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实验

合集下载

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研究

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研究

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研究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在物理学中,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力学中的基础概念之一,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加深对力学概念的理解,并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材料本实验所需材料包括一个平滑的水平桌面、一根绳子、一个小滑轮、两个滑块、一些砝码、一个弹簧秤、一个直尺和一支铅笔。

三、实验步骤1. 实验一:力的合成将绳子固定在桌子的一端,通过滑轮使其悬挂在桌子上。

在绳子的另一端系上一个小滑块,并在滑块上挂上一些砝码。

在桌子上放置一个滑块,用直尺测量两个滑块之间的距离。

通过拉动滑块,使绳子上的小滑块受到水平方向的拉力。

测量小滑块所受的拉力大小,并记录下来。

然后,再测量桌面上滑块所受的压力大小,并记录下来。

2. 实验二:力的分解将绳子固定在桌子的一端,通过滑轮使其悬挂在桌子上。

在绳子的另一端系上一个小滑块,并在滑块上挂上一些砝码。

在桌子上放置一个滑块,并将弹簧秤挂在滑块上。

通过拉动滑块,使绳子上的小滑块受到水平方向的拉力。

测量小滑块所受的拉力大小,并记录下来。

然后,测量弹簧秤所示的力大小,并记录下来。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一,我们可以观察到绳子上的小滑块所受的拉力大小与桌面上滑块所受的压力大小相等,这说明力的合成原理成立。

力的合成原理指出,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用一个力的合力来代替这些力的合力。

通过实验二,我们可以观察到绳子上的小滑块所受的拉力大小与弹簧秤所示的力大小相等,这说明力的分解原理成立。

力的分解原理指出,一个力可以分解成多个力的合力,这些力的合力与原始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操作加深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力学中的基础概念,对于解决力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需要精确测量力的大小,因此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使用准确的测量工具,并进行仔细的测量。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研究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研究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研究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力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通过实验研究力的合成与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力的性质和作用。

本文将以实验为基础,探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及实验方法,并进一步讨论其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应用中的应用。

实验一:力的合成为了研究力的合成,我们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实验。

首先,我们选择一根悬挂的绳子,其底部有一个可滑动的小轮,如图1所示。

将一根线固定在绳子的顶部,然后通过线的一端连接一个弹簧测力计。

拉伸弹簧测力计,我们可以测量到绳子上的力A。

接下来,我们使用另一个弹簧测力计,并通过线将其连接到悬挂绳子上。

这次,我们施加一个垂直于力A的力B,并通过第二个弹簧测力计测量该力。

在此实验中,我们的目的是研究力A与力B的合成。

通过改变施加在绳子上的力B的大小和方向,我们可以观察到力A与力B合成的结果。

当力B与力A的方向相同且大小相等时,合成力达到最大值。

当力B与力A的方向相反且大小相等时,合成力为零。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合成力的各个分力。

实验二: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几个分力的过程。

研究力的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所受到的力以及力的作用方式。

为了进行力的分解实验,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斜面和一个重物。

我们将重物放置在斜面上,并通过绳子将其连接到一个固定的点。

然后,我们将斜面角最大化,使得重力成为斜面上的分力。

通过改变斜面角度,我们可以观察到重力是如何被分解为斜面上的分力的。

结论与应用通过上述实验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力的合成原理: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力的各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力的分解原理:一个力可以被分解为多个分力,其大小和方向取决于物体所处的环境和作用力的方向。

这些基本原理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应用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工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力的分解来计算物体所受到的各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设计更安全和稳定的结构。

力的合成实验探究力的合成规律

力的合成实验探究力的合成规律

力的合成实验探究力的合成规律力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因素,而不同的力可能会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在物理学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多个力对物体的合成效果。

为了理解力的合成规律,以及如何计算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力的合成实验。

一、实验准备在力的合成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一条细而柔软的绳子、一个小体重和一个固定的轴。

首先,将细绳绑在轴上,确保绳子可以自由旋转。

接下来,挂上小体重,并确保体重悬挂在细绳的中心位置。

这样,我们就准备好进行力的合成实验了。

二、实验原理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在力的合成实验中,我们需要计算不同力和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根据矢量运算的定律,我们可以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法则来计算力的合成结果。

