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静乐民间文学

合集下载

静乐历史文化

静乐历史文化

“绿影婆娑景色妍,文峰塔立白云边。风铃伴读吟佳句, 雨韵弹琴诵好篇。雁塔题名惊四海,蟾宫折桂裕千年。 人人都说岑山美,美在繁星灿烂天”。
3:神烟风洞:神秘的“ 神烟风洞”就在县城 对面的风神山上,昔日的风神山苍松翠柏,郁 郁葱葱,烟雨朦胧。山风似烟中起,如洞中来。 风洞何人所凿,谁人所就,天风用时自然来, 恩泽百姓、惠泽自然,每到三月,有十里八方 村民组织庙会,风神山之景谓为壮观,相传曾 有风神居山之说,也有“封神山”之称。实属 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 也是静乐古“八景”之一。作为近年来全县的 绿化重点地段,相信“神烟风洞”的神秘异彩 定会重放光彩。
五、静乐历史人物
静乐是革命老区之一,现代著名革命者高君 宇、郭炳、吕调元等就出生在此地,其中高君 宇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卓越的政治活动 家,山西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党团组织的创 始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静乐是晋绥边 区的东大门,八路军东渡黄河途经县境,撒下 革命火种。贺龙、关向应、王震、余秋里等老 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境内生活和战斗过, 促成各界联合抗日。
名称由来:
据县志记载:“北魏都督尔朱 荣自为天柱大将军,即此。”可见, 北魏时此山即以天柱命名。山势俊 秀,古木参天。山前碾河如带,汾 水似锦,山间泉水清澈见底,相传 泉中出龙,故名“龙泉”。“天柱 龙泉”为静乐八景之一。原山中建 有玉帝庙、关帝庙、龙王庙、水阁 凉亭、石凳仙床等建筑。传说王母 娘娘赴南海时路经此山,见松柏苍 翠,殿阁巍峨,风光秀丽,停留观 赏,石凳仙床传为王母石炕。
• • • • • • •
时代先锋谱新篇,元林俊明皆姓王。 公仆接力重民生,河西新区谱华章。 四馆一院平地起,舞炫歌飞丝竹亮。 机关小区幼儿园,星级酒店众人夸。 汾河二桥新地标,南延北拓大框架。 赶超跨越谋发展,调整结构种养加。 山水汇聚仁智地,藜麦玫瑰五谷香

静乐民俗中的庙堂乐班

静乐民俗中的庙堂乐班

静乐民俗中的庙堂乐班[关键词] 庙堂音乐乐班仪式民俗静乐位于晋西北汾河上游,东邻忻州,西通吕梁,北倚宁武,南接太原,北魏时属北秀容,又称宪州、管州。

清康熙《静乐县志》载:“静虽僻壤,实西北岩邑也,群山为篱,汾水为带,境内山峰林立,岗梁跌宕”。

静乐庙堂音乐属中国传统笙管乐系乐种,“它泛指以笙、笛、管、萧、等吹管乐器为主干乐器,辅以丝弦、打击乐合奏的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笙管乐源于中原文化,是中国现存的传统乐种中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流布地区广、文化影响较大的一个乐系。

”静乐庙堂音乐与佛乐有很深的渊源,佛乐起于僧人的音声佛事,主要是梵吹,赞偈、祝延、俗讲等,以及音声供养。

宋元以来,佛事逐渐走入民间,佛乐不断地吸收俗乐的营养和特点。

佛道音乐与朴素的人文地理、繁琐的民俗礼教一起,经过千百年的融合积淀,发展为静乐的庙堂音乐文化。

庙堂音乐主要是纯器乐的合奏及器乐对经文演唱做伴奏,在仪式活动中器乐不仅仅是音乐伴奏,在仪式执行人眼里它们还有通天地、驱魔避邪的神秘寓意和特殊功能。

静乐庙堂乐班作为庙堂音乐的主要传承者,艺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过去的艺僧是正式出家的,宗教仪节有着相当统一而严格的规定。

