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23带刺的朋友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带刺的朋友完整版教案

部编版带刺的朋友完整版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带刺的朋友人教部编版23带刺的朋友教学目标1.会认“枣、馋、缓、讶、测、监、恍、悟、逐、扎、聪”11个生字;会写“刺、枣、颗、忽、乎、暗、伸、匆、沟、聪、偷、追、腰”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

3.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4.学会介绍刺猬,体会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动物独特的本事。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事例。

资料库课前搜集:有关宗介华的资料(生平、故事等)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一)新课导入导入语:同学们,现在是秋天,是瓜果成熟的季节。

瞧,图上画着什么呀?(出示秋枣图,学生说图意,师引导学生用上动词“挂满”,数量词“一颗颗”,来体会红枣儿的大和多。

)(二)板书课文题目过渡语:枣儿长得可真好!想不想摘些来尝一尝?这不,咱们这位带刺的朋友就迫不及待,抢先行动了。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带刺的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位朋友。

(三)资料分享1.宗介华的生平;2.宗介华的故事。

二、先学环节(一)出示自学清单一任务: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读一读: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大声朗读三遍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标一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把你认为容易读错的、难写的词语每个读写两遍。

新词如下:刺猬、枣树、一颗颗、忽然、圆乎乎、暗暗、伸出、匆匆、水沟、偷枣、追到、弯腰容易读错的:难写的:写一写:给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写在生字表下面),并选择一个生字进行拓展(形近字、名言、诗句等)我选择的生字是我给它找的形近字是我能给它们分别组词:我看到这个字想到了:温馨提示:自学完成后,小组组长检查“自学清单一”中的任务并做好评价记录。

想一想: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题目是《带刺的朋友》,作者写了小刺猬的事。

(二)组内交流交流内容:1.朗读课文。

2.读会认字,提示哪些字容易读错。

3.给会写字组词、拓展;提示哪些字容易写错。

4.初步感知课文。

三年级上语文23《带刺的朋友》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级上语文23《带刺的朋友》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级上语文23《带刺的朋友》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仙人掌的基本特征和生态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2.通过对“带刺的朋友”这篇文章的阅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学会关爱和尊重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仙人掌的特征和生态习性。

2.理解文章中“带刺的朋友”的寓意。

难点1.掌握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

2.通过阅读体验带刺的朋友的感受,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过程1. 情境营造开学前,教师在课桌上摆放几只不同的植物一些泥土,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性状。

即让学生将不同的植物比较鳞茎、叶、花、果等处不同的颜色和形态,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获得的观察结果进行感性体验。

2. 导入新知识1.通过图片让学生看出肉质的植物。

2.进行与学生日常体验相联系的教学,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理解的肉质植物是什么,有什么特征及其功能,了解和熟悉植物的性质。

3. 阅读文本通过讲解和引导,学生开始朗读文本。

分角色朗读,口语书写、调节语气,使学生通过阅读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4. 课文理解1.建立学生对文章“带刺的朋友”的整体印象,并引导学生对文本主题和寓意进行初步认识。

生物的世界和人类的世界是密不可分,人类应带着敬畏之心去珍惜和保护生命。

2.了解课文中“仙人掌”的特征和习性,“仙人掌”的生态表达了丰富的生命场景,尤其是“高寒少雨的沙岸区、干旱的沙漠和雨季较短的草原地带”成为“他们”的最爱,学生开始理解“仙人掌”也是生命的一种。

3.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关键词汇,并通过阅读文本制定问题。

例如:“为什么说带刺的仙人掌是生命的艰辛和挑战呢?” “我们在生活中怎样与我们的朋友相处才能做到尊重、关心,形成友好的精神空间?”5. 课文鉴赏1.阅读后,让学生阐述文章中“带刺的朋友”和生命的关系。

2.结合学生的互动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出如何与朋友相处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他们的生活中。

3.指导学生将阅读的内容转化为图画,进行文章的表现。

带刺的朋友-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带刺的朋友-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带刺的朋友-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朋友”的概念,了解朋友的重要性;2.能够理解“带刺”的含义,并体会相处中遇到困难时的正确处理方式;3.通过阅读、朗读、模仿、演绎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合作意识;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提高情感素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带刺”的含义;2.了解如何处理相处中的困难。

三、教学难点1.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来模仿、演绎;2.培养学生处理相互间矛盾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情境渲染教师用“刺”、“带刺”的生动词语描述不同的形态,并让学生触摸一些有刺的物品,引导学生想象什么样的朋友是“带刺”的。