三、平行四边形法则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施加两个力在物体上,观察合力的效果。

首先,我们选择一个方向施加一定大小的力F1,并记录体重的位移。

然后,调整细绳的角度,使得第二个力F2的方向与第一个力F1成一定的夹角(如45度)。

再次记录体重的位移,我们可以发现物体发生了平移运动。

通过对比两次位移的差异,我们可以得出力的合成结果。

四、三角法则实验在三角法则实验中,我们将施加两个垂直的力在物体上,观察合力的效果。

同样,我们首先选择一个方向施加一定大小的力F1,并记录体重的位移。

接着,在与第一个力F1垂直的方向上,施加另一个大小相同的力F2,并记录体重的位移。

最后,我们可以使用三角法则计算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力的合成规律。

在平行四边形法则实验中,我们发现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

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的矢量和,合力的方向与两个力的方向形成一个三角形。

在三角法则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向量和的长度,合力的方向与两个力形成的夹角相同。

六、实际应用力的合成规律在各个领域都有实际的应用。

例如,在物理学中,我们常常需要计算多个力对物体的合成效果,以便预测和解释物体的运动。

初中二年级-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设计

初中二年级-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设计

初中二年级-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二年级物理课程中,力的合成与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本次实验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方法,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到力的合成与分解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实验步骤与器材1.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 线轮- 小车- 各种不同大小和形状的木块2. 实验步骤:(一)力的合成实验:1. 将线轮固定在平滑水平桌面上;2. 在线轮上挂一个重锤作为绳子所受到拉力R;3. 将小车沿桌面放置,并用绳子将小车与线轮连接起来;4. 测量并记录绳子斜线方向上的拉力P和水平方向上轮子下压力Q;5.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拉力P以及底部压强Q;(二)力的分解实验:1. 在平滑水平桌面上放置两个木块;2. 将小车靠近水平桌面的一侧木块;3. 将线轮放在离小车较远的侧面,用绳子组成一个Δ形,连接小车与线轮;4. 测量并记录绳子拉力P和水平方向上水平力Q;5.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斜线方向上的拉力P以及底部弯曲木块受到的压强Q;三、实验结果分析(一)力的合成实验:根据实验测量数据计算得到拉力P和底部压强Q,进而进行分析。

从结果可以看出,在斜线方向上,绳子所受到的拉力使小车运动或保持匀速运动;而在水平方向上,绳子与桌面接触产生了一个与地面相反的压强。

(二)力的分解实验:根据实验测量数据计算得到斜线方向上的拉力P以及底部桌面所受到的压强Q。

通过比较结果可知,拉力沿着圆周运动方向产生作用,同时垂直于圆周切线方向生成一个沿圆心指向外侧桌面的压强。

四、实验思考问题1. 在力的合成实验中,当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时,绳子拉力的方向是怎样的?为什么?2. 在力的合成实验中,如果绳子的角度增大,对小车的运动有何影响?为什么?3. 在力的分解实验中,当木块之间距离变大时,底部压强Q会发生何种变化?为什么?4. 选择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木块进行力的分解实验,对结果有何影响?试提出你自己的观点。

力的合成实验

力的合成实验

力的合成实验引言: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在物理学中,学习力的合成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本实验将通过引力合成实验和斜面合成实验来探究力的合成原理,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一:引力合成实验材料:1. 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绳索2. 两个小物块3. 磁力秤4. 直尺5. 记录表格6. 实验台步骤:1. 将绳索悬挂在天花板上,并保证其平稳不摆动。

2. 在两根绳索的下端各系上一个小物块。

3. 用磁力秤分别测量两个小物块的重力。

4. 将磁力秤放在绳索下方,记录下两个小物块受到的合力大小。

5. 更换小物块的质量,并重复步骤3和4。

观察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两个小物块所受重力的大小等于它们各自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即F1 = m1g,F2 = m2g。

2. 两个小物块所受到的合力大小等于它们所受重力的矢量和,即F合 = F1 + F2。

3. 合力的大小应该等于两个小物块所受重力的矢量和,即F合 =(m1 + m2)g。

4. 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合,验证了力的合成原理。

实验二:斜面合成实验材料:1. 斜面2. 小车3. 弹簧测力计4. 直尺5. 记录表格步骤:1. 将斜面固定在实验台上,并保证其角度不变。

2. 将小车放在斜面上,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车在斜面上受到的力的大小。

3. 将斜面倾斜到不同的角度,并重复步骤2。

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小车所受力的合力的大小,即合力 = 重力分力 + 斜面对小车的支持力。

5. 根据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斜面合成的力的大小与理论计算的一致性。

观察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斜面对小车的支持力大小等于小车所受重力的分力,即支持力 =重力分力= mg * sinθ。

2. 小车所受力的合力大小等于斜面对小车的支持力加上重力的分力,即合力 = 重力分力 + 斜面对小车的支持力= mg * sinθ + mg * cosθ = mg * (sinθ + cosθ)。