根据三种不同的应用场合,其音乐分为课诵、谄口、水陆三类,寺院僧上早晚课必有音乐伴奏。

佛乐不仅仅做为僧人佛事和供养所用,宋代后深入民间礼俗。

乐僧们在修行的同时,也以音声法事服务于社会。

去民间做外法事,外法事分为阳事道场,阴事道场。

阳事道场,给民间普安,打吉祥,消灾免难;阴事道场,给亡人超度亡灵。

随着灭佛运动和寺院经济制度的解体,原依附于庙宇生活的乐僧流落民间,原来寺院眷养的乐僧,也成为自谋生路的庙堂乐班,以笙管乐这种主要形式来做法事。

由于做法事的人家多,禅院的和尚少,禅院会吸收一些会吹奏音乐的俗家人来应付法事。

而原庙堂乐班的艺人将庙宇中的一些仪轨带到民间,庙堂音乐因此依附于民俗活动而传承。

静乐庙堂乐班也经历了一个乐僧到艺人的转变过程,成员有着既为农民,又是法事仪式执行人的双重身份。

以作品为中心的民间文学体裁研究

以作品为中心的民间文学体裁研究

以作品为中心的民间文学体裁研究王素珍[中图分类号]1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214(2021)03-0045-06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以下简称民研会)在搜集、整理和研究民间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作品的分类及体裁划分成为重要的学术问题。

经过数十年发展,在几代学者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学的体裁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对大量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体裁的划分与归类,在歌谣、故事、史诗等具体体裁理论层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初步建立了以作品为中心的体裁学。

新时代,民间文学的体裁研究面临两个新课题:一是立足已经搜集和整理的民间文学作品和文本,对传统的民间文学体裁分类进行反思和再研究;二是拓展研究视域,将民间文学体裁研究置于更广泛的日常叙事中加以讨论。

一、民W#对体裁的关注民研会对体裁的关注和研究,最初与其对民间文学的认识紧密相关。

作为一个全国性的专业民间文艺机构,民研会在1950年初成立时的宗旨中即明确指出:“在搜集、整理和研究中国民间的文学、艺术,增进对人民的文学艺术遗产的尊重和了解,并吸取和发扬它的优秀部分,批判和抛弃它的落后部分,使有助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

”®换言之,尊重和了解文学艺术遗产,强调对其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促进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是民研会成立的根本目标。

民间文学是文学遗产中最生动、最丰富的组成部分。

郭沫若曾说,“民间文艺包括范围很广,文学之外还有各种……就可以发现中国文学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就是民间文艺或是经过加工的民间文艺的作品。

”②钟敬文旗帜鲜明地提出“口头文学: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财产”③。

周扬则明确表示,“成立民间文艺研究会是为了接受中国过去的民间文艺遗产。

”®民间文学为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提供可能,接受、尊重和了解民间文学遗产成为早期民研会的共识。

这一遗产有其独特性:大都是口头流传。

民间故事口头流传,民歌口头歌唱,每一次说唱都有变化。

山西静乐县传统村落形态对比

山西静乐县传统村落形态对比
山西静乐县传统村 落形态对比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山西静乐县传统村落概述 • 传统村落形态对比 • 静乐县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CATALOGUE
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源自背景山西静乐县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这些村落反映了当地 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 落的形态和功能发生了变化,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以保护和传 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公共空间与设施
公共空间
村落中设有公共广场、戏台、寺庙等公共空 间,供村民集会、娱乐和宗教活动使用。
设施
公共设施包括祠堂、族谱馆、水井、驿站等 ,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和社交活动。
04
CATALOGUE
静乐县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
保护现状与问题
现状
静乐县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村落的形态和历史文化面临威胁。
意义
通过对山西静乐县传统村落的形态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了 解不同村落的历史演变、文化特色和风貌特征,为保护和规 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当地的文化 旅游价值和知名度。
研究范围与方法
研究范围
本次研究选取了山西静乐县的10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包括芦子坪、康家 沟、西沟、木瓜山、大堡子山、东马家沟、西马家沟、石家庄、大性窑、小性 窑等。
村落分类与分布
村落分类
静乐县的传统村落根据其形成年代、建筑风格、地理位置等因素可分为古村落、 传统村落和普通村落三类。
分布特点
静乐县的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汾河沿岸和山区,其中部分村落位于交通不便、人 烟稀少的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形态和风貌。
03
CATALOGUE

家乡的风俗山西忻州静乐作文

家乡的风俗山西忻州静乐作文

家乡的风俗山西忻州静乐作文
家乡的风俗,山西忻州静乐
说起家乡的风俗,恐怕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番独特的景象。

