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7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附答案解析】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B.探究天理的途径 D.发明本心
【解析】 本题考查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分析能力。在
世界本原上,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陆王心学主
张“心即理也”,认为本心即天理。在求理方法上,程朱理学 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 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 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故A、B、D属于程朱 理学不同点。宋明理学的理是指儒家的纲常伦纪,这是其共同 之处,故C正确。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1)世界的本原:“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也”。
(2)认识论:“致良知”或“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 省以求理。
视角2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总之,宋明儒学从理学到心学的发展,体现了文化思
想的继承与发展。心学的提出,表明了儒家思想由客观唯心 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转变。儒学的发展也反映出儒学在不 断吸取其他思想的有益成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天理
”为核心的观念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程朱 ②求理方法:“ 理学 基本主张 ①天地万物的始源:“理” 格物致知 ”
二程(北宋)朱熹(南宋)
③个人修养准则:“存天理,灭人欲” ④集结四书 发明本心
陆王 心学
①核心主张:心是天地万物的②求理方法:“ 陆九渊 (南宋)
”
渊源
①思想核心:
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3)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 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 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
”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
程朱理学

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 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心学打破了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 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 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 格起了积极作用。
解析: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说明朝廷对该地区风俗文化的认 可,实质上也是该地区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上升的重要反映。从材料 信息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 扩大,其实质是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选A项。B、C两项 与史实不符;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仅 是个例,不能体现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排除D项。 答案:A
热点考向2 宋元科技文化的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1.科技上 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发展成熟并广泛使用 的时期,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 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正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科技的进 步。 2.思想上 理学出现,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是为了适应封建中央集 权制的强化而出现的,实质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君主专制的进一 步强化。
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 没有改变原有生产方式、生产 实质 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 关系 系迈进 (1)经济上传统自然经济阻碍新 实质 (1)中世纪封建王权较弱;(2)商 生产关系萌发;(2)政治上重农 差异 品经济大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抑商的传统政策阻碍商业发 的原 的成长;(3)人文精神的产生, 展;(3)文化上科举制度限制了 因 推动人的思想解放 新观念的萌发
解析:材料显示陶玉将其所载瓷器称为“假玉器”,上贡给朝 廷,“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这反映出陶玉注重提高产品的知名 度,故D项正确。由“景德镇„„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可知唐朝 时尚未有景德镇之名,故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可排除。 答案:D
历史常考判断题,易错易混汇总5

历史常考判断题,易错易混汇总50例不管是什么样的考试,都会有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高中历史也不例外,今天历史君就带你看看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这三个阶段中的易混淆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1.西周分封制的对象主要是姬姓王族,故被分封的诸侯都与周王有血缘关系。
(×)提示: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而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与周王并无血缘关系。
2.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固定的。
(×)提示: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的。
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是士的大宗,士对卿大士而言是小宗。
3.秦推行郡县制,故郡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
(×)提示:秦推行郡县制,但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4.君主专制就是中央集权。
(×)提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5.“封建专制”等于“封建制度”。
(×)提示:“封建专制”专指封建社会的个人独裁统治;“封建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
6.元朝中央设置中书省,其职能与唐朝三省制的中书省职权相同。
(×)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7.明清内阁制是前代宰相制的延续,是法定的一级中央机构。
(×)提示:明代以前丞相制下,丞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是“百官之首”;明代内阁制并非法定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对皇权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制约作用。
高中历史每日一题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含解析)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高三联考)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
实际上,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
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
作者认为“王学”A.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B.主要上承陆九渊的学说C.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D.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C【参考答案】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
这一变化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B.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C.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这首古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思想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思想C.朱熹的理学思想D.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嘉靖元年(1522年),礼科给事中上奏疏说:“三代以下,论正学莫如朱熹”,不指名地批判了王阳明。