《力的合成实验》课件

《力的合成实验》课件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材质的细线, 确保在受力时不易断裂或滑动。
重物
提供重力
重物在实验中提供重力,使物体 在力的作用下产生加速度或位移

选择合适的重量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重量的重 物,确保能够产生明显的实验效
果。
注意安全
在悬挂重物时,要注意安全问题 ,避免重物掉落或砸伤实验人员

03
实验步骤
准备阶段
吊车和起重机
02
吊车和起重机通过钢索和滑轮组实现力的合成,将人力转化为
更大的提升力。
帆船运动
03
帆船通过调整帆面角度,利用风力和船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实
现航行。
力的合成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01
桥梁和建筑结构
桥梁和建筑结构需要精确的力的合成计算,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
性。
02
机械设计和制造
机械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种力的合成效应,以确保机器的正
理解测力计和滑轮在实验中的作用,掌握 测力计和滑轮的组合使用方法。
掌握实验操作流程
01
02
03
实验前的准备
了解实验所需的器材和工 具,检查实验装置是否完 好,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实验操作步骤
掌握实验的操作流程,包 括安装滑轮、调整测力计 、施加力、记录数据等步 骤。
实验数据处理
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包括数据的读取、记录 、计算和分析,以便得出 正确的结论。
注意个人防护
在进行实验时,应佩戴合适的防护眼镜、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以防止意外伤害。
意外情况的应急处理措施
触电应急处理
若发生触电情况,应立即切断电源,用绝缘物体将电线拨开,并拨 打急救电话。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解析力的平衡与分解的实验观察与计算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解析力的平衡与分解的实验观察与计算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解析力的平衡与分解的实验观察与计算力的合成与分解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决各种物理问题。

本文将通过实验的方式解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并观察与计算力的平衡与分解现象。

1. 实验材料与装置为了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与装置:- 两根绳子- 一个滑轮- 一台重物(例如,砝码)- 一个支架- 一个卡尺2. 实验步骤与操作2.1 力的合成实验首先,将一根绳子固定在支架上并通过滑轮,然后将另一根绳子的一端连接到此绳子上。

在连接的绳子上悬挂一个重物,并使其自由垂直下落。

此时,我们可以观察到悬挂绳子的方向与地面成一个角度θ1。

接下来,我们通过另一根固定绳子施加一个力F2,使其方向与地面成一个角度θ2。

我们可以调整F2的大小与方向,并观察到悬挂绳子的角度θ1的变化。

2.2 力的分解实验在力的分解实验中,我们需要继续使用同样的装置。

首先,将一根绳子固定在支架上并通过滑轮,将另一根绳子的一端连接到此绳子上。

在连接的绳子上悬挂一个重物,并使其自由垂直下落。

然后,我们通过另一根固定绳子施加一个力F,使其方向与连接绳子的方向成一个角度θ。

在施加力的同时,我们记录下连接绳子的两端的拉力F1和F2。

3.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力的合成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悬挂绳子的方向与地面成角度θ1,而角度θ1的大小与我们施加的力F2的大小和方向有关。

根据几何关系,我们知道这个角度θ1可以表示力F2与重力垂直分量的夹角。

在力的分解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连接绳子两端的拉力F1和F2来计算所施加的力F的大小和方向。

根据分解原理,我们可以知道F1是重力的水平分量,F2是重力的垂直分量。

通过实验观察和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力的合成:悬挂绳子的方向与地面成角度θ1,这个角度表示了力的合成。

- 力的分解:连接绳子两端的拉力F1和F2对应于重力的水平和垂直分量。

4. 实验应用与意义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在物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与意义。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验证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验证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验证引言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力学中的基本概念。

力的合成指的是把多个力合并为一个力,而力的分解则是把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实验来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合成和分解力的实验,验证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

实验材料1. 弹簧测力计2. 钢球3. 直尺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水平面上,并确保其刻度清晰可读。

b. 在弹簧测力计的下方放置一个平滑的水平台,以便测力计能够滑动自由。

2. 实验一:力的合成a. 将直尺放置在水平面上,并将其一端固定在横向位置。

b. 在直尺上标出两个固定点A和B,分别距离固定端10厘米和20厘米的位置。

c. 将钢球放置在A点的位置,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球对直尺的作用力F1。

d. 将钢球移动到B点的位置,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球对直尺的作用力F2。

e. 记录下F1和F2的数值。

3. 实验二:力的分解a. 将直尺仍然放置在水平面上,并将其一端固定在横向位置。

b. 在直尺上的固定点A处放置一个钢球,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球对直尺的作用力F1。

c. 将弹簧测力计移动到直尺的中间位置,然后从直尺的中间位置向B点方向用力拉动。

d. 在弹簧测力计达到平衡时,测量弹簧测力计显示的力F2。

e. 记录下F1和F2的数值。

实验结果实验一的结果显示,在A点和B点处施加的力分别为F1和F2。

实验结果表明,F1+F2的结果与通过实验一得到的合成力的结果大小相等。

实验二的结果显示,力F1被分解为F2和F3两个力。

实验结果表明,力F1的分解结果与通过实验二得到的分解力的结果大小相等。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验证了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在实验一中,我们验证了合成力的大小与合并前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