对于我这个生长在山西忻州静乐的孩子来说,家乡的风俗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承载着祖祖辈辈的记忆和情怀。

提及静乐,大伙儿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就是"打糕"这一独特的民俗了。

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全县各地都会热热闹闹地举办"打糕"活动。

那时,家家户户都会用上等的高粱面、糖、芝麻等材料,制作香喷喷的糕团。

打糕的过程充满了喜庆的氛围,阵阵锣鼓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年青人们还会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待到糕团熟透,大家就会分赃而食,尽情品尝这份别具地方特色的年货。

除了打糕,静乐还有"修路"的习俗。

每到农历三月三,全村的男丁们就会相约出动,修整村里的主干道。

大家分工协作,有的挑沙石,有的铲平路面,有的捣实路基。

干完这一天活,男人们就会在村口聚在一起,痛饮几杯小酒,庆祝一年一度的"修路节"。

这不仅是劳作的结果,更是让男人们感受集体力量的时刻。

当然,静乐的风俗远不止这些。

像是"八月会"的秧歌舞蹈,九月农家的"杀年猪"等等,都渗透着家乡人淳朴质朴的生活情怀。

我虽已离开家乡多年,但一提起这些习俗,心里就泛起一阵暖意。

它们就像一条永不干涸的地下河流,永远滋养着我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

始于汉代的剪纸艺术之乡—山西静乐|列国志

始于汉代的剪纸艺术之乡—山西静乐|列国志

始于汉代的剪纸艺术之乡—山西静乐|列国志始于汉代的剪纸艺术之乡—山西静乐|列国志李永泉西行十几年前的静乐县城让我来先给大家讲个关于静乐一直传说到今天的美丽故事。

天宇动,地气生。

动之而静,生之以乐,是固天地造就静乐。

静乐县以“静”“乐”命名,别有“鹅城”之谓。

相传,古代;静乐城南方园百十里,乃一烟波浩渺之湖泊(据说“泊水”、“静游”之地名均缘于此),城东北踞一峰名“岑山”。

自古仁者喜山,智者爱水;这样的风水宝地,岂能不聚圣贤乎?只因岑山荒凉颓废,阴阳不能运转,后学终无出头之日矣。

有风水先生曰:静乐依山傍水,实乃龙吟凤鸣,才子佳人之出处也!若遇神明点化,其灵秀之气必将运动矣!数千年后的一天,一只天鹅仙子驾着七彩祥云从天外飞来。

天鹅仙子在湖面上空盘旋数周,缓缓落于岑山之颠、面向苍穹引颈长鸣,其声缭绕悦耳如琴也。

岑山开始绿草繁茂、鲜花绽放;苍松翠柏、溪水潺潺,青山绿水龙腾虎跃生机盎然矣。

她发现此地既无文字,又没人读书,便下定决心帮助人们兴学。

后世人为了纪念那个天鹅仙子,便把静乐县城称之为“鹅城”。

静乐县城新貌静乐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位于忻州地区南部,太原市西北。

静乐县东、南、北三面环山,尤以东部山地较高,海拔在2000米以上。

西部较低,与岚县合成一个小型盆地。

境内诸山均属吕梁山脉。

其主要山峰北部有大车山,东有万花山、巾字山,南部有高金寨山等,海拔除高金寨山1932米外,其余均在2000米以上。

静乐县气候四季分明,十年九旱,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且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

天柱山位于静乐县城南1公里处的米碾河与汾河交界处。

据县志记载:“北魏都督尔朱荣自为天柱大将军,即此。

”可见,北魏时此山即以天柱命名。

山势俊秀,古木参天。

山前碾河如带,汾水似锦,山间泉水清澈见底,风日清河柳带烟,峻崛高处出龙泉(称其天柱龙泉),银河谁识源头远,疑是山中别有天,“天柱龙泉”为静乐八景之一。

天柱山因有龙泉而名,龙泉因山而灵,当为静乐之首景。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之欧阳光明创编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之欧阳光明创编

论民间文学的特征欧阳光明(2021.03.07)摘要: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相对作家文学而言,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基本特征是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

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们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共同反映着民间文学的本质。

关键词:民间文学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语言艺术,即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

这种划分主要是依据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流传方式以及其他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来划分的。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源头,在原始社会的时代是唯一的文学。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民间文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

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是与作家文学相比较而言的,主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包括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基本特征。