世宗立即下诏:“不许妄为叛道之经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程朱理学)。
”当时的明廷批判王阳明,可能是因为阳明心学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C.否定了封建纲常合理性D.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1.【答案】C【解析】王阳明强调格心获得天理,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朱、王二人都信奉天理,即传统儒学伦理,故A错误;朱、王从不同角度阐释天理,有利于理学的推广,故B错误;材料反映朱、王二人对获得天理的路径有分歧,而非否定天理涵盖的内容,故D错误。
2.【答案】D3.【答案】D【解析】汉武帝以来,儒学就处于正统地位,而宋明理学以孔孟为正宗,故排除A;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是对李贽的评论,排除B;阳明心学从根本上是要维护封建纲常,排除C;阳明心学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内心反省而成人致圣,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与程朱理学墨守封建统治秩序不符,故选D。
高中历史常考判断题,易错易混汇总50例

高中历史常考判断题,易错易混汇总50例一、中国古代史1.西周分封制的对象主要是姬姓王族,故被分封的诸侯都与周王有血缘关系。
(×)提示: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而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与周王并无血缘关系。
2.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固定的。
(×)提示: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的。
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是士的大宗,士对卿大士而言是小宗。
3.秦推行郡县制,故郡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
(×)提示:秦推行郡县制,但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4.君主专制就是中央集权。
(×)提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5.“封建专制”等于“封建制度”。
(×)提示:“封建专制”专指封建社会的个人独裁统治;“封建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
6.元朝中央设置中书省,其职能与唐朝三省制的中书省职权相同。
(×)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7.明清内阁制是前代宰相制的延续,是法定的一级中央机构。
(×)提示:明代以前丞相制下,丞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是“百官之首”;明代内阁制并非法定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对皇权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制约作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二、宋明理学
3、评价宋明理学
• • • • • •
儒学 ①地位:是宋明时期的______主流 专制统治 ②消极:维系____________, 人们的自然欲求 压抑和扼杀_______________。 气节、品德 主观意志力量 ③积极:重视___________,注重________, 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强调人的__________________,对塑造中华民 族性格起到和积极作用。
比较格物致知与致良知?
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 A、儒学的兴盛
B、三教并立的局面形成
C、佛教的盛行 D、儒佛教 ④伊斯兰教 ⑤基督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3、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知识扩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 法,相传《四十二章经》就是其 中之一。为铭记佛法传入之功, 修建了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 白马相比,北魏时期龙门石窟的 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 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可 以说是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知识扩展:道教的发展 东汉末年,神仙方士之说 阴阳五行之说与道家学说 的某些部分杂糅起来,形 成了道教。道教奉老子为 教祖,尊称他为“太上 老君”。
二、宋明理学
2、陆王心学
陆九渊名言: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 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 所同然者耳。”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二、宋明理学
2、陆王心学
(1)陆九渊: 心 ①“______”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发明本心 ② “__________”(求理方法) (2)王阳明: 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理 (1)主张:①“______”是世界的本原 道德伦理 ②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_____________, 人性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__________ 存天理灭人欲 ③道德观:“__________________” 格物致知 ④把握理的方法“__________” 南宋 (2)地位:官方哲学(_______以后)—— 元 明 考试内容(___朝)——统治地位(___朝)
宋明理学主观题

宋明理学主观题12.理学在发展中形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派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卷七“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
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朱子语类》卷一材料二王守仁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
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某今说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
”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朱熹的本体论认识。
(2)材料二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一有何不同?12.解析:本题提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言论,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答案:(1)朱熹认为“理”是宇宙的根本。
大千世界就是一理。
有了理,则天为天,地为地,生于天地之间的万物(包括人),才有了他们的本性,“三纲五常”也是“理”的展现;理气不相离。
评价:朱熹“宇宙之间一理而已”的命题,把抽象的理或太极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朱熹理气不相离的观点,包含着合理成分。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2)不同:材料二王守仁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理”,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反对朱熹因为“理”在“心”外,求“理”要“格物致知”的观点。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材料二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材料三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材料四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知识点5_比较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向心学的演变说明理学已走向极端。朱熹的观点是 要人们接受封建道德观念(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则主 张,封建道德存在于人们心中,只要恢复就可以了。相对于 宋代以来的朱子学,阳明学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将一切合法性 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以后者所 代表的道德主体性取代前者的权威。虽然对朱熹而言天理亦 在人心,对阳明来说良知即是天理,但毕竟前者偏向于外在 的客体性,后者倾向于内在的主体性。二者同是维护封建统 治,没有本质区别。由客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向主观唯 心主义(心学)的转变,说明理学已走向极端。
比较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 【典型试题】 1.将“贪官酷吏,肆虐为奸;民为困穷,恣肆交作”等现实问 题归因为“良知之学不明”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 A.孔子 B.朱熹 C.王阳明 D.顾炎武