### 2. 阅读课文并分析 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决生词和词语的含义; 2.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相处方式,理解“带刺”的含义。

### 3. 课文朗读 1. 教师带领学生一遍遍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哦朗读;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朗读,并尝试模仿课文中人物的语气和表情; 3. 随机抽取学生展示朗读成果,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指导。

### 4. 情景演绎 1. 教师分组导演,分组或全班学生分角色演绎懒虫与小蚂蚁、大树与小草、小鸟与大雁、狼与羊等“带刺”的故事; 2. 每组或个人表演后与其他组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 5. 总结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日所学内容,总结“带刺”的概念和正确的相处方式; 2. 学生画出今天上课的“思维导图”并带回家分享。

五、教学评价1.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认真听讲,带着思考,积极参与;2.学生在小组朗读、情景演绎中的表现,是否理解故事情节,是否能够运用课文的语言表达进行模仿、演绎;3.学生在总结课堂所学时,是否能够理解“带刺”的概念,是否能够正确处理相处中的困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23带刺的朋友 创新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23带刺的朋友 创新教案

【创新教案】23.《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教学时,以题目为中心“带刺的朋友是谁?”引出。

然后了解发生在刺猬身上偷枣的事。

最后,又回到课题,文章题目起得好,“带刺”有着双层含义,并和文章内容相对应。

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多读,在读的基础上感悟、体会作者文章无处不在的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关于体会句子中对事物的动感及感受的描写,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意识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这种写法。

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句子写得有声有色有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1.教师导言:同学们在多彩的童年生活中,肯定结交了许多朋友。

有的给你精神上的鼓励,有的给你学习上的帮助,有的给你的生活带来乐趣……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小作者有一位特别的朋友,它是一位(带刺的朋友)。

2.揭题:23 带刺的朋友。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师:带刺的朋友是指谁呢?(刺猬)4.师:请你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刺猬。

(1)刺猬有喜静、怕光、昼伏、夜出的习性。

(2)刺猬是杂食性动物,在野外主要靠捕食各种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以及草根、果、瓜等植物为生。

如毛毛虫、甲虫、蜗牛、蚯蚓等小动物和水果。

(3)刺猬适应能力强,疾病较少,没有传染性疾病。

(4)刺猬冬眠。

冬眠结束,刺猬醒来,当气温上升到10度时,刺猬会感到非常口渴,急切地寻找水源。

5.从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小刺猬了解还真多,可见大家都很喜欢小刺猬。

文章的小作者也非常喜欢刺猬,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作者笔下的小刺猬。

二、整体感知,厘清脉络。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思考并完成填空。

思考:小作者通过什么事写出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找出相应的小节,用简要的话概括地说。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3.检查预习,认读词语,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品读课文,体验感悟。

(一)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1.到底是多么诱人的枣儿会吸引这位带刺的朋友来偷枣呀?从书上找出描写枣儿的句子。

用直线画下来。

2.指名交流,并齐读第1自然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带刺的朋友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带刺的朋友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带刺的朋友人教(部编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带刺的朋友”这个主题的含义。

2.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植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带刺的朋友”这个主题的含义。

2. 观察和思考身边的动植物。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植物。

2.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图片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课件展示“带刺的朋友”这个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植物。

2. 分享图片:展示一些身边的动植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特征。

3.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身边动植物的观察和思考。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分享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身边动植物的独特之处。

教学反思:第二章:刺猬的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刺猬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刺猬的外形特点。

2. 刺猬的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了解刺猬的外形特点。

2. 如何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刺猬的图片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课件展示刺猬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刺猬的兴趣。

2. 讲述刺猬的特点:教师讲述刺猬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了解刺猬。

3. 观看视频:播放刺猬的生活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

4. 讨论保护刺猬: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刺猬和它们的栖息地。

5. 总结:教师总结刺猬的特点,强调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第三章:乌龟的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乌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乌龟的外形特点。

2. 乌龟的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了解乌龟的外形特点。

2. 如何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乌龟的图片素材。

《带刺的朋友》教案

《带刺的朋友》教案

《带刺的朋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朗读、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带刺的朋友》的主要内容。

2. 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2.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刺猬的生活。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带刺的朋友》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实物模型或图片of a hedgehog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刺猬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刺猬的特点。

(2)学生分享对刺猬的了解,引出课文《带刺的朋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刺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学生讨论,分享对刺猬的感悟。

