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陆王心学

合集下载

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陆王心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改革开放为人们从世界的视角研究陆王心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这一时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有了较大的推进。

主要涉及的有心学的思想体系与心学的比较研究等。

关于心学思想体系。

人们比较一致的认为,心学体系内涵丰富,但其核心是“心即理”、“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三大命题。

第一,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即理”说。

董平认为,“心即理”是象山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其所以异于朱熹的关键所在,对它的理解直接到关于象山哲学的整体把握。

“心即理”是一个关于本体的实在论命题,同时也是象山全部哲学的逻辑基点。

它不仅阐明了宇宙万物与人的存在在本质上同一不二,而且阐明了这种不二之原即在于心体的本身实存。

无限阔大的宇宙万物的一体化是以人的主体精神为运行轴心的,因此人的存在就在哲学上被提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董平:《象山“心即理”说的本体论诠释》,《孔子研究》(曲阜),1999年第2期)。

刘宗贤认为,陆王都有“心即理”思想,但涵义有同有异。

“陆九渊哲学的核心是‘心即理’,‘心即理’论也就是他的本心论。

在此命题中,陆九渊是以人生伦理问题为核心,通过对理的主观化与心的客观化,确立了道德主体与本体合一的‘心’本体”(刘宗贤:《陆王心学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99页)。

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提出是为了避免朱熹“格物”说分“心”与“理”为二,导致知与行、学问与修养分离的矛盾。

“为了在道德修养中使心与理统一起来,他取陆九渊的‘心即理’思想”。

王阳明的“心即理”是要用所谓人心固有的“天理”来取代客观的“天理”,合人性与天理为一,以达到物理与吾心的统一,并以“心即性”与“性即理”对此加以论证,从而构成他的实践道德说的基本之一(同上,293页)。

杨国荣指出,王阳明以重建心体为其心性之学的出发点,他以“心即理”界定心体,具有多方面的意蕴。

其中既有主体意识规定的多重性,又有心与理的合一与展开的过程性。

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

陆说:“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沉 浮。”朱不欢而散。
后陆游白鹿书院演《论语》,说:“君子 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成功,君子尚 志。
陆与朱关于“无极而太极”的辩论。朱熹 说:“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 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 而不能为亏化根本。”
陆氏兄弟反对无极而不反对太极,陆写信 说:“《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至理至矣,外此 岂更复有太极哉?”
王守仁认为王畿的四无是“顿悟”的路,最聪 明的人可以走,钱德洪的是“渐修”路,普通人都 可以走。
祝同学们:健康、幸福
永远……
陆认为心学是“减担发明本心”
由于心即理,则认识之源及认识的目 的皆在于“发明本心”。确信自己有尽善 尽美的本心是“立乎其大者”,这是种 “简易功夫”“经而寡失”。
正心的方法是“剥落”。认为程朱违 背了心即理的前提将天与人对立,方法上 反对“终日簸弄经语”的读书穷理法,提 出“减担”的格物法。
陆王心学
陆九渊的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
陆九渊的心学
朱陆之争 “心即理” 心是宇宙,宇宙是心。 “发明本心”
(一)朱陆之争
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之间最高主宰,认 识的目的是穷理,方法是格物,格物的主 要手段是“泛观博览”读圣人之书。先格 在物之理然后豁然贯通顿悟天理。陆认为 格物穷理太支离烦琐,用简易的“切已自 反”而发明本心。
所以大学之仁不同于墨子之兼爱: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 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是个渐,所 以生生不息……墨氏兼爱无差等……便自 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 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
2、关于“大学”之仁。《大学问》说:

陆王心学方法论

陆王心学方法论

陆王心学方法论
陆王心学方法论
一、基本思想
1、“天真天成”:即天文地理是出于天地之间的自然联系,而不是人为的制定。

2、“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认为大道至简,不要刻意去做复杂的论断,而要倾向自然的规律,以此获得成果。

3、“道法自然”:此处的道式指的是天道,即大自然本身的规律,不是某种特定的学说或教义。

二、理论依据
1、历史素材:陆王心学方法论是以历史文献及考古学资料为根基,采用典籍的历史素材进行研究。

2、文字表现:然后再通过文字表现的方式,加以艺术性地描述出来,以利于大众的认知和理解。

3、联系与转化:陆王心学方法论注重历史联系的发掘,以及如何发掘概念的转化,便于人们通过思考,理清规律。

三、实践问题
1、建构空间:陆王心学方法论认为,要想建构一个有效的精神空间,就必须从中本质的道理出发,从中确立一种可理解的准则,以处理各种问题。

2、实践活动:陆王心学方法论还强调,在实践活动中,要深入到本质原理,以此作为活动的准则,来促进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善社会:依据陆王心学方法论的观点,对社会的变化应采取“以自然发展为本,以历史衍变为支撑”的思路,从而改善社会的状况。