比较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 【典型试题】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根据材料“良知之学不明”可以判断是心学观点。王 阳明提出“致良知”,故C项正确;孔子是早期儒学代表人物 ,朱熹是程朱理学代表人物,顾炎武是批判心学,故A.B.D项 错误。 【答案】C
比较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 【理学与心学的联系和比较】
比较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程朱理学和王的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 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 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 欲求。 异:认为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 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学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 源,理在心中; 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题】 2.《朱子语类》:“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 思之,明辩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 不可执一。”上述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 A.“知行合一”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存天理,灭人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混易错点27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错因归纳: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哲学观、修养方式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不到位。
释疑解惑(1)相同点①都承认“理”的存在。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③都强调“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
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2)不同点①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之“心”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
②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真题突破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
2.(2018·天津高考·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答案】B【解析】题干中朱熹的言论实际上为解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且题干中“君之尊又系于二者(国、社稷)之存亡”,故A项错误;题干中“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实际阐述了“民惟邦本”,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讲述君、社稷、民之间的关系,未提及压制人欲而合乎天理(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朱熹的言论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阐释而已,非新发展,故D项错误。
3.(2018.4·浙江高考·7)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 )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①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良知,故②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故③错误;“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4.(2016·上海单科·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答案】D【解析】“源头活水”认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只有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使自己保持活力。
这与孔孟仁政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这与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这与两汉经学无关,故C项错误;这首说理诗是朱熹的作品,符合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思想,故D项正确。
5.(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B.②③C.①③ D.②④【答案】C【解析】朝鲜来华使者认为“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说明他们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故①正确;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并未超越理学范畴,心学承认“理”的存在,只是求理的方法不是外求而是在内心中领悟,故②错误;王阳明主张“发明本心以求理”,朱熹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二者观点明显不同,故③正确;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发展而不是叛逆,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6.(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答案】D【解析】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A项错误;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错误,D项正确。
7.(2013·福建文综·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具有乡土气息,解题关键在于对“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这段话的理解。
A选项“三纲五常”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材料没有表达出这个意思;B、C选项都缩小了材料范围,只提到一个方面“去恶从善”、“保守家业”;所以选D。
8.(2013·广东文综·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答案】D【解析】关键是“明理”一词,说明理学已经产生,则A、B可排除。
而朱熹是主张格物致知的,是通过处在手段明理,而材料是反对的,因而选D。
9.(2012·全国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答案】D【解析】关键信息: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
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可知,D项正确;ABC 项都对题干的曲解,排除。
10.(2012·海南单科卷·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首先排除BD项;题干认为“阳生万物”,而何为“生”呢?“生,仁也”,其主要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A项正确;如果对“阳生万物、阴成万物”不能正确解读,及把握内在关系:生,仁也。
易错选C项。
11.(2011·上海单科·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答案】A【解析】王守仁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
C项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属于格物致知,归程朱理学,排除。
B、D两项表述错误。
故选A项。
12.(2010·广东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
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
13.(2010·浙江文综·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答案】B【解析】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
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
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
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14.(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答案】A【解析】此题必须克服对陌生材料的恐惧心理。
首先注意题干和选项材料中的“形”、“本”、“心”、“物(或万物)”、“天地”、“道”这些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孰先孰后);运用从哲学常识,看出题目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再以自己熟悉的“心外无物”为突破口(这是典型的唯心论哲学(本体论)观点,其它为唯物论哲学观点),解答此题。
题中陌生材料出处:“形者,有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