4. 应用拓展:(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刺猬的生活场景。

(2)各组展示,其他学生评价。

5. 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刺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七、课堂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1)刺猬的____是____色的。

(2)刺猬的____是____形的。

(3)刺猬_____时,会把身体____起来。

2. 写一篇关于刺猬的小短文,不少于100字。

八、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带刺的朋友》的内容。

2. 家长协助学生查阅更多关于刺猬的资料,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教案与反思第1篇】《带刺的朋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枣、馋、缓”等十个生字,领会多音字“扎”,会写“枣、刺”两个字。

3.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通过动词、拟声词的运用感受刺猬的高明,体会语言的生动。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语言的生动。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在我们多姿多彩的童年中肯定有许多朋友,有的给你精神上的鼓励,有的给你学习上的帮助,有的朋友给你的生活带来乐趣……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作者有一位特别的朋友,他是一位带刺的朋友?(板书:23 带刺的朋友)来,让我们读好课题。

2.带刺的朋友是谁?(刺猬)3.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了是不是?那我要再考察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打开课文,一起来认识下这位“带刺的朋友”。

老师播放录音朗读,我们跟着一起读好不好?然后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刺猬的什么事?2.生汇报,指导概括出:课文主要讲了一只刺猬偷枣的故事。

(板书刺猬偷枣)3.观察“枣”与“刺”,你有什么发现。

(1)生汇报预设:“刺”左边部分有勾,枣上边部分没有勾;“刺”是左右结构,“枣”是上下结构……(2)“枣”字演变:为什么“枣”“刺”有相同的偏旁“朿”呢?他们有什么共同点?我们来看一下枣字的起源。

引导:这是一棵枣树,枣树的特点是树比较直,而且有刺,勤劳而智慧的古代人民创造了“枣”字,观察金文的枣,有什么特点,(像一棵树、有刺),所以在小篆是两个朿叠在一起,再往下看楷书就(3)指导书写“枣”“刺”。

教师提醒注意关键笔划,学生练习。

三、走进课文、理清脉络1.写好了枣字,你们指导枣是什么季节成熟的吗?你们看(出示课件)哇,你们都发出了赞叹!那么这句“秋天到了,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带刺的朋友》教案(含两课时)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带刺的朋友》教案(含两课时)
2.过渡引入:这枣儿确实让人眼馋,小刺猬到底是如何来偷枣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二、品词析句,感受文趣
1.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刺猬样子的词句,然后试着连起来描述它的样子,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归纳板书(样子:圆乎乎、长满刺)。
2.探究交流:作者是如何夸赞刺猬偷枣本领的?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适时出示句子:“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引导学生理解“高明”(文中指刺猬偷枣的本事大、技艺高强)。同时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刺猬的赞叹与敬佩之情,并随文理解“钦佩”(高度敬重)。
……
师:识记生字的方法非常多,只要大家能够观察、比较,就会准确记住它们的字形。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随文再次进行部分字词的朗读纠正指导,同时注意指导读好长句子:“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好奇心驱使我/蹑手蹑脚地/追到水沟眼儿,弯腰望去,水沟眼儿里/黑洞洞的,小刺猬/已经没了踪影。”
3.教师范写指导四个生字,提醒“枣”上半部分的撇、捺要舒展,下面的两点方向大致相同,且要落在竖中线上;“乎”第一笔是平撇,中间的横画略长,最后一笔是弯钩,行笔时略有弧度,注意不要写成了竖钩挺直的感觉;“匆”要注意第二笔横折钩要写得略宽,最后的竖钩部分向内收,同时还要注意两笔撇画之间等距;“追”先右后左,右半部分要注意写得紧凑,另外横画之间要做到等距。
3.再读课文,看看课文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小刺猬做了什么事情?
4.学生自主朗读思考,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秋天的晚上)、地点(后院的枣树旁),引导他们说清楚刺猬“偷枣”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梳理归纳(课文主要写了一个秋天的晚上,一只刺猬在后院偷枣的事)。同时引导他们从文中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第2-10自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带刺的朋友1.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2个字,会写“红枣、摆动”等17个词语。

2.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4.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重点1.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2.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难点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1.识字写字(1)识字。

