法错误,原文是说“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万不能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不能实现扶真贫”。
山东省(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山东省(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域扩展与所研究问题的多样化,逐渐出现了许多无法用经典定量分析方法计算的“模糊量”。
比如,对某个领域的家庭经济能力的评价,往往可以分为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等;对人的身体素质评价,身高往往分为高、中、矮,等等。
这些便是量的模糊性,即模糊概念。
为解决模糊概念与经典定量处理方法之间的矛盾,便出现了使精确概念模糊化的模糊思维方法。
“模糊”一词译自英文“Fuzzy”,在字典中除有“模糊”的含义外,还有“不分明的”和“边界不清的”的意思。
模糊性是客观事物所呈现的普遍现象,主要指客观事物差异中的中介过渡的“不分明性”,或者说是研究对象的类属边界或性态的不确定性。
虽然模糊事物没有绝对界限,但还是有相对的标准与合理性的。
同时,模糊性中又允许主观性的存在,因为对模糊事物各人心目中的界限不会是完全一样的,承认一定的主观性是模糊性的一个特点。
此外,人们心目中的界限又形成一定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因而其又是客观的。
模糊性正是对这种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反映。
隶属程度的思想是模糊思维的基本思想。
例如,我们描述“年轻人”这一模糊概念的隶属程度,在面对人在多大年龄算年轻人的问题时,可以给出一个模糊范围。
这样,100个人或许可以给出100个年龄范围的模糊集合。
由于大多数事物具有模糊性,这就要求我们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时采取多值逻辑思维,即把过去的(0,1)二值逻辑推广到[0,1]闭区间上任意取值的多值逐辑。
可以说,模糊性是精确性的推广和延伸,而精确性则是模糊性的极端。
所以说,精确性和模糊性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研究事物的模糊性时,切不可忽视事物的精确性。
正确理解和处理精确性和模糊性的关系十分重要。
客观世界的许多现象都是模糊的,如果对这些模糊概念仍采用传统的方法,即所谓经典思维的方法去处理和研究,将会得出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结论,更不会促使模糊控制机器人、模糊控制汽车、地铁等产品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准考证号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5] [5] [5] [5] [5] [5] [5] [5] [6] [6] [6] [6] [6] [6] [6] [6] [7] [7] [7] [7] [7] [7] [7] [7] [8] [8] [8] [8] [8] [8] [8] [8] [9] [9] [9] [9] [9] [9] [9] [9]
17 [A] [B] [C] [D] 18 [A] [B] [C] [D] 19 [A] [B] [C] [D]
实用类文本阅读
6.
文学类文本阅读 8.
9.
文言文阅读 13. (1) (2) 诗歌鉴赏 15.
名句默写 16. (1)
语言表达 20. (1) (3) 语言表达 21.
语文作文题
(3)
(2)
报告查询:登录或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均为准考证号)
2021年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二)(课标版)
姓名: 班级: 考场/座位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3.主观题答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 4.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 5.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2)
22.
200 400
100 300 500
600 800 1B] [C] [D] 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 [A] [B] [C] [D]
7 [A] [B] [C] [D] 10 [A] [B] [C] [D] 11 [A] [B] [C] [D] 12 [A] [B] [C] [D] 14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