四、实践总结
1、统一观念:陆王心学方法论主张“把天下统一为一家”,即把不同的人、物全部统一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的观念,从而使人们相互理解,共同成长。

2、自然改造:依据各种历史文献,认为人们可以在自然的范畴内,运用自然的发展规律,借助自然的力量,作出有效的改变,从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3、始终向前:陆王心学方法论还主张,人们应该始终保持勤奋,勇往直前,以坚持学习、实践和创新的精神,以开拓事物的新局面。

高中历史每日一题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含解析)

高中历史每日一题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含解析)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高三联考)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

实际上,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

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

作者认为“王学”A.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B.主要上承陆九渊的学说C.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D.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C【参考答案】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

这一变化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B.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C.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这首古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思想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思想C.朱熹的理学思想D.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嘉靖元年(1522年),礼科给事中上奏疏说:“三代以下,论正学莫如朱熹”,不指名地批判了王阳明。

世宗立即下诏:“不许妄为叛道之经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程朱理学)。

”当时的明廷批判王阳明,可能是因为阳明心学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C.否定了封建纲常合理性D.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1.【答案】C【解析】王阳明强调格心获得天理,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朱、王二人都信奉天理,即传统儒学伦理,故A错误;朱、王从不同角度阐释天理,有利于理学的推广,故B错误;材料反映朱、王二人对获得天理的路径有分歧,而非否定天理涵盖的内容,故D错误。

2.【答案】D3.【答案】D【解析】汉武帝以来,儒学就处于正统地位,而宋明理学以孔孟为正宗,故排除A;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是对李贽的评论,排除B;阳明心学从根本上是要维护封建纲常,排除C;阳明心学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内心反省而成人致圣,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与程朱理学墨守封建统治秩序不符,故选D。

陆王心学名词解释

陆王心学名词解释

陆王心学名词解释
陆王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派思想流派,也被称为陆王学派或陆九渊心学。

它起源于宋代,以陆九渊(1140-1210年)和王应麟(1096-1272年)为代表,对朱子学进行了发展和批判,并提出了独特的心学理论。

陆王心学注重对人性、心性和道德修养的研究,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完善,并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个人的道德成长和社会和谐。

以下是一些与陆王心学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
心性(Xīn xìng):心性指人的本性或天性,是指个体内在的道德本体。

陆王心学认为人的心性本善,具有内在的道德追求和潜力。

性理(Xìng lǐ):性理是指人性的固有原则和道德规范。

陆王心学认为,人性中蕴含着天理、人理和物理,而这些原理组成了性理,是人类行为和社会伦理的基础。

诚意(Chéng yì):诚意是指人在行为和思维中的真诚和真实。

在陆王心学中,诚意被视为人与天地间的联系和和谐,也是实践道德修养的重要品质。

知行合一(Zhīxíng héyī):知行合一是指知识和实践的统一。

陆王心学认为,知识和学问应该贯彻于实践中,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道德境界和自我完善。

致良知(Zhìliáng zhī):致良知是指发挥良知的能力和作用,通过对内心的反省和道德判断,追求善良和正义。

在陆王心学中,致良知被视为实现道德自觉的关键。

陆王心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后来的历史中持续发展和传承。

它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理论,对于探索人性、伦理和人类价值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高考陆王心学知识点

高考陆王心学知识点

高考陆王心学知识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支,陆王心学在高考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不仅如此,了解陆王心学的相关知识点对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别阐述高考陆王心学的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第一,仁心感恩。

陆王学派注重培养学生的仁心,即使是在高压的备考阶段,也不能忽略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真诚地对待他人,为他人着想,不仅能传递正能量,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感恩是心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们要学会感激他人对我们的帮助和付出,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朋友。

通过感恩,我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二,礼心尊重。

陆王心学提倡的礼心即尊重他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养成和他人友好沟通的习惯,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即使在讨论问题时存在分歧,我们也应该保持冷静,尊重不同的观点,包容他人。

通过意识到每个个体的尊重和价值,我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合作能力,这对于未来职场的发展非常重要。