在实验二中,我们验证了分解力的大小与分解后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

这些实验证明了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在物理学中的适用性,它们为我们理解和研究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做“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时:(1)除已有的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细绳套、刻度尺、图钉和铅笔)外,还必须有________和________.(2)在做上述实验时,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上一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另一端结两个细绳套,通过细绳用两个互成角度的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使结点移到某一位置O,此时需记下: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然后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条拉长,使结点到达________,再记下________.(3)在某次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结点的位置.图中________是力F1与F2的合力的理论值;________是力F1与F2的合力的实验值.通过把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比较,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答案】(1)三角板橡皮条(2)①O点位置②细绳所指方向③相应弹簧测力计读数同一位置O点弹簧测力计读数和细绳方向(3)F F′F F′【解析】实验中要记录橡皮条拉伸后O点的位置、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及力的方向.2.(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伸长到某一位置O点,为了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一步操作中必须记录的是________.A.橡皮条固定端的位置B.描下O点位置和两条细绳套的方向C.橡皮条伸长后的总长度D.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2)做实验时,根据测量结果在白纸上画出如下图所示的图,其中O为橡皮条与细绳套的结点.图中的________是F1和F2的合力的理论值;________是F1和F2的合力的实际测量值.【答案】(1)BD (2)F F′【解析】(1)两条细绳套的方向就是两分力的方向,记下O点位置和细绳套的方向就可以画出两分力的方向,两分力的大小由弹簧测力计直接读出.(2)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来的是理论值,实际测量值和理论值有误差.3.“验证力的平形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示.(1)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力________________.(2)本实验采用的主要科学方法是(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3)实验中能减小误差的措施是( )A.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要尽量大些B.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要尽量大些C.拉橡皮筋时,弹簧秤、橡皮筋、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答案】(1)F′(2)B (3)ACD【解析】(1)单弹簧秤拉橡皮筋,需保证与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筋时等效,即结点O到同一位置,故方向一定沿AO的是F′.(2)本实验采用的主要科学方法是等效替代法.(3)本实验误差来源主要是摩擦力,故C正确;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要尽量大些,一是减小读数误差,二是减小作图误差,故A正确;拉橡皮筋的细绳要长些,标记要远一些,这样便于确定拉力方向,作图更准确,故D正确;两个分力F1、F2间夹角不宜过大或过小,那样作图不方便,容易产生误差,故B错误.4.明同学在做“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实验时,利用坐标纸记下了橡皮筋的结点位置O以及两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如图(a)所示.(1)试在图(a)中作出无实验误差情况下F1和F2的合力图示,并用F表示此力.(2)有关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可以同时比橡皮筋的拉力大B.橡皮筋的拉力是合力,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分力C.两次拉橡皮筋时,需将橡皮筋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两次弹簧测力计拉力的作用效果相同D.若只增大某一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而保持橡皮筋结点位置不变,只需调整另一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即可(3)如图(b)所示是明和华两位同学在做以上实验时得到的结果,其中哪一个实验结果比较符合实验事实?(力F′是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以上比较符合实验事实的一位同学的实验中,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是:(至少写出两种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如图所示(2)AC (3)华的实验结果比较符合实验事实(4)①F1的方向比真实方向偏左;②F2的大小比真实值偏小且方向比真实方向偏左;③作图时两虚线不分别与F1线和F2线平行【解析】5. 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下列做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A.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牵引木块的细绳与长木板保持平行B.在调节木板倾斜度平衡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时,将装有砝码的砝码桶通过定滑轮拴在木块上C.实验时,先放开木块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D.通过增减木块上的砝码改变质量时,不需要重新调节木板倾斜度(2)如图所示是甲、乙两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形成图线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图线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D (2)长木板倾角过大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解析】(1)实验中细绳要与长木板保持平行,A项正确;平衡摩擦力时不能将装有砝码的砝码桶通过细绳绕过滑轮拴在木块上,这样无法平衡摩擦力,B项错误;实验时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放开木块,C项错误;平衡摩擦力后,改变木块上的砝码的质量后不需要再重新平衡摩擦力,D项正确.