一、集体性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

这种性质,一方面,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与传承过程融于一体、同步展开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间文学凝聚集体智慧与艺术才华所获得的强劲的艺术生命力,表达了根植于民俗生活的特定民族、地域或时代的集体观念。

民间文学是集体的创作,但并不是你一句我一句凑起来的。

在一般情况下,常常先由个人创作出来,然后逐渐在流传中进行加工,它的流传过程就是创作过程。

当然,集体和个人是辩证统一着的两个方面,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创作者是集体而演出者却常常是个人,许多即兴的歌谣和故事常常是由个人触景生情创作出来的,至于那些体现了集体创作成果的艺人、歌手的个人创造性就更大了。

二、口头性民间文学是一种活跃在广大民众口耳之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因此又被称为“人民的口头创作”、“口传文学”。

我是小小讲解员介绍静乐天柱山

我是小小讲解员介绍静乐天柱山

我是小小讲解员介绍静乐天柱山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解说静乐天柱山。

一、静乐及静乐天柱山简介静乐县是山西西北部的一个小县城,隶属于忻州市管辖。

据考古发掘表明,静乐县境内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县名“静乐”二字始于隋朝大业四年(608),县以嘉言命名,有宁静安乐之意。

天柱山位于静乐县城的南部,山下有碾河缓缓流过。

关于天柱山的得名,传说北魏时而朱荣在此地打了胜仗,故于此山自封为大将军,并为此山起了名字,是为“天柱”。

静乐天柱山植被茂盛,且名胜古迹众多,较著名的景观有王母石炕、观音庙、龙泉等。

其中,龙泉为天然的泉眼,据《静乐县志(康熙民国石印本)》记载:“山半一泉久而不涸,人颇称兵,名天柱龙泉,为静邑八景之一。

”龙泉的位置在天柱山的半山腰,夏季时吸引大量的游人饮泉接水。

二、静乐天柱山庙会的概况(一)庙会的传说。

天柱山古庙会是静乐县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庙会常在静乐县天柱山举办。

静乐天柱山的半腰有观音庙的旧址,据记载这里曾是大寺院。

院西为龙王庙,庙内有明惠王祠。

据《静乐县志(康熙民国石印本)》记载:“(龙)泉旁有朝肖荣像。

称明惠王每岁四月十五有司祀之,不知始自何时。

”最开始时,天柱山庙会的庙期应为农历四月十五,但相传后来静乐县有一位大施主布缮修山,竣工时是农历六月十五,恰逢施主的生日。

于是这位施主更慷慨解囊,请了戏班子上山庆贺。

后来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天柱山都会举行庙会,故静乐县沿袭了这样一个传统的民俗活动。

(二)庙会的习俗与仪式活动。

1.天柱山庙会的会期。

庙会聚会的日期称为会期。

静乐天柱山古庙会一般从农历六月十二起会到六月十九罢会,持续时间约一周,其中农历六月十五为赶会的正日子。

2.天柱山庙会的仪式活动。

在天柱山庙会期间,会举行各种形式的仪式和活动,如祭祀龙王、观音的仪式、唱山西传统戏剧等。

本文主要从祭祀活动、唱戏和商贸及休闲活动三个部分对庙会期间的活动进行考察和描述。

(1)祭祀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静乐民间文学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静乐县地处晋西北汾河上游,山区和黄土丘陵地形为主[1],交通不便形成了朴实的社会风气。

民间文学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体,是文化符号的表现方式之一,作品作为载体将其意义传承。

静乐民间文学取材广泛,素材涉及劳动人民生活的各方面。

通过两次整理收集[2],收集题材包括民间故事、歌谣和谚语等,其中,民间故事包括故事和传说;歌谣分为劳动歌、生活歌和时政歌;谚语由生活和生产两部分组成。

一、地域方言与地名由来
静乐民间文学作为特定地域环境下劳动群众的创造产物,在民众中间广为流传,其作品带有口语化的特征,内含地方特色的方言。

情感丰富的表达方式、语气助词大量应用和大众喜闻乐见的结构,联系着人民对于生活的期望和对现实的描述,社会生活中常见景物和物品词汇丰富。

常见于民间歌谣和谚语中,“迎春揽工”:“二月里龙抬头,打发女儿上绣楼,手扳栏杆望下瞭,瞭见那迎春哥哥实在风流”。

“瞭”在方言中为看、观察的意思,在静乐方言中普遍应用,尤其是
山地中视线受阻。

童谣“嗷嗷”:“嗷嗷,嗷嗷。

圪摇摇,住姥姥,姥姥家吃软糕,香的你娘咀圪超”。

叠词的“嗷嗷”“摇摇”应用是口语化的表达,更贴近实际生活,“香”在这里的意思是嘴馋,流口水,一字巧妙地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变化。