本课的生字,可引导学生采用多样、灵活的方法识记。

可以借助形声字的形旁理解字义。

比如,“馋”的食字旁提示这个字与吃东西有关。

可以充分利用熟字来识记。

比如,“缓”可用熟字“暖”换偏旁来识记。

可以利用造字法来识记。

比如,“悤”加“耳”(听力器官)另造“聪”代替,强调耳朵灵敏,善于通过辨听声响来洞察环境。

本课的多音字“扎”,可以让学生在语境中辨音。

比如,小时候我最怕两件事,一是扎(zhā)针,二是扎(zā)辫子。

每次遇到这两件事,我都是拼命挣扎(zhá)。

(2)写字。

要重点指导本课易混的字。

要引导学生仔细对比观察,发现它们的区别。

2.理清文章叙述顺序本文有两条叙事线索贯穿其中,一条是“我”,一条是刺猬。

以“我”的见闻为主线,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了刺猬偷枣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在此过程中“我”前后的情感变化,圈画关键词:惊讶、猜测、监视、恍然大悟、钦佩。

抓重点段落,概括理清刺猬偷枣的过程:爬树摇枣——逐个归拢——打滚扎枣——驮枣快跑。

3.朗读课文课文引人入胜地描写了刺猬月下偷枣的有趣情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心情的起伏变化,读出相应的语气。

朗读刺猬偷枣的内容,边读边想,读出画面感,读出趣味性。

4.课内外结合本文节选自宗介华的散文《带刺的朋友》,原文除了写刺猬偷枣,还写了小刺猬一家的很多故事。

让学生读一读,将阅读触角从课内延展至课外,获得更多的阅读感受。

1.预习提纲(1)通过查字典认识本课生字,理解题目的意思。

(2)搜集有关刺猬的资料和图片。

(3)搜集作者宗介华的简介。

(4)初读课文,对本课生字能口头组词,对于易错字可和同桌讨论记忆的方法。

这篇课文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比较多,可以用演一演的方法去理解词语,感受小刺猬的聪明伶俐。

(5)再读课文时,找出文中作者对刺猬称呼的变化,可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试着带着感情读一读。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2个字,会写“红枣、摆动”等17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谜语。

(以动画的形式出现谜底和刺猬的图片)课件出示:生在田野中,昼藏夜里行。

身背一身刺,遇敌呈球形。

(打一动物)1.同学们,猜一猜,这则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刺猬)2.通过这则谜语,你知道了刺猬有什么特点?生:刺猬白天隐藏,夜间觅食活动,满身是刺。

3.是啊,刺猬身上的刺作用可大了。

课件出示:一幅刺猬在枣树下觅食的图片。

同学们,枣儿长得可真好!想不想摘些来尝一尝?这不,咱们这位带刺的朋友就迫不及待地抢先行动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刺猬,走进课文。

齐读课题。

(教师板书:带刺的朋友)4.课件出示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

宗介华,北京人。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长。

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他特别擅长撰写儿童文学作品,为少年儿童提供了很多优质的儿童文学作品。

文学成就:电影文学剧本《傻大洋与精二洋》获1992年全国儿童读物奖,长篇儿童小说《太阳花》获2001年文化部蒲公英儿童读物奖金奖。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太阳花》《山猴子》;中短篇小说集《宗介华含谜小说选》《爸爸您姓什么》;散文集《访苏的足迹》《会飞的伙伴》;报告文学集《成才之谜》;中短篇科学童话集《马戏团里的不速之客》等。

5.助学资料。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斑斑驳驳:指植物和其他物体将阳光阻挡而产生的光斑。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诡秘:(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

兴许:也许;或许。

恍然大悟: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

悟,明白。

突然一下子醒悟过来。

设计意图:由谜语导入,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由谜语提炼出刺猬的特点,为下面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及偷枣本领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教师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识字方法:枣、馋、缓、讶、测、监、恍、悟、逐、扎、聪①借助形声字的形旁理解字义:“馋”是食字旁,与吃有关,是指嘴馋;“恍、悟”偏旁都是竖心旁,字义和心理活动有关。

②熟字记忆:缓—暖;测—则;监—蓝。

(2)多音字指导:扎(zhā zā zhá)课件出示小练习:课件出示:扎:A.zhā B.zā C.zhá①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

②小时候我最怕两件事,一是扎.()针,二是扎.()辫子。

每次遇到这两件事,我都是拼命挣扎.()。

(3)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读得是否正确,句子读得是否通顺。

4.分类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刺、枣、颗、忽、暗、伸、匆、沟、聪、偷、追、腰(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结构,你发现了什么?(3)指导书写。