第三,知心学习。

陆王心学强调学习应该注重内外结合,追求真知,追求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在高考备考中,我们不能只追求卷面上的分数,而是要通过深入学习,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培养扎实的学科素养。

同时,学习也应该注重全面,涉及各个学科的学习,培养综合认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将对我们未来的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四,义心奉献。

陆王心学中的义心即是指奉献他人,以利他为己。

无论是在备考阶段还是以后的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注重奉献他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考虽然是一次个人的竞争,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他人的努力和付出,乐于帮助他人取得成功。

通过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我们能够增加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文关怀意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五,诚心诚信。

陆王心学中的诚心诚信强调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

体会陆王心学衍生出的思想解放倾向及其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

体会陆王心学衍生出的思想解放倾向及其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

体会陆王心学衍生出的思想解放倾向及其对封建传统
思想的冲击。

陆王心学(朱熹心学)是中国宋明理学的重要流派,由朱熹所创。

陆王心学强调修身养性,追求心性的纯粹和自我完善,提倡内省和反思。

它的衍生思想中存在着一种思想解放倾向,并对封建传统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1.思想解放倾向:陆王心学追求内心的纯粹和自我完善,主
张个体通过内省和批判性思考,寻求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

它强调自由意志和个人的自主性,鼓励人们解放自己的思
想,摆脱对传统观念和权威的盲从。

2.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陆王心学对传统封建思想提出了
一些挑战和批判。

它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内省,对传统等
级观念、封建道德规范和礼教进行了质疑。

陆王心学对于
传统仁义礼智的解释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主张理性个体
的自主选择和内心的真诚。

3.推崇个性和独立思考:陆王心学强调个体的心性修养和自
我完善,追求真诚和自由的人格发展,强调思想的创新和
独立自主的思考。

这种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追求与传统封建
思想中的守旧、从众等价值观念形成了对立。

总的来说,陆王心学的思想解放倾向以及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人们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和对个体自由的追求。

它对于封建礼教和传统之权威的质疑,有助于推动社会
观念的转变和思想解放的进程。

然而,虽然陆王心学提出了一定的批判和解放思想的要求,但其对于社会制度和政治权力关系的质疑相对较弱,仍然保持着封建等级的思维框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限制。

陆王心学的内容

陆王心学的内容

陆王心学的内容
陆王心学,又称“陆心学”,是一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历史悠久。

根据中国古代宗
教史学家杨宪益所著《风俗通义》的记载,它的哲学学说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齐,距今已
有2500多年。

传说陆绩先在齐国及西周朝代传播自己的哲学思想,后来由其子陆修传播
到东周朝代,以示尊重,被称为陆王心学。

当时,以陆绩为起源的哲学学说覆盖了整个齐国之地,与鲁学、荆轲学、后来的墨家
一起被学术界公认为“四大学”,也被部分古代哲学学者称之为“传统”。

由于陆绩具有
特殊的哲学思想,故陆王心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陆王心学主要从许多视角出发,借鉴和提炼了古今中外的诸子百家的思想,通过研究
和自我思考,得出了“兼采各家之所长、完善理学之主义”的结论。

陆王心学归纳认为,“曲则全”,“欲求完善,学不可止也”,他们着重于平衡自然、道德、律法、礼仪、文学和政治等方面的学习,其中讲究“有政为宗,有学为体;道往而止,法以合民,礼以治世,乐以娱众”的内容。

陆王心学的关注点广泛,它认为礼仪也可以算作一种文化哲学,提倡应当大量研究古书,传承古老的精神。

从后来开始,以历代大文豪为代表的毛遂自荐、项羽、木可,以及
战国时期的李斯、老子、庄子等重要历史人物,都在向他们学习他们的哲学思想和尊重他
们的思想。

结论:陆王心学是一种古老而又广泛的哲学思想。

它从许多方面出发,采用古今中外
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提出要兼采各家之所长、完善理学之主义的哲学观点;同时着重于自然、道德、律法、礼仪、文学和政治等方面的学习,强调要大量研究古书,传承古老的精神。

它的内容涉猎广泛,对后世的学术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
史料一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象山先生全集》史料二(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陆九渊认为“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实际上是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

解读史料时,要注意看史料的出处,从史料一的出处《象山先生全集》可以看出史料一是陆九渊的观点。

“满心而发”说明了陆九渊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

(2)史料二中“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反映了王阳明的主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

[史料运用]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提示]不同:“格物致知”和反省内心。

区别: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的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提示]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肯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第1 页共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