(2)图线甲中F=0时,木块就有了加速度,可见是长木板倾角过大.图线乙中,有了拉力时,加速度仍为0,说明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6.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在作用力F一定时,小车的加速度a与小车质量M的关系,某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A.用天平称出小车和小桶及其部所装沙子的质量B.按图安装好实验器材C.把轻绳系在小车上并绕过定滑轮悬挂沙桶D.将电磁打点计时器接在6 V电压的蓄电池上,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并在纸带上标明小车质量E.保持小桶及其部所装沙子的质量不变,增加小车上的砝码个数,并记录每次增加后的M值,重复上述实验F.分析每条纸带,测量并计算出加速度的值G.作a-M关系图象,并由图象确定a-M关系(1)该同学漏掉的重要实验步骤是________,该步骤应排在实验步骤________之后.(2)在上述步骤中,有错误的是________,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3)在上述步骤中,处理不恰当的是________,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答案】(1)平衡摩擦力 B (2)D 6 V电压的蓄电池4~6 V交流电压的学生电源(3)G 作a -M关系图象作a-关系图象【解析】实验中把小桶及其部所装沙子的重力看作与小车所受的拉力大小相等,实验中没有考虑摩擦力的作用,故漏掉的步骤为平衡摩擦力.电磁打点计时器接在 6 V电压的蓄电池上将无法工作,必须接在4 V~6 V交流电压的学生电源上.作a-M关系图象,得到的是双曲线,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必须“化曲为直”,改作a-关系图象.7.如图为“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和受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沙和沙桶的质量为m,小车和砝码的质量为M.实验中将沙和沙桶的重力作为细线对小车的拉力.(1)实验前,在进行平衡摩擦力的操作时,下列注意事项正确的是A.应该让小车连接纸带并穿过打点计时器B.必须让小车连接沙桶C.纸带和沙桶都应连接D.纸带和沙桶都不能连接(2)现保持沙和沙桶的总质量m不变,改变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探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是某次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交变电流的频率为50 Hz,每隔4个点选一个计数点,则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____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通过实验得到多组加速度a、质量M的数据,为了方便准确地研究二者关系,一般选用纵坐标为加速度a,则横坐标为________(填“M”或“”).【答案】A 2.0【解析】(1)平衡摩擦力时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若能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得到平衡,故选A.(2)由图可知x12=3.10 cm,x23=5.10 cm,x34=7.10 cm,x45=9.10 cm,x56=11.10 cm,可知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之差Δx=2.00 cm,根据Δx=aT2得,加速度a==m/s2=2.0 m/s2. 因为a与M成反比,所以作a-图线.8.图甲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在实验操作中,将砝码盘和砝码所受的重力看成小车所受合外力.在保持小车总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所加砝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得到加速度随力的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1)分析发现图线的水平轴上有明显的截距(OA不为零),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图乙的a-F图线中,AB段基本是一条直线,由此得到,在小车总质量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小车受到的合外力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BC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2)小车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过大【解析】(1)由所给a-F图线知,拉力F增大到一定值时小车才开始运动,表明小车没有被平衡摩擦力或平衡得不够.(2)AB为一条直线,表明在细线的拉力(即砝码盘及砝码的重力)比较小的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与它所受合外力成正比;BC段成曲线的原因是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太大了,不再满足远小于小车的质量这一重要条件.9.“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下列说确的是________.A.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应该保证拉力的大小不变B.“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这一条件如不满足对探究过程也不会产生影响C.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只需测量一次,记录一组数据即可D.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作a-F图象应该用折线将所描的点依次连接(2)在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了一条纸带如图所示,选择了A、B、C、D、E作为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计时点没有标出,其中x1=7.05 cm、x2=7.68 cm、x3=8.30 cm、x4=8.92 cm,电源频率为50 Hz,可以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某同学将长木板右端适当垫高,其目的是________.如果长木板的右端垫得不够高,木板倾角过小,用a表示小车的加速度,F表示细线作用于小车的拉力,他绘出的a-F关系图象可能是________.A. B.C. D.【答案】(1)A (2)0.62 (3)平衡摩擦力 B【解析】(1)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应该控制力不变,A正确;若不满足“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这一条件,重物的重力就不等于小车受到的拉力,探究过程会产生影响,B错误;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需测量至少5次,记录五组数据,画出图象,根据图象探究关系,C错误;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作a-F图象应该将点拟合成一条倾斜的直线,D错误.(2)加速度a==m/s2≈0.62 m/s2.(3)长木板右端垫高的目的是平衡摩擦力,若木板倾角过小,即平衡摩擦力不足,会出现有拉力,但加速度仍为零的情况,即B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