左窄右宽:暗、伸、沟、聪、偷、腰左宽右窄:刺、颗上下结构:枣、忽半包围:追独体字:匆(4)老师范写。

易混字指导:重点指导“刺—枣、忽—匆”。

“刺”左边部分有沟,而“枣”上边部分没有沟;“刺”是左右结构,左边部分最后一笔是点,右边部分细长,而“枣”是上下结构,上边部分宽扁,撇和捺要写得舒展,盖住下边部分的两点。

“忽”的上边部分没有一点,“匆”不能漏写一点。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6.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名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

设计意图: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以学生预习中的前置性学习为背景,找到学生学习的起点,以查促学,聚焦难点,重在突破,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预习中暴露出的问题,需要“浓墨重彩”地从音和形的角度加以教学。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点评。

2.梳理结构。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3个部分。

课件出示: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秋天的枣树上挂满了令人眼馋的红枣。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写小刺猬“偷枣”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对小刺猬的担心和牵挂。

3.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方法提示:采用提问法,先找主人公,再看他干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最后连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天晚上,“我”来到枣树旁边,看到了小刺猬爬上树枝摇落红枣,然后下树就地打滚儿,用背上的刺扎枣,最后成功地驮着满背的枣跑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教学生一些方法,提供给学生句式,能帮助学生概括好主要内容。

练习的指向明确,易操作,达到了高效学习的目的。

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3.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一、复习巩固,感知全文。

1.课件出示字词。

带刺、一颗枣、忽然、黑暗、伸出、匆匆水沟、聪明、偷枣、追赶、弯腰(1)听写。

(2)教师订正。

2.选用听写词语中的部分词语,简单描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天晚上,“我”来到枣树旁边,看到了小刺猬爬上树枝摇落红枣,然后下树就地打滚儿,用背上的刺扎枣,最后成功地驮着满背的枣跑了。

)设计意图:通过听写词语,巩固、强化了易混字的字形。

运用所写词语介绍刺猬,初步建构了刺猬的形象,为学习后文打下基础。

二、认真品读,析文悟情。

(一)学习第一部分:“满树红枣”(第1自然段)。

过渡:那刺猬偷的到底是怎样的枣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两段文字,想一想:哪一段中的枣子更诱人?课件出示:①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看着就让人眼馋。

②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1.分小组读,哪一段的描写更诱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小组交流。

3.小结:第一段简明扼要,第二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红枣的诱人写得生动具体。

结合课文的内容选用第二段更诱人,既写出了红枣的数量多、色彩艳,又写出了红枣香气诱人,同时引出下文刺猬偷枣的情节。

4.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5.指导朗读:朗读时,应用轻快的语气,读出秋天丰收的喜悦。

(二)学习第二部分:“刺猬偷枣”(第2~11自然段)过渡:这么诱人的红枣,谁看了都会垂涎欲滴的,别说是小刺猬了。

那么小刺猬是怎样偷枣的呢?1.默读课文第2~11自然段。

课件出示: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儿的本事可真高明啊!(1)指名读。

(2)小组讨论:作者对刺猬偷枣这件事做出的评价是怎样的?(3)汇报:暗暗钦佩、高明。

①板书,谁来解释“高明”?(高明:见解、技能高超。

)联系上下文说说“高明”的意思。

②“暗暗钦佩”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在生活中你有“暗暗钦佩”的时候吗?预设:我是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暗暗钦佩”的,它的意思是说在心里佩服。

我也有这样的时候,我们班平时成绩不好的李明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次月考中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当时我就暗暗钦佩。

③刺猬偷枣的技术十分高超,所以作者暗暗钦佩。

2.交流、板书刺猬偷枣的过程。

过渡:作者暗暗钦佩刺猬偷枣儿的本领高超,那么刺猬究竟是怎样偷枣的呢?(1)指名开火车读课文第2~10自然段,其他同学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句子,并圈出能说明刺猬偷枣高明的关键词。

(2)作者目睹了刺猬的偷枣过程,他是怎么写的呢?其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刺猬的高明呢?(3)指名交流:读句子,谈体会。

(4)课件出示:(板书:爬树)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①指名读句子。

②理解“诡秘”的意思。

(诡异、神秘)③这个“诡秘”说明了什么?(刺猬小心翼翼、警惕性高)④作者为什么称刺猬是“那个东西”?(作者不知道是什么动物在往上爬的时候,不带有喜欢或憎恶的情感,所以称之为“那个东西”。

)⑤句末的省略号表示什么?(这里的省略号说明那个东西还在继续爬,“我”也还在继续监视。

)⑥指导朗读:读的时候语气要轻些。

(5)课件出示:挂满红枣的枝杈慢慢弯下来。

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