反映气象农事的谚语:“头九二九呵门叫狗,三九四九冻烂疙臼,五九六九沿河串流,七九开河不开,八九雁来定要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在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气象现象后,准确地将物候通过方言语汇再现。

地名的由来同样是文化符号在社会生活中内涵建构,如《悬钟馒头塔》和《太子寺的由来》。

《悬钟馒头塔》,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九个阳婆婆,把大地烤的火烧火燎的,后来天上派神仙来射阳婆婆,连射八个。

到了第九个的时候,用力过大把弓弦拉断了,吓得阳婆婆就跑。

神仙就追,追的路上遇到两个山“六郎寨”“麦穗寨”,神仙心想,可以把阳婆婆压在山底下。

于是就拿柴棍挑着两座山继续追赶,河边一个老婆婆说:“当心压断哇”,结果一语中的柴棍断了阳婆婆趁机跑了。

于是这个地方就多了两个山,山中间凸起一个类似于馒头的山峰,人们称为“馒头塔”,整个山形如倒扣的钟,这个山便是“悬钟山”。

地名由来的背后是静乐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的变迁见证和地域的唯一
性,折射出上古时期的生活。

二、文本中地方民俗风情
不同的时代和地方背景下,其生活习惯、风物言谈和市井见闻都铭刻着特定的符号意义,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是时间和空间下的独特产物。

静乐人民节俭、吃苦耐劳、不善表达自我、传统中合作性差、有着浓郁的故土情怀。

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们对周边环境事物的观察,运用艺术手法,表达出他们内心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

“宋丑子扯谎”,一天在街上有人遇到宋丑子,知道他擅长扯谎(说谎),于是和他开玩笑:“给咱们扯个谎,中午请你吃莜面”。

宋丑子着急地说:“汾河发大水,我要去捞木料哩,顾不上和你扯谎。

”人们看见他很着急,于是都往河边跑,结果根本没有发水(洪水),回去找他质问,结果宋丑子早已坐到那家人家炕头吃蒸莜面了。

宋丑子作为晋北民间故事中常出现的人物,在静乐也不例外,故事中再现了静乐县处于汾河水系中、种植莜麦高寒植物、河岸边植被较多的特点,在一问一答的诙谐幽默中展现地域性。

童谣“燕燕飞”,燕燕飞,燕燕飞,飞到西崖底,炸糕啦,香的燕燕直叨啦。

给了一个糕,油了一个袄。

“西崖底”是一次村名,“叨啦”用手拿,这首童谣中同样用叠词,炸糕是用糜子作物的糕点,地方
美食之一。

寥寥数语,再现了孩童的贪吃和静乐高寒区域种植作物。

在智能化时代,地域民间文学文本是沟通地方民俗与现实生活的纽带,勾勒内心对故乡民俗的热爱之情。

三、故事背后的涵义
静乐民间故事一般篇幅较短,结构简练,便于流传,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立足于现实生活,包含着人生哲理、道德习惯和生活经验等。

“龙大人进宝”,李銮宣是静乐地方名人,曾教授清皇室子弟,被民间称“龙大人”。

李銮宣出仕后见各地关于给皇帝进贡成风,于是也随俗而行。

但是他所献宝物为:一个桦皮饭桶和一双苎柴筷子(家乡农民田间所用的餐具)。

皇帝见到后面带愠色问道,这是何宝?李銮宣答到:“奇珍不算,异宝也不及,珍珠玛瑙皇室一样不缺。

但是我这两件宝,世上珍宝比不了。

桦皮饭桶样子粗糙,一旦放进珍肴,三个时辰冷不了,赤日暴晒酸不了;苎柴筷子更妙,見水即红香味飘,滚水热汤弯不了,我主宝库定没有此宝物。

”皇帝便收下了龙大人的“宝”,谏言与进宝二者合二为一。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